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是一座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城市。早在1553年,澳门便开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葡政府曾以天主教为官方宗教,因此至今澳门还保留着不少天主教堂。教堂,便在那时开始成了澳门这座东方城市中一道具有异域风情的建筑。
一、澳门主教座堂(圣母圣诞堂、大堂)
主教座堂是施行主教制的基督教派(如天主教、东正教等)在教区中设立的具有特殊地位的教堂,内设主教座位,供主教主持敬礼仪式、教导信徒及总览教务,且通常在其附近建有主教公署。早在1575年,天主教在澳门设立了主教辖区。有“圣名之城”称号的澳门一度成为天主教在远东的传播中心。翌年就兴建了主教座堂,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主教座堂是典型的地中海风格,彩绘玻璃,木质葡萄牙屏风。教堂的最大特色是内部装嵌有富艺术性颜色的玻璃以及下面左右双塔式建筑物。举凡本澳教会的大庆典,必在此举行。大堂奉祀的是赫赫有名的圣彼得。现时,主教座堂已经过多次修葺,教堂前地铺设葡式碎石,更有特色的小型喷水池,将这里营造成一个优雅宁静的景点,于2005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成为中国第卅一处世界遗产。圣母圣诞主教座堂通称主教座堂,俗称大堂,是天主教澳门教区的主教座堂。
澳门主教公署

二、大三巴牌坊(圣保禄教堂、天主之母教堂)
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称为圣保禄大教堂遗址,一般称为大三巴或牌坊,是澳门天主之母教堂(圣保禄教堂,于1580年竣工)正面前壁的遗址。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2005年与澳门历史城区的其他文物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大三巴牌坊建筑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体现出东西艺术的交融,雕刻精细,巍峨壮观。由三至五层构成三角金字塔形,无论是牌坊顶端高耸的十字架,还是铜鸽下面的圣婴雕像和被天使、鲜花环绕的圣母塑像,都充满著浓郁的宗教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牌坊上各种雕像栩栩如生,堪称“立体的圣经”。
“三巴”即“圣保禄”的粤语音译。该教堂始先后经历3次大火,屡焚屡建,直至1835年10月26日,最后一场大火将其烧得只剩下教堂正门前壁,此墙因类似中国传统牌坊而得名“大三巴牌坊”。


三、玫瑰堂(玫瑰圣母堂、圣道明教堂)
玫瑰圣母堂又称板樟堂或圣多明我堂,始建于1587年,是西班牙天主教的圣多明我会教士初到澳门时设立的,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教堂于1828年重修,今天壮观的规模即源于此。
玫瑰圣母堂供奉的花地玛圣母,是葡萄牙人很崇拜的神。堂记忆体有许多颇富奇趣的油画及雕像,尤以耶稣基督像最为著名,从中可窥见古西班牙宗教艺术的特色和风格。圣堂大门雕工精细,天花板布满图案装饰,圣堂内部色彩缤纷,形状不一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明快鲜艳的图案,祭坛上有圣母圣婴像,圣堂内则摆放花地玛圣母像,每年5月13日的花地玛圣母出游即以此圣堂为起点。

四、圣安多尼教堂(花王堂)
安多尼旧堂位于澳门半岛的西部,始建于一五五八年,与今日的安多尼堂位置相同,是澳门的第一间小教堂,占地面积1.1平方公里。教堂内供奉的是圣安多尼,,是蒲萄牙人熟识的圣徒,他被视为执掌人世的婚姻,为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圣安多尼为”婚姻主保”,很多澳门人及葡国人也因而选择在圣安多尼堂举行婚礼。由于外国婚礼多数以鲜花装饰,故圣堂时常出现一片花海,因此华人亦称之为”花王堂”。
圣安多尼教堂外观为1930年改建成的水刷石粉面,主立面不对称,左侧只有一座钟楼,以横线条为主,突出中心位置的主入口,山花之上装点着圣像。钟楼为三层,高约22米。总而言之,立面做法采用现代的水刷石饰面,形式简洁,体现新古典主义风格
教堂室内布局以长方形中厅为主,内有夹层,高约15米;无柱廊阻隔,木拱顶,从天花之上垂下华丽的枝型大吊灯。堂内祭坛为建于1875年的巴洛克式圣坛,采用断山花和双柱的形式,中间有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塑像。堂内还有多个小祈祷室,装饰精巧,并有壁柱。主祭坛庄严华丽,体现巴洛克风格:错落有致的簷部,断裂扭曲的山花,繁复弯曲的线条以及多重层叠的壁柱,烘托出天主教的表现主题─十字架上的受难耶稣和带有深刻含义的耶稣会标志。


五、圣奥斯定教堂
圣奥斯定教堂是由义大利天主教奥斯定教会,于1586年来澳传教时兴建的,三年后归葡国人所有。是澳门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澳门首间以英语传道的教堂。初建时用棕榈树叶作顶,风吹时似龙须飘飘,故昔日称龙须庙,后改成龙嵩庙。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教堂于1825年重修,外形庄严雄伟,内部装潢宽敞阔大,以大理石建成的祭坛上有一座耶稣背十字架的雕像。有关圣奥斯定教堂传说纷纭,据说当雕像被教堂负责人士取往主教座堂,它会神奇地回到圣奥斯定教堂的祭坛上。因此,雕像现时仍安放于原位。

六、圣若瑟修院圣堂(三巴仔)
圣若瑟修院及圣堂,位于澳门岗顶前地的敎堂,200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蹟保护奖,2005年成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圣若瑟修院由耶稣会会士于1728年创办,与修院毗连的圣堂则于1758年落成。圣若瑟圣堂连同已坍塌的圣保禄教堂是中国罕见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主祭坛供奉圣若瑟像,左右两侧祭坛则供奉耶稣及圣母。该圣堂主堂由四个帆拱顶起的一个直径12.5米,顶部高度为19米的穹顶,开有两环各16个窗户,具通风和采光功能。堂记忆体有第一位到远东传教的耶稣会会士圣方济各. 沙勿略的前臂骨,供教徒瞻仰。
圣若瑟修院是一间专门培训进入中国传教的修士,而圣保禄教堂则是培训传教士到日本传教的,由于圣若瑟修院成立的时间较圣保禄教堂为晚,故华人称圣保禄教堂为「大三巴」,称圣若瑟修院为「三巴仔」。圣若瑟圣堂属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S形的柱是巴洛克式的标志,而圣堂中有很多这种型别的柱,巴洛克式的建筑除运用S形的柱外,还会用丰富的雕刻以及金、黄二色的配搭使建筑物有一种金碧辉煌之感。而圣堂正是可以给人这样的感觉,由此可见它是具有很浓厚的巴洛克风格。
圣若瑟圣堂

七、圣老楞佐堂(风顺堂 )
圣老楞佐教堂,通称风顺堂,是澳门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位于风顺堂街,澳门慈幼中学的正对面。实际建筑年份已不可测,但据史料记载,推算出教堂是1569年间左右由耶稣会会士建立的一座木制小教堂。而据教堂内一石刻上的碑文,第一次重修应在1618年,至于现时教堂的规模则是在1844年改建后而成的。教堂的屋顶是中国式的金字瓦面,室内之装饰充满东方色彩,古雅逸趣。堂内宽敞巨集伟,巨大的梁柱和精美的吊灯,颇具豪华博大之气派。祭坛内供奉著圣老楞佐的神像,穿着绚丽的衣袍,一手持圣经,一手拿法杖,庄严肃穆,在经常航海的葡国人心目中,是庇佑平安,赐予风信之神。圣老楞佐是罗马教会七位执事之一。掌管教会的财产,负责救济穷人的工作。
圣老楞佐教堂建筑充满葡萄牙色彩,正门左右两翼各有大钟楼。

八、圣母雪地殿堂、东望洋炮台、灯塔
圣母雪地殿教堂 ,位于东望洋炮台的东望洋灯塔旁边,是东望洋山有三大名胜古蹟之一。在1992年,更被澳门的社团评为澳门八景之一。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圣母雪地殿教堂主色为白色,带着黄色的线条点缀,具17世纪葡萄牙修院的建筑风格。教堂主堂呈长方形,长为16米,宽4.7米。为承托筒拱结构的屋顶,两侧的墙身厚大且有扶壁。教堂屋顶铺设红
瓦,屋脊高7米多,簷口高4.8米。在主祭坛右侧,设有一间祭衣房;教堂外面的楼梯,可到达上层的唱诗台。圣母雪地殿教堂的天花呈拱形,墙身绘有圣经故事和人物的彩色壁画。祭衣房的壁画线条秀丽活泼,揉合了中国的绘画技法和西方色彩,中西方的文化与艺术和谐地融汇一起。壁画绘有:玛利亚、圣安东尼、狮子、双头鹰与牡丹等图案,极具艺术价值与观赏性。

九、西望洋圣堂(主教山小堂、海崖圣母小堂)
西望洋圣堂(又称主教山圣堂、海崖圣母小堂、卑拿圣堂、西望洋圣母堂),是位于澳门西望洋山的天主教教堂,建于1622年。小堂曾多次重修,1935年与主教私邸一同重建为目前规模。西望洋圣堂位置原有西望洋山炮台堡,建于1622年(即明天启二年),以防御荷兰的入侵。小敎堂的兴建,乃因葡萄牙航海者曾与荷兰海盗船相遇却未受伤害,实现许下的建堂诺言。供奉圣母玛利亚的圣母堂建于炮台旁,初为在驻炮台的葡萄牙士兵进行祈祷及参与弥撒之用。1892年后,炮台被拆卸后,教堂得以逐步扩大及多次修缮。1935年,由天主教澳门教区主教高若瑟策划,并将教堂与主教私邸一同重建为目前规模建筑物盖有哥卫式教堂尖顶,反映古典折衷主义风格。西望洋圣堂及主教私邸已被评定为「具建筑艺术价值之建筑物」并收录于《澳门文物名录》。
堂前设大理石的圣母望洋像,西望洋圣堂联贯相通后面的主教私邸。附近的路德圣母岩洞设圣母像,象征圣母曾在法国路德城的显现事件。

十、氹仔嘉模圣母堂
位于氹仔嘉模前地的嘉模圣母堂,是1885年为方便氹仔教徒的宗教活动而建,同时象征当年葡萄牙人来到氹仔。该堂曾于1985年重修,是氹仔唯一的天主教堂。教堂占地2000余平方尺,顶部为钟楼。地方高大宽敞,可容200多教友同时参加仪式;内里还建有公园,种有植物,并设有石亭、石凳供人休憩,是澳门居民举行婚礼和郊游观光的好去处。 嘉模圣母教堂位于澳门氹仔嘉模前地,占地2000余平方尺。该教堂是1885年为方便氹仔教徒的宗教活动而建,象征了当年葡萄牙人来到氹仔。

十一、路环圣方济各堂
路环圣方济各堂建于一九三八年,其设计主要采取澳门主要教堂的巴罗克式风格。圣堂外墙以奶白色为主,还有椭圆形的窗户及钟楼。在圣堂的前面还有建于1910年战胜海盗的纪念碑,在教堂记忆体放著一些亚洲最神圣的遗物,在一个银制圣骨匣里存放著圣方济各的臂骨,圣人在日本传教后,打算进入中国,于1552年在距离澳门七十公里的上川岛逝世圣方济各圣堂位于路环计旦奴街。 圣芳济各400多年前跟随传教士自日本到达东南沿海,后于1552年在澳门附近的一个小岛上逝世。 路环岛是澳门的离岛,有如澳门的后花园,来此的游客不是很多,显得很清静。教堂内原有一银色骨箱,自1978年起移入,箱内盛载着圣方济各的手骸圣镯,现时已被送到圣若瑟修院收藏。圣方济各在四百多年前跟随传教士自日本到达中国南部沿海,1552年于澳门附近的一个小岛逝世。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