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在国内外贸口任职时获得了一次去苏联公干的机会当时在我们国营外贸系统只有去美国西欧北欧才算出境
苏联与东欧国家算出公差
并且是无人愿去的苦差事
本来这趟公差没有对美贸易部门的我啥事
是我主动争取来的
现在想想幸亏我当年主动争取去了一趟苏联
否则我很难有机会去当年的2个超级大国之一
我们团组从北京乘坐国航的波音707花了8小时飞到了莫斯科
降落前我从舷窗里望出去
看到初春的莫斯科一派郁郁葱葱
绿化好的不得了
过去总在(参考资料)上提及的超级大国首都的谢列梅捷沃机场居然如此破败
穿深绿色制服的苏联内务部辖下的克格勃边防军

负责在出入苏联国境的境外人护照上盖章
正如斯大林女儿阿利卢耶娃斯维特兰娜回忆录里写的
苏联衙役全都不苟言笑
进入苏联国境第一眼吸引我眼球的是一个好象从(静静的顿河)里跳出来的苏联民警
他歪戴着大簷帽
露出一撮卷毛蓄发
活脱脱一个顿河哥萨克
谢列梅捷沃机场外面的道路裂著大缝
苏联民众的衣着虽然不时尚


却很有气质


接待我们的苏联对口单位的司机开车很猛
车上放著欢快的俄语歌曲
车窗外不时闪过储存完好的苏德战争时期的战场遗址
当时正是下班后


街上步行的行人中有许多穿军常服的苏联陆海空军官兵
住宅小区周围不时看到遛巨大体型狗的男人与少女
我问说一口流利英语的苏方全陪
他告诉我苏联男人顶多帮妻子削马铃薯皮
其它家务一律不干
所以这一刻在街上只能看到男人与小姑娘遛狗
街上满眼苏联国产汽车


私家车相当普遍


苏联私家车与西方发达国家一样


没有一辆贴车窗膜的


车内没一样多余的物件
并且街上的车型全是中国没有的新款拉达双门车型


苏方安排我们住在苏联国营大工厂家属楼的专门接待外宾的公寓层


苏联住宅楼的电梯真是小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很难想象身材伟岸的苏联男女与他们的巨大型狗是如何乘坐这么袖珍的电梯上下楼的
那时苏联建国已70多年了


做为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
苏联的基本建设相当不错
24小时热水
管道天然气
居民小区均有配套公园绿地
没人骑脚踏车出行
只看到初中生骑脚踏车在居民区绿地上玩耍


私家车拥有量惊人之多
车内外均一尘不染
虽然百货商店里没啥时装可买
但是人们身上穿的却都个个有型有款


职场上则是明显女多于男

我们驻处附近有苏联陆军单位


总能在公共汽车站看到外出候车的苏军官兵
苏军官兵军容风纪明显好过土共
基本上做到了千人一面

苏联时期真正感受到了啥是凌驾于劳工阶层之上的工贼

我赶上了百事可乐初入苏联时的盛况空前
苏方接待单位送我们每人一瓶苏联国货精品苏联首都红牌伏特加

每人一块儿苏联军用手表

一副国际象棋

我们在莫斯科期间进行了几乎整整一周的谈判
整天早餐后就被苏方的面包车接去苏方工厂的谈判桌旁
中苏双方的烟鬼们把谈判室变成了烟雾弥漫的雾谷
苏联国营大厂的车间里有许多越南劳工
他们是越南政府为了还苏联在越战期间的军援与经援的劳务输出
我们住的苏联工厂公寓楼旁边有2座住满越南劳工的塔楼
苏联工厂厂区内到处悬挂著红色的标语
厂区内到处是光荣榜
苏联那时一周休一天
下一周休二天
每天中午午餐后女工们去专门的健身房做健美操
中方团组领导故意谢绝了苏方地陪的安排我们参观女工健身房
楼下的衣帽间天花板上垂下的金属衣钩上挂满了女工们的裘皮大衣
苏联计划经济呆板
五年计划规定工厂的生产计划
五年中无论外界发生什么变化
苏方工厂的生产都不会随之变化
我们参观的这家工厂是造巨型纯铜轴承的
中方轴承厂则是造袖珍轴承的
中苏双方进行易货贸易
苏方需要中方的袖珍轴承
中方需要苏方的巨型纯铜轴承
紧张的一周谈判结束后的那个周五下午
苏方面包车将我们团组送到红场就离开了
中方团组2人一组解散自由活动
我与拿写有我们驻地俄文地址的路条的团友
因为尿频的我频繁上厕所后
在巨大的古姆百货公司走散了
走找不如坐等
没成想他居然乘出租车自个回去了
我久等没有见到他的身影


就自顾自地走到红场看列宁墓的卫兵每小时一次的换岗仪式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