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岘港出发向北而去,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顺化古城。到达顺化最便捷的方式是通过海云隧道,而我们选择了翻越位于越南长山山脉的 海云岭。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花费数年时间,从全球五百个提名地点中评选出「五十个人生不可错过的旅游胜地」,岘港至顺化一带公路,便是其中之一。

天险

越南地形狭长,犹如一个扁担。

在最狭窄的中部地区,长山山脉横贯东西,从越南西部边境处延展,连绵起伏直逼大海,将沿海平原一刀切断。

长山山脉的最高峰(此处有待考证)——海云峰,被誉为「越南的脊梁」,因常年云雾缭绕,与沧海穹天浑如一体,故此得名。海云岭便位于此山之上。

这里是越南中部的天险,山石嶙峋,道路崎岖,曾有诗叹曰:「越南险隘此山巅,形势浑如蜀道天。」

在海云隧道建成以前,海云岭是连通南北的唯一陆路,人们自北南下,或由南北上,都需要翻山越岭,经过此处。

交通欠发达的年代,海云岭的山路让司机们一路上如怀揣小兔,惴惴不安。

据说当时,山脚下的路旁售卖各种木头,司机越岭前一般都要买上几根,以便在关键时刻卡住轮胎。即使现在,翻车、坠崖等事故仍时有发生。

画廊

走过海岸线,便可瞧见海云岭。

初时只是一条沿海公路。左边林野无边无际,顺着地势起伏不定,间有炊烟几缕,从田边巷处嫋嫋升起。右边碧海白沙,渔船点点,远近交叠,如星坠银河。

进了山之后,路便蜿蜒曲折起来,忽而左上,逼仄难行,忽而右下,豁然开朗,算得上是「山路十八弯」的真实写照。我们放慢车速,倒也因此得以更加肆意地享受沿途的风景。

路的一侧,偶尔会有几间棚屋,似是临时搭成,专为旅客歇脚而设。我们选择了一处带有观景台的地方,要了椰子和咖啡。这里还提供吊床供游客小憩。

站在观景台上,抬头是蓝天白云,放眼是绿林碧海。葱葱茏茏的青色从脚下铺展开,顺着山壑高低变幻深浅,如层层叠叠的绿浪,奔涌而去。

这绿浪不知何时竟变成了蓝色,毫无间隙地融入大海,不断向远处延伸,直至与天相接,混沌不分。

休息过后,我们驱车继续前行。

这一路风景使我们目不暇接,草木、怪石、峰峦、云天、碧海,如同展开百里画卷,集万物于一体,酣畅淋漓,美不胜收。难怪有人盛赞这段公路为「百里画廊」。

我们比较幸运,正好赶上有火车从山脚呼啸而过,穿行于朦胧雾霭之中,同样一边是海,一边是山。

据说这段铁路还有一段直接架设在海上,遗憾的是,我至今未曾坐上去观光体验一次。

到得山顶,景色便更加开朗,山明水秀,海阔云低。这里是岘港和顺化的交界处,南可观岘港,北可望顺化。

在山顶的最高点,矗立著一座城楼,由山石砌成。拱门两面各嵌一块汉白玉石牌,北刻「海云关」,南题「天下第一雄关」,石牌古朴,笔力遒劲。

烽火

海云岭地势险要,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西汉时期,这里是交州最南端,也是中国领土的最南端,中原王朝和占婆古国以此为界。

后越南自立为国,海云岭成为交趾国和占婆古国之间的分界线。直到越南陈朝陈英宗时,越南才取得对海云岭的控制,并因此虐杀占城,最终灭其国。

十九世纪上半叶,越南阮朝明命帝下令在海云岭修筑数十公里的盘山路,自此天险变通途。随后,明命帝在海云岭的最高峰修建关隘,这便是 海云关。

如今的海云关早已失去昔日的雄浑,只留下一片残垣断壁。山顶之上,芳草萋萋,青苔处处,仅存的关门被历史薰得黢黑,破败不堪,毫无气势可言,只有「天下第一雄关」六个汉字屹立在石牌之上,依然苍劲有力。

同关门一起仍未倒塌的还有两个岗楼,一个是法国殖民者留下的,另一个是越战时美军留下的,令人不胜唏嘘。

玄珍

越南陈朝陈英宗占领海云岭并不是因为国力昌盛,而是将自己的皇妹玄珍公主嫁给了占城王制旻,后者用含海云岭的两个州作为聘礼,陈英宗才得以顺利扩充套件版图。

玄珍公主是越南著名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对于玄珍和亲,当时的文人将其比做昭君出塞。而玄珍的送亲队伍也是翻越了海云岭,几经艰辛,才得以南下。

不幸的是,一年之后占城王制旻驾崩。为避免皇妹火焚殉葬,陈英宗连忙派遣大臣陈克终前往吊丧,趁机带回玄珍公主。陈克终不辱使命,将玄珍公主救出,却在海上漂泊之际与其日久生情,翌年才回到都城升龙(今河内)。

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玄珍回国后,依照陈英宗遗命,削发为尼,直至辞世。

后人为纪念她,在顺化修建了玄珍祠堂,以供人祭拜。许多城市至今仍有一条以玄珍为名的街道。

结语

海云岭不仅是岘港和顺化的分界线,同时也是地理、气候、交通等南北分界线(地理上的等分线,并非南北战争时期南北越的分界线),并于2009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十七世纪时,有越南学者曾形容海云岭为「足立于海,峰顶于云」,其言不虚。站在山巅之上,抬头是云,脚下是海,近处是山,远处浑然一片。

海云岭海拔不过四百多米,没有高山,没有悬崖,只有平缓的山脉缓缓没入南中国海,与泱泱大国的名山大川自是无可比拟。但它却有种魔力,仿佛拉着你的灵魂,一起向远处沉下去,令人无法自拔。

敬请关注「玖蓝文志」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