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 这是我第三次来香港
有趣的是 每一次都是在夏天
可能吧 香港永远存在于我的夏天里

还记得大一放暑假 也是人生第一次远途旅行
虽然当时傻乎乎的一个人报了旅行团就出发了
与我同行的团友家庭个个都吃惊又赞叹我的勇气
也许就是那一刻起 才有一颗永远希望在旅行的心
以至于那年从东南亚回国也要特地在香港转机停留上半天
而这个夏天 我又决定再次去香港
为的就是
重新认识香港

当我问起朋友是否愿意一起去香港时
得到的回复永远都是:
“啊 我不去 香港没意思 香港啊欣赏不来” 等等
而对于我来说香港却有着一种说不上来的好感
也许是老香港里的街道人文
或者比上海还要气魄的高楼大厦
再或者是一些我都没有想到的方面
这也成为了三赴香港的一大原因

灯火万家城四畔 星河一道水中央
看过无数都市的璀璨夜景 也看过乡村路上木屋头顶的美丽星空
殊不知它们的差距不仅仅只是一个单位而已
而旅行的意义就是 无论它有多么的高不可及
但至少这一刻 它可以属于你

早已成为香港新一代网红热门打卡建筑之一的怪兽大厦
其实只不过是三座大楼中间分别腾出了相同的距离
而另外一侧将其了解成了英文字母E
居住与此的居民相对生活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市民
他们倾倒著用完的废水 以及空调水从高处的阳台低落
就像是闷热的香港在这里永远都在下雨
而依旧还有游客慕名而来 架著三脚架
相机和头一起仰望着天空
听着“雨声”却没有“雨点”

百福花园
今天 没有灰机

一直 很想拍一张关于下雨却不需要用伞的体现的照片
终于 我用时间记录下了雨水如万千跟针直下的影象

半山扶梯的方向只有单行往上
两旁分布著无数的商场 酒吧 餐厅
同样的著名的兰桂坊也在不远处
灯火酒绿 纸醉金迷
听说这里还被称为最容易找到爱情的地方
我觉得不以为然 难道爱情都应该发生在酒吧了吗?

无论走在香港的哪一条街道
铺天盖地的商铺内在总是充斥着无数的人群
它们的数量甚至多过了餐厅
所以即使行走下香港错综复杂的人行道而迷失
你甘愿走近一家又一家的百货 连锁或是个人药妆店才是一种解脱
闷热的街道因为一股寒流以变成了归宿
似乎在香港购物化成了最重要的话题

旺角的金鱼街就像是一个露天的水族馆
一家挨着一家的小商铺都在自家的门口挂满了自己引以为傲的稀有水生动物
不论是色彩鲜艳的热带鱼
可爱俏皮的小螃蟹
亦或是一些从来没有遇见过的海洋生物
吸引著无数人放慢脚步

最有名的丝袜奶茶来自兰芳园
重庆大厦地下设立了年代最为久远的门店
经过时代变迁 房屋拆迁 而兰芳园始终存在于此
即便是当今已经被放置在商场内部
破旧的铁拉门和纯手写的选单与精益求精的烹饪却仍在延续
这也是为何这家门店永远都有顾客在就餐
永远有人冒着满头大汗冲进门店排队等候
就算一张小小的桌子上要与5个人拼桌也不会觉得委曲求全
这就是兰芳园古老的传承

早茶文化起源广东 而讲广东话的香港人在我眼里和广东人没有任何的区别
早点也被称之为点心 被好奇的外国人谐音翻译成Dim sum
以虾饺叉烧肠粉为主的早点 即便是中午当地人或者远道而来的游客都会共同走进早茶店
而这里一整日供应的早点就像它的名字“添好运”一样
给它带来了被评为米其林推荐餐厅的好兆头
也许吃完一顿点心 也会给人带来好运哟

行走在香港的街道上
不论穿梭于哪 仿佛永远都有抬头仰望到脖子酸痛都数不尽的市景高楼
即使川流不息的人群也只不过是高楼里渺小的吊坠存在
有时候香港会有一种莫名的距离感
即使在你眼前就是你所要前往中央大楼
而你总是会恍惚的环顾四周却不知所措
这就是香港里的一种迷失

相比香港的其他目的地 油麻地并不显得突出
它没有旺角那么极具“港”风
但正如它的名字油麻地一样 这里更具本土气息
比起络绎不绝的游客来访
这里任然保持着香港传统的生活方式 是香港旧日生活的探询地

下面是单方面认可的自我介绍:

P.S. 这将会是一篇不按牌理出牌 顺序不分天数 不为行程所屈服的游记
完全按照个人的感觉把它按照各个地铁站为中心
每一个地铁站附近周围扩散开 所联络到的景点 街道以及个人的美食推荐

上环

香港的地铁也保留了自己的城市特色
每一个不同的地铁站都采用了不同的颜色
同时除了在过道内打上宋体式的站点名称外
还会书写上一种独特的毛笔字型
当然这只仅限于香港岛上的地铁站点(据我所知 哈哈哈哈口)

除此之外香港地铁的设计师貌似酷爱马赛克
把每个站点的颜色统一以外
还用马赛克式的影象作为艺术感的展现
(大概设计师是处女座吧?)

“瑞记” 老板 西多士你不卖了嘛?!

按照我的个人旅行方式
我并不是一个会被网上的美食攻略吸引
非要舍弃眼前琳琅满目选择的餐馆去花掉半小时坐车 15分钟寻店的懒人
而这次在香港待了几日 我试着去尝试了这种沿着美食攻略走过的路的方式
令我意外的并不是它们的美食是否真的如网上所云的那么惊艳
而是花时间去找这家店的路上 才是最让我感到意外的

很多人不敢看生肉生鲜未处理的样子
你问我?你都拍了 你说我呢?:)
能让我怕的还有啥???(你是魔鬼吗?!!)

比如 我完全没用想到的是 这家以“西多士”出名的瑞记
它会放置在一栋一楼菜场卖肉 二楼老式“美食广场”之内
我能想到的是这样的一家老字号餐厅 也许会像一家陈旧的杂货铺或是老街巷的转角处
在寻找香港美食的路上 一次又一次颠覆我的想象

当我屁颠屁颠地在二楼的广场走了一圈
好的 我怕的事情还真有 而且来了!!!
沾沾自喜地认为 咦? 这里是不是大家(游客)都不知道 所以人这么少呀
内心OS著 终于不需要和别人拼桌的喜悦感让我在“瑞记”门口愣了半天
好像有一种很奇怪的预感…
后来后面的大叔 操著广东腔的跟我说:今天休息啦 哈哈哈 明天再来嘛
我:????@#¥%。。。

虽然在探索美食的路上也踩了不少的坑
但完完全全没有想到的是 还会有周日休息这么一出
我只想说香港人的做生意思维方式 不能和我们温州人相比较
(自卖自夸了一把我们温州人一天24小时全年无休的勤奋精神)

带着饥饿与失落感离开“瑞记”
没办法只是在这条街上随便的寻找另外一家代替的店铺

中药与凉茶是一种很奇妙的玄学
明明不喜欢喝 却很爱闻这样的气味
特别是中高度的火候将锅中水燃烧着发出神祕的沸腾感
熬的越久 精华却不会随之沸腾流失

“咪咪茶餐厅” 1位!VIP座席!


抱着今天一定要吃到西多士的念头
终于物色到了一家“咪咪茶餐厅”
其实在去“瑞记”的路上我就物色到了这家
但是想着“瑞记”就在眼前了 我何必不去的作死想法
站在“咪咪茶餐厅”的门口
仿佛能听到它说:哟 小伙子 你还不是来了嘛?~

咪咪茶餐厅门店不大 里面望到的作为屈指可数
我跟收银员阿姨说了一位后
没想到的是她竟然起身 望向房间内部 大喊:1位 VIP座!
我又是暗喜又是慌张 什么鬼 VIP是啥?
后来才发现原来餐厅里面延伸出来还有非常多的座位

餐厅里此刻放映着赛马比赛的直播
与其去选择网红那种每个角落都早已就被游客拍个360度遍的餐厅
误打误撞的进入一家当地人常访的餐厅显得更加的有“香港味”
只不过我没想到的香港人还保留了看赛马赌注的情节
要不是因为这家店 我想我因为不会知道吧

西多士绝对是西方人留在香港最成功的外来美食
早在几年前第一次来香港 吃惯了跟团的减肥餐
因为偶然走进一家和香港人拼桌的茶餐厅
那时候这里和当年一样的忙碌著
我点了一份和对面客人一样的吐司
后来才知道那就是传说中的西多士
吐司裹上鸡蛋 配上顺滑的花生酱 平淡无奇的吐司被渗透地每一口的都是甜的
如果你不爱甜食或者觉得油腻
一口微苦的丝袜奶茶是它的完美伴侣

讲真 不能从这里黑我的胃口小
一个人吃掉一整个西多士真的是要命 因为真的太aaaaaiiiiiiii甜了
吃完整个人竟然莫名有种想吐的感觉 = =???
好在微苦的丝袜奶茶可以做到很好的平衡
这大概就是我爱喝丝袜奶茶的原因吧

此图 完全是为了记录我在香港遇到最最最尴尬的一件事
面前的这个透明杯子是服务员阿姨在我点完餐之后送上来的
我摸了摸杯子 里面的水是热的
当时我是暗喜的 我很“欣慰”这家餐厅竟然给的是温水而不是冰水(我是那种夏天也不能喝冰 肠胃不好的人 T T)
万幸的是 还好我就喝了一口!
因为阿姨上餐具的时候 干脆利落的把刀叉丢到了杯中!
此刻我才惊觉 原来这是给我热水消毒的杯子!!!WTF???
好笑吗

在香港的茶餐厅里总会看到黑白淡奶的硬广
80%的茶餐厅用的都是他们家的奶和他们家的杯子
对于我们这种什么都想带回家的收藏控
很想问一句 哪里有卖这样的杯子呀?

不得不说把香港算在东南亚的范围内也不足为过
7月初的香港没见到太多的太多万里无云的好天气
要么就是晴天伴着阴天 或者阵阵细雨
死命不妥协带伞的我 在香港被受到了支配…

一直 很想拍一张关于下雨却不需要用伞的体现的照片
终于 我用时间记录下了雨水如万千跟针直下的影象

我就这样被困在了烧腊店的门口
可惜的是 当时的肚子是饱的
最令人后悔的是 我来香港竟然没有吃烧腊 烧鹅也没有吃

看着店门口的标牌经过一次又一次贴纸的更改
我想香港的物价仍在不断的攀升吧
想起我在药店买药品的时候 结账时老板问我老家在哪里呀?
我说浙江的 他笑了笑说 自己也是浙江的 我听出了他言语中一丝丝想家的味道
虽然香港不远 但是想要在这座小小拥挤的都市立足
需要花费比平时双倍乃至3倍的努力
这就是住在香港换来的一种代价
我听说过一句话 说 “游走世界各地 我唯一的行李就是我的母语”
而无论身在于哪儿 生活时长 我们都不无法忘记家乡

IFC 国际金融中心 你想要的夜景都在这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简称IFC)是香港世界级金融中心的重要地标
根据前人留下的路 找到这个大众机位拍摄点
位置就在上环站E方向出口 出来后沿着人行天桥方向
抬头能够望见金融中心的一期和二期建筑位置

由于我晚上还有其他的安排 你绝对想不到我是11点半之后才来到这样
所以并没有拍到高峰时期车流不断的场面 稍有可惜
因此可见即便是大都会的香港CBD 同样也会有偶尔不忙碌的时候吧

就像是那首歌里面唱到的
十点半的地铁 终于每个人都有了座位
难料小小的香港岛上住着700余万人
你休想在地铁上找到一个安逸的座位 甚至你找不到一节相对不会拥挤的车厢
的确如此 在24小时永远忙碌的香港 停歇脚步
看到地铁上的人流渐行渐远 多少显得不那么香港了些

中环

中环是被称之为最接近香港的地方
它是香港的政治及商业中心 银行、跨国金融机构及外国领事馆都设在中环
否则怎么会加上一个“中”字呢?

无论走在香港的哪一条街道
铺天盖地的商铺内在总是充斥着无数的人群
它们的数量甚至多过了餐厅 所以即使行走下香港错综复杂的人行道而迷失
你甘愿走近一家又一家的百货 连锁或是个人药妆店才是一种解脱
闷热的街道因为一股寒流以变成了归宿
似乎在香港购物化成了最重要的话题

除此之外 置地广场、嘉轩广场、太子大厦、历山大厦及国际金融中心商场等热门购物中心
云集了设计师品牌和国际殿堂级品牌专卖店
中环的景观是殖民时期的建筑与现代高科技大厦的混合体
立法会大楼、中银大厦、中环IFC国际金融中心等香港标志性的建筑也坐落于此

一条平凡天梯 石板街

石板街还有个名字叫做砵甸乍街
它位于中环高低起伏无数条交错小街中的一条
因首任港督而得名 因地势倾斜且路面铺有石板而闻名
说来平凡的一条路 却因无数的香港电影《龙凤斗》、《无间道》、《港囧》取景而变得有名

嘉咸街的涂鸦

不知道从何时起 网上突然就开始流行起网红墙的概念
说白了就是找一面墙 在这片“待开发”的墙上以自己的艺术灵感创作一番
只需要得到一小部分人的认可和传播 立马就可能掀起一番疯狂的照片斗争
香港的嘉咸街也是如此

当天是周末的下午 可见能看到一处没有游客的场景非常的难
嘉咸街的涂鸦画在位于一条窄街道带坡度的墙面上
图画的漆面随时间开始脱落 正如画面中的香港老旧时期的房屋一样

与其跟着攻略寻找手机里一模一样的网红拍照点
我建议不如就直接导航到上环与中环处交接的荷里活道
随意的游荡在各式各样的分叉路口
你会看见更多新奇的建筑和街角 而你却因为埋头看导航而错过了

未到“半山”却已醉

来到半山扶梯 多半都是因为《重庆森林》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一个东西上面都有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酱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我想这应该是电影里最经典的一句自白

每天你都有机会跟别人擦肩而过 你也许对他一无所知
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一个朋友或知己
影片中梁朝伟就是在这里经过 看到了闪闪躲躲的王菲
扶梯从中环租庇利街开始 经阁麟街、荷李活道、些利街、摩罗庙街、罗便臣街,到干德道终止
整个系统全长800米 搭乘全程约需20分钟

半山扶梯的方向只有单行往上
两旁分布著无数商场 酒吧 餐厅
同样的著名的兰桂坊也在不远处
听说这里还被成为最容易找到爱情的地方
我觉得不以为然 难道爱情都应该发生在酒吧了吗?

就你家“星巴克”卖菠萝包!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 每到一个城市看到熟悉的绿色海妖的Logo
明明不足以为奇 却总是意外的惊叹 “咦 这有一家星巴克唉” 或 “这里竟然会有一家星巴克?!”
所以每到一个国家或是陌生的城市总会选择去一家星巴克
点一杯全球连锁店都会共有的咖啡
我想这应该是一种“星巴克情怀”吧

都爹利街是香港其中一个最浪漫的地方
无数电视、电影里的爱情故事 都曾经到这里来取景拍摄
这条10余米花岗石建造的石阶上这四盏 是香港仅存的煤气街灯
在电路普及的现代化城市里 任然保留煤气发亮的路灯不多
但如有 都将会与复古文化相挂钩
这里的灯每晚6:00准时亮起 为这条宁静小街轻轻抹上了一层柔和的淡黄

而这条路直通星巴克 所以这家应该是全香港最有特色最复古的星巴克分店
唯美的街道与路灯固然重要
但是浪漫的电影情节怎么能缺少转角的那家咖啡店
所以这家星巴克幸运的坐拥了都爹利街最好的地段

这家星巴克把老香港的味道搬到了店内
除了咖啡机装置外我想很难找到21世纪的产物

在星巴克入驻之前 这里原本就是一家香港传统的冰室
而香港的星巴克分店说不胜数 仅此这家是星巴克的保留了原本冰室里地道的“港味”
看过了千篇一律的现代化或当今新宠的性冷淡北欧风
吊灯的风扇 复古的木凳卡位和老土的颗粒纸皮石地板等
处处充满了怀旧的色彩 给人眼前一亮的冲击感

在1950s年代 香港本土的冰室是一处让人碰头谈天、探知社会脉搏的地方
冰室在以前遍布整个香港 扮演着当今咖啡厅的角色
是人们忙里偷闲的好地方 可以让普罗大众一边休息
一边惬意享受咖啡、奶茶、各式冻饮 甚至西化的雪糕等美食

踏入七八十年代 大量美式快餐进入香港
而香港经济发展进入了凡事追求速度、讲究效率黄金的时代
大部分人认为冰室节奏过于缓慢 食物款式不够丰富
慢慢地从前让大众消闲、谈心的冰室陆续转型成为茶餐厅

看过TVB港剧 港产电影电视剧 对于冰室应该不会陌生
为了缅怀这个香港最市井的文化标签 星巴克引入了本地文化元素
与G.O.D.创办人杨志超联合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冰室角落”
保留了上个世纪冰室的装修风格和概念

这家港西合璧的星巴克为了配合冰室主题
推出厚切牛油菠萝包、咖啡蛋挞、咖啡鸡尾包等传统的冰室小吃 全球找不到第二家
吃着地道的港式美食 却有现代的咖啡相伴
伴着一成不变的香港老冰室装潢
眼前的卡位仿佛就像是时光机
带你重返香港里的旧时光

我听说这是唯一一家在售香港菠萝包的星巴克
这也是一家港西式混血的成功代表作
不得不佩服星巴克的运营团队

作为全球最大的连锁咖啡店
每年推出无数限量版季节性特饮的星巴克
以及无数款不同味道夏日必备的星冰乐
而对于我来 我最心仪的依旧那一杯甜甜的香草拿铁
喜欢咖啡但不希望如美式那般苦涩
加入牛奶的同时 香草味会冲淡苦楚
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的香草拿铁的原因吧

看!这是我打下的香港江山!

很多人选择太平山上的观景台凌霄阁
但是正如图所示 你可以看到上面的人流
稍来晚一步就没有好的机位
而且人多完全没办法安心的拍照 (因为我只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

然后只要稍微用点心 就能查到太平山的卢吉道观景台
卢吉道的位置比凌霄阁稍低 但差距不大
而且你只需要在中环坐公交到达山顶站
沿着卢吉道的标识徒步10分钟
图为卢吉道隔壁的山道 由于特别喜欢这样被树叶缠绕的感觉因此记录下来
小伙伴不要搞错了位置哦!

卢吉道其实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观景台
它是一条盘山的外围徒步山道
所以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最佳点
重点还是需要摄影师根据自己的眼睛和视角寻找自己认为最喜欢最合适的取景点

当天来到香港的第一刻 放下行李后就直冲太平山撸夜景
完全就是为了弥补第一次来香港时没有来太平山的遗憾

灯火万家城四畔 星河一道水中央
看过无数都市的璀璨夜景 也看过乡村路上木屋头顶的绚丽星空
殊不知它们的差距不仅仅只是一个单位而已
而旅行的意义就是 无论它有多么的高不可及
但至少这一刻 它可以属于你

拍完夜景后差不多天色已晚
太平山上可玩性挺大 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考虑选择多停留半天
寻找一家装修漂亮的餐厅吃晚餐

湾仔

湾仔是香港较为独特新旧并存的社群 位于香港岛北岸的中央位置
这里拥有多座世界级的著名商业大厦与摩天大楼 也储存了独特的历史建筑物
是湾仔 不是码头~

只为喜帖街而来


利东街俗称喜帖街或印刷街 位于香港岛湾仔区
是香港的著名印刷品制作及门市集中地 尤其以印刷喜帖著名
由于市区重建计划 利东街道的业权现已被收回
并已于2005年11月6日凌晨零时起复归政府所有 使印刷店绝迹
收回重建后 利东街的所有楼宇以及店铺均已经重门深锁
而店铺门外亦已贴上了市建局的告示
写着“此乃市区重建局物业(This is an Urban Renewal Authority property)”
当地居民现正争取在重建计划中保留喜帖街的特色

“忘掉爱过的他 当初的喜帖金箔印着那位他
裱起婚纱照那道墙 及一切美丽旧年华 明日同步拆下”

还记得一首叫做《喜帖街》的广东歌吗
这里唱的就是香港湾仔专门做喜帖的老街
而这里早就没有老香港街道的痕迹 盖起了高楼大厦
还把名字改叫成了利东街
对于旧楼高楼交错的大香港里
这里应该是变化最大的地方

利东街的中央位置留给了双喜楼
不忘初心的做着和喜帖街一样的事务
我想这应该是对迎接新香港与保留旧文化最好一种方式吧

如果说我对香港的执念 《喜帖街》这首广东歌也占了非常大的权重吧
香港的天才词人黄伟文说它不是一首情歌 而是一首励志的歌曲
鼓励大家在逆境时代 要积极面对人生

喜帖街就像我们农村的老房子一样
原本给人的感觉非常的大
而重新修建成现代化高楼后 会发现好像小了很多
喜帖街也是如此 显得非常短 徒步5分钟即可走完
然而这对于喜帖街的历史意义来说 大概花上5小时也阐述不完

铜锣湾

如果你问到我香港要去哪里买东西
我应该会毫不犹豫的说 铜锣湾啊
我想应该找不到什么东西在铜锣湾买不到了吧

行走在香港的街道里
不论穿梭于哪 仿佛永远都有抬头仰望到脖子酸痛都数不尽的市井高楼
即使川流不息的人群也只不过是高楼里渺小点缀般的存在
有时候香港会有一种莫名的距离感
即使在你眼前就是你所要前往中央大楼
而你总是会恍惚的环顾四周却不知所措
这就是香港里的一种迷失

而低下头看一看昨晚留下的积水
换一个角度看 香港也似乎放低了姿态

在香港的几天住在铜锣湾附近的轩尼诗道
连线香港岛西面的湾仔与东面的铜锣湾
能看到无数的叮叮车来回行驶
这条道上充斥着无数的商场 精品与珠宝店

香港给人最惊喜的地方就是
无论是尖沙咀附近的佐敦道还是铜锣湾的轩尼诗道
这些大名鼎鼎的街道的分支道甚至是小巷子里
却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香港祕密

我站在未知的十字路口 红绿灯一旦变绿
人流就像电影里的群众演员一样开始规律性的行走
不管是什么时间 总是和四面的商铺一样充斥着整个街道

作为一个业界良心兼职的“国际搬运工”(不就是代购嘛!)
来香港依然被赋予了非常多的“使命”
住在铜锣湾的一大优势是 我只需要下个楼
就可以买到任何我需要找的产品真是为了省了不少心呀~

这里还能买到GUCCI的彩妆
(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么懂行情 能买到GUCCI彩妆的地方不多 大家千万不要放过它!)

炮台山

经过几日的研究 香港的经济早已不如从前那般快速的发展
水杯总会有满的时候 似乎近几年也近乎达到了饱和的程度
所以这几年到访香港 变化并不是非常大
而在这个一成不变的大香港里
唯一还能看到更上时代的应该就是地铁站的广告设计
作为好奇心人 我竟然忍住了没有去扫这巨大的二维码背后会出现什么广告

“添好运” 这家米其林吃得起

众所周知 香港是一个米其林123星聚集的国际化都市
同时还拥有无数未平级但被米其林推荐的餐厅
添好运就是其中的一家 在香港开了不少的分店
这家位于香港岛的 炮台山地铁站出后不远处

作为米其林一星餐厅 而且还是平价的米其林餐厅
还没到香港就已耳闻做好在这家店排队甚久的准备
十年前 添好运第一家地点在旺角近广华医院附近
后续在中环 炮台山都开了分店
机制的我还是选择了这家相对较偏的分店
幸运的是终于不需要排队
但是还是躲不过拼桌的命运

早茶文化起源广东 而讲广东话的香港人在我眼里和广东人没有任何的区别
早点也被称之为点心 被好奇的外国人谐音翻译成Dim sum
以虾饺叉烧肠粉为主的早点 即便是中午当地人或者远道而来的游客都会共同走进早茶店
而这里一整日供应的早点就像它的名字“添好运”一样
给它带来了被评为米其林推荐餐厅的好兆头
也许吃完一顿点心 也会给人带来好运哟

添好运的店东曾是龙景轩的主厨 而龙景轩是米其林历史上的第一家中餐厅
点心主打现点现蒸 添好运确实对得起米其林的称号(虽然我以前并没有吃过吃过米其林)
但是由于我是一个人前往 所以没有点太多道菜式
后来香港的朋友我 一定要尝添好运的叉烧包 可已为时已晚 :)

看腻了铜锣湾尖沙咀的繁华街道
也对油尖旺区老香港的建筑出现视觉疲劳
不妨乘着地铁往尽头去看一看
在香港也偶尔能够找到一些清新脱俗的文艺jie’dao

作为中国最为国际化的大都市
这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 不同人种的人才精英
香港永远不缺少艺术灵感

北角


难得找到香港也有棕榈树

来香港时还正直世界杯比赛日
世界杯属于全世界 香港也不例外的在公车上上演

百福花园上空没有“灰”机

来北角的目的只是为了打卡INS上很多的百福花园
就是在一个方正的楼顶抬头仰望能出现一个正方形轮廓的建筑
这里必须强调一个防踩坑指南!!!

因为从北角站出来后 地图所示是按照开车的路线
所以我是硬著头皮绕了后山一圈 在从山上下来到百福花园小区
天气炎热 我大概留了一公斤的汗才到达这个小区吧
然后我下来的时候 是跟着住这里的居民
让我奔溃的是只需要做电梯就能从路边到达百福花园的入口????

为什么我会强调今天的百福花园没有飞机
因为看过很多这里的照片 摄影师都会在中间P出一个飞机来
然后这里是私人营地 小区楼下明显地贴著禁止拍摄的标识
所以我也只是找了个好位置按下快门 低调地收起

四方之间 百福花园
这是一座建立在山腰坑

鲗鱼涌


位于香港东区柏架山下 北角以东的地区 鲗鱼涌的西部前称丽池
鲗鱼涌以前主要为工业区和住宅区 但在过去二十多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商业大厦

地铁站艺术灵感设计已经不再只限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了
越来越多的城市 就像香港 开始对于地铁站进行永无止境的设计

怪兽巨厦

早已成为香港新一代网红热门打卡建筑之一的怪兽大厦
其实只不过是三座大楼中间分别腾出了相同的距离
而另外一侧将其了解成了英文字母E
居住与此的居民相对生活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市民

他们倾倒著用完的废水 以及空调水从高处的阳台低落
就像是闷热的香港在这里永远都在下雨
而依旧还有游客慕名而来 架著三脚架
相机和头一起仰望着天空
听着“雨声”却没有“雨点”

下面分享一组 Behind the Scenes (也就是所谓的幕后花絮)
对于我这种愤世嫉俗的耿直boy就喜欢拍一些 热门照片背后藏的东西
没错 怪兽大厦就出现在这样的楼房里面
要不是因为导航准确 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儿

大厦位于2楼的露天平台 而下楼完全一副被贴上“待拆迁”废楼既视感
加上我是z死的晚上出来 感觉有种恐怖片的感觉
好在花泽我天不怕地不怕 硬著头皮就上去了
看到有不少摄影界的朋友们已经夹着三脚架开始搔首弄姿我就知道 那就没错辣~

尖沙咀

尖沙咀位于九龙半岛南端
面临维多利亚港
与香港岛中环隔海相望
如果套用上海的模式来说 这里就是上海的外滩

尖沙咀的占据了香港九龙半岛南面的绝大片的面积
由于靠经码头 香港最早发展的位置也就在这里
直到至今 依旧作为香港非常重要的码头集中点

尖沙咀就像是香港的老铜锣湾
如果没有遇到铜锣湾之前 这里将会是购物者的天堂
不过全香港最有名的海港城依旧设立在尖沙咀

香港早起被英国统治 而英联邦的驾车一直以来保持着与国内相反的右舵
而香港至今依旧保留了这种方向
所以不论是坐车还是观看车流过马路 都会和国内相反
贴心的香港人是怕内地的朋友搞不清楚 所以在地上写字引导嘛 哈哈哈

尖沙咀拥有一条香港著名的弥敦道
弥敦道很长 约3.6公里 几乎贯穿整个九龙中心地区
同样也是人流量最大的街道之一

看到港片的朋友都知道
香港街道两旁商铺林立 招牌层层叠叠
就像是电脑上出现的无数视窗
占据着整个街道上空的广告位的一席之地

对于香港艺术馆的印象起源于第一次来香港
因为跟团游的团队总是会带你去一些免费或者就是10元入场的博物馆
香港艺术馆也难逃旅行团的魔掌
但年少无知的我竟不知道 现在的艺术馆门口也成了一大网红打卡点
据我所知这个艺术馆早在1991年就已竣工
这也正是体现出了香港人的艺术灵感没有年代之分

尖沙咀内的地铁站非常大 连线著无数的地道和地下过道
即便是一条平淡无奇的地下过道也能看出香港人对于艺术的追求从未停止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重庆大厦

对于重庆大厦的认知起源于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
因此我还特地重温了这部电影
“如果记忆是一个罐头的话,我希望这一罐罐头不会过期;
如果一定要加一个日子的话,我希望它是“一万年”。”

一句句经典的自白台词 一个个香港旧都市式的爱情故事
王家卫将这部电影诠释成一部象征著一个时代的香港电影
它推开了对于香港好奇的蓝色大门

这是一座1961年就落成香港象征性的老建筑大厦
也是一座混合型大厦 拥有很多廉价宾馆、商店、食肆、外汇兑换店及其他服务行业
重庆大厦是由五栋楼连在一起 里面住着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住户和商户
而大部分的住客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地区国籍的居民为多

而从电影《重庆森林》在此取景就给人留下了一种鱼龙混杂 乌烟瘴气的刻板印象
卖淫、毒品、贫穷 似乎很多人对于重庆大厦都没有任何的好感
发展至今 但其实这里留下的更多的只是充满著来自异度风情的生活气息

起初在选定酒店的时候 因为低廉的房价也考虑过这里
这样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住客人群
同时也最能体现出香港多元化文化的开篇
经过一个世纪的 至今从未改变
而很多人对于重庆大厦的偏见 执念与猜疑
最好的状态 还是需要亲自拜访解开藏在内心的谜底

“兰芳园”寻找最香港的丝袜奶茶

最有名的丝袜奶茶来自兰芳园
50多年累积的经典食谱流传至今
经过时代变迁 房屋拆迁 而兰芳园始终存在于此

兰芳园在香港目前有多家分店 最早的老店在中环结志街
早在1952年开始营业至今
“兰芳园”以前只是一个小档口 售卖咖啡奶茶

它已经有两新一旧两家店铺
最新的一个店铺也就是我前往的是在尖沙咀重庆大厦地下商场活方开的

醇厚好味的丝袜奶茶、冰凉舒畅的咸柠七、
鲜嫩多汁的金牌猪扒包、创意满满的葱油鸡扒捞丁(捞出前一丁面)、
“酱”心独到的西多士,几乎所有菜式
都是老牌港式茶餐厅兰芳园的招牌菜。

“兰芳园”在中环如今有两个店
旧店的装修简单 用的都是圆形木椅桌 墙上贴满报道该店的报纸
又有用毛笔题的字 加上一幅简单的画 便显出“兰芳园”五十年的历史见证
至于新店 是于两年前开业的 店铺面积较大 也较光亮
所做的食物除了有传统招牌奶茶外 还有一些简单的面类和饭类
这些食品都是50多年累积的经典食谱的再次表现 当然这些食品是会定时转换的

即便是当今已经被放置在商场内部
破旧的铁拉门和纯手写的选单与精益求精的烹饪却仍在延续
这也是为何这家门店永远都有顾客在就餐
永远有人冒着满头大汗冲进门店排队等候
就算一张小小的桌子上要与5个人拼桌也不会觉得委曲求全
这就是兰芳园古老的传承

对于我来说 我可以抛弃值得专程前往的米其林三星餐厅
可以放弃网红界的小清新下午茶甜点
也可以不去港口码头最地道的海鲜大餐
唯独只需要一杯港式的丝袜奶茶 就能让我感到小小的满足
最让我魂牵梦萦的是那一口浓厚茶香里混著黑白淡奶的丝滑
再也找不到比香港的奶茶更好喝的地方了

兰芳园是我打卡所有香港热门餐厅里唯一没有踩雷的
以至于为什么兰芳园这么火并不是假把戏
虽然没有机会顿顿都吃兰芳园
即使需要和陌生人挤在同一张桌子上埋头就餐
但至少这一次得到巨大的味觉满足
推荐尝试他们家的捞丁 其实用的仅仅只是泡面品牌“出前一丁”的泡面
但这样的味道别人就是做不出来 就是做不到这样的境界
我选择的是葱油鸡扒捞丁 听说还有校长捞丁
也就是谭咏麟谭校长最爱吃的一款 顺便还带火了兰芳园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 我相信兰芳园的每一样食物都不会让人失望

“麦奀”老板 读对名字免单吗?

在逛尖沙咀的海港城时 无意间地就发现了这家店
而且打上了米其林的公仔Logo
我就知道 这是我误打误撞找到的一家米其林餐厅

不得不说 我超喜欢米其林那个可爱的轮胎小人!!!
虽然很想点小轮胎人推荐的选单上的鲜虾捞面
但是其实我是吃了中饭才看到的这家店
而且价格不菲 要3位数 T T
所以和它失之交臂 吃过的朋友们一定要告诉我好不好吃啊!

这家店叫做麦奀 “不大”连起来读ēn
他们家以云吞面出名 所以我只是点了一份云吞点心
说是叫麦“不大” 但其实云吞还是挺大的呀
汤汁非常的鲜美 云吞里的虾丸带了一点点微辣 推荐!

我想再看一次 维港的夜景

如果说到香港只有半个小时时间的紧迫感
可以选择时间 我希望是夜晚
可以选择地点 我希望是维多利亚港
维多利亚港就是香港最为重要的一张名片
这里是亚洲的第一大海港 世界三大夜景之一
无数的客船游船在这里来回穿梭
说香港是永恒的繁忙一点也不为过
即使在海上 依旧能够感受到香港的忙碌

就像是上海的外滩一般深入所有人心
只要想到香港 一定忘不了站到维多利亚港口吹着海风的那一个个夜晚
3次来香港 我都会选择来这样看一看
即使以后还会有机会来 我依然会腾出一个晚上的时间 留给它
夏天的香港直到7点才开始进入夜幕
而每天晚上的8点会上演一场灯光秀
也许是因为维港的夜景本身就很迷人 所以效果一般

油麻地

油麻地 位于香港九龙半岛南部 行政上属于油尖旺区
这个名儿给人的感觉就非常的朴实无华

其传统范围北至登打士街与旺角分界 南至柯士甸道接尖沙咀和佐敦
就像是老香港的旺角区与新一代蓬勃发展的尖沙咀之间一种过渡

相比香港的其他目的地 油麻地并不显得突出
它没有旺角那么极具“港”风
但正如它的名字油麻地一样 这里更具本土气息
比起络绎不绝的游客来访
这里任然保持着香港传统的生活方式 是香港旧日生活的探询地

如果你是一个TVB脑残粉 你一定知道油麻地的警署
这里简直就是香港警匪片的拍摄圣地
《古惑仔》《陀枪师姐》《学警出更》《无间道》《潜行狙击》《真相》等
超过9成以上的警匪片都有在这里取过景

偶然经过的油麻地 这里才算是真正香港的人文味道吧
一直以来 我都本着除了走马观花的旅行外
我希望我能在每一次的旅行中挑选出那么一两个城市
沿着当地人的脚步去看看这个城市该有的样子
这也是我重新认识香港重要的一步

第一次来香港的时候 听着导游阿姨讲著
“三星级酒店 就是门口三步走到窗边”
从那一刻起香港就给我灌输著寸土寸金的定义
然而即使香港再渺小 再难立足
只要有一颗上进的心 怎样都可以生活下去

然而香港的寸土寸金并不是没有道理
几天的游荡 我发现香港新建的房屋并不到
即便是摩天大楼 都显得有年代感
可见香港早已经为未来的拥挤打好了预防针

香港自始至终受到西方文化更大
所以在香港总是能看到不少的天主教堂和天主学校

偶遇一场文艺

在油麻地探索的同时 感受着香港的毒辣艳阳
这种时候最喜欢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书店兼咖啡厅

书店不大但这家书店和边上的电影院连通
每到访一个城市 参观当地的无名书店似乎也成了我这个文艺青年必打卡事项之一

看了看列表 票价虽然比国内我们这种小三线城市贵
但和北上广相比 这样的票价已经非常的亲民了
最重要的是香港当时7月就已经和美国同步上映了漫威最新电影《蚁人》
而国内到8月末才会上映
当时真的是心痒痒地想进去看
但是考虑到看电影等待时间较久 最终还是放弃了
选择做一名佛系大陆青年 选择漫长等待 哈哈哈哈哈口!

是谁说“兴记”煲仔饭好吃的??!

由于我看过的港剧有限 加上来油麻地只是随意的行走
所以并没有强行将警署列入计划
而港剧中经常出现的“美都茶室”也位于此地
但由于我当时晚上到访 它们很早就关门打烊了
而另外一家口碑颇好的“兴记”煲仔饭就在边上
所以二话不说就进了门店

“兴记”这家门店的火热程度早已传遍香港
可能当年的老店只有一个门面
而现在几乎是收购了边上接连的3-4家门店
让这家店变得意外的庞大
服务员阿姨跟我们说 边上的都是我们的
因为有时候坐不下就会坐到边上去

说到兴记的煲仔饭做
它是将半生的白米盛在瓦煲或瓷盅里
上面铺上你所选的选单里的菜品 如叉烧及各式腊味、蔬菜
最后将其放炭火上焖煮到熟
煲饭用的是类似泰国长条状的香米 它被称作丝苗长米
它的特性是粘性较低、微硬且有特殊香气
瓦煲的边缘的煮出了锅巴

我按照推荐选择腊肠滑鸡饭
铺垫了那么多 你以为我要说好吃嘛?
不!我觉得并不好吃啊!!!

庙街 365天的集市现场

油麻地之名与油麻地天后庙有密切关系
因为当时天后庙前的土地是渔民晒船上麻缆的地方
不少经营补渔船的桐油及麻缆商店在那里开设 故被称为“油麻地”

油麻地的附近遍布无数经典的港式美食
而油麻地的庙街呈现出一种让人难以琢磨的味道
它有点类似我们平常看到的集市
就像我的老家每年正月二十都会举行大型的集市
从镇的北边一直䙓到南边
而庙街的夜晚似乎上演着365天的每日夜集市
贩卖的产品也和香港该有的水准天差地别

其实庙街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逛头
最大的特色是庙街正门前方的高层停车场俯拍庙街的夜晚动态
我在顶层拍摄的时候 保安曾上来提醒过说这里不能拍照
而在我边上还有一个歪果仁也架著三脚架听的一头雾水
调皮的我一脸淡定 (拍拍胸脯)建议他说:
We could just go downstairs don’t worry
不要慌 我们下去一层拍也一样的

真是我被我机智的迷倒啊 (哈哈哈哈哈

旺角

旺角总是挂著老香港的旧标签
确实在这里能找到很多上个世纪就流传至今的建筑和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想要找到最具香港的“电脑视窗”式标牌
我想你来香港旺角不会感到失望
旺角的新旧楼宇林立 旧住宅楼宇地铺多为商店或餐厅

从旺角的地铁站出来经过天桥的我一开始是震惊的
完全不知道这些裹着头巾 东南亚式长相的人到底在这里干嘛 为什么会在这里
甚至开始怀疑 我是谁 我在哪 我在干嘛
由于旺角是一个人口密度极高的区域
经过证实 我得到的答案是这些是菲佣 趁著主人节假日外出
周日会开始在公共场所 旺角中环等地聚会
佩服它们席地而坐 带上来自它们自己国家配方料理的勇气
这块区域那一整天就被他们所占领
简直就是一个东南亚人大型联谊会!

“金华冰厅”请你吃最好吃的菠萝包

旺角位于弥敦道北端 属九龙早期发展的地区 以避风塘及庙宇最为驰名
这里留有不少旧日痕迹 区内大街小巷都不难找到老式饼店 神龛店 麻将馆等传统店铺
商号较多为小型作业 区内有香港最古老的一些街道 步行乃是最佳的寻幽探祕方式
那种地道的风味与弥敦道的摩登景象全然不同

同样旺角繁忙也因为无数老字号的商铺加持
不停无间断的给旺角注入新鲜却地道的血液
老远处就能看到“金华冰厅”的大招牌

香港卖菠萝油的地很多 而唯独“金华冰厅”异常火爆
排上队 等到位 花上8块港币 就能买到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和幸福感

菠萝包分两种 一直为普通菠萝包
另外一种是新增了牛油的称为菠萝油 千万切记不要点错
虽然你只缺少了那块牛油 但差的不仅仅只是一块油那么简单
因为这将是判别有无真正的港味最大的标准
说来奇怪 一开始我以为只是黄油而已
后来却尝出一种甜蜜清凉的味道

我到访的时间并不是饭点 所以我只是按照我自己下午茶的方式点甜品
另外他们家的蛋挞也非常的惊艳 完全不输给菠萝油
他用的并不是葡式蛋挞的薄皮 更像是一种糕点用的外皮
而里面的蛋液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口感
葡式的更偏向奶味 他们家的偏向蛋味

金鱼街:老板 最丑的那只不要 其他都要了!

旺角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特色的香港区域
它将每一段街道都赋予了一种特殊的主题和身份
有一条只卖鞋的波鞋街
或是卖著女人所有必需品的天堂 女人街
卖花的花墟街 甚至还能买到军事用品的
通菜街 西洋菜街 花园街 这里的街道可以逛上一整天都分不清楚

本着佛系逛街旅行的我 不由自主的就走到了金鱼街
早有闻照片上街道的小店门口挂满无数充了氧气的金鱼袋
误打误撞的 这也是我来香港之前最为期待的街道

旺角的金鱼街就像是一个露天的水族馆
一家挨着一家的小商铺都在自家的门口挂满了自己引以为傲的稀有水生动物
不论是色彩鲜艳的热带鱼 可爱俏皮的小螃蟹
亦或是一些从来没有遇见过的海洋生物 吸引著无数人放慢脚步

没有你想不到的 甚至还能买到这么大的螃蟹!~

很多店铺都贴有“禁止摄影”的标识
我也只是非常的低调的参观 或是选择没有贴标识“大度老板”的店拍摄 0 0

逛了不少的金鱼殿 我好奇的是 这么多的鱼真的卖的掉嘛?
后来发现来参观和买鱼的本地人不在少数
也似乎让我发现了一丝“商机”
虽然我对于琳琅满目的金鱼也是爱不释手的喜欢
很想和老板说:“老板这些我全部都要了!”
但是作为一名游客 我无法将这些可爱的金鱼带回家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T T

金鱼街不仅限于金鱼 随时代发展总是需要做到打破平庸
不少的店家还卖起蟋蟀 蛐蛐 甚至还有各式各样的蛙类
还有小猫小狗的宠物店等等
这里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免费的动物园

太子

在1922年4月 英国皇储爱德华王子到访香港
参观了该区一条主要道路 就把这条街道命名为太子道
1979年 地铁“修正早期系统”通车 并于该区设有一站
以太子道来命名该车站为太子站
自此之后 大部分香港人称此区为“太子”
虽然起源来自西方的“王子”但最终还是用了中国传统的称号“太子”
香港人巧妙的将中西方结合在一起
也可以说香港就是一个中西方最为成功的发展产物

除此之外太子站还出了一家太子冰室
不过是以牛扒等西餐类为主的茶餐厅

我在编辑游记的时候 偶尔我爸总会经过感叹道:
”香港还是在用老繁体字的啊 真不一样啊!“

不止于此 香港的任何一处地方依旧保留着视窗的店铺招牌
我经过一个多世纪始终未改变
偶尔我会想象 再过一个世纪 如果世界上不再拥有老招牌的配件
那香港的街道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华星冰室”拼桌礼仪

在香港的每一天 吃饭的时间总是显得格外的幸福
巴不得就是每天每段 无时无刻的尝试着香港的每一家冰室茶餐厅

唯独遗憾的只是香港的老冰室餐厅里你找不到靠窗的位置
点一杯奶茶 悠闲地看着过往而行的人群
这样的场景就连电影里也不会看到
要想找到位置坐下还是需要和本地人一起拼桌
而这似乎也成为了小小拥挤的香港的一种生活方式

深水埗

深水埗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
迄今仍大抵维持1960年代的原始面貌
乍看之下 也许难以领会那历尽沧桑的老旧街区究竟有何迷人之处
然而这个满是岁月痕迹的社群其实魅力无穷
随处都能让人一窥老香港的影子

深水埗并不在传统游客的目的地之中
今日的深水埗已成为蒐罗各式电子产品的胜地
尤其黄金电脑广场及高登电脑中心 是闻名全港的购物商场
这里的产品无法称得上的高阶与顶尖
更多的占据着中低端的二手市场

所以我到深水埗的原因是在打算去这里的二手相机市场叫做”数码帝国“
但由于我查询的资讯年代久远 我竟在这里找不到数码帝国了
取而代之的五花八门的电子配件
据说毗邻的鸭寮街则是一个露天市集
在那里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古老电器、摄影器材以及其他杂货

重新认识香港

在香港的日子短暂又漫长
回想起首日从深圳乘坐地铁靠近口岸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到一股港味扑面而来
拥挤的地铁车厢 络绎不绝的人流
可想而知 深圳开放了无数口岸早就和香港精密联络
而两面来往的人群早已息息相关不分你我

1997年起至今 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已经整整21周年
这些年里 我曾经莽撞的抱团前往满足自己对于未知的好奇
也曾因为留恋特地转机此地想再次这位老友
更如这次义无反顾因遗憾而约定出发

彩虹站彩虹邨
西环的码头日落
香港大学的古往今来
去电影《单身男女》里的佐治公园散步
看一看住在《攻壳机动队》取景的励德村人的生活场景
到梁朝伟电影“2046”里坐过的金雀餐厅选择相同的卡位
逛一逛夜晚的半山扶梯 在兰桂坊门前喝一杯通宵的酒
即便是三赴香港 小小的香港仍旧保留了我未涉及的部分领域

经过这些岁月的推磨
香港没有变化 跟随我的记忆 我任然能够找到那些我踏过似曾相识的街道和风景
但每每经过却带着另外别样的思想与心绪
它没有变 而是我在不断的变化与成长
从另外的角度 我想我看到的香港不止与单纯的一面
我重新认识了香港

————
全文完。
下面是攻略部分。

【拍摄装备】
索尼A7M3 35 F1.4
佳能G7 X Mark II

关于香港的一些小攻略

【通行证和签注】
1.通行证在当地的派出所都能够办理 只需要80元
流程和护照一样

2.目前香港开设自由行的城市有限
除去自由行城市以外 其他城市只能申请团签
每次到访香港的签注费用15元 和澳门一样
但是团签不需要担心 从深圳的口岸过关完全没有问题(亲测!)
但是是否可以从非自由行城市直飞的话 我没有试过(求试过的朋友们告知~~~)

【香港交通 一日票与八达通】

香港的地铁并不复杂 而且显示为熟知的繁体字
只要根据地图所示几乎不会走错

另外要说的是关于地铁票的攻略
有三种方式:
1.现金购买(没有要排队 找零 并不推荐!)
2.购买一日票或者多日票(花固定的钱 可无限次乘坐香港区境内地铁 落马洲过境区域除外)
3.八达通(类似与充值的地铁卡 而且可用于商店购物买东西)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