Site icon Go Travel

京都記憶

京都記憶
原創:郝黎紅    10月15日
       9月—一個多雨且颱風季的時節,相對的淡季,我選擇了初次的日本之行,一是為了避開 遊客如織的嘈雜,二是俱怯旺季昂貴的住宿,一切皆隨緣,且看老天的眷顧。
     從大阪到京都,我們選擇了包車,包車線路:大阪–奈良–宇治–京都,之所以這樣選擇,是為了在一天的時間裏串聯必去的沿途景點:奈良若草山—宇治平等院—京都嵐山—金閣寺—二條城(幕府將軍在京都的行轅),而一天之內匆匆掃蕩這些京都周邊景點,又都是為了之後在京都三天的時間裏,悠閒自得的慢慢品味京都……,為此,我們選擇了位於京都東山區中心地帶的一家民宿,老式的兩層樓的日本町屋,就我們三人住宿。

     京都— 這座自平安時代建都的古城,是日本人心中最柔美的地方,在國人的眼中則像極了唐代的背影。但在我的腦海裡卻一直浮影著低矮的聯排町屋,老式的門板與隔開的簾幕,狹長的石板街巷,昏黃的燈光下,穿着和服俏麗的背影吱吱噠噠的木屐聲,掀開簾子欠著身子向客人問候的畫面,我暗暗祈禱在京都的三日,不要豔陽高照,而是細雨綿綿,透過雨的尋跡,細品雨編輯的美麗……這一刻與我是永恆的。現實中我們在京都三日,卻是風和日麗,豔陽高照。

京都嵐山渡月橋邊,清澈的保津川蜿蜒淌過,夏末初秋的綠融進了嵐山每一寸的空間,人們不疾不徐,獨享一份水天一色的清幽。
    若是再晚一月之久,嵐山楓葉層林盡染,溪谷被滿山豔紅環抱,坐船漂流在保津川之中,是何等的愜意。
    嵐山的四季皆是美麗的,春季粉櫻漫山遍野,
夏季綠蔭如水墨濃淡,秋季紅染參差斑斕 ,倒影在保津川溪谷中如夢似幻。
    嵐山不大,但足以讓你看盡京都的四季更迭。

不是嵐山最唯美的時節,我們只能在山腳下去看看《英雄》拍攝地點的那片青竹林,午後陽光散落,也着實看不出那斑駁陸離,高聳入天的氣勢,驀然回首,竹林與柴籬,一副佳人麗影,手疾眼快拍了下來。

金閣寺—京都知名的建築,也是京都的世界遺產專案之一,其頂部兩層金箔鋪就,在陽光透射下金色更為耀眼,我們到達時,夕陽的餘暉正好聚焦在金閣寺的頂部,看到了金光燦爛的瞬間

二條城—德川家康在京都的住所,江戶時代,由於德川家族統治權利極大,所以也稱江戶幕府。二條城很大,從外觀看,高大的圍牆建在護牆河道里,很是壯觀。只是功課沒有做好,不知下午4:30就閉館了,趕到也只能看看外觀,據說菊花盛開之時,是參觀二條城最好的時節,不僅讓我想起,不久前看過的一篇關於研究日本民族性格的作品《菊與刀》的敘說:一面是唯美到極致的溫婉;一面是黷武而好戰的刀鋒,矛盾的雙重個性

    對於初來乍到者,體味京都風情的最佳入口是祗園
這個位於祗園的北側地域,是平安京時藝伎和舞妓常常走過的街道,舊時的茶屋林立,紙拉門襯出一片透光的靜謐,充滿了古風之美。


衹園花見小路,京都必打卡之地,據說是藝妓教師進行傳統茶道、花道、古琴、雅樂、狂言、舞妓的培訓之處。

花見小路南北走向,長約1.5公里,路兩邊的聯排町屋,保留了原有的歷史風貌,白天屋門緊閉,難以看到身穿傳統服裝的藝伎出入,三三兩兩身着和服結伴而行的,大多也是變身的遊客。晚間倒有攝影師躲在暗處,執著於守株待兔,不見屋門開啟,卻只見白天京都街上少有的的士,似乎晚間全集中在了這條小路上,疾駛而過,絡
繹不絕。

  花見小路不失為文藝範兒雲集的地方,千年文化的沉澱,不經意間,一個拐角或是一堵牆,就滲透出很濃郁的古典風韻,很適宜拍照。倆同伴也很樂意給我當模特,我也藉此練練手☺️一路招惹了不少遊客仿拍,我們一離開,便成了遊客雲集拍照的景地😜,

    沿着花見小路一路慢行上坡,便可到達京都最具古風的街道「三年阪」、「二年阪」,這裏的「阪」字就是中文裏的「坡」的意思。
     第二天一早坐首班公交車直接到達「二年阪」,只為在大家還未出來的清晨,踏過每一級石階,安靜的去欣賞它原本的樣子,盡情的享受這完整的旅行。
    這一刻真的是太寂靜了……沿石階而上,兩旁盡是木窗烏瓦的傳統建築,若隱若現的綠蔭灌木,修剪的十分精巧,點綴在牆瓦之間,若是在櫻花和楓葉季,定會被定格成櫻粉或棕紅的畫面,美的神曠心怡。記得初到日本,實在是被島國安靜的氛圍所驚訝,無論在市廛裡、陋巷裡,還是地鐵裡,電車上,即便是人頭攢動,也只見匆匆而過身影,聽不到高聲喧譁的聲音,記憶中,同伴總是用右手食指放在嘴脣上「噓」一聲,提醒放低聲調、放低聲調、放低……而此時的靜逸,卻又營造出另一方遠古的世界。

石階路高低起伏,慢坡踏行不累,故事也不長,但一種真實的空靈悠逸的意境,足讓你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歷史的阡陌中,縱橫交錯的曾經,那些不忍遺忘的、痛過的、哭過的、過往的種種,在漸行漸遠的回望裡,都風乾成了風景……。

走過「二年阪」,「三年阪」,轉彎爬坡就到了京都著名的清水寺,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依山而建,佔地面積十多萬平方米,山號為音羽山,主要供奉千手觀音。相傳是由唐僧玄奘在日本的第一個弟子慈恩大師建立。

清水寺以寺內羽泉清水而得名,到清水寺朝拜的遊客都要喝上一口清冽的泉水以消災免禍,護佑健康。日本人喝泉水的方式非常講究,喝水的人要先用長柄水勺接水淨手,左右淨手之後,接水倒入手中喝水,喝過之後,再接水倒立長柄,讓水順長柄流下,沖洗柄桿後再放回水臺,以方便下一位遊客喝水。我們默默的觀察了許久,無論老少皆是如此,在許多公共區域,如車站、電梯出入口等,日本國民主動方便他人的諸多細節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清水寺下一站「伏見稻荷大社」,伏見稻荷大社是日本神道教文化最具代表的神社之一,硃紅色油漆漆成的「千本鳥居」很知名。去伏見稻荷大社還是頗費了點周折,好在有幾個日本小姑娘的指點,換公交、乘地鐵趕在了夕陽西下之前,看到了那瑰麗的一幕。

      溫暖的夕陽餘暉,恰好落在了伏見稻荷大社硃紅色的「千本鳥居」上,斑斑駁駁的折射光提亮了鳥居的色澤,使得鳥居長廊的硃紅色更加的柔和通透,此時是最好的拍攝時機,我們終是趕上了。

       
     相傳硃紅色能夠抵禦一切邪魔的力量,進入鳥居便是進入神域的大門。
    這裏的鳥居多為個人或者企業捐贈,鳥居的背面雕刻着捐贈者的姓名以及捐贈日期,自江戶時代起,捐贈者到此祈求財富,心願達成之後便回來還願,久而久之鳥居越來越多,一直延續到位於神社背後的稻荷山頂上,最終便形成了一條長4公里的千本鳥居奇景。
 

我們在千本鳥居長廊裡一路穿行, 蒼松楓影,綠意苔山,連空氣好像都是潮溼的青色,上到山頂大約要一個半小時,我們沒有堅持走完,在一半的山坡處選擇了下山。在神社內還隨處可見狐狸雕塑,這裏的狐狸同奈良的鹿一樣,被視為神明的使者,世世代代守護著稻荷神,保佑人民風調雨順。

     

     京都從日本平安時代延續了千年的古都,是堅持日本古風及傳統,而又兼具文藝與小清新氣質為一體的一座城市。
     京都是脫俗的,再沒有哪座日本城市像京都一樣擁有如此多幽靜的古剎和精緻的園林,京都市內與郊區遍佈17處世界遺產,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更是數不勝數,三天的時間只能匆匆而過。
     京都是美麗的,京都的美麗無論哪個季節都無可爭論,京都的美麗透著清新和幽靜,無論有多少遊客湧入,都不會改變他那份靜謐與淡然。
    京都是那種可以把記憶刻在骨子裡,一而再來的地方。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