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香港,这是个很特别的地方,你既可感觉到纯正华人社会的乡土气息,也能感受到一种英伦异国风情。我对香港有好感,亲情的,朋友的,还有一段扯不开的职业经历,所以常来香港。每一次的感觉虽然有不同,但一定要来尖沙咀海滨,坐在海边,感受大海的呼吸,欣赏维多利亚港湾美丽的风景,还要拍照,拍得很多,希望自己一次比一次拍得更好。

此时就要想起一个人,他姓邹,我们曾一起共事,他是香港公司的中国业务部总经理,也兼任北京公司的总经理,他不是老板,却是我的顶头上司。他也喜欢拍照,常常拿出一叠维多利亚港湾的彩照给我欣赏,有清晨,有黄昏,有夜景,跟我讲他常在海边呆上一天,捕捉各个时光段,他带一副金丝眼镜,眼镜后面有一双小眼睛,总是咪咪地笑。他也有痛苦的时候,严重的胃病,痛起来缩在沙发里,手顶着肚子,锁著眉头一声不吭。最可怕的是老板来了,常常有饭局招待客户,有一次老板喝到兴头上,非逼他给 客户敬酒,每人一杯,我看出他面有难色,但仍然爽快,推杯换盏,在卫生间,我看到他大把吃止疼药,蜡黄的脸上滚著汗珠,我就想人即便做到总经理,老板面前也还要忍痛生存在唯诺之间,人活着真的很艰辛。后来他回香港了,再没有回来过。再后来,听说他患胃癌去世了,才42岁,留下没有工作的妻子和3个孩子。

他送我的维多利亚港湾彩照还留着,以后来香港,想起他就满心的惆帐,当然时间久了,慢慢淡化了,我也不想让这伤感的记忆蔓延。但是到维多利亚港湾拍照,却成了习惯。我也是常常在海边待上大半天,坐在那里等,等风来,等云散,等天黑,等灯亮,有时白天还是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到了黄昏,又是阴云密布,总是觉得遗憾,拍的不满意,无奈啊,忽然我又想,也不必诅丧,至少我还活着。

依托张保仔海盗船拍摄维多利亚港湾

由于回忆而伤感,也不是本意,出来玩当然要快乐。香港虽然出了那么多事情,但仍然很繁荣,很热闹。特别是在节日期间,从感恩节开始,各种华丽的圣诞装扮纷纷登场,最惹人眼球的是海港城和1881广场,这两个香港奢华的购物中心,都不约而同以雪人为主题,海港城金碧辉煌,灯光效果显得华丽纷呈,1881则要冷峻一些,但都吸引大量的游人,十分热闹。由于都在尖沙咀一带,很近,逛起来也很方便。

我旅游很少购物,除非必需品,在香港一般商品比起价格和北京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优势,只是奢侈品名牌价格要便宜些,且质量信誉靠得住。香港商品丰富,你在超市几乎可以买到世界各国吃的用的。这些商场文化绚丽多彩,基督教的节日很流行华丽装扮,感恩节、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等,添上东方的色彩,布置的很精致,气氛热闹非凡,逛一逛也是一种文化体验吧。我感觉港人信基督教的人也不多,很多人还是去黄大仙庙,或者天后宫去拜。

海港城各种装扮金碧辉煌,灯光璀璨。

1881却显得冷峻一些,冷色调表现了另一种美感。

晚餐吃日本料理,有各种寿司、刺身、烤鱼,还有清酒,我女儿喜欢吃生蠔,我却连看都不想看一眼。我看过法国电影《阿黛尔的故事》,导演通过人对吃食的选择分出不同的阶层和境界,吃生蠔的档次似乎更高,谈哲学,谈艺术,而低层次的人喜欢意大利面,嘿嘿,意大利人躺枪了。我大不以为然,我既喜欢吃海鲜,也喜欢炸酱面,只不过生蠔真的吃不下,正像电影里所说的,它好像一滩鼻涕。

对九龙公园一直印象很好


九龙公园也是我喜欢来玩的,进门阶梯很有特色,一幅立体的山水画,拱桥、睡莲、天鹅,很美的感觉,旁边的清真寺在香港也是很有特色的建筑。

公园里的鸽子和火烈鸟(也叫红䴉)是我最爱,每次来香港都要看望它们,这次发现红䴉的数量少了一些,好像也不如以往活跃,大概是年龄大了,岁月不饶人,跟我们这些人类一样,行将老矣,动作也迟钝。我尽量给它们拍的漂亮一点,不知下次还有没有再见面的机会。

一只鸽子忽然腮嗉鼓了起来,眼珠变红了,盯着我们,我以为它生气了,是我占了它们的领地?我向它表示歉意然后离开了,后来才听说这是一种疾病,跟情绪没有关系。

火烈鸟展示那艳丽的翅膀

发现红䴉的数量少了一些,好像也不如以往活跃,大概是年龄大了,岁月不饶人,跟我们这些人类一样,行将老矣,动作也迟钝。我尽量给它们拍的漂亮一点,不知下次还有没有再见面的机会。


香港这几年文化设施渐渐多了,比如位于尖沙咀的香港文物探知馆,过去的军营,后来改为香港博物馆,二十多年前到这里看很一般,现在安排布置艺术气息很浓了,香港政府也舍得在这方面花钱了,声光电华丽丽,介绍和展品也丰富多了,印象深刻的瓷片展厅,把出土瓷片堆放在玻璃地面下,用青花瓷的光影,把古朴和现代融合的非常好。

这栋楼的外装很别致,很新潮

旁边还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我看到来来往往的穆斯林真的不少,香港这些年涌入很多印尼佣,特别在休息日,她们穿戴花花绿绿的长袍和围巾,乍一看以为到了异乡。

现在安排布置艺术气息很浓了,香港政府也舍得在这方面花钱了,声光电华丽丽,介绍和展品也丰富多了,印象深刻的瓷片展厅,大概是明朝的青花瓷碎片,把出土瓷片堆放在玻璃地面下,用青花瓷的光影,把古朴和现代融合的非常好。

香港出土文物一般般,但有些展厅布置艺术味浓浓的,选两张留此存念。

在街头拍照玩耍的印尼佣

有些建筑外装修很新潮,屯门的地铁走廊很雅致,真的不错。

旺角街头的夜晚,繁华热闹

旺角街头夜晚繁华和热闹,主要体现在它的平民化,比尖沙咀和铜锣湾更接地气。特别在步行街上,有很多作怪的节目,比如你会看到一帮年轻人在香蕉上抹芥末品尝,带着五彩头套的怪异男人在人群中穿行,挂著黄伞的政治诉求大家都会懂得,满处做形象艺术的鬼佬艺术家,还有一群群唱歌的场子,英雄儿女的歌声满大街飘,香港仍然是言论自由的地方,你会感觉到空气中人性飞扬。

街头一年轻人在做雕塑,很性感的样子

一帮年轻人在香蕉上抹芥末品尝,被辣的扭曲了脸,它们好像在展示什么,感觉真是好奇怪

旺角的小吃还是挺棒的,各种撸串,吃货们的天堂

这种肥肠串真的好好吃

吃货们的天堂

带着五彩头套的怪异男人在人群中穿行

特别有很多唱红歌的,英雄儿女的歌声满大街飘,

在这里特别碰到一对情侣,揹包旅行环游世界,已经去了35个国家,如今没钱了,在香港街头卖照片签名乞讨,希望大家帮他们完成环游世界的梦想,真的很多人支援,我在街头转来转去眼看着他那盒子里的钱上涨。

其实我很烦这样的鬼佬,旅行是一种有品味的人生追求,靠着乞讨,寄生虫式的旅游,我在西安也见过,装可怜,当乞丐,不劳动者不配做旅行者,人首先要靠劳动生存,寄生虫是很卑劣的行为。

从旺角逛街回来,夜已经深了,抬头突然看见白花花的僵尸列队,真的让人心惊肉跳,悲催的鹅们,幽怨的眼神,可恶的商家。

南丫,美丽的海岛风光


南丫岛是香港最大的离岛,从中环码头乘船30分钟可到榕树湾,通常的旅游路线从榕树湾后街步行翻过一道山,经过洪圣爷海滩,到达索罟湾。我们先在榕树湾大街闲逛,吃了铁板烧牛肉面,这里卖小工艺品很多,印象深刻的一只看摊狗,那眼神很亮,祈求的样子,似乎在说:快买点东西吧,你看我多累。

沿着登山小路,周边各种植物茂盛,清风送爽,虽然有点累,但很舒服。洪圣爷海滩还算漂亮,很多老外晒太阳,既然她们都很开放,那就选一张重口味的。从山顶观赏海湾绝对是一种享受,海岛青翠,海水碧蓝,水天一色 ,爽气从天来,那感觉十分美好。

岛上还有很多神风洞,我们见到一个,岩石嶙峋,清水潺潺,很神祕的样子。有介绍说二战时日本在这些洞里藏匿快艇,埋伏袭击路过的美国军舰,我倒诧异了,这个洞藏快艇?怎么可能呢?

这里卖小工艺品很多,印象深刻的一只看摊狗,那眼神很亮,祈求的样子,似乎在说:快买点东西吧,你看我多累。

榕树湾后街,沿着登山小路,周边各种植物茂盛,清风送爽,虽然有点累,但很舒服。

洪圣爷海滩还算漂亮

热恋的情侣在这休闲,幸福满满的样子

洪圣爷海滩还算漂亮,很多老外晒太阳,既然她们都很开放,那就选一张重口味的。

从山上观赏索罟湾,很漂亮的海湾

幸福的金童玉女,让我吃惊的是这位金发女郎说一口流利的粤语

岛上还有很多神风洞,我们见到一个,岩石嶙峋,清水潺潺,很神祕的样子。有介绍说二战时日本在这些洞里藏匿快艇,埋伏袭击路过的美国军舰,我倒诧异了,这个洞藏快艇?怎么可能呢?

南丫岛的黄昏

登太平山顶观览香港全景,很过瘾的感觉


到太平山顶观览香港全貌是很过瘾的事,海岛都市风光尽显眼底。香港城市规模具有国际大都市的风范,风格各异的高楼大厦林立于蓝天碧海之间,很多世界著名的建筑师都有作品在此,也可以说是建筑艺术的长廊。

我们是坐大巴上山的,也有缆车,但是排队人太多,其实步行游览更有味道,太平山也是有历史的,清嘉靖年间曾经是海盗张保仔的瞭望塔。由于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凉爽,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鬼佬独占,禁止华人上山居住,二战结束后才废除歧视华人的制度 。如今从半山到山顶大都是富人居住区,常常可以看到很漂亮的别墅和园林风光。

从山顶下来正好是香港的摩天轮,应该是两年前新建的,规模不很大,仅仅60米高,世界最高的摩天轮在莫斯科麻雀山,约170米高,一圈要半个小时,观光球舱里竟有小吧台,管吃管喝。但最有名的摩天轮在伦敦,135米,为迎接21世纪建造的,被称为伦敦眼。

世界前十名中国就占了7个,我觉得广州那个不能算,它建在450米的电视塔上,在楼顶平行装了16个球舱,摩天轮必须是从地面立著算高度,放在楼面算什么。国内超过160米的在南昌以及安徽淮南市。

香港摩天轮票价100港币转三圈,不过十五分钟。中环周边维多利亚港湾能拍下来,也算不错。可以 完整拍到香港最著名的苹果店,最后可看一眼晚霞中的摩天轮,以及维多利亚海湾。

中环码头全景,这是香港最为集中的渡轮码头,由10个码头组成,海事博物馆也在这里,记住这个地方,旅游的人少不了到这里来,到离岛通常都从这里出发。

在摩天轮上拍下的会议中心景色

完整拍到香港最著名的苹果店

夕阳西下,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景色

暮色中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摩天轮的组合

到荃湾老围村,观赏壮美华丽的西方寺

香港荃湾是寺庙很集中的地方,规模较大的寺院就有六七座,有人推荐我们到老围村三叠潭看看西方寺,还不错,宫殿式庙宇,很鲜亮,好像新建成的,其实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形成,后来重建,非常华丽壮美。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殿、五观堂、万佛宝塔、观音群像、藏经楼等等,三叠潭水流滋养著三十三观音通俗立像。

这里既是佛教道场,又是仿古园林,难得的是把现代装饰与古代佛堂融合在一起,很漂亮,也很新颖。很多壁雕精美细腻,也有观赏价值。这里不是旅游景点,少有人烟,几乎就我们俩人,清净世界,可以修身养性。七佛殿很少见到,我也是在峨眉报国寺看到一次,除了释迦牟尼和迦叶,其它名字都很生僻,据说是过去佛,现在很少有人参拜。这里还修了一个五观堂,是僧人斋饭的地方,但我基本没看到一个僧人,偌大的餐厅不知是给谁准备的。

七佛殿很少见到,我也是在峨眉报国寺看到一次,除了释迦牟尼和迦叶,其它名字都很生僻,据说是过去佛,现在很少有人参拜。

,后面是三十二观音应化示现浮雕,都很精美。

三叠潭水流滋养著三十三观音通俗立像

这尊卧佛很有东南亚佛像风格,据说释迦牟尼在拘尸那揭罗国收了最后一个弟子善贤之后,便“入寂灭乐,于双树间北首而卧”。众弟子悲戚,释迦牟尼便“右胁卧狮子床”安慰众弟子。这情景便是后来的卧佛形象。国内的卧佛造像最多,东南亚泰国、缅甸、老挝也有一些,风格各有不同。

慈善道观,圆玄学院


在西方寺旁边有一座道观圆玄学院,据说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山门有一汉白玉三教牌坊,里面其实也有观音和孔子像,所谓儒、释、道三教皆敬,但主要还是道教。这里大概是慈善人士投资,办了很多安老院,三所中学以及若干小学和幼稚园,并注明了是有限公司,看来还是经营性的,但其中的庙堂和神像还是值得一看,也是对香港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次了解和体察。

太岁殿,仿照北京的白云观兴建,供奉斗姥元君及60位太岁的神像,每年农历新年前后都吸引许多善男信女来参拜。斗母元君是道教很尊贵的神,被称为众星之母,长著3只眼睛,4个头,8支胳臂,主管宇宙之星辰,统管60太岁,所谓60太岁也叫60甲子,是指用星辰分出10天干,12地支,从甲子到癸亥共60个组合,用以纪年,我国农历就是此方法纪年,纪月,纪日,60年为一个轮回。道教把太岁归化成每日值神,都称为大将军,例如丙申太岁就是春秋时代名相管仲,一共60位皆立像尊崇。此源于北京白云观,我觉得比白云观豪华气派的多。

香港法定古蹟:三栋屋博物馆


香港清朝时归东莞管制,1890年英国人强行租借了新安县的一部分,当时被称为新的租借,于是就叫新界,荃湾是其中一个镇。我们从西方寺下来,到了这里一个叫三栋屋的博物馆,据说有200年历史,原来是个渔民居住的围村,仅剩的建筑陈家祠堂,三进两院式的民居,现在被立为法定古蹟。

除了陈列一些当时的生活用品,还有展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纸扎艺术,如纸扎麒麟、舞台戏吕布戏貂蝉、各种彩灯等等,色彩鲜明,工艺精细,很漂亮。小院子里古朴宁静,你可以感受一下200年前的生活环境。

纸扎艺术还是挺有特色,这个纸扎麒麟,用纸折叠而成,很复杂的工艺过程,民间工匠的智慧。

庙街和天后古庙

香港有个较热闹的地方庙街,特别到晚上各种小吃、路边摊都坐满了食客。还有一些低档次的小商品市场,类似棚户区的感觉,近几年内地一些红色文化也悄然显现。来这儿的大多是旅游者。这里还有算命一条街,路边的小棚子,一眼望不到边,很是壮观。很多人来这里算命,懵懵懂懂的样子,香港人很迷信的,我一直不理解这事。

庙街的名字源于这里的天后庙,在榕树头后面,好像庙门最少有3座,除了天后古庙,印象比较深的还有观音楼社坛和包公宝殿。妈祖天神始于宋朝,流行于明清,原是福建湄洲岛林姓民女,因善医术救治童女,特别在海上救人得到渔民尊崇,沿海一带包括台湾、福建、澳门及香港等地信奉此神,尊为天后。我在香港看到一般的社群里都有天后小庙,香火鼎盛。

天后古庙建于清同治年间,也有150多年历史了,主要供奉的是妈祖天后,道教范围里的神。

很多老外也到这里拜见天后

走近点看看妈祖尊容,香港的妈祖和台湾妈祖很大不同,港味妈祖清瘦,显得更尊贵一点。

明白写着包公宝殿,前面却摆上关公立像,港人拜神似乎也不讲究,摆在桌上都是神,拜谁都为求福祈

庙里香火鼎盛,拜神求签,人很多,这里好像归香港一家医院所属,跟慈善机构也有关系。香港的庙宇大多与慈善事业相连,几乎都是不收费的,不像内地,庙宇多是敛钱的,不但收高额门票费,其中的香火钱更是贵的吓人

这是观音楼里的观音像,和我们通常看到的观音菩萨造像也有很多不同。

看到观音楼的庙门,大惑不解,第一次听说把供奉观音庙堂称作“楼”的,并且还标明“社坛”。后来听说这原是一间带有社团性质的书院,后来请了观音供奉,就顺着叫法“观音楼社坛”便是了,此时观音菩萨的宝诞日刚过,张灯结彩,观音有3个生日,农历九月十九日是她出家的日子,赶紧叩拜,南无观世音菩萨。

还有一些低档次的小商品市场,类似棚户区的感觉,近几年内地一些红色文化也悄然显现。我仔细看了一下,不是什么文物,都是内地小作坊粗制滥造的工艺品。

香港贫富差别也很大,有很多的穷人,香港最低工资4000~6000港币之间,好像刚刚告别了笼民时代,但类似笼屋只能安放一张床的居屋,月租金就2000港币,穷人的生活艰辛程度可想而知。香港不说富豪,年薪在百万以上的大有人在,小中产生活过的去的还是占多数。但香港人似乎都认命,各阶层相安无事。港人上街都是为民主自由,不像内地人为了争福利待遇,为了平等,或者是受冤屈告状等等。这还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内地和香港是一国两制,所以去香港旅游,可以体验另一种制度下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也是蛮有意思的。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