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到远方的梦。
我的远方不远,就在1200公里外,那片名叫濑户内海的地方。

日文中的汉字“凪”,是我初见濑户内海时,对这抹沁心碧蓝的第一印象。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的蓝色大海,镶嵌在脚下的大地与远方的群山之间,一如身着水色和服的日本女子,恬淡而温婉。

海水的颜色,总是追随着天气的阴晴而变幻。天空阴郁,海便暗淡;天空明朗,海便灿烂。而温暖少雨、阳光充沛的气候,使濑户内海像染上晴空的颜色般,散发著蔚蓝的光。

海阔、浪静、曲径通幽,濑户内地区的自然风光可谓得天独厚。而让这片海域上的零星小岛站上世界舞台,名声大噪的却是,植根于此,遍地开花的“濑户内海国际艺术祭”。我们错过了三年一次的节日,但在会期外,享受了小岛最原生的闲静与平和。

我们环岛骑行,与老外竞速;穿越乡间田野,和农场主分享收获的喜悦;在草间弥生的南瓜前,为中学生与夕阳合影;坐在丰岛美术馆里,看水、听风,感悟人生……

Pan先生,被礼貌的日本人毫不忌讳地尊称为“胖桑”,是全程的摄影担当。我们一起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旅途的点滴,纪念一同走过的路、闻过的海、赏过的风景。给你,也留给未来的自己。

飞机转巴士转轮渡,听起来辗转波折的路途,却在我们抵达高松机场时,像开启了快进键般,一路畅通。

高松机场非常小,每个时段似乎只有一架飞机抵达。走下飞机后,会有工作人员用简单的中文单词,引导我们入境审查、提取行李,还有购买空港巴士的车票,整个流程有序而高效。虽然飞机晚点了30分钟,我们仍然幸运地搭上原定计划的空港巴士,准点出发。

到达高松筑港后,步行百米即可看到小豆岛高速船售票处的大型招牌。买好船票,走出候船室,映入眼帘的便是沁入心脾的蓝。究竟是蓝天映照了大海,还是大海染蓝了天空,早已分辨不清。

伫立在高松港边的两根巨型圆柱,令人无法忽视。这是艺术家大卷伸嗣的雕塑作品“Liminal Air -core-”,两根圆柱高达8米,镜面部分倒映着周围的光景。之后的几天,我们每每出入高松港,都会再见到这两根柱子。当太阳的光芒从不同的角度照射在圆柱上,呈现出不同的倒影和多样的形态。想必,这就是艺术家设计中的巧思,将艺术品与四周的建筑、空中的飞鸟、徘徊的游人组合在一起,当你靠近观察时,自己也化身成了艺术的一部分。

高速船行驶35分钟后,在美丽的土庄港靠岸了。岸边醒目地树立著港口地标“太阳的馈赠”。这是韩国艺术家崔正化的迎宾之作,将小豆岛盛产的橄榄树叶围成一顶金色的桂冠,树叶上的镂空雕字展现了岛上的100名小学生对濑户内海未来的憧憬。

今天入住的酒店是位于日本著名的“恋人圣地”天使散步道旁的小豆岛国际酒店,我们将在这里连住2晚,预定了和式房,包含早、晚餐。酒店外形并不起眼,加分之处无疑是地理位置,每间房间都能欣赏到天使散步道的潮起潮落。酒店周边,有两家大型超市和几家食寮,不热闹,却很方便。

赶了一天的路,早已饥肠辘辘,当小豆岛拉面“营业中”的招牌一翻开,我们立刻冲了进去。凭窗而坐,一边吹着海风吃面,一边欣赏天使之路,惬意十分。这家的拉面是荞麦面,酱油汤底浓郁,一碗下肚,胃里暖暖的。

吃饱就去天使之路散步吧!

エンジェルロード (天使の散歩道),一条有着浪漫名字的砂路。尤其用日式英文念起来,显得格外罗曼蒂克。这条砂路,每天只在退潮的前后几小时里才会浮出海面,将小豆岛与海中的小小岛屿连成一线。据说,情侣牵手走完这条路,便会有天使降临,实现愿望。因而,成为了有名的“恋人圣地”。

太阳悄悄爬到西边的天空,晚霞映照的海面,犹如少女羞涩的脸庞,微微泛红。

我身后同方向站立的情侣,第一眼看上去是不是像在面对面亲吻?这大概,就是天使开的甜蜜玩笑吧。

对岸的小岛上挂满了贝壳制成的绘马,爱的祈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

约束之丘,一座不高的小山,可以眺望天使散步道。

所谓“恋人圣地”,就是连海岸线都是爱心的形状。

“橄榄味”的会席料理

第一天的晚餐,预约了酒店的和式料理“橄榄宴席”。走进餐厅,我们的餐桌上已经预先摆好了中文选单,并安排了中国服务员为我们上菜和介绍菜品。会席料理的菜肴是按照选单顺序一道一道上桌的,当你一道菜基本吃完了,服务员才会上下一道菜。

首先是餐前酒,用小豆岛新鲜采摘的李子酿造的李子酒,入口甘甜,味蕾一下被开启,让人充满了食欲。接着,小钵、鱼生、炖菜、下酒菜……随着我们用餐的速度,服务员会不急不缓地将菜品一道一道端上来。

当季鱼生拼盘,沾刺生的酱油有3种,橄榄酱油、咸口酱油和小豆岛颇具人气的甜口酱油雅马哈酱油…不愧是酱油之乡。

红烧𫚕鱼,濑户内海的𫚕鱼鱼块、鱼骨和小豆岛蔬菜,加入小豆岛酱油熬制而成。

鱼子、黄瓜、柠檬和濑户内海产鲜鱼一同烹制,加入了橄榄油和萝卜泥。

鳗鱼酱油饭卷,是酒店特制的秋季祭祀活动食用寿司。

日本料理精致考究,食材全部选用小豆岛自产的蔬菜、鱼类和牛肉。据说小豆岛的牛,是吃橄榄长大的,所以叫橄榄牛。

晚餐后,趁著夜色正浓,我们又爬上了约束之丘。幽蓝的海水像夜一样静谧,星星点点的灯火点缀起海面,幽静而温暖。蜿蜒的砂路,渐渐被神祕的宝蓝色吞噬,若隐若现。

“人间有味是清欢”。在没有夜生活的小岛上,品尝新鲜的无公害野菜,呼吸海风吹来的纯净空气,远离喧嚣、拥挤和污染,这一刻,就是最美的清欢。

“穿越”之旅,从清晨购买小豆岛乘车券开始。

“小豆岛フリー乘车券”,分为一日券和二日券两种,可在指定日期内无限次数搭乘小豆岛上所有线路的巴士,酒店前台有售。前台小姐很认真地在乘车券上一笔一划地写下有效期限:2019年5月…然后礼貌地递给我们。我和胖桑面面相觑,不禁有种时空扭曲的错觉…向她指出年份有误后,她惊讶地问向旁边的工作人员,现在是西历多少年,得到的回答显然是:2017年。

原来在日本,除了国际公元纪年法,仍然在大量场合中使用年号纪年。日本国设立年号的制度来源于中国,每位新天皇即位更改年号,今年是明仁天皇的平成29年。中国使用了千年的年号,被仍然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日本沿用至今。前台小姐在换算公历年份时出的小差错,倒是点明了今日的“时光穿越”主题。

酒店门口的巴士站,可以搭乘映画村线到达橄榄公园、丸金酱油、二十四瞳映画村等多个小豆岛人气景点。公交站牌是呆萌的橄榄造型,这条线路每天只有4班车,查好时刻表,提前几分钟到站等车就行了。日本的公交车准时得令人乍舌!

二十四瞳映画村,是一个可以将濑户内海尽收眼底的小村落。这里呢,类似于国内的影视基地,有不少影视剧和广告在此拍摄。最早,这里是为拍摄战争背景的电影《二十四の瞳》而搭建的外景场地。因此,至今仍保持着日本昭和初期的模样。

村落里有四季多彩花田、天满宫、电影之庵、男老师的家等可供参观。

最吸引人的,自然是海边的木造校舍。踩上去吱吱作响的木地板、摆放整齐的小木桌椅、讲台上泛黄的点名册……黑板被谁擦得锃亮?风琴又曾为谁歌唱?岁月静止,空气中流淌著浓浓古早味。上了年纪的日本游客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禁感叹:”懐かしい…”旅行好像神奇的催化剂,融化封存记忆的盒子,勾起回忆的千丝万缕。

竹马,日本传统的儿童玩具,用竹子做成,像踩高跷似的玩法。
看我怎么也平衡不了的笨拙模样,胖桑跃跃欲试,几经尝试后,也以失败告终。
这…真的是小孩的玩具吗?一个大写加粗的问号。

映画村里有餐厅,提供简单的定食套餐。这个忘记叫什么名字的饼味道不错,炸得酥脆,酱汁浓郁。味增汤里加入了小豆岛的特产素面,清爽可口。至于酱油丼,就不推荐了。

映画村前的停车场前,有一个巨型的椭圆球体雕塑,正面看去好像一颗剥了壳的蛋静静地蹲坐在海边。这是清水久和的作品“爱のボラード”,ボラード意为系缆柱,就是船只靠岸时系结船索的装置。日本的系缆柱似乎都是这个造型,在港口边就能看到。在这里,船是人们往来小岛间唯一的交通工具,也是岛民们出海捕鱼、赖以生存的伙伴,出海平安格为重要。海边的系缆柱们,静静地等待船只归来、守护船只平安,无尽的等待中饱含着爱和期盼。

来往映画村和橄榄公园,可以走陆路,也可以走水路。这个看上去有些简陋的小渔船就是往返映画村和橄榄公园的水上交通工具。

“匠人精神”的酿造

坐在巨大的酱油木桶里,仿佛能嗅到木桶上百年酵母菌的香气。小豆岛的特产之一,酱油,便是在这样的大木桶中,经过长时间的发酵,酿造出来的好滋味。

闻着空气中弥漫的酱油味,在路人寥寥的酱乡小路上信步而行。街道两边整齐排列的日本传统建筑,古朴而带有年代感。在这些房屋中,藏匿著保留传统酱油酿造制法的酱油工坊。

自江户时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酱油酿造工艺,是精选大豆、小麦和食盐为原料,在自然气候中,用杉木桶花一整年的时间,慢慢发酵、熟成。附着在长年累月使用的木桶表面的酵母、乳酸菌等酿造微生物,对酿造出高品质、口味独具一格的酱油具有重大意义。

说起来,日本的酱油酿造技术也来源于中国,由鉴真大师传入日本。随着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冰冷的机器替代了手工酿造,仍旧保留传统酿造工艺的酱油工坊已寥若星辰。恰恰是这些职人们对传统的坚持,守护了美味,也渐渐把酱油发展成一种文化。一瓶小小的酱油,蕴含着百年的酿造工艺和跨越四季的时光发酵,恒古不变的纯粹匠心延续了香气与美味,也传承了古老东方的饮食文化。

我们走进一家售卖酱油的小店,店内陈列著各式各样的酱油,大小不一的瓶瓶罐罐,非常好看。店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各类酱油,以及它们不同的搭配方式,并让我们品尝,还告诉我们,上海也有两家商场在销售他们的酱油。考虑到行礼的重量,我们最终购买了小瓶的酱油组合。如今回到上海,肚子饿的时候,下一碗小豆岛素面,配上小豆岛酱油,便能忆起小豆岛的味道。

和平、智慧、胜利,是橄榄的花语。

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在爱琴海边建立了一座新城,海王波塞冬与智慧女神雅典娜都想获得该城的拥有权,为之争夺起来。最后达成协议:众神表示,能为人类提供最有用东西的人将成为该城的守护神,并以其名字命名这座城市。波塞冬用他的三叉戟敲打地面变出了一匹战马,而雅典娜用她的长枪敲打岩石变出了一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橄榄树。战马代表战争与悲伤,而橄榄树象征著和平与丰收。在人民的拥戴下,雅典娜成为了这座城的保护神,人们也用她的名字将城市命名为“雅典”,并将橄榄树栽满了城市的大街小巷。

小豆岛的气候类似于地中海气候,温暖、干燥,适合种植橄榄,是日本橄榄栽培的发祥地,据说日本第一棵橄榄树就种植在岛上。橄榄公园坐落在山坡上,眺望着无尽的濑户内海。公园内有广阔的橄榄园、香草园,以及醒目的地标——希腊风车,海风中夹杂着浓浓的地中海风情。

战神雅典娜的雕像,崇高威严中,透露著平易安详。

橄榄公园还是电影《魔女宅急便》的拍摄地。

留着黑色短发,系著红色蝴蝶结的少女琪琪,出生于魔女家族,根据古老的习俗,魔女必须在13岁离家独立外出,寻找一个新城市,进行为期一年的修行,才可以成长为真正独当一面的魔女。于是,琪琪带着黑猫吉吉来到了一个靠海的城市,利用飞行魔法开始了送快递的工作。小魔女克服种种困难,帮助人们解决烦恼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修行。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温馨又给人力量。如果可以,我也想成为魔女,骑着扫把驰骋蓝天,穿过灰绿的橄榄树林,越过湛蓝的濑户内海,让心与海天一样宽阔无边。

电影里的面包店,如今变身为杂货铺,售卖各类饰品、杂货。

在阪手港的灯台旧址处,有一条神龙坐镇于此。这是矢延宪司的大型装置“THE STAR ANGER”,张牙舞爪的神龙怒吼著,跟随银光闪闪的球体一起旋转。如果天气晴朗,明媚阳光下的神龙一定更加璀璨夺目。

“高松”的商店街

“我要吃肉,要进油水!”在小豆岛上,过了两天清心寡欲的日子,胖桑终于按耐不住,喊出了心中对肉的渴望。于是,回到高松后,我们四处觅食,骨付鸡、烧鸟串、橄榄牛烤肉……让胖桑大快朵颐。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都住在高松南新町附近的酒店。一方面,离JR高松站和高松港比较近,方便出行;另一方,临近商业区,方便购物。

日本的商店街有着相似的格局,高高的顶棚,挡风遮雨。这里汇聚了各类餐馆、商店、药妆店,还有卡拉OK等娱乐设施。每家餐厅看着都令人馋涎欲滴,就恨自己没有五个胃。药妆店,是来日本必会光顾的地方。高松药妆店的特点是,人非常少,也几乎没有中国游客。虽然不用排队结账是不错的待遇,但在药妆店没能听到熟悉的母语,竟让我有些失落。

我们要品尝的,不是米其林餐厅,而是曾被评为米其林三星观光地的日本“特别名胜”——栗林公园。

天高气爽的清晨,我们决定从高松的酒店步行去栗林公园。高松是一个自行车城市,骑车的人很多,人行道上设有自行车道。不明真相的境外人容易走错道,不过骑车人都会减速避让,谦和礼貌。

对于栗林公园,我本没有太大兴趣。相比回游式庭园,我更偏爱日本坐观式庭园的宁静与禅意。但是,在身临其境后,我才切身感受到米其林三星景点的魅力。

绿,是栗林公园的主题。这个季节里,没有粉樱、红枫的点缀,只有深深浅浅的绿色,布满山间,铺遍园林。墨绿的山丘、碧绿的湖水、翠绿的松树、葱绿的苔藓……一定是绿衣仙子坠落凡间,才会有这般景致。徜徉在满眼绿意的庭园里,仿佛看尽了世间的绿,令人心旷神怡。

松,是栗林公园的灵魂。1000多棵经过精心修剪的松树,像被赋予了人类的生命,展现出灵动、优雅的姿态。伸展的枝叶苍劲有力,斑驳的树干泄露了岁月的祕密。你是否相信,高达8米的参天巨松,曾经只是一盆小小的盆栽?如果说,小豆岛酱油是匠人精神的美味传承,那么栗林公园的松树,则是匠人精神的生命延续。300多年的历史变迁,正因为前人不变的精神传承,今人才能欣赏到“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的壮观景象。

当胖桑和日本老爷爷们一起举起长枪短炮,围着池塘里的锦鲤不断按下快门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年过花甲的胖桑。那时的你,是否还对摄影抱有热情?而我,是否还会陪你到处走走拍拍?就像那年冬日,美瑛零下15℃的清池边,支起三脚架等待点灯的老夫妻一样。

“通往神灵”的阶梯

大概从小受日剧动漫影响,我对电车、铁轨有着迷之向往。
琴电栗林公园站,是我们前往金刀比罗宫的出发地。这个电车站与动漫中的场景别无二致,讯号灯亮起,电车疾驰而过,护栏对面的水手服女生名叫晴子还是明里呢?

供奉著海上守护神的金刀比罗宫,位于海拔500多米的象头山山腰,通往制高点“严魂神社”的石阶共有1368级。这是一次考验诚心和体能的参拜。

琴平站下车后,没走几步就是通往金刀比罗宫的表参道了。路过一家乌冬面小店,我们毫不犹豫地进去吃了午餐。前路漫漫,必须先填饱肚子。

我爱吃面食,但唯独不喜爱乌冬。然而,来到四国香川乌冬之国,“吃一碗地道的乌冬面”却是”Must To Do List”里必须打钩的一项。胖桑点了店长推荐的凉拌乌冬,我点了最普通的热乌冬,另外还可自选两串关东煮。端上来的热乌冬,绝对的朴实无华。把葱花、芝麻、姜末一起倒进盛有汤汁的杯子里,夹起两条乌冬面条,放进杯子里粘上汤汁,然后呼噜噜地吸进嘴里,顺滑、Q弹的口感直击味蕾,这是乌冬最淳朴的味道。

毫不夸张地说,就因为这一碗原汤乌冬面,我现在已爱上了乌冬。回上海前,还不怕重地在高松机场拎了几盒回家。

吃完乌冬,我们向表参道进发了。途中,各色各样的土产店鳞次栉比,胖桑被一家木雕面具商店吸引,驻足不前。玻璃柜里陈列的面具奇奇怪怪,还略带诡异。这正是日本神祕而又古老的面具——能面。能面是日本传统戏剧能乐的道具,也是能乐的精髓。头上带角、呲牙咧嘴的,是因嫉妒心而幻化成鬼怪的般若;留着白须、喜笑颜开的,是最为神圣的翁面。

随着商店街的消失,参拜道的石阶越来越陡峭,心与神灵的距离却越来越接近了。我们一一拜会了备前烧狮子、五人百姓、青铜鸟居、金刀比罗狗、神马后,终于到达石阶的785级,御本宫。站在展望台,一览赞岐平原的风景,疲惫随风而散。

运动小白没有勇气再挑战剩下的石阶。但在这里,在祈福的响铃和拍掌声中,在挂满心愿的绘马殿里,在祈求御守时的幸福脸庞上,我已然感受到人们不远万里登高参拜,为亲人祈愿平安的心境。神灵,也一定感受到了。

旅行中,我们总能不知疲倦地起早贪黑,仿佛每一天都是旅程的新起点,每一天都充满了惊喜与新风景。

从“微笑车站”出发,我们要去拜访桃太郎的故乡——冈山。在日本,乘火车跟搭地铁一样方便。四通八达的轨道线路,像蛛网似的,遍布各个城市的角落。乘坐JR予讃线,驶过长长的濑户大桥,我们跨越了濑户内海,抵达本州岛的冈山。再换乘山阳本线,不一会儿,就到了浓浓古韵的仓敷。

古城仓敷,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散发著百年历史的浓郁气息。仓敷美观地区,储存著从有日本武士的江户时代到开国后的明治、大正时代的街町。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风拂杨柳,俨然是一幅江南水乡的唯美画卷。

令人惊喜的是,在这古色古香的街町中,竟藏着一座西洋美术馆。穿过绿叶掩映的入口,便走进了一个世界顶级的艺术殿堂。由两座罗丹的雕塑守护着的古希腊式建筑,就是大原美术馆。在这座日本最大的私人美术馆里,可以欣赏到埃尔格列柯、莫奈、毕加索、马蒂斯、高更等世界画坛巨匠的杰作。

能与世界名画近距离接触,让我这个外行人也激动不已。艺术对相机并不友好,却有着让人放慢脚步、留意细节的魔力。

仓敷川河畔,有艺术,也不乏萌物。小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可爱玩意儿,令人少女心泛滥。

不知怎的,我们误打误撞地,闯进了一片隐匿的森林。在清脆的鸟鸣声中,一只只猫头鹰站立在树枝上,守护着自己的地盘。第一次知道,森林猛禽猫头鹰竟也有如此呆萌的一面。它们有的歪著脑袋,瞪着眼睛,在枝头上来回踱步;有的则一动不动,闭目养神,好像标本一样。

在日本,猫头鹰被称为福鸟,代表着吉祥和幸福。用手背轻抚它们的头顶和背部,毛茸茸软绵绵的触感,特别舒服。小家伙们似乎也很享受被抚摸的感觉呢。猫头鹰的眼珠不会转动,但脑袋却能旋转270°。当它把头转向后方时,叫它的名字就会马上转回来,还挺通人性的。

撸完猫头鹰,再撸撸猫咪。布置得跟热带雨林似的咖啡店里,养著十几只孟加拉猫。虽然外形酷似英俊的小豹子,却不改猫咪的慵懒习性。找个阳光斑驳的好角落,睡个舒舒服服的回笼觉。不知真睡还是假寐,反正看起来很是享受。

大概为了配合古街的白墙基调,仓敷川边的小豆岛拉面一改小豆岛上大红色的风格,装修得尤为清新。

随意找了一家小店,解决午饭。我点了天妇罗套餐,胖桑点了刺身套餐。日本的饮食整体清淡,即便是油炸的天妇罗,也不觉油腻。

“先忧后乐”的名园

乘坐JR返回冈山站,出站后迎接我们的是,桃太郎和他的小伙伴们。关于桃太郎的民间故事,在日本家喻户晓。我们的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而日本的桃太郎是从桃子里蹦出来的。他和小白狗、小猴子和雉鸡,一起降伏群魔,为民除害,在日本人心中,是一个善良、勇敢、坚强的英雄。

去往冈山后乐园,可以搭乘公共汽车或者复古的有轨电车。

人逐水而居,城因水而兴。旭川,从北部的中国山地,缓缓注入南部的濑户内海。看着潺潺流水,我情不自禁地忆起了京都的鸭川。一座城,总有一条河与之相伴相成,相生相荣。

坐落于旭川之畔的后乐园,是日本的三大名园之一,为江户时代冈山藩主所建。取名源自“先忧后乐”之意,用以精养身心和接待宾客。庭园在300多年的历史中,经历过水灾、战争的破坏,却在修复后仍旧储存著江户时代筑庭时的样子。

与栗林公园不同,广阔而青翠的草坪,让这个地道的日本庭园略带西式园林的风味。井田、曲水、锦鲤、水鸟,还有绿山丛中半露的乌城。漫步于蜿蜒细长的路径,满眼皆景,怡然自得,确实是个修养身心的好地方。

回到高松,夜幕降临。夜色中的“微笑车站”,仍然微笑着迎接我们归来。

胖桑说,有云的天空,照片拍出来才好看。可濑户内海的天气,偏偏总是好得连一朵云也看不见。

又一个万里无云的清晨,我们登上轮渡,驶向向往已久的斑斓小岛、艺术殿堂——直岛。慢船比高速轮花费的时间多,但是座位宽敞舒适,还可以去甲板看海、吹风,是不赶时间的好选择。

大约一个小时后,轮船靠岸直岛玄关宫浦港。港口边,开放式、充满透明感的平屋建筑,名叫“海之站”,是宫浦港的轮渡终点站。除了售票处和游客服务中心,这里还有纪念品商店、咖啡店等设施。开阔的构造,有一种向海无限延伸的感觉,取名海之站,便来自这种意境吧。

直岛的美术馆和艺术品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玄关宫之浦区、黄南瓜周边的美术馆区以及以“旧屋改造”为主题的本村区域。搭乘岛上的波点巴士,往来各个区域是较为便捷的交通方式。不过,为了不受时刻表的束缚,自由把握游览时间,我们选择了骑自行车环岛游。直岛的路面坡度不是很陡,是比较适合骑车的。尤其,当我人生第一次骑上电动自行车,简直要飞起来啦。

租好自行车,我们直奔“地中美术馆”,期望在人流涌入前,先睹为快。馆如其名,没有隆起的建筑,而是隐身于地面之下。“比起明亮不如幽暗,比起在地上不如到地中。”这座美术馆,是建筑师安藤忠雄,为了不破坏濑户内海的自然风景,而创造的杰作。我们卸下繁重的揹包和相机,一身轻松地走入神祕的地底,一窥究竟。

除了馆内展示的莫奈、詹姆士·特勒尔和瓦尔特·德·玛利亚的艺术创作之外,美术馆本身就是一件神奇的“光”的艺术品。虽然身处黑暗的地中,安藤忠雄如魔术师般,从你意想不到的角落和缝隙中,将自然光引入,自成一片光景。莫奈的绘画展厅中,没有天窗和照明装置,人们却可以凭借自然光线,欣赏“睡莲”作品。有境外游客席地而坐,痴痴地对著作品发呆,我想,他一定是在和大师对话吧。

当艺术遇见哲学,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在一片被山与海包围的谷地中,有一座极富禅意的美术馆。一根柱子、一块石头、一块铁板、白色画布上的一点墨迹……说实话,哲学系毕业的艺术家李禹焕的作品,着实令我们这些门外汉一头雾水。

事后,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李禹焕是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的:“我工作的重点不仅是创作出一个物件,更重要的是物体和周边的联络。”当我和胖桑一个劲儿地去研究,“这块石头究竟有什么特别”的时候,却忽略了艺术家真正想传达的东西。

“南瓜总是让我微笑,它们是蔬菜里最幽默的。”——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在直岛种下两颗大南瓜,结出了小岛上最生动而富有生命力的果实。复制无穷无尽的圆点,是怪婆婆用以治疗幻觉的方式。而这些错落有致的灵动波点,似乎也治愈了我长期的密集恐惧症,令我深深着迷。

世界尽头的黄南瓜,孤身守护着一方废弃的码头,却从不孤独。人们兴奋地奔向它、拥抱它、亲吻它……将自己最美的笑容与它一起定格在相机中。我仿佛看到,集世界宠爱于一身的黄南瓜,裂开大嘴露出了诙谐神情,这大概就是总让怪婆婆微笑的模样吧。

除了惹人喜爱的外形,宫浦港边的赤南瓜,还是一颗有内涵的南瓜。人们可以跳进它肥肥的身体里,寻觅、体味怪婆婆那光怪陆离的幻觉世界,然后从小洞里探出脑袋,向另一个世界挥挥手,露出崭新的微笑。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词汇匮乏的我,只能想起这句诗,来形容此时的心境了。

在一家古朴的老式小屋里,享用了美味的海鲜咖哩。直岛上的餐厅似乎都是小小的家庭餐馆,客人多的时候,上餐会有些慢,但是味道却不打折扣。

小巷子里的钱汤,有一个洋气的名字“I♥汤”。和I love you同音,多彩而浪漫。日本人喜欢泡汤,一种是温泉,另一种则是钱汤,也就是公共浴室。大竹伸朗将古屋改造成异域风情的奇幻澡堂,供岛上的居民们享用。境外游客也可以一边欣赏艺术,一边体验日本的泡澡文化。

宫浦港边的直岛小提琴,是一个魔幻的空间。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它不同的造型,亦可以进入它的内部,感受几何、网格与阳光的洗礼。

“家计划”旧屋改造的艺术

直岛“家计划”是对直岛特有的房屋和寺庙神社等进行改建,并融入居住者当年的时光和记忆元素,成为艺术作品,目前共开放7处。

在游客中心购买通票可以一次性游览其中的6处作品:南寺、护王神社、牙医、角屋、石桥和碁会所。6个景点散步在民宅之中,大部分都禁止摄影。

为什么不能拍照?

因为艺术,可以是一幅画、一座雕像、一件装置,能被相机捕捉;也可以是一束光、一片黑暗、一种感受,无法被定格。南寺,就是后者。它不是寺庙,而是一间小黑屋。在无尽的黑暗中等待,时间被无限拉长,我有种紧张的窒息感,却又迫切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我努力地伸长耳朵去听,只能听到旁边人的呼吸声。不知过了多久,眼前亮起了白色的光。

其实,光,一直都在。只是世人被纷繁世界蒙蔽了双眼,才忽略了最初之光。

想知道地府是什么样子的吗?那一定要去护王神社的内部看看。

打着微弱的手电,从一人宽的黑暗通道中进入,便是杉本博司构造的地府世界。玻璃台阶直通地下,阳光穿过玻璃,带来了一点点微光。淌著水声的昏暗“地府”,令人不自觉地毛骨悚然。转身返回时,狭小通道口出现的光与海景,好像重生的希望,引领我们重返人间。

夕阳照耀下的海面,金光闪闪,这是我们在直岛上见到的最后的美景。依依不舍地搭乘最后一班船,离开这个五光十色的小岛,带回的感动与回忆,将永存心底。

旅程的最后一天,从熟悉的港口出发,启程丰岛。

丰岛给人的感觉,比直岛更加地原生态。穿行在田间地头,开着代步小车的老奶奶会微笑地向我们打招呼“こんにちは”,仿佛我们不是游客,而是移居此处的新岛民。

骑车游丰岛,对于体能一般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是个好主意。连续的爬坡,没有充沛的体力,简直生不如死。当然,凡事遵循“先苦后甜”的人生定律。回程时,迎著海风毫不费力地飞驰在依山傍海的小路上,我才发现四周的景象竟如此之美。极速俯冲的刺激感带来的尖叫声,融入耳边歌唱的风声中,回荡在山间、树林,最后飘向海面,泛起点点涟漪。

你相信濑户内海有美人鱼吗?我想,一定是有的。棚田之中的人鱼之泪,就是证明。

水滴状的丰岛美术馆,好像一颗晶莹的人鱼眼泪,轻盈地滴落在碧绿的梯田之间。这是每一个来丰岛的游客必要朝圣的地方,而朝圣的主题便是——水。美术馆的地面上有无数水滴,它们有的已汇聚起来,有的刚从肉眼看不清的小孔中冒出,不经意的一阵风,加快了它追赶伙伴的脚步。美术馆的顶棚开了两个圆形天窗,阳光照射进来,在地上形成两个大大的光斑。人们围坐在光环旁,观察着地面上的水滴。

这一天,什么也不干,静静地,在美术馆里看水、冥想,听树叶飘落地面的声音,看飞鸟划过天空的瞬间,也许能够悟出些许人生的奥义吧。

从美术馆出来,我们加入了一个参观丰岛棚田的农家乐活动。日本的棚田就是梯田,美术馆周围的梯田里种植了各色果树和农作物,橄榄、梨树、蜜柑等等,充沛的阳光是它们生长的温床。棚田的农场主,还带我们下地体验收割。此处照片略少,因为从未参加过劳作的胖桑,早已丢下相机,带上手套,操起家伙,兴致勃勃地开始干农活了。

“岛厨房”,既是建筑作品,又是餐厅。平时歇业,周末才开业,为此我们特地调整了行程。除了室内的用餐区域,在大屋簷包裹的半室外也设有餐桌。菜品很简单,只有两种套餐,鲜鱼和咖哩。料理中使用了岛产鱼类和蔬菜,新鲜美味。

这个篮球架命名为“没有胜者”,以丰岛的形状作为篮板,在高低不同的位置设定了6个篮筐。如果在这里开展一场篮球赛,是不是像它的名字一样,没有赢家呢?

运动完,“草莓之家”的冰淇淋是解暑的不二选择。

“世界尽头”的心跳声

穿越无人的小径,在丰岛尽头的海边,有一栋隐蔽的棕色木屋“心脏音档案馆”。这里收藏着法国艺术家Christian Boltanski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三万多个生命的心跳声。

走进昏暗的展示厅,耳边只能听到放大了几十倍的心跳声,噗通噗通,有的快、有的慢,有的有力、有的虚弱……展厅中央的灯泡,随着心跳的节奏,忽明忽暗。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的冲击,让我不禁感到恐惧,而这种恐惧来自于对生命的敬畏。

在录音室里录下了自己的心跳,与三万多个生命一起搏动,直到世界的尽头。以此证明:丰岛,我来过;这个世界,我来过。

在旅途中遇见的人,大多是一期一会,打个照面、擦身而过,很快记忆便不再清晰。濑户内海的相遇,却有着奇妙的感受。直岛上,相同的面孔,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多次偶遇。一对欧美小情侣,在与我们第四次不期而遇时,忍不住说:“又是你们!”浅蓝色的眼睛里写满了不可思议。在丰岛的农家乐活动中,我们又遇见了直岛上想和夕阳合影的法国女孩。缘分在轮船靠岸高松港后,画下句号。但在数月后,回想起这段旅程,这些有着多面之缘的人,仍然生动地保留在记忆里,成为旅行风景中的一部分。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