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面对他的时候,总是心情复杂,给中国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不愿面对可是又必须要面对,毕竟是当今世界强国,对中国对世界影响巨大,还是要去了解和学习。2019年暑假前,决定了去日本看看,申请了签证,带着妻女去几个大城市看看,感受一下日本的文化与民风,也看看传说中历史上中国唐宋时期的建筑。

行程安排

天数 日期 行程 具体行程
D1 7.13 天津—东京
D2 7.14 东京 皇居、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银座
D3 7.15 东京 浅草寺、江户东京博物馆、东京天空树
D4 7.16 东京 涩谷、表参道
D5 7.17 东京—富士山富士山、河口湖
D6 7.18 富士山-东京 新宿上野公园/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国立博物馆
D7 7.19 东京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明治神宫、歌舞伎町、新宿
D8 7.20 东京—京都 金阁寺、四条河原町
D9 7.21 京都宇治、平等院、伏见稻荷大社/千本鸟居
D10 7.22 京都 清水寺、三年阪/二年阪、八阪神社、只园、先斗町、鸭川
D11 7.23 京都—奈良—大阪奈良公园兴福寺/东大寺/春日大社
D12 7.24 大阪 黑门市场、道顿堀美食街、心斋桥
D13 7.25 大阪大阪历史博物馆、大阪城公园、梅田商业区
D14 7.26 大阪—天津

D1 出发

收拾停当,坐上晚上的飞机,三个小时后在凌晨12点抵达东京,坐上网约车,直达预订的宾馆。还不错,宽敞明亮,服务员彬彬有礼。

房间也比较大,比较满意,先睡上一觉。

D2 东京 皇居银座

睡到自然醒,然后就是品尝第一顿日本早餐。宾馆对面,有一家拉面馆,人不太多,都是上班族,尝尝本地老百姓的早餐味道,还是相当不错的,在国内就比较爱吃日本拉面,此面味道在其之上。

吃碗面,也要给你上杯冰水,西化严重啊。

吃完早餐,乘上地铁,奔向皇居。在明治维新,江户幕府结束并由明治天皇取回管治权后,日本首都由京都迁移至江户,并易名为东京,前江户城则被改成为天皇的居所,因此而得名“皇居”,包括皇居前广场、二重桥、皇居外苑及皇居东御园在内的区域,目前皇居外苑、皇居东御苑和北之丸公园作为公园可以免费参观。

很难想象黑瓦白墙的皇居居然位于现代化大楼林立的东京站附近,依旧保持着江户时代沿留下来的韵味。作为东京代表性的名胜景点,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守护着东京的江户之子们。

沿着护城河绕城而行,江户城的墙垣依旧可见。

天空时不时下点小雨,雨中漫步于公园之中,安静而惬意。

走着走着,到了东御苑,一个精致秀气的小庭园,精雕细琢,这是日本庭院的特色吗?

休整齐整的园林,横亘于池塘之上的小桥,游弋于池塘之中的鱼儿,游走其中,慢慢体味。

一簇簇鲜花在雨后显得格外娇嫩,吸引著蝴蝶前来窥探。

出来皇家庭院不远,就是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里面正在进行高田勲展,展览了很多原稿,和创作介绍,可惜不能拍照。高田勲是与宫崎骏、大冢康生等齐名的日本著名动画片导演、编剧、制作人,《天空之城》的制作人,《狼少年》、《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红发少女安妮》等动画片的导演,最有名的是《辉夜姬物语》(就是宣传画上的),影片以日本最古老的故事《竹取物语》为题材,讲述竹子中诞生的辉夜姬在伐竹翁夫妇照顾下成长,最后回到月宫中的故事。

美术馆内,还有很多日本的不同时期绘画。馆内随地放著一些具有日本特色的坐垫或是坐凳,让人可以坐下静静地仔细欣赏美作。

出了美术馆,到银座去看看繁华的东京。只是毫无目的的走了走,逛了几家店。售卖的服装很少有靓丽抢眼的色彩,灰黑为主色调,款式也是比较简单,没有繁琐复杂,可能这就是日本人的性格写照。

走的累了也饿了,走了几家饭店门口都在排队,最后进了一家鳗鱼饭饭店,虽然人也挺多,但不用等。上来以后,荤素搭配,而且还比较注重视觉效果,看着就有食欲。味道真是不错,鳗鱼煎得恰到好处,绵甜合口,没有什么腥味,汤汁浓郁,比国内的好吃多了。当然,也贵多了。


现在知道为啥不用等了。

D3 东京 浅草寺江户东京博物馆

今天,主要去浅草寺,附近有个江户东京博物馆,就先去了博物馆。为了保护已面临逐渐消失的江户东京历史的遗产及回顾东京的历史及文化,并以未来的东京而设想于平成5年(1993年)3月28日创立此博物馆。

江户东京博物馆是一栋造型奇特的博物馆,有两层展示厅,以展出东京的历史发展为主,一入馆可看见一座仿制的木拱式日本桥,日本桥自古以来即为东京的代表建筑,多次出现在精美的浮世绘上而闻名。

馆内收藏包罗永珍,充分展现出东京十七世纪以来的生活风貌,有实物比例的复制品,也有早期的生活用品,也有手工艺品与医药相关收藏,展示品还包括了十八世纪的茶房,剧院和妓院模型,反映出江户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以及政治与消费城市。

还有近代的生活用品展示。

现场还有日本传统艺术表演,表演人员只是坐在那里,用日语讲著故事,面部表情极其丰富,时不时学鸭子叫,还有其他动物的声音,惟妙惟肖,现场人员不时爆发出哄堂大笑。可是,看也看不懂,听也听不懂,走吧。

在江户博物馆旁是两国国技馆,本想进去参观一下,可惜因为过节关门了。

到了浅草寺,也到了午餐时间,品尝一下著名的一兰拉面。走到门口,排了一条长龙,还能接受,排著吧。移动速度倒是挺快,等到了门口才知道,更长的队伍在里面,面馆在楼下,下了楼,还有两个弯。

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坐在了饭桌前。味道确实不错,但与一般面馆相比区别不大,味道差不多,价格也差不多。只是更加精致一些,而且有一些精美的小食品,不禁勾起你的食欲。

吃完午饭,前往著名的浅草寺。浅草,本身既是东京都台东区的一个地名,也是以浅草寺为中心的周边繁华街区的总称。街上的小店都是传统的江户风格,很多好吃好玩的都是极具日本特色的,街头有许多商店和礼品店区域,还有很多小吃摊,提供许多不同大小的日本料理。

浅草寺是东京都内历史最悠久的古刹,建立于628年。据传最初由渔民捕鱼时打捞起一座金观音像而就地建塔供奉,由此成为浅草寺。江户初年,奉德川家康之命重建,扩大成现今规模。

穿过长长的商品街即可看到浅草寺的正殿,因德川家康将此处指定为幕府的祈愿之处而逐渐兴盛,成为浅草地区的文化中心。寺内西南角有高达53米的五重塔,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东北角有建于平安时期的浅草神社,建筑造型古朴典雅,雕刻精美。

求神祈福是很多游人的不二选择。

吉人自有天相啊。


到处人声鼎沸,只有一拱小桥下的鱼儿在安静的享受自己的生活。

挂著巨大灯笼的山门就是浅草寺的入口——雷门,是浅草乃至全日本的象征之一。雷门左右两边各立有一尊凶神恶煞一般威严的塑像,名为雷神与风神,这也是雷门的学名“风雷神门”的由来。 我们是倒著走的,雷门本来是入口,现在成了出口。

去看看东京天空树,又名东京晴空塔,高度为634米,是2012年竣工的东京新地标。走到隅田川畔,一栋金色的大楼似乎想要与其争夺人的眼球,半空中还有一只金色的大葫芦,是寓意福禄当空吗?实际是”朝日”啤酒在东京总部,那个葫芦是仿照啤酒的气泡而做出来的。

在河畔看着离得很近了,可是走了有半个小时才走到了晴空塔下,仰头望去,虽然没看到晴空,却看到了直入天空的参天大树。

天空树塔内有各种店铺、餐厅、咖啡厅等休闲设施。找了一家,吃了晚餐,感觉日本料理不是油炸就是生食,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象日本人的性格吗?

夜色之中,天空树呈现出了她的另一面。

D4 东京 涩谷、表参道

今天,是老天爷比较悲伤的一天,雨水不断,还越下越大。冒雨出门,到了上野公园,结果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国立博物馆都因为过节关门了,想起昨天相扑馆也关门来,看来想去博物馆还得看看节日安排。计划被打乱了。下著大雨,哪里也不能去,逛街去吧,就到了涩谷、表参道,走了几家店铺,件件商品都是那么精美,无关价格高低,一双筷子,一个茶壶,都令人赏心悦目。到了午餐时间,走进了一家有些历史的寿司店。

花色品种太多了,有几十种,以鱼生为主,要了几种不同的口味,味道还是不错的。

外面的雨依然在淅淅沥沥地下著,看着灰濛濛的天空,雨丝毫没有停的迹象,实在是行走不便,也浇灭了逛街的热情,干脆回宾馆休息吧。

D5 东京—富士山河口湖

早晨,起床后坐上新干线,奔赴富士山。天高云淡,晴空万里,心情格外好。下了车,先去河口湖边走走。一路上,看到一座座日本人家的小小庭院都很别致。

到了湖边,静谧的湖水与蓝天相应,坐在湖边,看着湖的那边山峰迭峦,仿佛顶到了低重的云彩。

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标高3776.24米,山体呈优美的圆锥形,是日本的最高峰,日本的象征。它是由有着悬垂曲线容貌的玄武岩质层火山构成,其山体延伸到骏河湾的海岸。富士名称源于虾夷语,现意为“永生”。原发音来自日本少数民族阿伊努族的语言,意思是“火之山”或“火神”。富士山是象征著日本自然、历史、现代的三大景点(富士山、京都、银座)之一。
坐上公交车,到了河口湖大石公园,薰衣草正在盛放,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远晀远处的富士山,浓厚的云朵遮住了山头。

走到湖边,依然是不得见其真颜容。

只有在欣赏各色花朵的同时,时刻关注着她的容颜变化。

欣赏完花花草草,坐车到了八音盒之森,一个八音盒博物馆。门口的小花园非常精致,女孩子都会喜欢。

博物馆内风格像一个欧洲花园,里面带有音乐厅,收集了很多来自欧洲的自动演奏乐器。博物馆分为几个小展馆,每个展馆有不同的作用,同时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表演。

到了整点报时时间,音乐想起,喷泉喷涌,一个小人从水池旁的二层小楼走出到阳台,向人群致意。

还有各种各样的八音盒,供游客选购。有很多造型奇特,你都想不到是八音盒。

还收集了很多历史久远的大型八音盒。

一座精致的房屋八音盒,占据了一个房间。

这是一个自动表演的大型八音盒,我们有幸赶上了表演。

这也是一些大型八音盒,其中有一台与泰坦尼克号上的是姊妹。

现场还有踢踏舞表演,伴随着八音盒的音乐,时而疯狂,时而温柔,不知是不是专业,但是很认真。

到了宾馆,从阳台望出去,天色渐暗,乌云随风飘散,偶尔隐约地露出了富士山头。

华灯初上,山峰终究还是被云朵遮了个严实。

坐落在山坡之上的小别墅,点亮灯光,融入在一片宁静中。

房间是纯木结构,空气中弥漫着木头的味道,倍感温馨。

D6 富士山-东京上野公园

清晨,林间的鸟叫声叫醒了我,上了阳台,可能是昨天下了点雨,外面雾气昭昭,但是富士山还是能看清楚的。

走出房间,到观景台上再欣赏一下。

慢慢地,雾气浓重起来,却只是在山间盘旋,山峰和山脚下的村庄都若隐若现了,湖水成了一道分界线,湖水以北区域在晨暮中确是清晰可见。

林中的小鸟叫声此起彼伏,林中的宾馆显得格外清爽。

转眼间,随着云层流动,富士山只剩下了一个山头。

慢慢地,天有点放晴了,只剩下一条云带在富士山的半山腰悬挂。

天色渐蓝,腰带见宽了。

因为没有计划要爬山,就准备坐车回东京。车站停著的火车也很卡通啊。

车站里的纪念品、美食都是非常精致,食品可爱诱人,晶莹剔透,包装精美,想不买都不行。

为了去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明治神宫方便,回到东京后就住在了新宿大久保。一看就是商业区,街道两旁全是商店和饭店。

看到这个装修卡通的商店,就到了我们的宾馆了。

因为前天没能参观上野公园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今天决定再去一趟。上野公园是东京的名胜之一,面积广大的公园,里面建有动物园、美术馆、博物馆等众多设施。

先来到了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这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西洋美术展览设施,馆内收藏展示已故松芳幸次郎的作品集和大量的中世末期至20世纪的西洋美术作品约2200余件。其中包括罗丹、鲁本斯、莫那、雷诺阿、凡高、毕加索等著名近代欧洲画家的美术作品约 200余件。

见到这么夸张的作品,就知道是毕加索的。

这也是作品吗?

馆外的数尊著名雕塑,表现了西洋美术的造型美。

参观完美术馆,来到了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馆内的藏品约89000多件,其中国宝级藏品近百件。整个博物馆分为本馆、平成馆、东洋馆、表庆馆及法隆寺宝物馆5个独立的分馆,主体本馆为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帝冠样式建筑,被称作“美术馆与博物馆之集大成者”。

国立博物馆的前身为帝国博物馆,1952年后才改为现今的国立博物馆。各馆之间都有小径相通,两边绿荫葱葱,营造出一份人与自然、文化之间的和谐气氛。

不管哪里的园林都是那么精致。

馆内还是日本的历史、文物、艺术品居多。

除了日本的的东西,中国的宝物最多。

D7 东京 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

喜爱宫崎骏的人一定会知道在东京的周边三鹰市,有一个很小的美术馆——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这里不仅买票很难,而且还禁止拍照。但是即使条件十分苛刻,每天却依旧有大量的游客前往。1985年,宫崎骏联合高田勋共同创办了吉卜力工作室,该名字来自二战时候意大利的一款侦察机,意思是“撒哈拉沙漠的热风”,由于宫崎骏父亲曾经是飞机制造厂工作,从小宫崎骏就对飞行和天空充满著向往,这也是吉卜力的由来之一。

吉卜力美术馆的入场券不能当日直接前往购买,而是采取完全预约制,需要提前购买指定日期、时段的入场引换券,按时到馆后再兑换真正的门票。通常每月10日开始发售下月的入场券,购买地点在日本境内的罗森(Lawson)便利店内自助购买;也可以采用网络预约或电话预约的方式预订,但是必须前往罗森店内完成最终操作。还有一种就是在淘宝上寻找卖票的卖家。我就是从淘宝上预定的。在约定的时间在火车站发票,然后一起坐公交车到美术馆。

吉卜力美术馆和其他美术馆的区别在于,这里更像是一个小小的迷宫,这里没有任何观光路线,工作人员也不会引导大家的走向,漫步在这里,每个人都如同孩子一般,在寻找著属于自己的美好。馆内有一个小型放映厅放映动画短片,有着顶层的花园和守护着这里的巨神兵,有着让小孩子玩耍的龙猫车,还有那一部部的吉卜力动画的原稿,当然还有纪念品店。

宫崎骏,日本著名动画制作人、漫画家、动画导演、动画编剧。《风之谷》、《天空之城》、《龙猫》、《幽灵公主》、《起风了》、《哈尔的移动城堡》获多项国际及日本国内大奖,《千与千寻》荣获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及第52届柏林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熊奖”等9项大奖。2014年11月8日,老人家荣获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

网上找了找老人家的照片,和蔼可亲。

在美术馆里面兜兜转转就是两个多小时,买上纪念品,填饱肚子去。

坐火车回到东京,来到明治神宫,供奉着明治天皇和昭宪皇太后灵位,是日本神道教最重要的神社,有着东京都内最大的一片绿地。
明治神宫由入口处耸立的日本最大的鸟居,类似牌坊的日本神社附属建筑,代表神域的入口,用于区分神栖息的神域和人类居住的世俗界。

进入神宫,有南、北、西三条全部用除邪之用的鹅卵石铺设的参拜甬道,绿树成荫,虽处市区,却是格外安静。

从南面的正道进去,路两边是参天古树,最有特色的是还会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清酒坛子。在泻出层层树叶的午后阳光的渲染下,斑驳弥香。

路的另一边,是葡萄酒桶墙,是千里迢迢来自法兰西勃艮第。

园内有好几处鸟居,提醒著来访者,踏入鸟居即意味着进入神域,之后所有的行为举止都应特别注意。

洗手池在神宫正殿,参拜祈福之前要洗手、漱口。池内水很清澈,池上还挂著一个牌子,会告诉游客洗手的先后步骤。

本殿的构造形式是流造,即日本神社建筑最常采用的形式。其特点为山墙面为不对称屋顶,屋簷向前长长的舒展开来。

祈愿处是必不可少,摆着各种御守(即护身符),有交通安全的、婚姻幸福的、身体健康的、考学成功的等,还有绘马(即许愿牌),可以买来写上祝福,在附近专门的地方挂起来。

吃完晚饭,天黑了,来到了著名的歌舞伎町,充满故事的一条街。既是全球少见的大型红灯区之一,又是一条汇聚了许多电影院、酒吧、夜总会、情人旅馆的大街。

这里,被称作“不眠之街”,到深夜依然灯火通明,人来人往。

D8 东京—京都金阁寺

早晨,坐上火车,来到京都。先到了著名的金阁寺,正式名称是鹿苑寺,建于1397年,原为室町幕府3代将军足利义满将军的山庄,后改为禅寺。“金阁寺”一名源于足利义满修禅的舍利殿,因其外以金箔装饰,民众遂以金阁殿称之,寺院也因此被唤作金阁寺。1950年,金阁寺被蓄意纵火烧毁,现在看到的金色建筑是修复的。

进得院子,到处是充满日本风情的景致。

金阁寺是3层的楼阁,第一层为法水院;第二层为潮音洞,供奉著观音;第三层是正方形的佛堂,供奉著三尊弥陀佛。金阁寺的建筑与园林构造相融合,一旁的镜湖池池水清洌,身影华丽的金阁倒映在镜湖池中的景观是京都的代表性景观。

金阁寺住宅式的建筑,配以佛堂式的造型,和谐幽雅。金阁的三楼是中国(唐朝)风格的“究竟顶”(属禅宗佛殿建筑),寺顶有宝塔状的结构,顶端立有象征吉祥的金凤凰装饰。

童年的美好记忆——《聪明的一休》的故事就是在金阁寺发生的,聪明的一休、善良的小叶子、英武的新佑卫门、和蔼的长老,还有经常给一休制造难题的将军,回忆满满…

七月时分,有些枫叶都迫不及待地红了。

寺院周围,也免不了商铺林立,各种精美的纪念品。虽然走了很多,依然能够吸引着你走进去看看。

在京都,地铁不是很发达,金阁寺在城市东北角,就没有地铁。坐上公交车,到了京都市中心,四条河原町,街道两旁高楼林立,人流熙攘。

不觉间走到了锦市场附近,有许多经营小吃和生活用品的店铺。

走得两脚已经麻木了,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寿喜烧火锅饭店,多么雅致的小院子,正如其名。

寿喜烧火锅是通过在火锅中烤牛肉片,然后加入寿喜烧肉汤(通常由酱油,清酒,米酒和糖制成)和不同的蔬菜,面条和蛋白质制成的。“寿喜烧”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烹饪你喜欢的东西”。味道有些偏甜,不如中国的火锅好吃,关键是好贵啊!!!





夜色中,灯光照亮了小木屋,温馨的一副画面。

D9 京都宇治、平等院、伏见稻荷大社

早晨,坐上火车,来到了著名的宇治,因抹茶而闻名世界。虽然我不太喜欢那股嫩绿色散发出来的微苦茶味,但却是妻女的挚爱。
在奈良时代(710~793),茶从中国传到日本。在1191年,在中国留学的修行僧将喝抹茶的方法带回日本。在此后,抹茶的喝法在中国渐渐消失,却在日本有了独自进化。足利义政时代吃茶风气盛行,茶道发展,京都、奈良、界堺三大城市成为茶匠的故乡。茶匠千利休更是将日本茶道推向了极致,也发扬了宇治的抹茶。进入江户时代(1603~1867),随着煎茶和玉露茶的产生,煎茶道逐步演变为各种日本独有的茶道。
从宇治车站出来便能见到的有名的伊藤久右卫门和中村藤吉。伊藤久右卫门是拥有近300年历史的宇治老茶铺,将抹茶的各种花式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进店后,还好人不太多,一会儿就排上了,先点点小吃品尝一下。

一定要到店里看看,各种小吃色香味俱全,包装精美,可携带的甜点种类也很多,绝对不会让你空着手走。

在伊藤久右卫门品尝了餐前甜点之后,来到隔壁中村藤吉本店准备吃午饭。

中村藤吉本店的茶歇可能永远都需要排队,一个多小时后才排上了。

虽然不太饿,但是看到了精美的抹茶食品,不禁食欲大开。

宇治大大小小的街道都分布着抹茶店,如果胃口够大,可以多品尝几家。

宇治城市不大,穿街走巷步行即可前往平等院。路过的小庭院也是那么别致。

一道林墙,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

平等院是平安时代池泉舟游式的寺院园林,其址可谓风水宝地,前临宇治川,远对朝日山。日本早期木构建筑,沿着京都宇治川边兴建,据说是古代日本人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极致具体实现。该院兴建于公元1052年,规模相当今日1/2宇治面积的平等院乃为引入宇治川水,依佛教末法之境,在水池之西建造阿弥陀堂,水池之东则建构象征今世的拜殿,打造“净土庭园”之喻的代表建筑,其规格更为后来日式庭园的参考指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为世界文化遗产。

绿树掩映下的洗手池吗?

为了解暑,园内建了一个凉亭,绿枝掩映,不时还喷出水雾,宛若仙境。

古刹的平等院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面对阿字池而建,初期因置奉“阿弥陀如来”与52尊“云中供养菩萨像”得名的“阿弥陀堂”,后因“阿弥陀堂”外型似欲振翅而飞的禽鸟,在中堂脊沿更有两只尊贵象征的金铜凤凰像,遂在江户时代更名为“凤凰堂”。10日元的硬币上有它的图案。

里面供奉著“阿弥陀如来佛”的坐像,“阿弥陀如来佛”是管辖极乐净土(佛教中的人去世后的美好世界)之佛,这尊佛像已被列入国宝级文物。

出了平等院,是一条抹茶街,全是各种抹茶商店。

走到街道尽头,来到宇治川旁,河水湍急。河边立有一个紫式部像 ,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是公元100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作品故事发生在宇治,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日本古代文字由于受到神话和古代物语的影响,在叙事上常常虚实参杂,不能够很好地还原事实,反映现实。紫式部已经明确认识到现实主义创作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地反映出生活的本质真实。这在日本文学史上是具有标杆和划时代意义的,也对后续的日本文学的创作造成深远的影响。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她列入年度表彰的世界伟人之一。

坐上城际列车,告别宇治,前往伏见稻荷大社。

伏见稻荷大社位于京都南部的稻荷山山麓,历史悠久。这里供奉著保佑商业繁荣、五谷丰收的农业之神稻荷,香客众多。

一个濛濛的小娃娃在想什么呢?

进神社前,都有洗手池。

在本殿两旁立有两只狐狸,狐狸被视为神明的使者,因此这里有许多各式各样的狐狸石像,

还有狐狸脸形状的绘马(祈愿牌)。

伏见稻荷大社除了主建筑物值得一看,还以其后的“千本鸟居”著称。成百上千座朱红色鸟居构成一条到山顶的通道,全程约4公里,步行到山顶来回大约需要2-3个小时。这段路程是京都代表性的风景之一,电影《艺伎回忆录》中,也曾出现过以千本鸟居作为背景的场景。

出了神社,路边一样是看不到头的商店,却偶然发现了一家Helloketty专卖店。

还有宫崎骏产品专卖店。动画产业对日本的贡献真是不可小觑。

D10 京都 清水寺

早晨起来,在宾馆吃的早餐,两个米饭团,加几片黄瓜和咸菜,还有一碗味曾汤。真是清淡啊,饭后一个多小时就饿了。这是日本人的家常饭吗?

先去著名的清水寺,下了车,还需要经过一条石阪坡路——清水阪,而“阪”在日语里就是“斜坡”之意。街道两边原来都是上千年的古建筑,后来随着清水寺香火的旺盛和祭拜游览的客人日益增多,逐渐被各种各样的商铺所取代,现在已发展成一条不折不扣的商业街。

清水寺,始建于778年,早于京都建都,是日本最古老的寺院。位于京都市内东部音羽山的山腰,因寺中清水而得名,现为日本佛教北法相宗的总院。始建以来,曾数次被烧毁,现在的建筑物几乎均为江户时代初期(1631年~1633年),由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重建而成。寺院的本堂被指定为国宝,同时还拥有仁王门、西门、三重塔、钟楼等重要文化遗产,建筑外观色泽鲜艳、雕刻细致有加。1994年,清水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从1995年延续至今的“当年汉字”活动,在每年的12月都会在清水寺揭晓,京都汉字协会也认为清水寺是日本寺庙的典型代表。

朱红色的仁王门是清水寺的山门,立于高台,非常醒目。仁王门门前左右各有一座高大威猛的仁王像,号称”狛犬”。一般庙前的狛犬,口形都是一张一合,张口的那只叫”阿形”,闭口的叫”吽形”,象征着人从生到死的一生(人生下来时张嘴大哭,死的时候嘴是闭着的)。山门上有平安时代名书法家藤原行成所写的“清水寺”扁额,书法优美,如蜿蜒流水状。

过了仁王门便是西门。西门后是三重塔,塔高约30.1米,是日本最大的三重塔。它的特点在于屋顶的四方角上嵌著的。在东南角上的那个鬼瓦与其他三面的鬼样子不同,是条龙。龙可以呼风唤雨,用来防火。就连清水寺的门票也用这个建筑物做为封面。

从三重塔的平台上可以俯瞰西门,其屋顶属于“切妻”式建筑。“切妻”式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类似天朝建筑的悬山屋顶。

可以鸟瞰京都市容,京都塔格外突出。灰压压的云层下是灰压压的城市,在远处的山峦将其分割开来。

还可以鸟瞰后面的群山,绿意盎然中赤红的塔楼点缀其中。

轰门旁的洗手池上,卧著一个龙头,口里流出清水,但这个洗手池做的名字却叫枭之手水钵。原来,要把头探到洗手池上方,朝里面仔细看才能知道理由。在洗手池下侧,有个观音像,围绕着观音像四面都刻有猫头鹰。日本人很喜欢猫头鹰,认为它主智慧,而且它的名字发音像不苦劳,人生不必那么辛苦,寓意很好。

普门阁进去以后就是清水舞台,还有音羽瀑布。

折回到寺内院中,细细品味日式庭院的味道。

小桥流水,身着传统服装的人们漫步其中。

清澈湖水倒映着湖畔景致,记录著清水寺的变迁。

来时,因为时间较早,清水阪的店铺基本都没开门,回去时都已开张纳客了。蜿蜒曲折的街道两旁小店鳞次栉比,不少用汉字做招牌的,支付宝和微信基本通用。走进店铺,各种商品都含有浓郁的日本风情。

京都的特色小吃、陶器、扇子、小挂件应有尽有,日本的古典美就渗透在小巧、低调和细节里。

京都还有一样历史悠久的瓷器烧制文化清水烧,也称为京烧,在400年前茶道盛行开始,人们开始制作茶碗,开启了陶瓷市场。清水烧有很多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又以细腻的书法和丰富的釉色而闻名。清水烧是在京都有名的清水寺山脚下烧制成而得名。

京都的历史精髓也浓缩在这大街小巷里,韵味百转千回。

二年阪筑于公元807年,从产宁阪接二年阪可一路直通宁宁之道,连线清水寺与高台寺。二年阪和三年阪是京都一处非常有名的街区,周边布满了老木屋和传统的日式商店。

在一条巷子中又偶遇一家宫崎骏商品专营店,酒香不怕巷子深啊。

穿梭于小巷之中,温馨宁静。

每一个小庭院都是精雕细琢,透露著日本人的用心。

八阪神社是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东山区的神社,为二十二社,是日本全国约三千座八阪神社之总本社,爱称是祇园。神社的例行祭祀活动叫袛园祭,与东京的神田祭,大阪的天神祭并称为日本的三大祭。原本称作“祇园神社”、“祇园社”、“祇园感神院” “袛园天神”,庆应4年(1868年)的神佛分离令后,改名“八阪神社”。

神社是日本神道教的基地,有点像中国的道观,不过日本的神社祭拜的物件更多广泛。八阪神社红墙黑瓦的木质殿堂很像唐代时期的宫殿和皇宫别苑,这也是日本神社的统一风格。

出了神社,看到马路上有很多人力车伕,传统文化在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来到了花见小路,日本最古老的花街,这里保留了江户时期的民宅建筑,据说也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尚能看到艺伎的场所。可是,我们没有看到。

街道环境清幽、规划整齐,并排著的都是挡有垂帘的茶屋、饭店。

再往前走,就到了鸭川,都市内有两条河流,从北向南,先是由两条支流汇合成一个Y,左边的支流叫贺茂川,右边叫高野川,汇合之后的部分发音依然与贺茂川相同,汉字却写成了”鸭川“。河水哗哗地流淌著,向前赶着路。

在河岸上随意走了走,散了散步,河岸两边都是各种餐厅。

先斗町是京都市中京区鸭川和木屋町通之间的花街,原本是鸭川的沙洲,江户时代初期,因护岸工事埋立,称作新河原町通。之后发展成茶屋、旅笼等林立的繁华街,公许艺妓营业后,成为有名的花街。除了花街特有的商业形态以外,尚有一般饮食店,东侧的店面对鸭川,设有纳凉床的饮食店很多。

不经意间,路上还真是偶遇了艺伎。

逛累了,就是晚饭时间了。

D11 京都-大阪-奈良公园-大阪

早晨,从京都坐火车抵达大阪,在高楼林立中找到了宾馆,然后就又坐车到了奈良。出了车站不远,就到了兴福寺。兴福寺的历史非常悠久,是日本国宝级文物,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兴福寺是南都六宗之一的法相宗的大本山,“法相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于我国西安的大慈恩寺(现在大雁塔下仅存遗址),由唐代高僧玄奘建立。因剖析一切事物(法) 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也是南都七大寺之一,建筑风格宏伟大气,透露著一丝名门权贵的高雅风范。·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建于669年,位于飞鸟的山阶寺,后因藤原家族在710年迁都平城京,而将其全部挪移到了如今的奈良,改名为兴福寺。现在的兴福寺并不像一座完整的寺院,空旷的场地上殿宇被分隔在东西两端,用栏杆围了起来。古代的兴福寺范围很大,场面壮观,主要建筑有中金堂、东金堂、北圆堂、南圆堂、五重塔、三重塔、大汤屋、大御堂、国宝馆等。由于兴福寺历经战乱,数度兴废,许多建筑被毁坏了。

兴福寺的五重塔是奈良的标志性建筑,是仅次于京都东寺五重塔的日本第二高的古塔。五层重簷,飞簷远挑,高耸的塔刹,婷婷玉立,风姿绰约。五重塔高50.1米,底层设有须弥座,供奉四尊佛像,东南西北依次是药师如来、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弥勒佛,是日本重要的保护文物。

往前走不远,就是奈良公园,若草山、东大寺、春日大社、国立博物馆等名胜古蹟大多在这里,是日本现代公园的先驱之一。园内有许多嬉戏的鹿群,这些鹿被指定为国家的自然保护动物。

这里的小鹿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从不怕人,还会主动往人跟前凑,看看能否有所收获。

东大寺是日本华严宗大本山,又称大华严寺,728年由信奉佛教的圣武天皇建立的,是华严宗大本山,南都七大寺之一,也是全国68所国分寺的总寺院。因建在首都平城京(今奈良)以东,所以被称作东大寺,1998年作为古奈良的历史遗蹟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抬头一望,不觉到了东大寺正门—南大门。

迎面而立的南大门雄伟浑厚,原木大柱二人都难以环抱。于760年建成,因火灾烧毁了,现在看到的南大门是镰仓时代的1199年(我国南宋)重建的。距今也有八百年多年了,是日本最大的寺门。门楼没有经过后天的粉刷,完全保持了原色风采,看上去锈迹斑斑有种历史的沧桑感。

穿过南大门,走过长长的石板路,便可以看到寺院中门。1716年重建的中门,大屋顶的式样,青色圆瓦,红色梁柱,雪白墙壁。中门,风鼓幡帐,后面是大院,院的四周围有回廊,院内建有著名的大佛殿。中门不开,游客要从西边的侧门购票进入。


走进内院,参道两边是绿茵茵的草坪,中轴线上矗立著一座重簷歇山式楼阁,这就是奈良著名的大佛殿,正面宽度57米,高49.1米,深50米。相比咱北京的故宫太和殿连同基座的高度是35米。第一眼看到大佛殿,你会被它惊人的体量所震慑,空旷的广场上,如织的游人如同蚂蚁一般渺小,不愧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

进入大殿中央,就是东大寺的主尊卢舍那佛,一尊15米高的大佛(不许拍照,网上图片)。朴素的铜坐像后面是金色的背光。卢舍那佛,即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的智慧的佛身。“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又作“净满”。卢舍那佛也是《华严经》的教主,所以东大寺也称大华严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造佛像,坐像高14.98米,宽12米,脸部约有5米,重250吨。大佛头顶上的发螺,每个都如真人脑袋般大小。站在大佛像前,真难以想象1200多年前的工匠是如何造出这尊大佛的?大佛右手边,是虚空藏菩萨的金身像,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大佛左手边的是如意轮观音,除难求财。

阵阵欢呼声时不时打破殿内的肃穆。大殿右边圆柱旁一群游客在排队,等著依次钻过柱子底部的一个洞,说是可以带来好运。据介绍,此洞跟大佛殿里卢舍那佛像鼻孔一般大小。在日本民间传说中,这个洞代表地狱,从这个洞钻过去,就能不受地狱之苦,消灾免祸,获得平安。来东大寺参佛的民众,总要钻钻这个洞,算是祈福纳祥。

蓝天白云下,巍然耸立的大佛殿倒映在镜池中,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春日大社是位于奈良公园内的神社,旧称春日神社,建于公元710年(相当于唐朝),为当时的掌权者藤原家族的守护神而建造起来的神社,是奈良的守护神社,也是日本全国各处的春日神社的总部,为二十二社之一。

全长1.5公里的参道以一座红色鸟居为起点,两侧是高耸的杉树及白桦树的原生林。

还有2000多个捐赠的大小石灯笼,以及隐身在林间的奈良鹿。

朱红色的长回廊围绕着本殿,回廊下吊著很多铜灯笼,与本殿一起构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风景画。回廊内侧,廊簷下垂挂著一溜儿铜绿色宫灯,无论是青铜的,还是黄铜的,古色古香,颇有韵味。

一棵倒下的大树向世人讲诉着他的历史。

D12 大阪黑门市场、心斋桥

今天是休闲购物的一天。早晨,先去了黑门市场,大阪的厨房,在这里边走边吃。黑门市场四通八达,几乎一半以上的店铺都是生鱼店,可以品尝到非常新鲜的刺身。还有卖各种东西的摊位,如章鱼小丸子、天妇罗、烤鱼、刺身、水果、生活杂品、药妆等。

各种海鲜,还是蛮新鲜的。

水果都是论个卖的,还是回家奢侈吧。

著名的网红关东煮,一定要品尝一下。

三文鱼,一份三片,尝一下吧。

大螃蟹,都是速冻的,还是到饭店吃吧。

河豚,本想尝试一下,与国内有啥不同,没获批准。

著名的章鱼小丸子,一定要品尝一下。

号称创业93年的豆腐坊,豆浆味道确实不错,豆汁浓郁还暗含芳香。

食杂店,食品丰富多彩。

吃点这个吃点那个,然后走到了心斋桥,大阪最大的商业购物区,以心斋桥筋商业街为中心,北至长堀通、南至道顿堀,集中了许多精品屋、专卖店、餐馆和大型购物中心,从早到晚都有熙熙攘攘的市民和游客。逛街购物之余,还可以品尝地道的大阪美食。

两块有近百年历史的“雪印”和“格力高跑步者”招牌,是心斋桥的一大标志。

沿着斋桥筋商业街走到了道顿堀,大阪最繁华的地段,可以称得上地标级的美食据点,大阪饮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旅行者们来大阪时的首选,章鱼烧、铁板烧、烤肉炸串、旋转寿司、河豚料理,还有各种可爱的甜点,几乎囊括了大阪所有的特色美食。 看到了“蟹道乐”的本店,就预约了晚餐。

逛完街,收获满满,品尝传说中的螃蟹宴。

实在是精致,新鲜又美味


。可是太精致了,吃不饱啊。

道顿崛夜晚是欢乐的夜晚,是美味的夜晚。

虽然刚吃完饭,看到排著长龙的章鱼小丸子也得品尝一下。

吃饱了,味道好像没那么特别了。

D13 大阪城公园

大阪是日本著名的古城之一,很早以前,大阪称“浪速”或“难波”。据日本史书记载,神武天皇乘船自九州向东巡视,至大阪附近,水流湍急,浪花翻滚,遂称“浪速”。十九世纪起,“浪速”始称大阪,后来又演变成大阪。
早晨出门后,先去了大阪历史博物馆,按照导航到达目的地后,一开始还以为是写字楼了,这么现代的博物馆,还是头一回见,而在它边上的便是著名的NHK。实际上这个博物馆是在当时宫殿的位置上建造起来的,地下还储存著原物遗蹟。

根据时代的不同,分割槽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料和展示作品:10楼的古代区,9楼的中世、近世区,8楼的历史发掘区,7楼的近代、现代区等等。乘电梯直达十楼,最早的内容从这里开始。

10楼的奈良时代太极殿是博物馆所有宣传中标示性的场景,按原比例复原的空间内,并列直径70厘米的朱漆圆柱,还有排列整齐的文武百官和宫女。

从博物馆十楼眺望东南方向的难波城遗址。从难波城到大阪城,是日本古代文明过程的高度浓缩,博物馆成了连线两座城的纽带。

绳纹时代(距今4000年前)的陶器,历史悠久啊。

后期的难波宫模型,很是气派呀。

中世时期的人民生活场景,惟妙惟肖。

中世(大约相当于宋、元时期)的宫殿,拨开外壳,让你鸟瞰全景。

还有考古实验平台,感兴趣的话,你可以体验一下。

博物馆不远处就是大阪城公园。作为日本三大名城之一的大阪城,是当年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列岛之后,耗时三年建造的,来彰显自己的权力。大阪城于1593年完工,却在1615年被德川家康的军队摧毁。重建之后的大阪城又一次在明治维新时期被德川将军夷为平地。现在的大阪城是1931年仿造的混凝土式建筑,并于1997年重新修葺。是大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大阪古城有两道城墙,两道护城河,护城河足有一百多米宽,城墙亦有数十米之高。城墙的拐角处建有二层高重簷歇山式角楼,大约相当于北京紫金城的角楼,只是紫金城的角楼雕梁画栋,更加辉煌。城墙全部用花岗岩块石垒筑而成,尤其是墙角的护角石足有数十吨之重,令人叹为观止。第一道城墙很宽,简直如履平地。城墙上种满了樱树,树杆直径都在五六十厘米左右。

大阪古城坐北朝南,第一道护城河的西南方向筑有一道石坝,坝宽二三十米,供游客出入。走过堤坝,第一道城门称“大手门”。

大阪城天守阁气势非凡, 白色墙面,绿色屋瓦,并在每个飞翘的簷端装饰著用金箔所塑造的老虎与龙头鱼身的金𩾇的动物造型。外观5层内部8层,金光闪闪的镀金浮雕更是华丽无比,故又有“金城”或“锦城”之称。

天守阁1楼为小剧场与商店;2楼为大阪城及日本城堡基础知识展区(有原本装饰在天守阁最顶层黑墙上的黄金伏虎,还有屋顶上的金𩾇的原尺寸复制品);3楼至4楼为“丰臣秀吉与他的时代”展区,陈列著丰臣秀吉“黄金茶室”的1:1复原模型、丰臣时代与德川时代的大阪城微缩模型,其余展品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更换;5楼展示与1615年大阪夏之阵有关的资料;7楼介绍丰臣秀吉的生平;8楼为可以360度一览大阪城市景观的回廊式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放眼望去,大阪城景色尽收眼底。

房簷的金色龙头大鲤鱼异常醒目,仿佛刚从护城河中越上来的。

参观完后,走出天守阁,抬头仰望,高大秀丽。

从建筑上看,天守阁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物,是众多游客打卡之地。但从历史上看,它见证了日本战国时期一代枭雄的一生,从一介平民成为不可一世的英雄,丰臣秀吉的那壮阔的雄心与曾有的辉煌十分清晰的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走不动了,歇歇脚,补充点能量。

吃完饭,来到了梅田蓝田大厦,高楼林立,简直转不清方向。

一行两周的时间,比较休闲,要说风景,确实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但处处都很别致,文化传承的比较好,各地仍然保留着古代建筑,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偕。老百姓都是比较和善,服务质量和意识总体比较高。各种小商品都很精致,也比较丰富,想得比较周到,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生活需求和习惯。尤其注重包装,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购物的欲望。虽说是日本料理与中餐差不了多少,但是时间长了,胃口也不好了,总觉得差点啥。面条、鱼生、油炸食品、火锅就差不多可以覆蓋其食品类别了,小国家着实和我们没得比。住宿上,特意选择了一些较为宽敞的宾馆或榻榻米,可选择数量相对不多,而且也并不大。交通是比较方便的,地铁、火车遍布。总体来讲,日本之行,印象不错,改观了以往一些看法,适合闲来小住。以往总是纳闷,日本也没什么风景,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愿意去旅游,现在可以理解了。唯一不足就是物价较高,比欧洲都高。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

原文连结: http://www.mafengwo.cn/i/18953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