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时节飞往日本。航班降落四面环水的大阪关西机场已经暮色低垂。机场上明明暗暗的灯火和夹杂汉字的标识告诉我,我来到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将开始为期数日的樱花之旅。
夜宿和歌山市一家清静的小旅舍,翌日一早前往奈良和京都游览。大巴车驶出和歌山市区后,很快便在高速公路上宾士起来。公路两侧是绵延起伏的山峦,小巧灵秀、树木蓊郁。山峦之间坐落着许多小村庄,屋舍俨然,干净整洁,少有人影。不时能看见一树树白色樱花伫立房前屋后、沟边崖畔,让人分明感觉到这是一个樱花的国度。
路上,导游向我们介绍到,奈良和京都是日本的两个古都,储存得非常完好,日本政府为此十分感谢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二战后期,美军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轰炸,大阪和东京被炸成了一片焦土。为彻底击垮日军斗志,美军确定把日本人视为精神家园的奈良和京都作为新的轰炸目标。梁思成闻讯后赶赴美国,说服美军不要轰炸这两座城市,才使得两座千年古都免于战火。奈良和京都是日本的历史文化名城,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其建筑风格和佛教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尽管时光已过去1200多年,这里依然保持着浓郁的大唐遗风,这大约是中国游客对这两座城市怀有一种别样情感的原因吧。
上午十时许,大巴车穿过幽静的奈良市区抵达奈良公园。公园位于市区东面,依山旁水,环境优美。进入公园是一块巨大的草坪。草坪上林木苍翠、樱花灼灼、游人如织。最让游客兴奋的是那些来自山上的野生梅花鹿,哪里有人群它们便往哪里凑,伸嘴向游客索要食物,样子乖巧可爱。游客也乐于和它们亲近,一边喂它们吃食,一边与它们合影。鹿在奈良被视为神物,它们可以在这块土地上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公园里坐落着著名的佛教禅院东大寺。顺着石板路往前行,一座高大的重簷木质牌坊巍然挺立。牌坊拱斗相连,结构繁复。重簷间挂著一块匾额,上书“大华严寺”(东大寺又名)四个繁体字,古朴苍劲。从牌坊斑驳的漆色和开裂的木纹,可看出其历史久远。寺庙正门内设有木栅栏,游客须购票方能进入。两侧建有回廊,可以远观寺内布局。正殿白墙灰瓦、重簷翘角、气象庄严。殿前草坪上,几株樱花树开得繁花满枝。粉色的樱花、绿色的草坪与庄严的寺庙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一幅精美的图画。一些不愿购票入内的游客在此驻足观赏、拍照留念,以了心愿。
下午,由奈良去往京都。京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日本最具文化魅力的城市。这座古都是仿照唐朝东都洛阳建造的,历史上作为日本首都达千年之久,处处显露出皇城气象。京都宗教兴盛,尤以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市内“三步一社五步一寺”,拥有各种寺院3000余处,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17处。到京都游览,与其说是去观赏樱花,倒不如说是去感受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
我们游览的是位于城东音羽山的清水寺。寺前有一条古色古香的小街,街道狭窄拥挤,两侧店铺林立。店铺里出售的多半是偶人、折扇、花伞以及各种日本吃食,具有浓郁的日本文化特色。石板路上人流穿梭、摩肩接踵,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女士们身着和服,成群结队招摇过市,成为街头的一大景观。偶尔能看见一个、两个穿着和服的西洋美女,却也有一种异样的美。
清水寺依山而建,规模巨集大。进入寺院,几栋典型的唐代风格建筑矗立眼前。这些建筑屋宇宽阔,廊簷赤红,十分抢眼。主殿堂雄踞半山,掩映在一树树樱花丛中,从远处看仿佛是建在山中的大舞台,故名“清水寺舞台”。寺内正在举办法事,主殿堂内挤满了虔诚的信徒,香菸缭绕,佛声呢喃。继而,一队人马从主殿堂鱼贯而出。走在前面的是身着袈裟的僧侣,有的吹着螺号,有的敲著钵盂;走在后面的是穿着仿古服装的青年,舞动着一条长达二十余米的青色长龙。这队人马沿石阶而下,浩浩荡荡走出庙门,走进寺庙前面的狭窄街道,一路引得游人驻足观看。这样的场景,让人产生一种不知今昔何昔的感觉。


由爱知县往北,过静冈县不久,一座白雪皑皑的巨大山体出现在视野中。不用导游介绍,游客们异口同声地喊道:富士山!是的,这座山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巨大山体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它与樱花一起作为日本的象征,经常出现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和画刊册页中。
天气晴好,阳光朗照。在灿烂的阳光下,富士山顶的积雪闪耀着白色的光芒。这座山太过奇特,它与我在别处看到的山迥然不同,没有浅山衬托、没有群峰拱卫,广袤的原野上,一座雄峻的大山兀地拔起,巍然耸立,仿佛君临天下。富士山海拔3700余米,是日本境内最高峰。它山形独特,层次分明,从山顶到山脚,依次是黑色的火山口、白色的积雪和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很多游客到日本旅游,都把富士山作为必去之地,但能够一睹富士山真容的人却并不多。富士山常年云遮雾罩、雨雪霏霏,只有在最晴朗的日子里才会揭开神祕的面纱,露出它雄奇的身影。导游在对富士山作过介绍之后,说我们一行一定是人品好,所以才能有这样难得的机会。
富士山横跨静冈、梨山两县,虽远远便看见了山影,至山麓却已是午后。下车后,大家立即感觉到逼人的寒气。富士山所处位置海拔较高,尚未完全从冬眠中醒来。山下卧著一个巨大的湖泊,清澈明净,波光粼粼。来到湖边,大家惊讶地发现湖水中游动着许多肥硕的鱼类,见人不惊不诧。这些鱼在浅水中与天鹅、野鸭共同觅食,相互嬉戏。导游告诉我们,日本人不食淡水鱼,只食深海鱼。他们以淡水鱼的生存状况来判断环境质量,并及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修补,所以才会出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况,我们也才有机会看到动物们怡然自乐的情景。
游湖后,大巴车载着我们往富士山中去。道路不宽,却很平整。越往山上行,森林越密集,空气越清新。公路两侧的树枝上系著许多红布条,有的尚新,有的陈旧,看上去非常醒目。导游说,日本人尚好自杀,他们产生轻生念头后,常常选择富士山作为生命的终点。自杀方式十分特别,不是跳崖,也不是投湖,而是独自一人走进森林,远离尘世,在饥渴中自然消亡。面对茫茫森林,家人无处寻找,便在树枝上系一根红布条以示怀念。一缕缕红布条在冰凉的山风中飘荡著,是在为那些走入黑暗的亡灵招魂吗?
大巴车在半山一个叫四合目的地方停下来。这里已经进入雪线,森林中的积雪明亮耀眼。游客冒着寒冷在观景平台转一圈后,脸上明显流露出失望。这里并不能看见富士山巍峨奇绝的山峰,更不能看见山顶凶险毕露的火山口,只能看见富士山脚下那些平淡无奇的山丘,它们是那样矮小、那样低微,匍匐在雾霭笼罩的大地上,引不起人们的丝毫审美兴趣。我不由想起苏轼的两句诗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富士山实在是只宜远观不宜近玩啊!
富士山下坐落着一个叫“忍野八海”的村子。我们来到这里正值夕阳西下,整个村子笼罩在粘稠的暮色中。村子不大,村舍井然,流水潺潺,仿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所谓“八海”,其实只是八个小小的水池,以“海”来为水池命名,足见取名人的机巧。游客来这里游览不为别的,正是冲著这八个小水池。池子虽小,却有神奇之处。池子里的水极清澈,虽深达数米,水草、游鱼仍清晰可见,仿佛那草不是长在水中,那鱼也不是浮在水里,它们处在一个透明的虚空世界,让人产生一种魔幻般的感觉。
其实,这个小村庄的美并不止于这八个小水池。放大视野,你会发现以远处的富士山为背景,把小桥流水、村舍茅屋、晚归农人纳入眼眶,更是一幅绝美的图画。只遗憾富士山的春天到得晚,那些生长在田边地角、阡陌两侧的樱花树才冒出小小的花苞,离开花还有一段日子。出门旅游前,我曾想好要拍一幅樱花与富士山的图片,把富士山的淡淡雪光与樱花的红艳明丽装进同一个画框,这应该是一个极美的画面,如今这样的画面只能存在于我的想象中了。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也是我们樱花之旅的最后一站。这座位于日本东海岸的现代化大都市,虽然缺乏奈良和京都的古典气质,也没有富士山的自然神韵,却是一座樱花王国。漫步这座城市,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河堤湖岸,处处都能看到樱花的姿影,感受到樱花的风韵。
东京赏樱花有两个极佳去处:一是上野公园,二是千鸟渊公园。千鸟渊公园距离皇宫不远,位置适中,交通方便,便于游览。原以为千鸟渊是鸟类聚居之地,到达之后才知道这里是一段护城河,因河面形似千羽鸟振翅欲飞而得名。据导游介绍,千鸟渊大规模种植樱花始于日本昭和30年,迄今已有六十多年历史。樱花以染井吉野樱和山樱为主,每到春天来临,樱花开遍河流两岸,如烟如霞,如云如雾,是东京的一大胜景。
我们游览千鸟渊公园正赶上周六休息日,公园里游客如织、人潮汹涌。行走在樱花笼罩的河堤上,我们被眼前的壮阔景象震撼住了。这哪里是公园,分明就是一个樱花世界。一株株高大的樱花树沿河排开,在人们头顶撑起一顶顶巨大的花的华盖。不时有花瓣从枝头上飘零下来,落在人们的头上肩上。地面上铺满了星星点点的粉红色落英。行走在这样的美境里,让人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千鸟渊公园最秀媚的风景当数那一段数百米长的河道。河水弯弯曲曲,澄澈明净;樱花团团簇簇,灿若烟霞。河水向樱花眨著深情的明眸,樱花向河水探下柔软的身姿。河水与樱花卿卿我我、缠缠绕绕,便构成了一幅妙不可言的美丽景致。更让人叹讶的是,公园管理处把游船涂上了红的、黄的、蓝的颜色,游客们划著小船在河面上来来往往,不知不觉中为这美丽的景致增添了动感、丰富了色彩,使千鸟渊越发生动迷人。
东京的樱花,不只集中在千鸟渊这样的大公园,在一些小街窄巷里、小桥流水边也能看到樱花的身影。这些地方的樱花或一株两株俏然独立,或三行五行自成一景。在参观过千鸟渊公园后,我们于傍晚时分来到闹市区一条小巷里。小巷中间一条渠河,渠河两岸遍植樱花。在夕阳的柔光里,樱花似雪非雪,迷离蒙胧。一些临街人家在樱花树上挂出各式各样的小灯笼,灯笼上写着简短的字句。灯光从灯笼里透出来,在昏暗的树影里挑起一抹温馨的色彩,让这座城市有了画的质感和诗的韵味。
日本有一首叫《樱花歌》的民谣,表达了日本人对樱花的特殊情结,这样的情结估计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每年三月间是日本的樱花节。节日期间,日本人无论工作再忙,总会抽出时间去赏樱花,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我们在东京隅田川河畔游览的时候,碰巧这里正在举行一个小型文艺‘盛开的时节,日本人似乎总是沉浸在这样的诗意中。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