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3年中环街巿因使用率而停止运作之后,这个一度是摄师大师何藩、邱良等人创作出无数经典作品的摄影天堂,便遭到封闭。经历了18个年头,终于在2021年8月开放试业。

中环街巿前身是广州街巿,来自广州的商贩聚集在中环海傍一带做生意,因而得名。1858年,在现址兴建第一代中环街巿。拆缷后,1895年落成第二代中环街巿。资料所知是一座优雅的大理成建筑。

1. 中环街巿灯箱

地面层的中环街巿灯箱,标志着18年后重新启业的中环街巿新样貌。这里适合用点测光拍照。因为灯箱本身发光,要当心拍人像时,出现下半身太光,脸部亮度不足,最好预备一些补光工具。

位置:地面层近皇后大道中出口
提示:以灯箱最亮的位置测光。

2.海鲜档口

地面层保留了两个海鲜档口,图中可见档口装置十分完善。有水槽、排水口、鱼缸、平台,均由水泥建成,坚固耐用。大家可进入里面,装扮成鱼贩,享受成为鱼档档主的体验。

位置:地面层近皇后大道中出口
提示:矩阵测光,平均地测量整体环境。

3.钨丝灯阵

钨丝灯通常悬挂在杂货档口作照明之用,师奶们常常用它来照鸡蛋,看看蛋黄是否完善,判断它们是不是够新鲜,足够的大颗。这里的灯阵挺难拍,特写很难,如果有广角镜,可试试躺在地上拍个水平灯阵。

位置:地面层租庇利街
提示:仰拍自动白平衡或白炽灯。

4.摊档

一楼和二楼的摊贩售卖著各型别的文青产品,多半主打怀旧风格,切合时代潮流以及活化古蹟的主题。目前大部份摊档均没出禁止摄影,可以随意拍摄,只不过摆放得太紧密,颇杂乱,构图需要心思。

位置:地面层至二楼
提示:留意光管闪烁,尽量降低快门速度。

5.金源米行

位处地面层的金源米行基本上是个标本摆设,保安严密,围观的人非常多。打卡重点是前列的米桶,米是真的米,但应该只铺了浅浅一层。可试试拍摄陈列品特写,需要长焦或擅长拍特写的镜头。

位置:地面层
提示:请保安叔叔拍摄暗示他入镜了。

6.一楼桥

能拍到个庭的地方共有三处,二楼天桥,地面层中庭,其中最推一楼天桥,上下两层都看得到,比较接近中央,不会因为仰视或俯视而严重变型。当然啦,超高技巧的另计。周围高楼大厦很多,要小心太阳反射的光线做成不好的效果。

位置:一楼天桥
提示:注意水平和变型,小心高楼大厦反光。

7.各种标示

多留意不同地方的标示,比如下图这个写着巿政分处,推测是殖民地年代遗留单位。因过去街巿是由巿政局管理,回归后改由食环署管理。还有上落的字样,出自无名书法家(以前叫写字佬)手笔。金属告示牌写了梯级数量,则是因应现行建筑物条例而设。能看出不同年代的变化。

位置:全街巿
提示:保持水平,文字变了型会很奇怪。

8.水磨石楼梯

全街巿重中之中的打卡位,由一楼到三楼都非常适合拍摄人像、建筑、几何。亦是摄影大师们最爱的摄影位置。虽然因为周边盖了许多摩天大楼,已不复当年的光影那么戏剧化,如今仍然漂亮,能拍出与别不同的风韵味道。

位置:水磨石楼梯
提示:找个模特儿吧!

中环街巿目前还在试业当中,许多摊档和摆设都可以任意进入打卡。之后一旦人流多就难讲了,毕竟人类的破坏力非比寻常,尤其是海鲜档那边很可能几个月后便会围封,禁止进入。总之打卡趁早。

大家亦可预约【步走/中上环】行程,游遍中上环街巷及历史建筑。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