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图共赏

交通

东涌新市镇的交通便利。

最方便是乘搭港铁东涌线。始站中环,途径九龙、旺角奥海城、南昌站、荔景、青衣、欣澳等站,终点站东涌。

到机场及亚博馆的E字头巴士线路都经停东涌。

屯门码头富裕小轮,屯门到大澳航线,经停东涌码头。

东涌地铁站外观。

大屿山巴士线路图。

东涌东荟城楼下的巴士总站。

随意游景点线路

东涌地铁站~昂坪360缆车站~达东路花园~东涌小炮台、古灰窑~东涌(马湾涌)旧码头~马湾涌渔村~逸东邨艺术径~东涌河、侯王宫~东涌城堡古炮台~赤腊角新村天后宫~东荟城名店汇~东涌地铁站

全程约4小时。

东涌新市镇景点分布图。

官方推荐的东涌随意游。

新大屿山巴士推荐的秋季远足线。

探索大屿山捕捉醉人时刻!

正文

八月七日立秋。过了末伏,天气酷热,秋老虎威力依然。香港今年致力推广当地旅游,离岛区的大屿山很早就制定秋季旅行路线推广计划。其中一条昂坪360的旅游推广口号是“探索大屿山,捕捉醉人时刻”。

我这人喜欢捕风捉影,得到讯息便来探个究竟。亲临东涌,证实资讯确凿。尽管疫情还未平息,大屿山郊野公园的秋游活动已经开始。在东涌巴士总站,看到大屿山郊野路线的推广宣传画。宣传画重点介绍三条郊游路线,线路全是以大澳为终点。三条路线我走过两条,只有一条我没有走过。就是在石壁水塘起步,走凤凰径,经分流、二澳至大澳渔村郊游线。暗自与自己约定,待天气稍凉,便走一趟。

市区的随意游有两条线路。

市区随意行一线,是一条短途的景点及古蹟参观线路,全程由昂坪360缆车站为起点,依次游览东涌小炮台与唐代灰窑、旧东涌码头、东涌艺术径、东涌河与侯王宫、东涌古城炮台、赤腊角新村天后宫、石门甲玄坛风水墙。

随意游二线,路线较远,需乘搭36号大屿山巴士前往。游览濠涌的白芒奥运径及奥运林,步行5.6公里,到达梅窝码头。两条随意游线路都较短,难度系数不高。老少皆宜,一天便可游遍全程。

这次我介绍的是随意游一线,景点稍作调整,较远的石门甲取消,增进了东涌海滨步道、马湾涌渔村及东荟城购物。全程徒步,回程在东涌炮台下岭皮站坐一程巴士回东荟城,全部游览行程约四小时。

香港的初秋天气很不稳定,一时阳光普照,一时大雨倾盆。拍照受到些影响。为了游记的完整,部分照片是随后补拍的,特此告知。

起点~东涌地铁站

清晨到达东涌新市镇,准备按东涌旅游推广的随意游一线走走。行程的第一站,到达昂坪360缆车站。

受疫情严重影响,缆车暂停开放。入口处没有了以往人潮川流不息的热闹场景,只有几位带着口罩的管理人员,孤独地守护着空旷的候车广场。

昂坪缆车连线东涌市中心至昂坪市集,于2006年正式启用。全程约5.7公里,旅程约25分钟。沿途可俯瞰美丽的东涌湾、香港国际机场、南中国海、天坛大佛及北大屿山郊野公园景色。昂坪缆车站连线汇聚大屿山风俗文化的昂坪市集,距离宝莲禅寺及天坛大佛步行只有五分钟路程。

在昂坪360缆车站闲逛,由门前走到后面的游客中心及行李寄存处。大门封闭,门口有管理员看管。门口的的士站,有一辆的士候客。司机悠闲的坐在驾驶位玩手机,看样子等了很长时间了。想起疫情到来之前,游客排长队等车,的士穿梭往来落客接客,场面是何等的热闹。感触万千,转身离开,进入缆车站旁边的达东路花园。

昂坪360缆车站

东涌缆车站外貌。

缆车站旁的东涌游泳池。

缆车站巴士站,一辆巴士在等客。

达东路花园

缆车站左侧,是极具特色的东涌游泳池,造型极具现代美感。

达东路花园位于缆车站的右侧,的士站的后面,是一个面积不大的现代化休闲花园。花园里设有小商场及餐厅、士多,还有体育用品商店经营。花园的抢眼处设有一漂亮的卫生间,规模很大设施齐全,应该是为乘搭缆车的游客所设。不难看出,达东花园也具有分流缆车游客之作用。

公园内花草处处,绿树成荫,设有多处座椅及休闲凉亭,是消暑纳凉的好地方。紧靠缆车站后身,有一小型的迷宫花园,吸引了不少孩子游玩。这里还能观赏缆车出站的景象。缆车依次由站内发出,在头顶慢慢的掠过,逐渐飘向远方。令人产生美丽的遐想。

东涌游泳池。

达东路花园。

公园里环境优雅舒适。

骑自行车的小女孩,在我面前转了一圈又一圈。

商场入口。

公园内的国旗与区旗。

美图的聚焦,还是骑自行车的小女孩????

执行中的缆车??

公园的喷水池。

空中的缆车,终点昂坪市集。

东涌海滨步道

走出公园后面,走上一条颇长的跨街天桥,这儿也是观赏缆车的地点,可以全方位观赏缆车过海爬山的全过程。尽管缆车站封闭,依然可见缆车执行。这是缆车工程人员在对缆车进行检查除错,以确保开行后的安全。

走下天桥就来到东涌海滨路。东涌海滨路又叫海滨步道,傍海而建,是一条休闲漫步的健身径。东面是新东涌码头,西面是连线机场的跨海大桥。这里是散步健身的好去处。漫步东涌海滨,可观赏大屿山北岸美景,及赤腊角填海区景色。

先到东涌码头转转。这码头我来过几次,都是乘船过大澳经过。码头上有一间海景餐厅,口碑不错。进去看看,没见到有食客进食,转身离开。

沿着海滨步道一路东行,海面上有两座大桥通往赤腊角填海区及机场。旁边还有一座机场铁路专用桥,不时有机场快线列车,风驰电掣地经过。大桥下遮阳清凉,设有休闲花园及休息座椅,不少老人在此消暑纳凉。海堤下有人在钓鱼,就连大桥柱座上都有人垂钓,真想知道这些人是如何上到桥柱座的。

一路走到步行道的尽头,这里有一间女童军活动中心,因疫情暂停开放。山边有一条小路通往东涌小炮台及旧东涌码头。看看时间不早,便不继续前行,转身原路走回昂坪360缆车站。

通往海滨的天桥。

海滨路景象。

海堤围墙上的宣传画。

秋意渐浓。

跨海大桥上的缆车??。

东涌湾海滨景色。

桥下的休闲凉亭。

公路桥与机铁桥。

远处是赤腊角国际机场。

新东涌码头景色。

海面两排灯柱,应该是机场跑道的指示灯。

新东涌码头。

码头设有海景茶座。

东涌小炮台与古石灰窑

由消防局旁边的一条山路前行,登上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座观景亭,这里可以观赏东涌湾景色。沿着海边小路下山,前行不远便到达东涌小炮台与古灰窑。两处遗址门对门,可先观赏古灰窑。

为了保护遗址,古灰窑被封在铁丝网里。灰窑旁设有解说牌,叫参观者了解灰窑历史。

古灰窑正名叫虎地湾灰窑,灰窑属“壳灰窑”,主要把蠔壳及其它贝壳用高温烧成灰。当时的壳灰用途很多,如涂抹在竹制的箕盘上可防止漏水,做盛水之用,还可以松漆房屋及粘固砖块等。

东涌小炮台位于灰窑对面的一片斜坡上,面临大海视野开阔。可惜的是古炮已经遗失,只能见到炮台的废墟了。

东涌小炮台1980年被发现,遗址只遗下一曲尺型的围墙。炮台名为小炮台,目的是要与位于下岭皮的“东涌炮台”加以区分。此炮台相信已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当时的两广总督建造。东涌小炮台于1983年十一月十一日公布法定古蹟,受《古物及古蹟条例》保护。

东涌消防局旁边的上山石梯。

小路上设定的灭火拍。

小山上的景色。

山上的凉亭。

半山上的东涌小炮台路牌。

位置俯览航道。

东涌小炮台遗址。

灰窑遗址。

路旁的鲜花。

旧东涌码头(马湾涌码头)

离开东涌小炮台,沿着海滨行走不远,就来到东涌旧码头。

东涌旧码头原本名为东涌马湾涌码头,位于东涌湾内。东涌没有发展为新市镇前,东涌乃是一条偏僻的村落,渡轮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随着东涌新市镇的落成及东涌新码头的启用,东涌旧码头已经废置。但依然还是缅怀旧日情怀之地,而且是欣赏日落的好地方。

码头前的避雨亭。

笕桥上的彩绘。

码头景色。

码头上的大铁锚与钓鱼客。

码头灯塔。

好好的天气,瞬间又要下雨了。

热门打卡地~马湾涌

在香港渔业兴盛时期,马湾涌是东涌最繁华的渔村之一。马湾涌靠近东涌旧码头,村内近海的房屋,都是建于水上的高脚棚屋,极富水乡特色。

整条村路不长,由码头一直伸延至逸东邨。村路两旁食肆酒吧林立,也有很多销售海产干货的铺子。坐落于村口的新华都海鲜酒家,是一家很有名气的酒楼。

马湾涌的独特渔村景色及昔日码头文化风情,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览消费。成了东涌最具盛名的旅游打卡地。

马湾涌打卡地图。

村口海边的高脚屋。

渔船小码头。

老旧的高脚铁皮屋。

村口的老村屋。

新华都海鲜酒家。

临海的新式村屋,面对红树林。

村口的小桥。

钓鱼客。

随处可见的废置棚屋。

村景。

老式杂货铺。

新华酒家。

蔬菜合作社。

粮食公司。

小发廊。

涌口茶餐厅。

正记川粤菜馆与东升海鲜酒家。

逸东邨艺术径

由马湾涌村出来,过马路来到逸东邨。逸东邨是东涌最大的政府屋邨,居住的大部分是迁徙的大屿山渔村村民。为美化环境,设定了逸东邨艺术径。

白千层树开花了。

花朵??酷似刷奶瓶的奶瓶刷子。

逸东邨艺术径。

艺术径内的雕塑。

东涌河与侯王宫

东涌河源自凤凰山东北麓与弥勒山东麓。两条水流流经四公里后于牛坳汇集,故东涌水源特别丰盛,灌溉了数百公顷的耕地。千百年来养育了世代的东涌农民。东涌河极具生态研究价值。河中淡水鱼类品种繁多,包括珍贵的异鱲及溪吻虾虎鱼等。

东涌的候王宫正名叫杨侯古庙。坐落于东涌河的出口,面朝东涌湾。是为了奉祀南宋忠臣杨亮节而建。庙内有一座古钟,铸造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杨亮节因护主南渡,病逝于九龙。后人敬其忠义,故建此庙奉祀。

清幽的乡间小路。

沿途的路标还是很清晰的。

候王宫的四周野花灿烂。

庙前的香炉。

屋顶有不少精美的彩雕。

为表敬意,没有入内拍照。

庙前放风筝的小童。

风雨欲来。

东涌区康乐中心。

再往前行,便进入东澳古道。

香港游乐场协会的营地。

东涌候王桥前的纪念牌。

东涌候王桥。

起源于大屿山深山中的东涌河。

东涌堡与古炮台

由逸东邨一路走到下岭皮村,观赏东涌堡与古炮台。

东涌炮台,在清朝时称为“东涌所城”,属大鹏湾右营的海军总部。炮台正门顶上的石碑刻字,说明炮台建于清道光十二年,即公元一八三二年。

选择东涌为海军基地,乃由于东涌位于大屿山北岸,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控制大屿山与大陆之间的海域,当时经过此海道到广州贸易的洋船日益频繁。

炮台北墙上装有大炮六尊,其中两尊分别造于一八零五年及一八零九年,另两尊造于一八四三年。其他两尊则因炮身上的字迹模糊,不可辨认。大炮未必属于原炮台,可能是一九一八年间,英人以炮台作为警署时由他处移至于此。

一八九八年新界租借与英国,清兵撤出炮台,后既作为警署之用。到一九三八到四零年间成为佛山华英中学校舍。其后作为东涌乡事委员会及东涌公立学校。

大屿山东涌炮台于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四日被列为法定古蹟,受《古物及古蹟条例》保护。一九八八年全面维修,巩固围墙恢复旧貌。二零零二年七月增设文化展览馆。

走上城墙观赏古炮,六门铁炮造型美观,储存完整,确实有点欣赏价值。炮身上多铸有年号及铸炮工匠姓氏。其中一门炮身上铸有“道光二十一年十月,砲匠李陈霍造”。

随后在城墙上走了一圈,城堡不大,每边长约八十米。城墙非常坚固,是用花岗岩石筑成,整体储存非常完整。用了十几分钟行毕全程,走下城墙,进入堡内。原想进古炮台展览馆参观,怎知因疫情而闭馆,十分扫兴。又逗留了一阵,结束行程。

东涌炮台前的安富农庄菜站。

菜站销售当地生产的有机蔬菜。

炮台入口。

炮台正门。免费参观。

主体建材选用当地盛产的花岗岩。

炮台城堡外貌。

城墙上的火炮。

炮身上的铸字清晰可辨。

这门火炮铸造于道光年间。

城楼内观。

城堡城墙。

建材全部是花岗石。

上城墙的楼梯。

观赏城墙,环绕城堡一周。

城墙依山而建,起伏蜿蜒。

石块上青绿色的苔藓。

城堡内的石屋。

炮台展览馆,抗疫期间封馆。

城堡内的东涌公立学校。

四面的城楼,各有名称。

城堡前的休息公园。

城堡外观。

赤腊角新村天后宫

东涌天后宫建于道光三年(1823年),原位于赤腊角东北的庙湾。整座庙宇都是由花岗石建成,又称为“石庙”。由于赤腊角新机场工程影响,于1991年拆卸,所有花岗石筑件均予以储存,用以在东涌黄龙坑赤腊角新村重建天后宫。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后宝诞,村民都会举办庆典。

黄龙坑道前的天后宫指示牌。

赤腊角新村的石牌楼。

全部选用花岗石建材的天后宫。

天后宫全貌。

购物天堂东荟城

新扩建的东荟城名店汇,今年正式投入运营。怎知时不逢机,正赶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少了国内游客购物消遣,经营十分惨淡。

本人不好逛商店购物,但东荟城确是经常来。原因是我经常在大屿山远足,这里是东涌交通枢纽,是进入郊野公园的必经之路。另一原因就是东荟城离香港国际机场很近。每次乘飞机外游,都会乘地铁到东涌,然后转巴士到机场。费用会比机场快线便宜很多。顺便在东荟城逗留闲逛购物,约么时间刚好,再乘机场巴士到机场。

八月十四日,我在东涌海滨游览结束,来到东荟城。当日天气极好,阳光明媚。外观新建成的东荟城大楼,颇具时代感。灰白黄横条相间,显得十分协调养眼。楼下的巴士总站,巴士进进出出,乘客来来往往。近日疫情逐渐缓和,东荟城也呈现了生机。真心希望这世界驰名的奥特莱斯名店城,逐渐恢复以往的繁荣景象。

进入东荟城闲逛,发现商场里的铺头大部分开始营业,购物的游客也多了很多。原想到八月花酒楼饮茶午饭,怎知近日执行防疫限聚令,酒楼座位减少造成满员,只好免了。

既然来了,岂能空手而回。走进Timberland品牌店,犒赏了自己一对登山鞋。

新建启用的东荟城名店仓。

东荟城正门。

防疫期间,店内的游客不多。

写游记辛苦,犒劳自己一对登山鞋。

全文结束。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