ご挨拶
本次日本之行比上回要短不少,只有8天。这8天一晃而过,很多东西只得匆匆记录,需要回来慢慢整理、回想、品味。
从上一次前往日本到现在,已经半年多了。时间总是能给珍惜它的人以巨大的力量。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通过四五本有关日本的经典概述性专著或教材,以及不少反映社会的影视作品、综艺节目,比较系统地对日本进行了深刻的“基本认识”。所谓的“基本”是对于专门有兴趣、有研究的人来说的。但是,对于平时和日本没有太多交集的普通游客来说,这些内容已经能够使得我在旅行中能够产生深入得多,也有更价值的共鸣和感悟。对于这一点,我非常希望能够在本次写作中体现出来,从而以更有效、更可读、更丰富、更有参考价值的内容来感谢所有蜂友们,特别是那些在我刚开始行动的时候给我很大鼓励的朋友们。
上一次去日本,其实还肩负著探险、试水的任务。在发现很多事情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并且有了经验以后,这次无论是安排还是实践上都大胆了许多。除了一些经典的地点,很多深度游、主题游的专案也被我纳入行程。整体来说,这一次行程的个性化特点已经非常突出了。在这8天里,通过不断的努力,我对自己的执行也基本满意。
本次旅行从2月11日降落东京羽田国际机场开始,到2月18日离开关西国际机场为止,共8天。和上次旅行一样,本次也创造了多个第一,比如第一次大规模做巡礼计划并实施;第一次在当日之内往返于两个城市;第一次和不会英语的日本人交流;第一次和同学在外国相遇等等,回想起来也是非常激动有趣。当然,8天,5座城市,214576步,173公里,65个景点,23条铁路线,33个巡礼地点/区域,45个车站,6371张照片视讯,102件/套物品,则意味着实实在在的努力和付出。
下面做一个小结:
主要景点:(用“-”表示交通转移或景点所属关系;直接用括号打出的是马蜂窝里没有认证的景点;如果可以进去但我只是参观了外景者用“外”表示;有重复的地方只写第一次)
2月
11日,羽田机场-东京:早稻田大学
12日,东京-横滨-东京:横滨港未来21,(临港公园)-横滨国际和平会议场(外),横滨海湾大桥,横滨太空世界-横滨摩天轮,日本丸纪念公园(外),马车道,皇后广场,横滨地标大厦
13日,东京-横滨-东京:红砖仓库(外),(神奈川县厅)(外),(横滨三塔-横滨税关资料展示室)(外),(象鼻公园),横滨市开港纪念馆(外),汽车道(kishamichi),合味道纪念馆,海上保安资料馆横滨馆,日本邮船历史博物馆,横滨海洋塔
14日,东京-横滨-东京-名古屋:山下公园,冰川丸(外),横滨中国城-关帝庙-横滨大世界,横滨大栈桥,横滨海岸教会(外),荣购物街区,绿洲21,名古屋电视塔(外),JR中央双塔(外),(米德兰广场)
15日,名古屋:宝生院(大须观音),名古屋城-名古屋城天守阁(外),名古屋市市政资料馆,热田神宫,大须商业街
16日,名古屋-京都:丰田工商及科技纪念馆,名古屋港,极地科考船富士号(Antarctic Research Ship Fuji),名古屋港水族馆(外)
17日,京都-奈良-京都:奈良市观光旅游中心(外),猿泽池,兴福寺-兴福寺五重塔,奈良公园,冰室神社,奈良县厅,奈良国立博物馆(外),吉城园(外),依水园(外),东大寺-东大寺二月堂,正仓院,手向山八幡宫-手向山神社鸟居,春日大社,夫妇大国社,若草山,万叶植物园(外),鹿苑(外),飞火野,浮见堂,奈良町,奈良町资料馆
18日,京都-关西国际机场:京都站,平安神宫(外部),梅小路公园,京都水族馆(外),京都铁道博物馆,(Sky View)
铁道交通相关
线路
东京:东京单轨电车,浅草线,银座线,东西线,山手线,副都心线,新宿线,日比谷线,丸之内线,东海道本线,东海道、山阳新干线
横滨:东急东横线,港未来线,营蓝线
名古屋:樱通线,名城线,东山线,鹤舞线,名铁名古屋本线
京都:奈良线(包括みやこ路快速),乌丸线,东西线,HARUKA
车站
东京:羽田机场第一大楼,滨松町,大门,宝町,日本桥,早稻田,高田马场,涩谷,杂司谷,新宿三丁目,神保町,岩本町,马喰横山,东日本桥,浅草桥(坐反了),东银座,银座,东京,东日本桥(坐过了)
横滨:横滨,东白乐,菊名,新高岛,港未来,三泽下町,元町·中华街,马车道,日本大通
名古屋:名古屋,久屋大通,荣,大须观音,浅间町,金山,神宫前,上前津,荣町(走错了),矢场町,名铁名古屋,荣生
京都:京都,乌丸御池,东山
奈良:奈良
关西空港
此外,作为新垣结衣粉丝,本次我特别加入了巡礼内容。该游记虽然在马蜂窝上释出,但也有供新垣结衣粉丝参考的目的,所以会涉及不少相关内容。如果对此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略过这部分。不过,希望类似的巡礼经验也能帮助有类似需求的朋友。巡礼地点主要集中在东京和横滨。给自己打个广告:考虑到游记内容的平衡,我只会在巡礼部分略微说两句,放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如果有对新垣结衣及其作品拍摄地,或是其他巡礼内容本身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检视我的微博“幻影长弓Miragelongbow”,头像新垣结衣。在这里我每周会分享一个巡礼地点的详细资讯,大约有数百字,包括旅游及剧情相关,还有更多的图片。
巡礼地点(这里只写作品名称和地理位置,相关的其他资讯见后文。地点分布过于密集用“一带”来概括)(《逃避可耻却有用》简称“逃耻”,《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简称“野兽”,《掟上今日子的备忘录》简称“今日子”,其他继承原名)
横滨:野兽-东白乐一带,逃耻(以下不说明均为逃耻)-菊名一带,港未来21整个区域,港未来桥,Mark Is港未来,港未来Grand Central Tower,皇后广场一带,日本丸纪念公园,桜木町,野兽-日本圣公会横滨教区横滨圣安德烈教会(主教座圣堂),逃耻(以下不说明均为逃耻)-Cafe Omnibus,北仲桥,红砖仓库,新港埠头西部,象鼻公园,新港埠头西北,Notre Dame横滨港未来,Alte Liebe横滨本店,熊猫饭店,横滨大栈桥
名古屋:逃耻宣番-れこると大须,御幸亭
整体来说,在赴日旅游大计划下(下一章会具体涉及),本次我主要关照横滨和名古屋两个大城市。通过游历两座具有完全不同风格城市,可以进一步了解相关时代、不同地区日本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作为自由行的特别好处而加入的定制内容,本次主要以巡礼为主。新垣结衣的代表作逃耻主要在横滨取景,也为安排行程提供了方便。至于不得不作为落脚点的东京,因为时间也不多,就直接用巡礼内容充实,对我来说反而比费很多时间去一个快要关门的景点更高效。京都同样是不得不去的落脚点,对于有一整天时间的17日,我果断选择了奈良这个旅游热点;至于18日在开始安排回程时也尽量将飞机时间延后,这样上午能够尽量多安排一些内容。
回到本篇游记。如上所述,我打算再上一次成功的经验上大幅改动内容。这里说明一下格式的变动。规划与准备章节主要是目的地(城市)的选择原因和各部分规划工作的大致方法。重点的具体内容全部纳入分城市章节。分城市章节第一部分,是城市概况,了解一座城市对于提高旅游质量有很大帮助,我会尽量利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而非罗列资料。接着是城市的布局,包括整体布局、景点布局、交通布局等。然后我会详细说明我的景点、路线、交通、住宿安排。第二部分进入传统的时间顺序游记。最后和上篇一样,会有一个个人对城市整体感觉和一些小细节的总结。真心希望这些努力能对大家更有帮助。前面的其他经验部分章节会有更多的拓展内容,使得游记看起来并不只是零散的旅游记忆,而是在切身经历的基础上利用资料补充而成的具有内在逻辑的文段。但是也要注意,经验部分重在总结经验,不在于记录细节。其他的长处我会尽量继承。
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旅途中的快乐,并能够对各位有所帮助。“恬静的富士山,留不住争雄的脚步。”じゃあ、始めましょう。
经验—计划与准备
本次旅行的规划从上一次返回后就开始了。由于第一次日本之行留下的印象不错,认真完成的游记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援,同时对于更多的事情还有疑问或是好奇,所以我很早就开始计划本次出行。
事实上,早在第一次去日本之前,我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计划,那就是先以大城市为主线进行游览,可以捎带手地看看小地方,但最好不要“只去”。以我的情况来看,目前每一次机会都非常珍贵,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很难像许多资深旅友一样专门钻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或者去探索自然保护区,抑或是专程为自己的特殊爱好来定制旅行。对于我来说,一方面如果只照顾这些点,当暂时没有机会再去日本的时候,恐怕会发现很多标志性的地方都没有去过,多少会有些遗憾;另一方面,我对日本,特别是当代日本本身也挺有兴趣,去著名景点对我来说并不是随大溜。我在上次日本之行的游记中已经着重体现一个观念:对于同一个观点,也可以有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更有趣的发现。
先稍稍说明一下日本的地理和行政区划。日本的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中国的省市自治区)包括1都、1道、2府、43县。和很多国家一样,日本被划分为数个区域,日语中称为“地方”。全日本共有八个地方,包括北海道地方、东北地方、关东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中国地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没关系)、四国地方和九州地方。
那么问题就集中在,“大城市”是什么?日本有个概念叫“政令指令城市”,说白了就是这些城市比较厉害,自己一个就几乎相当于整个县差不多,国家给这个县内的资源很多都向这里倾斜。因此显而易见,大城市应该差不多就是这些地方了。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日本的各个地方中心或者各县县厅(首府)来寻找大城市。这几种途径的结果是差不多的,最终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大城市就是那些“出名的”城市。但是科学的论证显然更有说服力。
具体来说,日本的三个都市圈颇为出名。首都都市圈自不必说,自然是以东京和横滨为核心的日本心脏地带。近畿都市圈则以京阪神为核心,同样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两个圈子大家都较为熟悉。除此之外,还有战后新崛起的中京都市圈,“中京”就是东京和京都之间的名古屋。当然,北九州区域曾经也非常辉煌,但是随着制造业衰落等原因,现在不能排进前三了。至于辽阔的北部国土、中/四国地方、南九州和大洋上的诸岛,因为地理和资源原因,发展程度确实要远远落后于关东地方、中部地方和近畿地方。当代技术和社会背景下的人口城市化,更使得这种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在上一次旅行中,我已经在东京、大阪、京都和神户四个日本的大城市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游历。本次旅行首先就不再重点安排这些地方了。将日本大城市排名开启,横滨和名古屋是紧接着的最优选。后来情况稍有变化,需要在东京落地,并新增京都,最终从关西机场返回。横滨从东京出发很快就能到,名古屋的计划不变。由此,我又新增了一点东京的计划。至于京都虽然只有一天时间,我也打算当天往返奈良。
选择好了城市,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办多了。这一次旅行的具体规划分前后两个时期,中间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是上段提到的变化),后期的改动不小。
第一期计划时基本参考了上一次的经验。首先还是上马蜂窝等著名网站寻找几个城市的著名景点。接下来在地图上大致标明它们的大致位置,然后进行分割槽。对于难以划分的地点,首先就要考虑是否取消,因为如果没有特别的价值的话,专门为它们绕路很不划算。接着,在几个景点区域中心寻找交通方便的地带选择住处。从上次旅行特别吸取的经验是,日本的城市都不太大,景点之间如果坐地铁很快,但是走路又需要走一段时间。而对于东京以外的几乎所有城市(包括横滨和大阪),轨道交通的通达度就要低得多了(毕竟不是为了游客专门开设的),有些景点走路仅仅是稍远,但是坐地铁又需要绕一大圈,它们的取舍就很令人纠结。所以最终我原则是:既然景点是相对无限的,不如寻找密集的景点区域,集中游览。幸运的是,横滨、名古屋和奈良基本都提供了这样的条件。除此之外,如果对一个区域内的景点再进行详细的定位,然后制定最优路线,就可以最大限度节省时间和体力。当然,开闭馆日和开关门时间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如早上到一个区域后,可以先游览公园等开放区域,等九、十点时再去参观博物馆等。如果这些基本工作都完成了还有多余的心思和时间,不妨把各个景点的官网都浏览一遍,对景点内部结构甚至是相关知识有一个大致了解,并知晓各种规定,将重要的记录下来,或将导览图下载到手机上,可以成为旅游质量的倍增器。
上面所说的变动其实有些戏剧化。一月底我仔细地看了16年底首播、18年bilibili引进的大热日剧《逃避可耻却有用》。因为影响力实在太大,所以在很多中外平台上都有这部电视剧的“圣地巡礼”。因为对这部剧很有共鸣,也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援,我临时决定加入相关的巡礼内容。对于这一点大家可能有点质疑,这或许和上面说的“很难像许多资深旅友一样专程为自己的特殊爱好来定制旅行”有些矛盾。不过事实是,我只是新增了这些巡礼内容,原先的内容大部保留,并非“专程”。此外,这部电视剧中的大多景点本身就是横滨美景或热点区域所在,相互离得很近,拍几张照片对整体安排影响不大。
这一决定做得简单,后续工作则非常艰难。如果想获得原作中几乎相同的画面,地点定位精度要远高于一般的计划,甚至需要小数点后好几位的经纬度。更要命的是,还需要确定观察方向。如果想在真正操作时一气呵成,提前就需要用谷歌地图街景模式自己去找相似的画面,其难度可想而知。至于街景够不到的地方,也就只能自求多福了。好在网上有关的资料实在是多得惊人,虽然整理起来要花不少功夫,但很多都相当精确的。最终我选了十几处靠近原本规划景点的巡礼地点,并重新安排了路线。
至于到达东京后的小半天时间,本来我就有巡礼的计划。在计划横滨时也同时安排了东京。最终也是选择了十余处地点,有些地方相当吊脚,但是因为非常重要、并且也不存在挤占“原计划”的问题,所以多有保留,只不过最后跑起来会有点辛苦。奈良方面以奈良站为中心,西面有平城宫遗蹟,东面则是奈良公园等一大片景区。权衡之后我选择了东侧,制作路线也比较容易。
至于吃饭问题,因为这一次白天的安排比上一次还要紧张,而且虽然总时间短了不少,但交通耗时反而更频繁,所以依然没有安排什么具体的内容。同样,上次旅行的经验教训也说明了:1、如果想吃大餐的话,不仅要在预约上提前很久、花很大精力、最后花很多钱,更关键的是有时候一下午或是一晚上的时间就全花在餐厅里了。依照上面所说的情况,这种代价我是承担不起的。2、如果街边随便找一家的话,只要不是饭点,会有不少有空地的店家,随便去吃一口就好了,也并不需要提前安排。当然,便利店之类的就更方便了。
住处的安排我只负责大致的位置,具体的内容没有负责。只是在预订的时候,特别留意不要订成上次那种青年旅馆就好了。详细内容在后文还有提到。
上一次出发之前,我在“行”的安排上颇费脑筋。这当然有对从神户直达关西国际机场这种危险操作的担忧,但也不得不承认确实缺乏经验。事实上,既然交通是为到达目的地服务的,那么最关键的是要对整个城市的布局(包括自己要去的部分的铁路布局)和具体的景点位置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的话,即使临场发挥也不慌。当然,利用各种地图直接规划出从哪站坐哪条线到哪站,换乘什么等等,则能进一步减少实操时的麻烦,并进一步提高效率。总之,在日本,大城市的公共交通是不用特别担心的。
准备方面没有太多好说的,大部分和上次差不多。不过这一次旅行是在冬天。2月初的日本天气非常恶劣,本州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这次我要去的这些地方基本都处于溼冷状态。像东京、横滨基本都是晴天、下雪和阴天这几种天气,名古屋和奈良还会下雨。气温上来说,最低在0度左右,最高也不过10度(一般到不了)。结合具体的天气,显然比北京同期也好不到哪儿去,所以做好防寒、防潮的服装准备是必要的,雨具也是必须的。
此外,根据上一次游览多处的经验,可以带一个本子以收集各处的印章(虽然最后我发现很麻烦),很多景点都有自己的印章,造型颇为精致。如果有想收藏各种旅游资料,还可以考虑带着点夹子,这样可以避免资料损坏或遗失(这一点倒是不错)。
值得再囉嗦一次的应该是充电宝和移动wifi。即使计划做得再充分,也不可能保证下了车左拐右拐全都知道;即使日语再好,也没自己直接走来得快。所以依然推荐提前做好景点位置、交通的功课。对于交通站点和景点间的行程,最好大胆使用谷歌导航,至少导航至附近位置。联网自然要wifi,不过不要指望日本的街道上能有可靠的wifi。联网导航既费手机的电,也费移动wifi的电,所以有一个10000毫安时以上的充电宝是正确的选择。
支付方面,现金和Visa/MasterCard准备好就可以了,具体数额参照自己的需求,下文也会涉及到各种价格。
经验—饮食
本次旅行中,因为是和家人一起出行,而且行程也比上一次要宽松一些(主要因为晚上去的点较少),所以有更多的机会来品尝更为“正规的”日本饮食。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早饭和午饭还是很难有机会的,所以情况和上次差不多。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也就是如果想去比较热门的、高档的饮食场所需要预定,要么就要当场排很长时间队/排不上,这次我没有提前预定任何一家餐厅。毕竟本次我的目的还是在外出游历上。家里人原本也花费了一些时间来做相关工作,但是我也没有看到太多进展。吃这一部分,我主要总结一些实用的通法通则,而非每家俱体的情况,同时也不介绍具体的日本美食(那些内容还是参考专门的游记为好)。此外,按照早餐、正餐、其他的顺序来撰写。
对于早饭(或者其他时候却时间紧的情况)来说,一般还是选择便利店。日本的主要便利店包括711,罗森(LAWSON)和全家(FamilyMart),内容其实都差不多。如果追求极致速度,可以买常温的面包、零食类的。如果还想稍微美味一点,有冷藏的三明治、饭团、冷冻的面和饭以及各种方便食品。大多数食品单件一般在100-500日元之间,算是相当便宜了。上一次游记中提到过买酒的问题。便利店冷藏柜的上沿经常会挂著一个告示,明文写着20岁以下禁止买酒(或之类的意思),中国人肯定也看得懂。如果年龄比较小的游客自己去买东西的话,我想也没有必要非要试探这个规定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中国的一样,日本的便利店也都有微波炉,可以及时加热食品。虽然服务员表示加热的措辞可能听不懂,但他们要看到你不懂以后很有可能用英文或者比划,所以也不用担心。这次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店员会询问要不要塑料袋,如果自己方便携带的话,就摆摆手吧,资源还是省一点好。稍微正规一点的酒店大多提供早餐,但这次我一次都没吃。时间倒不是主要问题,因为大多数早上7点就开始了。问题在于价格实在高得出奇。我住的3个酒店的早餐都在2000日元左右,这对于午饭和晚饭来说都可以吃到很多了。其实大家也都知道酒店的自助早餐利用自助这一点来定高价,事实是得不偿失。至于是否选择,还是要取决于大家自己。街上的咖啡馆也可以去,但是价格也不菲,而且氛围可能比较奇怪,各位自行斟酌。
正餐方面,虽然在高峰时期确实有不少人满为患的餐厅,但是总会有很多有位置的地方。大家可以在百度地图、大众点评或者马蜂窝等热门平台上搜寻自己喜好的餐厅,同时要注意到是不是人满为患。这一次我们选择的地方多是美食一条街上的餐馆。美食街就意味着一连串餐厅,一般都会有空位,而我们就选有地方的去就行了。如果看到门口排了一长串,问问店员需要排多长时间,觉得太长换一家就行了。而如果是繁华区中孤零零一家,通常是爆满的状态。一般的饭馆都是一桌一桌的形式,或是吧台的形式,但是这次我们也遇到了一兰拉面这种一人一个小隔段的新形式(对我来说是)。落座后,拿桌子上的选单就可以点菜了。有些餐厅是有英文选单的,大多是日英甚至日英中多语的。不过无论如何,结合英文单词和日语中的汉字,也是很容易搞明白菜肴的大致内容。点餐的时候,菜品指给服务员就可以了,然后用英文说份数。自己大致算好给出充足的现金,或者直接刷卡也可以。用餐的时候不要干扰他人用餐,不过可以和身边的人随意交流。在一般的日本风格的饭馆里,日本人都是放声高谈的(还有很多喝多了的),虽然没有必要故意喊出来,但是声音大一点是没问题的。不过比较高档的西餐厅最好还是看看情况,如果环境比较高雅,还是收敛一点为好。餐后建议把各种餐具和垃圾受到餐盘上方便服务员处理,如果桌面有大面积污渍最好也擦一下,都是举手之劳。这里对日本餐食的价格说句公道话,即使是忽略两国国民收入的差距(毕竟是中国人去旅游),以绝对价格来衡量,日本的一般一份饮食的价格(特别是他们自己特色食品)也不过中国的两三倍。像下面这样一盘寿司只有不到60块钱,有一个类似的高阶版本是不到100元。从量上来说,这样一盘我基本吃不下,差不多相当于两份吉野家套餐。这样来看的话,日餐绝对价格虽然高,但可没有想像得那么“贵”。
其他的说点平时遇到的饮食之事。如果外出的时候对饮品没有特殊要求,特别是冬天喝水也比较少,可以好好利用一下酒店里免费给的矿泉水。一般情况下是一个人一天一瓶,而且找前台要估计也没问题。有的酒店有小冰箱,里面有饮料或其他食品,当然这些都是收费较高的。上次写过日本发达的自动贩卖机,在这次去的几个城市依然如故。其他的不多说,这次比较特别的是喝到了热饮。去横滨第二天到达的时候才六点多,太阳还没出来,衣服又穿少了,实在是冻得不行。但是到早了时间也不能浪费,于是在一个自动贩卖机里买了一瓶热饮,主要捂手用了,暖和了一点继续前进,效果还不错。
禁止饮食的问题还需要提。一般铁道和室内场合都是禁止的。路上自然是没人管,但是我在别的平台中听“资深旅日华人”说在大街上吃东西也会遭到鄙视。我觉得这种事也不用过于在意,虽然入乡随俗,但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不过如果上下班高峰街上人多时,自己最好也看好随身物品快步通行,不要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麻烦。另外需要特别提醒,日本垃圾桶少的问题这次让我十分头疼。在名古屋丰田科技馆外我吃了一个面包,结果一直走到附近的荣生站都没看到能扔到塑料包装的垃圾桶,最后一路带到了酒店。日本路上几乎没有向中国一样的独立的垃圾桶(或许是分类和回收问题),多是和自动贩卖机一起的、有圆形投入口的瓶罐专用垃圾桶,一般分为塑料瓶和易拉罐两边。包装纸的话,如果没地方也尽量不要乱扔,能带回去尽量带回去。
经验—住宿
前文提到过,本游记中有关位置布局的问题,都会放在分城市章节中具体介绍,所以本章中也不特别重点关照位置选择的问题。这次酒店基本是家人订的,也都是比较正常的酒店,所以没有太多内容,留个印象即可。
一般来说,去横滨的大多中国游客一般都不是特意前往,而前往西方或者东北方向的新干线只会从新横滨站出发。新横滨站有多麻烦后文会有涉及。总之,一般大家是从东京当日往返横滨,我也不例外,所以横滨的住宿我就没体验过了。这次前三天依然住在东京。东京无论是在本地还是去横滨,最好都住在千代田区御苑东侧的交通枢纽区。这次我们住在Intergate东京京桥酒店。东京的地价比较贵,所以这里的房钱虽然已经一千多了,但面积还是有点小,当然比上次那种青年旅社要强多了。这家交通极其方便,处于宝町站和京桥站之间。从我的房间可以直接看到楼下的宝町站4号入口,出门向另一个方向走几十米又到了京桥站的一个出口。屋内独立卫浴,电视、WiFi、衣架、水壶等一应俱全。厕所也有充足的洗漱用品。酒店前台在二楼,而且因为安全原因,电梯在二楼会自动停止。一楼有一个便利店,如果不想出楼也可以买到廉价食品。这家酒店提供各种餐饮服务,其中有好几顿是免费的,但早餐是收费的。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
名古屋的核心在中央的荣购物街区附近,这次我们住在离荣站东侧出口不远的东急名古屋大饭店。因为名古屋地价比东京低不少,所以一千一晚的价格却有很大的房间。酒店排面很大,门口有专门的接待人员,服务员见到你都会点头。提供早餐,但是很贵。房屋装帧精美,设施齐全。
京都站附近就有不少酒店,我们选择了京阪京都大酒店。这里也提供早餐,但是比较贵。房间款型多样,非常宽敞明亮,窗外可以看到京都站。隔壁就是各种购物中心。其他硬体条件和名古屋差不多,必需品都有。
经验—交流与参观
这一章的标题继承了第一篇游记。但事实上参观的本质也是一种交流,只不过是单向的,形式特殊的交流。前言中提到过,本次我在“交流”部分是有不少新收获和感受的。为了保证分城市章节集中在游览内容,我也愿将一些有趣的交流经历放在本章。
所谓交流,其定义是“资讯互换的过程”。对于人类来说,交换必然要依赖各种感官。人类利用最高效的感官——眼睛和耳朵进行资讯交换是最常见的方式。而媒介通常是图文。因此,我们从在日本的所读、所听、所说来入手,最后加上一些贴士。
我很多去过日本或在日本生活的朋友都有和我去年游记中提到的一样的感受,就是各类指示非常详细,有时候详细多到了繁杂的地步。肤浅地说,这是因为日语和全球大多数语言不同,而日本的各种旅游相关地点情况又非常复杂所导致的。但根本上,1964年日本正式推行海外旅行自由化以来,03年、06年等几次在国家层面上对旅游业进行振兴,上下一心、观光立国的战略已经渗透到日本各处。详细的指示当然就是其中重要的具体举措之一。
这一次去的横滨、名古屋、奈良等城市,虽然各有风格,但是都是比较著名的旅游城市。游走街头,不时能看到几个欧美人的面孔,当然汉语更是时刻响在耳边。在这样的环境下,显然日本不可能放过旅游相关设施的建设。
类似于机场和JR站之类的交通枢纽,或者遍地可见的旅游问讯处,还有国际化的大酒店里都有各种语言的标识,通常也会有会英文的咨询人员。如果自己对这一带有问题,不妨总结起来集中询问;或者到这些地方去拿一些有针对性的资料,也能解决不少问题。同样,交通枢纽里经常会有详细的交通讯息和旅游资讯,在舒适的站内研究明白自己要去哪儿再迎接寒风应该会好一些。
和神户类似,名古屋和横滨一些景点集中的区域,通常也会有专供旅游者参考的导游图。地图上会标出经典的位置和交通情况,旁边还有区域内的景点介绍,有时还会有推荐路线。对于时间充裕或者提前计划不足的旅客来说,实在是天大的福利。用手机把它们照下来,然后结合地图导航是不错的选择。
进入具体的景点,如果是比较闻名的,一般内部都会有完善的旅游设施,比如问讯处(観光案内所)和随处可见的指示牌。问讯处里一般有问询人员,但他们的英语倒不一定怎么样。这里的各种地图反而是更加有效的导游方式。在一个园子里,只要手握地图,再结合路边的指示牌(通常会有“现在地”的标记,不仅有位置还有朝向,多为双语),是非常容易找到目的地的。同样,有的详细的地图会贴心地给出推荐路线,如果没有的话那些资讯也足够自己制定路线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时间等来制定景点内部的个性游路线。
要是小地方的话,甚至根本就不是景点的地方,就不要指望能有多少英文了,交流这件事也就不用太想了。但反过来说,这些地方一般也不会有什么人去(如果只是去日本走走,显然没必要把自己弄迷路了)。要是像我这次有巡礼等奇怪任务的朋友,最好还是在国内用谷歌街景把周围情况熟悉一下,不仅做到“知道”,最好还要“清楚”。出了最近的车站后能够明白自己和目的地的相对位置,沿途能够通过景观来判断。再结合导航(导航在小地方可能有失准现象),应该还是能到达目的地的(这也就是我爱用卫星地图的原因,它可以直接识别周围景物的外貌特征从而能“人肉导航”,即使断网、没电问题也不大。一般的预设地图,所有的楼宇都是灰色的、绿地都是绿色的,只能起到标注用途的作用,完全不能进行景区内部精确到点的定位)。
广播在旅游中也有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地铁、机场里还是各种景区、购物中心内都能听到广播。不过大多数时候,广播是没什么用的。至于究竟有没有用看看身边人的反应就可以了。但有一个情况特别提醒一下大家,东京这种地铁建立较早的城市,有很多线路上依然没有电子显示屏,甚至连闪灯的电子报站牌都没有,车顶两侧都只是地图而已。坐这种车我经常发现不知道自己坐到哪儿了。这个时候最好听听广播,如果有中文当然最好;如果没有中文的话,尝试抓住日语和英语中的站名(念法差不多),然后对照自己手中的线路图来确定。实在不行的话还有一招,列车进站减速时抓紧观察站台上的标牌,对照站牌上的英文就可以确定了。虽然这种情况不会经常发生,但是遇到时还是需要注意的。
这里以一个日语初学者的身份来谈谈“学点日语”对在日旅游的作用(以旅游为核心,和正规日语学习无关)。在上次和此次旅行间的半年时间里,我还是认认真真地背了不少单词。除此之外,也捎带手学了学日语,但不是很系统。我们一般把语言应用分为听、说、读、写四类,对于旅游来说,写基本是不需要的。阅读是见效最快的,毕竟绝对大多数教材本身就是“读物”,而且主要也针对阅读模组。在对语法框架有了基本认识以后,剩下的不过就是各个语法点的积累。各大教材虽说都是按照考纲来设定的,但本身语言学习也遵循实用性递减的规律,也就是先学的更有用。旅游中遇到的绝大多数用法,都非常容易掌握,比如常见的“ゆき/行き”(指前方到哪儿,相当于汉语的方向)、“から”(表出发或开始点,有时可以简单理解为“从”)这种用法,如果对日语一窍不通的话确实不懂,但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对于旅游就大有好处。
语法/用法的要求在旅行中是很低的,在此基础上,注重提升词汇量显得更为重要。毕竟旅游时遇到的情况是多样的,词是一句话表达意思的关键。旅行中常见的高频词,比如“案内”(导游)、“エスカレーター”(扶梯)、“エレベーター”(电梯)等记一记是有好处的,当然多见几次也就知道了,以后寻找也方便很多。好多旅游书上都有旅游常用词大全。值得一说的是记单词最好从字形和假名(读音)同时入手(这是学习日语的正道)。虽然对于去日本旅游来说实在是太破费了,五十音可能就很头疼了,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假名是更简单的文字,很多地方几套文字的使用已经模糊。虽然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看起来很直接、方便,比如“乗换”,很容易记住就是我们的“换乘”的意思,但是在很多地方,它都以读音的形式写为“のりかえ”。如果这样的话,如果只知道“乗换”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此外,片假名是一件利器,我这次的体会更深。当代日本大多现代物品都用片假名表示。听在日本的同学说,日本觉得片假名比较高大上,所以近年来用得也多了。特别是大都市里的现代建筑、商业区、购物中心、各种潮牌资讯、教育科研场所的标识多用片假名。片假名词最大的好处在于确定,它们多用于外来语,所以这些词汇通常只有片假名这一种表示方式,不会出现同一个意思却用不同词的情况。此外,片假名组成的外来词多来自欧美语言(主要是英语),本质就相当于中国的音译,如果会英语记起来会特别容易。即使不认识单词,掌握片假名也可以当场拼出很多词汇,灵活性很高。
听方面,对于初学者来说困难很大。语言中复杂的逻辑通过更复杂的逻辑连词串连起来,这些语法现象本身可能就不了解,了解的内容翻来覆去很难把握。在日本的环境下,初学者真正能抓到的其实还是一些关键词。但是日语也特殊在很多关键词的读音是相同的,这种重复率远高于汉语。更要命的是,日语特有的汉字音读虽说多仿照中国读法,但毕竟还是有很大不同。结果是日语里的同音词和汉语里完全不同。举个最近遇到的例子,“公园”和“讲演”在汉语里虽说有点像吧,但读起来毕竟是不一样的,日语里却都读“kouen”。因此一个矛盾产生了,如果想很好地区分同音词,就应该对整句话的语境有较好的理解;但问题初学者本身就因为无法理解语境而着意去抓关键词。个人认为如果不通过单词语法两条腿走路,提升真实水平的话,这个矛盾是解不开的。对于一般的旅游者来说,还是应该以听英语为主,偶尔实在需要听日语,可以先抓外来词,其他的就听天由命吧。
说的方面则更困难。日语先不说,我自己学英语还是很有体会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虽然对很多基础语言知识都很熟悉了,但是口语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一出口时态、三单之类的经常会出问题。后来上大学因为一些原因每天都要接触英语材料,包括不少视听材料,又必须和老师沟通,口语才从实质上有了提升。想要有熟练的口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和能看多少写多少没多大关系,关键在于“平时听多少对的,说多少对的”,最终形成习惯,掌握很多脱口而出的“说法”。显然这件事不是很好办,对于旅游来说过于奢侈。所以旅游的话最好还是掌握一些关键词(内容就是旅游中常用的),常用句其次。流利是相当次要的,重要的是词的准确。日语读音极其复杂,长短高低有很多规则,稍有偏差就是另一个意思,弄不好还会引起纠纷。所以老老实实地向对方反应自己想表达的要义就够了。不过还是要提一句,我在日本看到很多中国人英语口语都相当不错。如果基本的英文能够熟练应用,除非想锻炼日语,不然最好能用英语就用英语,这才是上策。
总之有关日语和旅游的方面,我只想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与大家分享一些切身体会。语言学习的路十分漫长,如果在过程中能和旅游这种兴趣结合在一起,想必对两者是都有好处的。高手们有任何意见建议,也欢迎分享。
下面来讲讲这次在日本直接和日本人“交流”的经历,不一定对大家有多大直接帮助,权当故事记载一下好了。
第一次算是险境。东京第一天晚上,因为第一天内容多,所以我十一点多才回去。在银座附近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很矮的日本小哥,凑过来先跟我说我相机的事情。比划了半天我听懂他说我这是佳能的。后来我就往酒店走,他就不断在我旁边叨咕。因为他好像讲得是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我基本听不懂,不过话中抓到了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几个词,我就觉得不大对劲。我想如果这个人真正危险的话,我也不能正面对抗,最好是搞明白他要干什么以后装傻。如果他其实只想问问爱好之类的,干脆跟他说两句把他打发走。于是我让他用英文解释,他就会几个日语读法的英文词,根本连不成句子。但我还是听到了资讯、互动之类的词。由此我基本定性他应该是一个危险人物,或许是收买外国旅客当间谍那种。接着我就一直打马虎眼,让他反复解释,我则加快脚步往酒店走,我看他说得还挺起劲的。最后隔着一个多街区的时候,我适时跟他表明实在是听不懂,我会英文他不会,他会日文我不会,实在是没法帮他了。临走时我跟他说日本是个好国家,祝你好运;他估计懵了,跟我说中国也是个好国家(一看就是中国人),中国还用的是Chinese。我过了马路,他则往另外一个方向走了。后来我在附近待了一会,确定没有异样才离开,避免被跟踪。尽管我并不能十分肯定这位是干什么的,但是日本城市在十一点的时候基本都已经进入睡眠状态,他这种四处转悠的多半是别有用心。我能全身而退也只能说是运气好。这次经历虽然只是一个插曲,但是令我印象极深。这里郑重提醒赴日旅行的朋友们,安全第一、游览第二,特别是像我这样有摄影爱好的游客,或者女生们,最好还是趁灯火辉煌的时候返回住处,并随时准备好大使馆电话。对于任何图谋不轨的日本人,避免正面争执,尽量装傻充愣拖住他,往有利于自己的场合快速移动,争取支援。当然最治本的方法就是不要一人行动,特别是自己对周围交通还不熟悉的时候。
后面几次则要轻松的多。到横滨第一天在东白乐站附近寻找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的巡礼地点时,在一个高地上看到当天能见度很好。头图中的富士山中心距离拍摄位置超过80千米,但是依然十分清晰。照完富士山以后我去寻找一个地点。路上遇到一个老奶奶跟我说天气很好,远处可以看到天空树。我眼睛不好,不过拍了张照片放大以后果然发现了,我就对她表示感谢。她问我在找什么,我说面前的一段台阶是那部剧的取景点,她也回应了,但不知道听没听懂。
第三次是当天下午我钻到三泽下町附近的横滨圣安德烈教堂,这里同样是那部剧的取景点。因为颇有标志性,所以虽然比较费时,我依然将其安排到行程中。教堂附近是非常安静的小区。我找了一会后,发现一个大概六十岁左右的女性到教堂附近的地上挖什么东西,应该和栽培有关。我没有管,继续拍我的。过了一会她就问我在干什么,我如实交待在巡礼。这次她应该是听懂了,说拍照是没有问题的,于是我就放心继续拍完走人。
第四次更为传奇。在名古屋市市政资料馆里,除了常设展厅外还有一些临时的特别展,对于这种展厅我是全都看的。有个展厅在展出绘画作品,进去以后有一位老先生在门口,开始也没什么动作。绘画内容是《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场景,都是山水简笔画,挺有意思的。我本来想好好拍一拍,结果一群老太太涌了进来,显然对此颇感兴趣,交流甚欢。她们站在画前,我也就只能在后面随便拍几张好了。期间我正在看一张古日本地图,事实上相等那帮人走后在拍照,不料门口那位就靠了过来,说了一大串。显然这个展厅一般是不会有中国人来的。我当然是听不懂,确认他没什么敌意以后我就说我是中国来的,他表示欢迎,然后问我上面的字看得懂不。我就说汉字是没问题,他把我的话重复了一遍笑着就走了。过了一会他跟我说让我去填一下个人资讯,我相反正他也追溯不到我家来,也不认识简体字,写什么或许都可以。于是我就把名字写上了,地址编了一个。他就问“北京”是什么,我还挺吃惊的。不过听我说“ペキン”(pekin)后就知道了。我挺纳闷,上个世纪日本难道连北京都不让提?我继续看了一会以后,他有过来问我名字是怎么回事,我就强后行解释简体字,或许好多上了年纪的日本人也不知道简体字是怎么回事。我说“简体字”(かんたいじ),这也是日本队简体字的官方称呼,结果他还是不懂。于是我只能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字了(庆幸当年没管难易把教材中的词都背了)。他好像终于明白了,于是问我怎么读。我当时不知道怎么想的,居然想问他是想用片假名音译,还是用日语中传统的汉字音读。不过我发现我不知道前面那种怎么说,于是只说出来“音読み”(音读)这个词,他说这样就行了。于是我在手机字典上查了查便告诉他了。然后我觉得这地方不能久居,于是匆匆拍了几张赶快撤退了,走的时候还互相道了感谢,他还说谢谢光临。
一般来说,旅游的目的还是要多走走地方,或者多放松放松,语言这件事最好是能避则避。不过从上面这些小故事也可以看出来,如果有意锻炼自己的语言水平,破釜沉舟的环境确实是大有裨益的。我有在日本的同学跟我说,他们有时候会尽量避免用英语,而用日语点餐、订酒店、买东西等,这样口语提高得很快。但是更为现实的是,这些经历也说明,如果完全不懂日语,确实会对旅行带来一些不便,越是“深度游”这种现象越明显,像我这种完全自定的行程引起一些小误会几乎是必然的。所以我希望能以我自己作为游客的在日经历,给各位自己在日的交流提供一点参考;至于具体采取何种措施,还需看官自行斟酌。
参观方面我认为上次游记中已经较为详细,具体还是麻烦各位检视那篇。这里再进行一下强调补充。首先还是时间安排问题。早上的行程通常会面临三件事情的冲突:1、睡眠时间2、早高峰3、景点开门时间。这三件事纠缠在一起,通常导致很多人10点前都没出门。出不出门是大家自己的自由,我只负责介绍我的经验。首先1是个人意志决定,这里就不提了。大多城市的早高峰从7点开始,到9点多才结束。有关出行的问题在出行一章会有详述,总之建议各位避开早高峰,要么前要么后。或者尽量在高峰前后端出行。如果选择“前”,到达目的地以后时间会很早,而一般的景点都要等到九、十点才开门。我的对策是在早上安排一些不收费的、开放的景点,比如公园、寺庙等,把时间利用起来。最后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到第一个收费景点时差不多刚好开门,可以享受到人少的环境。如果选择“后”,就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了,但是可能到达以后景区已经人满为患了。此外,大多景区和博物馆都有休馆日,周二最多,也有一些是周一。所以务必提前查明相关资讯,提前安排好行程,避免出现费半天劲到了地方却发现大门紧锁的情况。
经验-铁路之国(出行)
本次旅行中的交通手段相对于上次单一了不少,因为都是在大城市的景点密集区活动,所以基本都是靠腿和铁路。不过,频繁地使用铁路也让我充分认识到日本铁道的发达与繁杂。所以本章主要写一写日本铁路的情况和我的感受、体会、经验和收获。至于飞机这种常见的交通方式,我觉得没必要说什么了;车辆、船我都没有乘坐。由于上一次游记中已经有很多细节的记述了,这次只进行补充。如果大家对列车和车站想有更多了解,在参阅一下图文后也建议去看看上一篇游记中的出行部分。
说到日本铁路对我的震撼,除了每日乘坐的复杂线路外,京都铁道博物馆或许给我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具体的内容详见京都一节,但是博物馆里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铁路和列车本身,铁路已经成为文化符号渗透在日本社会各处。从“駅弁”(车站便当)等铁路文化载体到铺满书店的铁路书刊,日本铁路的魅力是折服众人的。
日本铁道是一门学问,有无数学者从事专门研究,出版专著;全国也有千万粉丝紧密跟随,有各种圈子、刊物、活动。从明治时代开国以后,日本就引入了当时的蒸汽机车。后来在大正时代,昭和时代和现在的平成时代几次更新铁路技术,逐渐实现了燃气化、电化、高速化、统一化,并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不断扩张,如今确乎可用“四通八达”来形容。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日本铁道也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与战争中大部被毁的日本城市相比,日本铁路多少还保持着不少历史风貌。日本诸多地方线路使用次数较少,更新动力不足。如果出现多年亏损的话,会采取各种措施。废线当然是最直接的,但通常还有部分废线、取消一些站台、站台无人化等诸多措施。以上种种情况使得今日日本大地上飞驰的列车寿命横跨数十年,从非电化的山间齿轮驱动小火车到时速三百以上的新锐新干线,五颜六色、型号万千、用途不同的长龙飞驰在各地,是这个国家靓丽的风景线。
日本铁路的繁杂也是出了名的,分级多得令人发指。以业余的视角来看客运方面,一般地区间、县际、城际线路多由JR各地方公司经营。原先日本有一个“国铁”,后来在私有化中分裂成如今各个JR公司。不过对于旅客来说,它们还是保持着不少共通点,所以实际上没有太多不便。麻烦的是各种市营、私营线路,在城市里,JR也有线路经过,所以在东京站、横滨站这种大站,有时候找到目标要花很长时间。此外,日本的火车按照停靠站也分级,常见的有普通、各停、准急、急行、快急、特急、快特等,往往使初到者颇为迷茫。
这里大致说明一下这些概念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以下图中的难波线·奈良线为例(具体是哪条不重要,关键是原理)。这样的图在车站里都有,大家只要回看了就一劳永逸了。图中左侧一列是线路等级,下面是车站,上面和条形统计图类似的影象就是各线停靠的车站。特急停靠的站数最少,只有7站,向下以此类推,快急9站,急行11站,准急16站,区间准急19站,到了普通其实就相当于各停了。因为停靠站数量差别非常大,所以同样是难波线·奈良线,如果想从大阪难波到近铁奈良,最好提前在一些app上看好车次,能够节省很多时间。
所谓的app还是上次推荐的那几款,“日本地铁”这种线路图软体随便下一个就好了,直接下载一张线路图可以,主要便于在熟悉的地区检视车站情况。真正有用的还是“乗换案内”,特别像我这次总是坐一个小时的长程车,或者一些奇奇怪怪的线路,用好这个日本人自己做的软体就十分重要了。首先我们要在其他地图软体上找到离始发地和目的地最近的地铁站的日本名,接着开启软体,在后面分别输入日文站名。如果不知道怎么输入,点选萤幕右上方的线路图,点选左上角“エリア选択”选择地区。线上路图中找到目标站后点选,选择“出発”货“到著”(经由一般用不上)。两边都选好了以后返回在下面设定时间。接着搜寻即可。如果像我一样喜欢早出晚归的,也可以通过点选“始発”和“终电”来查询始发车和末班车的情况。搜寻完毕以后就可以看到车次、停靠站、执行时间等资讯了。萤幕上方用数字表示多个选择,“早”就是最快,“安”就是最便宜,“楽”就是乘坐线路最少。一般情况下都不用管,1号方案就是最好的。有了这个软体,选择好相关资讯,到车站后乘坐搜寻出的线路即可。实在不行也能拿着手机问站务员,因为是日语的他们肯定一看就明白,接着给你指路。有这款神器在手上,再结合一些基本的列车执行知识,一般的城市铁路就难不倒你了。
对于长距离转移来说,新干线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有上一次的经验,但这次到日本我才发现有些事情我还没弄明白。后来又问了人自己又研究了一下。新干线同样由JR经营,全国分为几段:北海道、东北、秋田、山形、上越、东海道、北陆、山阳、九州(长崎线)、九州(鹿儿岛线),目前还在建设磁悬浮中央线,暂时和我们就没什么关系。连线东京-名古屋-大阪这几个主要旅游城市的就是东海道新干线,有的站通常会写为东海道·山阳新干线,是一回事。新干线的座位分指定席和自由席。前者可以选择具体某一个座位,后者只能保证你有坐,至于具体位置取决于已经选了的座和运气。如果多人出游或者想欣赏景色,一般都会选择指定席。当然,指定席是有额外费用的。在名古屋站时我全程记录了新干线购票过程(图中是自己人),大家参考图上情况进行操作即可。新干线的票订晚了可能会有座的情况,但是根据我们两次订票的剩余座位数量来看,这种可能本身也只是一种可能。总之,提前一天晚上是完全足够的。因为新干线的票券也不是实名制的,所以购买极为方便,几乎没有任何多余手续。只要钱足够,穿行日本全国轻而易举。除了新干线,在京都和关西机场之间有はるか1号这种特别的特急列车,停靠站数量少,速度较高,价格非常贵,但是很方便(指定席3370日元)。乘坐环境和新干线相仿,值得尝试。
这次还遇到了不少有关票券的新情况。首先是从东京到名古屋的新干线下车后,在车站的一个出站口刷suica刷半天也出不去,于是只好找站务员。她让我们把新干线票塞进去,于是就可以过去了。后来也在京都遇到了这个情况,所以估计是一种保险和稽核机制。保留票券就不行了。出去之后的市营地下铁和其他JR线路,还是可以用suica的。这里提醒一句,日本的交通卡虽然基本实现全国通用,但是办理和退卡需要在相应区域内完成。比如suica在关东地方办理和退卡,如果去了京都,没有机器能够退掉suica换回押金。我在奈良站的时候suica里只剩下600多日元了,回程是710日元。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能充值suica的地方,最后只好买了张票。普通的票不是按照站来卖的,是按钱卖的。也就是说710日元的票可以对应几个方位一定距离内所有的站。售票机上面有购票资讯,app上也可以直接查询。最后一日我在京都站的售票机上发现了一个一日券,一日之内京都市内的地铁随便坐,只要600日元。关键是这种一日券不需要预订,购买手续也和普通票券一样方便。在此提醒各位最好留意各地自动售票机上相关的票务服务,能省不少钱。此外,和很多国家类似,日本铁路的价格是一段一段提升的,比如1-3站都是一个价。所以减少换乘次数也是省钱的好方法。比如京都市内坐一站都要100日元以上,但是京都到奈良20站只需要710日元,道理就在这里。
我在翻上篇游记的时候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竟然没有提到。记得是第一次去东京第二天,可能是浅草线的某一站上车的时候我一脚踩空了,踩到站台缝隙里,还好没有卡住。上车以后觉得有点疼,回去以后肿了几周,最后留疤了。这一次记住了这个教训,特别注意。所以各位在上下车的时候一定要低头看路,留意站台空隙。这主要是因为不同车型和站台间的间隙是不同的,市营地下铁通常只有三五厘米,JR线有的能到30厘米以上(不然腿怎么可能伸得进去),所以一定小心。
地铁站除了坐地铁之外,其实还是休息的好去处。如果因为时间太早或行程匆忙等原因不方便去路边的餐馆,而又没有找到室内休息所,不妨去近处的地铁站休息一下。东京、大阪和名古屋这样的老城市的诸多地铁站都很拥挤,所以里面也不宽敞,不过几个座位还是有的。横滨的港未来线的车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内部宽敞大气,装帧素雅,设施一应俱全,还有便利店。因为横滨海边风实在太大,所以我经常走一会就会地铁站休息一会。大多车站都有WiFi,如果移动WiFi没电了也可以来地铁站充充电避避难(当然要用自己的充电宝)。
说到地铁站还需要提一个问题。上次游记提到过站台和轨道位置的问题,如果是站台中置还好办,关键是轨道中置、站台两侧的布局。如果看错了方向进错了站,在入口处刷卡,机器会报警。后来同学告诉我可以联络站务员把人放出去。但是当时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站务员不在,也就没办法了,我只好将错就错。为了避免种情况,大家最好还是先在app和检票口外的地图上确定好行驶方向,再从容进站。一般的指示牌标注方向会标终点站,有的会写几个大站。如果自己去的是普通的小站,一定要在地图上看清方位。在极端的情况下给大家提供一个利器,指南针,手机指南针一开,只要知道自己大致要去哪个方向,一看就好了。千万不要为了赶车稀里糊涂地进了站。名古屋的名城线和东京的大江户线等是换线,所以要注意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这次在名古屋站的名铁我也遇到了两边同时下车的情况,如果下车后出站应该没什么区别,只是觉得很有趣,大家也可以体验一下。
提供一个行动小贴士。下地铁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不太清楚出哪个出口,这个时候先不要犹豫,随人流迅速出站。在出站后会有详细的出口地图,此时人流也变稀了,好好研究一下出口位置。如果车站太大怕上去以后已经来不及了,也要及时下车,在站台靠墙寻找出口地图。
对于日常的市内通勤和城际执行,作为旅游注意事项我基本把能说的都说了,大家如果能够读一下两篇游记里琐屑的事项,到日本会觉得倍感亲切。但是日本铁路的魅力必然不在于这些具体的操作方式,异彩纷呈的列车、车站和运作机制还有悠久的历史或许是我未来探索的方向。
祝愿大家在日本铁道上度过愉快的旅程。
见闻
本篇游记中依然保留见闻部分。虽然这可能是全篇中最朴素的一段,但或许也是最独特的一段。景物是客观的,而且我认为其实不同的人观察相同的东西,感受会有区别,但很多时候大体也在同一方向,更多只是深浅的问题。不过,如果观察的内容就不同,结果自然就不同了。我虽然是摄影、历史爱好者,但这些其实只是内容上的兴趣。对于我个人来说,超越内容的行为逻辑层面,我更重视的一件事是及时记录。很多时候,时间带来的不仅仅是回忆的变化和忘却,更多的是“失去动力”。我们或许很难在数年后对现在所做的很多事情(特别是具体的某件事)保持热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做的事情就没有对未来有用的地方,不意味着不应该记录下真实感受。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我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都保持了记录的习惯。当然,这次旅行,也不例外。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它们背后不一定都有很多故事,但是异国他乡的观察和现象本身,就已经妙趣横生。
旅行中我琐屑地记录了很多随行见闻,正如上所述,大多都不值得一提,可能对旅游也没有太大帮助,仅仅当作日志记载以下自己的所见所闻。
先说一点最明显的吧,这几座城市里,特别是东京和横滨中,戴口罩的人非常多。我在街上、地铁(站)里,甚至室内场所,都看到不少人戴口罩。原来我看到我身边有些人戴口罩,于是我上网查了查,有答案说很多女生懒得化妆戴口罩遮一下。当时我觉得还比较合理。但眼前的日本人,无论男女老少,全民戴口罩,而且所占比例已经完全不是化妆人群的比例了。开始我很好奇,请教了别人,有人还说是化妆的问题,也有说花粉的,还有说自己感冒怕影响别人/怕别人感冒影响自己的。对于前者基本可以排除。感冒这件事倒有可能,但是在开阔场地如何解释呢?对于花粉,我想中国难道没有花粉吗?也没在晴天时看到这么多人戴口罩啊?
后来我并没有特别进行研究,但是经历的一些事情逐渐揭开了答案。一是我在地铁上看到很多广告,上面基本写的是防花粉,这样看似就可以理解一点了。回国以后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些有关日本生活的博主转发日本花粉的“盛况”,甚至可以达到满天烟雾的级别。还有一些活动是让人扮演花粉对人类道歉,目的在于提醒民众防范花粉。就算是新垣结衣代言的舒洁餐巾纸的广告里,也有花粉的内容。有的在日华人表示,倘若国人久居日本,千万不要小看那里的花粉,不仅仅非常严重,而且很容易染上,且染上后痛苦万分、难以治愈。由此才揭开了口罩之谜。至于旅游需不需要,大家还是再多做做研究,多备一个是好的。
有关日本人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东京和横滨中,穿羽绒服的人极少(应该不到5%),从小学生到老年人都是,名古屋稍微多一些(肯定不到三分之一),但也不像中国这样人人都穿。日本暖和这件事基本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我亲自体验过没有羽绒服的感觉。虽说我是长时间在外行走,但就算几十分钟也不会舒服。同学也表示受不了日本的寒冷,学不来日本人的装束。看来这可能真是他们自己培养的“技能”。
无论有没有红绿灯的路口,车让人这件事已经不用多说了。但是需要提醒初到日本旅游的朋友,如果对方车辆已经停车让行,这时一定要快速通过,可以做手势表示感谢,但不要让来让去,这样最耽误时间。
现在各种形式的跑步活动风靡全国。在日本,也有很多人在街上跑步。本着尽量减少对他人影响的原则,最好不要几个人拎着大包小包并排地走在街上。
日本将环保视为国策之一。很多大酒店都推荐客人尽量重复利用设施和消耗品,有时甚至有“手纸用完前不会更换”的提示。吉野家外带已经使用纸盒,可以参照上文中的图片。
日本人性化的设施是人们老生常谈的话题。其中人性化的重要物件之一就是老年人。随着老龄化持续加重,日本街头的“人性化”设施不断增多。现在,地铁站甚至立交桥附近都可以见到扶梯或者直梯,这对于有行李的旅客来说也是福音。所以面对上下坡路时,不妨先在四周找一找电梯,可以省很多事。
在很多拐角处,都有凸面镜,可以看到另一侧的情况,避免危险。
日本也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文明。在横滨的一些大的地铁站里,也有穷人搭个帐篷蜷缩一隅。
总之,这次新的见闻要少一些,一方面对于很多东西已经习惯了,比如靠右行这种。另一方面,这次我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赶路和参观上。在任何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大城市的趋同是必然的,所以我对于自己感受之变化也并不奇怪。如果要想体验“风土人情”,可能还是要跨越更远的距离,或者深入更偏僻的地方。
东京—极限巡礼
第二次来东京仅仅是作为落脚点和基地,重点在于巡礼内容,就不再进行太多有关这座城市本身的介绍了。当然,一些沿途所见的有趣风物,我还是会尽量分享。蜂友、旅友们可以当作一种特别的景色欣赏,实在不感兴趣请点选横滨一章。由于第一天到达时已经是下午,所以直接安排了一些向往已久的巡礼内容。对于国内的新垣结衣粉丝团体,虽然不乏大佬和土豪,他们能够最及时地汇总、加工并分享资讯,或者购买周边进行分享。但是亲身前往日本这件事不简简单单是阅历或者钱的事情。由于门槛很高,机会始终非常难得。当然,日本的粉丝必然要方便得多,但跨国间粉丝交流是非常稀少的。因此每次国内有粉丝去日本巡礼,都会引起不小的关注,这也体现了大家对巡礼内容的期待。
我个人关注新垣结衣有一段时间了,看到国内因为机会难得导致巡礼的相关内容相对较少且分散。我在充分参考前辈的亲身经验和书面记录的前提下,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新垣结衣作品的圣地巡礼、相关地点和部分日本文化、社会内容结合起来,系统性地为其他粉丝带去别样的视角。
一般来说,巡礼之行的安排比普通城市旅行更为棘手。绝大多数巡礼地点其实只是看一眼、拍几张就可以离开了,紧接着就会前往下一个地点。由此会导致一定时间内需要确定的地点数量激增。激增又会带来路线安排的难题,所以颇有挑战性。
先说一说住处,因为下面的内容是根据住处安排的。虽然我只在东京游览半天,但是家里人会在这里待3天。由于是第一次来日本,所以去的地方也多是我上次去过的。因此我建议再次将住处选在银座附近,虽然可能价格会贵一些,但是交通上的便利性是无与伦比的。最终选择的intergate东京京桥酒店位置极佳,离宝町站和京桥站都非常近,一出门就可以坐上地铁出发。
本次安排的巡礼地点的程式大概是这样的。首先在很久以前我就想无论如何也要去一次早稻田大学,那里可以说是向往已久的圣地。涩谷附近的十字路口是经常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地方,我也打算看一看。我在网上看到数年前有有关新垣结衣住址的讨论,虽然不可能有明确的结果,但是基本可以预设是西南部的广尾-代官山-目黑一带,去走一走也算是一种巡礼了。接下来,去年10月,新垣结衣新作《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一下简称《野兽》)播出后,相关巡礼资讯也逐渐登陆网路。在今年2月初的准备时间里,我发现大部分《野兽》的主要取景地都在我们住处和早稻田大学附近,或者途中附近,所以最终多个地点也就以此为主。我的路线大概如下,天黑之前为黄色,之后为紫色。
那我们就开始这一天的极限巡礼吧。
2月11日早晨飞机离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后,先向东飞行穿过三八线以南的韩国上空。下图就是仁川国际机场和仁川附近区域。从空中来看,韩国这片城市多高耸的住宅楼,且立在矮房子间,显得非常突兀。大家在谷歌地图上也可以非常直观地体验这种感受。
接着在韩国东部海岸以外转向南,飞行一段距离后到达日本本土上空。2月初日本本州岛大部被云层覆蓋,直观上来看无法确认“上陆”地点。但根据座椅萤幕上的画面显示,这次的“上陆”地点比去年那次靠东,大概在鸟取县鸟取市附近。从这里径直穿过日本本土上空,从滨松县西部海岸穿出日本,绕过伊豆半岛和三浦半岛后飞机转向西北方向,逐渐对正机场跑道。在这个过程中,窗外始终只有蓝天和云层,或是只有云层。在非常接近机场的位置,飞机才从云层下方飞出来。时隔192天,我再次看到了日本。最终,飞机安全降落在羽田国际机场,这也是我第二次来到这座日本的空中门户。
下飞机去取行李,就看到了本行第一个惊喜。行李车上的广告是GMO的广告,而新垣结衣正是GMO的代言人。这次惊喜的偶遇或许暗示著好运的开始。
和去年完全一样,取完行李后来到中央的一个大厅。一角有几台自动售票机,卖得主要还是单轨电车的车票和单轨电车版的suica。这次在购买suica时我看到了一个定制功能,于是试了试。发现可以在卡上搭上自己喜欢的字,价格是一样的,比原版卡更具收藏价值,推荐大家试一试。
接着就可以乘坐单轨列车了。最近因为在阅读一本日本很火的铁道书的中译本,所以结合书中内容跟大家说说这列有趣的电车。这列连线羽田机场和滨松町的列车叫东京单轨列车羽田空港线,开通于1964年9月17日。随着飞机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乘坐该列的乘客也开始增加。现在,4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驶过。列车型号为10000形电车,是新型的单轨列车。沿途的轨道位于运河上方,因为可能的地震会导致乘客无法逃离停止的列车,所以电车的变电所中加入了备用电池,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行驶到最近的车站。
庆幸自己照了一张车厢内的照片。我去年就很奇怪为什么要在中央突兀地设定一个行李架。这是因为下方的长方体中就是单轨列车的走行轮(也就是主轮),在轨道上方滚过。此外在侧方还有四个和主轮垂直的引导轮,用来横向卡主轨道,保证车辆的稳定。至于这个行李架是双层的,上层用来放手提行李,下层则为大件行李。
沿途看到的比较重要的景象,海上保安厅的羽田航空基地,可以看到3架超美洲豹225直升机和1架巡视用用的喷气机。
这次在滨松町站研究明白了一件事。从这里到宝町站不需要换乘山手线再换乘浅草线,只需要出门走一段距离找大门站就可以了,从这里可以直接到达宝町站。大门站的防线在滨松町站中央的牌子上有说明,请留意。
在住处放下行李后,我快步步行至第一个地点:东京square garden地下一层地下站前广场,其实就在京桥站的一个出口处。这里曾经是《逃避可耻却有用》(以下简称逃耻)的取景地之一,剧中还起了个假站名。因为游记的重点还是在于旅游内容和路线安排,对于巡礼地点我只会放几张经典照片,如果有更多兴趣,欢迎联络我,我可以提供更多详细资讯。这里人不是很多,拍摄还算容易。
接下来乘坐银座线北上至日本桥站,换乘东西线直奔早稻田。到站以后飞奔出去,终于可以见到梦寐以求的早大了!
早稻田大学,简称早大,是世界闻名,全日本顶尖的研究型综合大学,由大隈重信于1882年创办。早大因为重点学科偏社会科学,所以在常见的大学排名上不是很靠前。但是我原来看过一个采访,接受采访的国人有很多只知道东大和早大两所学校。在日本,早大的地位是私立第一名,每年有千万学子挤破头想进去。早大是培养两类人才的沃土,一类是商界精英,索尼、卡西欧、三型、东芝、乐天、任天堂、松下等诸多如雷贯耳的大公司创始人均毕业于早大。还一类是政界精英。早期有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革命先驱。日本学生上什么大学和工作直接挂钩,如果进入早大的诸多相关院系,不出意外者,基本等于被政界钦定了。同时,早大也培养了一些诺贝尔奖得主。从资料上来看,早大的毕业生就业率、年薪等指标常年位居全日本前列。至于国内诸多平台上对于“早大怎么样”“早大怎么上”的讨论早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我个人和早大一直没有直接关系,但间接关系不浅。一方面我的中学一直和早大办有留学专案,几位高中同学就来到早大上大学。同时早大作为新垣结衣诸多作品的取景地,也注定被纳入我的计划。这一次与早大的邂逅,无论从了解日本,回忆历史还是巡礼的角度,都是志在必行的。
早大和很多西方学校一样是开放式校园,没有明确的接线。学校中间也是和外面一样被马路分割。不过走着走着路边就有写着“W”字样的楼房出现,说明已经进入了学校区域了。
不过这一次我并没有时间在此久留,而且同学也都放假了。所以我只参观了早大的地标——大隈纪念讲堂。因为影响力巨大,经常有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重量人物来到这里为早大学子奉上精神盛宴,其地位堪比北大百年讲堂。六七年前,堺雅人和新垣结衣在拍摄《Legal High 2》后来到这里和早大学子分享故事。雅人叔就毕业于早大。在电影《花水木》中,新垣结衣饰演的北海道女孩平泽纱织经过努力考上早大后,在此展开新的人生篇章。现在,学校中又在进行入学考试,竞争不止,在日本也一样。
离开早大,向西坐一站就到了买买买圣地,高田马场。高田马场可谓是占尽地利,北边是池袋这个副都心,东边是教育圣地早稻田,所以这里自然也聚集著诸多购物场所和培训班。我没有时间闲逛,只从车站出去走了两步,不过眼中基本就是这两类地方。同样,电影《花水木》中,也出现过这个镜头,车站轨道上飞驰的列车代表着不同于北海道乡下的都市风光。
在高田马场站搭乘熟悉的JR山手线,就来到了涩谷站。涩谷的超级十字路口相信各位早有耳闻。上次来到涩谷站才想起来十字路口的事情,但是走了半天却没找到。这次旅行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弥补遗憾。
车站西侧出来向北走一段距离就到了。我站在等灯的人流,感觉这规模确实国内少见。这次也算见到了涩谷的人口密度。日本很多大型十字路口都有斜向斑马线,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横竖方向讯号灯交替的方式就行不通了。对于这类复杂路口,一般都采用行人全绿,行人全红前提下的车辆东西,车辆南北三种亮灯方式,来保证安全。
回到涩谷站西侧,向南望去突然看到一幅GMO广告,和机场手推车上是一个公司的广告,画面中同样是新垣结衣。虽然是巧合,但原来也看到过不少粉丝拍过这里的照片。
接着我干了一件费力不一定讨好的事情。去年在贴吧上研究了一下新垣结衣可能的住处,其实就是一群“知情网友”根据各种拼凑的情报云里雾里地讨论一气。不过有个微博里的小哥说他给新垣结衣送过快递,并指出了大致区域和住房价格。虽然没有理由相信他说的是真的,但我在网上确实找到了有同样资讯的住宅。于是我就中二地去了,权当一次在涩谷区的散步吧。路上还看到了去年四处晕头转向时经过的地带。从涩谷站西侧出来想到东边确实不好走,旁边的立交桥特别复杂,最后我从地面一条不到一米宽的窄道走过去的,还算运气不错。道路两旁的墙上有很多涂鸦,不知道为什么。
目标现身,具体资讯就不透露了,是一个很安静的区域。附近还有一座国学院大学博物馆。还看到了街边常见的那种神社,这次叫金王八幡宫。
返回繁华区,华灯初上。
天色逐渐暗下来,我结束涩谷地区的行程,搭上副都心线直奔杂司谷站。杂司谷站附近的鬼子母神是《野兽》的主要取景地。野兽属于“排场”比较小的都市剧,重点在于反映人的内心,符合拍摄要求的街巷应该不少。出地铁站后到目的地的途中经过一座桥,我在桥上玩了会车灯拉线,因为是手持,所以效果不太好。
幅度心线的车站离鬼子母神还有段距离,需要向东穿过一个街区。到达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因为拍子太亮而周围太暗,所以很难照。除了《野兽》之外,附近的寺庙鬼子母神堂一带因为是离都市较近的幽静寺庙,所以经常被电视剧选为取景地。新垣结衣主演的《掟上今日子的备忘录》的第一集也有这里的画面。《野兽》中,主要还是男女主相遇的酒吧、男主的事务所在这条街上。附近人非常少。像这种恶劣环境下,手机直接拍照的效果反而好于相机。
在杂司谷待了好长一段时间,还拍了视讯,冻得不行。接下来坐副都心向南到新宿三丁目,换乘新宿线直奔神保町站。神保町站附近有一家非常有名的酒馆:酔の助。新垣结衣参演的作品中,至少有三部有这家的场景(《飞翔情报室》《逃耻》《野兽》),可能还有别的。其他日剧日影中,这家店也是常客。他们家的墙上贴著用毛笔写的各种选单,在观众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附近寻觅了一会确实找到了店家,但是门是紧闭的,感觉比较封闭。后来趁著有人进出往里看了看,认定这是一家非常本土化的酒馆,外国人恐怕比较难受。而且我就一个人。我问了问在日本的同学靠不靠谱,说可能要消费,当然也必须要和店家交涉。我想实在是太麻烦了,于是在门口拍了几张就溜了。
原本没有安排的一个点,是神保町附近的一家书店。《逃耻》中男主只是在这里买了本数独而已,和新垣结衣关系也不大。但后来发现正好在神保町附近,所以打算去看看。从酒馆的位置向南,穿过马路,便到了书店一条街(日本的书店经常扎堆)。向东走了一段以后终于发现了三省堂书店,可惜已经关门了,我只好悻悻而回。一抬头,正好看到远处明治大学的主楼,原来在杂志上看过。明治大学也是日本一流的私立大学。
继续南下到达神保町附近最后一个点,是《野兽》中男女主一起喝咖啡的地方,在一座大楼的一层,位置隐蔽,找了半天才找到。
《野兽》女主的公司所在大楼。在新宿线岩本町以北,离神田川非常近,是顺路加进去的一个点,本来没有想去,后来一想从地铁出来再进去也花不了多长时间,实操的时候时间也够,所以就去了。
岩本町车站里一列粉色的列车,上面还有卡通形象,因为柱子挡住了所有资讯,所以并不知道搞的什么名堂。
因为太累了,所以决定先休息一会再出发,于是换回浅草线,向南直达宝町站。在屋里吃了一盒吉野家。日本的调料采用独特的包装,手按住两边使劲挤,结果第一次我没控制好,挤出去好远。
振作起来重新出发,没想到正好来了一次故地重游。去年走过的街道、住过的旅馆都见到了。6个月能让一个人改变不少啊。
东银座站以南的三角形步道桥,日本立交桥确实建得奇形怪状的。即使是银座这种比较繁华的地带,在晚上十点多的时候也基本偃旗息鼓了,街上基本没人了。步道桥上的扶梯和电梯早就关了,我待了十分钟,也只见到一个人。
最后作死跑了一个购物中心叫Ginza Velvia-kan,没有意识到肯定早就关门了。《逃耻》中女主曾经抱过的一个机器人就在这座楼里,当然我是没时间找了。往回走以后就遇到了交流一章中提到的奇怪小哥,想想还挺可怕的。在11点的时候,我好像听到了钟声。
东京第一天,从下午一点到晚上十一点,大概坐下一共一个多小时。一下午已经三万多步了,我自己都有点害怕。我再次体会到东京通达的铁路为旅客提供的巨大便利。当然,在微博上进行的直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他粉丝的支援确实给我很大的动力。再累也是很期待第二天的横滨之行的,毕竟是一个新的城市啊!
横滨—海洋之城
横滨这个地方对我来说一直充满著神祕感。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就多次在听说过这个城市,但是多年来,印象仅仅停留在“是个著名的港口”这样的水平。后来看很多旅友或是身边的朋友去日本旅游,排在最前面的总是东京、京阪神,有时候有名古屋和奈良。再往下一般就是别具特色的北海道和九州地方(包括冲绳)了。但除了一些在日本的同学周末闲逛,或是一些爱好群体为了某些专门的目的而前往,横滨出现在我耳边的次数实在算不上多。(下面这张是本行我最喜欢的照片之一。)
事实上,如果仔细看看中国出版的大部分世界地图,就会看到从日本出发的国际航线基本都是从横滨启程的。横滨是神奈川县县厅所在,是日本的第一大港口和日本的第二大城市(有争议)。前面提到过的首都都市圈和京滨工业区,都和横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
横滨的发展与日本的神户、中国的上海等城市颇为相似。开始都是小渔村,后来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开放,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成为举国甚至举世闻名的现代化港口都市。具体来说,1889年设市以来,一方面具有发展重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又是西方先进文明传入的门户,所以横滨的发展极为迅猛。二战以后,随着人口、土地等问题日益激烈和围海造地等技术的成熟,东京湾等地临海的海岸形状几乎完全被改写,其中又以横滨最为显著。本次旅行横滨站的主要参观区域,也是横滨最繁华的区域——港未来21地区(みなとみらい21),有很大一部分是就是人造的海岸或岛屿。
和神户非常相似,横滨也有所谓的“山手”“元町”等充满异国特色的地区,异国的“异”也包括中国,横滨中华街是日本最著名的唐人街。当然,临海地区鳞次栉比的高楼更能体现出横滨作为现代都市的风貌。
横滨市作为一座大城市,其实面积不小,有400多平方千米,14个区。但是一般游客常去的地方以中区和西区为主,也就是上面说的被称为港未来的新港区,从地图上来看,也就是西南海岸一带。(紫色为横滨)
横滨虽然很繁华,但其实景点不是很多,大多集中在离海岸不过一两公里的范围内。而且相当重要的是,从横滨站出来有一条港未来线,虽然只有5站,但基本达到了所有景点密集区。所以横滨的交通规划不必下什么功夫。我将这一代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中区;2、中华街-日本大通一带;3、马车道-新港埠头一带;4、港未来一带。
中区以首都高速神奈川3号狩场线与其他区域分开,处于最东侧。这一片绿化比较好,主要是各种公园和当年西洋人的小房子(和神户的北野地区差不多)。因为时间紧张,本次我没有安排这里的景点,但是对于没去过神户、长崎这种城市的朋友来说,可以来这里体验一下异国风情,享受轻松的氛围。(下图中绿圈为公园,粉圈为西洋风格景点)
中华街-日本大通一带则在上面那条高速的西侧。这片区域内的两个地铁为日本大通与元町·中华街,其实两站只隔了800米。这一片重要景点就要多得多了,比如深入海洋的大栈桥、靠海的山下公园、邮船冰川丸、横滨海洋塔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南侧的横滨中华街,可以说基本都是必去景点。此外,这里也有一些历史博物馆和商场,感兴趣的可以特别关注一下。(下图中蓝圈为参观景点,绿圈为公园,黄圈是中华街的大致区域,白圈是地铁站,大栈桥在横滨开港资料馆以北)
马车道-新港埠头一带紧邻中华街-日本大通再往西,由海上的新港埠头和陆地上的马车道区域组成。这里也有一站-马车道,当然距离日本大通站也非常近(本来就是挨着的)。新港埠头上的娱乐休闲设施很多,有World Porters购物中心、红砖仓库、合味道纪念馆、Cosmoworld游乐场(就是那个摩天轮的所在)等。同时对舰船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在海上保安资料馆横滨馆附近看到数量众多的海上保安厅舰船。大栈桥西侧有象鼻公园,很出名,因为位置独立,所以特别列出。马车道附近同样是博物馆云集,比较著名的有日本邮船历史博物馆,还有一些商场等。(下图1为马车道周边,蓝圈为参观景点,绿圈为公园,紫圈为北仲桥,白圈是地铁站)(下图2为新港埠头,蓝圈为参观景点,红圈为游乐园,粉圈为购物休闲场所)
港未来一带和新港埠头由国际桥与汽车道连线,和马车道一带由北仲桥连线。这里有港未来站,是横滨市高楼的集中地区。东北的临港公园和南部的日本丸纪念公园也是著名景点。中部的高楼中不乏购物中心和高档餐厅。日本丸南边的桜木町车站也很有特色,感兴趣可以去探访一下。最北侧以新高岛站为核心,周围有原铁道模型博物馆、高岛中央公园、港未来桥等去处。(下图中蓝圈为日本丸,绿圈为公园,紫圈为港未来桥、粉圈是各大购物、住宿大厦,白圈为地铁站,日本丸西南为桜木町站)
总的来看,除了南部的中区外,横滨的热门地区由首都高速神奈川1号横羽线和外界隔开。虽然这种情况使得横滨的景点数量和东京、大阪等地比起来少不少,但也使得参观、游览比较方便,不用担心内部交通等问题。
横滨没有专属于自己的机场,但有铁道枢纽——横滨站和新横滨站。由于没有机场,游客一般从东京去横滨,只有30千米的距离,所以在东京站乘坐东海道本线或者横须贺线都直达横滨站,时间仅仅为半个小时左右。如果想从横滨快速到达较远的地方,就需要从横滨站搭乘横滨线到达位于内陆的新横滨站,在这里搭上通往全国的新干线。(下图中白圈为铁道枢纽,蓝线为两个大站间的轨道,红线为京滨路线)
我的一期安排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也是围绕着上面几个区域展开。我一共有两个整天和一个半天的时间。第一天计划到中华街-日本大通一带,参观一下上面画圈的几个地方。早上从东京直接坐到元町·中华街这站,下车先向北到冰川丸附近逐渐往南走就可以了(当然有些地方9点才开门)。第二天到新港埠头和港未来区域,同样基本就是上面那些地点,早上坐到港未来站下车后先在港未来区域转一转,接着向东到新港埠头。晚上可以回到地标大厦看看夜景。第三天本来时间也相对有限,安排的就是马车道附近的几个博物馆。
后来加入巡礼内容以后,情况的变化相当大。因为我需要在周二(也就是到东京后第二天,横滨的第一天)就去北部菊名站附近巡礼,所以大部分计划都要重排。最终经过一下午的努力,我重新把原定景点、巡礼地点和时间因素审视了一遍,优化了方案。(下图为经多方查询后得到的巡礼地点位置,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日期)
新方案因为第一天需要北上,所以再回到横滨后干脆就在最靠北的港未来区域游览,顺带把南边几个点也都看到。因为时间有限,就先不去新港埠头了。横滨第二天时间是最充裕的,完全可以在中心活动,所以安排了马车道一带和新港埠头,综合景点和巡礼点的数量,这里是最多的,所以这样安排。第三天时间有限,所以安排了中华街-日本大通一带。其实这里东西也不少,但一方面离马车道比较近,第二天时间多的话可以多看看;另外本区域内也没有需要夜间巡礼的地点,所以白天游览完毕后就可以离开了。(下图中粉线为区每日区域划分,白线为白天行动路线,绿线为日落后行动路线,第三天两个区域之间坐地铁)
具体到每个区域内,如上所述,尽量在下车以后按照不回头的顺序将去处串起来。这次我需要在白天和晚上走很多相同的点,也就需要在日落后重新再安排一条路线。这样的工作量实在是不小,但是对于提升效率来说还是大有裨益的。一般的朋友不需要顾及巡礼的问题(或者专程巡礼也一样,而不是混合),即使依照这种最优原则,规划的难度也会低很多。一般情况下,可以参考我的原计划。
2月12日
12日我起得很早,大概6点左右,稍微吃了点饭就出发了。开始的时候我没有仔细检视路线,采用了京桥站-银座线-银座-丸之内线-东京的坐法,到东京站就可以搭乘东海道本线了,不过后来才发现其实根本不用这么吊脚。在东京站的时候,有幸看到了北海道新干线用的E5系列车,拥有一个大鼻头,涂装是如图的特殊颜色。去年在神户的海洋博物馆我还买了一个该车车头的模型。
日本的城建和城市发展和中国大不同。虽然多国都出现了明显的人口城市化,但是因为北上广深等城市实在太过巨大,所以自己本身就是都市圈。外来打工的人们考虑到时间问题只能住在大城市中。此外,中国的中远端铁路多采用实名制,虽然避免了很多问题,但也使得坐火车变得相当麻烦。东京都的面积只有北京市的八分之一,东京核心区的面积很小,所以虽然很多人都跑到东京工作,但通过日本不实名的中央铁路和地方铁路网,可以非常快捷地抵达环东京湾一带或神奈川县南部。住在横滨、川崎、千叶等彼此独立的大城市中的人早晚来往于东京毫不奇怪,很多学生也这样。因此在早高峰阶段,中国的火车运营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是日本的电车会像地铁一样挤,站满了上班、上学的人群。到车站以后,会被人流裹挟著下车,然后我会迅速躲到一边,再慢慢研究路线。
乘坐东海道本线到达横滨后,发现横滨站是一个相当大的站,大概有11条线经过,所以站台错综复杂。第一次到来,我花了不少时间才从JR的站台找到需要搭乘的东急东横线。横滨这边的线路感觉要比东京新一些,不过车厢内部也没有太大区别。
所谓“东横”,和京滨是一个意思,东京-横滨。这趟车能够从横滨直接开到东京的涩谷和池袋,当然我并不需要走这么远。我只是向北坐了两站,到达一个叫做东白乐的小站,开始我的巡礼之行。东白乐站附近的铁道在地面之上,因此成为电视剧取景的好去处。
这不,《野兽》中男女主去横滨寻找教堂的路上也从这一站下车,接着在铁道旁寻找教堂的方向。当然,真正的教堂根本不在这站附近。这里不断有电车隆隆驶过,为宁静的住宅区带去一丝喧嚣。
接着就要开始爬坡了,附近区域的道路非常陡,有点像神户北野地区,估计有30度以上,好在路不长。一段时间后,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所在的高度。这时我向远眺望,发现天气极好,在高楼中待惯了的我已经很久没有以这种略微高于平视的视角俯瞰大地了。向西望去,距离80多千米的富士山清晰可见,这可以算是本行的第一个意外惊喜。
《野兽》中男女主在附近的一个幼儿园前也向西眺望,但拍摄时是下午,逆光强烈,所以并没有富士山等景色,当然又是另一番意境。
这种蓝色在北京真的不多见呢!这又是什么“蓝”呢?
向东走了一段距离以后发现树林中的一座庙宇,按照他们的说法应该是“两重塔”。塔的下面不远处,就是另一处取景地,看来剧组也真是节省资源。
哈,就是这里,《野兽》中男女在前往教堂路上登上的台阶。因为是冬天,附近的景观差得有点远,但是通过栅栏、建筑等,我还是认出来了。开始我还是不太确信,于是往前又走了走,却发现视线越来越低,不太对劲,所以返回。返回时就遇到了前文中提到的老奶奶,一番“交流”后,我终于看到了远方的东京塔和天空树。不知道从这个角度看天空树为什么矮这么多。
返程时看到的“二重塔”和远处的港未来21区,这种视角还真是让人惊叹横滨的繁华呢!
东白乐站再向前三站就到了菊名站。菊名站对于大多数旅者来说必然是生疏的,但是对于部分新垣结衣的粉丝来说,情况不太一样。
原因上文中已经提到过了,附近的一个住家是《逃耻》的主拍摄地,而后者是新垣结衣的第一代表作,也是当年震动全日本的传奇影视作品。据说该剧播出后,剧中的取景地相继迎来大批巡礼旅客,旅店、公园爆满,幽静的寺庙中突然挤满了人,而住宅区则出现了居民反映扰民的情况。更有甚者,当年横滨旅游局借此机会出版了“逃耻”版的横滨旅游图。其实一开始我以为就是巡礼路线,但在网上找到pdf才发现本质上是旅游局方面借《逃耻》的名气而把传统的景点又写了一遍,对巡礼没什么太大帮助。时间紧迫,到达后赶快开始巡礼!
那栋住宅叫做Skyhills菊名,位于一个小型丁字路口的东北角,南边是一长串台阶,地势北高南低。因为这是主人公的家,所以附近大多地点都被选为过取景地。虽然不少前辈都曾来此“膜拜”,但自己置身实景,还是颇为感动。
北边的小地方逛完了,终于可以前往港未来21了。返回横滨站,再搭乘清新的港未来线,一站地后来到新高岛站。新高岛在港未来21最北侧,还有大片土地尚未开发,但目前已经友好几座楼在建设了。一出地铁站,顿时就感受到横滨不同的气息扑面而来。虽然高层建筑很多,但看起来规划得错落有致,且蓝绿色的玻璃幕墙反射著湛蓝的天空,让人感觉十分清爽。横滨确为一座现代化海洋新城。
附近的港未来大桥是《逃耻》的取景地,女主在白天和黑夜两次经过过。桥上车不多,但是两侧风光不错。
新高岛站特写。
再坐一站,是港未来站。港未来站名如其实,位于港未来21中央,出站以后,抬头可见周围的标志性建筑。我先来到Mark Is购物中心附近,寻找巡礼地点。
《逃耻》中女主和另一位男性讨论分享劳动的话题时,以及一晚“偶遇”那位男性时,背景就在Mark Is前的美术广场。地上有许多白色的多面体,充满现代艺术风。背后就是横滨美术馆。
向北穿过一条马路,对面就是《逃耻》中女主姨妈的公司大厦,相当巍峨。这里曾经出现过穿帮镜头:这座大厦下面是瓷砖地,并非草坪。但是剧中男女主为了隐瞒假结婚真相而欺骗姨妈的举动则是在一片草坪上进行的,草坪和附近的大楼其实在东京。两座楼有些相像,但是稍微留意就会发现细节和附近环境均不同。当然这并不是什么硬伤罢了。
向北走一段距离就到了第一个非巡礼地点:PACIFICO横滨会展中心。路上看到不少高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十分好看。
展览大厅,像一只巨大的七角怪物(有七个突起结构)。当前有几只“角”在维修,颇煞风景。
港未来区的详细地图。
PACIFICO会展中心北边是临港公园,其实颇为普通,只是因为位置较好,视野开阔,所以有一些人来散步、跑步。最大的亮点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向远处眺望,港未来21和海湾景色尽收眼底。
海湾的观光船“海洋巴士”。
站上刚才那座桥眺望远方。
会展中心。
横滨洲际大酒店,是横滨地标之一,和迪拜的帆船酒店异曲同工。
Bukari栈桥,应该是某些游船的出发地。
横滨合作中心。
绕过洲际大酒店后,沿着南北方向的道路前进,左手边(南侧)就是新港埠头了。前方则是横滨太空世界(太空世界横跨两岸),是个小型的游乐园。虽然和欢乐谷、迪士尼这种大型综合游乐园比不了,但是因为近水楼台的缘故,不少年轻人都来这里放松。此外,附近还有水陆巴士。
太空世界的尽头处,又是《逃耻》的取景地。在一座桥附近,姨妈来接女主、男主和男主同事去山梨县玩。在地标大厦脚下,姨妈和那位搭讪女主的男性共同开车路过。
由于距离地标大厦很近,周围视野遮挡也不严重,如果想拍摄地标大厦的巍峨感,在这里是不错的选择。
日本丸纪念公园位置独特,从表面上来看,它建设在北仲通向北伸出的一个半岛上,但事实是,半岛左侧和和陆地之间的水域是人工挖掘的船坞,这里就是“日本丸”号停靠的地方,当然也是公园的一部分。日本丸纪念公园里有重要文化财产帆船“日本丸”号,以横滨港为主题的横滨港未来博物馆,内部也有船只画家、设计家柳原良平的艺术博物馆。但这一次我不太走运,日本丸目前在船坞中接受维修,坞中水被抽空,工程要等到4月份才能结束,因此“日本丸”号现在是无法参观的。“日本丸”号内部有很多复原展示室,也有专题展示,是标准的舰船类博物馆(和我去过的“三笠”号、接下来去的“白濑”号的模式类似)。至于港未来博物馆,则是类似大阪历史博物馆、名古屋市市政资料馆的存在,分割槽详细介绍了横滨港的开港、近代建设、震灾复兴、战争、高速经济发展、集装箱运输时代和国际竞争等时代,港区、建筑、港运、海运、造船、环境等主题,是横滨的百科全书。此外,这里还有大量的文物、图书馆等设施。那位柳原先生是现代艺术家,用卡通的手法绘制各种有关横滨的故事,颇为生动。但我到博物馆门前看了看,感觉没有开门,加上时间确实紧张,最后就没去。但现在想来还是有点后悔。如果各位有时间,一定不要错过日本丸纪念公园。“日本丸”号处也是《逃耻》的取景地,女主做梦在这里进行了一番情感观的政治演说,但现在船只被围起来,景色也就没法看了。
公园东侧有一些雕塑和遗物,都有拍子现实内容,可以去看看。附近也有大片草坪,春夏等不太冷的时候,可以坐下来享受横滨风景。
所谓的“汽车道”,和“马车道”对应。但现在和汽车没什么关系。
按照计划,我来到第一天中最靠南的目的地,桜木町站。虽然没有港未来线经过,但桜木町站是横滨城区相当重要的车站,营蓝线和根岸线从这里经过,客流量也比较大。车站附近是繁华的购物区,站前广场更是终日络绎不绝。《逃耻》中,女主白天在此接受了一次采访。当时有一位中国朋友得知讯息后还飞奔而去,但到地方的时候已经收摊了。另外夜间场景也有在此拍摄的。
两张附近的导览图,相当详细。
之后北返,在去岗位来的路上经过了《逃耻》的重要拍摄地之一的北仲桥,该桥连线了港未来21以南和马车道两片陆地。此地是拍摄港未来21高楼的最佳场所之一。因为天已经阴了下来,而且晚上我还回来,所以匆匆拍了几张就离开了。
回程途中的更多发现,比如“日本丸”号所在的船坞叫NO1 DOCK。游乐场也依然在运营,虽然看起来人不多。
日本的特色鸟类,日本鹡鸰相当常见,虽然见人跑得很快,但是不常飞行,动作十分轻盈。
到达横滨站后,我开始寻找营蓝线,过程非常痛苦,甚至一度想放弃。上面提到过,横滨站是大站,因为线路过多,很多指示只能列出路线的大类,按照大类再去找具体的路线。开始我不知道这一点,一门心思在找“ブルーライン”(Blue Line),绕了一大圈也没找到。最后实在没办法才急中生智,不如先去市营地铁方向。进去以后又是一番周折,最后在反身的位置找到了营蓝线。结果,我上地铁开启地图后突然发现,桜木町站不就有营蓝线么,这么一折腾我都想打自己了。大家以后一定要在坐地铁前优化路线,不要出现这种或者待会要说的前往横滨过程中的出现问题。
在三泽下町站出站后,来到了一条安静的街道,接着我就开始寻找真正的教堂了。其实距离不远,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这里就是《野兽》中主人公们期待“钟声响起”的地方——横滨圣安德烈教堂,在台词中也提起过,不过最后因为扰民的缘故被告知不会敲钟。到达后我看周围没什么人,还有个叫三泽下町公园的小公园,于是在凳子上坐着吃了点东西。半晌除了一辆摩托一个人都没看见,不禁感慨什么事情都要下点功夫才能有成果;如果永远在前人熟稔的道路上反复,恐怕不能开拓什么新的天地。
栅栏上的珠颈斑鸠。
休息后就开始围绕教堂拍摄,拍了一会就遇到了交流一章中的故事。阴天的缘故,对比度很低,和剧中的场景还是有不小的区别。不过话说回来,日本随处可见的基督教堂确实是一种别样的风景。(我还专门把手机调成了和剧里一样的5点)
返回港未来站后,我又去了三菱港未来科技馆,同样走了半天,最后发现周二闭馆。虽然空欢喜一场,但其实当时已经很累了,所以也并不十分失落。一次旅行有没有遗憾,完全取决于期望和实现的相对值,没有失落也并不意味着干了不少事,反之亦然。
横滨街景,路上也有不少纪念、历史内容,和神户很像。
趁著天亮,再赶去马车道附近一个本来安排在第二天的巡礼点,因为没什么具体内容,不如一网打尽。
就是这家,Café Omnibus。一家很上档次的咖啡馆。《逃耻》中,女主曾经和姨妈在这里讨论过治牙的问题。当然以当前的状态进去有些困难,于是我就反复在门口用手机照了几张,这也是各种粉丝的常用技巧。
天色渐渐暗下来,我的算盘是天黑之前到达地标大厦的展望层,趁著天亮照几张,天黑后再欣赏夜景。马车道站的内饰令人印象深刻。
从港未来站出来后,可以直接在地下前往附近的皇后广场、Mark Is等购物中心,十分方便。
但是寻找展望层电梯的过程不太顺利,我在巨大的地下商城中四处转悠,大概花了半个小时才找到入口。官网上我没有查到任何详细的位置资讯。根据我当时拍摄的地图,出站后应该一直向南走,找到LANDMARK PLAZA的地方,进去之后在地图上找展望フロア スカイガーデン字样。最后会进入一个门里面有问讯处,左手边又有个小门上面写着69F展望フロア スカイガーデン,进去以后就好办了。
横滨地标大厦,高296米,73层,于1993年开业。49层以下为办公与零售,49至70层为皇家公园酒店,69层就是我们要去的展望层,高273米。该楼作为日本最高大厦的纪录保持了近20年,直到最近才被大阪的新锐“阿倍野HARAKASU”所超过,不过其实也只有4米的差距。273米的展望台超过东京塔的上层展望台,成为日本第三高的展望台,仅次于晴空塔的350米与阿倍野HARAKASU的300米。地标之名名副其实,在横滨附近的广大区域内,只要视野开阔,都可以看到其高耸在港未来21的雄伟身姿,是名副其实的、象征横滨的地标。大楼配备的电梯速度位居世界前列,据说仅次于台北101,达到750米每分钟。顶层的展望台更是向东俯视东京湾,向西遥看富士市的好地方。
从刚才那个门进来后,反而会有人来引导你乘扶梯下楼,自动购票。成人票价1000日元。接着就可以享受超快速电梯带来的鼓膜膨胀感了。
虽然拖延了不少时间,但好在上去以后天还没黑,趁机照了两张日落下的横滨。和其他展望高楼/高塔类似,地标塔也有四周的景物指示,方便游客进行识别。
大概等了三十多分钟,天色完全暗下来,灯光渐次开启至最大程度,夜幕下的横滨变得璀璨起来。这让我想到了在海洋塔买的一块冰箱贴上的字“Minato Mirai 21 floating in the sea of light”。景色绝美,各位自行感受灯火海洋。以下四图是马车道方面。
以下四图为新港埠头。
以下三图为港未来21。
因为楼是方形的,所以四面皆有展望视窗。比不少展望高楼要贴心的是,天黑一段时间后工作人员会把无灯方向两侧的帘子拉上,这样窗户的反光就会降到最低,对摄影大有好处,实在值得点赞。
情侣的许愿活动。
Sky Garden与高度标尺。
楼顶有一家咖啡馆,自己的座位独占一面窗户。虽然有点贵,但来这里小酌一杯,体验“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意境才是目的。
横滨的细节,即使是100%的娱乐观光设施,也在角落里留下了历史材料。文明开化的150年,是横滨及附近地区天翻地覆的150年。我想国内引入类似的措施对于科普和培养爱国精神颇有帮助。
和大楼相关的影视作品,有木村拓哉和长泽雅美哦。
饱览横滨夜景后,离开地标大厦。
从地下出来后,又回到了白天的Mark Is前的大道上。白天道边的那些树上面缠着灯,晚上灯一亮,塑造出氛围浪漫的童话世界。这条路的夜景也是《逃耻》的中出现过的画面。
皇后广场正面照。
Grand Mall公园圆形广场,就在最靠西面的Queen’s Tower A脚下。
炫美的第二船坞,和“日本丸”号所在的第一船坞对应。现在这里已经完全变成内陆,成为一个小广场。两侧的坞避内是各种商家。因为头上就是地标塔,灯光造型又非常独特,很多人来到这里留影。
夜间平视摩天轮,非常漂亮。
前文中《逃耻》开车剧情拍照地。
灯光下的帆船维修工作。可想而知,如果是可游览状态,景色一定很美。
又到了北仲桥。晚上的北仲桥可是《逃耻》中男女主情感发展的重要场所,不来这里看看是不可能。对于一般的旅游来说,北仲桥也是拍摄港未来21的最佳地点,前方除了汽车道的桥之外没有任何遮挡,繁华景色一览无余。
时间不早了,来到本日最后一站,夜色下的桜木町站,捡一下剩下的《逃耻》剧照。
夜色下的地标大厦,不知道为什么我第一感觉是太空中的星际飞船?
日本四处关门都很早,地标广场这种繁华地区8点也偃旗息鼓了,真让中国人摸不著头脑。
本日最后一张相机照片。
当天回去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路线可以优化,幸好晚高峰已经过去很久了,“坐”了很长时间的车返回住处,随便吃了点东西后就休息了。横滨第一天走了38000+步,是走得最多的,虽然对身体确实有一定影响,但是收获也很丰富。遗憾确实是有的,但是计划只是用来约束的,不一定能够完全执行是很正常的。总之,横滨已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天在微博上的直播也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2月13日
13日的情况有点特殊。前一天下午在早大的时候,我和一个现在在早大读书的高中同学联络上了。另外我母亲是她的高中老师。她已经放假了,但是因为家人也来日本待一段时间所以还没有回去。前一天晚上她邀请我和母亲聚一聚,我觉得挺难得的,肯定比旅游重要,所以就答应了。虽然我已经尽量将时间往后推,但考虑到银座附近餐馆晚间的火热程度,最后能把时间定在7点已经很不错了。7点时全日本都已经天黑,但是要保证7点到住处附近的某个地方,6点之前就必须到住处,这样最晚也要在4:30往回返。从旅游的角度来讲,原本13日任何的夜景就必须取消了。
前一天晚上我看地图的时候,突然发现东海道本线的东-横部分,第二站不正是新桥站,而新桥站到宝町可以直达,完全不用倒腾好几次去东京站再向南。所以我还是想挣扎一下,想到可以早上去得早一点,说不定还有灯。于是不到5点我就起来了,匆匆吃了饭,飞奔到地铁站。
可惜最后还是没赶上5:23的始发,结果一看时刻表,下一班竟然要到49分才到,恐怕黑天是赶不上了。不过好歹我也算是见过4点多的东京了。
值得欣慰的是,站台上的自动售货机有新垣结衣十六茶的广告,非常好看,让人在寒夜里感到元气满满。
到达横滨的时候,还不到6点,按照日出时间来说尚早。但我意识到我完全忘记了日落时间给我带来的经验教训:日出日落只是太阳的位置,和天色亮暗没有直接对应关系。而事实上清晨的时候,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部分光线已经能够折射到地面。所以我出来一看,虽然天色尚暗,但已经可以看清周围景物了。至于灯的问题,我则忘记了日本后半夜灯都是关掉的,所以即使3点来也看不到什么灯,看灯计划就这样破产了。
不过来早了也正好,能够多走一走,顺便能给第二天减轻点负担。于是我直接向北前进,经过一座桥来到新港埠头,也就是那块梯形的人工岛屿。因为这里及附近地势较低,所以随处可见如图的海啸避难资讯,看来灾难给日本的教训真的不轻。
向东北穿过新港中央公园,就到了著名的红砖仓库。红砖仓库是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的仓库群,距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今天已经被改造成文化、休闲娱乐的综合场所。其夜景是横滨的经典景色之一,这也是我早起的重要原因。但是现在看来已经没戏了,所以多少有些遗憾。《逃耻》中男主在“关键时刻”再次退缩,自己跑到外面时经过了红砖仓库。
接着向西返,路过这座气派的、叫做World Poters的大楼。因为没进去我也不知道里面怎么样,但是从地图上来看它是一座综合的购物、娱乐、饮食中心,想要剁手的朋友应该可以尝试一下。
新港中央公园斜对角的Navios横滨酒店,其特殊之处在于建筑的形状是“门行”,下方是道路。楼下放著座大锚。
酒店后面的运河公园,其实就是一片绿地。
此时不到7点,天差不多亮了,但是气温还很低,而且海边风很大,让人苦不堪言。因为实在是太冷了,我在公园的长凳上歇了一会。稍后看见了一个热饮售卖机,来到跟前发现广告是石田百合子,她就是《逃耻》中的姨妈。用宝贵的热饮捂了捂手,继续前进。
换个角度看汽车道,这是港三号桥梁,以及附近的游船。
新港埠头的西南角就是宇宙中心中摩天轮和过山车所在的那部分。前面的道路也是《逃耻》中姨妈开车路过的地方。
掉头从埠头东南部新港桥上离开,前方就是横滨市政的中心,有横滨税关(及其资料展示室)和神奈川县厅。
税关楼下就是下一个目的地,象鼻公园。象鼻公园北侧水面上有一座象鼻防波堤,形状确实很形象。此外,很多蓝色的小象也是这里的象征。作为经典的临海公园,这里也是《逃耻》的取景地,男女主在这里上演了浪漫的见面。
公园内的草坪上有横滨开港150年,旁边有一只吉祥物“Tanemaru”,严肃的事件和活泼的雕塑结合,妙趣横生。
草坪也是《逃耻》中女主和小学同学一起野餐、侃大山的地方。一开始我看有几个角度的背景不太对劲,可是别处又完全一致,不得其理。后来看到远方的吊车才意识到,有几座楼是这几年新建的。拔地而起的高楼虽然会带来不少问题,但是确实给人生机勃勃的印象。
十字路口附近的地面上,有城市特色的地砖。
著名的横滨市开港纪念馆,出发之前查到正在维护,所以并没有感到意外。
此时我觉得进度挺快,但实在是冻得不行了(没有穿羽绒服),而且热饮也快喝完了,于是果断潜入日本大通站避避寒。站内不仅条件舒适,而且装帧也富有特色,以现代艺术手法反映了横滨近现代历史上的里程碑。
在地铁站休息好后,出来再去看红砖仓库,这时候光线要好一些了。
红砖仓库附近的岸边视野也很好,可以看到火力发电厂、游船、海洋塔、远处的地标大厦,还有停泊著的那几艘海上保安厅的舰船。
两座红砖仓库间有大型吊车和不少工人,看来维修工作规模还不小。
红砖仓库附近的红砖公园内有历史遗蹟,包括旧税关事务所遗蹟和旧横滨港站月台。附近的井盖也颇有特色。
下一个目标是合味道纪念馆。但是路上需要先经过一座环形立交桥。桥上一端正好直通海外资料移住馆,我就进去看了看。
进去一看发现情况并不简单,首先需要等到10点才能开门,还有十几分钟。其次看起来这里也是一个不小的博物馆,或许没有时间用在新加的地点上了,于是下楼寻找出口。但在楼下发现了一个规模迷你的主题展“Global Savers”,讲的是日本国内的灾害与日本参与世界灾害救助的相关知识,基本只有展板,有一点点实物,我就顺便看一下。
虽然仅仅是个小小的临时展,但是看不出丝毫马虎。内容涉及了全球的灾害情况、灾害历史、JICA(Japan’s Cooperation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的合作机制、具体的合作活动等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值得国内很多新媒体线下展览学习。此外,日本作为灾害多发国家,其对灾害的重视态度,也值得国内学习,特别是民间。
从移住馆出来后,向北过一条马路就到了杯面博物馆公园,也叫新港公园。这里向北眺望视野很好。
转向西南-东北方向后的栅栏附近,是《逃耻》中女主和小学同学聊天的地方,也有很多人来过。
近距离观察摩天轮。
终于到了本行第一个正经参观的博物馆——合味道纪念馆(杯面博物馆、安藤百福发明纪念馆)了!我不怎么吃方便食品,相关的知识懂得也就很少。另外,新垣结衣也是日清小鸡拉面的代言人,这无疑增进了我的兴趣。那么,让我们一起进去看看吧。
进入后在大厅买票,大厅非常广阔,票价实惠,500日元。售票员会问你想不想DIY拉面,如果想的话还要加钱。工作人员还会给你一个介绍册子。购票后来到2楼,先了解方便面食的历史。这里有从1958年开始的各种方便面,绝对让人们大饱眼福。在这里也有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和今麦郎的方便面。
然后会进入一个观影厅,里面会播出10分钟左右的卡通短片介绍相关内容,是不允许拍照的,但是有中英韩的语音可以管工作人员要。
旁边的一座小屋,内景是早年面食制作的场景。
接着是一个走廊类的蜿蜒展厅,详细讲述了安藤百福开发各种方便面食的历史。我估计很多中国人没听说过这位宗师。日籍华裔的他本名吴百福,早年父母双亡,经营祖辈的资产。后来年轻的他创立的日东商会在二战中损失殆尽。战后由于日本百废待兴,人民吃不起高阶食品,安藤花费不少精力终于成功研制方便面,并在国内大获好评。在克服专利等问题安藤后将品牌推广到了全世界。晚年的他依然战斗在研发一线,其成就获得了全世界的肯定。安藤属于日本的国家级人物,在国内著名日语教材新标准日本语中,安藤和他的作品在中级上册第8课课文中出现,与教材中的野口英世、村上春树等巨匠齐名,被中日教育者视为了解日本的基本常识。
安藤的6个成功祕诀(我就意译好了):1、探索未知2、万事皆为创作来源3、培养灵感4、多视角观察问题5、不要泥于常理6、永不言弃。
方便面诞生!
寻找灵感的例项。
创意雕塑。
杯面诞生!杯面和方便面现在是差不多东西,但发明的时候可不一样。安藤先利用“瞬间热油干燥法”发明了袋装方便面,多年后又发明了杯面。研发杯面中遇到的问题是面饼不好从上向下装进桶里,很容易弄歪。最终他发现可以把面饼放在平面上,然后将杯子扣上去,完美地解决了问题。
有趣的视觉小活动。
安藤打算将方便面推广至欧美时,遇到了一个问题——西方人不会用筷子。安藤认为文化差异不是阻碍发明走向远方的借口,最终开发出了用叉子挑着吃的面。如今,安藤开启的方便面帝国已经蔓延到世界每个角落,2017年全球方便面销量达到惊人的1001亿,不知道能绕地球多少圈了。
91岁时,安藤和他的团队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款太空方便面,并且已经提供给空间站内的宇航员,获得了肯定。看来安藤是一位“终身学习者”。
作为一个发明家的纪念馆,馆里有人类文明缔造者的合照,以及他们的信条。除了安藤百福外还有爱因斯坦、哥伦比亚、福特、爱迪生、张伯伦、伽利略、贝多芬、法布林、诺贝尔、野口英世、松下幸之助、莱特兄弟、本田宗一郎、海伦·凯勒、汤川秀树、贝比·鲁斯。永不言弃是一切成果诞生的前提,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学习这些精神。
安藤获得的荣誉,包括“日本20世纪最伟大发明”,并被时代周刊评为“亚洲的英雄”,被纽约时报评为“面条先生”。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援他的女人”。为了纪念安藤的妻子安藤仁子,馆内有专门的展览。里面介绍了仁子小时候的生活、与百福的邂逅、相夫教子、帮助百福研发等故事。为丈夫的事业提供全方位支援,我们也因该感谢安藤仁子对发明诞生起到的重要间接作用。
小鸡拉面的“小鸡”ひよこちゃん。
这一层有比较大的饮食区,应该以卖面为主,11点已经人满为患了。电视上写着有5460中搭配组合。
搭乘扶梯来到四楼,有供孩子玩耍的杯面公园。
乐园门口对世界著名面食的介绍,有义大利面、拉条子、兰州牛肉面、冷面、越南粉、叻沙、印度炒面,泰国那个不认识。
旁边的世介面食之路里提供上述各种面食,可以在这里体验不同的面食文化。外面还有DIY的地方。开始之前工作人员或讲一些注意事项。
对面有展望台,可以眺望海湾景色。
回到一楼,靠近出口处有一个不小的商店,里面有各式各样的纪念品,会用统一的、带有博物馆标志的袋子装好,值得收藏。在一楼直梯出口处有如图的纪念品展示。我买了个图2中左上角那个挂坠,果然又是中国制造的。
这座博物馆虽然外观巨集伟,但是其实属于综合体验馆型别,不全都是展板、展品。全方位将面食的一切告诉游客,并让游客体验,是十分成功的构想。国家的软实力,就是在这样的设施、活动中所体现。我期待国内能有更多有识之士呼吁建立类似的科普、互动综合场所,让中国成为全民尊重技术、了解创新的国家。
出门以后大概11:30,博物馆的斜对角是太空世界的正门。
日本的麦当劳好像不是很多见,横滨更是没见到几家,这次在路上算是看到了。
中午的红砖仓库,游人多了起来。
下一个目标是位于新港埠头东北,离红砖仓库百米之遥的海上保安资料馆横滨馆。虽然新港埠头算是游客们常来的地方,但是这座资料馆以来位置偏僻,二来外景过于朴素,实在是难以引起一般游客的兴趣。当然我在国内已经做好了功课,而且前年也有来过日本的朋友给我推荐这里,所以我肯定要去看看。
整座馆是围绕着“九州西南海域工作船事件”设定的。2001年12月12日,九州西南海域,海上保安厅的巡视船命令朝鲜2艘工作船停船。朝鲜船只不仅试图逃离,而且用轻武器攻击海保舰船致3人受伤。巡视船开始还击,工作船疑似自爆沉没。
馆内有事后打捞上来的各种朝鲜船只上的武器装备。
这是其中那艘小船。
展馆中央摆放的是那艘大船,内部结构开放可以看到,旁边还有武器。
当时迎击的巡视船“奄美”号,拥有体型和火力的双重优势。
海上保安厅发展历程。
已经严重锈蚀的穿身上有大量标注。
馆内另外一个主题是日朝拉致问题,客观情况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些日本人突然消失。日本和主流的官方说法是被朝鲜绑架去干活去了,但是网上也有研究者说是朝鲜不少下级官员为了请功而把在日朝鲜人弄回国。当时有诸多嫌疑案件,最终确定问题的就是图上这些。因为从来没听说过,我也不敢瞎说,感兴趣的自己研究吧。
门口处的小商店,本来还想买点什么,结果发现关门了。
海保的主要装备,我也算是见过不少了,大概两种飞机和十几种船,但不太了解(海保、海警和海军不同)。
门口处的几张告示,包括拉致问题、海上救援电话、海保新闻、博物馆宣传和我上午去的那个救援展出的传单。
门口处介绍建馆事宜的牌子。
中午的时光线差到了极点,云层完全覆蓋了天空。我沿着埠头靠海一侧向南进发。路上经过红砖仓库南侧的海鸥公园。天上一直有黑耳鸢盘旋,飞得非常低。
象鼻公园旁边有一条上坡的步道,叫开港之道/山下临港线步道,可以直通到山下公园方向,也可以眺望沿海景色。
正面的横滨税关资料展示室。
稍微向内陆走一走后,在一个十字路口的东南角是下一个巡礼地点——Alte Liebe横滨本店。这是一家法餐餐厅。《逃耻》中男主为了向女主求婚,在失业的情况下费尽周折在这家订了餐,还提前了把各种礼仪、程式熟悉了一遍,不过最后出了点意外。我认识的一位大佬(就是上面跑到桜木町站的那位),在这里成功见到新垣结衣,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当时粉丝群体群情激昂的情景我到还记得。只不过今天,只有我一个人走过这看来没什么特殊的街头。虽然看起来很高阶,但是门口写的午餐价格只有1000日元,喜欢法餐的朋友不妨来尝试一下。
这里是法院,横滨地方裁判所和建议裁判所都在这栋楼里。
和Alte Liebe一栋楼里有广播图书馆,旁边有个新闻少年雕像,这是很久以前资讯传播的象征吧。
横滨的公交车,和很多城市的地面市电(有轨电车)涂装类似,奶油色加深红色。
令我印象深刻的情景。我上面不少全景里都可以看见几座正在建造的楼。下面我就来到这些楼的脚下,在建筑工地围墙上贴著的,不仅有相关的安全宣告和施工内容,也有很多有关城市历史、建设、环保方面的资料,以及阐述新建筑如何和既有环境融合的内容。日本二战后的民主化风潮浩浩荡荡,百姓拥有了巨大力量,所以无论是政界、商界还是工业界,虽然互相倾轧,但是不敢拿老百姓随便开玩笑。不过也因此形成了日本常见的“告知”体系。我认为这种体系是可以学习的,是促进企业和周围百姓互动的良好手段。
下一个巡礼地点在一个叫“Notre Dame”(巴黎圣母院也叫这个)的地方,地图上写的是婚宴场所,我也不太明白这个“婚宴场所”是什么东西。
先不管婚宴的问题,这里倒是有个好处。以港未来21的几座高楼为圆心作圆的话,这里和北仲桥处在一个圆上。但是因为这里前方没有汽车道铁桥遮挡视线,所以城市和拍摄港未来21的近景,算是个意外收获。
而临海一侧的休息区,就是《逃耻》的另一取景地。女主和小学同学在这里谈论过男主的事情,不过因为太无聊,同学根本不想听。
大门是自动的,好像可以随意进出,里面有些人在吃东西,看图应该是个综合的会馆。我还享用了一下一楼的洗手间。
马车道-日本大通一带有不少历史博物馆,显然我是不可能都去了,于是挑了最近的也最感兴趣的日本邮船历史博物馆。这家博物馆在横滨游船大楼一层,票价400日元,如果感兴趣的话还是比较值得的。
馆内说是不让照相,但其实也没人管,最好不要用大相机干扰别人参观就行了。展览分割槽,有9个区、一个企画展示、一个客船专栏和一个商店,旁边有独立的阅览室、卫生间和咖啡厅。
内容大概就是介绍近代以来日本民船运输的发展历程,形式包括各种展板、文物、视讯、模型等等。比较有特色的是,每个专区开头的地方墙上有一个小盒子,里面有相关内容的小纸片,我收集了全部十几张纸片,在开头的纪念品展示中,橘黄色的就是了。因为没怎么拍,这里只放几张照片说明馆内氛围。值得一说的是,93年开馆至今,特别企画展从未中断,也从未重复过,至今已经办过45个主题。现在是第46个主题:开馆25周年纪念。日本很多博物馆保持着与时代同步的脉动,将最新的资讯和研究成果提供给参观者,博物馆成为真正的科普生力军。
我比较感兴趣的战争中的商船损失,集中在战争末期的沿岸水域。
回国后我看了一下马蜂窝里的邮船博物馆词条,底下也有朋友提到这里和神户挺像的,对此我深有同感。因为去日本之前正好在读《日本概况》,大致了解了两座城市的历史。参观我完毕以后,脑海里一直浮现著神户海洋博物馆的形象,那里也是介绍海洋的重地。因为对这两座城市的相似命运颇有感触,我在他们的留言本上写了一句“不错哦!还真是‘东横滨西神户’啊!”来记录我的真实感受。
日本很多博物馆都有阅览室/图书馆,书籍可以免费在场阅读,很多市民(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平时没事就会到这种地方看书。因为门票不贵,所以画个几百日元看一天书是相当划算的。这里的阅览室装帧颇具特色,两面墙上是按照年代排序的日本历史上各种民用船的侧检视和名字,这必让舰船迷大呼痛快。
目前国内的技术类博物馆主要还是专门的科技馆或历史馆,将技术和历史融合的场所较少,而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普及。这样的举动是需要海量的投入的,如果永远认为这么做没必要,我们的晚辈也就不能接和受更先进的科普。
出来时是三点多一点,我临时决定火速赶往横滨海洋塔,既然夜景昨天已经看够了,换个角度再看看夕阳下的横滨也不错。海洋塔就在元町·中华街站的附近,出来走一会儿就到了。横滨海洋塔建于1961年,前些天在办58周年庆。建设目的是纪念横滨开港100年,用途为灯塔(世界最高灯塔)和瞭望塔。高106米,竣工以来一直是横滨的象征。展望层在100米,可以眺望的景色和地标大厦差不多。但其实最关键的是,这里可以以平视视角眺望港未来21,而地标大厦显然不能眺望自己。所以建议大家还是晚上或者傍晚去,在这里欣赏港未来21的夜景。
塔的下部是圆形的基座,入口在西南方。建筑内第2层有横滨城市导游中心,有很多资料。
海洋塔属于服务比较低端的展望建筑(和东京塔、天空树相比),我去的那天人也不多。入口处买票,750日元。接着会有个人带你上电梯。电梯很小,是三棱柱形的,一般只带一拨人(不怎么等)。巧妙的是,上行电梯窗户向南,下行电梯窗户向北,可以欣赏到两侧风景。
很快就到达展望平台了。虽然天不怎么好,但因为日本的空气是没问题的,所以地面看得还比较清楚。另外因为是白天,也基本不存在反光的问题,照片质量不错。这边是西面,可以看到画面左侧的绿地,那里是中区。
景物标识比较简单,没有全景的地图照片,只有简易的景点景物说明,贴在玻璃连线处。
正北部的港未来去,颇为壮观。在前言章节中的那张也是这里拍的。
展望台环境。
第二天要去的山下公园一览无余,充满欧式风格。
远处的大栈桥和新港埠头,上面的各类特色建筑一览无余。各位也可以通过这张图对横滨海边布局有个大概认识。
对面的工业区,画面中央应该是东京塔。(不放大看不清,不是右边那个红白色的)
俯视“冰川丸”号。
远处的火力发电厂。
山下埠头,是货运埠头,所以非常繁忙。
海湾大桥,注意,之前照片里停在红砖仓库对岸的那艘涂装个性的双体游船已经开到桥下了。
首都高速和远处的造船厂。
南面的中区,绿地环绕,可以看到学生们放学以后从公园里经过。
太阳逐渐西沉,拍完了一圈后,我又待了一会。
拍够了下一层楼,来到94米的展望层,这里有和东京塔一样的透视窗,可以看到脚下的塔身。我已经很多年没去过中国的高层建筑了,不太了解国内的情况。但好像日本人非常热衷于在高的地方弄个什么恋人活动之类的。这里也有印章,但贴心的是,旁边有专门盖章的纸片,展望层盖一个,楼下盖一个,很有纪念意义。
时间不多了,我坐电梯返回2层。2层有纪念品商店,我给自己买了个冰箱贴(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个)。后来又想了想给同学买了个貌似是钥匙链的小物件。
再见了,海洋塔!
虽然在早上摸清了更加便利了路线,但是眼下距离6点只剩下一个小时多一点了,我必须返回了。在元町·中华街站,我遇到了一件危险的事情。下图中两辆列车的涂装是一样的,但是从电梯下去的人大多走向左边那列,我非常不解,坐到了右边的车里。随车发车时间的临近,我所在的车厢里依然只有两三个人,而对面却不断有人上车,我疑窦丛生,想从什么地方寻找点线索。后来抬头一看,显示屏上写着直达涩谷,我立刻吃了一惊,马上跑到对面的车上了。虽然我没太搞明白港未来线为什么会直达涩谷,但对面的车上可没写直达,多少避免了风险。这段经历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列车的型别。
返回东京正好是晚高峰,列车上非常挤,好在没到需要站员手动推人的地步。
我在横滨的时候,同学已经把晚上吃饭的地方找好了,最后在银座附近找了一家寿司店——梅丘寿司美登利总本店。据说是同学推荐的,但她自己还没过去过。这家店超级火爆,我们到的时候她已经排了一段时间了,我记得我们是196号,当时才叫到160多,等了可能有一个多小时。我没有意识到东京晚上很冷,所以在没穿羽绒服的情况下在门外坐了这么长时间。
这家是传统的日料店,选单也都是日本风格的。有手写的推荐品选单,我基本都看不懂。最后点的是选单上看起来品相不错的套餐。这家确实很便宜,800-1600日元的分量就已经很足了,而且口感也很精致。虽然很不错,但最后我们三人都吃不下了。此外,那位同学在日本也有不少新收获,让我觉得留学本身确为一件有意义、长见识的决定。
因为第二天要坐新干线去名古屋,我正好问了问她上面提到的新干线购票的问题。最后还是决定把票买了比较安心。我们从银座坐到东京站买票,她也从银座站出发回去。
买完票后速速回酒店休息,第二天还有一天的奔波。
横滨第二天显然要比第一天大胆,对周围环境熟悉的速度也更快,在马车道-日本大通-新港埠头这几块之间反复走了很多次,最后都不需要地图了。虽然因为时间紧迫,不可能去更多的、很有价值的博物馆,但是突破自己的极限(早上是在是太痛苦了)而学到有关方便面、邮船的知识,欣赏横滨的景色,到向往已久的巡礼地点去看一看,已经让人感到充实,同时这一天的行程也告诉我横滨是一座值得到来的城市。至于晚上的事,算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吧,在日本见到留日的同学,怎么说都还是很难得的吧。
2月14日
前几天的经历证明了,14日半天时间显然不可能走太多地方。如果再去一个博物馆类的地点,也就不用再去别的地方了,因此我决定还是以外景为主,尽量多走走。此外,因为认识到早起并不能看到什么灯火,反而会非常冷,所以我不仅晚起了一个多小时,而且还加了一件衣服,后来证明这样的决策非常正确。
一大早按照宝町-新桥-横滨-元町·中华街的路线快速来到目的地,出门的时候天已经完全亮了,虽然也挺冷的,但是还是要比前一天五点多要强不少。
第三天的巡礼和原计划基本不冲突,因此出站后直接向北,几分钟步行后来到了山下公园。公园门口有详细的地图。仔细观察后,我决定先向西北后向东南,接着可以直接去中华街。
前一天已经在海洋塔上看到了山下公园的全貌,进园后得以平视。这座建于昭和初期的开放性公园,是在23年关东大地震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除了因为建在海边而得地利之外,园内也有很多有纪念意义的雕塑、碑石等,设计精美的花园也是一大看点。眼前这片就是位于整个园区中央的中央广场,中间有一座喷泉雕像“水之守护神”,是友好城市圣迭戈市赠送的。
两座城市结为姐妹城市25周年时,圣迭戈还送给横滨一些钟,英文名称叫“Mission bells of El Camino Real”。ECR这个词是“国王高速”的意思,当年在美国西海岸有这么一条路线,沿途会有这样的钟。
早上虽然逆光,但天色很美。
向北走,是很大一片草坪,因为是冬天,所以地上只有枯黄的荒草,但是修剪得颇为齐整。在这片叫做芝生广场的草坪上,有些人在遛狗,远处的港湾内停泊著巨轮。阳光斜照在草地上,烘托出祥和的气氛。
广场中有一条道路,道旁有《西洋理发发祥之地》。注意上面的英文字母“ZAN GIRI”,这是日语,翻译过来是剪短发。横滨是日本文明开化的先锋城市,而文明开化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包括理发这种民生活动。早年日本对学习西方的态度和清朝大相径庭,结果也是。
这样一座有历史的园子,当然少不了资料。这面资料讲述了明治、大正时代时的横滨海岸,公园的开设和围绕公园设计铁路的故事。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多多留意。
公园最东北侧的印度水塔,是关东大地震后印度商会寄赠的礼物。
从公园最北侧眺望港未来21和大栈桥。
靠海的一条路,非常长,有很多人在跑步。
海景。
《穿红鞋子的小女孩》。有一首《红鞋》的儿歌在1921年传唱横滨,这座雕塑是用来纪念这首歌的。作者也希望雕塑能够成为一座慈善地标。
在“阳台”(一个半圆形的突出部)上眺望港未来21,视野更加开阔。
已经见到很多次的“冰川丸”的后检视,可惜没有机会进入参观了。
朝阳下的海洋塔,代表着新的一天在横滨开始了。
海洋塔、“冰川丸”、邮船历史博物馆三家联动,如果购买通票是有优惠的,想要充分了解横滨海洋故事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此外,在“冰川丸”附近还有游船码头,可以在此乘船观看横滨景色。
“冰川丸”入口处,当时还没开门。
沉床花园,也叫未来的蔷薇园,有东西合璧之风格,但因为是冬天,所以有点萧瑟。春暖花开时节的这里,这里一定是争奇斗艳的存在吧?
花园一侧的日美友好女童军雕像,设于1962年,纪念美国女童军运动开始50周年。
再向南是节日广场,可以看做是迷你版的芝生广场,中间也有一条斜向的步道。
广场西侧一角处的里卡尔特将军纪念碑。这是一座讽刺的碑。里卡尔特将军早年在菲律宾闹革命,后来兵败逃到日本。1943年觉得祖国要独立了,于是又回到菲律宾,最终在1945年卒于战火中的吕宋岛。碑文当然只字未提日本对菲占领之事。最滑稽的是立碑者竟然是岸信介,此公早年是东条英机的得力干将,战争中后期因为意见分歧而分道扬镳。战后国际法庭将其列为甲级战犯,但是没关多久就放出来了。之后这位还当了日本首相,对华态度恶劣。其弟是佐藤荣作,外孙是现在的首相安倍。这么一位玩弄政权的人才在战后20多年建立这样一座雕塑,碑文上的“日菲亲善”赫然醒目,颇具战争年代“大东亚共荣”的意味。
公园最东南侧是小型水系,包括“舞台”、水之台阶、和世界广场。
早上光线不错,来一张海洋塔的标准照。
中国也有很多不错的城市公园,比如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如果能够对公园进行更严格的治理,并且加以文化装点,效果会更好。
从山下公园东南侧向西南方向行进不远,就是中华街了。不知道为什么马蜂窝上叫“横滨中国城”,我还是叫中华街。日本“三大中华街”中,横滨这家位于榜首(另外两家是神户的南京町和长崎新地中华街,这三座城市都是较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作为全日本最大的中国文化集中区,横滨中华街集中了数百家餐饮、娱乐、休闲、购物店家,可以为到来的游客和一般市民提供各式各样的中式物品和服务。另外,这里的建筑也都充满传统特色,这是我特别关注的。当然以上都是官话,有同学告诉我,中华街很多家的中餐都是日本化的,所以恐怕不能指望在每家都能吃到“地道的”中国菜。
中华街里的景点和店家分布可以参考这张图,这是我在其他蜂友的游记里看到的,非常全面。每座牌楼脚下也都有不太详细的地图。
从东南侧进入中华街区域(是开放的区域),我转了一会才找到了最靠东的朝阳门,此门一般也被视为正门之一,象征青龙。门楼做工精致,而且保养很到位,这里大多数门都是这样。
街边的狮子。要diss一下中华街的是,卫生情况确实比外面要差很多,地上碎屑也多起来了。另外我还看到在街边商家做一些有损环境的事情,当场被类似城管的人抓住了。为什么“中华街”里会这样呢?
妈祖庙,保佑小孩安康、安产、结缘、学业有成。平时香火应该很旺盛吧。
接着就到了今天第一个巡礼地点了——《熊猫饭店》!《逃耻中》女主和小学同学在女主与男主的“新婚旅行”前来这里吃过一次饭,此时女主即将面临情感大考验,而同学则刚刚和渣男断绝关系,相同的年龄不同的状态,令人感慨。饭馆二层靠窗中间那桌就是两人吃过饭的地方,也是很多粉丝去过的地方。听说店员很多都是国人。可惜我去的太早,只能在门口看看宣传的照片,而无法进入。
最南侧的朱雀门,当然代表朱雀了,前文中那张是正面照。
这就是“不太详细”的地图,虽然没有店家资讯,但是各种“门”还是标得挺全的。
天长门。后面的横滨大世界是横滨最大的娱乐场所,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安倍与众人的政治海报。
会芳亭,旁边是山下町公园。前不久春节灯花会在这里举办。
朝阳门附近的China Town80,是综合导游所。
市场通门,一条街两边各一个,里面有卖烤鸭的。
横滨中华街发展会协同组合所在的楼,风格比较特别。
中华街内最火的关帝庙,建筑雕刻得相当精细。
靠北的善邻门。
与天长门对应的地久门,共同镇守关帝庙前的关帝庙通。
几乎没有红色的延平门,位于最西侧,代表白虎。外面的西阳门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最北侧的玄武门,自然代表玄武。自此四象已经集齐,是否可以召唤神龙了?
玄武门门外的横滨公园,公园很大,但大部分都是综合竞技场,也就是地标大厦夜景看下去一圈蓝色围着绿色的区域。
横滨特色的NTT井盖,相当别出心裁地标出了主要地标。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井盖?
洗手亭,好像确实是洗手的,而且还在装修。
中华街外的停车场。
街头风格奇特的咖啡馆。
横滨的中华街规模不小,而且建筑风格千姿百态,有保持中华传统的部分,也有自己发挥的地方。当然这里属于必去景点,我也就不需要过多推荐了。
走出中华街,时间已经不早了,我直接前往横滨最后一站:大栈桥。路上看到了很多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包括著名的横滨海岸教会。
附近的大十字路口,红绿灯的变化和涩谷十字路口一样。
英一番馆迹和丝绸博物馆雕塑。横滨开港后,附近有一座建筑被当时的人们称作“英一番馆”。后面的街道就叫英一番街。
横滨港大栈桥国际客船码头(不太会翻译这里的ターミナル)正门,再向前走直通海上的大栈桥。
在上面那座桥桥墩上的画作,反映了1910年时的横滨港风貌。23年地震中大栈桥被毁,昭和初期进行了重建。图中不乏今天依然存在的地点。
附近警车局的警车,小时候我很喜欢日本车模。
象鼻公园平面图,前天去的主要是开港之丘,这次在通往大栈桥的路上看一看象之鼻防波堤。
1971年,岩仓具视率领5人团赴欧美交涉条约内容,画面反映的是当时船只离开横滨港的场景。黎明中的日本近代文明从横滨起航。
这里看港未来21也不错。
大栈桥埠头大楼,形状新颖怪异,可谓是横滨最“靠海”的建筑。
这就是象之鼻防波堤了,弯弯的很像象鼻,从空中观察更为直观。
大栈桥边停泊的巨轮“钻石公主”号后检视,尾部悬挂英国国旗。
横滨税关正检视,中间那座塔好像叫女王塔。
准备登上大栈桥。正如大栈桥的全称所描述的那样,它其实是一栋类似于航站楼的码头,有很多船只在这里停泊,接送客,并驶向远方。因此大栈桥上也有道路,有和机场一样的登船地点。但是这里作为经典观景台更加被人熟知,绝大部分的建筑上方覆蓋木板,人们可以踏着木板深入海湾,在海上回首体验横滨风光,或者更加清晰地眺望对岸景色。
这一天的明星是“钻石公主”号,这艘停在大栈桥的巨轮几乎抢走了大栈桥上所有人们的目光。该船竣工于2004年,由三菱重工建造,目前属于英国,航行于亚洲和大洋洲之间。用“巨轮”来形容这位“公主”已经不足够了,这艘奢华至极的巨轮长度达到290米,如果和军舰对比的话,仅次于美国建造的超级航母和中俄的“库兹涅佐夫”级,甚至都长于东家英国的最新航母“伊丽莎白女王”号。当然如果算上排水量的话,那就更是藐视群雄。115875吨总吨位在邮轮中属于第一梯队(军舰计算吨位方式不同,不适合比较)。航速达到22节,载客2670人。在网上搜寻舰名可以看到该船的官网,开启后可以检视船上提供的丰富服务,俨然是一座豪华海上城市。对于生长在北京的我,“钻石公主”号是我见到过最大的船(去年横须贺的航母仅仅看到一角,中国的两艘“基辅”级要小得多),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顺着“钻石公主”号来到大栈桥最前端,这里也是我离海峡大桥最近的地方。
船头前方看到的港未来21。
换上长焦镜头拍摄火力发电厂,两座高塔清晰可见。
几张大楼的特写。
海上保安厅的巡视船,这里拍的最清晰,基本没有遮挡。不过可惜的是,出现在很多旅友照片中的“敷岛”级巡视船这几天都没有在港,该船是海自最大的巡视船之一,体型和中国的主力驱逐舰相仿,可以携带两架直升机。
飘扬在游轮船首的旗帜随风飘扬。
大栈桥特殊的多面体木板结构。在这里,我也迎来了横滨最后一处巡礼地点,《逃耻》最终话中男女主拍婚纱照的地方。原本后方是港未来21,但此时被巨轮占据,区别有点大,当然我也是尽力了。
大栈桥另一侧停泊的游船“皇家之翼”号就小多了。这艘日本的游船也可以载客630人,且是全日本唯一的大型娱乐餐厅游船。在横滨湾航行的数个小时期间,船上提供丰盛的佳肴。每日巡航三次,分别为午餐巡航、下午茶巡航和晚餐巡航。
走下大栈桥,来到大栈桥埠头大楼下,有一只支撑大栈桥的螺旋桨。
接下来就一路往回返了,路上经过了计划中的横滨开港资料馆。上文中很多资料都出自这里,估计这里也是类似于大阪历史博物馆的存在。但是因为时间原因不得不放弃了,殊为遗憾。希望以后如果再去东京的同时,能专程来横滨看一看这里。
日本大通上的历史介绍。
返回东京后,我们离开酒店,前往东京站,接着踏上前往名古屋的旅途。
小结一下横滨。因为一些不可抗力,我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其实距离2月14日整整过去了一个月了。但当时我在微博上留下的一段文字,记载了我的心情,我据此来回忆,并加上后来的感悟。
横滨是日本第二大城市(有争议),这一点人们总是熟视无睹。事实上,对于一座缺乏历史积淀的城市,虽然横滨在文明开化后得到了很多资源、政策的倾斜,也确实有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但我们依然要看到,与东京、大阪、京都、名古屋这种有历史的古城比起来,横滨和神户,特别是横滨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状态,并且依然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是十分不易的。开港150多年来,一代代日本人在横滨辛勤耕耘、开拓进取,才换来了这座城市今天的繁荣。至今我脑海里还清晰地浮现着地标大厦上的两张手绘地图,以及从那里看到的灿烂灯火。城市中的人经常会以看什么都很平常来显示自己的视野,但这不过是肤浅的做法。一百多年前的这里,是没有几盏灯的。今天每一点灯火、每一栋建筑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无尽的劳动。这些元素共同组成了今天的横滨。
和日本很多城市一样,横滨也饱受挫折,无论是23年的关东大地震,还是战火的蹂躏,对于这座新城来说,打击是更为沉重的。但横滨仿佛是今日日本的一个缩影,这里的人们在在废墟上吸取经验教训,将未来视为目标,不断创新,跳出约束,塑造出崭新的、与众不同的横滨。无论是宽敞的地铁站,还是地平线上巨集伟的港未来21,都在诉说著新横滨的崛起故事。
同时,也要看到,城市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储存完好甚至还在使用的历史建筑自不必说。城市和景点中随处可见的资料,是日本各大城市共有的特点,而横滨对于大多数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从积极的眼光来看,横滨的生命是文明开化带来的,因此对于后者的相关普及也就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工作。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无论是建筑工地外墙的资料,还是井盖上的图案,都在为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贡献力量。
此外,作为一座港城,横滨还体现出十足的海洋风范。如文中所述,蓝色色调在建筑、交通工具等处的应用极为广泛,这加深了人们对“海之城”的印象。各种新颖的建筑和古老的西洋建筑相得益彰,让城市体现出别样的风貌。
以过客眼光来看,我认为横滨实现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完美融合”。此行还有很多遗憾,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探索这座不断前行的城市。
名古屋—东西合璧的新锐
名古屋和横滨的身世不太一样。上文提到过,名古屋还有个名字叫“中京”。“中”是相对东京和京都来说的。名古屋所在的中部地方,自古以来就发挥着连线近畿和关东两大核心的作用,所以虽然没有后两者那样发达,但在全日本也是相当靠前的。同时,中间的位置使得中部地方能够同时受到东西文化的影响,从而诞生出独特的新内容。
名古屋是中部地方的核心所在,也是爱知县的县厅所在。作为日本的第三大城市(人口为第四),名古屋的影响力在中部地方无人能敌,因此起到了在周边广大区域内的主导作用。
名古屋坐拥浓尾平原西部,濒临伊势湾,南部就是广阔的太平洋,占尽地利。1520年,名古屋城就建立了。1889年,也就是和横滨同一年,明治政府在名古屋设市。今天的名古屋是一座综合型工业大都市,各种重工业非常发达,它们主要集中在全市的西南部。市中心则是繁华的商业区,现代气息不亚于其他日本一线城市。值得一提的是,以名古屋为核心的中京工业地带是战后新崛起的工业地区,以各种制造业为主。20世纪末期经济泡沫破裂使得日本大多工业地区深受震动,唯有中京工业地带强势挺近,一路高歌猛进,目前已经成为全国第一大工业地带。而名古屋作为结合古今的大都市,也日益受到更大的关注。
名古屋比横滨稍小,为320多平方千米。其实它所在的位置和大阪有点像,只不过大阪湾向西南开口,名古屋南方的伊势湾向正南开口,而二者周围都是群山环抱。名古屋有16个区,旅游胜地扎堆在中区,也就是名古屋城稍南一带。本次给名古屋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因为著名景点散布各处,所以不得不四处奔波。北部景点以名古屋城为主,其东侧有名古屋市市政资料馆,西侧较远处的荣生站旁有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南边的热田区有著名的热田神宫。靠海处的名古屋港站以南,有各种海洋主题的景点,比如名古屋港水族馆、富士号南极观测船、还有一些公园。(下图全景中,绿圈为北部区域,黄圈为中部区域,红圈为热田神宫,蓝圈为名古屋港区域)
中部区域的去处比较多,比如作为名古屋地标的绿洲21购物中心和一旁的名古屋电视塔(到2020年夏之前一直关门装修)。荣购物街区是名古屋内重要的商业街。西南部还有名古屋市立科学馆及美术馆。地铁大须观音站旁就是佛教圣地宝生院。西侧稍远处的名古屋站则是名古屋的铁道枢纽,其站旁的JR中央双塔则是名古屋市的制高点。(下图中蓝圈为参观景点,绿圈为公园,红圈为大须观音,粉圈为购物休闲场所,白圈为地铁站和铁道枢纽)
因为名古屋是中部地方的核心,所以交通比横滨要便利,一切伸向远方的铁路都汇总在城西的名古屋站。
名古屋的行程比较简单,第一天先是北部,接着南下,坐地铁到西边(主要为了晚上去JR双塔)。第二天地点不多,也不用怎么安排,大概就是上述中部区域的几个地方都走一遍就行了,即使走回头路也多花不了多少时间。最后乘坐名港线即可到达名古屋港。
2月14日
新干线离开东京后的行程,我姑且算在名古屋的一章里。沿途有许多有趣的景色,比如山坡上成排的小房子。
东京到名古屋车程不到两个小时,一眨眼就过去了。到名古屋站后,我们先抓紧到酒店放行李。开始没有详细检视路线,所以选择了名古屋-屋久大通-荣这条路线,中间需要换乘一次。荣站附近的东急名古屋大饭店是我们的住处,将办好手续稍事休息后,我们就踏上了旅程。虽然名古屋也是日本前几名的大城市,更是中京都市圈的绝对核心。但即使在荣附近的繁华地带,也能感受到和东京的差距。
我们决定先去名古屋站附近的高楼区域看一看,这次我们发现可以乘坐东山线直达名古屋,不用多倒腾一趟了。
名古屋站很大,如果想去周围的建筑,可以在地下找到入口,可是我们找了半天也没找到JR中央双塔的“展望台”的入口,倒是看到了另一座高楼有展望台。反正哪座都一样,随便找一个先上去。上去以后发现不大对劲,人很少,而且楼名从来没听说过。事实上在名古屋的准备阶段,我在双塔官网上查到的楼层平面图上就没有展望层这样的指示,所以我本身就对这则资讯就持怀疑态度。回国多天以后,通过查阅马蜂窝等网站上的资料,我才搞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双塔上没有专门的展望层,只是在51和52层有餐厅。各位可以到马蜂窝“名古屋JR中央双塔”词条检视,几乎看不到俯视的夜景,证明了很多朋友指出的这一点。而我去的大厦叫“Midland Square”,中文可以翻译为米德兰广场。这座楼并不是很新,建成于2007年。其实它才是名古屋的最高峰,高247米,据维基百科说2015年前是日本第五高的建筑,高于JR中央双塔。这天该座楼非常诡异,外面没有亮灯,黑漆漆一片,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注意奇特的多层电梯,可以极大地提高运输效率。
室外展望台倒是存在的,高度还不低,达到220米(其实纵跨44-46三层)。但这里体验极差,一是天顶漏风,风吹着特别冷,而且没有空调;二是人可以走到的地方和最外层玻璃有相当的距离,不仅影响光学效果,最关键的是难以避开密布的钢梁。此外还有非常麻烦的地灯。如果是本国的情侣去或许可以享受到浪漫的氛围,但对于珍视拍摄夜景机会的我来说这样的待遇就有点令人暴跳如雷了。总之,空有数百米高度,却难以拍出好照片。票价在展望塔中算比较便宜的,750日元。为了尽量不让照片受到遮挡,我只能以大焦距甚至竖向拍摄。
这就是JR中央双塔,两座塔最上面那层发黄光的地方就是餐厅。
从最高处的展望回廊下一层(其实是两层的高度),可以到达一个“回”形的大厅。大厅靠里一侧是世界遗产的介绍,因为都很熟悉,反倒是很乏味了。我趁机练习了一下片假名拼读,基本能把国名和地点拼个八九不离十。本以为到了平台可以离玻璃近一点,没想到周围一圈还是沉下去一块,无法接近玻璃,我也就没再拍什么。
下楼出门,在楼下抬头仰望名古屋站附近的楼群,效果甚至远远好于在上面看到的。
回到住处附近,打算去著名的一兰拉面品尝一下。绿洲21附近的街区也是名古屋最繁华的地区。
到一兰了!可是进入以后却不见喧嚣的食客和服务员,门口只有一些展品,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现在的一兰拉面已经升级为自助点餐了。在门口有自动售卖餐券的机器,有很多种选择。具体吃饭的地方是一个一个的单人小隔段,前面送餐口的位置有拉帘。桌上会有面食的口味选项,还有追加点餐选单。
我点的就是最标准的拉面,分量还是不小的,而且鸡蛋很好吃,会看到碗底的“这最后一滴是最高的荣幸”,必须给个好评。
饭后看一看地标绿洲21。马蜂窝上的介绍形容绿洲21为“棒球场一般大的鱼缸”,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看到的发光的那层玻璃上方就是一层水,称为“水之宇宙船”。据说是专门用来接雨水供下方设施的 ,体现了环保理念。地下一层是公交和地铁站。地下二层周围一圈是商区,中间是空地,可以举办各种活动,白天阳光也可以透射下来,节省照明能源。整体造型科幻前卫的绿洲21,是名古屋市迎接新世纪的杰作;和东方数百里外的港未来21遥相呼应,掀开这座古城的新篇章。
第二天要纵横名古屋,前几天在横滨也走冒了,所以早点回酒店休息。
2月15日
因为不用再像横滨那样跨城市转移,所以也不太需要担心早高峰问题。这一天我七点多才起来。考虑到名古屋城9点才开门,我打算先去开放的大须观音看一看。大须观音离得很近,而且鹤舞线有一站就叫大须观音,出门即到,非常方便。
大须观音学名叫北野山真福寺宝生院,收藏着诸多古籍,有“日本三大经藏”之称。1612年德川家康在名古屋建城后,将该寺从岐阜搬到这里。由于周围是热闹繁华的购物街区,所以现在人气也旺盛起来,即使是工作日的早晨,也有不少人来,包括游客。
我从西侧进入,观望了一圈以后决定从南边开始向西看,出了西门绕到南侧的仁王门再进入向东走。这就是最南边的弘法大师修行像。
“俳圣”松尾芭蕉之句碑,这位才差不多相当于日本的李白。
日本的庙里通常堆著各式各样的碑石。比如这座叫乡土艺术大正琴发祥之地。
人形供养塔,是用来纪念成佛的人偶用的。
齿齿冢,用来供养牙齿的地方。好像还可以向里面投牙。这些碑上都有缘起的介绍,但因为不了解背景,所以我也看不太懂在说什么。
这里就是人形供养塔和大正琴碑间的西门了,是一座非常简单的神明系鸟居,没有复杂的装饰和弯曲的笠木、岛木。
西门外的汽车祈祷殿,这种和交通工具有关的祈祷场所通常是用来保佑出行平安的。
旁边中区史蹟散步图,按照所给路线可以把附近的古代寺庙神社走一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南边院外的大须表参道。
仁王门外东西向的大须仁王门通,也叫大须商业街,是非常繁华的一条街道。在京都、奈良有很多这样带棚子的商业街。旁边的一座楼上还有特侧彩绘,非常醒目。
这就是南侧的仁王门了。
路边的洗手处,和一般神社的洗手所不同,这是因为大须观音是佛教寺院,而并非神道教祈祷场所,所以可以看到观音装饰。
钟楼,楼下有大须观音介绍和附近详细地理图。
最东侧的扇冢,很小很精致的一片植物。
已经在前几张照片里出现过的大须观音通,也是一条商业街。
这是与中间本堂相连的东侧的紫云殿。
本堂台阶旁的佛像。在明治维新初期有神佛分离的活动,很多人对佛教大加鞭挞,摧毁佛像经书。佛教能恢复至今天第二大教的地位,还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钟楼下面有很多鸽子,也完全不怕人,在专心地吃地上的东西。人走过来就会散开。
这就是本堂了。
西侧相连的普门殿与十二支保佑本尊奉安所。
扇冢对面有一株叫大须枝垂桜的樱花,果然有点像柳树。
本堂后侧还有客殿、库里、文库和奥书院。
这时候差不多九点,我开始向名古屋城进发。虽然地铁有名城公园这一站,但是是在在名城线上,需要换乘一次,所以我还是选择从大须观音站坐鹤舞线直接到浅间町,然后多走一点。
出站向东走几百米就到了名古屋城。门口在护城河里,外面有地图。
名古屋城市名古屋首屈一指的旅游胜地,和大阪城、熊本城并称日本三大名城,是国家指定史蹟。当初由德川家康修建,此后三代均住于此。因此,这里是了解日本战国历史的圣地。此外,名古屋城内的公园也有很多植物,是欣赏樱花的好地方。二战的空袭中,天守阁和本丸御殿等24座建筑烧毁,战后进行了重建。
这里就是正门了,在一侧购票,票价500日元。如果想中途离开再入场,需要在门口盖个章。
门口处一条大金鱼,和大阪城天守阁里那条金虎很像。
进门后左手边是一块绿地,不过基本都在施工中,所以直接向东走。城正中间是本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南隅橹和巨集伟的天守阁。
向东走一段石子路后来到本丸大门——表二之门。虽然时间很早,但已经有很多旅行团来霸场了。
本丸御殿一角。
稍稍向里走几步就可以看到天守阁了,底部在进行维修,所以不能进入,殊为遗憾。当时还是晴天,等从御殿出来以后就已经阴天了,好在之前拍了几张。
本丸御殿是可以进入的。进门前先排一会队,进屋后先要拖鞋。室内可以照相,但不能使用闪光灯。
在这里可以看到经典的日式风格的屏风、装饰,背景都是金色的,绚丽奢华。每间屋子旁边基本都有介绍,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一看,本国人看得还是比较起劲的。
本丸御殿出来后,从天守阁下的一个叫不明门的小门向北走,可以到达北侧区域。
一堆乱石,叫天守基石。烧毁之前的天守阁建造在这里。战后重建的向南移动了一段距离。
最北侧有茶席和御深井丸展示馆,后者门口有早樱开放,在2月份可不多见,所以有很多游客都在拍照。
西北侧的乃木仓库。这里曾经是陆军的弹药库,最初是日本军神乃木希典主持建造的。
最西北角的西北隅橹。
御深井丸的大部区域也在施工,南侧有河流流入,称作鹈之首,算是一种防御设计。
在护城河里有一只鹿。西侧内护城河外也是拍摄天守阁的好位置。
大道上有活动“名古屋迎宾武士队”(一共有六个人),这天是织田信长和踊舞出阵。每天都有专人穿上历史人物的服装在路上溜达,可以和游人合影,进行导游等。
东南隅橹。
本丸东侧是二之丸,刚进入二之丸的路南有加藤清正石曳之像。这位加藤是著名的战国风云人物,不仅指挥大军进攻过朝鲜,而且还擅长筑城,作品包括熊本城、名城、江户城等。
二之丸广场,确实就是一片土制的广场。
南侧的藤棚,是休息区。原来没见过藤棚这种设计,后来到奈良发现还挺常见的。
二之丸东庭园,里面的草地、树木修剪得都很整齐,还有一片干涸的南池。
庭园里有很多碑石、遗蹟,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发掘。
二之丸中央的茶亭,可以小坐休憩。
北侧的名胜二之丸庭园一景。
最北边是外堀,也就是护城河。脚下的石墙也是重要文化财产。
埋门迹。
园内一株特别的树木,学名叫做多花梾木/多花狗木,产自美国,是明治时代美国给日本的回礼。其日文名意译是“花水木”,是新垣结衣主演过的一部电影的名字。
二之丸这边还有“德川家康和服部半藏忍者队”的活动,这一天出阵的是服部半藏和七紫。
名城东门外有一条叫横丁的美食街,主要是西餐厅。
名古屋城是必去景点,里面也有丰富的历史内容。不过和大阪城比起来,施工区域太多了,天守阁上不去也非常遗憾。除此之外,各种导览设施、活动设计也有差距。看来名古屋在旅游建设上还要在加把劲。
名古屋城东南就是名古屋市役所,附近的市役所站设计得也别出心裁。
市役所东侧的清水桥。
到达名古屋市市政资料馆,馆建在一座院子里。西侧有区域导游牌,按照上面给出的路线可以游览附近的历史建筑物。不过显然这个牌子很久都没有维护过了。
附近的几座雕像。
名古屋市市政资料馆,建于1922年。当初是法院大楼,后来开辟为资料馆,里面有名古屋发展的各种点滴,还有很多场景展示。此外,这里是完全免费的,也没有任何检查,可以随意进出。
进入大门后是这样的,确实很有法律场所的庄严,但也有很浓厚的西洋风格。
二楼一圈是各种临时出租的屋子,可以在里面开会。
可以想象,这里必然是诸多影视作品首选的取景地。
三楼有常设展示室。
每间展室里都有一两页纸的资料,可以收藏起来订成册子,是相当全面的名古屋市发展资料了。此外屋内还有趣味问答。
第一间是名古屋控诉院历史,里面介绍了全国和名古屋的法院建筑,展出有各种文物和建筑模型。
隔壁的复原会议室。
会议室另一侧是名古屋近代建筑史,虽然面积很小,但有丰富的资料和建筑模型。
2隔开一段距离的一串展室是名古屋市的发展。门口有一张很大的地图,上面的小灯可以根据下面的按钮指令显示8个时代名古屋市的范围。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有关市政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内容涉及城市的扩张、经济、活动等等。1937年,也就是卢沟桥事变的同一年,名古屋举行了泛太平洋和平博览会,这一年是日本退出《伦敦海军条约》而拒绝续约的一年,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和平的。
名古屋市大事记。
再绕个弯是明治宪法下的法庭。这是日本法治的起点。
《新脩名古屋市史》。
和日本诸多大城市一样,名古屋也有很多姐妹城市,包括兰斯、都灵、洛杉矶、墨西哥城、南京、悉尼。
明治宪法法庭旁边有现行宪法下的法庭复原场景。现在日本使用4级的法律体制,层层递进。展厅里模拟的是名古屋地方裁判所工作的场景,一般只有三个人办案,负责初步审理超过价值超过500日元的民事诉讼和杀人等重大案件的刑事诉讼,并接受来自简易裁判所的上诉。
和现行法庭相连的另一间屋子里讲述司法制度,里面有丰富的资料,包括可以带走的资料。小册子做得都很精美,很有收藏价值,对于普及法律知识很有帮助。
最后一间常设展厅是陪审法庭,是比较高阶的审判场所了。
三层的另一侧是一般展示室,与常设相对,展厅是固定的,内容是不定的,主要安排一些临时的展览。
第1展室内是玻璃器具,做工都非常精美。
第2、3展室内的主题是明治到昭和年间的大须街景,此外还有一些民间的风景画。
第4展厅就是那间小仓百人一首速写之旅的画展了,那个老头好像叫中村征野,是日本山岳会东海支部素描俱乐部会员。画作内容设计各种自然风光和有名的古代建筑,虽然比较简单,但还是挺有意境的。在每幅画上方,都有对应的诗句,还有英语翻译,可见其用心。
参观就到这里。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这座资料馆系统地介绍了名古屋市近现代发展的方方面面,并配以模型、电子、场景等立体手段,让游人在短时间内能够对名古屋有更深的了解。同时,开放的一般展示室也很值得提倡,这是宣扬民间艺术的良好视窗。
考虑到第二天下午就要离开名古屋了,上午可能没什么时间,所以决定干脆把热田神宫参观了。热田神宫在名古屋南部,独立于其他景区,要去需要留出时间专程前往。在路上我终于把名古屋电视塔看清楚了,这座塔目前处于修理状态,而且还要修很久,所以是上不去的,晚上也是不开灯的。
在市役所站乘坐名城线到达金山站换乘。地铁站装饰得不错。
金山站是一座大站,有6条线路经过,再加上不同的列车等级,一定要看好需要坐哪辆车。最好严格参照乘换案内上的建议,不要自作主张。我就因为在站台上自己琢磨耽误了很多时间。
爬上飞快的火车,一站就到了。热田神宫独享三站:神宫前站、神宫西站、热田站,比东京的明治神宫还多。我去的是神功宫前站。
出门后过一条马路就到了东门,门口有详细的导览图,最好拍下来。当然景区内还有纸质的导游图,也有很多指路牌。
热田神宫是全日本最古老的神宫之一,是神道圣所,距今已经有1900年的历史。因为珍藏着草薙剑的复制品,所以地位很高,是日本三大神社之一。大殿内供奉著武尊、宫箦媛、天照大神、素盏鸣尊、见稻种命五位神明,日本历代当权者都对热田神宫致以崇高敬意,这一点后面会提到。
进门后和明治神宫一样,是很长一段石子路,路两旁有神灯。
走到丁字路口先向左转,接着对应地图把所有的神社都走了一遍。这是路边的佐久间灯笼。
彻社。
楠御前社。
清雪门。
走一半我突然好奇一件事,名古屋为什么冬天绿树这么多?
南新宫社。
孙若御子神社。
日割御子神社,大门紧闭。
这里就是南门了,也是神宫的正门,门口立著第一鸟居,是非常简洁的神明鸟居。
鸟居西侧还有一些建筑。这是上知我麻神社。
院子中间有一株太郎庵椿,据称树龄超过三百年。
北侧的别宫八剑宫。
从正门向里走一段距离,到刚才的丁字路口附近,看到了一座眼镜之碑,这造型有点绳文时代的意思啊。
旁边小河上的二十五丁桥。
小河的尽头是南神池,池边有休憩所和茶屋。
再向前走一小段到达第二鸟居。
门口的手水舍。到这里以后,中国人、韩国人就多起来了。
和明治神宫一样,这里也有县内各处供奉的酒。
大楠,据说是弘法大师亲自栽下的,树龄千年以上。
北边的勾玉苑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大道南侧有介绍热田神宫历史、宗教知识的展示牌,知识无处不在。
供奉花的地方。
核心区的大门,第三鸟居。核心区被信长塀围起来,留出两个向南的口供人出入。
进入后就是本宫了。因为天气不好,本身装饰也比较朴素,所以看起来并不华丽。
从本宫西侧开始的一条“心之小径”,是热田神宫最神圣的地方,禁止拍照饮食。最靠北的树林里的一之御前神社供奉著祭神——热田大神。路上会经过几座神社,并且绕本殿和神乐殿大半周。
出来以后可以看到本宫东侧的神乐殿。
侧面的斋馆,应该是吃饭的地方,但是没有开门。
西乐所。
出了核心区后向东走,路旁是小小的大幸田神社。
宫厅,可能是神宫办公室所在。
东侧路边的热田神宫会馆(结婚仪式场地)。这里稍微说两句,日本的婚礼一般有四种:神前、人前、佛前、基督教式。现在比较多的是基督教式和神前,人前也有,比较简单,佛前很少见。所以有很多神宫提供婚礼服务,建立一座会馆,近水楼台可以赚不少。
回到刚才的道路上继续南下,可以看到六末社,有六座小神社并排。
社内一大重地,宝物馆,珍藏着6000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宝物馆在日本各种古蹟处很常见,是把古蹟中的文物拿出来放到储存环境更好的现代博物馆中珍藏,同时供人参观。奈良的东大寺春日大社也有自己的宝物馆。
馆的入口处有全国著名神社地点汇总,神社知识和资料。虽然一般人仅仅是将宗教当作信仰,但宗教本身也是深厚的学问。
中庭还不忘来一片枯山水。
宝物馆内部有177县指定文化财产以上的文物,大概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参观完票价300日元。但是不让拍照,有保安看着。作品包括书画、艺术品、服饰,当然最不能错过的是各种精良的武士刀。此外也有近代的内容。(图为门口处的展品)在出门的时候,我留意到出口处有很多天皇和首相到此参拜的照片,印证了国家上层对此宫的重视。
由于地图详细,路也比较好找,所以热田神宫的参观还是比较轻松的,至此就告一段落了。值得一说的是,上面那些不起眼的小型神社周围,都立个牌子说明来由,虽然只是几行日语,但也体现出对文化的尊重。相应的,地图上也都标了出来。
时间来到下午三点多,在天黑之前,已经来不及再去一个主要的景点了,所以我决定前往荣附近的巡礼地点。目标本来在上前津站以西,结果定位的时候不小心碰了一下别的地方,我也没细看,目的地显示在矢场町西面。下地铁以后我依然按照导航走,越走越不对劲。本来要去商业区,怎么周围越来越安静呢。到了导航终点才发现出了问题。
确定了正确位置后,终于找到地方了。两个地点都是新垣结衣在电影《恋爱回旋》宣传综艺中随主持人去过的地方。第一家叫rekoruto大须,在东仁王门通里,是一家冰激凌店。招牌是地瓜香草冰激凌。店面上方可以看到好多明星的签字。因为天太冷,所以我也没吃。
第二家叫御幸亭,在紧邻的大须商业街旁边。这是一家西餐厅,当天干脆就没开门。当时这里的猪排饭让新垣结衣和瑛太都觉得非常咸,但又不好直说,只好一直喝水吃饭。
往回走的路上经过里门前町大通。
新天地通。
晚上找了这家鸳鸯寿司荣本店。这里分量要比银座那家小好几倍,当然价格不可能低好几倍。
饭后到名古屋站把第二天的新干线票买了,回到绿洲21正好看见灯光在变幻。
名古屋第二天白天强度挺大,但是晚上还好。第三天预计要去丰田博物馆,下午又要转移,所以抓紧时间休息。
2月16日
和前一天一样没有起得太早,早餐后研究了一下去处,既然有一整个早上,不妨好好参观一下名古屋的技术精华——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
这个丰田馆在比较偏僻的地方,需要坐地铁先来到名古屋站,然后找到名铁本线向北坐一站到达荣生站。名铁本线和地铁之间有比较复杂的换乘,大家还是要多留意app上的资讯。
荣生站出来后,斜对角穿过路口,再向前走几百米,就可以看到路边的牌子了。
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马蜂窝词条称丰田工商及科技纪念馆,位于丰田纺织机器制造厂原址,是由丰田集团13家公司共同成立的及纪念馆。古老的建筑得到保留,很多珍贵的机器也在这里展示。想了解纺织和汽车技术、产品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场馆的外景有着明显的旧西洋风格,和富山制丝厂、横滨的红砖仓库等建筑都有几分相像,印证了是原址上建立的说法。
进门处是一座大厅,旁边的柱子下面有自动售票机和地图。票价500日元。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博物馆的整体布局,因为我看到有些蜂友说没有料到规模如此之大,以至于有限的时间没有分配好。进门后从入口大厅进入纤维机械馆,也就是纺织技术馆。这里大概有(仅仅是大概)百米长,至少三十米宽,里面密密麻麻摆满了机器,而且很多都可以运动,大家可能很感兴趣而玩了过长时间。但是旁边的汽车馆要比纺织馆还要大,长度差不多,宽度至少大一半,除此之外还有长度一样,宽度10米以上的2层,内容密度虽然低一些,但是因为有十几辆实物汽车,也有很多可以运动的机器,因此参观时间应该更长。两座超级大馆的时间分配各位一定要注意。
这里就是入口大厅,中间有一台机器。后面就是展示场入口。旁边的墙上有一些广告和丰田先生的雕像。
诸多的奖项证明这里确实值得来。
在正式进入主展示场前,有一间小厅,厅中间有原来厂房的模型。
后面是影视资料馆。
然后就可以看到四国语言写的“纤维机械馆”了。
这座纺织主题的展馆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进门处有一些纺织方面的基本知识,还有一些原始的纺织器具。以一座水车为分界,分界右侧是近现代的纺织机械,长方形场地中间是按时代顺序的主轴,两侧是相应年代的各种纺织机械。
进门处的各种原始纺织工具和产品。
各种天然纤维,最右侧有几种人造的。
分界线左侧中心的讲解台,讲解员在进行讲解互动。
日本和海外的传统纺织品,也有中国的织物。
1931年动力纺织机前,以为讲解员在讲解。展馆里的机械有很多是可以动作的,一部分可以直接由旁边的按钮操作,游客就可以完成;还有一些比较复杂危险,需要直接在机器处开关开关,所以由讲解员操作。
这座飞转的水车就在我说的分界线上。
第一个时代是工业革命刚开始的时候,那个时代日本近代纺织还没起步,主要是欧美强国领跑。两侧摆放的是这种一台一台的机器。
中央除了时间轴之外,主要展示连续的生产流水线,比如这就是1931年混打绵过程。
日本人发奋图强,一开始以引入机械为主。
又有一位讲解员。
整体情况,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
现代计算机控制的粗纺成形·卷取机械。
我参观的顺序有点错乱,首先看了中央和右侧的内容,回过头来再看左侧。所以时间不长就已经来到全自动纺织区域了,全部由计算机控制。
接着回到中间看国产化和自动化程序。
上个世纪的纺织流水线。
中央最后一个版块是多样化·高度复杂化的应对,展出的是全自动数控生产线,比如绕线机速度可以达到2000米/分。
接着来到左侧,挨着国产化程序的是传统技术和发展。
19世纪英国的水车纺织厂模型。
左侧的主要内容是各种近代纺织机械,充满古董风格。
又一位讲解员。注意前边的白布,那是这座机器纺织出来的布料,可以用手触控体验。
我还是比较喜欢现代织机,比如这座03年的喷气织机,可以纺织3.9米宽的床单。
复杂的绕线原理,也有详细生动的介绍。
从一端望向另一端。
喷水贴边机械,一秒80米。
这可以算是镇馆之宝之一了,丰田的喷气织机2006年型。通过电脑精确的控制,可以直接纺织出彩色照片一般的图案,令人拍案叫绝。
纺织馆到此结束,漫漫的纺织产业发展之路让人唏嘘。在两个大馆之间还有一座小馆,金属加工展厅。外侧放有各种金属加工工具和丰田年表,旁边一间大屋子里在进行金属加工的实际演示。
被称作“动力之庭”的中央庭院,曾经也是加工车间。
向前左转会进入一个大厅,厅的一侧有很多机器人组成乐队,它们都来自丰田。
再向前就是汽车馆入口了。汽车馆分为几个主题:决意、挑战、迈进和主题展室。开始的“决意”部分是一个介绍历史的小厅。在国家前程的关键时刻,总有人勤奋钻研、艰苦卓绝。
“史密斯车轮”,给车轮安上一个气瓶,就可以驱动了。
接着的“挑战”是三间早期展厅:材料试验、引擎试验和车体试验。
车体试验展厅外的A1型试制轿车,1935年生产,是丰田汽车的起点。
主题展厅是介绍丰田喜一郎本人的,中间有很多他和别人说过的话写在纵幅上,颇为壮观。
墙上有照片和介绍,下方是对应的手迹、笔记等。因为是创新主题,所以和杯面博物馆颇有几分神似,都表现了开启思维的重要性。
旁边的大厅中保留了一部分当年的厂房,可以在二楼看见屋顶的样貌。
迈进部分讲的是如何提供更便宜、更好的车辆。展览手段丰富,除了传统的图文、手迹外还有新潮的漫画。
穿过一个门,豁然开朗,来到了宽阔的汽车技术实物展厅。映入眼帘的一半是真汽车,一半是各种机械,真让人激动啊。
下楼参观之前,先看一看二楼的分部分介绍。最一开始介绍了丰田的里程碑,包括公司的改组兼并、发展历程,各种划时代产品、技术等。
各种当年的报道。
汽车零件区,内容包括汽车结构、引擎技术、引擎零件、变速技术、驱动与悬架、转向技术、刹车系统、轮胎、轮毂、车身结构、玻璃、仪表盘设计功能、前灯13个版块,基本涵盖了车辆设计的方方面面。
汽车底盘。
引擎技术的变迁。
传动技术的变迁。
驾驶技术的变迁。
一些现代技术。
刹车技术的变迁。
轮胎的变迁。
驱动与悬架技术变迁。
俯视车辆展区。
二层整体情况。
车体制造的变迁。
风挡的变迁,前面的反热和吸热玻璃效果特别明显。
前灯的变迁。
仪表盘的变迁,要充分考虑到驾驶者实现角度的问题。
下一层楼就是最有意思汽车展区了,但是在侧面还有很多技术展览,我决定先行参观。因为和车辆展区并排,而吸引力显然又比不过,所以这里的人很少,参观起来很方便。这里介绍了各种车辆产业体系的变迁,也有丰富的展示,但以文字资料和小件实物为主。
车体材料的变迁。
专案开发体制的变迁。
设计手法的变迁。
设计开发方法的变迁。
评价装置与技术的变迁。
可靠性试验的变迁。
安全方面的技术变迁,可以看到视讯中出现的试验用假人内部的结构。
效能提升。
作为重视环保的国家,尾气处理技术也很重要。
连车载广播和显示系统都有专门的介绍。
丰田自己搞的概念“FUN TO DRIVE”。
各种座椅。
国内应该有不少车迷,除了颜控,也有很多技术党。到这里学习、复习或者再系统地认识一下全面的汽车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终于轮到车辆展区,从二层下来到另一边是按照年代顺序递进的。因为我先从侧面走到头,所以到这边是逆着年代往回走的。但是在游记中我还是顺年代来写。所有车辆外没有栅栏,可以零距离接触,但不要触碰。很多车的车窗或车门是开启的,内部设计一览无余。
1936年的AA型。
1947年的SA型。
1935年的G1型卡车。
1964年的Corona。
1954年的Toyopet轻型卡车SKB(Toyoace)。
1955年的Toyopet Crown Standard。
1955年的Toyopet Crown Deluxe。
1966年的Corolla。
这是他们的里程碑,1970年的Celica,蓝色的涂装非常好看。
2012的Publica Sports复制品。
1965年的Toyota Sports 800。
1973年的Toyopet Corona。
1982年的Camry,一点装饰都没有。
现代敞篷跑车,2005年的Lexus SC(SC430),内部是红色皮质,尽显奢华。
1989年的Celsior。
1997年的Prius。
这是现在街上经常能看到的2012年版Prius PHV,引擎罩切下来一点,可以看到里面的发动机,车门和后备箱也开启了。
馆内最受欢迎的2010年Lexus LFA跑车,造型颇为拉风。
旁边有两辆车单独圈起来,这是丰田最新技术成果的展示。一辆是网上热议的2017年版Prius PHV,是丰田首款插电式复合动力车。
两代Prius使用的引擎。
周围一圈是丰田的MIRAI概念,对环保极其重视。
另一辆就是2014年的MIRAI了,采用燃料电池。
在车辆展区一侧隔断上别出心裁地设定了丰田汽车的模型,长长一串,宛如历史长河。这段打头那辆就是Celica。
另一大区域是汽车制造组装区(丰田生产方式),从上世纪30年代到现在的汽车制造组装机械应有尽有。讲解员不少,能动的机器更多。
AA型车的组装流水线。
冲压装置的变迁。
600吨冲压机,可以演示,但当前不在时间范围内。
各种冲压件。
组装区里的机器人演示,非常过瘾。
转向节臂的锻造过程。
铸造工艺。
早期外壳核心成形机和全自动高速高压成形流水线。
连杆锻造过程。
气缸加工过程。
物流与流水系统。
丰田生产工艺精进年表。
面锥加工室。
一条完整的组装线,可以进行演示。
自动上漆涂装装置。
引擎和底盘自动组装装置。
旁边有体验中心,貌似小孩子去的比较多。
这应该又是个什么喷涂的装置。
汽车馆就到这里,看得可真是“目不暇接”。
出来后还是到达那个大厅,一边有商店,听旁边导游忽悠,说上店里很多东西是中国还没有的,另外有3000rmb的大比例模型是用丰田生产线生产出来的(我也不知道怎么相容几十公分长的车模),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另一边是餐厅。
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是相当震撼的博物馆,在参观的时候,各种演示手段会让参观者非常投入,有很大收获;而参观完毕后,又会感慨于丰田一百多年在纺织和汽车行业奋力前行的不易和结出的硕果。可以说,这座博物馆从技术角度很好地介绍了纺织和汽车这两项现代文明的焦点话题。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项产业对于日本和名古屋都非常重要。前者纺织是日本明治维新后最先发展的民间产业,也是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文明加速开化的关键。至于后者汽车,我想不用多说,而名古屋作为全日本汽车产业的领头羊,汽车对于中京工业区的振兴发展起到的主导作用。我们今天看到的名古屋,很大程度上要感谢汽车行业。对于只要不讨厌现代文明的人,都可以来这里学习相关知识,更能体会到丰田和博物馆方面对进取和责任的态度,这或许是很多人和团体需要学学的,特别是国内的博物馆。我期待能看到中国也能建立这样的博物馆。
下午的新干线是4点半,当前是1点多,如果现在往回赶,在酒店里待着也没事干,于是我打算挑战一下极限,前往南边的名古屋港(也在原计划里)。名古屋港本来比热田神宫更远,但是我仔细检视了乘换案内,上面说乘坐名城线到达金山站后不用下车,过一会儿直接往前开到名古屋港站,时间也不长,所以我还是出发了。
这里所谓的名古屋港,其实是名古屋市南边靠海的一块突出的人造陆地,官方称呼是花园埠头。很多著名的娱乐设施都集中在这里,而其他埠头大多是工业用地。不出地铁站,就已经有附近的导游图了。我仔细检视了一下,海洋馆本来没有计划去,“富士”号科考船不一定有时间,所以先到东边的广场公园和靠海的路上欣赏一下景色好了,有时间再往西走走。
出站以后发现天还不错,通过一座立交桥可以走到最靠海的一个街区。
向前走很快就到了公园,整个名港西侧的公园叫花园埠头临港绿园,由集会广场(不知道为什么英文写的是人民公园)、展示林、喷水广场几部分组成。花园埠头是“美化推进重点区域”,所以有很多提醒人们不要乱扔垃圾的提示。
这里就是集会广场了,很普通的一片广场,地上有几只鸽子,几乎看不见一个人。
这是广场前方的“舞台”,估计做演讲、表演就在这上面,不过有点简陋。
向西走来到展示林,“展示”的意思是全世界各洲的树木(当然要能活)栽在这里,下方有牌子写是哪个区域的,树木种类等资讯。大多是提携友好城市时留作纪念用的。
至于喷水广场其实是个小型水系,类似于山下公园南边那片。最南端有一座喷泉。因为在海边,所以还可以看得见热带树木。虽然不起眼,但这里设计得相当走心,水域周围的突出部分仿照的是名古屋港附近的码头的形状,从空中看起来就像微缩的名港。
喷水广场一侧还有两个去处,一个是类似于日晷的平面钟表,按照指示站在上面,自己的影子会指示当前时间,此外红线指示的是三个姐妹港口的方向。一座几平方米的平台,却融合了科学、文化与政治,令人惊喜。此外后方还一些儿童娱乐设施,我没看出有什么特别之处。
花园埠头最东侧可能是类似于度假村的地方,地图上说是名古屋港义大利村,建筑确实充满欧式风格。
接着开始沿着靠海的路向西走。这天天气有点奇怪,正好一半是云一般是蓝天,光线条件比较特殊。
即使是靠海的一小片绿地,人们也见缝插针地安排了一些展示物。这是仿制的巨石像moai,旁边还有牌子介绍复活节岛巨石像的相关知识。
这具巨大的螺旋桨我开始并不知道属于那艘船,而且附近好像也没有介绍,这种情况很少见。直到写游记的时候检视地图才发现这就是旁边“富士”号的推进轴系和螺旋桨。我觉得把螺旋桨等水下部分搬到岸上是非常明智的举措,一方面陆上的环境要比水下好得多,有利于保养(放在路上受到水汽、盐雾腐蚀,比直接浸没在水里好太多);另一方面作为文物放在水里也没人能看到,不如拆下来摆在陆地上,这样还能起到科普作用。
这是刚才集会广场“舞台”再向前处的展望广场,应该是一处摄影圣地了。
展望广场上有几座花坛,一座美人鱼雕像立在花坛上,这座铜制的雕像是丹麦人做的。在名古屋市制100年,时值世界设计博览会时的1989年7月,读卖新闻社特别从丹麦订购该雕像,并赠予名古屋市,颇具纪念意义。
换个角度看看集会广场。
登上展望广场的二层,可以看到一座小型的灯塔。它从1940年工作了22年。该灯采用了太阳能技术,白天利用阳光充电,晚上发光,这在当时还是少见的。此外,在灯塔上还有世界港口和相关电表。
在二层眺望名港,有一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感觉。靠海生活的人们虽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但气候和景色还是很内陆人求之不得的。
刚才照片里出现过的这座高大奇特的建筑——名古屋港大厦,是一座综合大楼,除了一些内部用途外还有海洋博物馆和展望台。在这里眺望名古屋港或许视野更好,海洋博物馆里也有很多有趣的海洋内容(和“富士”号联动的,所以我了解了一下)。虽然我没时间去了,但是有时间还是值得一看的。
走过大厦,就来到了“富士”号旁边的富士广场,这里的主题就是“富士”号。草地上有几件展品,包括南极科考队的爱犬太郎和次郎。在南极艰苦的生活中,二犬为科考队员带去了希望和勇气,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纪念它们。
刚才岸边的是“富士”号左侧螺旋桨,这里还有右侧的。螺旋桨直径达到4.9米,重达21.7吨。
螺旋桨前面的草地上有几个展牌,上面记载着日本在南极的三个基地:昭和基地、瑞穗基地和飞鸟基地。
还有一件不容错过的展品,南极科考队用中型雪上履带车SM50S。这种车从昭和基地向更南的另外两座基地运送人员、物资,并执行科考任务,可以在零下50度的环境中使用。
这些珍贵的极地纪念物旁边的码头上,停泊著日本曾经的南极科考先锋“富士”号极地科考船。18年初有一部日本动漫《比宇宙更远的地方》在bilibili上播出,这部番在日本掀起了一阵“南极热”,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以生动地了解南极考察。日本战后共建造了4代极地科考船,分别为“宗谷”号、“富士”号、“白濑”1代和“白濑”2代,目前只有最后这艘在担负科考任务。“富士”号作为极地科考船在1965年服役,活跃在六七十年代,直到82年被晚辈取代。现在,这艘几千吨多吨的科考船肩负著普及极地科考知识的使命,依然发挥着余热。
“富士”号在右舷处有两座舷梯,靠南的那座是进入用的,剩下那座是出来时走的。售票处就在南边那座舷梯靠岸的那端。票是自动售卖的,非常便宜,只有300日元。如果想和海洋博物馆与展望室一起参观,共同票券也只有700日元。比较有趣的是,300日元的价格也可以参观剩下两个地方中任意一个。此外还有更复杂的折扣和4馆共用券,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入口处。
从入口进入就是食堂,有人检票。旁边有全船导游图和一些知识展板,主要还是复原了当年的食堂场景。全船一共有4层,现在在一层右后侧。
食堂旁边当然就是厨房了,里面还有假人和模拟的饭菜。
各种防灾物资。
船内的走廊,比较宽敞。
第2电报室。
不知道为何墙上有几排自卫队的相关徽章。
几间士官寝室,条件相当不错了。
下到地下一层,手术室,里面有模拟场景的假人,相当逼真。
理发师,可以看到假人基本是蜡像馆的级别。这里还是全国理容联合会认定的理容遗产第2号12,日本这种奇葩协会可真多。
处理档案、拍发电报的房间。
先任海曹寝室,可以下棋。
这就是普通船员住的第二居住去了,和那个时候军舰上士兵的居住环境差不多。
详细的航海日志。
走廊旁边的船舱进行了解剖处理,可以看到里面的各种电机。
一旁牌子上对于破冰船特殊构造的介绍,中间的液体减摇手段我今天(19年3月17日)刚刚在杂志上读过,这是减摇鳍成熟之前一种很普遍的增稳手段。
当年船员的衣服。
观测队员寝室,条件要好一些。桌子上摆放著英文杂志,架子上有日志和洋娃娃。
当时破冰船是作为海自的护卫舰执行任务的,这是当时的孩子自卫舰旗(或许回答了上面徽章的疑问)。
在去2层的路上有南极大陆地图。
原来的直升机库被改为南极博物馆。
虽然面积很小,但是设计了南极的历史、地理、生物、南极科考的历史、技术、舰船的发展等,还是比较全面的。
这是第一代雪上履带车,配备于“宗谷”号上。
水龙兽模型,这是一种古代的食草哺乳动物。
南极冰样本。
鸟类标本和极地生态知识介绍。
极光观测火箭。
一座小型放映室,有五分钟左右的影片。
昭和基地现况,采用卡通画的方法展示。
南极探险前史,记载了人类探索南极中的里程碑。前方的文物多为当年白濑科考队的手迹。
第一代科考船“宗谷”号模型,现在在东京船的科学馆内永久储存。
日本现当代南极科考历史。
本舰“富士”号模型,船名由44万民众投票选出。
第一代“白濑”号,排水量较前代翻倍,达到18000吨以上。曾经救出过他舰,现在还在别的部门服役。
当年日本南极科考的新闻报道。
刚刚服役10年的第二代“白濑”号,搭载最新型装置,继续南极科考使命。
从机库门出来可以看到名古屋港里的港桥,是一座造型非常独特的桥梁。
向西北侧眺望。
飞行甲板上有镇馆之宝之一的S-61A直升机,运载能力相当出众,可以在南极气候下使用。
飞行甲板全貌,还可以登上梯子仔细观察直升机。
舷廊,上面就是救生艇和工作挺。
在这里展望岸边的Port House正好(不知道怎么翻译)。
接着就可以登上舰桥了。
当年的舱室上摆着现在“白濑”号的舱室照片,体现出数十年以来造船技术的巨大飞跃。
舰桥内部情况,采用了苏联人喜欢的绿宝石色,据说可以减轻压力(但欧美从来不用)。
桅杆上的观测室,有趣的是,最上方的雷达依然在旋转。
从舰桥下到甲板上,可以看到舰首的大型仓库盖板。
右舷整体情况。
船舶主题博物馆在全世界都很常见,在国内也有不少。但因为处理逼仄的内部舱室非常麻烦,翻修、保养又很费钱,所以国内很多著名的老舰在很大程度上被放任(比如青岛那几艘,修复后增加内容,国防教育效果要好得多);而像两艘“基辅”级航母,则过多地掺杂了娱乐内容,不像是正经的科学馆。“富士”号的开放程度也有限,但能够在这么大的空间内做精,做细,做真,还能保养到位,这究竟应该归功于“匠人精神”呢,还是相关部门的重视?我没有明确的答案。
离开名港时,又在路边发现了历史知识。
名古屋最后一站结束!
花了不少时间返回酒店后,收拾行李来到名古屋站,告别“中京”,踏上前往“西京”的旅途。
在这站看到了正宗的“駅弁”(车站便当)。
新干线的桌子,前面还有插座。
名古屋到京都的新干线只有34分钟,一眨眼就到了。到达京都后,因为酒店就在车站附近,所以我们很快就在酒店安顿好并在京都站找了一家以“丼”为主的餐厅,价格还可以,也挺好吃的(本行还没吃到什么不好吃的东西)。
会酒店休息了一会后,终于有机会到书店逛一逛。前一天晚上在名古屋干了一件傻事,谷歌地图输入书店,结果找到一家出版社,没仔细看就去了。到了以后才发现是家出版社,而且早就关门了,于是只能打道回府。今天酒店附近的楼里就有一家不小的书店Avanti本店,于是抓紧时间弥补一下。
在书店里看了一个多小时,所有的区域都逛遍了。内容上以文库文学和各种漫画同人为主。最后我主要集中在各种学习参考书和兴趣方面。日本虽然没有高考,但是大学自设的入学考试更要命,各种“入试对策”习题集、辅导书一点也不比中国少。一开启也都是令人头疼的习题和讲解。
作为京都所在的关西最强的几校,针对“关关同立”四所大学的习题非常多。
日本红宝书,红红的一面墙,让人头大。旁边还有一面蓝色的墙,叫“青宝书”(蓝宝书)。
日本的书店中,军事内容所占的比例极小。即使有,很大一部分也是最新的杂志,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模型杂志。真正介绍正经的军事内容的非常稀少。去年秋叶原的书泉书店拿出半层,已经是破天荒了(当然书店本身也大,有9层楼)。像这家一层(虽然可能有几百平米)的标准书店,我找了半天才在一座书架的角落里找到了几十本军事书,种类很少。不过图里最长的那本是特别珍贵的资料,国内有很多人在传pdf版本的,如果想买至少要500多。我看了看原价,可能也就200多,于是果断入手。此外,出行一章中的书也是在这里拍的,铁道方面的书比军事要多得多,不仅占据好几座书柜,而且有很多在最显眼的地方。有很多很专业的铁路书籍,而且都是字,我也看不懂。最终还是淘了一本最新的铁路图鉴,可能比较实用。
各种语言参考书,我重点看了看中英日三种语言。日语书主要是教学和语言用法方面的,教材就是经典的《大家的日本语》。英语方面在我看来都没啥区别,和中国市场上烂大街的差不多。我拿了基本中文教材看了看,日本人同样在用假名拼写中文的汉字读音(当然也有拼音,但是他们这么做显然就没想把拼音学明白了)。对于正经学日语的人,别人都会告诉他先学好五十音,发音也要准确(对中国人来说简单一点)。想用汉字拼出可用的日语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日本人先把英语玩坏了,现在看来也要把普通话玩坏了。
一天奔波了两座城市,又回到了久违的京都。晚上9点多我就回去了,再安排一下第二天奈良的行程就休息了。
小结一下名古屋。我个人觉得日本经过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和文化积累,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很多还很明显。从上面的游览过程来看,名古屋也是一座颇有底蕴的城市。在历史方面,它围绕著名古屋城的故事展开,当年叱吒风云的战国武将成为今天被大力宣扬的物件。而近现代方面,又有很多新型的产业,如汽车、仿制等,成为名古屋的新名片,引领着未来。但我又总觉得,和东京、大阪、京都等地比起来,名古屋自己的东西还没有给游人形成特别强烈的印象,一种集中的印象。正如题目所说,处于东西核心之间的名古屋,虽然早已独立,但是依然还有很深的东西合璧的影子,是关东、关西两地文化交融后,在中部再衍生的产物。此外,不得不说的是,名古屋的基本市容市貌和其他大城市相比也有差距,虽然并不落后,但总有一点“混沌”的感觉,缺乏彰显力。不过这些只是感觉,从游览价值来讲,名古屋是绝对值得一去的。
奈良—佛教圣地
奈良是本次旅行的最后一站。前文提到过,虽然住在京都,但因为大多出名的点已经走过了,自己对京都也没有什么别的诉求,不如到最近的、还没去过的另一座名城奈良来看看。
先前我对奈良的了解比名古屋多不了多少。除了经常听说有人去奈良看鹿之外,也就没什么讯息了。奈良是奈良县县厅所在,位于奈良县北部。北边通过狭长的峡谷可以到达京都,西边和大阪之间隔了一条山脉,奈良基本是被山围了一圈。奈良市面积不小,为270余平方千米,但是城里基本没有高楼,甚至还有很多田地。
我在网上大概搜寻了一下,确认奈良这座城市基本和近现代文明引入没什么太大干系,它的灵魂基本全在于历史价值上。说到奈良,对日本历史稍有了解的朋友可能就会想到奈良时代。奈良时代从710年到794年,因为当初元明天皇将都城从飞鸟迁到奈良而得名。公园8世纪是大唐扬威世界的时候,奈良的统治者在很大程度上效仿唐朝制定了各种规定,这些规定被称为“律令”。奈良时代国家极为重视农业和佛教,这种趋向留给奈良的痕迹在今天依然十分明显:上面说的田和无处不在的宗教场所就证明了这一点。网上查询奈良的旅游景点,基本都是古代的建筑,还有一些公园和博物馆,鳞次栉比的繁华商业区就不需要来奈良寻找了。
奈良的规划我是临行前几天才做的,主要是因为我也只有一天,其次我认为这么个地方我也就是去看个新鲜就好了,毕竟自己对古代文明不太感兴趣。奈良市的核心部分基本可以看成以奈良站为中心展开,西边有平城宫遗蹟群,中部是城区,东部是大家一般看鹿、看庙的山麓。旅游的话,一般是在东西两侧活动;一般的一日游,必然是在东边。
东部这个看起来比较绿的地区我再次按照习惯将其细分为北、中、东、西区,南边还有一个奈良町是主要的商业街,位置独特,也比较出名,就不用再划区了。
北区以最著名的东大寺为核心,东边还有手向山八幡宫。东区以奈良公园和飞火野为核心,都是逗鹿的好去处。西南侧还有春日大社等寺庙。中区是几个园子,比如依水园、吉城园等,稍微靠南的奈良国立博物馆是重要参观地点。西区就是和城区接壤的地方了,比较著名的有兴福寺和猿泽池,另外奈良县厅也是一个评价不错的景点。(奈良町在西南)
如果是一天的话,东边这些地方足够游览了。不过奈良的铁路比京都还要弱不少,一横(近铁奈良线)一竖(奈良线)之间没有关系。从大阪来的游客可以直接到近铁奈良站下车,稍微走两步就可以开始参观了。要是从京都来从奈良站下车,需要走上一公里多。因为景区全都分布在两站的同一方向,这种麻烦是无法避免的。
我制定路线时主要考虑的是不走回头路,因为奈良四处都有景点,很多不在计划中的、路两边的景色,看看总归是更好的。最终版本的路线是通过三条通到达西区,接着按照既有的道路画一个圈,沿途参观两侧的景点,最后返回时南下看一看奈良町。(下图中白线为路线,绿圈为公园,红圈为参观地点)
2月17日
预计景点比较多,所以打算早点起来,匆匆吃过早饭后,不到七点就坐上了直达奈良的奈良线。但是去的时候坐的是各停的车,所以有点慢,开了小一个钟头。不过路上也路过了很多有趣的站,比如去年到过的稻荷站、宇治站、小仓站等等。路上还看到很多欢乐的学生熙熙攘攘地上车,到另一站再前呼后拥地下车,这是日本通勤状况的真实写照。
别看奈良不算繁华,奈良站修得倒是有模有样,颇具规模,毕竟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一个好印象。
车站内就有详细的全市导游图,上文所述的两片绿地清晰可见,东边的景点标识也更密集些。
从车站东侧出来就可以看到这座建筑了,这是奈良市综合观光导游所,也就是全市的旅游资讯中心,如果想就地规划旅程,可以选择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座颇为气派的建筑也是JR奈良站旧站舍的所在,属于“旧瓶装新酒”。
导游所东边的有十字路口,东西向的就是三条通了,一直向前走很快就会到达景点区域。清晨的奈良人属实不多,但偶尔已经能看到三三两两的游人了,当然店家大多还没开门。
上述的近铁奈良站南口就在这里,正好也是樱花通所在。
左手边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兴福寺西南的奈良县里程元标——奈良桥本町。上篇游记中日本桥附近也有这样一座元标,这是计算该城/县到其他城市距离的起点,元标周围会写有一些到其他城市的距离。
身后就是猿泽池了,其实就是一片不大的湖,早上逆光,又是冬天,并不能看出这座放生池有什么别样的魅力,倒是湖畔的水面有些脏。
直达南园堂的台阶,但并不是正门。
再向东走就到了南大门迹附近,从这里向北上一些台阶就可以看到兴福寺的核心:中金堂了,这是正统的中式建筑。中金堂前是中门迹。说道奈良,要稍微提两句日本的宗教。经过早期的发展,明治维新后的动荡和新时代的整肃后,目前日本公认的宗教派系形成了五大派系、十三宗共五十六派。兴福寺就是南都六宗系(奈良佛教系)之一的法相宗的大本山,始祖为道昭,也是南都七大寺之一。因为一共就没几派,所以本山很少,兴福寺作为重要派系的本山享有崇高地位。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建于669年,位于飞鸟的山阶寺,后因藤原家族在710年迁都平城京,而将其全部挪移到了如今的奈良,改名为兴福寺。
向西走一小段距离就可以看到刚才所说的南圆堂,也是兴福寺的核心建筑。这里可以直接拜,没有栅栏之类的围着。
兴福寺北部都在栅栏里,而且也不是有人关注的主要物件,但是坐落着和南圆堂对应的北圆堂和中金堂后的假讲堂。
看到这个牌子又想起了去年费的一番周折。日本的人口密集区和机场附近不让飞无人机,于是我四处寻找什么是“人口密集区”。后来在一个无人机吧里有热心大佬提供了日本地理院的地图,里面有显示相关区域的功能,一目了然。基本上可以秉持这样的原则,能看见人的人文景观所处区域都是人口密集区,所有的大城市全域和中小城市核心是完全禁止的,各位无人机爱好者还是到深山老林或者海边去飞行吧。有关惩罚,前几年在京都御所飞被抓起来的那位正好也在那个贴吧里,被请到警察局喝茶,吧友们也进行了“亲切交谈”,据他所说是很麻烦的,劝大家一定要遵守法律。
这是刚才上来的台阶,高台上有一些圆形的突起,应该就是一些遗蹟。
兴福寺另一个地标,五重塔。构型倒是和其他地方差不多,但是装帧却有奈良风格(也就是佛教的肃静,而不是神道教的鲜艳橘红)。据说这座塔是仅次于京都东寺五重塔的日本第二高古塔,堪称奈良的象征。
五重塔北边的一座叫东金堂的建筑。
中金堂附近其实还在维修,日本的新旧建筑维修得特别频繁(现代的也一样,看看上面的横滨海洋塔),而且一修就几个月甚至几年。这在保证安全、保护文物的同时,也给旅行和规划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
这是国宝馆,和名古屋热田神宫那座宝物馆是差不多的,但因为太早我没有进入,里面也是以佛教为主体的各种文物。
兴福寺东侧是奈良公园的登大路园地,在这里已经能看到很多鹿了,也有游人和鹿在互动。
丁字路口以北是奈良县厅,恐怕是全奈良最巨集伟的建筑了,高度估计也是位居前列,相当气派。
奈良很多十字路口非常复杂,以至于行人都需要从地下通道通过。这条登大路地下步道里有平城京1300年纪念图,描绘了当时的平城京的样貌。
从地下通道出来就到了奈良国立博物馆附近了。虽说是大型博物馆,但也建在一片公园内,周围有很多动植物。
奈良国立博物馆是奈良市内最大的博物馆,分为本馆(奈良佛像馆与青铜器馆)和东西新馆,。本馆在明治时代的1894年即竣工,新馆则在昭和时代的1974年竣工。本馆是西洋风,新馆则是以昭和时代校仓风格为主,个人认为这体现出了战后日本对欧化的纠正。本馆内以名品展为主,主要是各种佛像和青铜器。新馆内一般是特别展,只在特定时间内开门,主题更加集中。
附近的草地上有春日东塔迹和春日西塔迹。
西新馆南侧是茶室八窗庵,但好像不对外开放。
东西新馆之间由走廊连线,这里刚好是入口。新馆被水系包围,北侧的水域中央有地下回廊,下方有商店和餐厅。
整片区域最东边是佛教美术资料研究中心和文化财产储存修理所,是不对外开放的,但是建筑也很有特色。
因为时间太紧,肯定没有足够的功夫来参观,我只好匆匆离开博物馆,奔向下一个目的地。在博物馆北边的大宫通上,可以看到奈良交通颇具特色的旅游涂装巴士,让人眼前一亮,这让我想到了去年在大阪和京都见过的旅游客车和巴士。
路北的冰室神社。据说冰室神社在日本非常罕见,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在吉城川上游建造了制冰储冰的冰池及冰室。每年冬季储存的冰会用在春天的祭祀冰神的活动中,祈愿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谷物丰收。这座小小的神社深处闹市之中,有不少人参拜。
路边随处可见的学术研讨馆和神社。
县厅以北的县厅分社,警察局的所在地。
在路口转向东,道路两旁有很多别致典雅的餐馆、旅馆。
前方就是吉城园了,是典型的和式庭院,曾经是兴福寺高僧的住所。门票很便宜,只有250日元。可惜我去的时候正好闭园(2月15日-2月28日),所以只能遗憾离开。
紧邻吉城园的是另一座和式庭院,依水园,素有“奈良最美园林”之称。全园分为前后两园,前园建于江户时代,后园建于明治时代。由于紧邻东大寺南大门,东侧又是连绵的群山,所以庭院的设计中反复应用了借景的技术。不过这里的门票价格倒是很出人意料,达到了900日元。
刚进门处还有一座宁乐美术馆,内有一些日、朝、中的美术品。
因为价格太贵了,所以我仅仅在免费的前园转了转,好像不是重点区域,并没有看到什么绝景。
依水园北面是一座停车场,停车场北侧的一片空地是东大寺西塔院迹。奈良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即使是已经不存在建筑的地方(或者仅存一些断壁残垣),通常也会被划出来当作遗蹟。
向前走就到了参诣道了,这可以算是这片区域的中轴线,向北直通东大寺,向南经过中门、南大门,向南直到飞火野附近才以春日大社表参道的名称继续向南延伸。路西侧有东大寺博物馆,相当于东大寺的宝物馆,也是要收费的。
南大门颇为巨集伟,但是木质结构没有再次进行喷涂,所以显得很沧桑。
路东侧的一些寺庙。
倾斜伸向东北方向的二月堂参诣道,可以直达二月堂区域。
路西侧的一些碑石、寺庙。
中门东南的镜池,上面有一座小小的严岛神社。
抬头可见雄伟的中门,后面就是东大寺的大佛殿了。东大寺又称为华严寺,是南都六宗系华严宗的本山所在,752年圣武天皇为了祀奉大佛而建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两次火灾烧毁了建筑,现在的建筑是1692年重建,只有原有建筑的三分之二大。寺内的大佛殿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古建筑,殿内供奉著一尊16米高的卢舍那佛像,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佛像。
一开始觉得时间紧,就没买票进入,因为是旅游胜地,除了看一看佛像之外基本也就看人头了。西侧绕行,会遇到一大片绿地,有很多花已经开了。
园子里鸟很多,看到了几队观鸟的人,日本的观鸟业也很发达。
最西侧的千手堂、华严寮一带,已经完全看不到游客了。
圆光大师二十五灵场,我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但是看到一位日本妇女来这里参拜,还和负责看管的老奶奶寒暄了几句。
再向前走到了一片水域,称作二之池(谷歌上称作大佛池/正仓院大池)。感觉池边的路还挺美的。
东大寺境内最北边是正仓院,原本是用来保管古代寺院财宝的仓库,全部为木质建筑。由于其独特的校仓建筑,才完好地储存了古代宝物长达一千多年。但是不知什么原因,现在已经不开门了。
门外绿地上的鹿还是挺有意思的。
走到最东侧再向南返,路旁有很多小型寺庙。
绕了一大圈以后来到二月堂附近的区域。首先从北侧的大汤屋爬坡到西南的钟楼一带,接着再向东到二月堂。
二月堂一带周围有很多珍贵的建筑,比如这座阏伽井屋就是重要文化财产。
二月堂外晾著的竹子。
二月堂北侧相连的参笼所和登廊,从这里攀登上二月堂。
深入山林的远敷神社和山手观音堂,可以对比两教建筑的差异。
二月堂在山上,又上了台阶,所以海拔很高。从这里可以眺望奈良市,放眼一望,一栋高楼也看不见。
为举行“修二月会”而建造的木质二月堂,四处都挂满了灯笼。
俯瞰附近庙宇。
二月堂的高阶洗手池。
堂后成排的石灯笼。
饭道神社。
虽然只是二月中旬,但是早樱已经开放,和黑顶白墙的建筑相映成趣。
法华堂(三月堂)。
三昧堂(四月堂)。
三月堂南边一点就是手向山八幡宫了,有趣的是这是一座神道教的寺庙,和周围的佛教场所形成有趣的对比,可以算是两种宗教和谐共处的典范之一。
在最南侧的住吉神社附近,我看到了这样一幕:大队的学生(应该是大学生)来这里见学,前面有讲解人员进行讲解。绝大部分人都在认真听,有的人在用手机和笔记本记录,还有照相的。我无从得知这些人是否是相关专业的学生,这种活动是任务性质的还是公益性质的,只是希望今后我国的有识之士能呼吁学生外出不要仅仅是游山玩水,最好能学到点背后的东西,这对文化的传承也是有好处的。
手向山神社的南门。
从东大寺一带出来后,就到了若草山山麓。若草山高342米,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山坡:一/二/三重目。山上有很长的登山步道,每年春夏秋季,沿途都会有不同的景色,同时也是眺望奈良的好地方。但是此时时值冬季,封山是必然的,所以也只能在外面看一看了。
山坡上有几只活泼的鹿,因为游客比较少,所以拍得比较仔细。
奈良公园内随处可见的、提醒行人注意鹿出没的牌子。
若草山入口处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此时路的右侧和前方下坡的路两侧都是商家,售卖各种纪念品,也提供餐饮住宿服务。街边还有冰激凌自动售卖机,我尝试了一下还不错,关键只有150日元,算是非常实惠了。
路过一条马路后,就来到了春日大社群域。春日大社建于1300多年前,是奈良的守护神社,也是全日本各处春日社的总社,是日本三大神社之一(整个日本)。这里还保留着各种传统仪式,这次我也有幸见到了。此外,石灯笼和鹿也是值得关注的风景。去往中心也是神社密布:在茂密树林下的道路两侧,随处可见宗教场所。有意思的是,仅仅是数百米之遥,这里的神社保养情况要比刚才的几处好得多。
大社门口的求签所和水谷九社巡游。
春日大社一瞥。
南门。
这是参拜所后的御本殿,有栅栏拦著不能进入。
大社内详细的导览图。
出南门后,就可以见到路两旁林林总总的石灯笼,有很多小型神社也穿插其间。
春日大社南边的林中,还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神社,比如这座夫妇大国社,就可以祈祷生意兴隆、喜结良缘。
根据“《游褒禅山记》理论”(越深处越没人),这里已经没什么人了。我看到一对母子在沿途的每一座神社前都拜上一拜。小孩好像有点问题,或许多少和这一点有关。
台地上的金龙神社。
最最简陋的遥拜所,用具有神圣象征意义的石、木、纸简单制成。这样的配置也在热田神宫那棵大楠树的腰上作为一种神圣的象征。
作为彻底“征服”春日大社系列,并达到广义上的奈良公园最东侧的标志,就是这座纪伊神社。它是万物生气的来源。旁边的一条通向南部城区的小路起始位置上标明“前方已经没有神社了”。这里到奈良站的直线距离大概有2.9公里之遥,距离最北侧的正仓院有1.7公里之遥。
回去的路上,在这座若宫神社附近有祭祀活动正在进行,因为禁止拍照而且有保安看着,所以我只能录音了。
再次回到南门外,中午时的春日大社已经人满为患了(以日本的标准)。
石灯笼和鹿,终于等到同时出现了!
春日大社西侧还有一些xx殿,是当前宗教人员的居住和办公场所。
春日大社的正门是向西开的,门口有世界遗产:古都奈良文化财产的纪念碑。
大门外几十米处就是上文提到过的春日大社宝物殿,用处已经不用多言。建筑造型颇为新颖,融合了传统风格和现代理念。由于时间原因,我也没有进入,只在外面玻璃处看了看对外公开的展品。
北边的树林里还见缝插针地建有几座神社,比如这座叫“浮云神社”。
走一段后会在右手发现一座很大的现代造仿古建筑,在网上查了才知道是奈良春日野国际论坛中心。
南边就是万叶植物园了,横幅非常醒目。正如名称说的一样,万叶植物园里有很多《万叶集》里提到的植物,此外还有大量的藤本植物。但因为现在不是开花时节,还要收取500日元的门票,所以几乎看不到游人进入。
南下的道路,这种古木参天,道旁有石灯笼和神社的大道可以算是奈良的标志之一了。
这条路中间有向右拐的支路,可以直接到鹿苑。鹿苑是爱鹿组织使用的场所,每年在这里举办很多有鹿参加的传统活动,并对鹿进行诊疗和救治。冬天这里是不开门的。相关情况可以到官网去看看,在马蜂窝词条里就有。
向北返回后来到奈良公园的核心——春日野园地和浮云园地。虽然冬天的景观非常萧瑟,渐厚的云层加重了这种气氛,但依然有很多男女老少来这里逗鹿、散步,气氛轻松愉悦。
园地西侧的三社托宣池上有一座桥,池边还有几只斑嘴鸭。可想而知春天这里将有多美丽,以及人会多多。
园地北侧有一个大面积的基座,不知道是不是遗蹟。
手向山神社鸟居,就在上午二月堂参诣道的南方(东西向道路),是春日野园地的北界限。道上有不少游客,道旁有一些宗教相关的雕塑与东大寺东塔院遗蹟。
再次回到东大寺前那条路,本来想着要不要买票进去看看,结果刚到售票处又开始下雨,还要排会儿队。于是在售票长廊里拍了两张果断开溜。
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到了南大门外的时候,雨又停了。鉴于人实在太多了,我也懒得回去了。这条路西侧全都是商店,东侧就是刚才的园地。
至此已经把中北部的地方绕完了,正好一圈,整体上没有回头路。接下来再把南边几个园子走一走,早点回去。国立博物馆西南的飞火野是很大一片绿地,西北角有一小片干涸的雪消之泽,中间则有一道裂痕,看样子是水力冲出来的,但是现在已经没水了。
向东可以看见几座奈良东部主要的山峰:若草山、三笠山和春日山。中间的三笠山是平城京守护,曾经被阿倍仲麻吕歌颂过。比较奇怪的是,这里一个人都没有,鹿也没有。
穿过马路来到西边的浅茅之原园地,这里树要多一些,也有一些游人和鹿。
园地南侧的圆窗梅林(片冈梅林)已经开花了,洁白和粉红的梅花煞是可爱。
旁边有座圆窗亭。
再向南到了一片水域——鹭池,水面中央有一座亭台叫浮见堂。春天这里应该也是赏景重地,可惜冬天要打不少折扣。
藤棚下的洞水门,据说可以听到水反射的琴声,所以也叫水琴窟。
鹭池边路上的人力车,在奈良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拉车的小伙同时还会给客人讲解周围景物,进行指南等等。
远观浮见堂,颇有诗意。
再过一条马路到达另一片绿地,绿地南边是荒池。这里鹿比较多,但是人很少,只有少数在椅子上休息。我在池边休息了一会,果真看到了苍鹭飞过。
这一周走得太急,很少能够坐下来回忆一下想一想。想到这几天来各种不可思议的操作和境遇,也想到了回国以后面对的挑战。天不是很冷。能在古都奈良静下心来思考,这又是几年前的自己怎能预料得到的呢?
休息好后继续出发,在路的另一边,是荒池的另一部分,岸上有一之鸟居。而靠水的路旁有很多介绍荒池的牌子和碑石。
这里的景色还是不错的,有奈良的肃静美感。
向前走是名胜旧大乘院庭院,现在应该是私家用地或者旅店之类的,被圈起来了,我只能把相机举起来拍摄。至此,从西边开始,到北、东,现在是奈良公园最南端,已经把大部分地方都走过了。
最后一个目的地是奈良町,街边看到了有趣的雕塑。
奈良町是一片区域,是这里重要的商业区。不过和大多城市的繁华区不同,这里的房子一般只有一层,而且多是传统的建筑构型,充满古风。
到了奈良町资料馆,进去看了看,却发现大部分内容暂时不开放,只有一些艺术品,于是稍稍看了看就离开了。
奈良之行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在返程的路上顺路在看看两边景色。重要文化财产传香寺就在一座小学的墙边,可见文物已经渗透进奈良人的生活。
率川神社,沐浴在早春的樱花和绿叶中。
周游奈良后,我发现这种六七层的酒店已经是奈良了不起的高楼了。
最后一瞥奈良站,踏上返程的火车。回来时坐的快速,总之只停了6站,所以要快一些。车站里正好有个书店,我看时间早就逛了一阵子,依然是满眼的文库和辅导书,还有游戏音像制品。不过有意思的是,门口摆放著日本人空想“出云”级改航母的架空小说,类似事件在国内引起过热议,感兴趣的朋友欢迎讨论。
小结一下奈良。来奈良本来是临阵决定,而加起来不到8个小时的游览时间更可以称为“闪游”。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就能够感受到奈良的氛围,或许正是这座城市的成功之处、魅力之所在。
显然,奈良的条件对于发展现代产业颇为不利,不仅不靠海、被山包围,而且长期以来缺乏现代工商业基础。如果要追赶其他大城市,必然会痛苦而艰辛,关键是结果估计也不会太理想。日本为奈良量身打造的路线,是传承、保护好传统文化,作为世界认识古日本的视窗。这样的定位清晰而现实。如今奈良根本算不上日本的大城市,但是其知名度可以轻松排进前十,甚至前五也有可能,这就是因为它有自己的特点,在于国家和城市有关方敢于让奈良扬长避短,并且找到了长,这对我们是颇具启发意义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奈良虽然“古”,但并不破旧、腐朽。相比于东京、横滨这种以发展现代产业来振兴的城市,奈良选择的是发展传统的道路,但同样利用的是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的理念。举几个很简单的例子,奈良随处可见的宗庙寺院大多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当然在全日本也很多见),而同时还能看到很多在修缮者,这其中都用的到现代的技术手段。虽然奈良有诸多古物,但是如果没有现代的、立体的宣传、导游方式,也必然没有人愿意理睬。作为旅游城市崛起后,奈良依然没有盲目追随大城市盖高楼、搞商业区。大量新造的建筑保持了传统的造型,让全城的风格得到统一,也让游客赏心悦目、赞不绝口。奈良虽然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困苦、素质低下,街道除了建筑样式和宽窄之外,和其他日本城市并无太大区别,交通秩序井然,人们走在街上的言行、着装也也和别处没有什么区别。我们现在总说“精准”这个词,我想奈良就是将其做到了极致。仅仅从文化与宣传来说,中国可以发展的城市太多了,而且发展不意味着雷同、商业化等等,多少可以借鉴一下奈良的经验,保持自己的“神”,但要用现代的方法来实现。当然,这不仅是国家和城市的战略,“找准位置和方向”,对于个人也颇具启发意义。这一切,是我在安排这样一次匆匆旅行时不曾想到的,这恐怕就是旅行的价值吧。(以下是我手描的实际路线,感觉还是很壮观的)
京都—“故地重游”
旅行的最后一站,京都,去年时我已经来过,并且游历了大多数主要景点,对京都作为旅游城市、文化之都已经有一定的体会了。这一次到来的原因,开头处也提到了。因为不想将太多时间花在京都上,所以在17日安排了奈良。但对于回程的一天本身来说,却又是越晚越好(也就是去别的城市比在京都好,在京都多待一会总比回国强)。因此17日晚我临时安排了一下第二天的行程,将一上午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同时,返程部分当然不仅仅属于京都了,但我也不会再单独开辟一章,而是写在京都的小结后。
2月17日
从奈良回来时,我有个打算,就是好好看一看多次错过的京都站。京都站是整个京都的交通枢纽,因为京都铁路发展较晚,空间也比较侷促,所以京都站得以直接整合新干线,这使得这里成为当之无愧的交通巨无霸。和大多日本车站比起来,京都站更像中国的火车站,高达且设施齐全。作为京都市内不多见的大型现代建筑,又是很多影视作品的取景地/场景,所以一直受到很多游客的追捧。我虽然已经来过京都,但是上次对于京都站完全没有印象。这样唾手可得之物怎能不看呢,于是回去以后在车站内外逛了一圈,充分体验了京都站的气派。去年去过的京都塔就在车站北边,顺便看了看白天的雄姿。
本想回酒店,找了半天南下的路(因为大部分都被铁路封住),最后到车站里询问才知道需要从二楼横跨铁路到对面再下楼。不过在北边车站外找路(其实外面没有路)时,看到了楼之间的电车,也算是日本特色的景色吧。
晚饭又在京都站里寻找。这里好像叫MIYAKOMICHI(汉字是“都道”),是美食购物一条街,有专属的标志,颇具新意。
最后找了一家荞麦面馆。对于吃我完全不了解。回国以后看书上写在荞麦面上放海苔的都是业余店家,说因为会遮住荞麦面的味道。反正我是先把海苔都吃了才吃的面,我也不知道哪里遮住了。另外我也不是“刁钻的日本食客”,也不打算培养店家的“匠人精神”,自己觉得挺好吃就可以了。
饭后顺便在车站里买了第二天到关空的车票,然后到旁边的书店又转了转,这是本行我去的第三家书店,也是最后一家。这家比较给力,虽然面积很小,但反而有很多军事杂志,我兴致勃勃地看了个遍,最后挑了几本国内经常作为翻译样本的名刊买下。
其实从早上和下午的车上,回来以后和吃饭之间我写了一点文字,记载了这几天内发生的一些事情(算是及时记录,有些资讯非常可贵,或者叫“极度时间敏感”),回酒店后完成了剩下的部分。确定了第二天的行程后就休息了。
2月18日
时间很快来到回国的日子。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影响到当天的行程。珍惜最后的时间,才是对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最大尊重。早晨饭后在地铁站尝试了半天发现suica用不了(这个我还没搞明白),于是只好买了一张一日券,价格是600日语,京都市内的地铁随便坐,是非常划算的。但我有点失策,因为其实只需要来回一趟东山,本来的价格加起来应该是不到600的,所以大家看到优惠也要稍微想一想再动手。
第一个目的地是平安神宫,在京都市内,离住处不太远,又是比较出名的景点。路上经过京都的地铁枢纽乌丸御池站,去年也来过这里。
换乘东西线到达东山后,沿途经过一条叫白川小溪,旁边没有护栏,但是有很多人在溪岸上骑车。
向前不远到达一个开阔的十字路口,对面就是平安神宫的大鸟居了。高大的明神鸟居气势恢巨集,鲜红的油漆和金光灿灿的装饰在朝阳下反射著光辉,在蓝天下格外醒目。
桥下有一条河,处在枯水期。
去往平安神宫的神宫道两旁是一片文化场所的聚集区,西边有著名的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京都府立图书馆,东边有京都市美术馆,更远处还有动物园。
图书馆旁有古老的市电,现在已经被改为综合导游所了。
这时我看到附近的椅子有点奇怪,于是摸了一下,发现居然下雪了。这也是我本行遇到的第二次降水,当然两次的影响都微乎其微。
在正式进入平安神宫前,还会有一个街区,这里已经能清晰地看到作为前门的应天门了。
道路西侧有音乐厅、餐厅和美术馆别馆。
另一条马路前就是应天门了,通过门洞可以看到明治神宫外拜殿。
门口有神宫神苑导览图,可以参考。其实这里主要是个大花园,神宫本身没有内部内容可供参观。
粉刷一新的房簷。
进入后视野一下开阔,来到一片石子地,类似于枯山水用的那种。正对的就是平安神宫太极殿(外拜殿)了。平安神宫是一座历史较浅的神宫,建于1895年,目的是纪念平安迁都1100年。宫内供奉著京都在位的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天皇。和奈良一样,京都是日本大城市中少有的完全不靠海者,在早期工业时代难以快速发展。正是由于京都拥有千年历史的积淀,才能有今天的繁荣和地位,所以人们必然是非常怀念这段历史的,修建这座神宫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是西侧的额殿,神宫的配置都差不多。
白虎楼,非常好看。
东侧的神乐殿,是我说的举办婚礼圈钱的地方。早上逆光,效果不太好。
这里的手水所比较简陋,就是一个小坛子。西边是白虎的石雕,东边是苍龙(青龙)的石雕。
太极殿前的右近之橘,和左近之樱相对。
来张地面特写,完全就是枯山水的风格。不过有个问题,每天这么多人参拜、参观,重新整理也太花时间了吧?
神宫墙外就是神苑。显然冬天不太适合参观自然景观,此外这里还要收费,所以在门口看了看地图就离开了。但如果到了春季,请一定不要错过,红枝垂樱、睡莲、花菖蒲、杜若、郁金樱等花卉都在等着你。此外,据说园内的设计也是非常别致。具体情况可以参见马蜂窝词条里蜂友的照片。
返回时走东侧门,“返回之道”。
门口也有京都各地供奉的酒桶。
回去的路上特别来到美术馆别馆前,为场馆和前面的巨型Yotta娃娃合一张影。
音乐厅旁地上的导向标。
和音乐厅一栋楼里的茑屋书店,是全国连锁的,东京代官山有一家很出名。
近代美术馆。
回到东山站时换了一条路,顺便欣赏一下街景。和奈良相比,京都的路宽一些(或许也只是我走的这条),两边的楼稍微高一些(三五层的多点),其他也就看不出什么区别了。
回到京都站,再看一看白天的京都站北侧,设计得很有创意,有一种魔幻风格。
第二站,也是本次日本之行计划中的最后一个景点,是著名的京都铁道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位置比较特别,在京都站西北处,但是周围没有任何地铁站,离京都站又不太近,所以只能步行约1.6公里前往,路上要抓紧时间也就没怎么看,不过这座龙谷大学旁边好像也是一座庙。
铁道博物馆东部很大一片区域是梅小路公园,公园东北角就是京都水族馆,也算是京都市内比较出名的现代娱乐中心。
梅小路公园地图,里面东西其实不少。
被改为导游所和咖啡厅的市电,车体侧面编号上的京都市地铁标记清晰可见。
拥有大片儿童娱乐设施的sugikuyume广场。
绿之馆,是单独收费的庭院,内部面积占公园的一小半。
公园内的特色路牌,非常用心。
公园西边经过一条铁路桥就到了京都铁道博物馆,虽然只是早上八九点,但已经有很多父母带着小朋友来排队了,看来这里常年火爆啊。
京都铁道博物馆由梅小路蒸气机车馆和大阪交通馆于2016年合并,是全新的博物馆。作为全日本几大铁路博物馆之一,这里承担著铁道科普的重任。和大多数日本博物馆一样,这里有各种展出设施、手段。但是最抢眼的还是数十辆真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火车,毕竟实物才是令人最激动的。(官网非常细心地给出了所有的车辆的位置和名称)
排队买票,有点贵,1200日元,但是我可以保证超值。场馆设计得不错,或者说很有商业头脑。开门见山,一进入就来到棚子下的步道,里面就有各式各样的火车12辆,让很多小朋友直接尖叫,大人们则手忙脚乱地拿出说明对照着看。第一辆车是古老的C62形26号机车,是战后第一代蒸汽机车,时速能达到129千米。
一旁的是Kuha86形1号机车,采用了橙色和绿色的涂装,车头有照灯。
最靠外的就是日本火车的里程碑:初代新干线0系21形的1号车。1964年投入运营的的车头能拖动火车达到210千米的时速,开启了日本和世界高速铁路时代。整条火车(后面还有三节)被列为机械遗产。虽然是初代,但内饰看起来还不错。
馆内常见的场景,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簇拥在火车旁。后面是0系16形、25形、22形的1号车。
刚才的Kuha86后面接的是Moha80形1号车,解决了长距离行驶和高速转向时的震动和噪音问题。
C62形后面接的是Marone59形1号车,是战前皇族、贵宾专用卧铺车。
再后面是Sushi28形301号车,是昭和初期的餐车。
被改为餐厅的Nashi20形24号车,有Hayabusa(隼)的绰号。
Taha103形1号车,是原来大阪环状线用车,日本经济腾飞时期人们通勤就坐这种车,可以进入体验。
DD54形33号机车,比较像中国的火车。
新干线的尾巴上是0系22形1号车。
一层展馆入口处的全馆平面图,可见其内容之大、内容之丰富。
与一层展馆并列的还有室外展馆Twilight广场,开头的地方有一段铁路分道装置。
第一辆是颇像绿皮车的EF81形103号机车,建于昭和后期,连线近畿地方和东北地方,经过日本海。
紧挨着的是EF58形150号机车,是战后初期制造的直流电车,是日本铁道电气化的先锋。
EF58形牵引的Orone24形4号车内的卧铺,可见非常舒适。
EF81牵引的Sushi24形1号车,是餐车,车上有当年JR西日本的标记。
广场全貌,尾部是Suronefu25形501号车和EF65形1号机车。
下面进入一层展馆,主要内容是铁路的历程、车辆结构、车辆工厂和铁道设施,共有12辆实物车。进门左手边就是“火车/电车们”的标牌,国内有时称作“爱牌”,造型各异,形象鲜明。
右手边是馆内第一辆实车,230形233号机车,建造于116年前的1903年,历史极为悠久,是日本最初的国产型蒸汽机车。现在它被列为重要文化财产和机械遗产,享受来自全世界人们的瞻仰。
场馆中央的三剑客,是最吸睛的部分。左边是500系521形1号车,是新干线的前主力。该车是日本第一种投入运营且时速超过300千米的新干线,车内的防噪音效能较高。搭乘该车从东京抵达博多只需要不到5个小时。中间是Kuhane581形35号车,车名“月光”,是卧铺车。右侧是Kuha489形1号车,车名更为人们熟知——“雷鸟”,主要在信州和北陆地带运作。三辆车在日本铁道历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展馆周围一圈是展品-图文展示模式。铁路历程部分要从蒸汽机说起。
日本最初的新桥火车站开业模拟场景。
可以点开详细了解的日本铁路大事记。
展馆最西侧的EF52形1号车,是早期的蒸汽机车,旁边是有内部结构的模型。车尾的驾驶室可以进入。
战后车辆近代化阶段,有各种新型车辆登场,包括前面提到的“月光”和“雷鸟”。
日本铁道的车辆前检视和爱牌汇总。
和铁道紧密相关的联络船和国铁巴士,也一并得到详细介绍,配有精致模型。
场馆一角的100系122形5003号车,是平成元年建造的新干线,在0系上改进而来。
战后初期的Daihatsu Midget MPA小三轮,被用来输送货物,并且大量出口到美国。
“怀念商店”,复原了早期车站商店的场景,里面的货物全都是几十年前的款式,必然能勾起上年纪的铁道迷的回忆。
复原的昭和乃站,里面有学习日本当代史必须要知道的昭和三神器。
2Kiha81形3号车,绰号“黑潮”,是日本最初的特急柴油车,建于1960年,在上野和青森之间奔波。
ヨ5000形5008号车。
DMH17型柴油机,可以进行动作演示。这边都是车辆结构部分。
货车Wamu3500形7055号车,小朋友指著模型在寻求答案。
中央的平台可以仔细检视“三剑客”,这是“雷鸟”号细节。
“月光”号细节。
500系新干线细节。
回到南边,刚才的Kiha81形旁边是DD51形756号机车,是比较老的车头。车两侧还见缝插针地安排了大量模型和介绍。
这是比较出名的回声号机车,可以进入驾驶室。
主展厅最东南侧的EF66形35号机车,绰号“樱花”,高速货车车头,采用蓝色涂装。最特殊的是这辆车被架起,底部开辟一条走廊,可以下去抬头观察车底情况,这脑洞开得也是可以。
随处可见的“干货”。
中央的一个镂空车厢内还有镂空地板,可以向下看到底部结构。
伴有实物的知识介绍,这块就是铁道设施部分了。
最东侧还有一些经典展示,主要是各种安全措施、复杂的电气结构等,不乏可以亲手操作的活动。
各式各样的讯号灯其实也大有来头。
尽头有一个体验区域,小孩子们可以登上模拟器,体验列车司机的感觉。国家对铁道科普的重视可见一斑。
南侧的各种导电/集电装置,也经过了多次改进升级。
各种车轮结构。
在一层本馆最南边有一个附加部分,里面有一辆面包超人卡通涂装的列车。现在四国的铁路上跑得很多都是这种车,楼上有专门的展厅介绍相关知识。
一层南侧整体情况。
二层的硬货少一些,内容为生活与铁道、执行结构、模型场景、企画展览室、儿童乐园。同时,二楼也可以来到室外展区,一览车库和铁道的风光。
露天步道南侧的蒸汽机车第2检修库,里面有C57形1号机车正在进行模拟全面检查。
北侧就是扇形车库和转车台了,原来这里就是铁路枢纽,铁道博物馆建在这里也算是近水楼台。转车台时不时会进行表演,对面的车库里也有很多古董火车。
蒸汽机车广场南边的铁路,这些车是不是还在用?总之官网的图上没有给出相应的标明(可能不属于博物馆)。
停在蒸汽机车站台旁的“蒸汽”号,后面的观光车厢采用特殊设计,应该没有窗户。
返回室内,逆时针方向参观。二层的展出类似一层周围一圈,都是主题展。第一个主题是关西铁道。阪急、京阪、阪神、近畿、南海和JR西日本这几架公司都有展柜。每家公司都有经典的列车模型、车票、纪念品、介绍、人员的帽子等。对面是京都的交通发展。京都没有机场,自然以铁路和巴士为主要交通手段。这座博物馆的绝大多数展牌上的汉字都有假名注音,帮助小朋友和不熟悉相关内容的人阅读。
驾驶模拟器,应该不会单独收费,但是有进入人数限制,所以采用抽选机制。小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体验10分钟的驾驶乐趣。
这是一条线路上确保安全的各种检查节点和控制装置。
这就是铁道模型了,日本的铁道模型享誉全球。
即使给小孩子玩的卡通版也毫不含糊。
儿童乐园,以托马斯小火车为主题。
一二层北侧扶梯(刚进入的地方)处的墙上有各种机车的牌号,昭和初期是四位数,国铁化以后是一位字母加五位数,每个符号都有含义。
所谓“执行结构”一部分的形式是铁路场景模型,其过一段时间才会把人放进一个小黑屋,我时间来不及就没有等。但是根据屋子外的说明和我从格挡上拍到的内容来看,应该是一个更加精细的模型(1/80),配合工作人员的解说奉献给观众。
场景展示外墙上就有相应的模型,轨间距都是16.5毫米。满满一墙的火车非常壮观。
铁道与文化,其实是个有趣的话题。在前面的铁路一章已经提到过日本的铁道对文化、社会渗透之深。展厅里包括饮食、爱好、影视、音乐、文学、绘画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人民和铁路的深厚感情和交融程度。
相比于客运列车的华丽与先进,货运列车显得老土和不起眼。但是作为支撑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展馆里也为它们设定了单独的展厅,讲述货运铁路的发展。
京都铁道的各种纪念品。
下面就是企画展览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临时主题展。当前的主题就是前面提到的面包超人列车大集合,从2月2日持续到3月3日。一层那辆车是濑户大桥上用到的列车。
面包超人列车历史。四国地区是日本唯二没有新干线的地方(北海道基本都没有,只有南部和本州岛有联络)。21世纪来临后,JR四国推出了面包超人系列列车,一方面以卡通活泼的形象吸引全世界的游客,另一方面车辆也借机换代。如今,虽然四国依然没有新干线(暂时也没有计划),但是新一代的面包超人让四国铁路生机勃勃。历史介绍采用长廊展牌模式,每一张内容都不多,图的比例很大,显然是为小孩子准备的。
四国的巴士也并入了这个体系。
小朋友正看得起劲。
实景照片,确实非常鲜艳。
介绍中说,有些车厢内是就是一个儿童乐园,有各种娱乐设施,小孩子可以边坐车边玩,度过愉快的时光。
几辆模型,非常精致。
JR面包超人列车路线地图,基本上完全覆蓋四国岛。从本州的冈山下来,可以直达四国的大部分著名景区。注意图中的站名全部使用平假名,这也是方便小孩子阅读的举措(大人还是认识汉字地名的)。
最后还有募捐、盖章和资料,非常贴心。
出口处的详细地图,是给成人看的,汉字标注每一站。
一旁的座位试乘区。
出来后到达二层中央偏南的铁道与生活部分,看多了刚才多彩的展示,反倒觉得这里有些平淡无奇了。
将真实的自动检票口(日本称“自动改札机”)和列车执行时间显示器搬到博物馆。
真实的JR售票处。
选座系统的历史。
票券印刷历史。
各种纪念车票。
车上扶手和内饰。
上班上学坐的通勤列车发展。
模拟的老式列车内景。
各种纪念车票。
交通方式多样性。
JAL(日本航空)标志。
Economy Coupon纪念车票。
各式各样的车内广告。
京阪神地区路线图。
车上设施变化。
坐席的发展。
旁边有一个咖啡厅,累了可以去休息一些。
下面来到三层,是最高层,也是东西最少的一层。从二层东南侧上来的话,直接就到了天空露台,可以眺望南边的铁道和京都景色。有很多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注视著飞驰的火车,兴趣盎然。
实时显示的列车位置资讯系统。
旁边是休息处。
刚进入室内会看到几家姐妹博物馆的海报,包括名古屋Linear·铁道馆,陈列著全日本最快的火车,一种时速达到581千米的磁悬浮列车。横滨的新高岛地区也有原铁道模型博物馆,以历史车辆为主。这三座博物馆是全日本最大最全的铁道博物馆。
旁边有一个画廊,展示历史照片,来自馆藏资料,禁止摄影(我其实挺好奇为什么日本总不让拍本来就是列印的历史照片)。画廊尽头有一些向斜下方开的窗户,可以看到二层和一层的景象。
这幅艺术品后面是图书资料室。
博物馆的主体内容就是这些了,从三层走楼梯到二层,再乘坐刚才提到过的扶梯抵达一层。门口处有博物馆获得的各种奖状。最搞笑的是左边那个“关西元气文化圈推进协会”,又是一个奇葩协会。
一层500系新干线旁边有一家纪念品店,强烈推荐里面的扑克,很有收藏价值。
出去后来到刚才楼上看到的车库,正好赶上转车台表演结束。一辆拉煤的车头正在退回车库中。
转车台全貌。
扇形车库东北是旧二条站,车库中共有20辆机车,外面还有一辆上文插图中的当作休息所的车厢。车型大多是B/C/D系列的老式蒸汽机车,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但如果各位来到博物馆,一定不要忘记参观。
这是天皇御用车。
后来那辆煤车又开上转车台表演了一次,接着隆隆地开走了。
梅小路蒸汽机车库全貌。
刚才楼上看到的最近的两辆车,后面的玻璃处就是二层展望台,其实可以直接从那里下来。
换个角度看看转车台,原来一端是有人操控的,现代已经是自动化的了。
蒸汽号体验车站,可以拍摄纪念照片。
梅小路调运站原貌模型。
车库内的各种旧式装置。
车库里的每辆车车尾都有介绍牌,比如这辆就是天皇的御用机车。
有的车还可以上楼梯靠近参观。
5京都铁道博物馆自己的扭蛋和扭蛋机(外边应该是买不到的),推荐买一个。
那座旧二条站现在被开辟为商店和博物馆,各占一半。
博物馆方面主要介绍蒸汽机车相关内容,形式也很多样。
最后也有丰富的模型和文物。
外景。
虽然只是一座博物馆,而且匆匆忙忙地拍摄、参观,但依然看了一上午。由此我彻底被日本的铁路文化震撼,甚至折服。铁路渗透进社会,随着时间演变,而人们又把这其中的故事事无钜细地记录下来,说给后人听。我们并不缺乏故事和资料,缺的只是会讲的心,我想这就是能从京都铁道博物馆学到的吧。
从博物馆出来后原路返回,路上看到了京都水族馆的另一边(上面就是表演水池,不时有表演时的水溅下来),广场和满地的市电。
回到酒店稍微休息后,来到京都站踏上前往关空的Haruka列车,结束第二次京都之行。
Haruka类似于特急,但是价格与舒适度和新干线相仿,到机场80+千米的路程中,只停了几个大站(比如新大阪),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看到远处的梅田蓝天大厦,不禁想起了去年看到的壮美景色。
中途经过大海,远处是大阪府南部的城市。
关空出站的地方摆放的Haruka模型。
出站后看到的特色建筑和特色展览。
候机楼四楼,也是去年来过的地方。
路上看到有这么个东西,想着还有点时间于是决定斗胆去一趟。
一楼免费乘坐Sky Shuttle巴士前往,20分钟一班。
大概六七分钟后到达。这个Sky View是一座以航空为主体的综合建筑,里面有博物馆、餐厅、商店、展览,顶层是可以眺望整个关西机场南侧跑道的展望台。
我直奔展望台,可惜下午阳光从西边照来,而且十分强烈,对拍摄非常不利。
东南的泉佐野市和关西机场联络桥。
飞机起飞过程。
航站楼特写。
四层商店看起来不错,但我已经没时间去了。
三层的餐厅,看样子可能是提供高阶飞机餐。
对于到机场早的朋友,我还是比较推荐来一下这里的。提醒一下各位,我进入的是接待大厅(Entrance Hall),四楼处有一个走廊通向另一栋主楼(Main Hall),那边有咖啡厅(这不重要)、展望台和博物馆,博物馆里有大比例机场模拟模型。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博物馆,回国以后看楼层图才发现。图为一层玻璃外的装饰。下方可见通天阁、梅田蓝天大厦、哈利法塔和天空树。
这是Sky Shuttle,这张照片是我本次在日本最后一张用相机拍摄的照片。
回到候机楼后时间已经很紧了,赶快排队值机安检。坐小火车前往登机口的时候夕阳还不错。我记起去年在关空还照了一张对面建筑玻璃上映出的小火车(在上一篇游记里)。
等了一段时间,最后登机。这是登机时天边的景色。
夜航,回程。虽然白天可以比较轻松地辨认下方的城市,但仅仅依赖灯光就太困难了。逐渐地,窗外的暗起来,最终被云层完全笼罩。第二次日本之行也就画上了句号。
再见。
尾声
首先要说的是,现在是2019年3月24日,距离我离开日本已经一个多月了。对于游记这种“时间敏感”的记载方式,当然是越快完成越“保值”。但因为一些不可抗的原因,即使我已经很尽力,也花了一个多月才完成。反过来看,如果说游记是将旅程再走一遍的话(相信各位看后会有这种感觉),时间长一点岂不是意味着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重温了一下旅程吗?这样的话感受也许就得到了跟多的发酵。
经过我大致统计,这篇游记全文有92826字,共1771张照片,还有几段视讯。这些数字超过了去年的日本游记,再次创造了我的个人纪录。旅游回来很快就开学了,我抓紧刚开始几周,几乎把80%以上的精力投入游记。虽然连续写几个小时,插入千百张图片非常繁琐疲惫,但咬咬牙还是赶上了自己设定的进度。一方面,久拖不决确实对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影响太大(不写或放弃我是不会考虑到);另一方面,“重温”的过程过长也会导致“变质”。
开头处提到,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我通过各种媒介对日本有了新的、也是更深的认识。那么这次旅行中也就是在更多的了解中进行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想认知不同了,感受必然也会有很大不同吧。
我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当然也和环境有关,逐渐养成了记录的习惯。特别是接触网路以后,我意识到一点:世界和知识是无穷的。至少以我现在的力量,不足以掌控人类文明最细微分支的全部内容。因此我就想,或许一味地匆匆前进是没有止境的,怎么样才算到头呢?在这条无尽的道路上,不如将自己掌握的资源、做过的事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这样总量虽然稍微少一些,但对于无穷来说都是一样的。不过对资源的利用率,也就是效率,却大大提升了。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我尝试着使用各种手段,在任何时机,任何场所记录下我的所见所闻。在合适的时候把它们整理起来,或分享或不分享,总之是属于自己的、很珍视的东西。当然游记显然属于要分享的,所以也需要更多考虑他人的需要和质量。但我认为,我的游记最根本的特点,还是在于真实和及时。
如何解释这两点?可以这样说,我的游记至少一大半不是为别人写的,而是自己做事情的惯例。发出来只是想到里面可能有有意义的资讯可以顺便帮助他人,何乐而不为。正像上面说的一样,我认为游记对我来说,就是在电脑前重新旅游一次。事实上旅游时很多东西因为时间太紧确实只是拍了照片就走人了,回来以后可以仔细放大检视甚至阅读说明。写游记的时候去查阅各种资料也是很正常的事。至少现在我对这次主要去的几座城市有了更加立体的了解,对于每个景点也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更不用说在地图上定位一个附近的地方。本来就印象深刻的旅行被再次完全回忆,记忆将是难以抹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产生联想时可以很容易地回忆起去年任何一张照片(前些年观鸟时,我可以立即回忆起某一张清楚的照片是哪一天在哪里拍的)。
对于我来说,这些就是效率的体现,是我所追求的:拍摄是无限的,没有尽头的,所以关键在于知不知道拍过,什么情况下拍摄的,甚至当时是什么感受。这样的话,每张照片对于我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同样,因为游记的形式所限,我不可能在旅行途中完成游记。但是我用手机将所见所想及时记录,比如见闻一章中的“戴口罩”一事,就是我多次记录后总结起来的结果。这种不起眼的事情如果要靠回国后回忆,多半想不起来几件吧,但这正是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
这次旅行,从客观上来说,我充分吸取了各种经验教训,无论是乘车还是沟通方面,很多原来胆怯的事情这次可以大胆去做(比如坐车问题),但很多原来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也需要格外小心(比如新干线购票),我想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不应该畏惧在旅行的途中去感受新知,但不得不承认,很多繁琐的程式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麻烦的。类似于交通、住宿、沟通的一部分等,虽然偶尔出出问题也是有趣的回忆,但是总没有提高自己也会苦闷,更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能够学习自己和他人的经历,将很多基本的程式变得熟练,就等于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旅行中自己真正想见到、想做的事物上,效率提高了,心情也会变好。
对于旅行,经过这一番“折腾”,我也有很多新的收获。现在我已经基本形成了我的旅游规划体系。我一般将整个旅行分为5各阶段:早期构思、直接准备、实践、直接整理、长期影响。早期构思阶段就是提出设想,大致确定要去的地方,并且论证可能性(能去还是不能去)。接着就进入直接准备阶段,此时要做的工作就是计划准备一章中所说的那些内容了。如果像我这种平时比较忙的,要规划这次旅行,提前两三个月比较合适,先期购买机票,进行整体和具体的景点、路线、住处规划等。临行前一个月内再对具体的情况(临时活动、天气、开闭馆情况等)进行详细检视,并对先期工作进行调整。最后的几天内进行物资准备。实践当然就是走出去的阶段,我认为特别是难得的出远门机会,一定要将时间放在旅游上,尽量少做国内能做的事情(特别是躺在酒店里刷手机,专门养生者可以无视)。同时也不要过多地整理资讯,而应该尽最大可能去观察并及时记录见闻和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样效率才能得到最大化。回来后进入直接整理阶段。大部分人是不写游记的,照片汇入电脑也就不管了。当然我们蜂友一般不这样。游记还是集中尽快完成好,但如果可能的话不要因为赶时间而牺牲了质量,这对于自己旅行时的付出和读者来说都是一种不尊重。写游记时能够回顾、学习相关内容就更好了。加上对图文、视讯资料的整理归档,基本能让这次旅行形成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这些章程性的工作都完成后,就到了一个节点,我一般简单称为“直接整理阶段结束时刻”。在这个时刻之前,所有的工作都是计划的、和旅行紧密相关的。但是这些任务结束后,不意味着就可以扔一边不管了。既然已经通过上述阶段让旅行深入脑海,那么未来用到它的时候还多着呢。比如规划下一次旅行,某天进行宣传科普,给朋友讲一讲经历等等都可以算是长期影响。但这些事情不再是由这次旅行直接引起的了,而是在未来恒久的生活中由其他原因引起。
我最久的爱好是军事,十几年来,虽经挑战却坚持了下来,逐渐发扬光大。有这样一个比较“严肃”的爱好(小时候养成了看书的习惯,网路发展起来以后已经能明辨是非了),使我喜欢关心事物背后的故事。在各次旅行中,我总是喜欢走到景点最靠里的角落,希望发现点什么;要么就是将注意力放在各式各样的介绍上。所以对于我来说,从准备到最后游记完成,进行一次旅行就是阅读了一本综合的社会百科,虽然内容是四面八方来的,但是这本书是属于自己的,内容又极为丰富真切。因为是书,所以客观,覆蓋面广;因为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印象很深,难以忘却。每次抱着这样的态度去旅行,就能够获得极大的收获。即使稍有遗憾也不影响。这样多做几次,在平时生活中遇到旅行相关的问题时就很有底气。
这次冬天赴日,显然不是很好的时节。对于日本来说,最好是梅雨季前的樱花时节,接着是梅雨季后的夏季,秋季也有红叶可以欣赏。冬天可以说是比较冷门的季节。当然对于我来说是没有什么挑剔的余地的,不过也享受到了人少的好处。事实上,冬天的影响更多体现在自然景观上,很多绚烂的河川、山林、花海在冬天只能偃旗息鼓。但再次换角度思考,因为冬天有这些影响,所以人会少一些;但是冬天对于人为景观影响会少很多,而人少则是哪里都少。因此安排冬天的行程,除了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外(比如雪景),可以考虑多设定室内和人文景观。这次参观的两家大型博物馆——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和京都铁道博物馆的参观和天气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我也要感慨一下,两次赴日二十天中只遇到了几十分钟的降水,让我得以把时间充分利用了起来,不得不说是天意。特别是2月初关东关西都在降水,但我去的时候竟然没下,着实令人感动。
与其说是8天的旅行,不如说上次回国后的半年以来没有间断过。虽然外出旅游确实最令人激动,密度也最大。但是事实是,或许正是有其他时间不懈的积累,才能让外出的短暂时间产生更大的价值。这半年以来,我对日本有很多新的认识,经过旅行中实际体验的修正和发展,这里与大家分享。
最近我正在上一门课,是全国大学生都要上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我校这门课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的小组展示环节,我组选择了对比中日20世纪末改革这个话题。我具体负责明治维新方面。明治维新是日本重要的改革活动,这众所周知。但明治维新最重要的灵魂在于两点。第一是中央集权,采用二元君主立宪制,这样才能集中有限的的国力办大事。这一点对于日本近代化过程的贡献当然是不可估量的。但是战后民主化改革使得今天的日本没有直接继承这一灵魂。第二是统一标准,全国说普通话,接受一样的义务教育,商品流通,文化交融,这对今天的日本社会起到了更深层次的作用。虽然日本比中国小得多,但是不同地方之间的自然人文差异也相当明显。之所以整个日本能体现出国家和自治之间恰到好处的平衡,核心就在于大家都能够坐在一起互通有无,在共同建立的体系下发扬自己的特长。于是我们看到,虽然京都和奈良以传统景观为主,但是去那里旅游除了景观和风格外没有太大的问题,人们都说著一样的话,坐着一样的电车,看着一样的书。统一“度量衡”,对日本的近代化和走向世界影响深远。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建立起近代资本主义文明体系。近代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拥有统一标准的详细、客观的记载,这和封建时代各种被肆意篡改、妖魔鬼怪的书籍相去甚远。经过超过150年的积淀,今天的日本已经能讲出太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正是旅游的主要内容。前几年有一些让中国军迷们非常吃惊却又无可奈何的新闻,有几艘当作博物馆的军舰因为保养不当被拖走拆解。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是下饺子一般服役的新型战舰。所以这不是钱的问题。如果文物因为太久就可以扔掉的话,那是不是人退休也没必要活着了?急速的发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追平经济指标,可以造航母、上月球,但是象征精神发达有些东西专门和时间挂钩,这道坎是过不去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赶快开始积累,加强科普的质、量与维度,希望能够看到这样的行动。
这次参观诸多景点,日本对技术的尊重令我印象深刻。科技类博物馆里就不用说了,虽然少不了各种有趣的演示专案,但是讲解员和随处可见的干货展板才是全馆的根本。各种博物馆内经常有企画展,保持着频繁的更新。就算是常设展,过几年也会更新换代一次。日本的博物馆是科普的场所,并不是废旧物品仓库。类似于热田神宫和奈良的大量宗教场所内,同样有很多有关古代建筑技术、宗教文化、修复情况的介绍,这就是用现代方式宣传、继承传统的姿态。无论有多么辉煌的历史,都需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实现宣传、保护目的。这些技术不应该只掌握在科研人员手里,有必要让大众也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来自中国的旅客经常赞叹日本的人性化设施,其实这也都是技术保证的。技术不仅仅被用来完成高精尖的国家任务,也被用来造福人民,让百姓的生活更方便,这种态度本身也是对技术使用的一种深刻理解。
以上说的都是日本这几座大城市的共性。但正如正文中提到的,战后日本逐步建立起“观光立国”之理念,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每座城市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塑造相应的城市形象。无论是东京的大都会,神户、横滨的现代海洋/近代西洋风,名古屋的东西合璧,大阪的近畿风,还是京都奈良的古都姿态,多姿多型,异彩纷呈。每座城市都有自己值得骄傲且与众不同的地方,从政府到人民把城市的象征渗透进生活中,给外来的旅客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前我读过很多慨叹城市化抹杀特性的文章,这或许是某些作者笔下悲观的描述。日本很好地体现了如何能够在保持发展的同时保住特色,这是可以做到的。
以上多是日本值得他国学习的地方,也是日本竭力展现给外人的地方。事实上,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是国家必然有分划,必然要面临现实的挑战和危机。从书中了解失去的二十年给日本带来的危机是必修课之一了。即使身处日本大城市,也可以感受到各种宣传中见不到的东西。四处都有老年人担任职务,这分明就是老龄化、少子化的后果。街上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人,与其说是现代的体现,不如说日本也未能免“现代化”之俗。地铁、火车上有很多人在看书,但儿童游戏的人也在增加,这或许说不上什么问题,但也证明“日本在和世界接轨”。街上大多数的人确实西装革履、行色匆匆,但偶尔也能在一些角落里见到穷人蜷缩一隅,目光呆滞。前面几段我没有抬举日本的意思,这一段也没有贬损的企图。我只想体现一点,了解意味着打碎梦境,也意味着破除成见,建立起立体的、客观的认知体系。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发展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今天,但是也确实走过很多弯路、犯过很多错误,今天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也有很多不足,这和其他国家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具体内容和多寡程度罢了。理性的认识日本,然后寻找我们想要的部分,这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上文中(包括正文和尾声部分)我多次提到学习日本这样的观点,这是从普世逻辑或者个人逻辑出发,自然不一定“正确”,只是一家之言。其实很多渗入血液的认知才是决定这一切表象的根本,而如果想拥有表象,硬学恐怕又是学不来的。我当然希望自己的祖国也能有很多“好”的东西,但是“好”又是谁定义的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或许我们应该建立我们的特色,当然是基于世界共识和基本逻辑的;至于日本很多值得欣赏的东西,也没有必要歇斯底里地强行学习、引进,从个体角度来说,能去他们那里看一看就可以得到满足了,同时也更正宗。
九万余字的游记进入最后部分了。最后写写对未来的展望。在“可预见的未来”之内,我几乎没有机会在樱花季前往日本,不得不说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毕竟主要人文景观的数量也是有限的,百花盛开的场景令人羡慕。同时,虽然游历大城市是我的整体计划,我也确实认为更为重要,但是更加多元的日本或许能增进客观的了解,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实践。
从我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来前往日本的不确定性在增加,毕竟一般人都会觉得总去一个国家有点奇怪。但对我来说,我只会尽力做到我能做的,坚持积累、坚持铺垫,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更加珍惜。至于成行中的其他因素,也就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我一直相信人真正的价值在于脑子里的东西,而不在于脑子外的东西。去旅行,关键还是增加自己的认知。而这篇游记,能够让旅行中的认知烙印在脑中,所以我反而要感谢马蜂窝这个平台,也感谢那些支援我的朋友,促成我的行动。
对于一个没有什么专业水平的个体来说,驾驭九万余字和千百张图片是非常勉强的。虽然我在撰写的同时会重读一遍,并记录图片编号一一对应段落,但是如此之大的数目中存在差错实在正常不过,希望各位能多多理解、包涵。如果能够指出问题供大家一起进步,则更好不过。
我在前言中写道,希望这篇改良后的游记能够为大家提供更多、更精确、更高效的帮助和参考。如果诸位认为我遵守了诺言,我会非常欣慰。但必须要指出的是,我认为本次游记中对于在日城市游的部分基本程式介绍已经说尽了,如果以后没有什么新的收获,相应的部分会省略。我想以后我会更关心具体的内容,希望各位和我共同期待未来的旅行。
别样东瀛任性游就是这样,再见,再见
(本文图片用于商业传播用途请与作者联络,文字及标注拍摄地点图片之版权均属于作者)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