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历史城区,是仅次于赌场游之外的其中一种感官体验。澳门的历史城区在地图上看起来很大,但行走起来并不花太多时间。

这次行走的路线,基本就沿着龙嵩正街走,已经完成了大部分中西结合的打卡路线穿越。

澳门的风景都浓缩在历史和地理位置上,是小而精致的,适合微观玩家畅游,要的就是以小见大的感受。可说实话,澳门除了赌场美食,真的没有人可以摸著一块几百年的砖墙就能感受到什么,那是什么样的手和大脑啊,大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六峰山上那一推,震撼。

埋藏的历史,虽然巨集大,但就像土耳其的蓝白,没有那蓝白,土耳其那些房子就是些考古物件,土耳其要感谢颜色,澳门也要感谢颜色。中西结合的澳门,留下了一地的高阶灰,黄灰…绿灰…橙灰…这些低饱和度的颜色,美不胜收,说明他们在那时就开始考虑审美了。

我们那时还暂时没考虑这一层,所以就有了独特的中西结合。

小而精致的美,最终是体现在打卡上,澳门有足够打卡的地方。如果有时间,你可以再深入一些,或者提前做功课,再去摸摸墙砖,万一和前人对话了,也算是澳门功德无量。

疫情封关,游客少之又少。其实,人少才能体现这种精致,澳门不比那些景点有那么多的波澜壮阔,只有细细品味才能,那就是在人少的时候。正好我也不让自己别那么丧。

开始,从新马路喷水池出发,先暂时抛开大三巴,新马路,先民政总署旁的龙嵩正街的斜坡向上,很快就能看到一个转角,有一个薄荷绿的房子镶嵌在民居中,转上去,就是岗顶前地了。

岗顶前地就像一个空中花园一般,那天太晒了,阳光是颜色的好辅助,一切颜色都变得纯净,望眼欲穿。

岗顶前地有圣若瑟修院,岗顶剧院,河东图书馆,圣奥斯汀教堂,四种不同的颜色搭在一起,还有最近很流行的转角,这里都有了。

这里就像一个花园一般,疫情封关,快100天了,对于风景和自然来说,却是一件好事,但没有人的流动,始终又好像缺少了什么。

从原路龙嵩正街继续向前,就会看到圣老楞佐教堂,岗顶前地那个是修院,这是一个黄白的大教堂,不过疫情期间已经关了很久了…

门口那颗榕树,年龄也很大了,这里有好几颗老榕和老菩提,许多都被保护起来了,有了见证者和乘凉的作用。

这栋红灰色的建筑,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部,雅致,小清新的感觉,因为之前这些地方除了教堂就是别人的私家花园,或者别墅。从这里再看看南湾的海,那里就是曾经的濠镜,这样看那里的湖,有映象的感觉,会觉得惬意。

再走几步就是亚婆井前地,这里林荫茂盛,旁边有学校,旁边有个井,是20世纪末建的。正中的亚婆井街是中式老街巷,不锈钢铁皮,扎眼的“花笼”,就是传统的,体现我们就地取材的能力。而出来就是葡国人的地中海建筑,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容易被清新的颜色的冲击填满。

没有人的巷子,才是巷子本来的面目。

从亚婆井街上楼梯就是宽阔的街道,那里是西望洋斜巷,走上去可以到主教山,山上有个西望洋瞭望台,这里是比较集中的中国、葡萄牙、土生葡人的聚集地,所以建筑各领风骚,下次我上去再拍几张。

亚婆井前地对面就是郑家大屋,是的,就是写了《盛世危言》的郑观应先生的故居。但是颜色,才是最直观让人感受到的,比如旁边的葡人公寓,几近雅致,也只有郑观应先生才能有这么大的居所,容得下中式的美。

比如这个1898的房子,漆红色,薄荷绿,红,就像儿时的午后,阳光照射进视窗,我静静地晒著太阳,生怕发出声音惊动了阳光,它生气跑走了。

龙头里和亚婆井斜巷之间有一道白墙,只要角度合适,一样可以得到有高阶色系的打卡照片。

不过因为也是居民生活的地方,旁边有个大垃圾桶,还有许多电单车(烧油的)。找到一个位置不容易,我也是经过拍一张,太阳实在太毒,有时候画面都看不见,一通胡乱的感觉,就走了。

背面的亚婆井斜巷的白就没有了遮挡,百叶窗,路灯,树都是很好的照片伴侣,只可惜巷子太窄了,拍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这里才是亚婆井真正的泉眼处,在巷子的尽头。

斜巷尽头,有一个在保育维护的专案,旁边就有一人家,我想泉眼就在里面,有人在,我就不再向前了,这里的石头是斑驳的,草肆意生长,就像旺盛的水草缸一般。忽然就和外面隔绝了,只专属空无一人的林荫道里。

出了亚婆井,路上人很少,人都在那些巷子里呆著,平时难见影子,黄白的港务局大楼在土石墙之上,再走不远,就是妈阁庙了。

经过妈阁庙,要经过这条蓝色外墙的街,以前是卖和晒咸鱼的地方,现在变成了钜记的铺面,不过我更在意的,是那块街道牌的名字─“咸鱼街”。

打卡好地,适合拉长,做一个美丽的咸鱼。

最近关口开关依然不明朗,许多店铺开门亏过关门,平时人烟鼎盛的妈阁庙,只剩下三三两两的人,还有坚持地摊经济的阿叔在门口纳凉。

维他奶的伞,传统的不锈钢餐车,一张折叠凳,一个老人家,若干大树,就是人间烟火气,但澳门更适合安宁。

连妈阁庙也用上了低饱和的紫罗兰,也毫不违和。

妈阁庙过去,离珠海很近,但却又很远,只能让夏天的风带去我酷酷的笑容。

澳门的颜色,现在应用更加广泛了,妈阁庙旁的航海学校,朴素简单,如果不仔细看,也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学校。

从妈阁庙回来,走河边新街进下环街,这里是澳门老街之一,建筑就变成了中式风格,人也多了起来,充满了生活气息。

因为许多老街是保护物件,不能拆除,只能加固,这些红色的就是加固的措施,但也属于危房了。

从下环街来到光复围附近,这是澳门比较长的围里,已经被开发成文创空间,有文艺青年在房子墙壁涂鸦。这里因为常年水灾,建筑侵蚀严重,真的能走的不多。

围里还住着一些人,还有工人在是施工,这里经常需要维护,就怕突然倒下来。没有了颜色的衬托,有的只是实用性,这里有一个摄影展。

一边是旧街老颜,一边是衣服毛巾,艺术总是重叠或者混在一起,取之于生活,凝之于艺术。

因为是当时人们的聚集地,这里有着许多围,到了现在有些陈旧,每一个围里基本都有一个土地诞,这是每个围里的信仰和历史,这是草蓆围的土地诞。

许多围常年需要维护,比如偶像围。聚多而成景,在澳门的中式建筑群里,除了郑家大屋的中式亭台,最有意思的,就是这成群的花笼了,看起来还是挺壮观的。

澳门是借走了上帝的调色盘,画幅虽小,但着墨很多。历史城区不大,能走的很多,下次继续来走吧。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