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东街(英语:Lee Tung Street),俗称喜帖街(囍帖街)或印刷街,位于香港岛湾仔区,是中国香港的著名印刷品制作及门市集中地,尤其以印刷喜帖著名。
在1950年代,香港政府将印刷店集中在位于湾仔南部,位于庄士敦道及皇后大道东之间的利东街,有传目的是方便监管,以防它们印刷非法物品。而这些小店逐渐发展各种型式的印刷品,例如信封、信纸和名片。1970年代不少印刷店亦开始印刷各式各样的喜帖、利是封及挥春等。
1980年代在香港逐渐为人所知。举办婚礼的新人,几乎每一对都会去喜帖街比较选购。2004年初,香港政府计划重新开发此区,并命名为H15。此举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一些反弹,并与政府协商保留这段历史意义浓厚的喜帖街。2005年11月5日,政府正式回收利东街的业权,大部份楼宇已经重门深锁,十室九空。
利东街作为喜帖街或印刷街的主题,是香港其它地方找不到的。而且利东街的建筑,除面向庄士敦道及皇后大道东的数栋为高楼外,全为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唐楼;整齐划一,而且天台相通。而在地下的印刷店,善用了唐楼的特点,发展出厂店合一的一站式销售服务。店铺的外半部为陈列室和接待及销售处,内半部则为印刷的厂房。由于整条街道有很多印刷店可供选择,因为成为了很多香港人采购印刷品的首选之地,甚至吸引到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购买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印刷品留为纪念。
早于1999年,香港城市规划委员会已有意将利东街重新发展成一个综合发展区。2004年初,香港市区重建局正式将湾仔南部部份地区,即利东街及其附近一带,纳入H15市区重建计划,引起当地居民回响。不少人认为重建区内的楼宇并非特别残旧,没有需要实时进行重建。而且很多人亦忧虑重建计划会扼杀了利东街甚至湾仔旧区的传统特色。
2004年中,市区重建局曾举行设计比赛,征求利东街重建计划的设计概念,但最后选出5个概念上有冲突的作品作为优胜者。而于2004年底,湾仔利东街居民向城市规划委员会递交一个重建的方案,成为香港首个由居民设计的市区重建方案,着重保留旧区原貌,惟城市规划委员会以方案不够专业等理由,拒绝考虑这个方案。
2006年,市区重建局向湾仔区议会提交发展蓝图,采纳H15关注组的“哑铃”重建方案,将楼高20至40层的4座新住宅大楼,如“哑铃”般分布在利东街南北两端入口,避免形成“屏风”效应。4座住宅的总建筑楼面达78.5万平方英尺,提供1415个面积约600平方英尺的中小型单位。市建局并计划把利东街变成100米的购物步行街,街道中央则重建成楼高4层的低座商场建筑群,约10万平方英尺的商业楼面将划分成约100间楼上铺和40间地铺,让不同特色的街铺自由入主经营,昔日喜帖街的印帖商户日后可再入标,重返喜帖街经营。而专案内共有3个共3.2万平方英尺的休憩广场,改善区内绿化和通风。
2022年,在香港利东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迎风飘扬。迎接回归25年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