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 中国 电影市场呈现出一股新气象,一方面是抗美援朝主旋律电影《长津湖》登顶 中国 票房历史第一,另一方面是漫威电影系列新作, 美国好莱坞 大制作的代表《尚气》、《永恒族》两部电影因为扭曲的历史观和饱受争议的剧情引来广泛批评,最终无缘进入大陆市场。很长时间以来, 好莱坞 电影一直垄断全球票房市场,无往不利,近年国产电影崛起之后,才逐渐在票房上压倒 好莱坞 大片。

正如广为流传的CIA“十条诫领”中表露的那样,“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 成功 的一半。”一直以来,强大的娱乐文化工业都是 美国 向全球输出美式价值观的利器,而其中那些特别富含隐性意识形态洗脑,种族丑化歧视,扭曲历史的作品,则是 美国 进行文化侵略,甚至是利用文化作品进行隐性“颜色革命”的排头兵。《尚气》、《永恒族》两部电影就体现了这样的目的性。

虽然出品方漫威百般掩饰,但根据漫威漫画史,我们确凿无异的知道尚气的父亲就是著名的“黄祸”形象傅满洲。就算是在更改过的电影剧情中,我们也能清楚的感知电影中无处不在的西方中心主义和皈依主义。在尚气诞生的故事里,从小孤独的他接受父亲的训练成为一个武林高手,依靠外来白人带来的真相,通过背叛父亲完成了从邪恶走向正义的历程。孤独的童年象征着想要融入 美国 社会但无所适从的情绪,严厉而又邪恶的父亲则象征著被异化和篡改的 中国 概念,而白人的真相和最终的背叛则意味着在先知的引导下与过去的传统决裂。这是一个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出 埃及 记”式的宗教故事,尚气也从一个英雄变成了西方皈依者。然而就是这样矮化华裔的剧情,得到了欧美地区华裔的广泛好评。

《永恒族》则更加讽刺。这部电影争议最大的剧情,是该片的日裔编剧设计的。影片中看到 广岛 被丢原子弹,由黑人演员扮演的,教会人类科技的神族跪地痛哭,表示后悔教了人类原子弹的技术。这个剧情设计出来之后,连片方的 美国 人员都无法接受,结果竟然被影片的导演,也就是从我国出去的女导演赵婷力排众议拍板通过。

如果说《尚气》代表了欧美上百年来对华裔群体的精神规训与矮化洗脑成果,那么如赵婷这样的生于新 中国 又出走欧美的女导演之流,则代表了欧美携全球文化霸权之威,对 中国 进行长期文化侵略,对大批知识分子精英和文化工作者实现了洗脑的结果。只是如今时代不同了,《尚气》和《永恒族》两部电影的接连碰壁,代表了欧美这两种成果已越来越不能为 中国 人民所接受。

文化侵略在颜色革命中的巨大威力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苏联的例子。无论是从前的沙俄帝国,还是后来的苏联,一直都以文化艺术繁荣著称,在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年在我国网络平台关于文化和娱乐领域的讨论中,每每提到这十几年影视音乐娱 乐业 粗制滥造,水平低下,导致青少年面对 好莱坞 大片,韩剧日漫这些文化工作品毫无抵抗能力的情况时,都会提及当年苏联繁荣的文化创作,认为如果我们现在的文艺作品也能如当年苏联一样发达的话,肯定不会是现在这种局面。然而这是很多人的想当然。我们稍微细致的考察下苏联历史,就会发现苏联社会在如《战争与 和平 》这样的电影瑰宝背后,是青少年群体早就已经被西方文化工业产品渗透成筛子的现实。

比如 ,五六十年代的苏联民众,使用一种烧录在X光片上的“骨碟”,来广泛传播欧美流行音乐,这种“骨碟”只用十次左右就会报废,但制作简单成本很低,可以海量生产。在当时,“骨碟”属于地下流行的文化产品,无法光明正大的出现在苏联社会,但在青少年中广受欢迎。而“骨碟”中录制的,自然是从欧美传来的 新兴 摇滚乐,爵士乐等文化产品。

按照我们很多网友的美好想象,文艺事业如此繁荣的苏联,为什么会出现民众们偷偷听“骨碟”的现象呢?显然,只靠体制内文化机器进行创作的苏联文化系统,没法像欧美资本主导的文化工业那样,海量生产文化产品去满足民众日新月益的需求。当然,如果这些“骨碟”承载的只是欧美输出过来的“单纯”的音乐作品的话,那么作为一种民众文化需求体系的补充,本来问题还不大,但现实显然不会这样单纯。随着这些欧美流行音乐进入的,是其文化产品体系背后承载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及资产阶级文化生活薰陶,伴随而来的是苏联民众对西方社会生活越来越夸张的美好想象。更多苏联民众渴望了解 美国 ,苏联人争相购买《 美国 画报》,使其在黑市上的价格被炒高了两倍,可见苏联民众对西方民主、自由和生活品质的向往,以及对西方流行文化的热衷。

这种想象到了八十年代,对苏联社会的影响大到无以复加,那时苏联青年们已经普遍流行起欧美的嬉皮风气,甚至毒品也大范围流行开来。在戈尔巴乔夫开起自由化改革之后,我们清楚的看到了这种影响的后果—— 东欧 集团一系列国家的倒台到苏联解体之后,这一代青年普遍被西方美好生活的许诺蛊惑,没有人站出来挽留他们的祖国。

如果说这种通过流行音乐等文化产品影响年轻人,进而输出颜色革命的作法还属于小打小闹,属于文化工业体系的必然溢位,那么冷战期间 美国 对苏联知识精英的收买就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严肃战略。

自1950年起,拿到 美国 国会雄厚预算批准的CIA就不受限制地把计划的款项祕密划拨给青年团体、工会、大学、出版社和其他组织,让他们资助在意识形态上与苏联相对抗的作者出版作品。为了更大规模地构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体系,中央情报局在庞大的基金系统中打造出了一个优秀的文化渗透平台——文化自由联合会,从事各种文化渗透活动,成绩异常显著。其“活跃的高峰期在35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工作人员达到数万人,出版20多种杂志,控制着新闻和电视业务,组织有声望的国际会议、音乐家的演出和艺术家的展览,并组织竞赛奖励参与者。它的任务是打消 东欧 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热情,转变他们的观念,使他们接受 美国 生活方式。”

文化自由联合会以民间机构的形式存在,拉拢 欧洲 知识分子,防止他们倒向共产主义,努力争取曾经同情和支援过共产主义的左翼文人,他们在冷战初期由于不满和抨击斯 大林 的政策,与共产主义决裂,转而与 美国 政府合作。但是在斯 大林 去世后,这些知识分子继续与 美国 政府保持密切联络,反映出他们因过分依赖 美国 政府的资助,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想,沦为被中央情报局驯服了的工具。

1977年 美国 《 纽约 时报》公布,1950-60年代, 美国 中央情报局至少参与资助了1000本书的出版,其中就包括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所著的《日瓦戈医生》。这部著作描述了十月革命胜利后红色政权存在的种种问题所导致的社会乱象,帕斯捷尔纳克也因为这部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因反苏联而获得诺奖的前苏联作家当然不止这一位。 美国 通过支援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来提高其文学地位,并协助他们暗中传播地下出版物,这些策略对苏联主流政治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

如果说,苏联民众当年抛弃苏联,一方面是由于苏联自身问题,导致经济结构长期不合理,民众生活不满,另一方面是被历史程序裹挟,被政治野心家和社会主义叛徒们欺骗,那么苏联那些背叛苏维埃的文化精英们,则都是主动的在苏联解体的程序中狠踩了加速的油门。虽然这同样与苏联自身的内在矛盾和问题有着深刻关系,但从苏联解体以后很多知识分子的境遇看,冷战中 美国 对文化侵略这种“颜色革命”战略不余遗力的执行,对苏联知识分子的收买显然也是导致他们背叛的重要原因。

同样的,这种收买对改开后的我国也从未曾停止,直到如今,文化和学术各领域仍然存在着广泛的靠西方吃饭的两面人。只不过我们是坚强的,也是幸运的,苏联趟过的雷,我们没有再踩,并在同 美国 的对抗中坚持到了今天。如今恰逢百年未有之变局,也到了我们全面肃清文化颜色革命余毒,重树文化大旗的时刻。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