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美国加州洛杉矶一场聚会中经历圣灵的特别临在,掀起奋兴(复兴)热潮,又称:亚苏撒街复兴 (Azusa Street Revival),其后影响几乎全美国,形成“五旬节运动”(Pentecostal Movement) 。1907 年首先进入中国的五旬宗宣教士,应为五旬节圣洁会差派,来自南卡罗来纳州 (South Carolina) 的麦金托(Rev. T. J. Mclntosh),他先抵澳门,然后进入香港。
1907年美国牧师嘉活力(A.G.GARR)夫妇受圣灵引导,也于该年十月受数名已到香港的宣教士邀请,经印度转来香港传道。嘉牧师邀请了莫礼智担任嘉活力的传译员后,接触了五旬节运动,同年10 月领受“圣灵的洗”,他能说汉语、客家话和非洲方言。在嘉牧师、莫礼智先生及宋鼎文牧师努力策划下,在香港岛半山区成立了“使徒信心会”, 1910年改名为“港九五旬节会香港堂”,并强调为一间全华人负责,专注宣扬完全福音的独立教会,是香港最早的五旬宗教会。

地址 | 香港卫城道十一号
电话 | +852 2548-6949
网址 | //www.pentecostal-mission.org/
交通 | 地铁 上环站A2出口 途经楼梯街 步行13分钟

港九五旬节会香港堂拥有几项特色。虽然香港有不少教堂都是建造于道路交加点的三角形位置,但是街道的形势像港九五旬节会香港堂般狭窄而陡斜险要的,几乎绝无仅有。

其次,在这座教堂的大礼堂里面有一座管风琴,是华人教会中罕见。一般管风琴的构造相当庞大和复杂;从外型看,堂内的管风琴的风管设计特别,长短排列不一的风管可以构成一个触目的巨型十字架,高高的位于大礼堂的正前面的讲坛后壁;它的形象及琴音绝对扣人心絃。

圣经〈使徒行传〉中记载五旬节事件之中,使徒都在说“别国的语言”,而人群都在听到“各自本地的话”。而港九五旬节会香港堂就正正承接五旬节事件中的“母语宣讲”原则。港九五旬节会香港堂为了对应操粤语信众及慕道者的母语,很早就采用“广东话圣经”译本,作为堂用圣经,并且一直持守着这项传统至今。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