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Go Travel

追寻艺术的日本之旅——探访贝聿铭、安腾忠雄、草间弥生等大师的作品

很多人热爱旅行,因为旅行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在旅途中,你可以放空自我,关闭手机,得到真正的自己。
人生就像一条隧道,你并不知道它通向何方。但是,似乎总有一条路线时而清晰地呈现在你眼前,让你努力前行,觉得未来就是光明的彼岸。
这世界奇怪之处在于,有人在意沿途的风景,觉得好好欣赏就行,因为结局都是一样的;有人却一定要追求诗与远方,哪怕路途荆棘坎坷。当然,这只是选择,没有谁对,也没有谁错。

这一次的日本之行,不同于从以往观光、美食、购物的主题,这次有所改变。不辞劳苦的奔波,实际上去了5个地方:
• 位于京都的美秀博物馆(Miho Museum)
• 大版郊外的近つ飞鸟博物馆(Osaka Prefectural Chikatsu Asuka Museum)
• 高松直岛(地中美术馆(Chichu Museum)等)
• 小豆岛橄榄公园
• 高松的栗林公园(Ritsurin Garden)。
其中美秀博物馆出自大师贝聿铭,近つ飞鸟博物馆和地中美术馆是安腾忠雄的作品,直岛上有包括草间弥生在内众多艺术家的创作,而栗林公园则号称比肩“日本三大庭园”。
如果要给这次旅行加上一个主题,那应该算是“艺术”吧。

【第一站:京都 • 美秀博物馆——贝聿铭】

当2019年5月16号,贝聿铭这位华裔建筑巨星陨落的时候,在建筑届是激起了很大的哀思的。很多人对他作为华裔建筑师所达到的成就惊叹、痴迷,更为他所创造的神奇的视觉空间而陶醉。作为华裔唯一一位普利策建筑奖获得者,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很多人可能知道普利策新闻奖,却不知普利策建筑奖也是全球建筑届的最高奖项,堪称建筑界的奥斯卡。获得此奖,就代表着走上了世界顶级设计师的巅峰。贝聿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不少位于中国。当然最有名的有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巴黎卢浮宫、苏州博物馆新馆等。
贝老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除了天资聪颖、后天努力、时代造就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贝老把一个几何形状运用得炉火纯青,而这个形状本来并不为大众看好——三角形。
三角形不被看好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效率低下。试想,一个三角形的房间、或者一张三角形的桌子,是不是既不舒服,也不好用?尖角会浪费材料,而且几乎无法使用,甚至还有些危险。在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中,对尖角也是十分避讳。但是房间是建筑的细胞,桌子又是放在房间里的,为何贝大师就能够运用得非常美妙呢?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想知道答案就多去参详一下卢浮宫的玻璃顶,或者中银大厦等其他贝老专案,可能你会得到一些答案。

(贝聿铭,图片采自网路)

美秀博物馆是贝聿铭1996年的作品。穿过一条用光带勾勒出道路的隧道(前面第一张图),就来到了博物馆的门口。

日本的公共建筑往往有着强烈的本地气息,让人一看而知是日本的。贝聿铭在设计大门的时候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建筑用色淡雅,线条简洁,与本地的地形相得益彰、和谐共生。源自于中国的禅宗在日本大行其道,用中国人的话说,这叫天人合一。

如果说大门口的三角元素还不够彰显的话,进门之后的“大师元素”就扑面而来。屋顶的钢结构屋架是无数个三角形组成的,壁灯是三角形为面的锥体,地面则是三角形拼花的石材。

当然,这么多三角形,你却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相反,该有的韵律感依然会如期而至。

窗外一颗松树颇具造型,远处的建筑若隐若现,绝不过于突兀。

石材有一大特点是色差。这是天然材料由于不同的产出位置所产生的差异,跟人工量产可以精确控制材料成分的的人工石材或是瓷砖是完全不同的。色差,本来其实是一种瑕疵,因为不够统一,不够完美。不过有时,色差竟然成为了辨别人工还是天然石材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当然,你不能认为太绝对)。事情再发展下去就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色差这种原本属于缺陷的特征,竟然被放大,甚至是彰显自己纯天然和纯正品质的手段。在美秀博物馆(见上图),我们发现颜色偏深的地砖被故意错开排列,凸显出了三角形这种大师元素的存在。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确实没有什么是随意的、任性的,它必然遵循着某种设计理念。

窗外的日本枫树,新长出的叶子泛著红色,与建筑、山峦、绿色的玻璃构成一幅美妙的画卷。

枯山水是日本园林的代表作。日本是典型的海洋国家,对大海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与情怀。以沙为海、以石代岛,构成了枯山水的基本要素。但是,枯山水的意境却是来自于禅修,并且多见于寺庙,构造的是一种非常宁静甚至苦寂的心灵境界。
后来,在非寺庙的地方,枯山水的景观也点缀进入一些绿苔等元素,使得本来完全苦寂的境界略显生气,也相对符合一些入世的氛围。
在美秀的一个内庭,有这样一个小小的园景,内、外、窗户、玻璃、石材、窗帘,都配合得很好。

美秀博物馆规模不大,但足够慢慢欣赏。上图是一个挑空空间,下面是休息区,顶部是巨大的屋架。引人注意的,依旧是正三角形的轮廓和很多个其他形状的三角形。

【第二站 京都 • 近つ飞鸟博物馆】

离开京都,转战大阪。匆匆一瞥中,夜色中的京都塔依然纯净、美丽。
来大阪是为了去近つ飞鸟博物馆,当然是为了瞻仰大师安藤忠雄的作品。安藤忠雄的经历颇为传奇,在从事建筑师职业前,竟然当过职业拳手,甚至拳手生涯的资料还不错(23战13胜7平3负)。这位仁兄大学毕业后背起行囊周游世界,边游历边自学建筑,28岁的时候创办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作品多次获得日本国内大奖,也于44岁那年登顶获得世界建筑最高荣誉普利策奖。安藤也逐渐成为了日本的一张名片。安藤忠雄与中国有着诸多合作,如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亚洲现代美术馆、上海保利大剧院、震旦博物馆等。

(安藤忠雄,图片来自网路)
每一位大师都有自己的独特语言。安藤忠雄的代表元素是清水混凝土。如果说贝聿铭的三角形是用了常人不大能用得惯的形状,那么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则基本是每个建筑都必须要用到的东西。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建筑形式,居然能被人用到极致,发扬光大,以致你到世界各地看到这个型别的建筑,一定会说,哦,这是安藤忠雄风格的。是不是大师都有剑走偏锋或者变废为宝的本事?
当然,你肯定不会认为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建筑,会跟普通工人盖出来为了节省费用连外墙也不粉刷的违章建筑是一回事。总的来说,安藤忠雄的建筑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大面积的纯清水混凝土整体应用,除了门、窗,没有其他元素(有的时候连门窗都没有)。这就使得整个建筑色调非常稳定,整体沉浸在一种无色的氛围。无色,也就无欲,你自然会得到一种宁静与思考。
2、极其讲究材料、做工与工艺,从而从根本上区别于普通建筑。越是普通的东西,要想做出超凡的效果,越是需要工匠的细致与准确。安藤本人常常亲自到达施工现场,检查材料、监督工艺和施工,确保做出来的作品与设计理念保持一致。
3、标志性的模板印记。如果仅仅是一面清水混凝土墙,即使再平整,你也不好说这一定代表了谁。很明显大师想到了这一点,他巧妙地把混凝土模板上的螺栓印记做了保留,既在建筑表面形成了细节表现,又呈现出强烈的韵律感与结构美学。
4、讲究室内外的空间互动与光影表现。光影表现几乎是任何一个建筑师都必须考虑的问题。但安藤的作品中很多借鉴了自然光,让清水混凝土建筑与自然光线相互结合,常常产生出非常神奇的效果(比如下面的光之教堂,示例,非本次行程)。

光之教堂(图片来源于网路)

光之教堂外部(图片来源于网路)

不过,我们这次是拜访的是近つ飞鸟博物馆,这是安藤相对早期的作品。近飞鸟并不是指真的跟鸟有多大关系,而是指的一个历史时期——飞鸟时期,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隋唐阶段。近つ飞鸟博物馆所在的区域其实是一个日本古代的墓葬群。而这个墓葬群因为保护的原因也成为了一个公园。
刚进入公园,就看到一幢典型安藤式风格的建筑(下图)。建筑其实算是个小展厅加公园管理处。外形像个碉堡,全清水混凝土,没有门,一层四周有三面几乎敞开,根本不需要门,只有二层有一些窗户。可以想见,这绝对给鸟类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天堂。所以建筑内很多鸟窝。

你说这样的空间,算室内,还是室外?其实建筑永远在思考的就是空间问题。你在室内可以无遮挡地看到室外的绿茵,感受到最纯正自然的阳光和风,而在室外可以毫无阻挡地进入建筑内部。这种打破建筑壁垒的做法,其实正是对这两种空间相互交融的一种探索与讨论。

博物馆坐落在古墓群中,是一个比较幽深的地方。沿途步道人员非常稀少(严格地说,是几乎没有),道路两边栏杆上长满了厚厚的青苔。路两边有跟鹅一样大小的乌鸦不时地扑嗒嗒忽然飞起,你可以清澈地听到它扇动翅膀的声音。不是一只,是好多只。有数只大乌鸦在空中盘旋,跟鹰隼一样的巡视整个区域,时常发出跟人的声音非常接近的“啊,啊”的叫声。

走到半路,忽然看见一座安藤式的亭子。不过这个“亭子”可大不一样。

亭子外表是方的,里面却是圆的。亭子上方竖起了高高的中空圆柱形构造。我猜想,正是这个柱体的存在,使得这个亭子形成了烟囱一样的“拔风”效果,即使外面没有风,亭子中间也会不断地凉风习习。

在安藤的作品里,从顶上射下的天光会是一种经常得见的应用。这带有强烈的宗教含义。

走不太远,来到的博物馆的主体部分。博物馆依山而建,标准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由于馆内正值整修,所以未进入馆内。不过我们是冲著建筑来的,影响不是太大。

一条狭长的通道,两侧高耸的清水混凝土墙,除了模板和螺栓印记,没有任何装饰。这里没有灌输,只有宁静。

清水混凝土与金属、玻璃,共同构筑了一个简洁、清爽的立面效果,充满了构成主义与极简主义的色彩。

沿着山势,十分宽大的台阶,象征著对历史的记忆。台阶上方的景观塔可以俯瞰周边,而其本身成为了博物馆标志性的元素。

从混凝土表面细小的裂纹可以看出这个建筑已经有一定的年代。

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像石墩一样的建筑,却是十分的坚定与淡然。抛却喧嚣,回归本真。对自我的表达直接而自信。没有任何传统建筑流派的传承与印记,却成就了自己最简洁的建筑语汇。Less is more,无就是有,空即是色,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三站 直岛 • 地中美术馆】

告别大阪,来到高松。

高松的夜景也是通透而迷人的。

此次行程我们去了两个地方:直岛与小豆岛。直岛上主要拜访了安藤忠雄的大作——地中美术馆。
因为安藤的作品遍布直岛,所以直岛又被称为“安藤之岛”。地中美术馆,顾名思义,就知道它是建在“地中间”的,也就是绝不想贸贸然突出山和地形的脊线。整个建筑是与自然深度结合的极致之作。即使从天上俯瞰,也仅看到几个几何形状的通气口对着天空,好像一个打翻了的孩子的文具盒。

(地中美术馆俯瞰图,图片来自网路)

地中美术馆的入口。美术馆的文字仅仅用了比背景稍微深一点的灰色,字型也不大,甚至可以说完全不醒目,非常符合一种极致内敛的艺术风格。
由于地中美术馆不允许拍照,所以尽管参观过程非常震撼,但无法留影储存。总体而言,地中美术馆的主题是在探究光与影的变化,而其中又以对自然光的运用及探索尤为引人入胜。光影的变化不仅是应用在建筑方面,也应用在装饰、装置甚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沃尔特.德.玛利亚的空间装置艺术Time/Timeless/No Time,地中美术馆三大永久展品之一,图片来自网路)
变化的光影、投射下的自然光线,拾级而上的大台阶,木色的装置散发著黄金般的光芒,整体感觉如圣殿般充满了宗教色彩。

直岛上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李禹焕美术馆。

美术馆的门口就很有艺术气质,一面长长的混凝土墙,一片碎石地,一块大石头。

转身的景致却充满了温情与浪漫:蓝天、大海、山峦、绿荫,像彩虹又像桥一样的艺术造型。我忽然想到了海子著名的诗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同材料的地面铺装,拼接得非常细致,养护也很到位。

通往李禹焕美术馆大门的是一条蜿蜒的路径,两侧是高高的清水混凝土墙。

墙上的雕塑,貌似是李禹焕08年秋天的作品。

在直岛,另一位大师必须被提及,那就是被称为“圆点女王”的草间弥生。

(图片来自网路)
这位老太太从来不避讳自己对鲜艳色彩的喜爱,亦从来不避讳对夸张、密集元素的表达。一瞬间,你有时候会以为这是一个小朋友之作。在她和她的作品里,你看不到内敛和谦逊,只有满满的存在感以及热烈而奔放的表达。然而在看似凌乱与充满童趣的元素搭配背后,却是精巧的秩序感与同样美妙的光影设计。
“圆点”是其设计的代表性元素,常常大大小小地充满画面主体。

大南瓜是草间的代表作,上面这个红色的是人可以进入的。

面朝大海和山脉,红色的南瓜显得极富个性。

当然,我看到最多的还是黄色的南瓜。在一小段栈桥的顶端,草间的黄色南瓜屹立在海中间,布满标志性的圆点。

下图是一个叫做“直岛小提琴”的艺术装置,由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

装置是由白色不锈钢组成的多面体,初看仿佛是一块钻石,然而其设计理念来自于描绘一座海上漂浮的岛,如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

不知是身处艺术之岛还是什么原因,直岛上的人家也颇有艺术气质。小小的庭院,往往装扮得清新雅致。植物高低错落,花卉热情而含蓄,石块看似随意的堆砌,其实是精挑细选的安排。

罗汉松似乎是每一个庭院的标配。高出墙头的罗汉松,往往修建极其细致,表现了主人的雅趣和对待生活的认真态度。

在海边,有一个站台样的艺术品,通体白色,圆孔镂空,显得轻盈而浪漫。站台面朝着大海的方向,似乎一直在等待与期盼海上游子的归来。

在山的侧面,有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空洞,里面两颗巨大的大理石圆球,仿佛一双眼睛,眺望着大海和远方。

直岛上的艺术品随处可见。金属质感的三个菱形,代表着什么呢?

【第四站 高松 • 栗林公园】

离开直岛,回到高松,我们来到栗林公园。
栗林公园曾获米其林三星推介,亦曾与日本三大名园比肩。公园其实是一个私家园林,早期确实有栗子林,但后来逐渐变为以松林、梅林和樱树林为主。

公园内的建筑是标准的日式古典建筑。

方寸之间,不失景致。这跟中国的私家园林颇有渊源。恬静、淡雅、不张扬。植物多是一些绿植精雕细琢而成,极少看到花卉,更不用说奔放的花种。

室内空间的设计与室外往往相得益彰。这个画面,如果中间有两个人在下围棋,恐怕更加应景。

雨中的栗林公园别有一番景致。

日式的茶屋,与周边完美融合,绝不突兀,连颜色也基本是植物身上的颜色。

日式的园景常常有枯山水的符号。下面那个波浪般的沙子地就是代表了大海的波浪。而正是这种略带禅意的设计,使得整体氛围有更多修身养性的味道。

宁静、淡雅。

植物高低错落,修剪整齐,可见公园的养护水平是非常到位的。

【第五站 小豆岛 • 橄榄公园】

最后,我们来到了小豆岛。小豆岛是一个蛮有意思的地方,也是处处充满了艺术气息与浪漫气质。在岛上租一辆自行车,环岛骑一圈,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橄榄公园是小豆岛的一个景点,橄榄树林我倒觉得没什么特别,倒是旁边的建筑颇为引人注目。

坐在建筑内饭馆的座位上,可以远眺濑户内海。

小豆岛上的儿童滑梯,是不是也挺有艺术造型?

这里是真人版魔女宅急便的拍摄地。所以这个大风车成了网红打卡地。好多女孩借了扫把骑在上面,用这个风车做背景,然后原地蹦起,小腿跟地面平行,只要抓拍得好,就可以拍出一张好像骑着扫把在飞的形象。整个过程挺有意思,特别是一蹦一蹦的看着挺滑稽。

橄榄公园很明显设计为一个浪漫地。这里有很多欧式建筑,也有大草坪。在海边这样发发呆,还是挺有意思的。

小豆岛游完,我们也该回国了。虽然时间还是安排得比较紧凑,但能够以另外一种目的和视角来欣赏日本,我们觉得还是不虚此行。

以上图片除特别说明,均为本人实景拍摄。
本次旅程的时间是2019年7月14日至7月23日。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