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旅遊散記之十六____大阪城公園
觀大阪城有感
明建石砌大阪城,護城河內一時盛。
砣猴秀吉苦心志,甘辱胯下基業成。
一統南北霸心勃,覬覦建都到北京。
萬曆之戰輸明軍,播下禍根右翼奉。
夜宿大阪住的酒店
在大阪品嚐了一次最奢侈的特色食品——神戶牛牛排,價值12000日元合計人民幣800元。
10月5日午後,從祇園出來即來到了大阪。這是一天之內從奈良到京都又到大阪的第四個景點了。真有些「一日看盡長安花」之勢,不過前提卻是絕無孟郊當年進士及第的「春風」與「得意」。
首先根據有關資料熟悉一下大阪的概貌吧。大阪市座落於日本本州島西南的大阪灣畔,瀕臨瀨戶內海,屬日本西部一個近畿地方大阪府的都市,是大阪府的府廳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轄設福島區、都島區等24個區,總面積223平方公里,人口約有267萬人(2014年統計數字,包括外國人人口115705人,其中在日韓國、朝鮮人72980人,在日中國人26094人),是日本僅次於東京、橫濱的人口第三大城市。GDP僅次於首都東京,排名日本第二。
大阪市區的地理地貌環境很適宜人居。因位於北溫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常年比較溫潤;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與我國南部沿海地區比較相像,氣溫和上海差不多。大阪地勢平坦,大部分割槽域位於大阪平原上。
大阪平原是一座沖積平原,在約8000至7000年前時,由於繩文海進,導致水位高漲,大阪平原曾位於海面之下,被稱為河內灣。隨着上町臺地北側的沙嘴逐漸向北延伸,至繩文時代(公元前300年以前,日本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中期,河內灣已演變為潟湖(xì hú),被稱為河內湖。進入古墳時代(又稱大和時代,從公元250至公元593年,因當時統治者大量營建「古墳」而得名)後,由於河川運來的土砂不斷堆積,加上人工開發湖泊為耕地,河內湖已近乎消失,變為大阪平原。為了擴大陸地面積,從17世紀開始當地還多次進行填海造地,大阪市區面積的四分之一都來自於填海。非常有名的大阪關西國際機場就是經過20年填海造島而成的。這個機場1994年9月竣工投入運營,設計年運送旅客3000多萬,運送貨物140多萬噸,是日本最現代化的國際機場。
這裏補充一點,日本為了擴大陸地面積,從很早就開展了填海造地工作。有資料顯示,據兵庫縣閉鎖性海域環境保護機構的石川潤一郎說:日本早在11世紀就有了填海造地的歷史記錄,當時一位名叫平清盛的將軍就在神戶填海建了一個人工碼頭。到了17世紀,幕府將軍又在東京灣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造地。二戰後的50多年間,日本人圍海造陸達200平方公里,相當於2.6個香港島的面積。20世紀70年代日本將圍墾的重點轉移到海岸以外的人工島。比如東京,為了尋找新的生活空間,就將在15年時間內用城市垃圾填出18個人工小島。導遊小潘還透露一個祕密,為了給後世子孫囤積能源,他們在填島時,還大量購買中國的廉價煤填在地下,以防止未來的能源枯竭問題。相比我們一些亂開亂挖、寅吃卯糧的行為,你不得不佩服島國政府的遠慮與憂患意識。
大阪古稱「大阪」,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考古發現的遺蹟證明,大阪自繩文時代中期即有人居住。古墳時代,大阪地區因河內湖的湖水淡化變得適合耕作,加上臨海的地理環境使得大阪成為貿易港口。7世紀中期,日本實行了有名的「大化改新」,在大化二年即公元646年,孝德天皇頒佈《改新之詔》,進行全面學習中國唐朝律令制度等的改革,當時的政府仿照唐朝在大阪修建難波長柄豐埼宮簡稱難波宮,定大阪為難波京,大阪曾一度是日本的首都。雖然天皇實際在難波京居住的時間很短,然而在歷代變遷中,難波宮一直得到了保留。1496年,日本淨土真宗本願寺第8世法主本願寺蓮如在大阪修建石山本願寺,附帶有龐大的寺內町,聚集有眾多人口。當時,上町臺地頂端有一個稱為小阪的地名,而相對應的「大阪」稱呼之語源即來於此。
在日本戰國時期,大阪是兵家必爭之地。1570年開始,織田信長和石山本願寺之間爆發了長達10年的石山合戰,最後兩者講和。織田信長退出本願寺,遺憾的是,在退出之前將本願寺的建築全部燒燬。豐臣秀吉繼位後,於 1583年又在舊石山本願寺的舊址上修建了大阪城,並以此作為其統治的中心城市。
1899年,大阪正式設市,是日本最早的市之一。1925年,大阪市在與附近的數個町村合併之後,面積以及人口都成為日本排名第一的都市。1956年,大阪市成為首批政令指定都市之一。如今以大阪為中心的京阪神都市圈面積達11701平方公里,人口約1877萬人,僅次於東京都市圈,位居日本第二。
在飛機上俯瞰大阪市
心齋橋一角
大阪在日本的城市地位也有點像我國的上海市,是日本工商貿易以及對外貿的特大城市。擁有以鋼鐵、機械製造、金屬加工為主的重工業和以紡織、印刷、食品、造紙和化工為主的輕工業。服務業是大阪經濟中佔比重最大的產業,其中以商業、金融業、資訊產業等佔比重較大。全市有10萬餘家各類商店。著名的地下商業街「彩虹城」,位於大阪市中心,可容納50萬人。這裏商店鱗次櫛比,日夜燈火通明,是馳名世界的地下「不夜城」。有名的綜合商業街心齋橋,位於大阪南部地區,也是大阪最知名的購物區,距今已有380年曆史。不論是工商活動規模還是大眾運輸捷運鐵道密度均居日本前矛。
異國旅遊,最尷尬的是對其文化與地理環境瞭解不夠而產生的陌生感與處處好奇。以上是為了更詳盡的瞭解大阪市概貌,囉囉嗦嗦介紹了大阪城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演變概況。而我們要參觀的主題景點卻是坐落於大阪市中心的大阪城公園。這是一個以大阪古城遺址為主體的多功能大型綠地公園,佔地約107萬平方米。園內除大阪古城遺址的原跡遺留與修復建築,還設有大阪城國際文化體育廳、多功能太陽廣場、軟式棒球場、室外音樂堂等。古木林立、綠化良好、環境十分幽雅。
下午3點鐘左右,細雨濛濛。踏着潔淨的林蔭步行道,我們在導遊小潘的引導下來的了公園的主體建築,大阪古城門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塊花崗岩石砌成的古城牆與生態良好的護城河。中國人來到日本,對其古建築模樣倒是一點也不會陌生,因為他們壓根就是從中國學來的。大阪古城也不例外,就如我國的諸多古城形式一樣,矩形的古城牆上,角樓、箭樓別有特色。城牆全長為12公里,外圍是護城河,規模接近於西安明城牆(全長13.8公里),只不過這裏的城牆是由大塊的石頭砌成,而我國隋唐到明清都是磚土結構的。由磚土結構換成花崗岩石,相對更堅固、更具防禦性,這可能也是學習中國建築的基礎上而有所創新吧。據說是建造這座古城的豐臣秀吉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想脫離出中華文化的當權者。不過這大約50萬塊每塊都超噸重的花崗岩巨石組成的石牆,在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度裡,其勞民傷財程度堪比當年的秦始皇修長城了。據說他當時命令全國的諸侯都要參與興建,許多護城河及城郭的石塊也是由各地諸侯捐獻而來的,在三年內動用了數十萬勞工,是無數勞動人民用血汗鑄就的。特別是城牆櫻門旁的一塊約有36 張榻榻米大的巨石塊,在機械化程度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是如何搬運來再鑲嵌合縫的,至今令人匪夷所思。當然若論其工程規模之巨集大是無法與萬里長城相提並論啦。
在城門外有一塊表面鑿成兩層石階磨得發光的石頭,導遊小潘介紹說,這是當年豐臣秀吉的上馬石,因為他個子矮小,所以要蹬兩層石階才能跨到馬上。
大阪古城牆
導遊小潘介紹豐臣秀吉上馬石
提起大阪城,就不得不說一下豐臣秀這個人物,因為這座城郭就是他於公元1583年在石山本願寺遺址上初建而成的,當時屬於他的家城,也是那時實際的政治統治中心。因而人們自然就會把這個古城與他的名字聯在一起啦。
豐臣秀吉者,原名木下滕吉郎或羽柴秀吉也,生於1537年3月17日卒於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大名、天下人(日本的官階稱呼),著名政治家,繼室町幕府之後,近代首次以天下人的稱號統一日本的日本戰國三英傑之一。因其出身卑賤,身材矮小,相貌醜陋,且形容委瑣,酷似猿猴,被稱為猴子、禿鼠(見於織田信長給寧寧的書信),一生中充滿了屈辱、艱辛與勵志、自信和自強不息的經歷及傳奇的色彩,因此成為被日本歷代尊崇的英雄。
豐臣秀吉出生在尾張國愛知郡中村(今愛知縣名古屋市中村區)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初名藤吉郎。父親木下彌右衞門,是日本戰國時期上尾張國當時織田氏的實際統治者織田信秀的親兵,因在一場戰鬥中受傷致殘而只好回家務農,不久就因傷重去世。在那個女人離開男人就無法生存的社會裡,母親忍辱帶着七歲的豐臣秀吉和姐姐阿友改嫁給同村的男人竹阿彌。然後又生下了弟弟豐臣秀長與妹妹阿旭(朝日姬)。繼父竹阿彌性情粗暴,經常施以家暴,虐待豐臣秀吉,以至於因無法忍受繼父的凌辱而離家出走,流浪於江湖之中,閱盡了流離之苦。
一個偶然的機會使豐臣秀吉進入遠江國(今靜岡縣)的松下嘉兵衞家中幫傭。 他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幫主人拿拖鞋。他深知,要得人上人,必先吃苦中苦,因此工作勤奮,卑躬屈膝,處處讓主子滿意,很快得到了重視,將他提拔為出納管理員。然而他的能幹與勤奮卻遭到同事的嫉妒,經常被眾人在嘉兵衞面前打小報告,對其惡意中傷。儘管嘉兵衞對他的工作很滿意,但經不住眾人的口水誹謗,無奈之下只好善意的說明原委將他解僱。
即使如此,豐臣秀吉還是感恩在松下嘉兵衞家裡工作四年中對他的賞識,後來在他稱霸天下之後,專門派人去尋找松下嘉兵衞,在遠江國久能地方賜給他三萬一千石的領地,並任他為大名。知恩圖報,透露出這位英雄義氣的一面,這便是後話了。
約在1559年(日本天文二十八年),二十二歲的豐臣秀吉回到尾張國,投奔到尾張的領主、也是他父親原來侍奉過的主子織田信秀之子織田信長的麾下。以足輕(日本古代最低等的步兵)的身份成為了織田氏的家丁。最初豐臣秀吉只是打雜的僕役,但他努力工作討好主人的聰明才智很快又得到了織田信長的賞識,逐步由僕役提升為一名下級武士。他先是成為織田家的足輕組頭,在參加著名的桶狹間合戰中機智果敢立下戰功,並在一次戰鬥中捨命掩護主子逃生,深得信長的信任與賞識,將手下將軍淺野長勝的養女寧寧許配給他。他更是衷心賣力,屢得戰功。
1582年6月21日(日本天正十年六月二日),發生了「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的家臣明智光秀於京都附近的桂川謀反,領兵討伐位於本能寺的織田信長(1559年起出仕幕府)及其世子織田信忠,逼使父子二人相繼自殺。並焚燒了本能寺,使信長屍骨難收。
豐臣秀吉得知後,迅速回軍討伐叛軍,一舉擊潰叛軍勢力,將叛臣明智光秀殺死。此時織田信長的統一大業已完成了一半,所有六十六國,還有半壁江山尚未統一。豐臣秀吉便以信長繼承人自居,立誓完成其未完成的統一大業,結果導致信長一些原部將和家臣的反抗,秀吉接連鎮壓了信長諸子和重臣等反對勢力。繼而帥軍征戰四方,逐步統一全國,結束了戰國時代。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相當於中國古代的丞相)一職。他勵精圖治,治國安邦,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政策,建立了新的封建體制。一時國泰民安,深受擁戴。但在位後期昏庸多疑,實行對外擴張,發動文祿慶長(中國稱為萬曆之戰)之役,結果以失敗告終。但卻埋下了發動侵略野心的種子,成為一個備受國際憤懟與爭議的「英雄」。
1598年9月18日,豐臣秀吉病死於家中,享年62歲。由於晚年居住在京都附近的桃山城(伏見城),也就是說那個時期的權力中心在桃山城,所以豐臣秀吉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大阪古城牆的大門並不高大,這可能與豐臣秀吉的個子不高有關。小潘卻對此門作為重點介紹了一番。這是為數不多的在數次大阪城戰火中唯一倖存保護下來的原木門遺蹟,它是用厚厚的櫻花木製作而成的,因為承載着400多年的歷史滄桑,所以人們會感覺到它的靈性。
走進城郭大門,古樹成陰,花木連畦,一股清幽之風撲面而來。讓人感到這裏是鬧中取靜,靜中亦鬧的地方。古建築與現代文明氣息相結合,參觀古蹟,休閒娛樂,體育文化,飲食啜茗,可以有機和諧地結合起來,這也是日本許多景點的特色之處。大阪城比較富於歷史文化內涵的建築主要有三大主題建築,即市立博物館、天守閣與時間膠囊。
大阪城市立博物館
天守閣前面寬闊的廣場
建在原難波京遺址上的大阪城市立博物館,2001年正式開放。這是一處通過考古文物實物模型展品和記錄影片視訊等形式,再現大阪城古今歷史風貌的景點。在最高層的古代樓層展覽專區,可以看到按實物比例復原的約1300年前的古難波宮大極殿。通過大殿裡排列著的硃紅柱子,和朝堂上整齊地站立著的官員以及螢幕上播放的當時舉行儀式的場景,會明顯的感覺到當時對大唐文化的移植。在博物館的地下還仍然儲存著原原址遺蹟。 登上10層樓頂可以一覽大阪城全貌。整個護城河全景可以盡收眼底。只是我們來時,正遇博物館搭架修繕,不能進入,只能遠觀外貌留些遺憾。
天守閣是大阪古城的主體建築,也是大阪城的著名地標,由豐臣秀吉初建於585年,當時為豐臣一族的家城。但在豐臣秀吉死後發生的1614年之大阪冬之陣和次年的大阪夏之陣兩次豐臣家族與德川家族爭奪戰中,德川家族得勝,導致豐臣秀吉的繼承人豐臣秀賴母子自殺,豐臣家族滅亡,大阪城也被焚燬殆盡。元和5年(1620年),德川幕府開始重建大阪城,寬永三年第二代天守閣建成。不幸的是,這個天守閣於1665年又因雷擊焚燬。而到了幕末明治維新的1868年,戊辰戰爭中,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因伏見鳥羽之戰失利而逃出大阪城,大阪城再次遭遇火災。直到昭和6年(1931年)由民間集資再次重建。
現存的天守閣是 1997 年重新翻修之後的面貌。高54.8米,外觀5層,內部8層,白色的牆面配以綠色的瓦屋頂,翹簷飛廈,別具風格。細部觀察在每個飛翹的簷端都裝飾著用金箔塑造的老虎與龍頭魚身稱為金鯱(hǔ)的動物造型,據說這種金鯱有防火避災之意。整體建築融合了豐臣時代大阪城天守閣的建築特徵,鑲銅鍍金,顯得金碧輝煌。據悉重建者意欲重現當年豐臣秀吉壯闊的雄心與曾有的耀華。
閣樓內最高的8層為瞭望臺,可以眺望大阪市景;7層以下為資料館,展示了包括豐臣秀吉的木像、當時的各種武器、書簡、繪畫、以及以模型展示當年作戰的場景等,還有以電視投影的形式敘述豐臣秀吉一生的奮鬥史,以詳細瞭解矮小的豐臣秀吉如何由一介平民成長為不可一世的英雄,實際上也是一座濃縮大阪歷史的博物館。
這就是可避邪驅災的金鯱
天守閣
時間膠囊,就是把一些代表現代文明方方面面的物品裝入一個容器中,密封后深埋到地下,留給未來,約定若干年後,供那個時代的人們再挖掘出來對現代文明的瞭解與研究之用。目前世界不少發達國家都進行了此項行動,人們把這項工作就叫做放置「時間艙」,也叫時間膠囊。
大阪時間膠囊外觀像一個不鏽鋼方形底座的半圓球形狀的墓冢。是1968年,日本的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和每日新聞集團聯合製作,為慶祝將在1970年大阪舉行的世界博覽會的一份獻禮。它們先將一個被混凝土嚴密包裹的不鏽鋼容器總重量60噸的「時間艙1號」埋於地下;8天後,另一個一模一樣的「時間倉2號」也被埋設在這裏。「艙」裡分別用29個箱子存放了2098件物品。這些物品是經過社會公眾和27名專家認真評議,確定作為能代表20世紀社會、文化、藝術、自然、科技等領域具有現代文明標誌的標本,大都是用來反映人們現時日常生活的物品,包括假牙、避孕套、手銬和琥珀標本等等。並設定於5000年後將其開啟。「時間艙1號」被放在最底層,約定等到6970年來開啟;而「時間艙2號」在2000年時進行了第一次開封,此後每隔100年將開封一次,以見證人類文明的發展並確認另一個時間膠囊是否還完好。
值得稱道的是,大阪世博會「時間倉」沒有請當代名人給後世留言,而是在全國小學生中開展題目為《寫給5000年後的人類》的作文競賽,優勝者的信有幸放進「時間倉」,與其他物品共同留傳給後人。結果,一名來自東京的四年級小學生的一段參賽短語流傳出來,讓人感到十分有趣。他寫道:「5000年後的人們,你們好!我十分想看看你們的年代,但我現在也生活得很高興。我有一對父母和一個常與我吵架的妹妹。我們竭盡所能的延續人類的發展直到有另外的人來接替我們。向過去的5000年告別了!」
——其實這「時光膠囊」,就是現代人留給未來世界的禮物,也是現代與未來的一種對話與交流。
時間膠囊
出來大阪城門時,我再次面對着那堅固的石頭而壘成的城牆思索良久。這座古城郭有兩重護城河,全城被指定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歷史遺蹟。城中儲存的13棟建於16世紀的古建築物,全都被指定為國家重點文化遺產。在這些歷史古蹟的周圍,現在看到的是大阪的市民來此休憩、鍛鍊,一派文明和諧、恬靜逸悅的景象。然而那承載戰火硝煙的大塊石頭卻彷彿在向人們提醒著過去的歷史滄桑。彷彿那一次次的豐臣家族與德川家族的戰爭硝煙還在瀰漫,又彷彿看到了那小個子的將軍在戰國年代馳騁沙場、驍勇機智之得意表情。在這些戰爭中成就了豐臣秀吉的豐功偉績,也留下了他人生中的悲哀與恥辱。
對於豐臣秀吉這個人物的評價,日本人和外國人尤其是亞洲各國家存在着極大的差異。對於日本人站在他們的立場和審美角度上,豐臣秀吉窮苦出身,為改變命運,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稱為艱苦奮鬥、積極向上的典範,同時英勇頑強,機智大略,統一南北朝,開疆擴土,被奉為民族英雄。而對於亞洲其他國家來說,他萌發擴張野心,給日本右翼勢力埋下了侵略慾望的種子,是一位令人憤恨的戰爭狂。
他見多年戰亂的日本取得一時的國泰民安,便遂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的念頭,決心拋棄從老祖宗就對中華文化仰慕與學習的傳統,而是慾望將中國征服,建立一個包括日本、朝鮮、中國、印度在內的亞洲大帝國。並制定了巨集大的侵略計劃,先征服朝鮮,繼而佔領中國,然後再侵佔印度。
1592年,豐臣秀吉率兵20萬迅速侵佔了中國的附屬國朝鮮,然後虎視眈眈朝向中國。他在給家人的信中說,他很快要到大明國的寧波府居住,因為那裡離印度較近,便於他指揮征服印度的戰爭,還命其子豐臣秀次第二年征服北京及周圍一百縣,遷都北京,讓天皇在北京居住。結果還沒等他全部施展,就被強大的明軍趕回了日本,豐臣秀吉從此也一蹶不振,老死家中。此戰役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壬辰衞國戰爭」,中國稱「萬曆朝鮮戰爭」。 都是以當時各國的年號命名的。
歷史的教訓不可遺忘,製造戰爭、破壞和平絕沒有好下場,不管是亞洲各國還是日本本國,都要牢記歷史,一日三省!
大阪機場一角
連線大阪市與大阪機場的跨海大橋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