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没事就去翻翻有没有便宜机票,已经成了一种无聊打发时间的习惯。很早就预定了5月的岛国豪华9天自由行,年假余额便已以提前预支殆尽,想要再出远门,只能看看各种小长假里的机票。
传送带:
山阳山阴地区 //www.mafengwo.cn/i/9841094.html
日本阿尔卑斯大雪山 //www.mafengwo.cn/i/9841102.html

旅程的开始总是在不经意间,3月的某天晚上,发现了端午期间东航青岛飞福冈的机票,人均2000,价格还算合适。综合考虑了一下东京、大阪这些大城市,还是想去一个还没有去过的区域,日本九州岛就自然成为首选。

出行前的准备工作

(一)大交通



从北京去日本九州岛的各大城市,都没有直飞的航班,最常见的飞九州岛的福冈,那也是要转机的:要么坐国航从大连转,要么坐东航从青岛转,我们选择了青岛中转的航班。
青岛~福冈:MU535/536,往返票价2054元
北京~青岛:Z7,软卧315元
青岛~北京:MU5677,单程780元
本来北京到青岛之间往返都想的是利用火车卧铺,但因为返程是端午假期的最后一天,预料之内的抢票失败,所以启用了飞回来的预案。这么折腾下来,其实和直接从北京经停青岛飞福冈的费用差不多了,倒也不亏。
(二)日本内部交通



在日本自由行,利用鉄道在各大城市之间穿梭自然是首选,既方便快捷,又能获得坐车的乐趣。按照行程,有普通电车,也有特急和新干线,一张JR北九州的三日PASS还是能值回票价的,于是出发前购了一张PASS,从旅行社买470元左右。至于其他的零散交通费,那就是随走随买了。

国内的移动过程略过,直接开播落地日本以后的故事。飞机如期早点到达,原定东京时间13:40降落日本福冈空港,13:50的时候,我们已经站在去博多市区的公交候车区了。

6月30日前,在巴士车票发售柜台出示带有JCB标识的信用卡还有优惠活动:一张信用卡凭当天本人的登机牌,可以换取一张机场往返市区的巴士票,可以一个人坐往返,也可以两个人坐单程,总之就是两张单程票。也就是说,我们一行三人,只需要花费一张车票钱的,就能到达福冈市区。

福冈福冈空港离福冈市区很近,直线距离不到三公里,因此福冈空港一直保持着日本离市中心最近的机场的称号。前往市区可以选择地下鉄、巴士或者出租的方式。
利用地下鉄的前往市区也很快,中间仅仅停靠一站,就能到达博多站,但是福冈空港的地下鉄车站要到机场的国内到发区那边才能坐到,这里首先需要坐10到15分钟的空港联络巴士才能到达。对于国际到达这边来说,有点折腾了。
所以,从国际到达前往福冈市区的,一般都会选择乘坐巴士前往。巴士也十分方便,班次最多的就是途径博多车站,到达天神地区的大巴,大约半个小时,票价310元。两种方式耗时和耗资都差不多。除了发往福冈市区,这里还可以直接坐到前往长崎、别府、熊本等九州地方的各个区域。

福冈县位于日本九州岛北部的,东北角与本州岛的山口县隔関门海峡相望。福冈市是福冈県的県厅所在地,相当于中国的省会城市,是九州地区最大的都市,位于福冈都市圈的中心位置。
常提到的博多,实际是福冈市的一个行政区,所以全称应该叫“博多区”。次于博多的,另一个经常被提到的天神,则位于中央区。两个区依那珂川划分,分列河道的东西两岸。

博多和天神作为福冈市的两个支撑,既有相同点,也分别各有特色:两地都有大量的商业和购物场所分别以两个车站为中心上天入地,遍地开花,著名的有阪急、三越、大丸,都是日本著名的且有点历史的百货。路两旁林立的大厦,也把博多和天神连线起来,成为福冈市的中心。中间还有比较著名的运河城,这次因为时间原因,没有来得及安排。

博多和天神都是福冈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但是因为运营公司不同,运输的覆蓋面也各有侧重。博多车站既是山阳新干线的终点和九州新干线的起点,也是普通电车的中转换车站,在这里可以乘坐新干线直达东京或南下鹿児岛,也可以乘坐普通电车和特急电车去往九州岛内各地。

▲ 虽然博多车站的建筑是一体的,但内部分属JR九州和JR西日本两个公司管理,在JR两家公司管理界限的连线处,还能清楚地看到界限标志:红色为JR九州,蓝色为JR西日本。

再说天神,天神车站是个尽头站,所有线路的列车到达天神都是终点站。天神车站的全称叫“西鉄福冈(天神)”,这里的鉄道公司是“西日本鉄道”(简称“西鉄”),和前边说的JR是不同的公司,自然和JR西日本也无关了。西鉄主要经营的是福冈県内的鉄道出行,不出县界,最南的车站到达与熊本县接壤的大牟田市,比较熟知的太宰府也是乘坐西鉄更近一些。

搞清楚这一切,会觉得无聊无趣又无用,但是这也正是旅行乐趣的一部分,为了搞清楚这些有的没的,会让旅途处处充满了智慧和一种原来如此的恍悟感。

在日本,很多鉄道公司的经营鉄道只是业务主业的一部分,还会经营如酒店、商场和一些地产专案,凭借著天生对鉄道公司莫名的好感,我们因此选择了西鉄的西鉄INN酒店。这个酒店以前在四国的高知见过,当时因为下手晚了,并没有订到,这次算是一如既往的支援鉄道公司了。

酒店在天神地区,紧邻那珂川西岸。
巴士停靠在西鉄福冈(天神)车站附近的巴士车站。虽然叫天神,但是天神一片的区域还是挺大的,拉着箱子从天神车站,经过长长的地下商店街,走到酒店也得用了将近20分钟。

从酒店简单休整一下,出来已经临近傍晚,赶了一天的路,本身也安排不了太多的去处,索性就在福冈市区里随便逛一逛。按照惯例,第一站依旧是先去探访福冈的城。刚好赶上新出的透明可乐在日本售卖,当时在国内还没有上市,图个新鲜品尝一下。

福冈城迹&鸿胪馆

九州岛是日本本土离亚洲大陆最近的地区,因此,这里也成为古时日本最早最先接触东亚文化的区域。从商品贸易到文化交流,福冈作为主要的贸易港口,一批批遣唐使也是从这里出发。既然这里与东亚有积极的交流,在那个世界秩序还处于混乱的时期,福冈乃至整个日本九州地区,也在日本与东亚各国之间交战的舞台中拥有相当的存在感,一段段惨痛的历史,我们也不应该忘记。

说回福冈城。
福冈県在日本令制国时代由筑前国、筑后国和丰前国组成。关原之战后,站对了队伍的黑田长政,被大佬德川家康封地于福冈,成为福冈藩的首代藩主。福冈城自那时开始修筑,那一年是1601年,7年后建成。城址就在现在那珂川西岸不远处的一片丘陵地上,因为也是一座平山城。明治时期的废城令后,福冈城的很多建筑被拆除,还有因为地下的火药库爆炸直接炸毁的建筑。

到福冈城迹最方便的方式就是乘坐地下鉄,在大濠公园下车。

绣球一样的紫阳花,6月正是花开的季节。在日本很多地方都能见到,最常被用来宣传的就是靠近东京的镰仓。在远离镰仓的地方,依旧能够看到开放的紫阳花,也算是这个季节没有错过的事。

大濠公园分为两个区域,一个东边的福冈城迹,一个是西边的滨湖公园。大濠公园据说是仿杭州西湖进行的布局,公园中一片水域,中间也堆了一条像苏堤一样的步行道。大濠公园原本是福冈市北边的博多湾连在一起的一个海湾,称作“草ヶ江”。在黑田修建福冈城的时候,作为护城河使用,但并没有完全和外海隔离。近代,因为填海占地的需要,彻底变成一个大湖。“濠”本身也就是护城河的意思。由于到达福冈城已临近傍晚,为了盖章,直接选择去东边的福冈城,没有靠近大濠公园一侧。后来在福冈城上向西远眺了一下,也算是到过了。

福冈城外的护城河。黑田长政建城时,在护城河上建了三座桥,这里被称作下之桥。

走过下之桥,抵达城下的大手门。如今的大手门也是复建的建筑,穿过去仍是街道。

在福冈城的入口,还有一个叫做鸿胪馆的建筑,是日本平安时期处理外交和海外贸易的场所,相当于迎宾馆。鸿胪馆入馆无料(免费),馆内基本就是一个发掘地的现场复原。福冈城迹的100名城章就设定在鸿胪馆的入口。

从这里就可以登上福冈城了,不像大阪城或者名古屋城那样,城的中央有座高耸巍峨的天守阁,现在的福冈城迹中,只保留了一个叫做天守台的石垣,历史上福冈城是否出现过天守阁,目前还是个历史谜题。福冈的城已经没有主体建筑储存,只剩下一些石垣,但依旧入选了日本100名城,去打卡盖章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任务。

昔日的城下町,已经发展成现代化的都市。

博多站

乘坐福冈的地下鉄来到博多车站,重要的事就是要兑换九州鉄道通票(JR九州PASS),未来两个整天,都需要靠这张通票在各地移动。日本大大小小的鉄道公司都有各自的通票,有一日票,也有多日票,提前出门前做好功课很有必要的。我们选择了JR九州的北九州三日通票,可以乘坐JR九州鉄道公司的大部分电车,包括特急和新干线。
回到博多车站,鉄道PASS要到车站的人工视窗兑换,九州鉄道通票只能在JR九州的视窗才能兑换的到,所以必须要认准JR九州的标志。

这个标志已经很明确了,红色的JR就是九州的标志,右边还有多国语言的“鉄道通票视窗”标识。兑换完PASS,顺便指定了明天要去熊本的新干线指定席车票,用掉第一次指定席的机会。

到了日本不能不吃拉面,到了博多不能不吃博多拉面。日本凡事都喜欢评出个“三大”作为某个领域的代表,拉面也必然有三大ラーメン,博多就是其中之一。博多的拉面以豚骨汤著称,也就是猪骨头汤熬制而成,汤一定要熬得有白白的,腻腻的感觉。
在北京,经常去王府井的一风堂,知道是日本开过来的分店,这回算是到了一风堂的发源地,博多车站的楼上就有一家,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不过,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日本吃一风堂了,味道算不上惊艳,主要也就是为解决一顿正餐。

和西鉄一样,JR九州也不光是经营鉄道事业,以车站为主题开发商业,让车站不仅仅是交通集散中心,更是一个城市的商业综合体。博多车站也自不例外,车站上边是一个叫做博多シティ(博多City)的综合商场,是JR九州鉄道公司全资的百货商场。吃饭的地方在顶楼,再往上还有露天的屋上庭园,可以一览福冈市景。

吃完饭正好赶上太阳下山,上楼顶看夕阳。夕阳的余晖已经笼罩了整个城市。

虽然是楼顶,但是花草树木一点都不少,谁能想得到这张草地上的夕阳,是在9层楼的顶层上。

向博多口的站前的主干道望了一下,发现下边有个还在进行施工的作业现场,突然想到了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2016年底,博多站前因地铁隧道施工导致大面积路面塌陷。回来比对了一下新闻图片,还真是同一个地点。

看了夕阳再看东边,刚刚起飞的飞机,显然那里就是福冈空港,就是这么近的距离。

日本的传统宗教神道教主张万物皆为神,从大自然到人造物都心存敬畏。于是JR九州就在自家的楼顶上建了个鉄道神社,来祈求自家鉄道事业的蓬勃发展。

神社中央铸了一个九州岛地图,上边有7个小孩儿在九州大地上玩电车ごっこ游戏。之所以是七个人,当然不是七个小矮人了,官方称为:縁结び七福童子,也是因为九州岛上由7个县组成得来的,JR九州一款豪华的旅游观光列车也因此命名为“ななつ星in九州”(九州七星号列车)。
九州七星号豪华观光列车,真真的是为土豪们准备的,不是一般人有钱有闲就能买到和坐到的。要到专门的视窗或旅行社定制,全车定员28人,对搭乘者从年龄到穿着都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是中学生以上,不能穿便装乘车,就是休闲装也有相当高的规格要求。因为环游性质的观光车,所以也是设计成卧铺车的形式,两天一晚的费用是15-40万日元(9千到2万人民币),四天三万的费用是38-95万日元(2万到5.5万人民币)。

福冈塔

夕阳已经落山,七星列车也就是活在图片里的景象,还是去点普通人类能力所及的地方吧,前往福冈塔,离福冈塔最近的地铁站有大约2公里的路程,所以还是选择了能直达的巴士前往。既然是交通枢纽,巴士车站也很容易找到。

途中还路过的福冈ドーム(福冈蛋),福冈HAWKS棒球队的主场,当天有福冈对阵広岛的比赛。

福冈塔位于福冈博多湾的海边,高234米,是日本最高的海滨电波塔。福冈塔票价800日元,对境外人有八折优惠。塔前是TNC放送协会(西日本电视台),算是福冈県的地方台。

经过一晚的休整,正式日本九州旅途开始了,今天的主要活动就是去熊本,看看熊本的城和部长。交通路线也非常简单,先搭乘地铁到博多站,然后再乘坐九州新干线南下熊本。
九州岛在2016年4月14日和16日,经历了两次震度7的大地震,震中在熊本。熊本地震主要波及了熊本和大分两县,因为震源深度只有12公里,所以对熊本的很多地方造成影响比较大,包括这次要去的熊本城,还有没有计划去的阿苏山。

九州新干线顾名思义是连线九州南北的新干线,北起博多站,南止鹿児岛中央站。2004年开通新八代到鹿児岛中央段,2011年3月全线开通。线上有三种车次执行:つばめ(燕子)、さくら(桜)、みずほ(瑞穗),其中燕号全线运营在九州新干线,另两个车次都与山阳新干线直通执行到新大阪站。
既然つばめ燕子号是九州的特产,在选择车次上,虽然是三种车次中停站最多,耗时最长的(到熊本的时间也就多耗时10分钟),但是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还没有坐过的新干线800系电车。

位于博多站筑紫口的新干线入口,这里属于JR西日本。

燕号的800系和常见的东海道、山阳新干线700系车型外观有着不同。而且整个九州新干线上,也只生产了9组800系在运营(5号车因为熊本地震受损,现在已经废车下线了)。好巧不巧的,我们搭乘的是U001号,2003年8月出厂。车内的内饰也是完全不同的设计感。

车窗的遮光板,也变成竹制品。

50分钟的新干线旅程,从博多抵达熊本。熊本县位于日本九州岛的中部,西边沿着有明海分布著几座规模相对大一些的城市,东边是著名的阿苏火山。
熊本在令制国时代称为肥后国,因为生产力水平高,土地肥沃,地理位置重要,肥后一直作为九州的一个大国存在。感觉由于九州岛地位使然,在物资交换和文化沟通上,更容易从大陆一侧获得,所以九州在日本的历史上,向来是特别活跃的地区。围绕着肥后国的一圈也长期都是你争我夺的局面。关原之战后,加藤清正成为这里的主人,修建了熊本城,后来在加藤清正儿子接班以后没多久,城主被细川氏取代。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杀害国人的侵略狂魔很多都来自熊本,虽然现在他们创造出了萌物熊本熊,并和中国保持这个友好沟通,但是他们当年的所作所为,我们不应该忘记。和平年代,我们不能永远沉浸在战争的阴影中,但也要保持警惕和划清必要的界限,最为重要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还是希望岁月能有永远静好。

水前寺·成趣园

熊本车站处在城市的边缘,距市区最繁华的地区还有一段距离,可以在站前乘坐路面电车前往。但是我们的第一站选择了市区那边的水前寺公园,不用进城,继续换乘普通电车即可到达。
熊本站是刚刚在18年3月进行了高架化改造,所以普通电车区域的站台还显得比较新,轨道上的道砟也还是石子原本的颜色。

在熊本站乘坐JR豊肥本线到新水前寺或水前寺站下车可到达成趣园,附近还有熊本市电的路面电车可以乘坐。

水前寺公园是水前寺和水前寺成趣园的通称,遍山还有一间出水神社。寺院很少进,一是不懂二是不拜,倒是成趣园成为了前来的重点。成趣园是一个日本典型的庭园建筑,阿苏山系涌出的泉水形成池塘,假山、草坪、松树环绕在池塘四周,并且模仿出东海道五十三次(东京到京都的东海道上的53处驿所)的景致。据说在2016年的熊本地震后,池水莫名的流失,水位下降了不少。
水前寺成趣园是由上边提到的熊本藩细川氏经过三代藩主,从修筑茶室开始,最终筑造成了一座庭园。成趣园取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的诗句,命名为成趣园。

进入庭园,正对面堆起来的土丘就是用来象征东海道上的“富士山”。

用于祭典中奉纳神事能的能剧舞台。

熊本商店街

成趣园出来以后,下一站就是进入熊本市区。乘坐熊本市电的路面电车是最好的选择。日本几乎每个成点规模的城市中心,都有一条或几条商店街,商店街的上边有屋顶,不怕风吹日晒,还能解决所有的吃喝玩乐。熊本也不例外,坐熊本市电到水道町或者通町筋下车,两侧就是热闹的商店街。

临近中午,在商店街里寻到一家御好烧店,自从上次在备中高梁和広岛吃过御好烧以后,一发不可收拾,既然遇到了就不再错过。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这家御好烧店,是需要自力更生的,也就是自己摊饼自己翻,看着上来一盆一盆的面糊,还真有点不知所措。

在与店员大妈不是很成功的交流中,凭借不多的能听懂或是能表达出来的语言,极力回想之前看人家摊的步骤,还是完成了比较像样的作品,还好没有完全垮掉。

熊本城

解决了午饭,接下来就是熊本的第二站:熊本城。
提到熊本城,就不得不提建城者加藤清正。加藤清正是熊本藩的初代藩主,因为加藤清正的母亲与丰臣秀吉的母亲是表姐妹,因此也算是和丰臣家有血缘关系,所以最开始为丰臣家效力。在丰臣的时代参加了九州征伐,统一九州,受封肥后国北部地区,修建了熊本城。而后,加藤清正参与了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战争,攻克了汉城。后来因与朝鲜讲和,开始与丰臣家渐生矛盾。关原之战后,加入了德川家康的站队,也因此可以保留熊本城城主的地位。但他虽然站在了德川的东军,但还是在保护着丰臣家,在德川和丰臣家之间斡旋,最终因病去世(也又说是被德川害死的,这样才能去掉丰臣的保护伞,)。去世后由加藤忠广继承,但是没多久就被德川幕府改易,从此加藤家消失在日本历史中。加藤清正同样是个造城的小能手,东京江户城、名古屋城以及熊本城,都是出自他手建筑或者改建。就连现在韩国的蔚山城,也是他在入侵朝鲜半岛期间修建的,与藤堂高虎和黒田孝高二人合称日本三大筑城名手。

再说熊本城,熊本城始建于丰臣末期到德川初期,处在加藤清正之手,后易手细川家,天守阁在明治时期的西南战争中烧毁,存留下来的宇土橹作为史迹保留下来。天守阁在上个世纪60年代复建,然而2016年的熊本地震,又把支撑天守的石垣震塌了,周边很多橹和石垣也被震塌,导致从地震到现在,熊本城的主体建筑区域都是禁止入内的,只能围绕着城的周围走一圈,也算是见到不一样的熊本城。现在最新的讯息是,天守阁修复需要3年时间,整个熊本城修复需要20年时间。

熊本城的正门已经封闭了。可以从城前的城彩苑穿过去,正好熊本城的百城章也在那里,顺道盖章成功。

天守阁下坍塌的石垣已经被掏空,天守阁已经变成了悬空阁。

坍塌的石垣和橹,看到一片狼藉,感觉熊本那次地震的威力还是巨大的。

能够显示日本人极度强迫症的杰作,拆下来的石块,都一一编好号整齐的按区域码放起来。

处处可见立入禁止的标识

绕到熊本城的北边,看看什么叫天崩地裂。
然而经过两年,绿色也破土而出了,不由得感叹了一下万物的生命力,灾难总有一天可以过去,新生命总能顽强的再生。

不能登上天守的熊本城转一圈下来确实节省了不少的时间,接下来还有不少时间,既然来到熊本,熊本的当地萌物熊本熊部长已经火便全世界。熊本熊作为熊本的宣传大使,也是日本二次元和吉祥物文化的一个代表。感觉现在的吉祥物制造文化,就有点像过去的建造神社。以前,大家把万物化作神灵,用供奉神社的方式表达对神的敬意和祈求;现在,大家把万物化作萌物,用来宣传自己,输出自身特色文化。

熊本熊出没在熊本市中心区域的鹤屋百货东馆,靠近熊本市电水道町站,在商场一层靠西南的一个角落里。和网上看的图片和视讯一样:不大的演出场地早就坐满站满等候的人们,穿过人群是部长的办公室,可以供人们拍照和留言。
熊本熊出没的时间在官网上有公示,基本上是上午一场和下午一场,有的时间只有下午有一场,需要提前确定一下部长的在室时间表。

现场气氛如何,只能到现场体会了才能知道。

看完部长,熊本一天的行程基本就结束了,因为只是安排了一日游,所以还需要返回福冈。夕阳下的熊本街道,作为熊本之行的结束。

関门海峡的两侧是山口県下関市和福冈県门司港,関门海峡也因此得名,是日本本州岛和九州岛之间相隔最近的一处,最窄的地方仅相距700米。这里也是日本瀬戸内海的西门户,是瀬戸内海沿岸的山阳地区和四国岛北部地区,走向大海前往朝鲜半岛和东亚必经之地,因此海峡的两岸既是贸易重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显耀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交流中心,很多历史事件中自然少不了关门海峡的身影:本州一侧的坛ノ浦(坛之浦),决定了源平两家的历史命运;丰臣秀吉在督战侵略朝鲜战争期间,返回大阪时差点在这里翻船丧命;岩流岛上还流传着宫本武藏和佐佐木小次郎的传说;幕末长州藩在这里炮击了美法的商船,事件的发展促成萨长同盟,成为倒幕的急先锋,最终让日本走上了维新的道路。
下関,也是个在中国历史上不能忽略的地方。中日甲午战争后,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是一个不容忘记的耻辱,签订条约的地点就在海峡北侧的下関春帆楼,这里的曾用名就是马关海峡。

虽然是在最后一刻才选定去关门海峡,但是攻略丝毫没有怠慢,从福冈到関门海峡,目的地是门司,乘坐电车要在小仓进行换乘。因为九州PASS不能利用博多到小仓区间的新干线,于是选择了特急电车作为主要利用工具。从福冈到小仓的在来线(普速线)叫做鹿児岛本线,是一条贯穿九州岛全岛的铁路干线,北起门司港,南止鹿児岛,在没有九州新干线以前,是和现在的新干线有着同等重要地位的铁路干线。

我们乘坐的特急电车是ソニック5号,前往大分,途径小仓。ソニック的日语罗马音是Sonikku,用英语些出来就是SONIC,中文译名是“索尼克”,是不是有种很熟悉的感觉。对的,就是那只蓝刺猬的名字。闹铃一响,就在隧道里奔跑的蓝刺猬,熟悉的片头曲还是清晰地印在脑海里。

当然,JR九州并没有和世嘉的那只蓝刺猬有合作,只是碰巧而已,因为sonic在英文里就是“音速”的意思,总之都是描述一种速度很快的感觉。
用来跑SONIC的特急电车有两种,一种是通体深蓝色富用金属感的883系,还有一款是885系,猛的一看像极了德铁的ICE和吸收了ICE技术的国铁CRH3型动车组。

和通体亮亮的白色外观不同,车内的灯光是暖色调的黄色,加之遮光车窗,给人一种阴暗和隐祕的感觉。

开车了,到小仓的这一段鹿児岛本线,基本离海岸线不远了,除了穿越几座小山时进入隧道,窗外基本一直保持着平坦的农田景象。

不到一小时,到达小仓车站。下车以后没有出站,虽然4分钟以后就有一班到门司港的车,但是不在一个站台,为了不显得太匆忙,于是我们决定再等一班车,刚好还不用换站台。

小仓是位于福冈県东部,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小仓市,后来经过合并成为北九州市的一个区。还是在关原之战后,小仓由细川氏在此建城,小仓也因城出现城下町,繁荣起来。小仓城在维新前长州藩与德川幕府的战争中烧毁,现在的小仓城天守是在20世纪60年代复建的。
小仓是驻守关门海峡的九州侧的关口,二战的时候,小仓捡起兵工厂,美国人在长崎投下的那颗原子弹,原本是要投放在小仓头顶的,但因为当天天气能见度不好,躲过了灾难。

门司港·九州鉄道纪念馆

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前方,所以并没有安排在小仓的停留。上车继续走。
虽然早年间技术都不是很成熟,但是関门海峡的宽度不大,架桥和挖隧道都不是太费劲,1942年,関门海峡就挖通了连线本九两边的铁路隧道,1958年开通了公路隧道,1973年横跨海峡的大桥建成通车。交通的联络也让海峡两边的下関市和北九州市形成了関门都市圈,一同繁荣发展。因此想要跨越海峡,抵达对岸的本州岛,交通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公路、铁路、海路穿梭自如。但最特别的当属步行穿越海峡,也是最值得体验的。

到达门司港,这里就是鹿児岛本线的尽头,在関门隧道通车前,这里和对岸的下関站之间开通了関门联络船,门司港也自然成为九州的对本州联络的起点,素有九州鉄道玄関口之称。

一下车,一股旧时的鉄道风扑面而来,简易的钢结构和木制雨棚负责古风,点灯和电车负责现代化,构成一幅从明治昭和走来的画面。
门司港站于1891年4月开通(当时称门司站,后関门隧道修通后,连线隧道的大里站改名门司站,门司港站改今名),初代的车站在现在车站的东侧,这里的车站建筑建于1914年,也有百年历史了。虽然现在这里已经没有関门联络船时代的繁忙,新干线和普通电车已经地下一扫而过,但是门司港站依旧保守住了九州鉄道起点的地位。

九州鉄道0公里标矗立在此。

门司港站房的正面还在修缮中,看不到车站的整体风貌,只能先靠站内的陈设来感受古风了。

作为九州铁路的起点,自然历史意义非凡,车站边上是旧九州鉄道本社的建筑,现在改建成为JR九州的鉄道纪念馆,就像每个JR鉄道公司都有一家属于自己的鉄道纪念馆一样,馆外陈列了蒸汽、特急、夜行卧铺的鉄道车辆、设施。

馆内,像大宫、京都梅小路一样,设定了各种体验区和沙盘模型,纪念品店自然是不能错过地方,搞一波消费那是不可避免的了。

関门海峡

走出铁道馆,接下来就要向着関门海底隧道进发了,行程中最期待的一段旅程。
去海底隧道入口的路上,要乘坐一段叫做潮风号的观光小火车。小火车不是每天开行,只有每年的3月到11月的周六日和法定休日运营,还有一些特定时间天天开行。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40分,每40分钟一趟。

这条线路的全称叫做平成筑豊鉄道门司港レトロ観光线,是利用的门司港临港一带废弃的鉄道线,一路低速执行,沿途经过门司港区的很多旧仓库、旧工厂和不高的大厦,不远处还能望到海,一派近代建筑风格。

潮风号一共沿途停靠4站,中途的2站可以下车,可以买单程票、往返票,还有中途自由下车的一日票,还有和下関巴士、関门海峡汽船的通票可以选择。如果时间充裕,真的应该中途下来走一走,但是这样一来就适合安排一整天在门司这边,考虑到还想去下関那边逛一逛,只好舍弃一些,获得一些。

到达终点站関门海峡めかり駅,这里也是个特殊的点:九州最北端的鉄道站。日本有些地方就有这个习惯,明明有能写成汉字的地名,但是偏偏用假名表示,めかり是和布刈,取自附近的和布刈神社。和布(わかめ)是裙带菜的意思,刈(かる)在古文的意思就是割草,拼在一起是めかり,就是割裙带菜的地方。

走出车站,迎面就看到今天的重点:碧海、大桥和海峡对岸。站在海边的一刹那,心情顿时特别的舒畅,心中只感叹眼前的一片美好,没有任何杂念的,感觉选择到関门是十分正确的,而且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三天时间,但是一切付出都特别值得。

関门海峡隧道

関门海峡隧道共有三条,其中铁路两条,分别用于通行在来线和新干线,新干线的隧道就在和布刈终点站的正下方。还有一条是公路,从大阪府的梅田一路向西,沿着古时的山阳道到达関门海峡,入地后连线福冈県的北九州市,现在这段公路是日本国道2号。因为人行步道也算是国道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把车道两侧的人行步道挪到了公路的头顶,所以这里依旧是属于国道2号。两端的出口可以看到标志。

公路隧道全长3461米,最低处在海面下56米处。在隧道整体的下方三分之一处,还留出了人行步道,供步行和自行车过海,人行步道全长780米,大约步行15分钟达到对岸。通行隧道,行人通行免费,自行车和轻型电动车收费20日元,20日元相当于1块人民币,等同于两个1分钢镚一样,至于收费,完全凭自觉投入投币箱里,没有任何关卡或者人工。

从地面做一段电梯,就到达隧道入口了,电梯开门的一瞬间,简单的日光灯管和大理石墙面,营造一种说不出来的昏暗感和恐惧感,如果这要是独身一人,在夜晚进入隧道,有些日本恐怖电影的场景就会在脑中闪过,想想都有一丝头皮发麻。然而这个时候大可不必慌张,因为这里独特的跨海方式,已经成为一个观光客的圣地。

関门隧道不仅给穿越海峡提供了一种别样的体验,同时在隧道的中央,也是福冈県和山口県的县界,引得观光客必须驻足留念。县界的位置是隧道在海下的最深处,比车道还低2米。

隧道的墙壁上,还绘有各种海洋生物。

本州向前、九州向后、海峡向上,河豚和章鱼在隧道中央为您指路,今年还是隧道开通60周年。

在这里还不得不提日本的印章,车站、观光地甚至酒店,都会设计各式各样的印章,满足人们到此一游的打卡需求,関门隧道也自不例外,而且巧妙地设计成了两半:一个章像分月饼一样,一半在这里,另一半在海峡的另一端,纵贯了海底隧道,就能够盖章留念,这种设计既满足了打卡的需求,同时又给人一种挑战成功的胜利感,虽然到这里并没有什么困难。

下関市到达。坐新干线到过冈山、広岛两县,没想到日本本州最西端的山口县,竟然是以步行的方式解锁,想想还真充满了别样的感觉。

坛ノ浦·火の山公园

関门隧道在下関一侧出入口的地方叫做坛ノ浦(坛之浦),源平两家曾经在这里,决定了日本历史的走向。坛之浦之战是源平两家最后一战,简要来说就是在日本平安时代末期,两个势力集团之间为争夺权力而战,最后以源义经为首的源氏在大胜,灭了平氏成为后继的实际掌权者,从而建立了幕府,拉开了由征夷大将军领导的武家政权的序幕,一直延续到近代明治维新前的江户幕府。源平两家和天皇之间的关系实在是一两句说不清道不明,暂时搁置下来。
在海边的战场遗蹟,还有源义经和平知盛的身影,如今矗立在大桥下边。

山口县是日本本州岛最西的县,北临日本海,南括瀬戸内海,西边向对马海峡,直面朝鲜半岛和东亚大陆,地理位置优越和对外交流的便利,因此作为山口県最西端的犄角上的下関市虽然不是県厅所在地,但这里的人口规模超过了県厅山口市,城市发展也具有一定规模,前往韩国釜山的联络船从下関始发,每天一个往复,夜里开行12小时。
下関古时称赤间関,也被写成赤马関,后来这里也别称为马関,就是中国人熟悉的签订了马关条约的马关了,明治时期改称下関。平家的灭亡、元朝远征、炮击美国商船等等历史事件都和这里有关,所以有很多古代的近代的史迹分布在下関市。

岸边还有长州藩(山口旧称)炮击境外商船的大炮。

战火已经离我们远去,紫阳花依旧在大桥下盛开。

火の山公园,位于坛ノ浦的东侧,早先因在山顶设立烽火台,故名火之山,1890年在山上设立了炮台作为下関的防御要塞,直达战后才向公众开放,如今还能在半山腰的树木丛中看到炮台的遗址。
从山上可以一览関门海峡和大桥。从海边到山顶,可以选择步行上山,也可以搭乘缆车。

火の山的占据至高的位置,正面是関门海峡和大桥。

东望左侧是瀬戸内海最西的周防滩,从下関一直向东沿海岸线到岩国都称作周防滩,这里曾将是周防国的领地,相当远现在山口县的东南大部分,直到広岛县界。

向西穿越海平面,跨过毫无阻挡的岩流岛和彦岛,最远能够望到九州一侧的小仓城市。

本州大陆从这里向西南拐弯,因此,本州另一侧的日本海也能尽收眼底。

从早上出门,穿山越岭下海的来到本州侧,不虚此行的感叹贯穿其中,突然想到还没有吃顿正经的午饭,此时已过下午两点半,于是赶紧下山觅食。前往唐户市场。
唐戸市场在火の山公园的西侧,我们也早早就把午饭安排到了这里,只不过饭前先去爬了个山而已,因为这样更顺路。

唐戸市场

唐戸,从古时的港口和驿站发展成现在的街道,已经与下関市中心区域连在一起。上世纪70年代对这里进行了在开放,由原来从港口仓库,改建成由水族馆、游乐园、海鲜市场组成的大片观光游览区域,为関门海峡注入活力。
唐戸市场最早是从买蔬菜水果的路边摊发展而来,后来卖鱼的也加入行列,从而发展呈现在的海鲜市场。每天早上,打回来的海鲜就在市场内售卖,直供市场内的食堂饭馆,想要品尝新鲜海鲜,这里是不容错过的地方。

唐戸不仅是美食广场,也是港口,穿越海峡去九州门司的船就是在这里登船,但是不走寻常路才是我们的选择,买了去严流岛的船票。

在等船的时候,参观一下免费的水族馆,水母就在脚下。

来决斗吧,巌流岛

巌流岛(严流岛)是浮在海峡上一个小岛,大名叫“船岛”,因著名的剑客宫本武藏和佐佐木小次郎在岛上的决斗而闻名于世。佐佐木小次郎,号严流,从此就有了严流岛的称呼,因为这场战斗太著名,以至于大家已经忘了这座岛的本名。
关于宫本武藏和佐佐木小次郎的这场决斗,由于后世演绎的太过丰满,已经让人无法分辨真假,唯独能够确定的是,严流岛上的决斗确实发生过,宫本武藏也确实取得了胜利。至于决斗的起因、宫本武藏是如何获胜的等诸多细节,甚至对手是不是佐佐木小次郎,都还有种种疑点未能考证。

在上岛的路上,再次从不同的视角看大桥。

因为船小且速度快,整船在海上乘风破浪,上下起伏,不扶著根本站不稳,对于晕船者可能是种灾难,但是海风伴随着好心情,突如其来的刺激感,更是给愉快的旅程增添一种说不出来的爽快。

船停在严流岛的北端,由栈桥相连。严流岛大部分割槽域都归三菱重工所有,2003年为配合NHK电视台拍摄大河剧《武蔵 MUSASHI》,在岛上开辟了一片公园用地,树立了宫本武藏和佐佐木小次郎决斗时候的铜像。

上了岛发现,岛上不仅有战国剑客宫本武藏和佐佐木小次郎的传说,还有近代土佐(高知)脱藩的维新志士阪本龙马带着爱人阿龙到岛上放烟花的足迹。

当然,岛上最多的还是宫本武藏和佐佐木小次郎的痕迹,俩人的决斗的背景还有海峡大桥,这种搭配也是够创意。


走到严流岛的南端,对岸的九州岛肉眼可见,海边穿梭的电车。

从岛的北端走到南端,距离不是很长。宫本武蔵和佐佐木小次郎在此决斗。

海滩上放置了一艘小船,仿佛当年小次郎就是称这艘船到的巌流岛,但是决斗后,就再也没有回去。

巌流岛确实不大,边走边看,边玩边照相,一个小时的时间也是足足的了。

返回唐戸的船下午4点55开,这是今天最后一班离岛的船,返回下関,结束今天的主要行程。

虽然安排的和没安排的地方都走的差不多了,从唐戸到下関车站的路上还是很多值得记忆的点滴,不必长篇赘述,但只要翻看照片,依旧能够感受当时那份满足和不舍。

唐戸港边上,有个小型的游乐场,面积虽不大,但是设施很紧凑也很丰富,摩天轮临海而建,但是并没有上去转一圈的吸引力,反而是五颜六色的轿厢和蓝天白云,搭配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瞬间让人想就一直停留在这美好的瞬间。

美好的瞬间不仅只有靠视觉记忆,味觉的记忆也同样深刻,刚好游乐场门口有家星巴克,这个时候正好上了期间限定的加贺棒ほうじ茶(加贺棒焙茶)星冰乐,用石川县特产“棒茶”制成茶粉和茶冻,配上白巧克力奶油,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有点苦涩还有甘甜。

前边不只一次的提到下関和门司,山口和九州在日本各时期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今年恰逢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1868~2018)。400年前的江户时代,这里是被叫做长州藩。150年前,这里和位于九州南部萨摩藩(今鹿儿岛)组成萨长同盟,建立政治和军事同盟,在江户幕府末期作为当时的强藩,讨伐幕府寻求日本开国路线,极具影响力,所以这里也被认为是维新的发祥地。

街道两侧都是纪念维新150年标识。

车站的到位宣传,从海报到旅游宣传册:

还有历史上的今天

为此,日本NHK电视台今年的大河剧也是推出以明治维新为主题的《西郷どん》(西乡殿),以日本历史人物西郷隆盛的一生,展现日本近代开国、维新求变的历史脉络。所以在九州和下関周边游荡,明治维新的痕迹尤为突出。

准备离开下関,中间会在门司一分钟换乘前往小仓,之后在小仓稍作停留晚饭,最后乘特急回到博多,一天饱满的行程即将结束。

下関站的车站章,决战之地和河豚的下関元素必不可少。

登上下関车站,带有年代感的电车将带我们穿越関门海峡的海底隧道,回到九州的土地上。

小仓的傍晚

到达小仓车站,和早上经过时候一样,天色渐晚并且还有一个小时的特急要坐,容不得我们细细感受小仓这座城市了,接着出站觅食的机会,简单看看车站的周边,把游览机会留给下次旅程。

为了得到小仓站的乘车纪念章,没有PASS,特意在下関打了车票乘车。

为了不太晚的回到博多,选择了一个小时以后的特急,所以留给我们的觅食时间其实并不多,但是因为我们的午饭实在吃的有点晚,大家都不是很饿,于是就在车站周边的商场里找了点简单的吃的。
比较没有创意的萨莉亚,国内也是满大街都是。在日本也是连锁店遍地,但是日本的萨莉亚跟国内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家的肉酱饭放半熟蛋,口感更好,所以每次来都会创造会吃一顿。

饱饭后回到小仓车站,利用等车的空挡,依旧是在车站闲逛。

地名梗,宇佐的罗马音是USA,对于亲美的岛国人民来说,这种巧合都是可以进行宣传的点。

小仓到下関或门司的线路是一段利用非常高的线路,所以很多车次都是在这三点一线上来回运营,列车员交接的场景也比较常见。

来车了,にちりんシーガイア,执行在宫崎到博多之间,开车时已是黑天,结束旅程。

太宰府被国人广为周知的,主要还是太宰府的天満宫,其实太宰府本是日本在7世纪设立在九州地区的行政机关,管理九州地区、处理与中国、朝鲜半岛的外交事务。
福冈市区到太宰府的距离很近,只有不到20公里,发达的鉄道系统从福冈天神出发仅需半小时即可到达。因为不想赶上汹涌的观光客流,我们依旧选择了早出发,前往太宰府最方便的是乘坐西鉄天神大牟田线,在天神车站就可以上车。

西鉄福冈(天神)车站内,因为是尽头站,所以进入闸机以后,正对的就是站台,按照指示选择对的线路上车即可。天神直达太宰府的车不多,这么早出发就更没有了,所以需要到中途的二日市换乘,西鉄乘坐特急电车不用购买特急券,和普通车同价,刚好6点58分有一趟特急。

换乘西鉄二日市站到达。
接下来要换乘的是普通车,全身奶绿的涂装配上红色的腰线,不知道为啥总给我一种有北京老地铁列车的感觉。

太宰府天満宫

来的路上,车外雨一直下,直到下车的一刻也没有停,但就在走出车站的瞬间就停了。

也是因为到的太早,车站和路上都还是空无一人的感觉,也正好想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沿着商店街和参道往天満宫前进。

天満宫主要是来祭祀菅原道真的神社,菅原道真是日本平安时代的学者、诗人、政治家,晚年因为被诬告流放到九州太宰府,最后病逝葬于太宰府天満宫。道真死后京都出现落雷、大火、疫病各种异象灾难,人们认为是道真化作雷神对当时陷害他的人进行报复,于是在京都建起了北野天満宫,久而久之道真被奉为天神,又因为他的学识被日本人尊为学问之神,现在的天満宫被很多人用来祈求学业,就像国内的孔庙和国子监一样,每逢大考前学子络绎不绝。

因为人不多,又被清晨的雨水冲刷过,天満宫内的建筑色彩显得格外鲜艳,配上庭园造型和绣球花,一派经典的日本特色。

因为是世界杯年,连神社里的神签都变成了世界杯主题。

太宰府迹·都府楼

简单打卡完毕,时间还有富裕,接下来是太宰府迹。靠近太宰府遗址的车站叫做都府楼前。

太宰府政厅也称都府楼,是从唐朝的地方行政机构都督府的演化过去的。现在的太宰府原址只有空旷的遗蹟,剩下基石的底座。

都府楼不远的山上,还有一座大和朝廷在这里修筑的山城,大野城,入选日本百名城第86号。大野城相较于那些在战国时期左右修筑的城来说,修筑时间早了许多,7世纪,日本与唐朝、朝鲜新罗联军在白村江之战后,修筑的防守山城。因为修筑时间早,除了石垣已经没有其他建筑留存,而且深藏在浓密的山间树林中,想要到达也并非易事,虽然来之前曾经动过登城的念头,但最终还是作罢。
时间关系,登城的计划是无法安排了,谁想盖城章的原因因为是周一定休日,也被迫搁浅。


太宰府匆匆略过,真的到了要和此次旅程说再见的时候了。穿过来时的路,回到都府楼车站。

行程时间短,想要亲历的目的地太多,导致每次旅程都会经历很多次纠结和取舍:从旅程计划阶段开始,首先要了解一下当地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脉络,从而安排一些感兴趣的点。但是时间的限制,又不得不对一些点进行取舍。好不容易期盼到了出发,在现实的时间和空间里,又会发现很多新的亮点,行程又在不断饱满充实和被临时调整,还是纠结和取舍。

留下逛不到的遗憾,收获意外的惊喜。收获是回忆,遗憾是动力,就是这两种力量,为那颗不断探索世界的心注入无尽的活力。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