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记得2013年深秋的一个下午,好友Austin听说我还没住过帐篷,二话不说收拾装备说走就走,驱车六小时,把我拉去犹他和科罗拉多州,在薄薄的睡袋里度过了两个寒冷刺骨的夜晚。第三天清晨,我们从Dolores附近的一片小树林里醒来,拉开门帘,外面是朦朦胧胧的晨霭,金色的阳光从树枝罅隙打落在枯叶上。走出去,帐篷布溼漉漉的,草尖儿挂著水珠,空气中弥漫着植物清香和淡淡的柴火味儿,周围无比静谧,偶尔传来一两声悦耳的鸟鸣。昨晚黑黢黢的森林瞬间变成了仙境。Austin说:露营最有趣的,莫过于第二天醒来才知道周遭的模样。

这种感受,实在是太过美好。


接下去一年里,我用这个方式走遍了科罗拉多高原的各个角落,开始只是为了省钱,因为一个人出去,住宿是很大一笔开销,而睡帐篷这种最廉价的过夜方式成了不二之选。后来,我慢慢喜欢上这种亲近自然的旅行方式,体会到头枕大地,身被星空的幸福。

“既然把白天给了荒野,我的黑夜,就一并给你吧。”

再后来,我开始关注世界各地有名的徒步路线。从汽车露营(car camping)到重灌徒步(backcountry),从单日行(day-hike)到长距离(thru-hike)。徒步和露营,已成为我旅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于科罗拉多高原

科罗拉多高原并不位于科罗拉多州,在地图上,它只是亚利桑那州北部、犹他州南部微不足道的一小块地方,但就在这个弹丸之地,却浓缩了太多令人惊叹的奇景,于是诞生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美西大环线”。由于我是分好多次走的,每次季节都不同,线路就大致沿着“大环线”来记述,有些地方不在科罗拉多高原上,我也顺带讲了。每个地方我都会提到一些营地和徒步路线的实用资讯,结合自己的经历供大家参考。

大峡谷South Kaibab Trail▼

纪念碑谷▼

锡安国家公园The Narrows▼

布莱斯峡谷Wall Street▼

化石森林国家公园Blue Mesa Trail▼

峡谷地国家公园天空之岛▼

拱门国家公园Delicate Arch▼

马蹄湾▼

羚羊峡谷▼

鹅颈谷▼

“圣地”塞多纳▼

巴林杰陨石坑▼

死马点▼

The Wave▼

【游记正文】

徒步大峡谷

我去大峡谷是在1月上旬,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因为打算去谷底露营,需要申请下谷许可证(backcountry permit),而这张许可证在平时很难拿到,听说旅游旺季的春秋季节需要提前几个月申请,所以我就挑了游人较少的冬天去。

我在大峡谷待了四天三晚,除了第一天在南沿的营地,后面两晚都待在谷里。第一天下午到达大峡谷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了下去,这时候的峡谷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色泽。


大峡谷不同于一般“两山夹一水”的河谷,它由形态各异的岩石、沟壑和台地在谷内组成一座错综复杂的迷宫,让人很难在高处一眼窥其全貌,所以最好游览大峡谷的方式便是走入迷宫一探究竟。

申请下谷许可证在公园的Backcountry Office。峡谷南缘的office全年开放,不过离访客中心很远,找到它还得费一番功夫。给个GPS座标: 36.05333, -112.14389 。

红框处就是Backcountry Office▼


申请许可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传真或邮寄申请表,这种申请适用于旺季,需提前几个月提交;还有一种是walk-in permit,就是亲自去office领,淡季一般当天就可以领到。

第二天很早就被冻醒了,因为office八点才开门,我就沿着谷缘开车。峡谷在清晨柔和的阳光下展现出独特的光影效果。

由于昨晚太冷,几乎完全没有休息,啃了几块冻得发硬的饼干,喝了几口难以下咽的冰水后,我来到了backcountry office。在ranger(国家公园工作人员)给我讲解地图时,我感觉非常难受,有一瞬间我真的差点晕过去。你能想象ranger刚问我体力怎么样,我很自信地拍拍胸脯说完全没问题然后就瘫倒在地的场景吗

我摘下帽子,深吸一口气,总算是熬了过去。接下来活蹦乱跳地走到大峡谷底,还一点不觉得累,悠哉悠哉地吃了饭去河里洗澡了。身体的潜能还真是不可捉摸。

话说回来,下谷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光明天使栈道(Bright Angel Trail),另一条是南凯坝栈道(South Kaibab Trail)。光明天使较长,坡度也较缓;南凯坝短小而陡峭。两条路都通向谷底的光明天使营地。我一开始选了从光明天使栈道下谷,在中途的印第安花园营地住一晚,第二天再下到谷底,第三天从南凯坝栈道上谷的路线,permit都已经列印出来了,然而这时候突然瞥见柜台贴著的天气资讯,说是上谷那天会下雨,于是和ranger讨论了下,决定把路线反过来,这样第三天从印第安花园上谷就算冒雨也不会很久。 最后证明这个选择是很对的。


Ranger告诉我现在是一年中大峡谷“最安静”的时候,营地大多空着。我前一年在The Wave遇到一对欧洲情侣,他们8月的时候也顺利拿到了当天的许可证。

在谷底露营一晚是15刀,每增加一天是5刀。申请时你要提前规划好哪一天在哪个营地露营,什么时候出谷,这些资讯都要报告给ranger,然后会列印在许可证上,原则上不可更改。许可证列印出来后,ranger会告诉你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哪里取水,怎么储存食物,怎么使用紧急电话之类的,然后由本人签字就算完成了。

Ranger还给我带来一个坏讯息,那天谷底的光明天使营地会暂时停止供水,因此我不得不多提了一壶1加仑(3.7L)的水下谷。

拿了许可证后我把它挂到揹包上(在营地则需要拴在帐篷上,方便ranger随时检查),把车停到访客中心的指定停车场,坐公园的橙线巴士来到南凯坝栈道的起点。

我就要从这里开始下到谷底▼

南缘因为背对阳光,因此有不少积雪。

前面的小道上还有另一队下谷的人。

在这条路上可以从更好的角度欣赏大峡谷景观。

这是沿途第一个叫雪松脊(Cedar Ridge)的休息点,出谷的骡队在这里歇脚后刚出发。对于不想步行上下谷的人来说,骑骡是另一选择。由于道路狭窄,迎面遇到骡队时行人需要站到路边避让。

大概走两个小时后,坡度变得平坦起来,路边出现一些沙漠植物。

骷髅点(Skeleton Point),一群人在这里休息,他们是去谷底的幽灵牧场住宿的。

接着又是一条盘旋曲折的路。乍一看还以为快到谷底了,其实还早着呢,这只是谷中的一级平台。

远处有一间木屋,那是沿途最后一个厕所。

路边的紧急电话,可以直接拨号到访客中心。峡谷内是没有手机讯号的,这是中途与外界通讯的唯一方式。

走到这里逐渐有了深入峡谷的感觉。

第一眼看到科罗拉多河时我一阵兴奋。接下去的路前后都空无一人,我毫无顾忌地大声唱歌。

应该不太有人相信,从高处看上去红色的大峡谷谷底原来是那样绿意盎然。

营地就在这个扇形冲击带上的绿洲里。

这个洞像不像西游记中的盘丝洞入口?

走出山洞就是一座名为 “黑桥” 的铁桥。

这里最早的时候只有一条铁索,有一个像缆车一样的铁笼来运送骡子。后来建起了这座桥,大大方便了下谷的游人和物资运输,才有了谷底的营地。后来在这座桥西边建起了另一座钢桥,取名叫“银桥”,连线著光明天使栈道。

这条南凯坝栈道,我用了4小时15分钟下到谷底。到达营地,我把沉重的揹包卸下(还有手上提的这壶水),顿时一身轻松。

这壶水成了我途中痛苦的负担,直到第二天我把它用完踩扁塞进揹包。大峡谷谷底没有垃圾桶,因为把垃圾从谷底运出去对公园管理来说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所以每个人带下谷的东西都要原封不动带走,包括所有瓜皮果壳。在印第安花园营地的厕所,天然有机物是可以扔进蹲坑的,而谷底的厕所则不行。

营地就在河边,另一面依著陡峭的山石,我很喜欢。

人不在或睡觉的时候,揹包需要挂在左上方的铁架子上,防止被野生动物光顾。

所有食物和炊具都要放进这些铁箱子里。留守在谷底的ranger过来登记时特地提醒我说要把塑料袋妥善放置,因为营地附近住了一群黑尾鹿,它们不分青红皁白就会吞吃这些塑料包装。曾经有一群黑尾鹿由于误食太多塑料包装堵住了消化道,痛苦不堪地死去。所以务必要把所有食品、垃圾和塑料袋放在铁箱里。

营地的取水装置

晚餐是泡面加鸡蛋

平时在选好营地后就会留意附近适合洗澡的小溪或池塘。那天我在周围观察了一圈,觉得光明天使溪溪水清澈,水流不急,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于是等天黑下来,我就沿着溪流往上游走。营地向北几步路就是幽灵牧场(Phantom Ranch),如今当作旅馆来经营,有房间和独立木屋供游客住宿,价格不菲,很是抢手。穿过黑黢黢的幽灵牧场,念及这个名字,心不由一紧——这个地方是不是经常有幽灵出没呢?——我一直走到看不见灯光的地方才下到溪里洗澡。溪水非常冷,接近零度,踩下第一脚就感到刺骨的冰凉,水流瞬间带走了仅有的热量。我不自然地弓起脚背,踩下第二脚,挪到水中央,躺下来。冬天溪水很浅,只能没过一半的身体,柔柔地从耳际淌到脚跟。此时的银河正好顺着峡谷的方向,我还能看见南缘碉塔的探照灯光。坚持了不到30秒,发现自己已经感觉不到冷,只觉全身发麻,赶紧起来用衣服擦干,这时面板已经完全没了知觉。还好峡谷里没风,所以上岸后并不感觉冷。在这种水里待五分钟就会失温吧,以后还是不要尝试的好。

由于受到冰水的刺激,我的身体反而暖和了起来。回到营地就钻进帐篷,听着溪水声入眠。

第二天早上醒来太阳已经照到谷里。我决定中午再出发去下个营地,于是在谷底四处走走。

溪边的黑尾鹿▼

有角的公鹿长得很有灵性,怪不得在西方神话中是精灵的坐骑。

幽灵牧场的马圈▼

我沿着昨晚的路走到光明天使溪的上游,这条路通向大峡谷北缘。喜欢户外的朋友一定知道有一种走法叫做Rim-to-Rim,从南缘一口气通过这里走到北缘,全程要花上12-15小时。由于冬季北缘不开放,我就没有尝试这种刺激的玩法。

我在这块牌子的右边发现一条小路,是爬到山上去的。途中的风景非常好,值得一走。

从山头可以俯瞰科罗拉多河以及幽灵牧场。

从山上下来我又去科罗拉多河边走了一圈,这里有个小小的渡口。

从平静的渡口望“黑桥”

河谷的沙洲上长满了仙人掌

毛色漂亮的小鸟

回营地收拾好东西我便出发,这一天我要在山腰处的印第安花园露宿。走过这座“银桥”,我便踏上了光明天使栈道。

从谷底到印第安花园只有5英里的路程,前半段地势平坦,依水而行,很是惬意。

路边长著一些低矮的约书亚树(Joshua Tree)

后半段稍有爬升,这一段路非常安静,我只碰到两个下谷的游客。

走进这片林子,印第安花园就不远了。

从谷底到印第安花园,我用了2小时40分钟。这个营地位于半山腰的小树林中,旁边是一条山泉,选址绝佳。那天住这儿的除我之外只有三拨人,加起来也就十来个。

我选好位置搭完帐篷一看还有充裕的时间,就在附近瞎转悠,发现一帮人都往一条小径上去了,就跟了过去。这是一条来回3英里的trail,通向高原点观景台(Plateau point)。在这里科罗拉多河变得非常狭窄,两侧都是陡峭的绝壁。

回到营地最后一缕阳光正在消失,趁煮面的时候拍两张照片。

第三天早晨果不出其然的阴雨天,空中飘着零星小雨。今天的任务是爬上这座崖壁。印第安花园正好位于雪线上,也就是说再往高处就有冰雪了,融化的积雪让栈道变得溼滑泥泞,很不好走。

这块指示牌写得很巧妙,一语双关。The plants you see here are the living desert. They grow by the inch and die by the foot.

这样的冰柱在大峡谷不多见吧?

回望一眼光明天使栈道

路上行人渐渐多起来,证明离顶部不远了。

快出谷时追上了昨晚同住印第安花园,早上比我提前一小时出发的一队登山客。

最后我在中午之前回到了谷缘,这段4.8英里的大幅爬升耗时2小时15分钟。也就是说,虽然分成两天,我从光明天使栈道上谷只用了不到5小时,比预期的7-8个小时要短很多。

全程走下来,从印第安花园到顶部这段是我唯一感觉需要些体力的地方。走完后小腿酸胀,双肩被沉重的揹包勒得生疼,不过那感觉真好,至少我体验过了,看了很多人看不到的风景。

回望一眼峡谷。这时候雨下大了,如果按最初南凯坝栈道上谷的话,现在恐怕还在半路呢。


下面讲一下营地的情况。大峡谷一共有6个营地,3个在谷缘,3个在谷里。



Mather Campground
位置:南缘
GPS:36.0302 N – 112.0706 W
开放时间:全年
营位数量:300+
费用:18刀(冬季15刀)
供水:有
点评:这个营地是南缘最主要的营地,离访客中心不远,营地门口就可以乘坐免费巴士到各个观景台。冬季的时候只开放一部分。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这个营地,冬季有不少积雪,峡谷边缘晚上风很大,煮饭的气炉容易被吹灭。



Desert View Campground
位置:南缘
GPS:36.0224 N – 111.4920 W
开放时间:5月-10月
营位数量:50
费用:12刀
供水:有
点评:位于公园东侧,适合房车露营。



North Rim Campground
位置:北缘
GPS:36.1238 N – 112.0336 W
开放时间:5.15-10.31
营位数量:78
费用:18-25刀
供水:有
点评:有投币的淋浴房和洗衣房。



Bright Angel Campground
位置:谷底
GPS:36.1002 N – 112.0954 W
开放时间:全年
营位数量:33
费用:5刀(包含在backcountry permit里)
供水:有
点评:位于光明天使溪边,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营地设施齐全,有两个卫生间,内有充电的插座。不远处是幽灵牧场,有餐厅提供午餐和晚餐。是我在大峡谷最满意的营地。



Indian Garden Campground
位置:光明天使栈道上
GPS:36.0774 N – 112.1289 W
开放时间:全年
营位数量:15
费用:5刀(包含在backcountry permit里)
供水:有
点评:有非常方便的饮用水取水装置,每个site都有遮阳棚。厕所是天坑的形式。



Cottonwood Campground
位置:North Kaibab 栈道上
GPS:36.1705 N – 112.0407 W
开放时间:全年
营位数量:11
费用:5刀(包含在backcountry permit里)
供水:有
点评:无

下面分享我的装备,方便大家参考:

揹包:Sierra Designs Vapor Light 1
帐篷:Sierra Designs Light Year 单人三季帐
睡袋:ALPS Mountaineering Crescent Lake Plus 20
地垫:Eureka Singlis ST 充气式睡垫
气炉:MSR PocketRocket Stove
手杖:沃尔玛买的便宜货

我觉得如果要在谷里呆两天以上,一定要有一个足够大的揹包,我这次55升揹包显然不够大,60+的比较合适。帐篷我很满意,非常轻,只有3磅左右,只是搭建起来有些繁琐。睡袋和睡垫在冬季尤为重要,睡垫我很喜欢,吹气式的,睡起来很舒服,隔热也不错。睡袋保温效果不太好,虽是20°F的,但实际在这个温度下很冷。在谷里的两个晚上都没睡好,一是不太适应这个狭窄的mummy睡袋,二时因为太冷。其次这个睡袋体积很大,几乎占了揹包的1/2容量,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推荐买可压缩的羽绒睡袋。气炉是折叠式的,收起来可以放在一个手电筒大小的盒子里,非常轻便,很满意。手杖在大峡谷徒步中几乎是不可缺少的物件,上谷的时候大大减轻腿部的负重,过溪水和结冰路段也非常管用。我的是铝制的,一般来说碳纤维的更轻便一些。

我没穿户外服装,就穿着平时休闲衣物下谷了,鞋子也是普通运动鞋。峡谷内的气温在冬天比谷缘高出5-8度;夏天则高出10-15度,极其热,完全不需要睡袋,一条薄毯足矣。夏天时建议备一条吸水的毛巾,可以随时在路边溪流蘸水裹在头上降温。冬天最好准备一件羽绒服,因为晚上会很冷。

食物的话,我带了一条切片面包、一盒鸡肉火腿作为三明治材料,两个苹果两根香蕉(我是水果控~)、三包泡面、若干巧克力、饼乾和能量棒,这些东西足够我吃两天。水的话从南凯坝下谷沿途没有取水点,建议带2-3升,夏天酌情增加。从光明天使下的话中途有印第安花园可以取水,少带一些也无妨。

总体来说大峡谷徒步还是挺消耗体能的,所以对于装备的要求,我总结为:装备尽量轻便 ,食物尽量充足。

光怪陆离羚羊谷

经常在杂志或媒体上看到 “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10处景观” 或是 “一生不得不去的30个地方” 之类的list,其中总是少不了这个羚羊谷。而这个地方也不难到达,就在亚利桑那北部的小城佩奇(Page)城外。但是这个景点隶属纳瓦霍部落管辖,不能自助参观,必须提前预约tour。游客交完费需把车停在停车场(收停车费10刀),改乘专门的载人皮卡进入峡谷,由向导带入游览。参观时间有限,自由性很小,算是美中不足的一点。

去羚羊谷的皮卡,是不是有点Safari的感觉?

这是羚羊谷的入口,据说是当年由一个放羊的印第安小姑娘发现的。这种峡谷叫狭缝峡谷(slot canyon),比起山谷,更像是一种顶部有开口的洞穴。

阳光从狭缝顶部照下,打在形状奇异的岩壁上形成层次分明的光影效果。大概这个地方名声在外,慕名而来的游客众多,我去的那天简直到了人挤人的地步。人们拿着相机抬头咔咔拍照,还要留意避让迎面而来的其他观光团。这个地方好看是好看,只是少了份悠闲和清净。

中午11-12点之间太阳当空,是一天中观赏光柱的最佳时间。当然这段时间的tour也比其他时段贵出一些。另外还有专门的摄影团,允许带脚架,停留时间也较长,适合特地前来摄影的游客。

一直向前走就能到达羚羊谷的另一个出口。

羚羊谷其实有两个,上面的照片都出自上羚羊谷,下羚羊谷就在马路对面,裂缝较宽,两边的岩壁层叠交织的光影效果略为逊色,所以游客较少。

佩奇周边另一个有名的景点是马蹄湾(Horseshoe Bend),从US89路边步行一小段路就可到达。科罗拉多河在此完成一个270度马蹄形回旋,水流速度变缓,长满了水藻,“红河”在这里变成了绿色。绿色的河水与褐色的岩石形成强烈的反差,视觉冲击力极强。更重要的是,比起价格高昂的羚羊谷,它是免费的


因为早晨太阳被东边的悬崖遮挡,会在“马蹄”上投下巨大阴影,因此拍摄马蹄湾最好在上午11点之后。而这个时候恰好又是参观羚羊谷的最好时间,对于想一天之内走完这两个景点的朋友,建议先去羚羊谷,再来马蹄湾。早晨的时候就去鲍威尔湖逛逛吧。

在旅游旺季,佩奇的旅馆非常抢手,像速8之类的连锁都要150刀以上,这时候营地住宿是个不错的选择。佩奇周边的营地有很多,像Wahweap Campground、Lake Powell Campground等营地都经营得很好,可以考虑。

跋山涉水锡安国家公园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诗篇137:1》)

“锡安”这个名字来自犹太教经典,是耶和华的居所,也是他立大卫为王的地方。耶路撒冷老城南面的山坡即以锡安命名,很多时候,锡安一词等同于耶路撒冷。当年不被基督教主流接受的摩门教徒来到此地,面对巍峨的石壁,以为回到了圣地,遂以锡安之名冠之。

那是亚利桑那州最热的时候,我带着满满一后备箱的露营装备独自驱车北上。经过弗拉格斯塔夫(Flagstaff)北部荒原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到那堵如同绝境长城般绵延高耸的山崖背后。

我在一个小镇的超市停车场睡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沿着9号公路从东门进入锡安国家公园。在这里,路面变成了罕见的红色,这条路弯弯曲曲地盘山而走,大约半小时才能开到游客中心。路两旁的风景极美。后面的几天里,这条路我来来回回开了6趟,没有一次觉得审美疲劳。

选好营地后,我把车停到游客中心,搭乘园内巴士进入锡安峡谷。从公园管理员处得知,自97年开始这里的游客数量突破240万,为控制车流和解决停车问题,公园引入了巴士系统,每年4月到11月的旅游旺季,峡谷内的观光道路是不允许私家车进入的。这在全美国家公园里并不多见。

公园里有三座山峰,借用了旧约人物的名字,分别叫做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得知,当年犹他州命名的时候,作为摩门教的大本营,曾提议把州名也取作“锡安”,如此宗教色彩浓厚的名字遭到了联邦政府否决,而当今的名字犹他(Utah)则由当地印第安部落尤特(Ute)变化而来。

这个国家公园有几条非常有名的trail,天使降临(Angel’s Landing)是最著名的一条。这条trail全长5.4英里(8.7公里),1488英尺(453米)的爬升。前半段是曲折的山路,后半程是惊险刺激的绝壁。

沿铺装步道盘旋而上,走了无数个之字形拐弯后,眼前出现一栋小木屋(厕所),一堵高耸而陡峭的岩体出现在前方,看到它我才能想象为什么叫它“天使降临”了。

最后1英里的路只能抓着铁索攀登,两边都是悬崖。对于有恐高症的人来说,这里就是地狱。

回看一眼走过的路

到了顶端,两边都是绝佳的风景。一边是尽收眼底的锡安峡谷,另一边是色彩纷呈的岩壁。

对面还有一条trail通向更高处的观察点观景台(observation point)

从四百多米高的垂直悬崖向下看,流经山谷的维珍河(Virgin River)在夏天正值枯水季,水量并不大。

攀登天使降临有些考验体能,尤其是夏天要带足够的水。我的经验是全程至少两升水,我出发前嫌重只带了一升,结果下去的时候渴得要命。回到谷底我顺便走了翡翠池小道(Emerald Pool Trail), 只是山石丛中几潭浅浅的积水,远没有名字这么漂亮,失望得很,还不如路边的风景。

路边的风景▼


关于Angel’s Landing 最新资讯:

2022年4月开始实行新规,需要申请徒步许可证。
网上:1月3日-1月20日之间申请4/5月许可证,4月1日-4月20日之间申请6/7/8月许可证,7月1日-7月20日之间申请9/10/11月许可证。或提前一天抽第二天的许可证,下午3点前刷,4点出结果。

申请网站:recreation.gov/permits/4675310

回到营地我早早搭好帐篷,用气炉煮了吃的。这里的地面土质很浅,几寸深得地方往往是岩石,帐钉得扎好几回才敲得下去。

营地后面就是河,河水很清澈,可以下去痛快地洗个澡。

洗完澡等太阳下山,舒舒服服地钻进帐篷,很快就能睡着。不下雨的晚上我把帐篷顶部的防水布开启,透过网纱可以看见满天的星星,耳边只能听见水声和不知名的虫声,这样的感觉真好。

这个营地,我一连住了三个晚上。

早晨起来有小鹿在营地周围吃草,这是在大峡谷底邂逅过的黑尾鹿。以后每个早晨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锡安另一条有名的trail是峡谷深处的小径The Narrows,顾名思义,就是一条非常狭窄的河谷。如果说Angel’s Landing是跋山,那么The Narrows就是涉水了。前往这条步道需乘坐巴士到达最后一站Temple of Sinawava,沿着小河走一条铺设好的Riverside Walk,路的尽头便是The Narrows的起点。

路上有很多松鼠窜来窜去,我坐在路边吃东西时一只大胆的松鼠噌噌跳到我大腿上,站起来伸出爪子抢我面包,我举得高高的不给它吃,这一戏剧感十足的画面引得路人纷纷对着我俩拍照。僵持了一会儿,它又溜下去啃我放在袋子里的苹果。我赶紧把袋子收了起来。见从我这儿得不到好处,它就怏怏跑开了。不是我吝啬,不喂食野生动物,这是户外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The Narrows的trailhead,有人在换溯溪鞋。如果没有登山杖的话,附近小镇Springdale的商店可以租到图中的木棍。而我是什么都没有就吭哧吭哧下水了。

相比昨天的路,今天就显得很悠闲了。

这条trail全长近10英里(16公里),沿峡谷溯溪而上,实际上并没有严格意义的尽头,在上游你可以选择任意一条支流继续走。而要走完规划好的那一段,全程至少需要8个小时。

很难想象,两边的岩石是被这样的涓涓细流切开的。

小朋友也来徒步

头顶蓝天白云

越往深处道路越狭窄,岩壁也变得愈发雄奇。

在半路遇到了来自密歇根州的大胡子Ian, 好友Jordan, 弟弟Iven和他老爸,于是和他们边聊边走。Jordan很高兴地说他们昨天遇到了一个新朋友,今天又有一个了。走了一段路Jordan突然指着我说:你就是在路上和松鼠抢食的那个吧,转头问Ian,是吧,就是他!对了,我有照片为证!

有两根登山杖的老爸迅速体现出了装备优势,每次都把我们甩得老远,在远处等我们时墨镜反射出酷酷的光芒。Jordan则十分健谈,有几分加拿大口音的他一路跟我聊个没完,一会儿就混了个熟,好多次在水深的地方他都把自己的登山杖给我,我倒用不着,不过也领了他的好意。高中刚毕业的Iven比较腼腆,大学打算修音乐,在此之前想学习潜水,对于今后从事什么还没有确定的目标,是对什么都感兴趣的那种。有点嬉皮风的Ian看上去足有40岁,其实只有25,戴着头巾活像个圣诞老人。

听他们说峡谷深处有一道瀑布,他们准备去那儿玩。我要在天黑前回营地做饭,还准备去游客中心给相机充电,就打算返回。我喜欢有挑战的跋涉,也不拒绝悠闲的漫步。今天很愉快地淌了一天水,遇到几个有趣的同伴,也算尽兴而归。

那天坐在vistor center长椅上写日记的时候,又碰到了他们几个。Jordan和Ian在排队问ranger问题什么的,Iven一眼就看见了我,走过来叫我,说他们后来又走了一个半小时,还是没能到达瀑布那儿。明天他们要走另一条trail,问我要不要一起。我说明天我要去The Wave,后天就离开Zion了。很遗憾。

Zion南门外就是一个叫Springdale的小镇,住宿、餐厅、商店、影院、艺术馆一应俱全,估摸是因旅游业而发展起来的。从visitor center往南出园门有免费的巴士开到Springdale的各个地方,汽车站边上就有一个付费的洗浴间,镇上还有两个,具体名字记不清了,可以找visitor center的ranger要。

Zion的营地资讯:

公园里边的两个营地South Campground和Watchman Campground,Watchman可以提前预定,South则是先到先得。两个营地都傍水,走几步就是清澈的小溪,沙子松松软软,很舒服。



Watchman Campground
位置:园内
GPS:37.1981 N – 112.9849 W
开放时间:全年
营位数量:178
费用:16-20刀
供水:有
点评:离访客中心很近,营位预订网址 recreation.gov



South Campground
位置:园内
GPS:37.2049 N – 112.9838 W
开放时间:3月-10月
营位数量:127
费用:16刀
供水:有
点评:环境非常好。旺季营位很紧张,我8月份上午10点左右过去还有大约1/3的空位,下午1点过来就基本满了,所以要尽早过去占。

不可思议的波浪

你相不相信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地方:

每天严格限制20人进入,其中10个名额提前四个月网上摇号,其余10人提前一天现场摇号。

进入这个地方,没有任何铺设好的道路,没有指示方向的路标,一切只能靠一张简陋的地图。

这个地方直接隶属美国国土资源部管辖,被划定为特殊管理地区,从不对外宣传,也不在公开出版的地图上标出,甚至大部分美国人都未曾听说过。

这个地方就是The Wave(国内叫它波浪谷)。

一窥波浪谷真容对于本地人都太难了,更别说时间精打细算的普通游客了。我曾尝试过网上摇号的办法,BUT, 一年的申请者接近十万人,平均下来每天有270人之多,10张票,概率为3.7%……而由于各种条件约束,猜测每天去现场摇号者则会少得多。于是在Zion的几天里,我每天早上都开车一个半小时去Kanab的办公室抽签,一连抽了两天。第一天有18组人,抽了4组,我没中;第二天22组,我是第四个中签的人。

这是抽签办公室,我第一天在附近停车场的车上蜷了一夜,大清早来的时候一个人也没有,但等到8点半这里就停满了车。

卡纳布这个巴掌大的小镇,街上几乎看不到人,而这个小小的办公室却挤满了人。我在的这两天每天都有50多人前来碰运气,分别来自美国、德国、爱尔兰、西班牙、义大利、日本、中国……简直就像联合国会议。在这里工作的老奶奶说这间房子最多挤过200多个人,8月和2月算是一年中人最少的时候。网上的抽签更加激烈,经过统计,去年一年的申请者接近十万人,平均下来每天有270人之多。很多人为此专门在Kanab住下,每天都来,可见The Wave的吸引力之大。

在这样的前提下,中签者不比中奖的兴奋劲儿差。在此工作的Ron大叔给我们讲笑话,说记得有一回,一个中签者听到自己的号码后激动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亲吻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还曾有一个倒霉的家伙屡抽不中,抽了无数回,终于有一天中了,手舞足蹈地大叫着 “我中了!我中了!” 夺门而去再也没回来……没错!再也没回来拿许可证!(怎么听起来有点像范进中举


这俩故事引得大家大笑,瞬间缓解了抽签前的紧张气氛。

这是摇号的铁笼子,每个小球上的编号都对应一个小组,原始而有趣,最激动人心的就是小球滚出笼子的那一刻了。

摇号完成后老奶奶请“中奖”者留下,像模像样给我们上了一堂课。讲了注意事项,很耐心地一一回答了问题。结束后意味着第二天就可以出发去波浪谷啦!


具体抽签规则如下:

1. 抽签每天早上9:00在Kanab的游客中心办公室准时进行,8:30开始登记。当天抽的是第二天的许可证。

2. 结伴而行的游客成为一个小组,每组派一名代表抽签,中了发放整组的许可证。但每组最多不得超过6人。

3. 不论抽签人数多少,10个名额抽完为止。(2021年开始每天12现场个名额,网申48个名额)

4. 当剩余许可证数量少于中签小组人数的情况下,小组可以选择由一部分人前往,也可选择全组放弃。比如还剩下2张许可证的时候,中签的小组有3人,那么小组可以让其中两个人前往,也可以弃权,把名额留给其他游客。

5. 网上提前4个月申请,申请网站:recreation.gov/permits/274309

波浪谷的位置很隐蔽,在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的边境线上,周围没有人烟,离这个摇号办公室十万八千里,要不是办公室发的地图,我在Google maps上根本找不到。第二天我沿着一条荒凉的石子路开到trailhead的停车场,把许可证栓到揹包上开始向波浪出发。

当场摇号的许可证时绿色的,网上摇来的则是粉红色的。没有许可证非法闯入,若被巡逻员发现,会面临高达200美金的罚款。

这样的体验让我非常兴奋,一方面是机会来之不易,另一方面是拿着地图去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美景,就像拿着藏宝图寻找失落的宝藏,本身更像一种探险。这张地图被我储存了一路,因为丢了的话可能就再也摸不回来了。前些年有一对加州的夫妇在里边迷路,喝完了水,等搜救人员找到时已不幸脱水身亡。

穿过一条干涸的河床,越过一个小沙丘后,前方豁然开朗,波浪谷就藏在远处的山丘里,一点也看不出来吧。

其实路上不难发现前人在沙子上留下的脚印,只留意一下脚印,还是不会偏离方向太远的。

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地面很奇怪,好像走到了怪兽的大脑上。

大约在荒野中徒步一个半小时,踩着流沙爬上一座小丘后,波浪谷就这样猝不及防展现在了眼前。令人感慨怎样的文字描述都是多余的。

由于严格人数限制,这种神级景点可以随意拍出这样的照片,不用担心路人出镜。

当然,每天20人的政策最主要的目的,是更好地保护这处地质奇观。不建造任何人工设施,不开发,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环保策略并不是在每个国家都能落实的。这需各方面利益相关者高度的责任感和自律心。很显然,假如在这个地方设立景点,收取门票,绝对是一棵常青的摇钱树。然而,存在了一年又一年的近乎苛刻的远足乐透证明了政府保护荒野的决心。

我想有必要了解一下美国的荒野保护政策。在美国,受保护的荒野比重相当大,约占国土面积的27%,几乎达到全球保护区面积的十分之一。而这些受保护的荒野分别由四个部门管理: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森林管理局(U.S. Forest Service)、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和国土资源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前三个部门界限明确,各司其职,而剩下的土地就由国土资源局管理。在这个国家,最亟需保护的荒野往往会成为国家公园,有一些是为了保护特殊的地貌,比如黄石,一些则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比如大沼泽。在国家公园里,荒野的受保护的级别通常是最高的,土地一旦被划入国家公园的范围便宣告了永久不受第三方的开发。国家公园也是美国公路最少的地方之一,往往就是一条公路贯穿其中,其余部分要靠步行才能到达。因为在其中每修建一条公路,都要通过总统亲自签字授权。管理国家公园很重要的一项举措是公园的经费和盈利相互独立:经营靠联邦拨款,门票收入上缴联邦。也就是说公园的创收不会直接投入到开发中。这样的好处是,公园不会大张旗鼓地搞建设吸引游客,挖空心思牟利,再把赚到的钱投入开发,吸引更多的人。这种站在旅游资源开发者角度上不成功的模式很好地遏制了利益驱使的过度开发,让生态保护站在了经济利益之前。

不过从另一角度讲,保护自然的前提是要认识自然,当然要让人们有机会见识它,接触它,不然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讲,这片荒野就是没有价值的。我当然也不希望所有的荒野都围上了栅栏,挂上“禁止入内”的标志,但我希望人们能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尽量少做一些不可逆转的改变(比如修建永久性设施),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什么也不要留下,什么也不要带走,leave it wild!

这类岩层在地质学上叫纳瓦霍砂岩, 在侏罗纪时期形成,在这一带可以发现恐龙的脚印。除了波浪外,附近的一些地貌也很奇特,简直就像外星球的景色。

囉哩八嗦说了一堆正经的,下面聊聊我在The Wave遇到的人吧,

一对欧洲夫妇。男的是义大利人,女的来自西班牙。昨天在抽签办公室就照过面。抽到第一张签的是一个5人家庭,我开车过来的路上就看到他们回去了。第二张签被两个日本男生抽到,徒步中途碰到他们出来。第三张被我抽到。最后一张被一个从德州赶来的小伙抽得,遗憾的是他们有三人,这是他连续第二天抽到最后一签,继续弃权。于是这对欧洲夫妇喜出望外抽到了原本不属于他们的许可证。义大利男人很热情,给我拍了好多照。说,这个角度很好,站这儿,咔嚓。那个是windows桌面桌布,这样走过来,咔嚓。多亏了他们我才留下好多和The Wave的合影。过了会儿他们要走,问我要不要一起,我还想待一会儿,就让他们先走,快走远时我和西班牙女子挥手说 Adios! 她转过来大声问我中文告别怎么说,我说“再见”,然后她远远挥手喊 “再见!”。

原本就以为这样和他们告别了,待我磨磨蹭蹭了很久离开那儿时,没想到在途中又追上他们了。我说你们怎么还在这儿。他们说:“不是要找回去的路么,研究地图,GPS定位什么的耽搁了。话说你怎么走这么快?来的时候我们就在你后面,看你从不看地图,一口气奔来我们追都追不上,跟着你省了好大劲。” 我说我有看地图啊,大概我方向感比较好,一看就明白了。

路上聊著各自去过的地方,不一会儿就回到了进来的干河床上,这时候碰到了一个从河床那头来的小伙,他说那边是一个山谷,最窄处只有展开双臂那么宽,他走了一整天我们是他唯一碰到的人。我说可不是么,这么热的天除了我们中乐透非来不可的人谁会过来呀。他茫然地问“乐透?”,然后义大利男人就描述笼子呀,小球呀,他恍然大悟点头说 “这真的是的的确确的乐透啊……” 小伙告诉我们他正在搬家旅行,新家在科罗拉多的Durango。所谓搬家旅行,就是把所有家当装车上,在搬去新家的途中一路玩过去,真惬意。我说我去过Durango,那是我第一次野营(非营地露营)的地方,很美。

回到停车场,小伙说往北的近路可以走了。我们问那些泥坑对于我们这些二驱车真的没问题吗。他说,要不这样,你们开在前面,我在后面接应。于是我带头,小伙开着大皮卡慢慢跟着,颠颠簸簸开到了高速上。他往相反方向开去科州,我和欧洲夫妇到了Kanab分别。

第二天睡个饱觉,没有早起。Zion照例是空气剔透的一天。博物馆背后的群山峥嵘,天像海一样蓝。如果不用离开,我真想在这儿一天一天住下去。

惊艳布莱斯

离开锡安,我前往东北边的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Bryce Canyon NP)。拐进犹他12号公路的时候会经过红峡谷,可以明显感受到岩石颜色的变化。我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没再见过比这更红的石头。

布莱斯峡谷的景色可谓惊艳来形容,第一眼看到时不得不为之震撼!

这些整齐排列的石柱被叫做 “hoodoo”,当地印第安人相信早在他们出现之前,这里生活着一些由动物变化而来的人类“Legend People”,他们本性恶劣,为非作歹,最终被郊狼 (Coyote) 变成了石头。

那么这些石柱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科罗拉多高原从北到南有五个阶梯,岩石分别呈现出粉红、灰、白、朱红和巧克力色,这些颜色的差异是由不同年代的矿物沉积造成的。布莱斯峡谷所在的庞沙冈特高原(Paunsaugunt Plateau)是整个大阶梯的顶级,海拔超过2500米,常年250天以上有积雪。在冰雪长年累月的冲刷下,岩石外层松软的部分逐渐脱落,只剩下较为坚固的石核,成为hoodoo。

这张图同样解释了Zion和大峡谷岩石颜色的问题▼

这些hoodoo总有一天会消失,如今的山丘部分将成为新的hoodoo。

我沿着Navajo Trail走下去,这里被叫做“华尔街”,两边的岩石像林立的大楼。

下到谷底见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色,好像原先你在欣赏一组盆景,现在你成了盆景中的小人。

岩石在阳光下反射出鲜艳的类似金属的光泽

谷底的针叶林

个人认为下谷的话,皇后花园(Queen’s Garden)不能错过。

布莱斯峡谷是个狭长的公园,从主景区往南一直开半小时左右可到达Yovimpa Point。我那天没开过去,是因为开了一半实在饿得不行,不想回营地煮面吃,就出了公园在附近的镇上找了个餐厅点了鸡肉土豆米饭,还没上菜就把免费的面包都狼吞虎咽吃完了。我想那天我看上去就像好多天没吃饭的流浪汉。

布莱斯峡谷有两个营地North Campground、Sunset Campground:



North Campground
位置:进公园大门过访客中心第一个路口左拐
GPS:37.6383 N – 112.1671 W
开放时间:全年(部分营位)
营位数量:99
费用:15刀
供水:有
点评:这个营地在针叶林中,挨着峡谷边缘,走几步就可欣赏天然剧场,离访客中心很近。全部营位先到先得。由于地处高原,除了盛夏其他时间晚上降温幅度很大,要适当注意防寒。



Sunset Campground
位置:过了Sunset Point第一个路口左拐
GPS:37.6229 N – 112.1744 W
开放时间:5-9月
营位数量:100
费用:15刀
供水:有
点评:离Sunset Point很近,20个营位可在recreation.gov预订,其余都是先到先得。

下面说说怎么占营地吧。

美国基本上所有国家公园都有先到先得的营地,也就是说不能提前预定。这些营地为那些没有提前制定行程的游客提供了露营机会。一般公园地图上都标明了营地位置,你也可以在大门买票的时候询问售票员营地情况。如果当天园内所有营地已满,工作人员会在门口竖起标识,以防有些特地来露营的游客买了冤枉票。

除了几个最有名的公园,如大峡谷营地入口有刷卡机外,其他营地都实行信封缴费。进营地后都会有个小房子或小亭子,墙上挂著一个邮箱,边上会有一叠黄色的信封。你取一个,进去找好营位后把有关资讯写在信封上,然后把小条撕下来,夹在写有营位号码的柱子上。在信封里放入相应的现金(也可以填写信用卡资讯),回到入口处把信封投入邮箱。占营位就算完成,你就可以放心跑去撒欢了~~

布莱斯峡谷周围没什么住宿,所以在公园露营的一大好处是可以看日出。晒两张在Sunrise Point拍的峡谷日出。

圆顶礁一瞥

从布莱斯出来的那天早上心情特好,经过大阶梯-伊斯卡兰特国家纪念地(Grand Staircase-Escalante NM)一路走走停停。

这花大家都熟悉,我在南犹他的时候正值它们的花期。有时候挺奇怪,偶然停车发现路边的花花草草,反而比看多了的大山大河更令人惊喜。

这条曾被评为全美最佳的景观公路一点也不乏味,移步换景,处处佳境。站在高处远眺伊斯卡兰特盆地(Escalante Basin),这是科罗拉多高原地质层的最顶级,颜色以白色和粉红为主。

森林中的湖泊

圆顶礁国家公园(Capitol Reef NP)算是犹他五园中最不出名的一个,因为不顺路,所以容易被人忽略,访客寥寥。这个国家公园不要门票,但有一条8英里长的收费观光公路。我去的这天恰巧是国家公园纪念日,这条公路也免费参观。

这条路上好看的,大概要数这些色彩斑斓的被称为“礁(reef)”的山石了。

路的尽头是两条未铺装的石子路,通向Grand Wash和Capitol Gorger谷地,有些老外驾着越野车开了进去,鉴于车况,我就没有尝试。

从景观公路出来后,我去访客中心待了会儿,看到西边有一条步道Hitchman Bridge Trail,就去走了一遭。

这条步道上的一块大岩石酷似国会山的大圆顶(Capitol),我猜测公园名中的“圆顶”得名于此。

炎热的天气trail上的人非常少

trail的终点是一座自然桥(Natural Bridge),这样的景观在南犹他随处可见,最集中的地方则成了另一个国家公园——拱门。

这一大片区域都位于板块抬升隆起的河谷皱褶(Waterpocket Fold)上。低洼的河谷汇集了附近的雨水,形成一小片绿洲。从游客中心往南开一段路还有个果园,游客可以免费采摘和品尝果实。

我在圆顶礁只停留了短短半天就离开了,其实犹他南部的每个国家公园都值得花上2-3天时间细细探索,因为这个地方浓缩了太多独特的地质奇观。如圆顶礁,因无人提及,才愈显神祕。

大盐湖

南犹他的几个国家公园几乎荟萃了全州的精华,再往北,所能提及的无外乎大盐湖了。围绕大盐湖有几个州立公园。离盐湖城最近的一个在湖的南侧,叫Great Salt Lake State Marina。从盐湖城往西沿80号公路一直开,在104号出口下高速就到了。

大盐湖是北美最大的咸水湖,成因与死海相仿:湖泊是数条河流的终点,河水的注入带进了大量矿物质,由于没有出口,水分蒸发导致盐分沉积,最终形成盐湖。湖南岸有广阔的盐碱地,很多盐湖城市民来此处散步。

这个伊斯兰风格的建筑是1893年建造的一处水上乐园遗址Saltair,如今孤零零地伫立在岸边。

湖水量受温度和降雨量的影响很大。原先的建筑是建在水中央的,可见一百年来湖区面积有较大萎缩。

图片来源于网路▼

Great Salt Lake State Marina是个小渡口,周末有人从这里杨帆起航。

大盐湖观光的另一个去处是羚羊岛(Antelope Island)。进入羚羊岛的唯一道路是岛的东北端一条跨越水面的 Antelope Island Rd。岛上有hiking的路线以及营地,南边道路的尽头还有一个供参观的农场。

个人认为夏天并不是来大盐湖观光的好时间,因为高温使盐湖里卤虫 (brine shrimp) 的残骸腐烂加快,散发出难闻的味道不说,还吸引来大量的卤蝇(brine fly)聚集在岸边,这些小苍蝇有时会像龙卷风一样缠上你,很难躲开。不过单论风景,还是挺不错的。

海鸥是这里的常客

关于大盐湖的海鸥,还有一个故事。当年在东部受排挤的摩门教徒一路西迁,历经万难决定定居于此。第一个冬天,他们种下了冬小麦。第二年的秋天,眼看辛苦栽培了一年的粮食就要丰收了,不知哪儿冒出来成千上万的蝗虫扑向了麦田,人们用尽各种办法都没法消灭这些昆虫。眼看粮食将要颗粒无收,没法熬过这个冬天时,天边飞来了大群的海鸥。他们饿了就来麦田捉虫,渴了就去大盐湖喝水,如此来来回回数天终于消灭了蝗虫,保住了麦子。于是人们得以长居于此。后来,这里建起了一座城市,就是盐湖城。而当年扮演了救世主的海鸥,被人们铸成了金色的雕像立在圣殿广场。

羚羊岛上有三处营地,Antelope Island Campground,Bridger Bay Campground,White Rocks Campground。我在盐湖城这些天住在朋友家中,没有露营,所以不好评论。

在北犹他的几天里,我一直住在盐湖城南部小城Provo的朋友Taylor家中。他在BYU上学,学校以创立者——摩门教第二任先知杨百翰(Brigham Young)命名。既然到了这里,就讲讲盐湖城和摩门教吧,恰好我的好些美国朋友都是教徒,几年耳濡目染下来对这个宗教也略知一二。

犹他州是美国摩门教的大本营,教徒占了全州70%的人口。简单地讲,摩门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与基督教其他教派一样信奉耶稣基督和《圣经》,不同的是,摩门教同时还信奉另一部经书——《摩门经(Book of Mormon)》,这也是教会名字的由来,不过教会更正式的叫法应该是 “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是新教融合了美洲当地特色诞生的教会。也许提起摩门教,更多的人第一反应是一夫多妻制。其实早在1869年犹他州加入联邦初期就宣布废除了这个制度,现在绝大多数教徒都实行一夫一妻。但2014年该州的一则判案(即布朗判案)又把这个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犹他州的界牌▼

界牌上街景剪影便是此地▼


盐湖城是一座整洁美丽的城市,东侧的瓦萨奇山脉(Wasatch Range)在6月还有隐约的积雪。

圣殿广场的摩门圣殿。圣殿(Temple)和一般教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平时只有级别较高的长老才能随意进出,普通教徒只有婚礼时才被允许入内。这一点,摩门教似乎和犹太教更相似。

说来有趣,和我同行的好朋友Austin的婚礼就在圣殿举行,伴郎——他的亲弟弟(也是教徒)都没有资格进去,只能和我们一块儿坐在门口等。听他说,原因是他弟弟还没有完成过full-time的missionary,也就是摩门教传统上1-2年的异地传教生活。进入圣殿的资格得由教会长老决定,需要开具一份书面证明,真是严苛的教规。也许比起世俗的教堂,圣殿更加圣神庄严吧。

进不了圣殿就在边上的访客中心看看内部模型。

当年教徒们西迁至此的时候条件极其艰苦,规模巨集大的圣殿就是靠人力和这样简陋的器械搭建起来的。

一般圣殿的尖顶不是常见的十字架,而是一个吹喇叭的小金人。他是天使Moroni,传说他和父亲一起撰写了摩门经,死后化作天使,指引第一任先知约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找到经书。

随后我们参观了圣殿广场西边的教会历史博物馆。一楼是很大的议事厅,台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架巨大的管风琴。一位老奶奶接待了我们,并一路为我们免费讲解。二楼的展厅陈列的大多是《摩门经》中的插画和一些历史人物塑像和照片。

走马观花途中,一幅油画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幅画描绘的是耶稣基督在古代美洲再次降临,开化当地原住民的场景。背后的玛雅金字塔突然让我想起另外一个人,那便是玛雅传说中的库库尔坎(Kukulkán)。他在记载中是一个东渡而来的白人,身材高大,蓄著胡子,教给尚处蛮荒的当地人历法、建筑、医药和农耕知识;并且处处宣扬文明和慈悲,主张废除杀人祭祀的传统,提倡用鲜花和果品祭祀。无独有偶的是,在美洲其他部落传说中,都有这个人的影子,比如阿兹特克文明中的奎札科特尔(Quetzalcoatl),印加文明中的维拉科查(Viracocha),无一例外都被描述为面板白皙、身材高大、留着胡须的圣人形象。而这些描述正好跟耶稣完全吻合。在《摩门经》中,主要讲述的是耶稣复活后引领李海(Lehi)为首的信徒们走出耶路撒冷,离开阿拉伯半岛,并渡海最终到达美洲的故事。主流基督教派(天主教、新教)对《摩门经》嗤之以鼻,认为其不过是杜撰而来,斥之为异端邪说,这也是摩门教和主流教会的最大分歧。若能在书中找到更多中美洲文化的证据,确认耶稣和库库尔坎(或奎札科特尔、维拉科查)为同一人,是否能证明《摩门经》中的故事并非虚构,而是确有其事?怀着这样的兴奋,我后来细细翻阅了《摩门经》,失望的是其中的描述和美洲历史与考古发现大相径庭,一丝吻合之处都没有找到……

耶稣在美洲传教 ▼

圣殿广场不远的山坡上就是犹他议会大厦,外形与华盛顿的国会大厦非常相似。

大门前的这坨可不是粑粑和苍蝇,看(di)清(que)楚(hen)了(xiang),这是蜂巢和蜜蜂。犹他州也被称为蜂巢州(beehive state),听我朋友说是因为犹他人民个个都是勤劳的小工蜂

蜂巢还出现在门把手上

高速路牌也是蜂巢

盐湖城附近也有一些hiking的好去处,我们一行人去了Mary Lake,山坳里的一个小湖。trail上尚有积雪,冬天是很棒的滑雪场。

我的朋友Zea

清幽的山谷与湖泊

大家一起玩跳水

那天晚上我们在山脚下的河边点起篝火,大家陆陆续续到齐了,一共十几个人,听说都是以前一起在佛罗里达传教相识的,有的快5年没见,都成了家。全职传教(full-time missonary)是摩门教一项特有的传统,即教会成员奉献1-2年时间远走他乡,在当地生活传教。去哪儿并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听候排遣。有的人远赴捷克,巴西或日本,而更多的人去了本土的其他州。许多教徒把传教地视为上帝的安排,有时也是一种注定的缘分。比如Austin,当年在佛罗里达小城Tampa传教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前来旅行的美丽墨西哥姑娘,四年后再次相见并坠入爱河,并结了婚。他说有时睡着,觉得醒来就会回到那个时候,闻到充满热带植物辛冽清香的潮溼空气。很多年过去了,佛罗里达的日子还经常出现在他梦里,仿佛还在继续一样。

大家围坐在篝火边,烧烤,弹吉他,聊著当年的趣事,每个人的脸都被火苗映得通红。我作为唯一的外人,在他们中间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友情和久别重逢的喜悦。那一晚是我在北犹他最美的回忆。

天空之岛

我沿犹他24号公路前往峡谷地,这条公路可谓是十分荒凉,沿途鲜有绿树,道两旁都是光秃秃的山石和土丘。百无聊赖中远远看见前方的山坡上坐着一个人,一想,不对啊,这个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地方哪来的人,一定是块石头。等开近了,石头的坐姿、五官慢慢变得清晰,甚至手臂上衣服的细节都展现出来。我陡然一惊,天哪,真是一个人!不过不对啊,这个距离这样的尺寸的人应该是个巨人!我的心一下跳到嗓子眼上,屏息开到跟前才发现不过是块人形的石头。我松了一口气,虚惊一场。才开过一个弯,右侧山坡上出现连绵不绝的深红色岩石,颜色和青黑的山体明显区分开来,轮廓分明,在我眼中它们逐渐变成了复活节岛的石像,只是埋得更深,只从山坡露出一张侧脸,排成一排,面朝公路,眼睛、鼻梁和唇部的线条惟妙惟肖。这是一个十分诡异的情境,我真切觉得自己穿行在一排匪夷所思的巨型石像中间,几秒后我的判断恢复了过来,这才意识到自己出现了幻觉。一想今天只顾著赶路,已将近七个小时没吃过东西,一定是饿晕了,可身边除了泡面已经没别的东西可吃。

幸好没过多久便路过一个小镇,准确的说是路边零星的屋舍。看到第一块写有某某Market的牌子时我便停下,急着去找吃的。这好像是一傢俬人经营的杂货店,里边货架空空,我买了几根剩下的香蕉和一盒甜腻不堪的cookie,已顾不得味道坐在车上大嚼起来,感觉自己又复活了。

犹他24号道路,路边酷似佛塔的岩石▼

我是在傍晚到达Moab的,在城里补充了补给,夜宿在峡谷地公园外的盗马贼营地(Horse Thief Campground)。营地的地势很高,风非常大,把我扔在营地的帐篷吹得很远,估计是ranger帮我捡回来放在野餐桌上用石头压着。

我的气炉没有防风罩,营位四周又毫无遮拦,只能用身体挡着煮面,十分艰难。

通往峡谷地的公路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去公园看日出。由于太早,公园门口都无人值守,一路一个人也没遇到。走了一条很短的trail来到天空之岛的Mesa Arch,可以说是整个国家公园最壮观的观景点,视野非常开阔。

站在这样的地方,唯一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渺小。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峡谷地这个地方:发源于落基山脉的格林河和科罗拉多河在此地交汇,形成壮观的峡谷带,并把这个国家公园划分成三个区:针区(Neddles)、迷宫(Maze)和天空之岛(Island in the sky)。三个区域之间并不互相连线,需要绕很远的路从不同的入口进去。

峡谷地的主要乐趣是下到谷地四驱越野,能玩上好些天,条件所限,我就只能纯粹地观光了。

隐约可以看到峡谷深处的科罗拉多河。似曾相识的景观让我想到大峡谷,不过这一次我站在了更高的地方。

我沿着悬崖走着。这天天气阴沉,密云却不雨,溼润的水汽也让岩石的红色更为明显。

这块石头很好玩,像一架刚降落的飞碟。

这种几乎是垂直的凹陷仿佛某个庞然大物在大地上留下的脚印,我觉得只有在这样的高处才能直观感受大自然刀削斧凿的巨大力量。

再来几张黑白的Mesa Arch

出门的时候才看到收费处张贴著昨天的告示:营地当日免费开放!后悔昨天没有多开几英里宿公园了。

营地资讯:



Willow Flat Campground
位置:园内,过了访客中心第一个岔路口右拐,几十米后左手边就是了
GPS:38.3833 N; – 109.8884 W
开放时间:全年
营位数量:12
费用:10刀
供水:无
点评:天空之岛区域唯一营地,营位数非常有限。先到先得。就在Mesa Arch旁边,看日出非常方便。

另有两个在园外的营地,均属国土资源部管理:



Horsethief Campground
位置:园外,离公园大门3英里左右的路边。
GPS:38.5850 N; – 109.8106 W
开放时间:全年
营位数量:56
费用:15刀
供水:无
点评:坑厕,没有水源。全部营位先到先得。



Lone Mesa Group Campground
位置:园外,离公园大门5英里左右的路边。
GPS:38.6360 N; – 109.8048 W
开放时间:全年
营位数量:5
费用:4刀/人 * 营位最少容纳人数+预订费20刀
供水:无
点评:ABCDE 5个集体营位,每个营位可容纳20-40人不等。每晚费用至少是(4*该营位最少容纳人数),多出人数补加,另外预订需缴20刀预订费。比较适合组团。这个营地还有马桩可以拴马,是不是很酷!

出了公园门不远的岔路右拐还有个死马点州立公园(Deadhorse Point SP),景色也蔚为壮观。

神奇拱门

如果你是个户外运动爱好者,那犹他南部的小城Moab(摩押,巴勒斯坦地区古国名。发现犹他州很喜欢用《旧约》里的地名)绝对是个不二之选。这里几乎适合所有的户外专案:攀岩、山地车、独木舟、四驱越野…..这个城市仿佛就是为探险而建的,路上随处可见载着皮划艇的皮卡,城周围的岩壁上也常常挂满了人。如果你是个摄影爱好者,并且喜欢形状怪异的石头的话,那就更应该来Moab,因为这里有拱门国家公园。

拱门国家公园最独特的景观要数拱门了( 废话!)。别的地方,单个自然形成的石拱门就可以成为一道迷人风景,如世界各地的象鼻山、彩虹桥,而这儿的拱门却是成打出现。仅仅这个国家公园里,就有超过2000个拱门!

鼎鼎有名的Delicate Arch。入园必去之地。黄昏是最适合拍摄的时间,落日的余晖会投在拱门上,届时各种长枪短炮会齐聚在此。一天中的这一刻它是专属于摄影师的,游人会很配合地躲到镜头后。

从trail上的“小门”看“大门”

恶魔花园(Devil’s Garden Trail)是非常值得一走的一条trail。中途首先看到的是Landscape Arch,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拱门。原先还可以爬到上面去,1991年发生了一次岩石脱落,公园关闭了这条小径。风雨飘摇二十四年,现在拱门最细的地方厚度不足一米,它存在的日子也是过一天少一天。要来的同学得抓紧了。

Tunnel Arch

Navajo Arch

平衡石(Balanced Rock)

Devil’s eye

Turret Arch

Double Arch

三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海床抬升,岩石风化,无数神奇的拱门诞生又消亡。就像一卷漫长的录影带,我们能看到的不过是其中一帧影象。这帧短暂的影象里,包含了我们今生能看到的所有拱门。其他拱门,在这条时间线上则永远也不能与我们相遇。人与自然,有时也是一种缘分,不是么?


为什么照片这么少,前言里说了,这是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带了相机却发现忘了充电。记得当时Austin站在Delicate Arch下对我说:也许你这辈子都不会回到这里。仅仅几个月后,我试图打破魔咒,在峡谷地露营的那天再次来到拱门国家公园,但那个傍晚游客很多,我在停车场始终找不到车位,无奈远远看了一眼掉头离开。至今,我再也没回到那里。

我们总以为会有下一次,但人们忘了,命运总是吝啬的,也许一次稀疏平常的告别即是永别,所以,千万别等下一次。

营地资讯:

与峡谷地一样,这个国家公园里也只有一个营地,位于恶魔花园。



Devils Garden Campground
位置:园内,恶魔花园停车场边
GPS:38.7802 N, – 109.5907 W
开放时间:全年
营位数量:51
费用:20刀
供水:无
点评:3月-10月接受预订@recreation.gov,据说营位非常抢手。

我的第一次露营便在拱门国家公园,我当时是和Austin宿在与公园一河之隔的Granstaff营地。从Moab开往Arches途中,在跨过科罗拉多河的桥头右拐,进入128公路,沿河有至少六七个不错的营地,Granstaff营地是其中之一,收费10刀。这些营地离公园大门不过十几分钟路程,看个日出也来得及,推荐。

“我累了,我想回家”

从US191转上US163,从犹他的Bluff到亚利桑那的Kayenta这一段,是我走过的最荒凉壮阔,最具神祕感的公路。

烟尘茫茫的地平线上会突然浮现出巨大岩石的轮廓,像拔地而起的楼宇。有时候你会误以为远处是个城市,等挨近了才发现原来是些高耸的岩石。这条路上很少碰到车,很多时候就是赭红色的天和地,中间就只有我一人,以及那些兀然耸立在天边的巨大岩石。总之我开这条路的体验非常不真切,总觉得像在另外一个世界。

鹅颈谷州立保护区(Goosenecks State Reserve)▼

墨西哥帽子(Mexican Hat)▼

快开到亚利桑那的地方,有一段路笔直通向远方的山丘。这里,就是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停下三年多跨州长跑的地方。有人甚至特地在路边竖了一块牌子标记这一地点。

尽管这是个虚构的故事,但我后来一直在想,阿甘为什么要进行年复一年的长跑,从西海岸到东海岸,然后再回头,不知疲倦地跑下去。记得电影中有个记者问他,这是为了民主吗,是为了女权吗,是为了环保吗?阿甘说,我只是在跑。

I’m pretty tired. I think I’ll go home now.

我不知道他出发的原因,但知道除了跑步,他一路一定想了很多东西。他自己也说,我时常都在想母亲,想丹上尉,想珍妮。我发现,有些东西只有在路上,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才会去想。因为在旅途中,人的五感才处于真正开启的状态,周围的环境不断变化,大脑得以获得新鲜刺激,不被束缚,这时思想才是自由的。

我清楚记得夜宿锡安的最后一晚。我半夜醒来,睁眼忽然看见漫天繁星。那条闪亮的银河在我头顶浩浩荡荡铺展开来,华美无比。我盯着它看,思维变得异常清晰,心想我们之所以看到这条“河”,是因为我们处于银河系边缘某条旋臂的末端,我们看到的是它的侧面,就像一个盘子从侧面看就变成一条线一样。那条线的中心,无比耀眼璀璨,就像项链上那颗最大的宝石,光华夺目,那是整个银河系的中心,成百上千亿个像我们太阳系这般的小星系聚在一起的地方。那样群星云集之地,该会是多么热闹非凡,该有多少精彩故事啊。说不定星球大战中的情节早已在那儿发生,文明更迭,王朝起落,星球湮灭成尘土,历史流唱为诗歌。那里的一切都远超我们想象的恢弘壮阔吧!

那天没有拍照,用南半球的星空凑图▼

相比之下,我们的地球实在是太寂寞了,被遗忘在25000光年外的星系边缘,无人问津。但恰恰在这么遥远的角落里,有人类存在,有血有肉,有智慧,有情感,生命长到足够去认识一些人,经历一些事,体验一些远远超出自然界生存法则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我们的一生,我们的世界,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讲都渺小得太过微不足道了。即便是历史中最有权势的帝王将相,被传唱最多的英雄圣人,都已化为尘土,那些铭记他们的人,记载他们的书籍、网路、储存介质,哪怕是刻在最坚硬的岩石、金属上的文字,也终将不复存在,更不必说我们现世的物质财富和功名利禄了。但抛开冰冷的天体执行和熵增法则,能够成为人类,在这个小小世界里拥有精神和情感,哪怕是弹指一瞬,已然是奇蹟般的福祉。生命中什么该珍惜,什么是枉然,突然变得一清二楚。

我不知是什么时候睡去的,睡着后我做了一个梦。那是个相当奇怪而复杂的梦。一般的梦里,我们会拿自己以往的经验和记忆拼凑梦境,就像弗洛依德所说,清醒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像在按顺序阅读一本书,晚上做梦却是随机翻阅,但内容都从书上既有的文字而来。但那一晚,我却在经历一个远远超出我经验和理解范围之外的梦,就像在读一本别人的书。我梦到的东西无法用文字、言语或者影象完整描述出来,依稀能说出的是我看到了一系列模拟天体执行或者物理规律的复杂演示,在我眼前飞速运动,我似乎又是其中一员,时而是一颗星球,时而是一粒原子,经过一系列撕心裂肺的运动和变化后,归为一句极其简单的总结(又好像是一个公式)。这个过程伴随着密集的启迪和顿悟,令我战栗。最后回到平静的时候,自我消失了,只剩真理。

醒来后,关于这个梦境绝大部分感觉和记忆瞬间消失了。我仿佛被启示了什么,却又像什么也没得到一样。但是那一晚的思考确实改变了我后来看待人生的方式。

六年后,我在床头夜读古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的《沉思录》,里面有段话几乎和我在锡安那晚所思如出一辙:

“人生实在是渺小极了,他所生存的地方只是地上小小的一个角落,就是那垂诸久远的身世之誉也是微不足道,那只是靠一些可怜的人们辗转传述,他们自己也要很快地死去,他们未必能认识他们自己,更何况老早以前死去的人”(卷三:十)

“全都是朝生暮死的,记忆者和被记忆者都是一样”(卷四:三十五)

这些东西,是我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永远不会去想的。

有时上路前并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东西,决定要上路了,然后上路了,仅此而已。阿甘在这里突然停下,对身后的跟随者说:我累了,我想回家。大概是他已经得到了想在路上得到的东西。

纪念碑谷,纳瓦霍部落的故事

有些地方名字听上去很陌生,但一看图片很多人都会觉得有印象。纪念碑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后来意外因一个小游戏火了)。我到达这里的时候是黄昏,站在游客中心所在的山崖上,巨大的云影在地上移动。

这个画面做过无数电影的背景,早已成了荒蛮的美国西部的象征。

海一样的荒漠中,这两块石头像两只粗犷的大手,彼此奇巧的对称。看过那么多奇特的岩石,我觉得只有这儿才真正称得上“鬼斧神工”。大自然的雨水风沙,需要多少万次的巧合碰撞才有机会打造出如此相似的一对映象啊。难怪在那个单车环游世界的石田裕辅(《不去会死》作者)心中,纪念碑谷是地球自然景色的Top 1。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既不是任何一个国字打头的景区(国家公园,国家纪念地,国家休闲区)也不是州立公园,而是一个部落公园(Tribal park)。事实上亚利桑那东北部的相当一部分地区,都属于纳瓦霍印第安领地(Navajo Nation)。与一般印第安保留区(Reservation)不同的是,在这里纳瓦霍人有相当的自治权,他们不仅有自己的政府,还有地区的司法和执法系统。和拓荒运动中诸多密西西比河流域印第安部落西迁的遭遇大相径庭的是,早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他们就定居于此,尽管后来有一次小规模的短途迁徙(史称The Long Walk),他们最终还是回到了这里。因为这里是纳瓦霍文化中四座圣山(four sacred peaks)包围的地方,他们属于这里。

我后来查了一些资料,发现比较有意思的是,纳瓦霍部落是母系氏族,女儿继承妈妈的财产和土地,男子结婚后要搬去妻子家,和岳母的族人一起生活。而孩子则往往被认为继承了母亲的血脉。纳瓦霍文化中较为重要的编织、彩绘等技艺,一般也由女性传承。

图片来源于网路▼

关于这个部落,人们耳熟能详的当属二战时的密码部队 wind talker 了。当时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情报屡屡被日本人破译,于是他们在纳瓦霍人中选拔通讯兵,用鲜为人知的古老纳瓦霍语发电报,使得作战资讯的机密性大大提高,为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石。后来这支部队的事蹟被拍成了电影《风语者》。

纪念碑谷是可以下去的,前提是要对自己的车有信心,还要不怕脏。这条泥巴路非常颠簸,到处都是坑洞和积水。

园区禁止宿营,所以我就没有在这里过夜。

离开纪念碑谷,沿160号公路一路东行就会到达四角地(Four Corners)——美国版图上,唯一四州垂直相交的地方。

当年美墨战争以美国掠得墨北大片领土而宣告结束。之后这片土地被划分成七个州,除去两边的加州、内华达和德州,中间的高原地区则像切蛋糕似的被横平竖直地割成四块,于是有了独一无二的四角地。

这个地标建成于1992年,如今算一个国家纪念地,同属纳瓦霍人管辖。

如果你想以最短的时间去相对多的州,那么来这里吧,一只脚就可以同时踏在四个州上。

化石森林

这一天我几乎开了一天车,到达这个国家公园已经接近傍晚。化石森林是亚利桑那三个国家公园之一(另两个是大峡谷和萨瓜罗),被US40公路贯穿,地理位置十分方便,却鲜有人提及。进门时拿了地图,工作人员来了句“车上没有化石吧?”,我愣了愣说:“没有啊”,他哈哈笑道:“这就对了,出来的时候也不能有哦。”

荒漠中芳草萋萋的US40是亚利桑那另一条景观公路▼

在Vistor Center了解到这个公园里的所有石头都不能随便移动和私藏,不然会面临钜额罚款。喜欢化石的话,公园南门外专门有纪念品店出售。

这里的木化石以石质差异分为两个区,拥有两个带有童话色彩的名字:彩虹森林(rainbow forest)和水晶森林(crystal forest)。

彩虹森林

这里的树干被色彩斑斓的矿物质替换,非常漂亮。

水晶森林

关于这些化石的成因简单来说是这样的:两亿年前这里曾是溼地,有大片针叶林。附近的火山喷发把树林覆蓋,延缓了木头腐烂,含矽的地下河水里的矿物质慢慢替换了木头组织,成了化石。

除了化石林,这个国家公园另一看点是彩绘沙漠(Painted Desert)。对于像我一样冲著化石去的人,突然蹦出一个彩绘沙漠着实让人喜出望外。有条蓝梅萨步道(Blue Mesa Trail),可以深入这些彩色的小山包,很值得一走。

这种地貌在地质学上叫做 恶地地貌(badlands),成因和布莱斯峡谷的hoodoo类似,都和雨水侵蚀有关。

报纸岩(Newspaper Rock),石头上有印第安岩画。化石森林所在的这片地区早在公元前8000年就有部落在此游牧狩猎,公元1世纪左右,印第安人开始在此定居下来并种植玉米。后来气候变化导致长年干旱,公元14世纪,当最后一条河流消失的时候,这里随之被废弃。

岩石上的史前涂鸦

公园北边的彩绘沙漠以红色为主。

坐在观景台看日落的姑娘

营地资讯:

出于对地质的保护,化石森林公家公园没有设立营地,不过在最北边的Black Forest Wildness Area允许野营,需申请backcountry permit。

想免费的话也可以选择在公园外的荒地野营,像40号公路的303、320、325号出口沿着未铺装道路开到尽头,这些地方都可以搭帐篷。打帐钉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往土壤下的石头上硬敲,因为那有可能是一块珍贵的化石。

从化石森林沿US40去Flagstaff的途中会经过巴林格陨石坑(Meteor Crater),以一位当年参与研究的矿业工程师的名字命名,如今陨石坑仍由巴林格的家人管理著。

形成于5万年前的铁陨石撞击,直径超过1200米,非常巨大。坑的底部是下不去的,游客只能在边缘走一小段。

航拍资料图,来源于网路▼

“圣地”塞多纳

亚利桑那中部的小镇塞多纳(Sedona),国内似乎鲜有人闻,在美国却老少皆知。据说印第安人相信这个地方通向灵界,聚集著某种超自然的神祕能量,因此每年都有很多修行者、术士、嬉皮前来朝拜,被奉为“圣地”。不过对于艺术家和户外爱好者,这里同样是“圣地”,因为镇上有无数画廊、博物馆和创意品店铺,小镇本身则被山岩、溪流和树林环绕,人文气息和自然环境都相当好。

小镇的南郊有个红岩州立公园(Red Rock State Park),这里可以眺望著名的大教堂岩。在这儿攀岩是许多rockclimber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清澈的橡树溪贯穿其间

在别人的建议下,我走了一趟教堂岩步道(Cathedral Rock Trail),这条trail把你领向大教堂岩的高处。

教堂岩步道起点▼

trailhead从岩石的背面开始,穿过一片小树林。

有的地方需要手脚并用攀爬

回头一看,陡峭的地方坡度超过50°

到了山顶,是这些和地面垂直的石柱。

这些石柱是攀岩的好去处,但需向州立公园管理局申请许可证。

从Airport Rd鸟瞰赛多纳

【后记】

当然,科罗拉多高原上值得探访的景色还有太多太多,如梅萨维德国家公园(Mesa Verde NP)、哈瓦苏瀑布(Havasupai)、哈瓦苏湖(Havasu Lake)、霓虹峡谷(Neon Canyon)、郊狼谷(Coyote Gulch)、船岩(Shiprock)、彩虹桥(Rainbow Bridge)、日落火山国家纪念地(Sunset Crater Volcano National Monument)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我所谓的“走遍”不过是在大地图上到处踩了几个点而已,离真正的走遍这片红土地还离得远。

这段露营的日子里,我天天早早地起来,收拾好东西就出发。傍晚时分回到营地,搭起帐篷,然后煮上一锅面,有时会在里边加个鸡蛋或西红柿以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美美地享用一顿,收拾完餐具后趁著最后一缕光线写一会儿日记,然后就洗漱钻进帐篷睡觉。

离开了网路和电子产品,我觉得每天的时间都变长了,并且彻彻底底属于自己。我想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以同样的方式走得更远,用脚步丈量世界。

【全文完】

感谢阅读~喜欢的话一键三连哦~
【点赞】


【收藏】


【留言】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天天的世界地图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