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也许国人对越南的印象还停留在买卖新娘上,而我却已从老电影和书籍中初识它。这里是安妮宝贝笔下的《蔷薇岛屿》,闷热,破旧,像是色彩过度艳丽的广西;这里是摄影师小鹏镜头下的“交趾”,奥黛,摩托,街道边有揹著大登山包的鬼佬;这里是导演陈英雄胶片中的“印度支那”,佛龛,采荷女,百叶窗缝隙飘来青木瓜之味。
在走过大半个中国后,一心想要奔赴国境之南看一眼。攒钱,约人,磨叽家长放行。一趟广西——越南——柬埔寨——泰国——澳门的大环线,差不多是一部iPhone6的钱。拍摄用的是佳能6D+351.4、适马24-70;尼康D90+尼克尔501.4、18-105。

非常不越南——河内

当南宁——河内国际列车缓缓前进时,当踩着星光走入越南海关大厅时,当在河内的路边摊狼吞虎咽一碗牛肉粉时,我反复地问自己:“我真的来越南了吗?”
河内像是南宁的表兄,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异域风情。越南自秦时便被中国统治,直至清朝仍是中国的藩属地,越南之名亦是嘉庆皇帝下赐的国名。走在大街小巷上,仍能看到许多中国遗风。文庙是古代越南的最高等学府,相当于中国“国子监”的地位,看着文庙里龙飞凤舞的中文对联,殿堂里供奉的孔子雕像,俨然是中国书院的模样。有导游在用英语逐句翻译《三字经》,并介绍说古时候越南书生学习的是《大学》《中庸》,金发碧眼的西方人认真听着,一脸的崇敬。作为中国人,很自豪本国的文化可以辐射到异国他乡,并且受到如此高的礼遇。而又略感惭愧的是,当时在场的中国人没有一位能准确说出四书五经九本书的全名,反而是一位德国人说出了它们的英文译名。走出境门第一天,还未看清越南的容貌,却被西方人用英语上了一堂国学课,不得不说是件令人反思的事。
在越南留下印记的还有法国人,他们带来了天主教和法棍。圣约瑟教堂是越南境内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其哥特式建筑风格是仿照巴黎圣母院,灰暗的建筑高大而匀称,高耸尖细的玻璃窗容纳在方正敦实的主体石质建筑中,走进教堂,阳光透过彩绘玻璃,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倒影,给人祥和的感觉。街道边的小摊摆着手臂长的法式硬面包,中间夹上肉片、黄瓜、番茄及特质的酱料,用报纸包裹起来,便是最常见的越南风味。再来一杯冰咖啡,坐在藤椅上望向城西的湖区,把这亚热带风情看成塞纳河左岸。
随着下班时间的到来,街道上的摩托车也多了起来,早有耳闻,越南有九千万人口,六千万辆摩托车,真正是一个骑在摩托上的国家。在这里过马路是没有斑马线这一说的,硬著头皮往前冲,摩托会贴着你的裤脚刹住车,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摩托大军的包围。十字路口等红绿灯时,听着突突突的油门声,感受到排气筒喷出的热浪,这才真切意识到自己的确是在越南。

当南宁——河内国际列车缓缓前进时,当踩着星光走入越南海关大厅时,当在河内的路边摊狼吞虎咽一碗牛肉粉时,我反复地问自己:“我真的来越南了吗?”
河内像是南宁的表兄,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异域风情。越南自秦时便被中国统治,直至清朝仍是中国的藩属地,越南之名亦是嘉庆皇帝下赐的国名。走在大街小巷上,仍能看到许多中国遗风。文庙是古代越南的最高等学府,相当于中国“国子监”的地位,看着文庙里龙飞凤舞的中文对联,殿堂里供奉的孔子雕像,俨然是中国书院的模样。有导游在用英语逐句翻译《三字经》,并介绍说古时候越南书生学习的是《大学》《中庸》,金发碧眼的西方人认真听着,一脸的崇敬。作为中国人,很自豪本国的文化可以辐射到异国他乡,并且受到如此高的礼遇。而又略感惭愧的是,当时在场的中国人没有一位能准确说出四书五经九本书的全名,反而是一位德国人说出了它们的英文译名。走出境门第一天,还未看清越南的容貌,却被西方人用英语上了一堂国学课,不得不说是件令人反思的事。
在越南留下印记的还有法国人,他们带来了天主教和法棍。圣约瑟教堂是越南境内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其哥特式建筑风格是仿照巴黎圣母院,灰暗的建筑高大而匀称,高耸尖细的玻璃窗容纳在方正敦实的主体石质建筑中,走进教堂,阳光透过彩绘玻璃,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倒影,给人祥和的感觉。街道边的小摊摆着手臂长的法式硬面包,中间夹上肉片、黄瓜、番茄及特质的酱料,用报纸包裹起来,便是最常见的越南风味。再来一杯冰咖啡,坐在藤椅上望向城西的湖区,把这亚热带风情看成塞纳河左岸。
随着下班时间的到来,街道上的摩托车也多了起来,早有耳闻,越南有九千万人口,六千万辆摩托车,真正是一个骑在摩托上的国家。在这里过马路是没有斑马线这一说的,硬著头皮往前冲,摩托会贴着你的裤脚刹住车,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摩托大军的包围。十字路口等红绿灯时,听着突突突的油门声,感受到排气筒喷出的热浪,这才真切意识到自己的确是在越南。

顺化皇城 顺化市位于越南首都河内与第三大城市岘港之间,顺化皇城是越南最后一个王朝的都城,地位相当于北京的故宫和天安门。皇城采用了北京故宫的建筑图纸,内有紫禁城。二战时几乎被夷为平地,现存多为残垣断壁。

摩托日记——岘港

看着街道上川流不息的摩托车,我也想体验一把飞驰的感觉,苦于不会骑,租摩托时索性把车主也租来。带上粉色的小头盔,我的专属座驾就发动了。
摩托车一路向南,左手边白浪花拍打着路肩。司机伯伯向我介绍说,最美的海岸线最好乘小火车在海云岭的半山腰欣赏,山间云雾缭绕一直延伸到大海里,终日海水和云彩不分离,大概这就是海云岭名字的由来。的确,我也是慕名而来,虽不能乘火车一览美景,但却可以亲近这片海。车尚未停稳,我便飞奔向美溪海滩。无人的白沙滩上安静得只听得到海浪声,波涛汹涌的扑面而来。偌大的海滩,放眼望去再无别人,我拎着长裙赶海,捡拾海滩上的小海星,如雪山一样的海浪拍打着礁石,有种“心有猛虎嗅蔷薇”的微妙感觉。
再次跨上摩托,我和司机伯伯唠家常。他已经50多岁了,随着越南国际游客的增多开始学习英语,这样赚的会多一点,供女儿在河内读大学。像我这样包半日的车,付给他人民币80元,已经是收入颇丰的一天了。
不同于国内四通八达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越南1号公路便是贯通一国南北的唯一动脉。并不宽的道路上行车极少,溼润的海风扑面而来,吹着长裙飞舞。道路边不时有上了年份的彩色院落,门口立著瓷狮子或麒麟,有的还挂著中文牌匾。伯伯介绍说这些是佛塔或祠堂,现在仍有人参拜。像这样的建筑在越南比比皆是,大多是宗族祈福的场所。
既然是私宅,就不便登门参观了。伯伯看我面露遗憾,眼睛一眨说带我在岘港城区兜一圈,话音未落一加油门,摩托车嗖的蹿出老远。果然市区里的摩托才能显出威风,再小的胡同都能凭矫捷的身姿拐进去,帅气的甩尾,急刹车,U字拐,只见路边带有罗马柱的越式洋房如色块般略过,耳边只剩马达突突突的轰鸣。仰头看着划过天际的那些电线,恍然间记不清中国的城貌。
多年以后,或许再记不起在海滩的名字,但勤劳淳朴的司机伯伯的背影也会浮现在脑海里。蓝天下的静海,友好的越南人民,窄却整洁的街道,都是我摩托日记里浓墨重彩的风景画。

光倾城——会安

到达会安,下车遇到热情的村民邀请我们到他家住宿。这是越南旅游的一个特色,选择民宿而不是宾馆,租下当地房主的一间客房,与房东一家住在同一屋簷下,有更多机会接触本地人的日常生活。看到他家的白篱笆小院儿,以及木质百叶窗里透出的阳光,便一下子爱上了这里。房东很贴心的帮我们搬进行李来,微笑着说:“Welcome to my home, my friends!(欢迎来我家做客!)”
如果说希腊用光了世界的蓝色,那么上帝一定把阳光的金黄色洒在了会安。整个古镇的房子,都涂上了深深浅浅的黄色。街道上戴斗笠的村民多了起来,卖奥黛的裁缝店一个挨着一个,这种像极了中国旗袍的衣服,丝绸面料,开衩至腰,一定要配上纯色薄料的长裤,才能衬出姑娘婀娜的身姿,走起路来裙䙓翩跹,身形款款。
沿着曲折的小巷向河岸走,夹杂在黄房子间的还有中国的帮会会馆和关帝庙。这里曾是越南最早的华埠,与马六甲同等重要的贸易口岸,那些终日香火缭绕的祠堂,便是早时华人留下的痕迹。
雕龙画凤的中国风建筑旁边,是一座日式廊桥。走过廊桥,秋盆河展现在眼前。那些有着高高桅杆的木船,船尾尖而翘起的扁舟,静静的躺在港口里。夕阳西垂,河流里漂著彩色的河灯,寓意吉祥幸运。华灯初上,那些绸缎或真丝质地的灯笼,绘著梅竹,照亮了古镇。整个古镇变成了灯笼的盛会,灯光透过绢丝变得朦胧而温柔,连河水的流动都放缓了。
景色这么美,晚餐一定要伴着无尽灯笼的光辉享用最地道的越南美味了。李小姐的店是一家土黄色的小瓦房,这位越南女士仍在后厨亲自烹饪,她的法国丈夫在前台接待,并为我们推荐了几道招牌菜。春卷用半透明的米皮卷上馅料和薄荷叶,搭配酸辣的蘸汁;炸云吞并不是预料中的馄饨模样,居然是薄脆的玉米饼撒上虾仁、菠萝、洋葱、番茄和酱汁;白玫瑰倒是真如其名,秀气洁白的一小朵一小朵,还撒上炸虾皮及红椒圈装饰,仔细品尝才知道是米皮包裹着肉馅。
奥黛,灯笼,白玫瑰……再没有哪里可以像会安一样汇聚著这么多越南元素,在越南的版图上熠熠生辉。

当青春遇上大海—芽庄

24岁前要做的事:潜水,听露天摇滚,大醉一场……
万万想不到这三个心愿在一天里完成。
起初只感觉视野所及尽是蓝色,我四仰八叉地被拽向更深的海域,水压堵著胸腔,呼吸喷出的气泡阻碍了视线,很是狼狈。经过最初的不适后,终于平静下来,惊奇地发现自己被珊瑚丛包围了。蔚蓝的大海在阳光下折射出晶莹的光,大如碗口的海葵吞吐著海水,长长的触须像头发一样,五彩斑斓的小鱼在珊瑚丛间穿梭,礁石上躺着大大小小的海星。脚趾踩到坚硬的珊瑚礁,一群银色的小鱼从我指缝间穿过;小丑鱼隔着面罩与我四目相对了一会儿,摆摆尾巴调头游走了。
当我意犹未尽的从海里探出头,甲板上已经High起来了。船员们操起家什,锅盖为锣,锅底为鼓,破吉他一扫弦,摇滚音乐节开始。首先上台的是英国游客,被DJ鼓动着吼一曲《Hey Jude》,方便面头随着鼓点甩的带劲,颇有披头士的遗风。随后一个船员满脸深情地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在场的国人不少,独唱分分钟变大合唱。接下来是韩国大叔团,每人一副大墨镜,大印花沙滩裤,配上经典的“Oppa 江南Style”,都不用观众起哄,一齐跳起了骑马舞。不得不佩服韩国人的自娱自乐精神,台上跳的起劲,台下的韩国人也搔首弄姿随着迎合,不一会儿整船人都加入了热舞大军。
气氛热起来,船身都随着节奏晃动,膀大腰粗的船老大“砰”的跳进海里,船上递下冰桶和葡萄酒,他挥舞著满是纹身的胳膊高呼要请全船的人喝酒。得,我头发未干,又一个猛子扎进海里,套著泳圈在水里扑腾了一阵总算靠近目的地,游得快的汉子们已经举著瓶子对瓶吹了。姑娘们总是含蓄些,要来纸杯象征性喝一口,葡萄美酒夜光杯,酒不醉人人自醉,海风一吹居然有点儿头晕。
酒量不好就不该逞能,船行至海岛我已经脸红到脖子根了。据小伙伴们回忆,那天的小岛水清沙白,而我在沙滩上长睡不醒。酒劲过后,见太阳西斜,海边的人们都镶上一层金边,头发,衣服,都随着海风飘逸。

左手法兰西,右手西班牙–大叻

一路走来,大叻是越南最干净、最漂亮的城市。原本只是中途停留的小镇,却因为街心喷泉和别墅群流连忘返,特意多住一晚。包下小别墅的顶层,一共只花了15美金。
大叻坐落在绿树环抱的深山里,依湖而建。我与同伴坐在湖畔的咖啡馆里,点了手工酸奶及金黄色茶汤的Atiso香茶,欣赏沿街的风景。也难怪这里被称为“大山深处的法兰西”,尖顶带烟囱的木屋,粉色罗马柱的欧式院落,玫瑰花为墙的蓝屋,真是处处都流露着法兰西风情。
如此复古的城市,还有蒸汽式火车在执行。笨重的火车头烟囱“呜呜”冒着白气,木板拼接的车厢还有可推拉的玻璃窗和香槟色的窗帘。穿着老式制服的列车员探出身子来喊乘客们上车,刚一坐稳,火车就咣里咣当地前行了。我跑到车厢末尾,看着列车经过的铁轨延伸到远方,小火车慢悠悠地钻过桥洞,路过村庄,拐过拥挤的街道,农田里的孩子大声喊著“Hello”向火车打招呼,连水牛的跟着“哞哞”叫。窗外的绿树红花飞快闪过,儿时坐绿皮车的回忆浮现在眼前。
不问目的地,不问归程,仅仅因为迷恋古老拙朴的小火车就一时冲动买票上车,说到底也算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了。
没想到大叻给我的惊喜还远不止这些。
作为“世界十大最疯狂的宾馆之一”,疯狂屋只能用crazy来形容了。需要多大的想象力才能有如此奇思妙想, 拨开茂密的爬藤植物,眼前的一切简直无法称之为建筑。盘根错节的巨大“枯木”、硕大的蜘蛛网、七彩的溶洞、抽象的树精灵,都夸张变形成一间间客房。看介绍得知,这片怪诞而奇趣的建筑灵感来自西班牙艺术家:近代最伟大的建筑师高迪。放眼望去,墙壁、玻璃窗、楼梯,连一条直线都看不到,的确是西班牙典型的扭曲之美。
站在疯狂屋鲜花簇拥的天台远望,刚好可以将大叻美景尽收眼底,五颜六色的小别墅像一颗颗奶油蛋糕一样可爱,霞光映在湖水中,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法式柔情与西班牙奔放在东方国度完美融合,若非亲眼所见,真让人难以置信。

滴漏咖啡 在滴漏咖啡杯里面放上咖啡粉,再加入热水冲泡,咖啡会滴到底下的玻璃杯内,最后加奶加伴侣。喝这种咖啡需要耐心,大概一二十分钟看着咖啡在眼前滴著,就像沙漏在计时。这种慢生活的节奏。就像温和悠闲的越南人。

疯狂屋被评为“全球No.9的神奇宾馆”,设计师是越南前总统的女儿。它的外形像一棵枯死腐烂的巨树, 由树洞进入,内里是一间间风格迥异的现代化客房,结合了动物,蘑菇和洞穴雕塑等设计元素,现在仍为世界游客提供住宿。

美奈是位于越南东南部美奈半岛上的一个渔村小镇。这里有长约50公里的绵长海滩,椰风海浪,水清沙白。美奈平均气温27°C,全年溼热,盛产海鲜,小臂长的新鲜烤龙虾只要人民币100元一只,味道极其鲜美。

《孤独星球》之外——美奈

《孤独星球》是风靡全球的旅游攻略书,被揹包客们奉为“穷游圣经”,越南之行经常可以看到鬼佬们按照书中给出的建议走街串巷寻找最正宗的美味和最实惠的住宿。这些书版本不一,却都有着同样的封面:头戴斗笠的渔民在晨光里只剩剪影,身后是一湾波光粼粼的大海,海港里是满载的渔船。这张著名的照片就拍自美奈渔村。
“美奈有越南最美味的海鲜,最美丽的海滩,最廉价的海景房。”《孤独星球》这样的介绍,似乎并不足够吸引我。凌晨4点坐在敞篷吉普里看星星不得不说是难得的体验。无人的马路上,我们的座驾以80迈的速度轰鸣。天空可以清晰的辨认出猎户星座,横跨天际的冬季银河并不璀璨,但这样明亮的大粒星星已是多年未见。海风裹着沙砾吹着乱发,耳机里刚巧放著一首关于星空的歌,当繁星在丝绒般的天空上闪烁,我们投入大海的怀抱……
直到吉普车在洁白如雪的白沙丘上驰骋时,U型弯甩起雾样的沙尘,我才有点理解越野车迷的痴迷。如此野性阳刚的车,在无路的沙海里硬生生杀出一条活路,金色的阳光照着宽大的车辙,那是我们开拓的大道。
骄阳初升,熬不过高温,我和同行的姑娘溜进了山谷。红色砂岩山谷里有一条溪流,溪水裹挟著山上细腻的红色砂土汩汩流动,红红的溪水十分清凉,我们光着脚一路涉溪前行,好不快活。走至源头,原来这流水还有个好听的名字“仙女溪”,如丝绸般的溪水可不就像仙女的霓裳羽衣吗。
开辆吉普游美奈,不知下一版《孤独星球》会不会介绍这种新玩法呢?

《情人》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一部自传小说,后被改编为电影,导演是拍摄《狼图腾》的法国导演让 雅克 阿诺,男主角是梁家辉。该书讲述一位法国少女与中国阔少在西贡发生的凄凉动人的爱情故事,随着《情人》的热播,西贡也闻名于世。

我更爱你备受岁月摧残的面容–西贡

关于西贡我想的全是你,杜拉斯。
十年前初读她写的《情人》,开场白一句“我已经老了”,穿过漫长的沧桑岁月,把我带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西贡。杜拉斯笔下的湄公河风情万种,老旧的街道上蓝房子紧闭着百叶窗,她和中国少爷旷日持久的爱情悲剧,那些潮溼的夏天,清淡、缓慢、嘈杂、闷热、东方。纵使这里已改名为胡志明市,但她喃喃自语的“Sai Gon,Sai Gon”,已经是越南抹不去的标签,因此我更想称这里为西贡,杜拉斯的西贡。
夜色渐浓,车窗外显出城市的轮廓。色彩越来越丰富,摩天大楼被霓虹灯勾勒出边缘,再被追光对映,更显高大。巨大的广告牌流光溢进西贡河,把河水染成了油彩。宽而直的大马路上驰骋著进口的豪车,初见西贡,竟觉它繁华而惊艳。
看着道路边越来越多的酒吧客栈,奇装异服的洋鬼子,估摸著范五老街到了。
这里是揹包客的发源地,西方年青人向往的“东方乌托邦”。
如前人所言,范五老街是越南分贝最高的街道,近处萨克斯的乐音,远处摇滚live的喧闹,混合著摩托车轰鸣的马达声。纹身,酒精,脏辫,马杀鸡,空气里弥漫着潮溼暧昧的热带气息,穿着暴露的站街女挽住男游客,大声调侃:“Come on boy,don’t be shy.(来嘛,别害羞)”大醉不醒的胖老头被酒保们抬出酒吧扔在道路中央,也没有人过多关注。
西贡的中央邮局是个印度支那时代留下的庞然大物,从这里寄出一张明信片几乎是每个旅行者都要完成的仪式。坐在大厅中央的暗红色木椅上,把密密麻麻的思念写进明信片。邮局隔壁是赭红色的天主教堂,法国殖民者留下的印记。肤色各异的世界游客拍照纪念,小贩们说著流利的英语,若不是街道上偶尔经过穿奥黛的东方姑娘,我竟不知身处哪国。
几个世纪的殖民,战乱,让西贡饱受疾苦,而时光留下的印记,却是这里最美的风景。
《情人》的最后,杜拉斯经历了战争、饥饿、婚姻,沧桑岁月染白了她的头发。她的中国情人远赴重洋告诉她:“我更爱你备受岁月摧残的面容。”

这张名叫《逃离美军燃烧弹袭击的孩子们》的照片,被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的头版上,成为轰动一时的话题,并随之兴起一场反战的浪潮。不久,越战宣告结束,人们说,是这幅照片促使越战提前结束。

旅行的意义

把越南的下午留给越战纪念馆,是此行最正确的决定。
展厅的大部分奉献给战地记者,挂满他们拍的照片。来自交战双方的记者拥有各自的立场和视角,摆在一起,就完成了对战争的客观描述。苦于没有中文介绍,我只得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看,一张图片一张图片仔细浏览。
一个美国兵在给另一个大兵进行人工呼吸。旁边的注释说:他的努力最终失败。
一个双手被反绑的越南女人,一柄刺刀抵着她的头。旁边的注释说:她正在被审问越共的下落。
一个奔跑的小女孩,浑身赤裸,她的身后是燃油弹爆炸后升腾的黑云。据说这张著名的照片让美国总统决定提前结束越战。
对军事了解的同伴在一旁小声介绍这段历史。“如果说这些杀戮只是战争的常态的话,橙剂的使用已经是联合国明令禁止的了。”在一个橙黄色的展厅里,展示了太多不忍直视的惨状。这种化学剂造成的伤害延续至今,一出生就没有双眼的婴儿,残肢断臂的怪胎,佝偻的年青人,遍布越南的角角落落。而喷洒橙剂的美国大兵也难逃厄运,回国时带着终生的病痛。
展厅里一片死寂,每个人的表情都很凝重,不时传来女生的啜泣。越战博物馆并没有连篇累牍地控诉战争对自己国家和人们造成的伤害,它的视角是战争带给全人类的共同伤害。在战争面前,没有赢家。
最后一个展厅,展出的是当代越南儿童的绘画作品。放风筝的孩子,骑白鸽的孩子,跳舞的孩子,他们的笑脸那么灿烂,仿佛战争不曾留下印记。环顾四周,大家的眼睛还都带着泪花,但是嘴角都带着轻松的笑意。
出口旁摆着留言薄,各种语言,各种字型,写下的都是同一句话。我们用中文郑重写下:
愿世界和平。
接下来,把剩余的越盾兑换成美元,预订明天去柬埔寨的车票,确认过境签的细节,联络另一国的住宿。尝试过甜腻的黑胡椒鱼肉馅儿包子和各种咖哩后,终于对越南的口味投降了。晚饭同伴愤怒地说再也不要吃硬邦邦的法棍了,端上桌的三明治居然又是法棍夹荷包蛋。
这是旅行中很普通的半天。
十余日的舟车奔波会疲惫不堪,会被偷被骗,会想家会生病,做好了大哭一场的准备,却没有落泪。照片里穿过树叶的耶稣光点亮了心情,一杯酸甜的冰激凌就驱走了阴郁的下雨天。驾驶吉普追逐晨光,承包整片宁静的海滩,夜色中抵达朝思暮想的西贡,和这些比起来,苦和累又算得了什么。
那些无法付诸纸笔的触动,或许就是所谓,旅行的意义吧。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