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博物馆(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展出香港的出土文物、历史图片、图画等,并定时举办文化活动和展出一些有关香港历史或各国珍贵的历史文物。馆内的“香港故事”展览,占地7000平方米,介绍香港的历史发展。
博物馆的楼面面积达17,500平方米,其中展览厅占8,000平方米。展览厅包括一个1,000 平方米可定期更换主题的专题展览厅;以及八个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长期展览厅,展出“香港故事”常设展,介绍香港四亿年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六千年的历史发展及文化传承。


史前时期的香港
考古资料显示,香港早在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此活动,先民多栖息于海边的沙丘之上。本展区除展出香港地区出土的史前时期石器、陶器和青铜器等文物外,还特别搭建了一个长达42米的沙滩场景,展现出生火煮食、搭盖房屋及打制石器、饰物等活动,既可让观众透过栩栩如生的场景去体验数千年前先民的生活,又可形象地说明部分陈列文物的实际用途。沙滩的尽头还可以看到复制的大浪湾摩崖石刻,香港境内共发现了八组这类石刻,可能是先民社会原始宗教之遗蹟,如图腾崇拜、天神崇拜等。

历代发展
史前时期,活动在岭南一带的是南越族,秦汉以后,中原汉族陆续移入岭南地区,并带来较先进的文化和技术。随着唐代大庾岭的开凿及宋代珠江三角洲的逐步开垦,移民大增,岭南地区逐渐发展起来。香港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是同步的。新界的邓族在宋代定居香港。明清两代,陆续有更多姓族迁居本区,香港的社会经济取得一定的发展。这个展区主要通过香港及借自深圳的文物,缕述香港从秦汉至清代的发展。展出的重点文物包括来自大屿山的李府”食邑税山”界石及佛头洲税关遗址的”德怀交趾国贡赋遥通”石碑。

香港的民俗
这个展区介绍香港及华南地区四个主要族群多彩多姿的生活习俗。游人可以登上一艘原大的复制渔船参观,以了解水上人浮家泛宅的生活、信仰和习俗。晒盐早已在香港绝迹,但透过复制的盐田,参观者可以认识到佬人的传统晒盐技术。展场的中央矗立著三座传统建筑物,介绍了本地人的传统婚嫁仪式及元宵点灯习俗。展场的另一角介绍客家人的农耕生活,村屋内简朴的陈设充分反映客家人艰苦检朴的生活。民俗展馆最瞩目的部分是一个仿照长洲太平清醮盖搭的场景,包括包山、戏棚、飘色、舞狮和道坛等,色彩缤纷,热闹纷呈。民俗影院所播放的影片,让参观者对香港本土民间习俗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鸦片战争及香港的割让
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中国割让香港予英国,是香港历史的分水岭。这个展区不单介绍了鸦片战争的缘起、经过和影响,还倒了新航路发现、葡人经营澳门、广州十三行贸易、早年中英关系,以及割让九龙及租借新界的来龙去脉。展出了极具历史意义的律劳卑纪念石柱及原立于水坑口的喷泉圆拱。为营造战争的气氛,展馆内重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兵抗英的防卫碉堡 ─虎门炮台。位于炮台内的影院,放影一套阐述中西关系发展及第一次鸦片战争始末的影片,让大家明白到割让香港的前因后果。

香港早年发展
迎面是一幢三层高巍古典的欧式建筑物,其旁是一个海港的场景,背景是一幅放大了的九龙旧照片。岸边还停泊著一艘古老的西式游艇;建筑物后方是一条仿古街道,两边分布著茶庄、裁缝店、当押店、杂货店、茶楼、邮局、银行、商行…. 还有古色古香的诚济堂药店及一辆双层电车,配合著各种叫卖声,电车声和淡黄街灯,弥漫着上世纪初的情调,让市民可以认识战前香港的生活面貌。拾级步上阁楼,观众可了解战前香港于政制、法制、民生、工业及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还可重温国父孙中山先生在香港的革命事蹟,了解香港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日占时期
展馆设计成一个防空洞,以营造战争的气氛。1941年12月25日,经过18天的艰苦抵抗,香港总督杨慕琦向日本人投降,香港陷入了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岁月。参观者可透过具历史价值的展品、历史照片和影片,了解18天战斗的实况,日占时期的香港生活,感受这段人人自危,每天活在惶恐之中的悲惨日子,及英勇抗敌的东江纵队的光辉事蹟。大家可以看到一件从未公开展览过的珍贵文物 ─ 沦陷时期悬挂于中环汇丰银行门前的”香港占领地总督部”木制牌匾。

香港发展为现代都市
香港在房屋、工业、金融及贸易等各方面的飞跃发展。展馆内可以看到仿1960年代的凉茶铺、士多、理发档、电影院,以及工展会会场,并借此了解战后香港的社会经济情况及普及文化的发展。

最后通过文物、纪念品及重要文献等,介绍由中英谈判,联合宣告签署到回归大典的整个过程。

香港历史博物馆除了位于漆咸道南的主馆外,还有三间分馆,分别位于筲箕湾的香港海防博物馆、深水的李郑屋汉墓博物馆,以及位于柴湾的罗屋民俗馆。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