钤印

“钤印”
隙照一隅般的小城。

1999年12月20日,我第一次来到这,

2018年1月12日,是我第四十八次来回到澳门。

八章

美发生著变化,
以这样仁慈的方式,
为了别样的发现,永远希望
分离事物与事物本身,并将一切在片刻间释放,变成奇蹟。

/ 理查德·威尔伯 《别样的意义》 ​​​​

十八年间,我不断的穿行在攒动的人群中,把这里一隅一木钤印下来。
钤印如今渐显于史纸上,大致依次分为八章:船人、阿婆、茶记、堂区、摊档、中街、牛什及赌城。

船人

说来有趣,钤印中最为清晰的一章是船人,大概因为船人一章最先钤印,印泥在刚用时较溼润,质地细腻稠厚,色泽鲜明沉着。而后来的印泥用时一长,则渐有浓淡、燥润之别。

谈起船人这章的钤印历史,还得从布歌说起,他是船人祖传的第三代渔民,从小就生活在船人街,人称船人街“小霸王”。在过去的数百年布歌居住的路环和如今的氹仔是两个独立的小岛,直到1969年当时的澳门政府才在氹仔岛与路环岛之间建成一座长约两公里的的连贯公路,随后经过声势浩大的填海工程,路氹城在连贯公路两旁拔地而起。而船人街便位于路环岛西北面的滩涂上,在尚未填海以前,这是路环岛的重镇,亦是数代澳门渔民的聚居地。

是日清晨布歌如常的出现在船人街上,准备开启铺头迎接新一天的客人,布歌从小生活在船人街。船人顾名思义就是以船为生的人,过去在路环村聚居的都是世代相传的渔民家族,后来人们习惯将路环村最靠海的一条步道称之为船人街。由于渔民通常都需要在海上漂泊数日,而小木船上设施有限,如何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就变的极其重要,聪明的船人就将打获的鱼类撒盐晒干,制作成一条一条精致的咸鱼。布歌儿时家家户户经济状况还不是太好,多数人来到船人街都只能远远的“嗅一嗅”那花胶、海参等名贵的海鲜干货,而咸鱼才是大众人们心中的挚爱。一家人做咸鱼饭,咸鱼的香气就会弥漫开来,一整条船人街都能嗅到。粤语中所谓的“隔离饭香”也正源起于此。

船人所处的路环岛,是澳门最南端的岛屿,也是澳门植被覆蓋率最高的地方。在一百多年前,由于海盗的经常性出没,加上当时路环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地势又险峻,所以也根本没什么人愿意居住于此。直到1910年葡萄牙士兵对本地海盗展开一场地毯式的扫荡以后,路环的人们才从此过上安定的生活。

当年路环和氹仔还未连成一体的时候,路环岛还只是一个小渔村,不过时移世异,渔村的风貌不再,但如今船人街依旧还能看到当年引以为“澳”的三间渔栏:有利、羲利及英利渔栏。这三家渔栏就像三板斧一样,深深的烧录在船人街的历史之中。

目前有利渔栏及羲利渔栏已经不再每日开门迎客。仅剩下英利渔栏依旧与船人的命运相接,继续一同经历风雨,粉饰著船人街的老招牌。每到过年的时刻,路环岛的的老街坊就会聚集以此,采购著过年的海味干货。掐指一算,英利渔栏已经走过四十多个年头。四十多年来这座位于船人街海边水上棚屋的老店,仍旧通过独有的露天晒场,源源不断给来访的人们准备着咸鱼,花胶,鱼翅、元贝、蠔油、虾浆、虾膏、虾干等等三十多种海味干货。

咸鱼种类繁多,常见的以马鲛鱼、海底鸡、红衫鱼、带鱼、银鱼等为佳。但在澳门咸鱼中以马友著名,它是梅香咸鱼的一种,因有浓烈而特别的气味而深受澳门人们的热爱。以前在九澳生活尚不富裕之时,咸鱼是大澳人家常备的食材之一,澳门人对咸鱼的挚爱程度就如林子祥的歌曲《分分钟需要你》中的一句—— 咸鱼白菜也好好味。

在布歌儿时,本澳的保鲜技术尚未推广,渔获离开海水以后容易腐烂,阿婆就会将打回来的鲜鱼清理干净去除内脏,再加以盐醃渍后,放在天台上晾晒,最终晒干的成品就是眼前的咸鱼。

虽已过数十年,但如今布歌再次看见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咸鱼正在阳光下晾晒,孩提时的记忆还是会瞬时涌上心头。

路环码头旁的棠记鱼舖还保留着布歌儿时原有的模样,由于位置的优越,众多本澳居民从路环码头乘船回大陆探亲访友之时,都会在这捎上些海味干货。被分装成小包的花胶、瑶柱都是最顺手的伴手礼,一来送礼大气,二来营养成分也能得到保证。

无论是鱼舖亦或是渔栏,都是船人街灵魂般的产物。晾晒的是渔获,收获的是远在天边的澳门人对家乡情感与回忆。

船人街从过往的繁荣昌盛到如今仅剩个位数的渔栏,难免让人感叹创业难守也更难的道理。每一家的老字号店铺,随着时移世易在经营上都会面临一个的困境,就是持续性的经营。在面对各种电商以及家族内部的压力,船人渔栏开始买少见少,许多的渔栏关门闭户之日起,就难再见天日。

时至今日,童年的路环村也被更名为颇为现代的“路环市区”,在城市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之中,是否还能给这些远离城市繁喧的历史古街更多的生存空间,恐怕才是城市升级改造的关键吧?

如今,布歌生活的船人街也毅然成为澳门少数几个没有高楼大厦的地方,一切都保持着最本真的宁静。这片历经风雨冲刷的铁皮屋以及环绕着庙宇馨香的十月初五马路,少了纸醉金迷,在每个转弯中都能看见昔日儿时的记忆。

阿婆

一章过后,轻拭印章,便开始重新蘸印泥。蘸泥要轻匀,边蘸边转,使印面均匀粘上印泥。盖印下的钤印显为“阿婆”,在澳门 —— 阿婆;是一个尊称,更是一个人群。由于澳门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之一,但同时人均预期寿命却达到84.51岁。导致澳门早早步入到老龄化社会,而其中超过六成的老龄人就是钤印中的主角——阿婆。

虽然澳门政府有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总有那么些例外的“阿婆”,在老年仍旧每日奔波在路上,她们之中有的人为的是生机,而有的人为的是乐趣,这大概就是粤语中:一样米养百样人的真实诠释。

梁婆,人称“果王”,现年已经68岁高龄却依旧每天来回居屋及陪伴她奋斗过青春的水果铺,在她三十岁的那年她随波逐流去到马来打工,为了维持生计每天需要坚持起早贪黑,不久后梁婆就因种种原因放弃马来的工作机会,回流到澳门经营起她的水果摊,当时人潮涌动的社会要想拥有自己的店铺难度可想而知。多年拼搏的梁婆终于在如今的公局新市南街开启她第一个摊档,没有砖瓦,也没有围墙,只能靠那仅有的帆布遮风挡雨,直到一九九八年,营地街市市政综合大楼建成,梁婆才严格意义上拥有它人生中首个铺位,这个不到八十尺的小铺,换算成平米大概七平方米的空间中。是她毕生心血的沉淀。

卖了那么多年的水果,梁婆最喜欢的依旧是苹果和橘子。苹果代表着平平安安,而和橘子则代大吉大利,在她的眼中这些陪伴她数十年生计的水果伙计,每个种类都有它的寓意,我不晓得这是梁婆自己赋予给它们的,抑或是真的从数千年前水果诞生之际就存在的,不过现在看来都无关紧要了。人们常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在梁婆看起来或许很多的快乐是的确要人到老年,对世间事物看淡释怀以后,才能拥有的最珍贵的宝贵财富。

经历一周的奔波,周末梁婆会回到位于路环的居屋,她总说原始的地方才是最好的。不知是否与在这里生活的原因,才刚满二十岁的我居然热爱上八十年代的香港怀旧金曲,不过倒是蛮好,在这金钱纵横的时代,所谓的念旧重感情的人应该不算太多了吧,方今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都太过于脆弱易碎,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就已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众弃之物。

梁婆属于原始的路环居民,她的居屋位于路环著名的中街,不过随着渔业的衰退,中街已经没有昔日的辉煌,反倒因为清新的建筑风格成为旅游客光顾的新目标。

脱漆的信箱中还有些未读的信件,不知他们的主人是否已经决意抛下他们,搬离到本澳的市区,开始那崭新的城市化生活。

梁婆的很热爱小盆栽,因为在本澳居民眼中,由于居住的环境有限,过去很多人家的居屋是没有窗户的,人们为了让房间依旧充满生气,就会在房子里种植各式各样的小植物,近年随着本澳填海工程的加速推进,人均居住面积骤然提升,梁婆才把她心爱的小盆栽移植到室外。

朝日照耀下的老街,尚留居于此的阿婆已占少数,更多的“阿婆”都被接纳到政府重新建造的新型高层式居屋之中,留下的就是这些富含历史和葡式风味的小楼,随着近年政府开启的居屋重建及翻新计划,不知不久的将来,这些充满有趣故事的老房子,还是否能屹立不倒。

老龄化日益加剧的本澳,“阿婆”的人群还在不断的扩张,就算早已年过花甲,但她们并未止步,依旧在为这个他们已经生活小百年的澳门,默默地付出自己的余生。

茶记

钤印两章过后,为防止窜章就需要更换新的史纸,史纸要用正面,并用刮刀将纸茎泥屑处刮净,至于更细腻的杂质还得用针尖挑去,在不要挑破刮坏的情况下,洁白无瑕的史纸能将钤印还原得淋漓尽致。第三章刚完成印制,就已闻到浓浓的香气,想必此章必与食之相关。

茶记,与粤语中的茶餐厅同义。
早年澳门只有高阶的西菜馆及葡式餐室会提供西式的食物,而且收费昂贵。后来二战结束以后,港澳人逐渐收到西式食物的影响,茶记遂相继兴起,向本澳居民提供廉价的仿西式食物。过去茶记一般只提供简单的奶茶、菠萝包等基本餐食。后来与冰室合并以后提供的品种倍增,火腿奄列、碟头饭、车仔面应运而生。现时,茶记的界说已不再是单纯的茶餐厅,早餐店、粉面馆、乃至甜品店都被囊括到茶记之中。

一月的太阳总是会姗姗来迟,等到看清太阳的模样已是清早的九点一刻,特地从香港而来的Janice出现在她最喜爱的茶记 —— 盛记。不知是否睡意褪去的缘故,她早已饥肠辘辘没来及与店内的伙计嘘寒问暖便提笔下单,今天胃口特佳她斗胆尝试了一番全餐。全餐过去来源于美国,后来传入港澳,大概就是一份综合性的餐点,所以量少样多也便于尝试更多的品种。

等餐之际,躁动不安Janice又将目光投射到橱窗上刚出炉的当红油炸鬼和蜜溅蛋散上,记得当时油炸鬼就是当红通街的明星小食,只是没想到这一红就是几十年,儿时放学的时候总与同桌比赛谁最先吃完,大概在油炸鬼的油迹尚未完全渗透过包裹的纸袋时,就已大快朵颐啃完整根,所以经常都会烫得舌头发麻,谈笑间往日的生活趣事涌上心头,这大概就是老一辈所说的情怀。

茶记惹人喜爱的原因在于它的快捷与实惠,同时也因其有趣的“双拼”,“双拼”在本澳特别流行,无论是烧腊、甜品抑或是简单的早餐,都有他的踪迹,它能在份量不增加的情况下,让食客可以将尝试的种类最大化。

Janice说猪肠粉就得有颜色才好吃,于是拿起桌上的几瓶调色剂,在肠粉上就开始她的创作,由于过程太过于花哨,以至于大家的印象都集中在最后加上的那几滴点缀般的蒜蓉辣椒酱上。

盛记之所以能历经百年,一直传承至今,靠的就是这一碗白粥,旧时的澳门物资并不富有,众多的物资都只能通过海运从香港运达,但是盛记从第一碗白粥开始,就坚持以泰国香米及腐竹为底料,豉头(老板)每天凌晨就会将米浸泡好几个小时直至米烂,再加入腐竹,用明火慢熬。出来的成粥才能香滑鲜甜。也许盛记所走的每一步,都在成就澳门茶记的又一个传奇。

在路环还有一种茶记,主要倾向于供应午市快餐,当有客人点菜时可以以最快速度送到客人面前。主要服务昔日在码头从事搬运工作的职人。

一般快餐餐单上都以碟头饭和各式的粉面组成,而至于主菜都是事先预制的,在收到食客下单后只需将其放置在主食之上,便可大功告成。旧时本澳居民午餐的放饭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所以提升效率满足食客需求就成为茶记最重要的支点,同时也能有效的提升转台的频率,给茶记带来更高的收入。

碟头饭,茶记灵魂般的产物,就如电影《叶问:终极一战》中,黄秋生饰演的叶问带着太太到街市上吃饭,找了一家街边的饭馆坐定,用标准的佛山话说:“碟头饭,就等于两个人四个𩠌。其性质大概与日本的丼物相似。或是各式烧腊搭配白灼菜心,或是附芡汁的肉扒饭,总之一碟之中有菜有肉,用旧时的话说就是好味又抵吃。

而沙丹鸡扒饭就是澳门茶记老招牌,沙丹是葡式的茄汁,味道酸甜可口深受小孩的喜爱。不过其实碟头饭诞生的初期,都是以凉瓜排骨饭、柱侯牛腩饭及各式烧腊为主,只是后期附芡汁的肉扒饭逐渐在本澳流行开来,使得碟头饭的种类骤然增多,肉扒饭的好处是你可选择例如黑椒、洋葱、茄汁、白汁等不同口味的芡汁,其次肉类也有猪、牛、鸡扒等选择,多样性的组合令你就算连吃一个星期也毫无厌恶感。

碟头过后,Janice又来到本澳最驰名的葡挞铺。
也许看过《玛嘉烈与大卫》系列,你会了解男女感情之际的搔首,
但吃完玛嘉烈与安德鲁,你或许不会并了解这对茶记若即若离中的故事。

玛嘉烈与安德鲁这两家几乎所有访澳旅人必打卡的葡挞铺,其实都源自于同一个配方。

28年前安德鲁先生只身从英国来到澳门凯悦酒店任职餐厅主厨,不过他一直能尝及当老板的滋味,终于在1989年安德鲁先生在如今的路环市区开设他的“澳门安德鲁饼店”,不过就在“澳门安德鲁饼店”开张不久安德鲁先生就与她的妻子玛嘉烈分道扬镳,随后玛嘉烈就回到澳门本岛的马统领街开设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铺——就是如今的“玛嘉烈葡挞店”。

从外观上看源于同一配方的玛嘉烈与安德鲁,没有过多的差别。只是安德鲁习惯出炉后在葡挞表层撒上些许肉桂粉,深化了葡挞口感中的层次。

而玛嘉烈的葡挞则在安德鲁配方上稍加修饰,使得出炉的每一个葡挞都比安德鲁葡挞的甜度要稍高,但同时奶香也更为浓郁。

此外安德鲁饼店除了驰名的葡挞以外还提供有各式各样的面包及新鲜的乳酪蛋糕。

翠华作为港澳茶记的代表作,从香港旺角甘霖街起步发展到目前在全国拥有67家分店。小学时期翠华还尚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而当时也尚未花俏的彩色,一杯丝袜奶茶,一个新鲜出炉的蛋挞就已经是镇店的王牌。

后来随香港经济和时代的发展,本地人对于食物的需要也日益增多,翠华才开始推出诸如京川虾球炒双面黄、马来咖哩牛腩饭等新锐之作。

不过时至今日,椰挞叉烧包等一众烘培产品依旧是翠华餐厅最引以为傲的美味,新鲜出炉的叉烧包一口咬下,松软无比。再配上肥瘦均匀的原粒叉烧,是Janice最爱的High Tea组合。

在本澳还有各式各样的茶记,不论是路环的拥有无敌大海景华记美食的焗海鲜面。

地堡街的咖哩牛腩饭。

黄枝记
一家卖了几十年的粥铺.

抑或是黄枝记的鲜虾云吞面。

青洲灶记的鲜茄牛尾通粉。

茶记用它们多年来始终用对食物品种的坚持,使得如今不论男女老幼、肤色种族的人们,都成为它们忠实的粉丝。或许不久的将来,它们正通过不断的升级转型给到人们的味蕾带来更刺激的碰撞。

堂区

或因冬天的原因,印泥变得有些僵硬,于是乎将其置于阳光下晾晒一阵,待其变软拌匀再钤印,则易于下色,效果也更清楚。

轻按过后,拾章而起,堂字倏然映入眼帘。堂也意为堂区。是澳门划分行政区的单位。目前澳门有七个不同的堂区分别是:花地玛堂区、圣安多尼堂区、大堂区、望德堂区、风顺堂区、嘉模堂区以及圣方济各堂区。这七个堂区,都是取用当区其中一个最富盛名的教堂来命名的,诸如风顺堂区就是以当区风顺教堂所取名的。

这个下午天气尚佳,正叔像往常一样,带着他最喜爱的大红色Beats耳机,穿着一身浅蓝色的运动服就出门前去风顺堂区,其实正叔是一位年事近七十岁的老伯,但是他喜欢别人称呼他为叔,因为他总觉得如果叫伯会显老,真是一个老顽童。叔自从退休以后每天都要来到西望洋山跑步健身,不过与其说是健身,倒不如说是叔对这片老旧建筑的热爱,还需要他的双腿继续去感触。因为在风顺堂区集中了本澳众多的历史建筑。

澳门的每一个堂区都起深厚的文化底蕴,比方正叔日常购物的新马路东段、殷皇子大马路地区就属于澳门的大堂区,这里是本澳地区金融、商业的心脏地带,还是大西洋银行的总部,扼守着本澳的经济命脉。

而正叔厚爱的风顺堂区则是澳门最早开发的堂区,所以这里的建筑都以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葡式建筑与新兴的富豪别墅群组成,如果说香港政商界精英都热爱居住在港岛的原因是繁华,那么澳门政商界精英选择居住于此的原因大概是贪图这里的宁静吧。

每次谈起风顺堂区,正叔都是津津乐道,大概是这里处处蕴藏着他的童年记忆吧,年轻那会澳门的经济异常低迷,正叔就随着大流去到隔海相望的香港打工,由于七十年代劳动力的廉价,他需要每天不停的 打着三份不同的工作,才能勉强维持生计。

恐怕众多的年轻人初次听说一天要做三份工作都与我的反应相似,条件反射式的回答就是发自内心的感觉怠倦,觉得难以接受。但逆向思考看那都是由于我们这代人已经没有太大来自于物质经济方面的压力,我们所需求的父母都能始终如一的满足我们,大概许多的追求更美好的决心,都是在这种安稳的生活慢慢被抹灭的吧。

在风顺堂区的西望洋山上,处处都洋溢着金钱的味道,一座座富丽堂皇的独立屋就屹立在这座小山上,或许的确从出生之日起,这样或那样的人们就已经注定有不同的轨迹,不过倒是如正叔所说,即便你最终没能像何鸿燊一样辉煌,变成坐拥百亿的澳门赌王,但是也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就算它们到最终不一定能实现,但是首先有想法就是对生活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如今的确有太多的人浑浑噩噩,“不费余力”的就过完自己的终生,等老到暮年才来慨叹,实在是一个灾难的故事。

正叔年轻那会来风顺堂区总会感慨期望人到晚年也能拥有如此豪华的房子,期待有一天自己也能在西望洋山上的独立屋遥望南湾,但如今他都归于平淡,金钱与名利也再不是他所宠如手心的掌中宝。

待老时有日登上主教山,正叔才发现原来在日常的公园也一样能看到这么美妙的南湾,人生处处是门路,有时太过于专注在大路与人海搏斗,就会忽略旁边看似寥若晨星却直通山顶的小捷径,把拳头握得太近,掉落的精华就愈多。

西望洋圣堂是圣奥斯定会修士始建于1622年的教堂,用于敬礼海涯圣母,曾经经过几次重修,至1935年与主教私邸一起重修才成为现在的规模,而其所在的西望洋山因此又称主教山。

教堂揉和多种建筑的风格,其简洁和不对称的外形,以及被简化的装饰,明显具有现代建筑的特点,而其正立面上的玫瑰窗,层层内退门框,室内的尖拱以及带有尖塔的钟楼则表现出哥得复兴式的建筑风格。

此外建筑亦带有浓厚的地域主义色彩,一楼和二楼的通透拱廊很好的回应本澳的炎热气候,提供良好的遮阴通风效果,其外立面所使用的洗水石米是二十世纪初在澳门被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

在主教山眺望风顺堂区,正叔的回忆就像老电影一样播放在他的脑海里。昔日的海域如今经过多年的填海发展,由于新葡京酒店、永利赌场、澳门旅游观光塔的建成,已经变成繁荣昌盛的南湾。

西望洋山上西望洋圣堂,就如璀璨夺目的祖母绿宝石一样,将光芒辐射到山上的每一个角落,永不熄灭。

正叔归家的途中还会经过一个有趣的前地,前地在葡语中意指小广场。它就是《放逐》中吴镇宇、黄秋生火并的亚婆井前地,那栋小房子,那一扇小偏窗如今还实确的屹立在此。

《放逐》恩怨情仇的亚婆井前地,源于一个久远的传说:明朝有一位老婆婆在此建水池贮泉水,以方便居民饮用,而粤语中老婆婆一般称为“亚婆”,久而久之这个水池就被叫做亚婆井。昔日葡萄牙人有一首民谣说“喝过亚婆井的水,就忘不掉澳门,要么在澳门成家,要么远别重来”。其实亚婆井泉水的源头如今依旧存有,只是由于方便游人参观,现今的泉水是用水管从山上引来罢了,所以泉水的准确的源头是在亚婆井斜巷的山上,而不是如今的亚婆井前地。

昔日是葡萄牙人在澳门最早的聚居地,今天的亚婆井前地一带仍然保留着许多西式建筑,充满南欧风情。在这个葡萄牙人的生活区旁还坐落着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宅第,体现著“澳门历史城区”之中的中西兼融、和谐共处的有趣情节。

正叔的居屋就在圣老楞佐堂的隔邻。圣老楞佐堂,始建于16世纪中叶,因当年葡萄牙人多从事海上工作,岸上的家人祈求平安,就时常来到这座教堂祈福,后来圣老楞佐堂逐渐就被葡萄牙人称为“风信堂”。

但时过多年本澳居民则习惯称之为“风顺堂”。粤语中的解析是“风调雨顺”的意思,如今风顺堂区的中央就是教堂的所在地,而风顺堂区的命名也是取自这个教堂。

远处一片密麻的居屋,就是正叔生活多年的家,虽说面积不充裕,但却能终年眺望南湾的美景。

有时常人觉得无恙,但这就是原始本澳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热爱的人愿意赋予终生,无感的人们亦无法强求,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

本澳中的其他堂区,也有其独特的故事,比如路环的圣方济各堂区就取名于十月初五马路上的圣方济各堂。这里原为嘉诺撒女修会的育儿院,后来为了纪念从西班牙来东方传教的耶稣会士圣方济各·沙勿略而改建至如今的巴洛克式风格。

教堂的风格略微简洁,只有一扇椭圆形窗户及一座简单的钟楼组成。而教堂前的一座纪念碑则是纪念当年路环居民战胜海盗的纪念碑。堂区作为澳门不可或缺的一部门,担当着地域的区分的职分,也承载着无数如正叔一般钟爱此地人们的职司。

摊档

四章过后,发现印泥缸中溅入些许石屑粉末,于是乎用针尖轻轻挑去挑去,钤印中印泥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最终成品的效果,所以力求印泥保持纯净,就是关键。

阿灿是来自曼谷,从小就对摊档文化倍感兴趣的他,一年前借着交换生的机会终于来到他梦寐以求的本澳,学习之余他都会把时间花在探索本澳大街小巷的摊档中。碰巧今天假期,阿灿又出发了,这次他说想去找些在本澳拥有多年历史,始终秉承手作的美食摊档。

从公寓到公车站,会经过一个街市。阿灿每天都会花上些时间驻足于此,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帮衬过这些摊档,只是远远的观察著,以至于摊档的老板至今也尚未弄清楚阿灿到底是对街市内的鱼腥味、还是来访的师奶抑或是摊档的氛围感兴趣。

白贝在张张合合,海虾也在活蹦乱跳,阿灿的快门还在噼啪工作。其实对于阿灿来说鱼师傅刀起刀落的“功夫”,档住与街坊相互珍重的感情,都是他所爱的。

进入议事亭前地,阿灿就直奔一个宾客如云的摊档,只见不到三平米的摊档里,两块铁板在黑炭的燻烤下滚烫得通红。而匠人正不断用手轻浮于铁板之上,用双手感受温度,待温度就绪,便快手放入预制好的金黄色面团,迅速合盖,用上层铁板的重量将面团碾压成块状。

此时高温正逐渐腐蚀著金黄色的面团,在面团上创造棕色的微焦痕迹,途中还需再次开板翻滚面饼,利用铁板的余温继续演奏一场乐剧。计时器响起,奏毕,待冷却过后,金钱饼就此诞生。

这就是潘荣记的镇店之宝金钱饼,阿灿初来澳门的时候,潘荣记还是由老一代的潘伯伯亲手操刀制作,不过岁月不饶人,潘伯伯目前已退居二线,如今的潘荣记基本都由新一代接班人——潘伯之子负责。随人物发生变化,但潘荣记的味道却依旧延续昔日的经典。采用蛋黄面粉、牛油为主材,制作方面用少蛋黄,多面粉、无蛋清的纯手工制作工艺,让每一块新鲜出炉的金钱饼都自带金黄,味道蛋香浓郁,口感酥脆。

潘荣记有个老规矩,为了保证每日的质量,每天只做两小包面粉调配量的金钱饼,一般从朝间十一点开始到午后三时就会售罄。味道美妙还极有态度的老店,怪不得阿灿那么热爱!

金钱饼的余温还尚未褪去,阿灿就循着杏仁的香气找到一家窝藏在深巷中的小摊档。

也许杏仁饼你吃过的不在少数,不知你的初印象是否会如阿灿一样,认为它们都是机器化的产物。而这个摊档就用传统的手法,真实的演绎著一枚正宗澳门杏仁饼该有的模样。

杏仁饼,虽有名可循。但其实主材并不是杏仁粉而是绿豆粉,最后再加入白糖、奶油以及杏仁碎搅拌翻滚。在此过程中将各种粉类充分接触,融为一体。

翻阅历史美味的杏仁饼从来不能通过打饼机制作,否则会生硬难吃,传统的杏仁饼必须要经过手工的填模,压实,敲打,这样制作出来的饼才算正货,口感才会松化。

虽然杏仁饼从选材到制作的原理不过于繁琐,但实际操作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如果不是历经上千次的倒模敲打,想必制作出来的杏仁饼都会松散无比,毫无口感而言。其实在旧日杏仁饼并不是澳门首创的,只是后来从中山传入,经过众多深巷中的摊档不断改良斟酌发展,才让杏仁饼如今能成为澳门最佳的伴手礼。

在深巷的转角处,阿灿又发现两家小摊档。阿灿在记忆中细细思索,直到全身逐渐被黑芝麻和花生的味道包围,这就是黑芝麻花生软糖。过去人们对黑芝麻花生糖的记忆大概都如阿灿般麻木,揪起原因大概是因为太过于小众,名气自然就无法与杏仁饼蛋卷一类相比。

翻查钜记花生糖诞生的历史,便知它与内地所常见的硬脆型花生糖不同,钜记的妙处在于能精确控制糖浆的硬度,在芝麻与花生融入糖浆以后仍能将糖浆保持着一定的柔韧度。从入口的那刻起,花生芝麻与糖浆的平衡就一直持续著,直到与味蕾完全交融与一体。

在芝麻与花生兄弟的对面,是一位老婆婆经营的摊档,小店不大却门庭若市,阿灿想这大概都是因为她手中正制作的凤凰卷吧?言罢,阿灿就挤入人群中也想去尝试一番温热凤凰卷在嘴中炸裂的快感。

从卷皮的制作,到肉松的填充以及最后紫菜的锦上添花。阿婆每一步都是一气呵成,没有多余的步骤,这样形成的凤凰卷自然也流淌著最原始的味道。

夜幕降临,精疲力尽的阿灿找到一家由两夫妻经营的大摊档。妻子负责打点店铺,丈夫则在气炉前悉心照料每一份煲仔饭。顺记饭店这家福隆新街上十年如一日的煲仔饭店每天准时六点营业,为到来的人们送上一煲煲温暖的煲仔饭,腊味、滑鸡、排骨任君选择,永不失望。

阿灿的故乡是被称作富含水果资源的泰国,到本澳以后阿灿一直想寻觅使用新鲜水果的制作而成的甜品,直到有一天他在官也街遇到长洲平记的糯米餈,这个巴掌大的糯米餈。长洲平记与别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组成部门异常简洁,不到三毫米的软绵外皮,与整块的现切水果,没有过多甜腻的元素。

澳门半岛的中区有一条见证著澳门繁荣昌盛的老街 —— 福隆新街,这里曾经是本澳商业最繁盛的地区。在三十年前一家平民定价的煲仔翅摊档在这里开启,让花胶、鱼翅、海参及鸡丝等配料烹饪而成的煲仔翅走入大众的视线。

添发煲仔翅的魅力在于在烹饪工具的选材上,使用极具本澳特色的砂煲,它与传统的石锅相比,有着热力稳定、风味厚重的特点。此外添发的招牌就是坚持只使用整块的鱼翅,这样煲仔翅的口感就会酥烂而不失弹性,搭配上醇厚的高汤,每一口都是浓郁海味与味蕾的激情碰撞。

周末即将结束,阿灿今日就要从半岛回到位于氹仔的学校,临走前他还想在议事亭前地附近转转。很快一阵阵咝啦啦的翻炒声吸引了阿灿的注意,这就是“清记栗子”。现任的摊主是子承父业,他的父亲在60多年前开始了这门生意,当时澳门的街头小食还没有像现在那么多,而炒栗子就是其中的经典。

虽然初任摊主周伯现在已经退休,但让清记发展至家喻户晓的老功臣就是这台炒栗子的机器,可以令需要栗子不停的滚动,充分受热而省却不少人力。在最早的时候初任摊主周伯只能用手翻炒栗子,不仅效率低下还会时常受伤,后来因为看到路边的水泥车开过,而灵机一动利用同样的原理,发明了现在的栗子翻炒机。

时至今日,清记仍在使用这架栗子搅拌机。虽然很多最初的零部件已经损坏已经损坏,但是机器的主要部件依然和30多年前发明这部机器的时候一样,未曾改变。而这部栗子搅拌机也成为“清记栗子”的招牌,寓意著“清记栗子”永远都在不停歇地“运转”。

清记长年翻滚的高温铁桶
成就著每一颗温肠暖肚的栗子.

在弹丸之地般的澳门,摊档依旧是这座城市的重要标签,浓缩著许多时间沉淀下的精华。为一代又一代的本澳居民及来访的人们创作更多属于它们的美好回忆。带上刚刚烤制出炉的蜜汁牛肉干,阿灿又回到熟悉的留学生公寓,很快他又将再次出发,继续走在探索本澳摊档的路上。

中街

记载的事物尚多,于是昨日前去添购钤印所需的纸张,纸的种类繁多,一般史纸最佳。
纸最好用要经年久藏者,能达到温润无燥性,同时纸面承受印泥后能既匀润有光泽,又细腻不刺眼。

置换新纸后的首章,是中街。
中街在本澳粤语及葡文里理解为“区域中最繁荣昌盛的街道”,一般它也是区域中最积厚流光的。而在2005年澳门中街及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Chad&Taylor都来自拉斯维加斯,过去由于行政调令的原因,Taylor曾从拉斯维加斯来到澳门分部从事酒店管理的工作,酒店刚开幕初期,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徒增,所以假期之余,她都会到酒店旁的中街徒步,频年来都用这相似的方式度过层层重压的她,久而久之也就与中街的感情越发深厚。

回到自拉斯维加斯后,Taylor 就一直对中街念念不忘,如今她带着未婚夫丈夫再次重返这个位于氹仔旧城区的中街,拾起她昔日对这里的归属感的同时也在创造一番崭新的记念。氹仔这个地名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叶,“氹”在粤语中是蓄水之池的意思,而“仔”则意为细小,细密。在过去氹仔还是一个独立的岛屿,不过随着路氹城的建成,现今已与路环连成一体。

从中街的眺望,对面就是威尼斯人和金沙城中心等穷奢极侈的综合度假村。往日的Taylor就生活在那里。如今她发现最能让他着迷的不是虚幻的纸醉金迷,而是在那无数个落日余晖下站在与纸醉金迷的对立面,过上平淡的生活。

龙环葡韵住宅博物馆,龙环是氹仔的旧称,而葡韵则是一种葡萄牙式的建筑风格。整个街区包括五栋翠绿的小型别墅,诸如:韵住宅博物馆、嘉模教堂、嘉模图书馆以及两座小公园。这里是氹仔重要的文物建筑,如今也变成氹仔最具代表性的景点。

这些翠绿的建筑在1921年被作为葡萄牙高阶官员的住宅区而建成,后来在20世纪90年代被澳门旅游局重新改建粉饰,如今这五座小别墅已经变成历史博物馆,为旅人们揭开当年葡国人生活的层层细节,继续为氹仔而服务著。

方今氹仔已经骤然发展成为东方的蒙特卡罗,但在老城区却依然能看到旧时的葡式风情。不论是超凡脱俗的龙环葡韵住宅博物馆、还是熙来攘往的官也街抑或是葡味浓郁的施督宪正街,中街都是氹仔无可估量的财富。

也许中街所吸引Taylor的,正是那与纸醉金迷相背离的粗茶淡饭。
哪怕是一缕暖阳的余温、放学孩童的生气,都会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

与嘉模斜巷相邻的官也街是Taylor的挚爱,它与地堡街、客商街及施督宪正街组成旧时氹仔的中心市集,各式商贩、游人都聚集一簇。时至今日,澳门旅游局依然在官也街定期举行各种样式的集市,力图尽最大限度的还原昔年的景象,让来访的游人能切身感受到本澳文化的魅力。

十余年前泰勒初来本澳之时,书信的时代还尚未完全褪去,相隔万里的Chad&Taylor就会通过最原始的书信方式联络,而泰勒就会把自己在澳门所徒步过的中街一一记录在信纸上,再用信封传输给远在万里之外的查理。因为泰勒始终相信通过最原始的方式,才能写出优雅浪漫的话语, 而只有慢一点,才能仔细寻觅盼望的爱情。

莫义记,是泰勒来澳以后写给丈夫信件中提到的第一家摊档,莫义记成名以后也已经传至第三代,以大菜糕和木糠布甸等闻名与澳门。过去莫义记尚未入铺经营时就如一家流动式士多,除了大菜糕,车仔上还有水果、砂炮等商品售卖,直到1996年,澳门政府开始要修建道路,而官也街一带地段也被列入到计划当中,莫义记才正式入铺,开始了如今的规范经营。

正午时分,泰勒兴高采烈带着查理来到她最喜爱的诚昌饭店。过去每次来到诚昌饭店都会吃不完一份水蟹粥,他一直希望能与自己的挚爱分享美味。在诚昌一锅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水蟹粥,最先带给顾客的就是嗅觉上的享受,只只新鲜的香州蟹黄融入到黄澄澄的粥中,搭配上又大又红的螃蟹煞是诱人。每一份的水蟹粥都有三种不同的螃蟹熬制,其中水蟹的是用来提升鲜味,而膏蟹和肉蟹在粥中,则带来口感上的新层次。

诚昌饭店的除了镇店招牌驰名水蟹粥以外,豉椒蒸大鳝、膏蟹伊面及炸鲮鱼丸等也是十分出名,同时也在澳门获得众多的奖项,怪不得泰勒和查理吃的那么津津有味。

生活在澳门的无数个日夜中,身旁无数的过客总是告诫泰勒现实残酷得令人畏惧,所以一切所谓关系都是自欺欺人,更何况是这种万里之隔。然而泰勒与查理就是在难过与失意时给予彼此陪伴与指引,因而渐渐的爱上距离与等待。时至今日泰勒与查理回忆起过去的信件,依旧怀恋昔年时的纯真浪漫。

从官也街转角就是地堡街,相比于官也街的繁华,地堡街更多是淳朴的本澳风情。看着眼前的街道你也许不会想到眼前的建筑物,甚至你脚下的土地,昔日都是一片美丽的海湾。在二十世纪初期,氹仔只由两个小岛和一个港口组成,面积也只有如今的三分之一。就在地堡街对开的建筑,曾经是澳门中外商品的集散地以及东西方贸易的中转港口。

同时也由于这个中转港口的存在,在地堡街的岸上产生了一批渔业加工的商户,而这其中的一家就是广兴隆。从创立初期至今广兴隆已经走过百年的历史,这里出品的虾酱和蠔油都是驰名中外的美味,不单是本澳居民的必需的调味品,还是众多旅人的伴手礼。

如今广兴隆已经是澳门地区最后一家依旧传统做法的店铺,直到今日它们依然使用着阳光晒制的方式制作虾酱,这样出来的虾酱虽然工序十分繁复,但是味道会更加的浓郁。目前澳门大部分的餐厅仍然使用广兴隆出品的调味料,将这份历经百年沉淀的味道继续传递下去。

来到澳门的人们,有的喜欢它金碧辉煌的赌场,有人喜欢它文艺清新的中街。文化沉淀下来的夜,可以让人沉醉很久很久。

眼看时间接近下午三点一刻,泰勒拉着查理的手快步的走进大利来记,每天的三点一刻都是大利来出炉猪扒包的时间,泰勒今天想让他的丈夫能吃上最新鲜的猪扒包。在等候猪扒包之时,一份辣鱼蛋和咖哩鱿鱼被端上了桌子,说来有趣,过去的进大利来记其实只提供猪扒包、老婆饼和蛋糕。后来又因为人手问题无法满足生产大量的猪扒包而停止供应老婆饼和蛋糕。但这样老板又发现另外的问题,就是食客在等候猪扒包出炉时,没有其他的食物可以供应,于是才研制出辣鱼蛋和咖哩鱿鱼。

五十年前大利来记的开业,正是因为老板娘要维持生计,养活家中十个子女。而现在子女都已经长大,回到了这家老店铺帮助好姨打理大利来记。如今大利来记,已经从当初晚上要借场给外人打麻雀收租金,才能收支平衡,发展到全澳都有大利分店,这一路走来大利来记的故事激励著一代又一代本澳居民,彩虹总会在风雨之后出现。

晃记的店前,依旧不管翻风下雨,这是一般游人都难以抵挡肉切酥、鸡仔饼的诱惑,传统的饼家讲究的是味道,而晃记制作出来的肉切酥有着仅此一家的香味,今天泰勒终于鼓起勇气向老板娘芝姐发问,为甚在别家吃不到这样的肉切酥?只见芝姐笑了笑,回答到:「认识的字不多,唯有用心做好它」。

在前往机场之前,泰勒和查理循着随深巷中的弥漫开来香气找到它们在澳门的最后一站——暹罗屋。过去泰勒每次路过地堡街都总会被扑鼻的香气所吸引,心心念的望与丈夫一同尝试这家由泰国与本澳人们共同打造的地道泰菜。

一份泰式牛肉沙拉,恍如上帝打翻的调色盘,放置著安格斯牛肉、洋葱,香芹,车厘子等各种七彩的食材。泰式的酸甜带上牛肉的鲜味不断的拍打着泰勒夫妇的味蕾,或许这就是夫妻间同甘共味的最佳诠释。

“通才”是本澳常见的蔬菜之一,学名也称作:“通菜”、“空心菜”。一般以长江流域以南土壤肥沃多溼的地方种植居多,在本澳烹饪的方式过去多以椒丝腐乳炒为主,而暹罗屋则采用新锐的泰国豆酱配以泰椒翻炒,将通菜的清甜无限的挤压出来,也正是这两种酱料的碰撞,才产生每次都让泰勒久久不能遗忘的香味。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澳门这个弹丸之地,只因赌业而繁荣。登高一望,金沙、巴黎人、永利皇宫……座座金碧辉煌、奢华无比。穿过这些浮世繁嚣,澳门的旧城区虽然楼房稍显破旧,也没有现代的购物广场,但漫步其中所感受的那份朴实自然,却是最弥足珍贵生活。今日泰勒和查理就要离开澳门回到拉斯维加斯,在机场泰勒说下一次她想带上自己的孩童,让他们重新认识这个小城。

牛什

不惊觉间,已到最后两章。发现纸下垫物下印泥有所渗痕,于是乎更换了另一块纸下垫物,方便钤印时的着色。第七章的章印面稍小,印顶还刻有牛的图案,约莫猜测或是与牛什相关。

「牛什拼粉肠,加汁,要细面,再黎一个净鸭红菜」好姨今日点的特别多,不知是否因为昨晚便利店的客人奇多呢?好姨是梓记牛什附近便利店的店员,时常要上通宵班的她,在下班后的清晨总要来这里吃上一碗牛什面,才能回家安心睡去,这个习惯大抵也有三十年了吧。

位于营地街市三楼的梓记牛什,在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在澳门享负盛名,几十年来梓记就凭著始终如一的坚持,重新定义牛什的一碗好牛什。在本澳有句古话:“吃面先饮啖汤”,意思就是定义一碗面的基本,首先就是汤底是否浓郁。本澳其他的牛什店一般采用的都是咖哩汤底。而梓记选用的则是经过熬制牛大骨十余个小时得出的精华汤底。

昔日牛的内脏曾被认为是一种下等的食材,直到后来焖牛什的出现,才一改人们对牛内脏的看法。而梓记牛什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中国传统的历史中,牛作为耕耘工具,甚少用来食用。但澳门是商港,故而接受牛什的程度相较别区会更早。牛什在进入本澳餐桌的初期,摊档所使用的都以暹罗牛较多。起初牛什一般都只包括诸如牛肺、牛肚、牛肠及牛膀为主。后来技术娴熟才加入牛双连、牛脆骨等特殊的稀有部位。

在本澳还有一种牛什店,除了有澳门的原味以外,还颇具有葡式的味道。它们一般都在店铺的门前放置一台大型的冰柜,里面堆放着数十种各式各样的串串丸子,而传统的牛杂车前还会摆放著众多的蔬菜主食供你选择。

鲜蔬配咖哩大概是最街边的地道葡国菜.

每当你来店,老板都会亲切的给你递去铁盘,你就能随心所欲的选购心仪的食材。冰箱里琳琅满目的丸子会让你食欲大开,在这里最畅销的就是海鲜丸子,诸如芝心丸、海胆丸、蟹黄丸等。这里的串串没有成都的香辣,但却有澳门的独特的咖哩香甜可口。

牛什最过瘾的食法,大抵是用剪刀咔嚓咔嚓裁剪成块,然后加上独创的黄咖哩,牛什在充分吸收咖哩的汤汁以后,就能完美的达到口感与味蕾的双重冲击,顿时令你意犹未尽。

牛什在本街头饮食文化上早已撒上浓厚的痕迹,在现今众多新兴美食的冲击下,它们仍旧在历史上创造著崭新的奇蹟,此刻好姨也享用完这份美妙的牛什朝食,安安心心的回家睡去。

赌城

终章,是赌城。
也许是印泥越发干燥的原因,赌城的钤印稍浅,辨识度也不是太高。
将赌城作为终末,是为了别样的发现,亦想通过分离事物与事物本身,让人们重新认识这座小城。

阮他来澳门也有十余年了,他刚刚来到澳门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野海,如今十年过去了这儿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赌场,要说奇蹟,这座城市就是最大的奇蹟,阮他热爱奇蹟,所以也迷恋这里。

过去人们始终认为承托起澳门的最大标签就是赌城。从巨集观资料上看自博彩业解禁以后,澳门旅游业的多样化发展就相当缓慢。其中除了澳门本质上缺乏吸引其他主要国际旅游市场的元素以外,未能给非博彩行业提供足够的支援也是重中之重。因为赌城的税收是在给本澳带来的太多丰厚收益,令本澳居民乃至来访的人们都认为澳门博彩业是贡献功不可没的。因而,回归以后澳门的经济加倍依赖博彩业,同时也就使得澳门博彩业的收入占本澳GDP的90%以上。

瞻望未来,澳门的吸引力将最终决定这座小城的发展以及它在世界旅游业中的位置,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到亚洲、甚至欧美大陆旅游观光,因此如何在博彩业的持续压迫下,提高澳门旅游的服务质量,以及为旅人在澳门的旅程创造惊喜就变的至关重要,不过关于路氹城乃至全澳的未来发展,依旧还有众多崭新的挑战。

时至今日博彩业仍旧成为澳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这个熟悉的模式早在阮初初到本澳的时候就已经成型。未来的若干年这个模具式的现状或仍将持续,纵观澳门的经济,本澳的众多非博彩行业的确附依著博彩业而取得辉煌的成功,包括近年来澳门旅游业极力发展的澳门历史城区也是如此。因而目前非博彩业的转型与发展还是只能与澳门的核心博彩业相互依存,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路氹城过去是氹仔与路环之间的一片溼地,中间仅有一条双车道的连贯大桥连线,后来本澳开放赌权以后,大型外资酒店需要新生的土地进驻,澳门的土地不敷应用,促使澳门政府加快路氹城的填海建设。如今这块昔日的滩涂,已经成长为世界最大的赌城,一年的收入是拉斯维加斯的六倍。

从赌权刚刚开放初期的博彩业迅猛发展,到如今博彩业收入连连暴跌。澳门旅游业的升级与转型又再一次被推到风头浪尖。但在本澳博彩业经济倒退的起始,众多分析师让旧认为短暂的下行资料只是昙花一现。

目前位于路氹城中的大型酒店度假村已经开始以低于品牌价格出售综合度假的套票,但这始终并不会是长久之际,虽然高阶酒店及其配套设施师目前澳门旅游业升级转型中的关键一环,但是目前人们依然认为澳门相较于遥海相望的香港,只是旅行的其中一个中转点。“澳门没什么好玩,一天就能转完”的报道依旧频频占领游客对澳门的印象。

刚刚度过十周岁的澳门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是路氹城计划中最先涌现并落实的。如今以澳门金沙集团为首的度假区已拥有澳门威尼斯人酒店、澳门巴黎人酒店、澳门金沙城中心假日、康莱德、喜来登、瑞吉酒店及澳门四季酒店。它们共同组建起如今金碧辉煌、奢华无比的金光大道。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路氹城,纸醉金迷的氛围又更浓烈一些。

去年澳门各大赌场的雇员数量突破十万大关,要知道澳门的人口还未达到七十万。就说明在本澳有将近10%的居民在从事赌场相关的工作。过去人们总是十分好奇实是什么促使本澳居民如此向往赌城的工作,而在澳门常年打滚的阿阮对此深有体会,其实早在十年以前,澳门博彩业进入鼎盛时期,各大赌场由于用工需求巨大,便纷纷开始哄抬薪资待遇,在最鼎盛之时,赌城雇员的薪水可以达到其他大部分行业的两倍甚至更高。以至于众多的澳门居民放弃原先的工作涌入博彩业。虽然他们每天都在弥漫着纸醉金迷的赌城中奋斗,但内心所真正向往的,还是生活中那柴米油盐酱醋茶。

综合度假村所配套的餐厅,一直都是各大赌场非博彩业专案发展的重点,以至于酒店方会不惜重金从当地聘请最顶级的厨师来到澳门担任主厨,把控餐厅的菜式出品。

诸如澳门巴黎人的自助餐餐厅,就重金聘请来自法国的大厨,制作纯欧式的茶后糕点,米糠布丁、柑橘蛋糕、松露巧克力等都是这里的招牌点心。

琳琅满目的蛋糕茶点,轻松优雅的用餐环境,从餐桌上的餐具到食材上的把控,都体现著一家餐厅对于自己价值与目标的最求。氛围葡挞是灵魂那糕点就算是伴趁吧.

此外在保留食材原产地特色的情况下,主厨还会依据本澳旅人的口味,在菜式的用料上做出全新的搭配,以满足澳门人们的口味。

如果说葡挞是澳门的灵魂,那糕点应该最秀美的是伴衬吧。

在本澳有一种神奇的公共交通叫赌场免费接驳车巴士,也有更亲切的别称叫“发财车”。它们在本澳的数量甚至超过正牌的公交巴士,近年来,各个不同的度假村为了吸取更多的人流量,纷纷加开发财车的线路和班次,在一定程度上也方便访澳的游人游览澳门。但由于线路的侷限性,实际上发财车的服务受众仍然以游客为主,本澳居民的受惠面稍小。

在金光大道的背面还蕴藏着一个一座金碧辉煌的世界级亚五星级综合渡假城。经过6年的建设如今已经毅然成为澳门乃至全球最大的综合度假村之一,随着第三四期工程的启动,澳门银河在未来将继续循着世界第一大综合渡假城的目标迈进,继续为本澳带来更丰厚的税收,为本澳居民送去更大的年末红包。

新年的钟声已从赌场内的装饰敲响。

随着博彩业的升级转型,非博彩业在综合度假村中的比例越发提升,如果缔造时尚社群的氛围让宾客体验到置身其中的崭新时尚风格,成为金光大道乃至澳门未来的发展方向。

是日午后,阿阮独自穿行在澳门最大的综合度假城,他热衷记录下本澳的所有,企图将本真的澳门重新展现出来,特别是那被博彩业掩盖下最日常的本澳生活。

葡轩餐厅演绎著的是本澳老牌的正宗澳葡味道,从白墙丶蓝砖丶铜灯笼丶花餐碟丶木地板到餐食们这里所带来是阿阮成长路途上的点点味道,一只新鲜出炉的非洲鸡,再配上一口桑格莉亚,昔日儿时澳门风味重现眼前。

而名家,则是本澳为数不多的米其林餐厅,他凭借的是一位超过20年经验的韩国大厨主理,传统风味石锅牛肉杂锦拌饭、人参鸡汤、牛肋骨等,几近每桌必选经典美食。

傍晚,阿阮回到望厦山的居屋,在泛黄的灯光下,收拾著这些日子所使用的印章,循着印章上的日期,他蓦然发现从第一章的钤印至今,他与澳门已经走过十八年的韶华,而这座城市对他的感导还将如影随形下去。

「 Hi!我是McRuan 」
一个刚满二十岁的本澳小伙
职业在摄影师与旅行撰稿人中频频切换
他向往记录妙趣横生的光景 也享受一个人的好天气
自由 健谈是他的标签 若是你也喜欢我这种不虚渺的性格 记得来戳我
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办法 因为我们都是行走在路上一个个最有趣的灵魂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