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艺术可以使所有接触到它的人向上,可以促使个人信念擢升,可以帮助工业及制造业进步,可以使向上的理念实现;这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和道德前提。
——托马斯·P·坎贝尔

位于第五大道82街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简称The MET),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它是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冬宫)博物馆齐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博物馆。

博物馆大门(图片来自网络)——当天进馆下雨没拍摄,未曾料想出馆时天降大雨而失之交臂。

1870年,“为了鼓励和发展艺术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了推动艺术的通识教育,并为大众提供相应的指导,”一群银行家、商人、艺术家发起建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倡议,并通过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宪章》,得到了中央公园东侧的这片土地作为永久馆址。

这座占据4个街区的大厦背靠中央公园,环境清幽,占地8公顷,为故宫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积不下24公顷,是故宫博物院的2倍,藏有近5000年来的300万件各类文物和艺术品。
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来源大致有两种:购买和捐赠,其中绝大数是来自于捐赠。根据上世纪七十年代一项对该博物馆十年间征集藏品之研究调查指出,以征集藏品之价值计算,其中有百分之九十是属于捐赠,由此可看出大都会博物馆的水准和环境,以及美国捐赠风气的兴盛。

上午10点开馆,绵绵细雨浇不灭游客的热情,馆门前大家撑著伞有序地排队等待入厅。

博物馆内部穹顶结构的大堂——高大气派,令人惊艳。

门票是捐赠制,1~25$随您意愿,领票后将门票标签贴在身上。但是从2018年3月起,博物馆将开始收取正常门票费用——成人票价25$,以改善其运营状况。

大堂的正中间是游客接待中心,可以在服务台免费领取参观地图,每一个展馆入口和出口墙上写有编号,可以对照地图相对应的编号参观。厅内设有寄存处。揹包需背在前面,以免碰撞到艺术品。可以拍照,但不可用三脚架、独脚架、自拍杆和闪光灯。

博物馆主要有埃及艺术、希腊罗马艺术、亚洲艺术、欧洲艺术、非洲大洋洲及美洲艺术、美国艺术等部门,还附设有少年美术馆,共248个陈列室。

我以一个行前没有做攻略的人在大都会的游览经验告诉大家,去之前一定要做攻略,把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列出来,找到相对应的展区和展厅,列出一个观览路线,这样才不会走弯路,不至于遗漏下自己喜欢的藏品。大都会博物馆很大,计划一整天都只能是匆匆掠过。

大厅上二楼就是欧洲绘画艺术展馆。

埃及艺术馆

主楼一楼右面即是埃及艺术馆(Egyptian Art),是博物馆展品最丰富的展馆之一,是除开罗以外埃及艺术品收藏最为丰富的博物馆,有大约36000件展品,也是The MET最有吸引力的展馆。
埃及由尼罗河造成两块地形,即以开罗为界分成南北两部:南部上埃及,北部下埃及。公元前3200年,上下埃及的统治权分属于两位君王,他们在一次次权力竞争后上埃及胜者为王,统一为早期王朝,埃及文明由此逐步形成。从第三王朝开始进入古王国,尔后是中王国,接着外族篡政,18王朝力逐群虏而建新王国,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终于征服埃及进入奴隶社会。
尼罗河哺育了古埃及人,而古埃及人创造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埃及盛世。四五千年的文化实在是遥远又神祕!

门两侧是《塞赫美特雕塑》埃及18王朝 公元前1390-1352年,来自卡纳克神庙 。

塞赫美特(Sekhmet)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战神和烈日之神,形象为一狮首妇女,头上饰有日轮和蛇。她是太阳神拉之女,曾奉拉之命下界去毁灭罪恶累累的人类。因为过于残暴,拉不忍心看到人类受苦,于是取走了塞赫美特的“狂野”与“憎恨”,换成了“关爱”和“善良”。并使其逐渐由狮子转化为猫,更名为猫神贝斯特。其化为猫的形象时代表家庭、幸福和快乐。其化为狮子的形象时代表的是复仇和毁灭。她的双面性更像是天使和魔鬼的两面性潜在的诱惑。

《Horkhebit的石棺》第26王朝时代 公元前685-525年

Horkhebit的地位很高,是皇家密封的旗手、埃及神殿的首席牧师和内阁的监督者。石棺长2.55米,宽1.21米,是埃及石雕的杰作之一,上面有古埃及象形文字,来自死者的书。

古埃及文明是指尼罗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区,时间断限为公元前5000年的塔萨文化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历史,专家们实际探讨的是通常所说的历史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古埃及是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阿拉伯文化的源头之一。

5000多年前,古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后来被欧洲人称为“神的文字”。古埃及人认为他们的文字是月神、计算与学问之神图特所造,和中国人“仓颉造字”的传说相似。今人通过物件形文字的破译,才得以开启古埃及文化宝库。

在古埃及人看来,“现实”只是生命的一个阶段,因为灵魂是“永生”的。人死后,如果顺利,灵魂经历一次危险的冥界游历后,还会再次回到躯体中,生命将再次复活,并不再死去。只是,这次复活不是在尘世,而是在陵墓里。因此埃及人十分重视保护法老王和大奴隶主的尸体,不惜代价地建造陵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的由来。

由于担心尸体腐烂就不能复活,他们就想到用石头来雕刻国王、王妃的像储存下来。国王在阴间也要享受在人间时的一切欢乐,所以他们把尘世中的一切东西都“复制”刻画在墓壁上以备来世再用。这样就产生、发展了埃及的雕刻、绘画艺术。

这些陈列的大大小小的文物令人大开眼界,他们是辉煌文明留下的缩影,若不是人们把它们挖掘出来,至今还会孤独地沉睡在沙漠中无人知晓。

古老的石块壁画穿越千年的风沙,依然鲜活如此,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古埃及文化用既直接又一致的艺术语言生动地表现了自然形态和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

年轻女子的木乃伊,色彩依旧鲜亮。
木乃伊(人工干尸)是用防腐香料处理尸体,用细亚麻布层层包裹,再全身刺满祷文。年久干瘪,即形成木乃伊。制作木乃伊反映出了古埃及医学水平所达到的成就。

棺木是古埃及葬仪中重要的一部分,棺木不仅保护木乃伊的完好,而且保护死者亡灵在前往朝拜欧塞里斯(Osiris是古埃及生命及死后的主宰神)的旅途中一路平安。

棺木上雕刻着死者的名字、职位,还有向阿努比斯(Anubis是古埃及的死神,常以黑色胡狼或犬神的形态出现)和欧塞里斯祈祷的经文,一侧画著双眼,好让死者看到赐予生命力的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朋内布墓室》约公元前2381—2323年 石灰石 彩绘
此墓群设立于第五王朝(古王朝时期),考古上认为是以色斯或者乌尼斯在位期间。

朋内布是一位负责给国王披袍加冕的宫廷官员,他的墓穴上部结构包括一间彩绘的祭室,由一道玄关与墓园相连。

祭室内一道风格化的壁龛式门廊(即所谓“假门”)提供了一条与死者进行象征性接触的渠道。

《Wennefer的石棺》埃及30王朝 公元前380-332年 长2.58米 出土于埃及萨卡拉。

萨克勒展馆内的《丹铎神庙》约公元前15年罗马时期 当时埃及的统治者是奥古斯都·凯撒

丹铎神庙是供奉古埃及司生育和繁殖的女神伊希斯以及她旁边两个被神化的孩子皮德斯和皮奥。据称这两个孩子是努比亚一位酋长的儿子,不幸落入尼罗河中,神庙中的浮雕便描述了两个孩子对伊希斯及其夫君冥王欧西里斯的膜拜。庙里有女神伊希斯的雕像。

1965年,埃及修建阿斯旺大水坝,急需搬迁大量文物,美国慷慨地给埃及1600万美元并帮助迁建了几处大庙古蹟,这座丹铎神庙是濒临淹没水底时,埃及政府1967年赠送给美国的。

神殿总重量为800吨,拆搬的时候为确保重灌时保持原貌,专家们不仅绘制了细部图,还给每块砖都打了标号。

它拥有一座神庙的基本组成部分:一座大门、一副门廊、一间祭室和一个神堂。门廊圆柱上有植物柱头,墙上的浮雕描绘出法老向神灵供奉祭品的画面。

为了装下这座神庙,博物馆专门修建了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玻璃大厅,让这座曾常年被尼罗河水涨潮时淹没的神庙得以每天享受温暖的阳光,并效仿其埃及原址靠近尼罗河区域的特点,为神庙设计了一池潭水。

《阿蒙霍特普三世的两座雕像》埃及18王朝 公元前1390-1353年 来自卢克索

希腊罗马艺术馆

一楼的南厅,是古希腊罗马展厅。

古希腊、罗马的雕塑注重个体的精雕细琢,讲究人体本身的美感逼真:肌肉分布均匀,人物线条优美,表情自然丰富。古希腊、罗马的雕刻家们对人体有着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写实技巧,创造出许多典雅、完美的人物形象。而这些脍炙人口的艺术佳品更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让人由衷感慨其文化底蕴的厚实。

《狄厄尼索斯》(Dionysus)罗马帝国奥古斯(Augustan)或胡里奥-克劳迪安(Julio-Claudian )时期公元前27年至公元68年
狄厄尼索斯是希腊神话的酒神,相当于罗马神话的巴克斯,在古希腊艺术中有很高的地位,负责葡萄的丰收。他旁边是希望女神的雕像,从雕塑结构来看,希望女神是作为酒神的支柱存在,支撑着他伸出的左臂。用小雕像支撑大雕像的形式在古典艺术中并不少见。

大理石雕塑《Diadoumenos》
Diadoumenos原件是公元前430年波利克里托斯(Polykleitos )制作的希腊青铜雕塑,这是罗马人的复制品,制作的年代大约为公元69-96年,高度185.42 cm。
Diadoumenos 这个名字无法直接翻译,这是古希腊雕塑家波利克里托斯(前5-4世纪)塑造的三种典型造型之一,这三种造型都是“理想化的裸体男性运动明星形象”:Diadoumenos 意思是diadem-bearer:带着王冠的人;Doryphoros 意思是Spear-Bearer :拿着长矛的人;Discophoros 意思是Discus-Bearer :拿着铁饼的人。这件雕塑是属于带着王冠的人型别,戴的是比赛胜利后的扎头带。
波利克里托斯提出“头与身长为1:7最美”的人体结构原则,并体现于自己的作品中。雕像塑造的是一个体格健壮充满朝气的青年战士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对英勇战士们的崇敬心情。他肌肉发达,右腿站立,身体的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腿则稍稍向后弯曲着地。随着两脚位置的变化,人体全身的肌肉都随之运动起来,充满了欲动未动的感觉。整个的人体动态十分统一和谐,右脚支撑身体,躯干向左倾,头向右转,仿佛在运动中寻求平衡。这种人体构型由于能使静立的雕像产生很强的动感。后来广泛地被雕塑家们所采纳,几乎成了一种模式。这尊雕塑被认为是希腊雕塑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所出现的一种程式化现象。

古希腊《阿提密斯神殿大理石柱》
阿提密斯(Artemis有译为阿尔忒弥斯)是希腊的狩猎女神,宙斯的女儿,阿拉伯人称她Lat,埃及人称她依西斯(Isis),而罗马人则称她戴安娜(Diana),在古代的希腊阿提密丝女神深受敬仰,因此在希腊古城爱菲索斯(现土耳其境以弗所附近)以大理石为基础建了被称为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提密斯神殿。
阿提密斯神殿曾经历过七次重建,首座阿提密斯神殿于公元前550年由吕底亚王国的克罗索斯发动,后来在波斯的阿契美尼德帝国时建成。建筑师是Samos、Chersihon及他的儿子Metagenes,以爱奥尼亚柱式(Ionian) 126根高60英尺大理石柱支撑,长425英尺,宽230英尺。据称建筑时间前后长达120年,是首座全部由大理石建成的当时最大的建筑物。整座建筑物均由铜、银、黄金及象牙浮雕装饰,在中央的“U”形祭坛摆放著阿提密斯女神的雕像,供人膜拜。在公元前356年神殿被黑若斯达特斯焚毁。其后的重建,大理石柱长度增至21.7米,并且多了十三级阶梯围绕在旁边。最后,由于爱菲索斯人转信基督教,神殿在公元401年被St. John Chrysostom摧毁。该神庙至今只剩下一根柱子。

大理石石棺《酒神游行》(dionysian procession)古罗马 帝国晚期 约公元260-270年

这具石棺是葬礼艺术品精致的典范。石棺两侧和正面以高浮雕饰有四十个人物和动物像,位居中心坐在豹身上的是酒神狄俄尼索斯,两侧四个较大站立人像,由左至右分别代表四季:冬、春、夏、秋。其他相关人物和祭礼用具全部以较小比例雕刻,石棺呈弧形的两端较大的几组人像,包括大地和水的化身。
酒神狄厄尼索斯在奥林匹亚圣山的传说中是宙斯与赛墨勒之子。古希腊人对酒神的祭祀是祕密宗教仪式之一。他乘坐着他那辆由野兽黑豹拉的车到处游荡,凡他所到之处,便教人如何种植葡萄和酿出甜美的葡萄酒。据说他就这样漫游,从希腊到小亚细亚,甚至敢于冒险,远到印度和埃塞俄比亚。他走到哪儿,乐声、歌声、狂饮就跟到哪儿。他的侍从们,被称为酒神的信徒,也因他们的吵闹无序而出名。他们肆无忌惮地狂笑,漫不经心地喝酒、跳舞和唱歌。

《胡子大力士》(Marble statue of a bearded Hercules),创作于罗马弗拉维安时期,公元68-98年
真人般大小的大理石雕像《胡子大力士》原是在古罗马一公共浴室里,十七世纪初被罗马一位侯爵收集并进行了修复,当时还配备了武器,后去掉。

阿玛萨斯石棺——塞浦路斯,公元前475-450年,石灰石
这具石棺的主人毋庸置疑是一位阿玛萨斯的国王。画面表现在公元前五世纪塞浦路斯多元文化背景下,这位统治者的权力和对神祗的虔诚。石棺的长边上一队战车在骑马的侍卫护送下前行,步兵紧随其后,最尊贵的可能是遮阳伞下的那位人物。短边上刻画了古代近东阿斯塔特女神的形象和一排古埃及贝斯神的雕像,这两位神祗都与生育力有关。石棺表面依然存留着的色彩令人惊叹。

大理石雕像《阿芙罗狄蒂》(Marble statue of Aphrodite )公元二世纪 罗马时代
希腊神话的阿芙罗狄蒂相当于罗马神话的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爱和婚姻女神。与现藏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米洛的维纳斯》》(Venus de Milo)一样,也是双臂已断,头部侧向左,高贵端庄。所不同的是身体全裸,其丰满的胸脯、浑圆的双肩、柔韧的腰肢和美丽修长的双腿,呈现一种成熟的女性美,体现了充实的内在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在风格上接近公元前四世纪古典主义盛期的作品。
该雕塑的小腿原来是残缺的,是参照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收藏的维纳斯雕塑(现在乌菲兹美术馆)复制的。

《铜像运动员》 希腊 公元前3-1世纪
这是在希腊罗马艺术馆展览中少有的古希腊铜雕塑,不知名的雕塑家作品,创作于公元前一世纪或三世纪。专家判断这件雕塑是一个没有带王冠的王子或者君主,右手握有长矛,有可能是帕加马(Pergamon)的阿塔罗斯二世(Attalus II Philadelphus,公元前220-前138年)的肖像雕塑。但专家的意见不统一。

《胡须男人的头像》塞浦路斯 公元前六世纪初 石灰石

《受伤的战士雕像》罗马时期 公元138-181年 这尊大理石雕像是公元前460-450年古希腊铜雕像的摹制品。

欧洲雕塑及装饰艺术馆

按照时间顺序,欧洲雕塑史上有几个最重要的代表时期或人物: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现代主义时期奥古斯特·罗丹。欧洲人用雕塑的方式书写了欧洲文化的历史,通过欣赏这些雕塑,不但受到艺术的薰陶,而且可以了解欧洲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

《桌子上的爱》(La Table aux Amours)作者巴尔托利尼(Lorenzo Bartolini,1777-1850)作于1845年
巴尔托利尼(Lorenzo Bartolini)是佛罗伦萨的雕塑家,同时代的卡诺瓦是威尼斯的雕塑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分为“五大强国”:罗马,威尼斯,米兰,锡耶纳和佛罗伦萨。据记载:巴尔托利尼是佛罗伦萨雕塑界的“领军人物”,他率领和激励佛罗伦萨的艺术家们,与威尼斯的卡诺瓦及其追随者竞争。英法俄德和美国等,争先恐后地抢购巴尔托利尼和卡诺瓦的作品。这种竞争,使得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国家”都脱离了罗马的巴洛克风格,进入新古典主义风格。

《珀尔修斯与美杜莎的人头》(Perseus with the head of Medusa)作者卡诺瓦(Antonio Canova,1757-1822),作于1804-1806 年。
珀尔修斯是希腊神话中宙斯和达那厄的儿子,也是希腊神话中有名的英雄。为了不让自己的母亲受辱,他自愿去斩下妖女美杜莎的头。美杜莎的每根头发都是毒蛇,谁要是被她看上一眼,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女神雅典娜欣赏他的勇气,送给他盾牌还有武器,让他成功地打败妖女。在返回的途中用美杜莎的头将海怪变成石头,解救了公主安德罗墨达(即仙女座守护神),并且与公主结了婚。最后他将美杜莎的头献给了智慧女神。雅典娜履行诺言,将珀尔修斯升到天界,给他一个荣耀的宝座——英仙座。珀尔修斯在天空中,仍然手提着美杜莎的头,一副英武气概。他的名字也因此成为有责任和有信用的代名词。

这座胸像很多年前看到过介绍文章,展品资讯给拍模糊了,网上一直没有查询到资料,有了解的朋友敬请补充介绍。

大理石雕塑《俄尔甫斯》(Orpheus)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 作者Cristofano da bracciano(或称Cristoforo Stati)1556-1619
在希腊神话里,俄尔甫斯是阿波罗的儿子,一个歌手和竖琴演奏天才,他的歌声和琴声出神入化,撼天地动鬼神,可使木石生悲,猛兽驯服。古希腊人将他尊为“音乐之父”,以此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他不仅音乐天赋超人,爱情故事悲惨,是古今中外神话历史上,曾经进入到冥界又活着出来的极少数传奇人物之一,“所以被希腊人视为英雄”。他的故事被意大利剧作家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编成巴洛克歌剧。

《安德罗墨达与海怪》(Andromeda and the Sea Monster) 1694 多梅尼科·桂帝(Domenico Guidi1625-1701)意大利

在古希腊神话中,安德罗墨达(Andromeda)是埃塞俄比亚国王刻甫斯(Cepheus)与王后卡西奥佩娅(Cassiopeia)之女,其母因不断炫耀女儿的美丽而得罪了海神波塞冬之妻安菲特里忒。安菲特里忒要波塞冬替她报仇,波塞冬遂派海怪刻托(Ceto)蹂躏埃塞俄比亚,刻甫斯大骇,请求神谕,神谕揭示解救的唯一方法是献上安德罗墨达。
她被父母用铁索锁在刻托经过路上的一块礁石上,后来宙斯之子珀耳修斯(Perseus)刚巧路过瞥见惨剧。安德罗墨达的父母求珀耳修斯营救他们的女儿,作为条件他可以娶安德罗墨达为妻与成为埃塞俄比亚的国王。于是珀耳修斯力战并杀死了刻托,救出安德罗墨达并如约与其结婚。

《思想者》奥古斯特·罗丹 (Auguste Rodin 1840-1917)法国 1880年
罗丹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的地位。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The Thinker《思想者》作品取材于但丁的《神曲》,创造的是一个身材强壮的巨人弯腰屈膝的坐着,右手托腮,嘴咬著自己的手,他默默凝视著下面被洪水吞噬的苦难深重的人们。他爱人类,难以对那些罪人作出最后判决,他深怀同情,陷入极大痛苦和永恒的沉思之中。意在象征著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思想者》是罗丹晚年最伟大的杰作,在以后的社会程序中一直发生著强大的作用。尤其在20世纪初,它被视为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征。

《气球纪念碑》Balloon Monument 克洛迪昂(本名克劳德.米歇尔)Claude Michel (Clodion) (1738–1814年) 法国巴黎 1784年(这张照片居然照糊了)赤陶 高109.5cm
这件雕塑是法国雕塑家克洛迪昂为纪念1783年法国人蒙哥尔费兄弟第一次热气球成功升空而作。在他想像出来的这场洛可可式的快乐之旅中,小天使堆起一梱捆干草以发射热气球,“名誉”在旁指引,风神伊俄勒斯也来助了一臂之力。

教堂主题风格的中古艺术馆
欧洲的装饰艺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就已登峰造极——那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将建筑、家俱和家居装饰当作另一种艺术创作,他们将古希腊的传说故事雕刻在建筑物上,用象牙片与动物的骨头精心制作成漂亮的扇子,在家俱的边角或立柱上雕刻出不可思议的线条和花纹——你也许会对他们的艺术天分和创作的完美程度感到难以置信,你甚至更愿意相信,那些巧夺天工的杰作,或许是缪斯(Muse 古希腊传说中掌管艺术的女神)带给人类的礼物。

在这里,你能见到的艺术品从建筑构件到油画、雕塑、壁毯、金银器,你能领略到的也尽是中世纪艺术的巅峰与精品。

《巴利亚多利德大教堂18世纪唱诗班隔屏》Choir screen from the Cathedral of Valla
哇喔~走到这里就被深深吸引,昏暗的光线模拟中世纪教堂的氛围,向上延伸的巨大空间营造出了大教堂般的恢弘气势,正面锻铁格子窗,曾被安置在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的教堂中殿,将唱诗班与公众隔开,被废弃之后围栏就被收藏至此。

《波利尼修女》Poligny Virgin ,法国,大约1420年

中古时期崛起的拉丁教会成为最重要的艺术赞助者,来自巴黎城外的圣德尼皇家修道院(Basilique de Saint-Denis)、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irs)、亚眠大教堂(Amiens Cathedral)等重要建筑的彩绘玻璃窗唤起人们对教堂建筑鼎盛时期的记忆,见证著西方修道院和教堂曾经拥有的辉煌。其它哥特(Gothic)时期的佳作包括奢华的餐具以及轮流展出的挂毯,使人仿佛置身于中世纪晚期贵族的宫廷社会。

意大利玻璃彩绘
在欧洲,彩绘玻璃比哥特建筑的历史还要早200—500年。在意大利各地,比如罗马、米兰、那不勒斯和拉韦纳都有著名的玻璃作坊。工匠们继承了罗马传统,将各种矿物质新增到制作玻璃的原料中去,制作出色彩各异的玻璃,然后根据画稿将彩色玻璃镶嵌成人物或风景的图案,制作教堂的玻璃窗,阳光透过五彩缤纷的彩色玻璃窗,产生斑斓迷离的视觉效果和一种虚幻离奇的神祕感,把信徒们带进“天国”的氛围中去。

彩绘玻璃《撒拉戈撒的圣文森传说及其遗骨史》中的场景,法国 来自巴黎圣日耳曼德佩修道院中的圣母小堂(现已摧毁)约1245-47年,熔色玻璃
圣日耳曼德佩修道院的修道士特别崇敬圣文森(卒于304年),修道院就是为了接受这位圣人的一件束腰外衣遗物而修建,窗户图案描述了这个故事的场景。
墙上搁架上是《耶稣遭背叛与逮捕浮雕》法国皮卡第 来自亚眠大教堂,约1264-88年,石灰石
在中世纪的教堂里,诗班席隔屏将教堂正殿与唱诗班分隔开来,隔屏上常装饰著华丽的叙事图案,尤其是耶稣受难的故事,即他在世上经历的最后一些事件。这件浮雕以极戏剧化的方式压缩呈现了四个重要事件:彼得拔刀削掉大祭司的仆人马勒古的耳朵;耶稣奇蹟般的复原了他的耳朵;犹大用亲吻的暗号背叛耶稣;罗马士兵逮捕耶稣。隔屏因阻碍人们参与教堂仪式最终都被拆除,这是亚眠大教堂存留下来储存最完好、最大的叙事雕塑之一。

《摩西和亚伦与法老》Master of the Dinteville Allegory 尼德兰 木板油画 1537年176.5 x 192.7 cm

在欧洲装饰艺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法国装饰艺术。法国自16世纪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之后,就一直是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和时尚生活中心。既使是在军事家拿破仑统治法国时期,也未曾改变这一点。优雅时尚的生活方式和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一样,历来是法国的骄傲。在家俱装饰设计上,除了经常采用贵重的材料做主体外,还经常采用青铜、象牙、磨漆等手段对家俱进行处理,以增强家俱的豪华程度。法国在历史上是“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等各种风格古典家俱的最主要生产地。

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挂毯画也是最被珍视的艺术表现形式。

挂毯是繁琐、精美、高贵的,丰富的色彩、细密的纹理和神祕的故事是其艺术魅力的所在。

531号陈列室《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的卧室》State Bedroom in the Style of Louis ⅪV 整间卧室灯光昏暗,但金碧辉煌,极致奢华。

路易十四扮演太阳的扮相(图片来自网络)据说因身高仅有158cm,他首开了穿高跟鞋的先河。
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1638~1715),史称路易大帝,在位72年,他亲政的55年(1661~1715),是法国专制制度极盛时期。路易十四非常热爱舞蹈艺术。他从少年起就每天接受舞蹈训练,长达20年之久。他曾扮演了芭蕾舞剧《夜》中的太阳的角色,而被人们誉为“太阳王”。

床周边的挂毯是路易十四的情妇Marquise de Montespan(1641-1707年)为国王和他的孩子们定制。 床左边是名为《空气》的一幅挂毯,拒信作者是夏尔.勒.布朗 (法国1619-1690)约1683年 羊毛 帆布面(4.27*2.74米)
此图中路易十四被描述为朱庇特,同时也是空气的化身,他以老鹰为坐骑,手持短剑和盾牌,身边环绕着鸟禽、蝴蝶、号角和其他管乐器,精巧的图案设计被认为是出自夏尔.勒.布朗之手,以斜向平行鍼法刺绣,银线和镀金银线绣出箭尾型和螺旋形纹样,形成复杂精细的背景。这幅作品是一套八幅以四大元素和四季为主题挂毯之一,大都会博物馆藏有其中4幅。

床头右侧名为《夏》的挂毯

床头左侧名为《春》的挂毯

床头右侧名为《火》的挂毯

展厅卧室里的《石灰岩壁炉》Jean Andre Le Paute(1618-1682年)于1660-1670年设计

这套瓷器色彩太诱人,非常喜爱,但是一直没有查到这套瓷器的资料。

《镶嵌钻石、珐琅和金的银质座钟》法国 Lucien Falize(1839-1897年)设计并制作珐琅,Firm of Le Roy et Fils(1828-1898年)制作机芯,Bapst and Falize制作外壳,Le´on Che´debille(died 1883年)造型。

《镀银装饰的胡桃木柜》法国巴黎 Jean Brandely(约1855-67年)设计,Charles-Guillaume Diehl(1811-1885)于1867年制作

——亚洲艺术馆——

亚洲艺术藏品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四千年至今,展现了中国、日本、朝鲜、南亚、东南亚等国的古今文化。
大都会博物馆1915年建立远东艺术馆,1986年改名为亚洲艺术馆。在博物馆理事会成员道格拉斯 迪龙的推动下,馆内不断增加亚洲的艺术品和文物。亚洲馆里展出的中国文物有不少是稀世珍宝,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在这里清晰展现。如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良渚文化的陶器玉器,商周汉青铜器,唐宋明清瓷器,明清家俱、绘画等,不少还是中国失传的孤品,价值连城。

大都会博物馆所收藏的中国历代瓷器陈列在二楼亚洲馆大厅四周。藏品从早期青瓷、白瓷,唐代长沙窑、三彩,宋代定、官、哥、钧五大名窑,到元代青花、釉里红,明、清之际的景德镇青花、红釉、黄釉、斗彩、五彩、墨彩等等应有尽有。在那里几乎可以看到完整、详尽的中国瓷器史。

博物馆的藏瓷不只是瓷的种类全、数量多,而且大多是精品,有些甚至是稀世珍宝。

阿斯特庭院——又名“明轩”
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主楼二层的玻璃天棚内,阳关灿烂,四季如春,跨过月洞门即进入一座精巧完美的苏州园林“明轩”,园中曲径通幽,靠墙处一亭翼然,旁边是如精工雕琢般太湖石,还有曲折的回廊和山墙,起伏的屋簷灰色的砖瓦。小巧的窗户,映着外面摇曳的竹影。

收藏于亚洲馆的这座庭院,是1979年由“文森特阿斯特基金会”的阿斯特夫人(Brooke Astor)捐资兴建。这位慈善家曾经在中国度过了美妙的少年时代,甚至还会说几句苏州口音的中文。是大都会的长期理事,也是纽约最有影响力的俱乐部董事之一。庭院的建造方案由阿斯特夫人、世界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先生和许多建筑专家一同审稿,以苏州网师园中的殿春簃小院为原型建造。这座中式庭院“明轩”里的物品全都是在苏州以手工制成,在1980年请中国建筑研究院陈从周教授及26位中国工程师和工匠在这里组合起来。这段历史对美国来说是个里程碑,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之间第一次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开创了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先河。

园林的一角,有两块英文的碑记。其中一块写着:“大都会博物馆衷心感谢中国苏州园林局的能工巧匠,他们高超的技术构成了本园不可缺少的部分。”另外一块记录著馆方对这个园林赞助人的感激:“这座明代学者隐居的园林和书房,从构想到实现,归功于布鲁克·阿斯特夫人长期以来慷慨的捐助。”

楠木轩房中的明代衣柜

明代洗手盆

这是一幅大运河地图长卷

为配合“明轩”的修建,同时专门新建东方艺术画廊,它环抱了“明轩”的三面,两组建筑互为映衬,这里经常展出中国古代艺术品,成为观赏和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中心。

《倣郭忠恕摹王维辋川图》卷 明代 佚名 16世纪

《山水人物图》轴 明代 周臣(1455-1536)

《药师经变》 元代 约1319年 水基颜料绘于草黏土上
二楼亚洲展厅的入口处(中国馆的馆首)立著一幅巨大的彩墨壁画:药师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胁侍两侧,周遭有8大接引菩萨,12神将,各率7000药叉眷属,护佑各地受持药师佛名号众生。这就是来自中国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的元代壁画《药师经变》。
壁画铺满了整面60多平方米的墙壁,气势恢宏,构图精美,色彩艳丽,端坐壁画前,心中五味杂陈。
文章末尾有转自段立生先生有关《药师经变》的解析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了解。

《北魏孝文帝礼佛图》 北魏王朝(386-534)约522-523年 石灰石 高208.3cm宽393.7cm 龙门宾阳洞
浮雕雕刻的内容是孝文帝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在诸王、中官及手持伞盖、羽葆、长剑、香盒的近侍宫女和御林军的前导和簇拥下,缓缓行进的场面。画面构图严谨,错落有致和谐统一,形象地展示了1500年前,北魏皇室贵族崇尚佛教、列队礼佛的恢弘场面,是北魏社会宗教生活的生动再现,更是佛教造像汉化的代表之作,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龙门宾阳洞是宣武帝为了纪念父母孝文皇帝和文昭皇后,为他们祈求冥福特别凿造的。洞璧两侧有四层大型浮雕群,共18组。其中(自上而下)第三层北边的皇帝礼佛图和南边的皇后礼佛图合称帝后礼佛图,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礼佛的情景,是整个浮雕群像的中心和最精彩的部分。
这二件国宝在20世纪30年代兵荒马乱之际被盗往美国,《北魏孝文帝礼佛图》赫然摆在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了该馆镇馆之宝之一。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这一稀世珍宝。另一幅《文昭皇后礼佛图》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燃灯佛》北魏(公元550-560)489-495年 涂颜料的砂岩 高332.6cm,宽190.5cm
燃灯佛(梵Di^pam!kara):又叫定光如来、普光如来,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
燃灯,“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燃灯佛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佛授记《金刚经》:“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左后方是《交脚菩萨像》 北魏 云冈石窟 彩绘石雕

燃灯佛石雕背面
右侧:东魏石碑 高308cm

《观音石造像》北齐 (公元550-560)高419.1cm
观音像后方是:《石雕佛手》北齐 北响堂山北窟
《彩绘石雕菩萨头像》 唐代 天龙山第21窟

《供奉弥勒佛像鎏金青铜祭坛》 北魏正光5年 公元524年 高76.8cm
六世纪早期在北魏宫廷中发展出一种造像风格,其特点是人物身形瘦削,衣袍厚重满遮。弥勒佛在中国早期佛教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们认为这位菩萨(已觉悟的救世者)将在下个宇宙纪元成为佛教被毁灭又复兴后继续传法的未来佛。造像上刻有弥勒佛的名字,有铭文:“牛猷为亡儿造金铜弥勒像”,委托人希望亡子和其他亲人最终能在佛前重聚。1924年出土于河北正定县郊,是北朝金铜造像的杰出代表。

《彩绘石雕四佛塔》 石灰石 北齐(公元560-575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方王朝之一。

来自山东的北齐四面佛神坛

《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石雕碑碣 》唐代 高163.8cm 来自河南

《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另一面(7世纪)

《石狮》 北齐 高65.4cm
随随便便摆在佛像馆门前看门的一对黑乎乎不起眼的石狮子,细看标牌却是很有年头的宝贝。

《彩绘飞熊纹陶壶》 西汉 高20.8cm 公元前206—公元9年
这尊彩绘陶壶,其绚丽的彩色颜料使用和自信奔放、挥洒自如的黑色笔触而达成完美的装饰效果展现了西汉时代个性张扬的一面。据考证,这个蓝色呲牙咧嘴的怪兽代表天狼星。

《唐三彩女骑手和马 《骆驼甬》 《骑马俑》(7世纪中期到8世纪)

《三彩马伕与三彩马》 唐代 马伕高65.4cm

《青铜车轭》(一对)西周 公元前1046—771年 高16.5cm

《青铜敦》 东周时期

《青铜瓯》商代 公元前1500—1046年 3000多年前中国的铸铜技术由此可见一斑。

《东汉绿釉陶器》—— 这组绿釉彩陶的整体展示,各种动态的小人和动物,惟妙惟肖,俏皮可爱,犹如一册反应东汉生活与习俗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展开。
下面一层从左至右:家禽、牧羊群、羊圈、磨坊、羊圈
上层有:陶灶、陶井、陶舍、陶楼,陶楼。

由左至右:西晋龙首青铜器皿、东汉鎏金龙首、汉代鹿形青铜盂、西汉瓦当(墙上直径18.4cm和17.8cm)长乐未央瓦当(墙上直径17.8cm)、东汉铜镜4面、西汉镶嵌金银青铜剑、东周至西汉玉剑饰、东汉龟形铜印章、东汉龟形银印章、西汉嵌银铜环饰、西汉青铜镇、西汉鎏金青铜酒壶

《有牙玉璧》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公元前2400—1900年

亚洲馆东南亚的石刻神像也是非常精彩,不过对于印度神完全搞不清楚呀,大家只能看看图片欣赏一下了。

《耆那教白衣派祖师打坐像》印度古吉拉特邦或拉贾斯坦邦 佛像高99cm 大理石 公元11世纪早期 索兰基时代

《耆那教会议厅天花板 》Ceiling of Jain Meeting Hall,在243号展厅里的雕工复杂的木质穹顶和阳台,以前是印度古吉拉特邦一座耆那教寺庙的组成部分。

耆那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印度有0.4%的居民信奉耆那教,该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会导致解脱之路,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

这座寺庙穹顶的雕刻繁复细腻,异常精美,巧夺天工。

《天界的音乐家》(Gandharva)印度卡纳塔克邦 可能是达尔瓦尔西遮娄其王朝时期 公元11世纪 板岩

三尊佛像分别是公元10世纪、10-11世纪、11-12世纪

这舞蹈身姿,曼妙、高难度!

公元10-11世纪

《爱恋的夫妇》 Loving Couple
印度(Orissa) ,Eastern Ganga Dynasty, 13世纪

《斧形礼器》印度尼西亚 青铜 约公元前100-300年青铜与铁器时代 可能来自苏拉威西岛
这件礼器是概念和工艺上的双重杰作,几乎可以肯定它曾是一件悬挂起来供人叩击的打击乐器。此斧可以与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所藏的“玛卡萨”斧相比拟。

公元10-11世纪 一群体态丰腴的女神,笑靥如花,舞姿婀娜。

——欧洲绘画艺术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对外展示的欧洲绘画藏品分布在几个展厅,包括欧洲油画展厅,素描和版画展厅,雷曼展厅和现代艺术展厅。其中欧洲油画展厅是核心部分。这其中又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展厅,600-644号共49个展室在2楼中央部分,展示欧洲13世纪末文艺复兴初期开始,直至18世纪前期部分浪漫派的油画作品。800-827号共计27个展室在2楼西翼,陈列包括18世纪浪漫派直至19世纪印象派、后印象派等为主的油画作品。

举世闻名的文艺复兴运动大约发生在14~16世纪,是继古希腊、罗马后的欧洲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高峰。这是欧洲历史程序中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文艺复兴的起源和主要发展程序基本上都是在意大利完成的,分为开端、早期、盛期和晚期四个阶段。开端指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从中世纪向新时代的转变和过渡,新的写实因素开始出现。早期文艺复兴是大批艺术家对新的艺术精神和因素的探索阶段,尽管这时的艺术还不成熟,尚未形成理想化的规范,却能体现出艺术的真挚和淳朴。盛期文艺复兴是意大利艺术最辉煌的时期,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新的古典艺术规范建立,绘画技法发展。晚期文艺复兴是一个探索艺术新风格、突破盛期艺术规范的过渡时期。

《Saint Many Magdalen Holding a Crucifix》斯皮尼罗.阿莱蒂诺(Spinello Aretino1350-1410)意大利 1395-1400年

《圣母加冕 》乔万尼·迪·保罗Giovanni di Tano Fei 意大利锡耶纳 1394年 199.1 x 193 cm

画家乔万尼·迪·保罗(giovanni di paolo 1420 – 1482)是15世纪锡耶纳画派中最富个性的画家,他是达特奥·特·巴努达罗的弟子,特别是受到萨塞特(Sassetta)和法布里亚诺的影响,乔万尼·迪·保罗初期的作品是为锡耶纳的圣多明尼加教堂绘制的祭坛画,他的作品中,把写实的细节组合在非现实的构图之中,颇富诗意。1440年以后,在乔万尼·迪·保罗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一种类似表现主义的风格,神经质般的颤抖著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闪动着的色彩,形成了他的艺术特点。

《圣母圣子与圣徒 》乔万尼·迪·保罗(Giovanni di Paolo ) 意大利锡耶纳 1454年 210.2 x 65.7cm(带框)

《圣徒彼得、玛莎、玛丽·马格德伦和伦纳德》Saints Peter,Martha,Mary Magdalen,and Leonard 威尼斯 1514 年 科雷乔 意大利
柯雷乔 ,原名安东尼奥·阿列格利(Antonio Correggio,1494—1534),出生于北意大利帕多瓦附近的小村柯雷乔。文艺复兴晚期画家,也是16世纪早期的创新派画家、壁画装饰艺术的开拓者。他的绘画以轻快流利、妩媚潇洒,并富于肉感的绚烂色彩为特征。

左侧:《圣母子与亚历山大的圣凯瑟琳 》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 安东尼·范戴克爵士(Anthony van Dyck 1599-1641) 比利时弗拉芒 画布油画 109.2 x 90.8 cm
右侧:《圣罗莎莉为遭受瘟疫的巴勒莫祈求 》Saint Rosalie Interceding for the Plague-stricken of Palermo(1624)安东尼·范戴克爵士(Anthony van Dyck 1599-1641)画布油画 99.7 x 73.7 cm

《妇女肖像画 》Portrait of a Woman,Called the Marehesa Durazzo 约1622-1625 安东尼·凡·戴克(1634-1635)画布油画

《詹姆斯·斯图尔特,里士满和伦诺克斯公爵画像 》James Stuart (1612-1655), Duke of Richmond and Lennox 安东尼·范·戴克(1634-1635)画布油画 215.9 x 127.6 cm


安东尼·范.戴克爵士(Anthony van Dyck 1599-1641),17世纪著名的佛兰德斯画家,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时期的英国宫廷首席画家。查理一世及其皇族的许多著名画像都是由范戴克创作的。他的画像轻松高贵的风格,影响了英国肖像画将近150年。他还创作了许多圣经故事和神话题材的作品,并且改革了水彩画和蚀刻版画的技法。

《面包和鱼的奇蹟 》丁托列托(Jacopo Tintoretto ) 意大利 1545-1550年 154.9 x 407.7cm
作品取材于圣经中“五饼二鱼”的故事,圣经中耶稣渡过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亚海。有许多人因为看见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随他。耶稣上了山,和门徒一同坐在那里。那时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耶稣举目看见许多人来,就对腓力说:“我们从哪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他说这话是要试验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腓力回答说:“就是二十两银子的饼,叫他们各人吃一点,也是不够的。”有一个门徒,就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对耶稣说:“在这里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只是分给这许多人,还算什么呢?”耶稣说:“你们叫众人坐下。”原来那地方的草多,众人就坐下,数目约有五千。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分给那坐着的人,分鱼也是这样,都随着他们所要的。他们吃饱了,耶稣对门徒说:“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的。”他们便将那五个大麦饼的零碎,就是众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此作描画的便是这个场景。
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画派著名画家。生于威尼斯,1594年5月31日卒于同地。师从于提香门下。在长达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丁托列托主要活动在威尼斯。作品继承提香传统又有创新,在叙事传情方面突出强烈的运动,且色彩富丽奇幻,在威尼斯画派中独树一帜。

《收割者 》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尼德兰 1565年119 x 162 cm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1525-1569年)是16世纪尼德兰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欧洲独立风景画的开创者,同时被誉为专画农民生活题材的天才。由于他的两个儿子也是画家,并有一子与他同名,故称他为老勃鲁盖尔。老勃鲁盖尔早期的作品以民间传说和谚语作为题材,以后他的兴趣转向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地描绘尼德兰人民在西班牙统治下的生活与斗争,抨击和揭露战争的罪恶。老勃鲁盖尔的作品是当时普遍的社会情绪的反映。他是与意大利艺术风格相区别的最后一位尼德兰画家。
《收获者》是老勃鲁盖尔描绘尼德兰风土人情的一幅作品。这幅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满眼璀璨的金黄色,这黄是收获、是喜悦、更是尼德兰人民辛勤劳作的象征。从《收获者》中我们可以一窥16世纪的尼德兰的风土人情。

《鲁本斯和他的妻子海伦娜.福尔曼及他们的一个孩子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 弗兰德斯 1635 年。203.8x 158.1 cm

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年-1640),弗兰德画家,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鲁本斯对欧洲绘画产生过重大影响。法国17世纪后期开始至18世纪早期,流行一种鲁本斯风格的艺术风潮,主张色彩比线条重要。这是他的自画像。

《狩猎狼和狐狸》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弗兰德斯 1616 年 245.4*376.2cm
这是一幅可以和普桑的“掠夺萨宾女人”相媲美的震撼人心之钜作!

《乡村风光全景》A Panaramic Landscape with a Country Estate (1649)菲利普斯 德 科宁克(Philips Koninck 1619-1688)荷兰
画家所描绘的那种一马平川的全景图中,上半部分的云舒云卷和下半部分的沉静水平线形成对比,天空中云霭之间的一束光投射下来,整个场景顿时平添了一种史诗般的壮丽。

《圣女贞德被圣灵感召》朱尔·巴斯蒂安-勒帕热(1848-1884)法国 1879年 布面油画
圣女贞德是来自法国罗林的民族英雄。普法战争(1870-1871)之后,她在法国人心中引起了新的象征性共鸣,因为这场战争使她的家乡也陷入德国掌控中。1870-1880年代的巴黎沙龙接连展出了这位中世纪少女烈士的各种雕像和画像。巴斯蒂安-勒帕热自己就是罗林人,他描绘出贞德在她父母的花园中听到天使的声音、接受神的启示那一刻。巴斯蒂安1880年在沙龙展出了这幅画,许多批评家认为,画中几位圣人幽灵般的身影与这位艺术家的自然主义风格不甚相符。

《睡莲 》Water Lilies(1919)克劳德·莫奈 Claude Monet(1840-1926)画布油画 101 x 200 cm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睡莲和垂柳倒影》 Water Lilies, Reflections of Weeping Willows(1916-1919)克劳德·莫奈 Claude Monet(1840-1926) 画布油画

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

莫奈的《桥·睡莲》和《干草垛》

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连作《睡莲》。这是一部宏伟史诗,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第九交响乐”。1880年之后,莫奈与印象派的其他画家们疏远了,他在吉维尼造了一座小花园,住在里面作画。他喜欢把水与空气和某种具有意境的情调结合起来,这样产生了《睡莲》组画。沿着水面,美丽的睡莲一片片向湖面远处扩充套件开来,画家利用了树的倒影,衬托出花朵的层次,是十分有创造性的构思。莫奈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睡莲成了他晚年描绘的主题。此后27年里,他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主题。

《在海滨》By the Seashore 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法国1883年 布面油画 92.1 x 72.4 cm

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法国印象画派的著名画家、雕刻家。
阳光、空气、大自然、女人、鲜花和儿童,这是雷诺阿一生用丰富华美的色彩所弹奏的主题。雷诺阿一生都很贫困,但画面却很甜美、明丽。他所画的女性丰满娇丽、妩媚动人,目光中常常流露着一种淡淡的忧郁;所画儿童,天真纯洁。他是位卓越的人物画大师,晚年得了类风溼病,手脚都变形,十分痛苦,仍坚持作画。

这幅作品很可能是雷诺阿在工作室中完成的,他后来的妻子艾琳·沙利戈(Aline Charigot)充当了模特,坐在藤椅上摆造型。艾琳身后的海滩疑似描绘的是迪耶普附近的诺曼底海岸,这或是雷诺阿在1881、1882年间的意大利之旅,为他带来的灵感。

右面:《画室(窗前花瓶)》 The Studio (Vase before a Window)(1939)画布混沙油画 113 x 146.1 cm

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梵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高更向往原始和自然的生活。他希望在原始民族、东方艺术和黑人艺术中寻找一种单纯率真的画风,创造出既有原始神祕意味又有象征意义的艺术。他的画作充满大胆的色彩,在技法上采用色彩平涂,注重和谐而不强调对比。
左面:《穿灰色裤子的宫女》Odalisque with Gray Trousers (1927)画布油画 81.3cm
亨利. 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 野兽派的创始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闻名。
中间:《花园》Garden(1935)画布油画 90.2*90.5cm
皮埃尔.博纳尔Pierre Bonnard(1867-1947)法国那比派著名画家,他的风景油画以色彩的奇特魅力而闻名,他画作上绚烂的色彩效果,把色彩的对比度、音乐感、神祕性发挥到极致,使后来的彩画家们惊叹不已,仅能望其项背。

《柏树》Cypresses (1889)文森特.梵高 画布油画 93.4*74cm

《梵高自画像》1887年 文森特.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20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和德国表现艺术。

左面:《演员画像》The Actor (1904-1905)毕加索 画布油画 196.2 x 115.3 cm
中间:The Blind Man’s Meal 《盲人进餐》The Blind Man’s Meal(1903) 画布油画 95.3 x 94.6cm
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右边:《坐着的丑角》Seated Harlequin(1901)毕加索 画布油画 83.2 x 61.3 cm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1881–1973)西班牙画家 雕塑家 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毕加索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收获葡萄》勒尔米特Leon Augustin Lhermitte(1844-1925)法国 1884年
雷昂.奥古斯丁.勒尔米特是以画农民生活而著名的画家,他作品的题材包括剪羊毛和农田收获的生动场面。

《暴风雨》(The Storm,1880)皮埃尔.奥古斯特.库特 法国 油画
皮埃尔.奥古斯特.库特 Pierre Auguste Cot (1837-1883)法国学院艺术画家,绘画主要以神蹟为主题,以肖像画著名。库特油画《暴风雨》抓住了达夫尼斯和克洛伊在暴风雨中逃跑的一瞬间,表达了男女不同的性感力量之美、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和自由的向往,无论是艺术境界还是艺术手段方面,与前人同类作品相比,都是更上一层楼。
许多评论家说,库特的作品《暴风雨》取材于古希腊浪漫小说《达夫尼斯和克洛伊》(Daphnis and Chloe)。该作品的大概情节是:达夫尼斯是个富贵之家的男孩子,克洛伊是个穷苦人家的女孩子。因不测风云,幼儿时候,他们的父母把他们搞丢了;捡到了他们的农夫家庭收养了他们,大自然成了达夫尼斯和克洛伊的新家,牧羊短笛乐曲成了他们彼此召唤和心灵共鸣的神音。随着年龄增长,达夫尼斯和克洛伊的童年之爱发展为男女性爱。他们决定结婚。可是,又找到了他们的父母都不同意,嫌对方与自己的背景差别太大。在一个暴风雨之夜,达夫尼斯和克洛伊为爱情自由而逃跑了,到深山老林里、自己举办了婚礼。可是,他们不知道性生活,就是彼此为对方的裸体之美而痴迷的时候,也一直保持着童贞而不想为性欲而伤害对方。爱神下凡,告诉他们裸体性欲是自然之美,告诉他们彼此真诚相爱的性欲不是伤害而是幸福,教会了他们如何过幸福的夫妻性生活;同时,那些爱神扮装成凡人,说服了双方父母,说明了自由幸福比家庭背景更重要。在爱神的启发帮助下,双方父母都同意了孩子们的婚事;达夫尼斯和克洛伊回到抚养了他们的农夫家里,举办了庄重而朴实的婚礼,从此承担起为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 这段古希腊神话故事摘自“正一艺术”。

《弗里德兰战役》(Battle of Friedland)1861-1875年 让·路易·欧内斯特·梅索尼尔(Jean-Louis-Ernest Meissonier 1815-1891)法国
弗里德兰大捷是拿破仑极其辉煌的军事成就之一。弗里德兰,位于俄国,现已改名为普拉夫丁斯克。1807 年6 月14 日在此法军大败俄罗斯军队。这一战役,结束了第四次反法联盟,一大半普鲁士领土被拿破仑占领。弗里德兰战役后拿破仑成了欧洲中部及西部的实际统治者。
梅索尼尔主要从事风俗画和军事画题材的创作。他用一种精确描绘的手法来处理历史题材,笔法细腻、生动,有生活情趣。因为他取材于法国人民十分感兴趣的拿破仑出征的题材,曾获得大十字荣誉勋章。

非洲、大洋洲艺术馆

1969年曾任纽约州长及美国副总统的金融家纳尔逊.洛克菲勒捐赠了3000件艺术品给MET, 开设了非洲、大洋洲馆,此馆以迈克.洛克菲勒命名,以纪念在非洲探险失踪的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儿子。
此馆藏品形象夸张、风格质朴,非常富有想象力与表现力,展现了与东方文化、欧美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气质。

步入展馆就被这件悬挂在屋顶的号称“一飞冲天”的巨大展品所吸引,它长达80英尺,宽30英尺,由新几内亚Kwoma族270个艺术家以棕榈叶作原料,上面用漆画了各种图案,然后一块一块拼接创作的。原来是新几内亚Kwoma族人举行宗教仪式屋子里的天花板。现吊在展馆大厅的天花板上,产生一种教堂的氛围。

迈克.洛克菲勒196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在陆军服役半年之后又重回哈佛,从事人类学及考古学的研究。1961年的春天,迈克参加了博物馆的探险队,进入新几内亚的中央高地——巴里艾姆祕境,一直到9月,迈克和探险队的同伴们都住在深山密林里,将阿斯马答族土著人血腥的斗争一一摄影下来。在这段时间内,迈克还和很多土著人成为了好朋友。

9月以后,迈克随着探险队回到美国。在这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有阿斯马答(Asmat)族人的存在。他们是生活在新几内亚南部海岸的一个不大的部落。阿斯马答族人有一个自开天辟地来就存在的传统:凡男子成年之后都得经历一个考验,那就是猎取一颗人头,然后才能去求婚。他们到现在仍然相信,没有经历这个过程的男人就不配有后代。
迈克·洛克菲勒建立的纽约原始美术馆希望他能再去,向土著人购买晒人头的竿子 ——“猎头”,而他也对此充满了兴趣。两个月后,迈克·洛克菲勒再次前往新几内亚去做研究和探寻。但是在他还没有到达阿斯马答族的阿锥部落之前,就在新几内亚的南岸遇到风浪失去了踪迹。从大洋洲回来的俄罗斯研究人员得到令人震惊的结论:当地的土著人为了获得具有魔力的战利品,猎取了迈克·洛克菲勒的头颅,吃了他的肉。是不是就是这个传统最终夺去了迈克·洛克菲勒的性命,始终没有肯定的答案。

新几内亚Asmat独木舟长达48英尺,可以乘坐20人,这是迈克.洛克菲勒1961年从新几内亚收集来的。

迈克·洛克菲勒失踪后,他父亲把他建立的纽约原始美术馆的藏品捐了出来,这就是现在的非洲、大洋洲及美洲艺术馆的前身,这里有许多迈克·洛克菲勒从新几内亚收集来的物品。

很像外星人的祭祀木雕。

乐器锣
这种奇特的乐器锣,超过14英尺高,它是地球上的独立乐器中最大的乐器。土著人将面包树挖空,上部雕刻出人头,中下部挖出一个窄缝形孔,击打时树干谐振共鸣,音调铿锵,土著人相信是祖先的声音。用一定数量大小不等的阿锣,可以构成一个非正式的乐团,配合著土著人古老的舞蹈,常出现在一些重大社会活动上,如灌顶仪式、葬礼等场合。

新几内亚阿斯马答族(Asmat)所雕刻的一群15呎高的纪念柱“比斯柱”
不知这是否当年迈克·洛克菲勒要找的阿斯马答族人晒人头的竿子 ——“猎头”。

新几内亚西南部的阿斯玛特(Asmat)民族相信,每当有人死去,部落内就产生了不平衡、十分危险,必须由在世的人补救。制作比思柱就是恢复部落秩序的仪式:一群男子用树刻成柱子,柱子上的每个人像代表已经死去的人,当中的一条根在顶部突出来象征著翅膀,柱子底部通常会雕刻一艘独木舟把逝者载往阴间。柱子完成后这群人便把它竖在举行仪式的房子外面,整个部落举行盛大的仪式向死者致敬,把他们的灵魂送到祖先的世界。仪式完成后,比思柱便送回树林中去,柱子在树林里慢慢腐化,人们相信它的超自然力量会逐渐渗入到泥土中去,保佑当地农作物丰收,死亡的威胁已经转化成滋养在世者的源泉。

结语

大都会博物馆短短3个多小时的游览,只是跑马观花匆匆观赏了部分展馆,于我这种艺术和历史白丁的人来说,在震撼之余也希望能不虚此行。回家后整理出图片,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边读边写,本打算简短带过的游记部分,因着自己感觉收获颇丰,希望尽可能把自己了解学习到的知识分享给大家,于是乎成为了这篇大都会专篇,内有不妥善之处,望大家斧正。
感谢网友“榆城古风”和“野山的呼唤”的精彩博文,他们应该都是艺术造诣颇深的专业人士,读他们的文章,让我受益良多。很多内容都是转摘自他们的文章,我想他们对于我这种冒昧的举动应该不会怪责吧,毕竟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特别是了解中国艺术和历史,是先生们发表博文的目的所在吧。
榆城古风的网址 //www.360doc.cn/article/1470002_388330808.html
野山的呼唤的网址 //www.360doc7.net/artclenew/495296596.html

最后,转载一篇段立生先生博文来结尾,对“药师经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了解。
段立生先生部落格:
大都会博物馆藏“药师经变”壁画解析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始建于1870年,是一个与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等齐名的世界顶级的博物馆,坐落在纽约中央公园东侧的第5大道上,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收藏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330万件文物及艺术品,其中不乏稀世珍品。最让人瞩目的是,在二楼亚洲展厅的入口出,立著一幅巨大的彩墨壁画:药师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胁侍两侧,周遭有8大接引菩萨,12神将,各率7000药叉眷属,护佑各地受持药师佛名号众生。这就是来自中国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的元代壁画《药师经变》。
我第一次看到这幅壁画的时候,心灵都震颤了。如此气势恢宏,构图精美,色彩艳丽,储存完好的中国古代壁画,我还是平生首次看见。整个一面60多平方米的墙壁,都被壁画占满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用相机把它拍摄下来,但遭到管理人员的制止,他说闪光灯的闪光会破坏壁画的色彩。那是1989年,我正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当访问学者。后来,我花了500美元买了一个小型摄像机,为的就是给这幅壁画录影,因为只要有5烛光的亮度就能拍摄,结果又遭到管理人员的拒绝。我只好花20美元买了一本介绍大都会博物馆收藏品的画册,遗憾的是画册中竟然没有收录这幅壁画。带着遗憾我离开了纽约,一晃就过去了20年的时光。2010年1月我又有机会重返纽约,由于心里惦记着《药师经变》壁画,我又来到大都会博物馆。这次我发现管理员的态度宽松了,只要不使用闪光灯,观众可以随意拍摄。而数码相机的使用,又为我提供了必备的技术条件。我把佳能单反数码相机的感光度调到400度,不用借助闪光灯便可清晰地将这幅壁画拍下来,放到电脑上,反复揣摩,反复观赏。
读画如读史,通过读《药师经变》壁画,我仿佛看到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
佛教自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在广大民众中传播发展。其传播途径主要靠大德高僧译经、诵经、讲经、传法。除此而外,利用绘画的方式,通俗易懂地介绍佛经的文字内容,称为经变,也是一种传播方式。现今敦煌莫高窟发现和确认的经变画计有:《法华经变》、《维摩经变》、《弥勒经变》、《阿弥陀经变》、《观音经变》、《华严经变》、《报恩经变》、《十轮经变》、《药师经变》等等。每一经变皆由某一佛经衍生而来。经变的意思即是该佛经的另一种不使用文字的变化表现。如有《法华经》,故有《法华经变》;有《华严经》,故有《华严经变》;有《维摩诘经》,故有《维摩经变》等。而《药师经变》则是根据《药师如来本愿经》而来。
药师佛是佛教中一位重要的佛陀。根据《药师如来本愿经》的描述,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当他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下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脱疾苦。若有人身患重病,面临死亡,只要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诵读《药师如来本愿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挂四十九天五色彩幡,其人便得以延生续命。可以说,药师佛是佛教神界执掌医药治病大权的一尊大佛。对于佛门善信来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时候?生病就要拜药师佛,由此可见药师佛的地位重要。
佛教最能吸引信徒的教义无非两点:一求长生平安富贵,二求死后超生极乐世界。而达到这两个目的最简便的方法便是修行药师与弥陀两大法门。药师法门能够帮你生时消灾驱病,延寿长生。弥陀法门则可使你死后往生净土,进入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难怪中国所有的佛寺,除了供奉释迦牟尼佛以外,几乎毫无例外地要供奉阿弥陀佛和药师佛。
佛教修行的法门很多,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不同的宗派,每个宗派都有自己修行的“不二法门”。东汉时期,佛教主要在上层智识阶层中传播,所以修行的法门比较复杂,比较繁琐,比较抽象。佛教充满书卷气和文人气。到了魏晋南北朝,佛学与玄学相结合,偏重哲理和空谈。唐代经过“三武一宗”的毁法,佛教受到很大打击,许多宗派不复存在。此时出现了禅宗。禅宗主张明心见性,不立文字,不用经典,使得不识字的文盲也能修行佛法。随着佛教向劳苦大众倾斜,修行的法门也趋于简单。弥陀法门主张,只要随时随地诵唸阿弥陀佛名号,便可往生佛国净土。所以我们常见坊间百姓口中不停地念叨阿弥陀佛,就是在修持弥陀法门。药师法门则说:“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菩萨乘神通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所以年老多病者,喜修药师法门。
经变画的风行,无疑是符合佛教向劳苦大众普及的发展趋势的,它使佛教的传播变的简单化,普及化和大众化。
敦煌莫高窟有一幅《药师经变》,画的是七佛药师,一字并列。他们分别是:东方光胜佛土,善称名吉祥王如来;妙宝佛土,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圆满香稷佛土,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佛土,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幢佛土,法海雷音如来;善住宝海佛土,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净琉璃佛土,药师琉璃光如来。上述七佛名,出自《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在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中,只说到东方药师一佛,未出现七佛名。对此,古来多有议论,有人认为前六佛乃药师之分身,实际只为药师佛一人。
有的学者根据敦煌莫高窟《药师经变》的画面是七佛并列,从而质疑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巨幅壁画不是《药师经变》,而应该是《如来佛说法图》。这种怀疑其实是占不住脚的。我们知道,同是一种经的经变,可以侧重表现该经的不同内容。如果说,敦煌莫高窟的《药师经变》主要是表现药师琉璃光如来和他的6个分身的话,那么大都会博物馆的《药师经变》则表现药师佛和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在一起,合称东方三圣。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与药师佛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生经》的故事说,在久远的过去世,电光如来住世时,有一梵士养育两子,一名日照,一名月照。这位梵士修行成佛后,即是药师如来。跟随他一起修行的两个儿子,则修成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成为药师佛的重要辅佐。这就是在大都会博物馆藏《药师经变》壁画上,药师佛端坐正中,左右两胁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的由来。
其实,敦煌莫高窟除了上面提到的七佛药师一字并列的《药师经变》外,还有95铺《药师经变》,共计417尊药师佛造像。比如说,莫高窟编号085窟的《药师经变》,其构图基本上跟大都会博物馆藏《药师经变》一样:药师佛居中,两胁是日光、月光菩萨,周遭由菩萨、神将、力士、伎乐围绕。
再说,佛教经典常有多种译本,根据不同译本绘出的经变,其画面自然有所不同。比如说,《药师经》先后共有5个译本。最早翻译的是《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经》,即《大灌顶神咒经》卷十二,东晋帛尸梨密译。次为《琉璃光经》一卷,刘宋慧简译。三为《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隋达磨笈多译。四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玄奘译。五《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唐义净译。前四种译本,单述药师如来之事,故云《药师经》。第五种译本的上卷讲述六佛之事,下卷讲述药师如来之事,故云《七佛药师经》。由此推断,大都会博物馆的《药师经变》壁画所据当是前四种译本,而敦煌莫高窟的七佛药师一字并列的《药师经变》,则根据义净的第五种译本描绘。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按照佛像造像的规矩,如果表现如来佛说法,那么佛的手印应该是施无畏印或说法印,可是大都会博物馆藏壁画的佛像并没有施无畏印或说法印,而是右手举起,掌心向上,施的是与愿印。由此证明这尊佛不是正在说法的释迦牟尼,而是药师佛正在施愿。
我们知道大都会博物馆藏的巨型壁画《药师经变》绘于元代,即公元13—14世纪,迄今已有700—800年,具有十分宝贵的历史文物价值。从艺术的角度看,这幅壁画继承了中国民间壁画艺术的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又融入了中国佛像绘画的技法。佛像的造型,沿袭了唐代以丰满肥胖为美的审美情趣,药师佛及日光菩萨、月光菩萨的脸庞,皆圆若满月,慈眉善目。由“法像”展示其慈善、宽容、智慧、禅定的内心世界。除端坐正中的药师佛身着袈裟,袒露前胸外,其余菩萨神将,都是穿着类似中国士大夫那样的长袍宽带,显得俊逸潇洒。衣服的皱褶,自然生动;衣服的质感,薄如蝉翼。凸显秀骨清像,名士气韵。我们虽然不知道这幅壁画的作者是谁,但从壁画的风格及艺术成就可以看出,它继承和发扬了自魏晋南北朝僧佑、戴逵,到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佛像艺术的传统技艺,堪称上层艺术佳品。
考察大都会博物馆《药师经变》壁画的来历,知道来自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追溯广胜寺的情况,以利于加深对这幅壁画的理解。
脍炙人口的京剧《玉堂春》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山西洪洞县。苏三起解唱道:“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至大街上……”那里曾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文都市。霍山南麓的广胜寺,是佛教东传中国最早的几座寺庙之一,始建于东汉,经历代重修,现基本保持元代建筑风格。分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处。广胜寺的元代壁画。共有两处,一处原存下寺大佛殿,另一处现存水神庙明应王殿。明应王殿壁画计5幅,内容表现元代生活民俗。大都会博物馆藏《药师经变》则是从下寺的墙壁上剥离下来的。如今山墙上尚存16平方米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残卷。此外,广胜寺珍藏的佛教典籍《赵城金藏》是北宋《开宝大藏经》的复刻本,由于北宋刻本早已散佚,现存7000卷的《赵城金藏》成为中国现存最早最全的大藏经,具重要的文献及版本价值。现是北京图书馆镇馆之一宝。更重要的是,据唐朝名僧道世所撰《法苑珠林》载,广胜寺塔是全国19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之一。1990年以后,随着陕西法门寺发现佛指舍利,增加了广胜寺塔下埋有佛陀舍利的可信度。由此可见广胜寺具有非常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药师经变》巨型壁画出自这里,绝非偶然。
关于剥画出售的经过,《重修广胜下寺佛庙序》说得十分明白:“去岁(1929年),有客远至,言佛殿绘壁,博古晋雅好之,价可值千余金。僧人贞达即邀士绅估价出售。众议以为修庙无资、多年之憾,舍此不图,势必墙倾椽毁,同归于尽……”遂以1600块大洋作价,卖给文物贩子,最后辗转流传至美国。
根据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说明,这幅壁画是1964年美国牙医 Sackler以他母亲的名誉捐献给大都会博物馆的。据Sackler声称,他从广胜寺购买了这幅壁画。当时中国的文物市场是开放的,进出口自由。Sackler很富有,喜欢收藏中国艺术品,除了这幅壁画外,他还购买了大量中国文物。90年代,他给北大文博学院捐了一所博物馆,以他的名字命名。
追溯到这里,解开了我思想上长期存在的一个谜团。因为我国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物都是被西方侵略者偷盗去国外的,所以我们一看到流传海外的中国文物,都会激起心中的民族义愤,巴不得立即把它追讨回来。回想20年前我第一次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到这幅壁画时,就是这样的心态。特别是当管理员阻止我用闪光相机拍摄,我还理解,后改用不使用闪光照明的录影机,他依旧不允许的时候,我真是火冒三丈。现在想来,这种想法失于偏激。任何一件文物都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文化的本质就在于传播。没有传播,文化就失去生命。任何一个民族创造的文化精品,不仅属于本民族,而且属于全人类。就拿这幅壁画来说,若不是被Sackler花钱买下,说不定已随墙倾椽毁,同归于尽。难道我们不该对他心存感激吗?即使不这样,假如依旧储存在山西广胜寺,哪能比放在大都会博物馆招引世人瞩目?现今置身于亚洲展厅,有恒温保护,被当作艺术瑰宝,修复得看不见一丝接缝的痕迹。每天有成百上千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驻足仰视,赞不绝口,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这难道不是在宣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由此得出结论:元代巨幅壁画《药师经变》由大都会博物馆珍藏,也算是得其所哉。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