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河江

河江,越南最北部的一座城市,和中国接壤。从河内出发,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翻越无数座大山,抵达一个叫做苗旺的小镇,11月的苗旺下著雨,山谷间云雾缭绕。

盘旋在大山之间的公路,嬉笑行走的人渺小的像一粒尘埃,孩子的笑容温暖了整个山谷。

习惯进屋赤脚的越南人更喜欢穿着拖鞋行走,即便在这北方寒冷的冬日里。

周六是赶集的日子,大家从自己的村落纷纷赶来,镇子上异常的热闹。

集市上除了日常用品,在小镇的西头,有一个家畜交易中心。

交易市场中以牛最多,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谁能给上最好的价格,卖家才会将绳子放在他的手中。

十一月的河江,山谷间开满了粉白色荞麦花,吸引了不少游客,大多数的年轻人骑着摩托车翻山越岭,来到这里。

临近中午,小镇上的集市结束了,回家的路上却异常的热闹。

6月的河江

6月的河江变了模样,天是蓝的,大山披上了绿的衣裳,还有穿透云层的光。

骑着摩托车驰骋在山间,忍不住想要停留。

远处的山脚下依稀错落着人烟,公路就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

穿过20多公里,来到了另一座小镇,农耕季节,田地里格外的繁忙。

山谷间摇曳的裙䙓,像你的微笑。竹筐里是新鲜的蔬菜,你嬉笑着踩着自行车从我身边经过。

飘着红旗的小山丘是越南的最北边,翻过那座山就是中国。

生活是那本来原始的模样,依山而居,耕田织布,年轻的姑娘早已经成了妈妈。

学生邀请我去他家做客,那里离苗旺镇还有一个小时的路程。房子建在半山腰上,木质高脚楼,大大的一间,在每个角落里放着床,灯泡透著微弱的光。房子的一脚有个用砖隔出来的土灶,用捡来的柴火来做饭,夜幕降临,灯泡的光线变的昏暗,需要借助头灯的光芒。

越南饮食清淡,水煮菜是每日必备,配着鱼露或者酱油,煮过青菜的水就是今天的汤,新鲜的食材,即使放很少的油,也香气四溢,自家酿的高粱酒,更是味道醇厚。

这一夜我住在阁楼上,阁楼下住着鸡鸭猪牛,清晨叫醒我的不再是闹钟,是动物们发出的特殊气味。

房子不远处就是梯田,鸭子肆意的游动,或是水牛来回穿梭。

Sapa

Sapa,越南西北山谷间的法式小镇,因为少数民族众多,欧美人尤其青睐。她们能够说著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却并不擅长越南语。她们穿着不同的民族服饰,戴着不同的头饰,在镇中心的陡坡的道路两旁买着手工艺品。

习惯了熙攘与不一样的面孔,手艺人的羞涩与淳朴早已不再,对着快门伸手说:“one dollar。”

少数民族的姑娘很早成为了母亲,揹著孩子在街头,兜售着手工艺品,或者寻找著需要向导的人,娴熟而又热情。

有一个叫做情人谷的地方,据说来过的情侣都能相守一生。

4月的SAPA 已经是夏天的样子,水牛都喜欢从河中经过。

尽情的享受着这剩下的时光,用力的想象著自己是否在离开时有万般不舍,但我们总要学会告别。

从河内逃离,没有了高楼大厦,没有了摩托汽车,静静的时光在绿色的梯田上流淌。

Guan lan

在下龙湾的最外围,有一座狭长的小岛,叫做GUAN LAN(观澜),锯齿形的石灰岩柱涌出海面。

船从码头出发,晴朗的天变了,船身开始摇晃,浪花从窗子里打了进来,毫不留情。雨终于停了,骑上摩托,泥土中有着雨水的芬芳,水牛和它的主人在稻田里忙碌著。

远处的墓穴还装饰著彩色的房子,格外醒目。

雨停了,天的那一边是另外一种模样,夕阳西下,留下一片惊鸿。

海上的船都是不同的颜色,红色的国旗异常显眼,到了晚上钨丝灯才会亮起来。

岛上似乎没有太多的人,偶尔能听到狗吠声,他紧紧的跟着自己的主人。

宁平

越南曾是中国的附属国,东汉时期,汉字传入越南,在越南陈朝时汉字成为越南主要使用文字,因此如今有很多越南古建筑上依旧保留着汉字,这些汉字有的是著名的诗词歌赋,有的是牌匾,几乎越南所有的寺庙上都有汉字的存在。而从建筑来看,都是汉唐风格,宁平最大的拜庭寺庙,瞬间有种穿越到了西安的感觉。

公元前111年中国的西汉时代起, 儒教、佛教、道都开始从中国传入越南,对越南人的意识形态起了很大的影响。从中国传入的佛教为大乘佛教,并称之为“北宗”。此外还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 教,并称之为“南宗”,从泰国和柬捕寨传人,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占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庙不少。越南的春节,农历新年,或者每月的初一十五,香客们涌进寺庙,祈求平安与安宁。长安寺庙,和其他的寺庙有些不同,依水而建,必须坐船才能进入。

三谷,

墓园门口的对联为“前人创立周基业,后裔继承祖墓磐。”

乌云来了,雨也要来了。

水稻熟了,繁忙的季节,收获总是让人喜悦。

公交车稻田里行驶了1歌多小时,天很蓝,太阳很大,发艳大教堂就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石头和木头的完美结合,神父倾尽了毕生心血。

Ly son

小岛的名字叫做Ly son,去岛上的船一天只有两班,阴天,海水的味道混合鱼腥味,警察用手机上的谷歌词典问我们来的目的,这里很少有外国人造访。

终于出发,下起了雨,船在海中颠簸,岛上的警察在码头边等待着我们,在黑色笔记本上记录下了我们的资讯。

隔日清晨,阳光灿烂,骑着摩托车环绕小岛,山上有座军事站,写着禁忌靠近。

十二点的太阳总是那么毒辣,海面蓝的像一颗宝石,打渔的人已经回家了。

远处绿色的田地里混杂着五颜六色的墓碑。

小孩在镜头前欢乐的开始了跳水比赛,激起一朵朵水花。

小岛上除了海鲜,还盛产红色的大蒜。

佛教建筑在越南的每个村落,还有殖民时期留下的教堂。

海防

闷热的下午,从龙边站坐着火车去海防,那是个并不出名的海边小城。火车站杂乱没有秩序,列车员拿着旗子示意,大家一拥而上,可以开启的窗子,头顶的电风扇吱吱作响,仿佛穿越到了上个世纪。

月台边有推著自行车卖法棍的越南女人,还有抬着篮子买绿豆糕的阿姨。

奶奶家楼下的市场,新鲜的蔬菜,香甜的水果,美味的米粉,叫卖声,交谈声,摩托的鸣笛声,日复一日。

蓝色的玫瑰大教堂,没有一个游客,红色的围着圣母玛利亚,阳光从窗子上的小孔穿过,安详又美丽。

海防中心广场,胡志明伯伯越南人心中的地位永远不可替代。

街边上有许多理发师,有的忙碌有的清闲。

这里靠近港口,有一座海军博物馆,陈列了许多可爱的模型。

梅州

越南人的一天是从油条和米粉开始的,油条硬而略带甜味,泡在汤里,就变得温柔起来。米粉柔韧筋道,汤头鲜美,牛肉嫩滑。

坐着巴士从河内出发,摇摇晃晃四个多小时,穿过稻田,村子在路的尽头,清一色的木质阁楼。

小镇上到处都买竹筒饭,吃起来有一股竹子的清香。

村子并不大,中心区商店林立,租售著少数民族服饰。

在村子深处,我们终于找到了一家空房子,那是一间还没修好的屋子,窗子是空的,主人抱歉的说,
“没有关系,今晚我们就在这里过夜”,女主人帮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

在乡间的小路上骑着自行车,路上没有什么行人,耳边传来流水和蝉鸣声,放眼望去全是绿色。

河内

河内街头,错杂的电线交织在空中,摩托车汽车混杂着散发著尾气,火车从城市中心穿过,充满了人间烟火,窄小的居民夹杂着铁路两边,左边厨房,右边客厅。

河内的风情尽在三十路古街,窄小狭长的商铺,三轮车伕的吆喝声,戴斗笠买花和水果的女人,你都会在这里见到。

圣约瑟夫大教堂建于1885年,是河内最古老的教堂,这座哥特式的建筑,仿巴黎圣母院兴建而成,据说是为了使远离家乡的殖民者能产生家园的亲近感,教堂外表斑驳,内部装饰繁复的主坛、彩绘的玻璃窗,和方形的塔楼。教堂门前矗立一座高大的圣母斗恶龙雕像,教堂周围云集了许多咖啡店。

还剑湖的四季有着不同的颜色,不变的是它总是那么的热闹,乘凉的老奶奶,等待生意的画师,或者是锻炼的大叔,它总是一片忙碌。关于还剑湖的由来,有一则神话。相传,15世纪初期,越南后黎朝开国皇帝黎利(黎太祖)泛舟湖上,用鱼网网到一把剑身刻有“顺天”二字的宝剑,后来他靠此剑抵抗明朝的军队。黎利推翻明朝在越南的统治做了皇帝后,再次泛舟湖上。突然,一只巨龟从水下浮起。黎利用宝剑指向巨龟,巨龟用嘴含住宝剑沉入水中。于是人们相信,巨龟就是神龟,是代上天来收回宝剑。“还剑”之名由此而来。

巴亭广场,石灰色的建筑,深沉古朴,每天清晨国旗在这里升起。

独柱寺,位于河内巴亭广场西南,因建在灵沼池中一根大石柱上而得名。据传1049年的李朝李太宗梦见观音菩萨手托婴儿,立于水池莲花台上。不久李太宗老年得子,乃下令仿出水莲花建寺,故独柱寺似出水莲花。

古时候,天上有两个仙女私自下凡,因畏惧触犯天规,未敢久留人间,在返回天庭之时,各自从云端抛下一面梳妆镜以资留念,两面镜子分别落在中国的杭州和越南的河内,它们便成了两个美丽的”西湖”。详细还剑湖,安静了许多,咖啡馆,别墅,餐厅,还有寺庙,分布在西湖的左右。
镇国寺位于河内市区北面西湖畔的小半岛上,隔青年路与竹帛湖相对。

胡志明纪念堂,和巴亭广场,独柱寺相隔很近,每周都有许多小学生前来进行爱国教育。这里陈列了胡志明生前使用过的物件及他的生平介绍。

越南军事历史博物馆。

位于纸桥郡的民族学博物馆,展示了各民族风土人情。

河内动物园。

胡志明故居。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