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 香港

我已经“几乎”整整一年没有踏足过香港了,要说原因,那可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自认为的熟悉】,实际上为【不熟悉】。尽管再“后花园”的香港,也抵不住时间带来的遗忘。

故地重游,旧地新探,以及略带些穷游的玩法(两家两大一心——吉野家、食其家、大家乐、大快活、和美心MX,那可真是穷游好拍档),以及一整年没再去香港的舒筋活络。今年下半年的忙碌似乎有些猝不及防,眼睁睁的就要到新年了,忙忙碌碌,马马虎虎。

这是我成为领队之后的,第一次以全新的角度出发,去熟悉的地方再找找不熟悉的东西。而更加重要的是,去一个聒噪的地方,缓解一下焦躁。

这看似矛盾,实际上却也一点都不矛盾……

大城市,吵闹的大城市——真真切切的有你需要的那些东西,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有另外一些东西,能够给予一个清醒的理由。

这一次的故地重游,是有伙伴的,不是一个人——包括大学同学昂哥,老司机阿斯兰,以及——新的伙伴X-T3。

我的目的也非常简单,和新的相机磨合好关系,也包括一这一段时间应该要做的“外出呼吸”——这一切都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旅行,新年就在眼前,家里还有新的任务等着我。一台相机,两个镜头。就这样出发。

广深港高铁 初见面。

即便对于几乎经常去香港的我来说——坐跨境高铁似乎也还是需要动动脑子。对于一个钟爱铁路的人来说,选择一趟自己想坐的车,也是很常见的操作。但是牵扯到的规则多了起来,安全起见,这里也丢出一个攻略。

首先这张图是一个“过期资讯”,动车交路查询是最好确定车次的执行车的方法。只不过嘛,广深港其实没有那么多担心的——目前几乎已经全部由CR400AF复兴号执行,港铁方面则有MTR380执行。【页面上的车型资讯是使用了交路查询的指令码显示的,因资料未更新所以并不准确】

只不过

因为是跨境高铁,在退改签规则和允许失误的范围都变窄了,加上实际MTR本身也比较铁公鸡。在平日晚间时间的车次都仅仅只开“一个站”——即仅仅执行到福田,就地换车。

正所谓和JRC一样的橙色,一样的铁,一样的一毛不拔。

时刻表来自于,一个大佬@TIEMap做的——非常日本的时刻表,很实用,也比12306的资讯丰富而直观。

当然——我是希望我国铁路都是做成这样,那就真的省很多心思了。阅读时刻表的习惯,恐怕是五次大提速以前,最实用的一个生活知识了吧~不过走了日本之后,这个知识也是变得更好用了起来。

下载可见:?//pan.baidu.com/s/1BlFSUsnn-oc8PwfYYgpDPQ????

至于广深港高铁的所谓订餐,基本上看样子依然还是个摆设。没有广九铁路的直观,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便利(毕竟到香港可以去喝个茶,早餐也可以选择茶餐厅快速ABC)。

去程G6523/回程G6522还是很标准的榨取了最后一点用在香港的时刻。

此外,也提早准备好了2天的手机卡。

算是基本意义上的周全——但唯独天气是没有确定的,衣服丢在床上,却不知道应该穿谁。

出发当天——风衣外套+一个套头衫就出门了。而就算是这样,也把我热个半死。

说好的冷空气呢??????

广州南站 有变化。

距离上一次从广州南出发,那已经是不知道啥时候的事儿了。

而就在今年的国庆,有讯息说南站目前的运营状况已经接近于极限——即发车能力(28线800趟)、车站候车大厅承载能力(日发40万人),这次来发现了很多似乎能够印证这个事情的一些细节。

随着广深港的开通以及春运的临近,即便是非传统节假日,南站的候车室依然满人,安检通道虽然似乎流量还算少,但候车室内的空闲座位已经非常不够了——由此带来的是。站内设施排队常态化,甚至于打个水的位置都没有了。

好笑的是,这充电坐,只在安检出来的地方有(怕是赞助费给的不够),出现的位置是客流密集且非常不利于歇脚的地方——好处是,它启用了我的DASH充电。暂且来说,是个带有鸡肋的好评。

因为出现在不该出现的位置,既不是候车座位旁,也不是别的什么你更需要它的位置。

聊胜于无,只解决有无问题。

更加严重的问题来自于站内的乞讨,我大概45分钟的候车时间内,有近4个人来乞讨、要钱——是以往暑期旺季的2-3倍之多(注意了,这还是非传统节假日)。由此带来的秩序、人员混杂会更加凸显,甚至于更容易在站内形成“势力”,为旅客带来更大的麻烦,这是春运期间最为严峻的问题。

这样的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南站到今年春运,估计将会出现严峻的问题。

只是有多严峻,不敢随便下定论,只是隐约能够感觉得到。

广局的车,还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因为车新,保养看样子也非常到位。

及时出手了手上不经用的380B,高昂的维护费用和来自德国遗传的多边形问题,令广局着实头疼——早日出手,早点安心。

CR400AF,可以说是照顾到了技术上通勤化高速铁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

快起快停。能够明显的感觉得到,启动速度更快,停车距离更短了。离开深圳北站,不要多一会儿就会进入全地下段,几分钟就会看到福田的地下站台,过了地下站台再过个几分钟,手机就会没讯号——这就可以拿出手机卡换上去了。

车内的提升,氛围光与LED显示的座位号,都是“进步”的象征——确实越来越好了,比起之前坐过的最好的380A,是有实际意义的提升。包括更合理的厕所位置和饮水台,以及花色更好的座椅、设计的更人性化的窗边搁手板,只能感叹——只要好好做设计,这就会是一个好车。

复兴号上少了那么一些拍脑袋做决定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明显的。

唯一煞风景的,依然还是靠背上的广告,以及用于不规范的车内广播。MTR的广播是真实的焦作人,细节的美感依然还是碾压了数个数量级。这些细节依然是“只要用心”就能做好的东西。

如何接驳西九龙站,是一个复杂但似乎很有趣的问题。要说附近,有W1W2W3路公交车快速接驳市区。同时两侧则有多达三条地铁线“比邻”西九龙。

其中东涌线过海是个很好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往Element的方向才是东涌线;另外一侧,则是红色荃湾线(佐敦)较远、紫色西铁线(柯士甸)较近。如果觉得纠结又无法适应香港高度发达的立体空中走廊……那么还是下去坐公交车比较稳妥。

刚刚下高铁,尽管熟悉的地方,仿佛又变得不再熟悉。全新的交通方式,与如故的地方,加上长时间的未曾再来……说什么没有陌生感,那是不切实际的。

根据老爸的指示前往东涌线转车去中环,其中提示的要点是“先上再下”与“Elements”,只要记住基本是不会走错的。

浅转中环 百佳道。

出高铁站上楼,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完成一地两检,之后来到大厅,不要急着出门,要上楼,才能看到往Elements圆方方向的空中通道。当然这也需要一路看指示。

顺着通道走过走廊进入Elements,走到Diesel旁边有个电梯是可以下MTR大堂,这样就可以直接转东涌/迪士尼线。

这一上一下的操作,一定要记住了!~

中环与上环,是一个无论如何都值得去细细品味的地方,它也是香港最有立体感的地方。除了长此以往的吸引游客,更重要的是,现在是圣诞前夕。

地铁上的人却没有想象的多。

但是说实话,我真的还是会因为这个牌子懵逼。

一直以为AS是在一期还是二期里头,结果其实就在Mall,果然是长久不来就会懵,一些几乎不会出现的小的判断失误,幸好没有直接走而是开启手机查了一下。这才到了AppleStore门口。

来到苹果门口,是为我们的会和地点。港铁的车站,还是地铁的车厢里还是很热很热很热,结果其实还没出发,后背就已经溼了……

IFC已经许久没来过了,说熟悉,似乎还是不熟悉。

之后,云层便越来越低,开始下起了小雨。

来到大会堂准备会见我们今天的司机——阿斯兰同学(来自N车模型群,一起玩车的朋友)。

等待期间我们在汇丰和码头下转悠,随便拍了那么一两张。

气温的燥热实在是令人难受,而天空的云层似乎也不给人一点好感。想要拍“风景”的心情那是一出站就荡然全无——然而我也自己忽略了一件事,我是去香港的……

最终我们在大会堂前会和,前往中环的山顶。

BakerRd.百佳道,是缆车的第二个站点,也是最适合眺望山下立体的钢铁丛林的绝佳位置。

所谓不到山上来,就看不到中环的纵深,这个说法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开启盖子(据说这原厂Hood是比碳纤的还要轻盈,哈~),展现在眼前的是4G63,尽管坐过阿斯兰的车多次,但还是没见到过这盖子下的真容。

改动很少,几乎还是原装的味道,塞了个涡轮,但也并不是使劲吹(大概最高出力0.5个Bar),作为一个银行上班族,这样的车子出门似乎已经是很有趣的选择了。

下雨天,开启引擎罩能够感受得到的滚烫,雨滴滴在上面马上就蒸发了……

4G63的改装潜力自然不用多说,解锁ECU轻松破300马力,再动动缸盖涡轮啥的,就冲著700马力去了。传奇的直列四缸机,20余年来,都是令人赞叹的存在,加上Evolution的拉力血——四驱系统。雨天爬个山稳稳的咬着地抱着弯心过弯真的不是啥困难的事儿。

反正记着油门顶住……四驱涡轮车的特性便是那输出区间和涡轮短时间的无力窒息效应——这也是多少年来赛车的精髓,引擎没马力,就用涡轮吹,涡轮吹爆就有力,不吹就没力。对于油门和换挡时间的把控,是驾驭这辆车的重要Tips。

第一次乘坐EVO的昂哥,在我的要求下䙓出了惊讶的表情——这张图是要求的。

自4G63,和传奇的四驱系统带来的血脉喷张(气势雄浑地说道)——现在说这些话还太早。

这话也太像是一个标题,是我上山的时候想到的。

我们来到百佳道BakerRd,这里是缆车经过的其中第二个车站。

这里头不少徒步爱好者都会从这边继续选择前往山顶,不过今天的天气,气喘吁吁的人是真的比较多——气压很低,即便是稍微走走都要喘口气。

顺着缺口望下去是能够看得到中环的背侧面,以及远在云雾之中的尖沙咀与整个维港。

从山上看下去,隐约能够感受得到眼前的建筑仿佛在往上爬,而在对面看过来,则会被眼前的楼所阻挡。

只不过百佳道似乎视野还是狭窄了一些,半山腰的树生长得很好,自然就形成了一道天然半遮蔽的屏障.想要饱览一个完整的中环,付出一定的体力看样子还是必须要做的了——只来到百佳道是没办法看全的。停下来在此,那么也就顺便拍拍照吧。

这身衣服,可能除了鞋子,整个人显得有些探长……一路过来回头率似乎也还并不是很低。

只不过相形之下,我就显得有些过于简单了。

只可惜总是没有我,没人帮我拍,就很郁闷。

这个郁闷不是因为我得不到什么,而是因为我确实得不到什么。

云越来越重,也压得越来越低,在山上已经依稀感觉到了一些不是很对劲,此时虽说只有微不足道的小雨,但心里仍然觉得应该不会对行程造成什么影响。

万一来阵大风把云吹跑了呢?

说起风,这辆EVO对风其实还是非常友好的,保留了原厂的水平尾翼,上面的导流齿也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然而,这也依然是辆好车。

来到这样的地方拍车,或许天气太好就没有了趣味,就是这样朦朦胧胧,意境好像还丰富些。

回过头来,把曝光压低一些,这韵味虽然冲突,但或许还有那么些港产爱情片的味道。

只不过,西装大衣和Evolution的冲突始终存在,无法忽略,更不能轻视。

但效果似乎并不差。

同时也为了测试一下视讯压力,以及如何使用的实际操作问题,在山上就开始了混合拍摄的测试——但这次测试是暂时不会有输出成品的,毕竟要拍出能用的素材,本身也是个挑战。

最终赶我们走的,也还是雨。

雨滴渐渐大了起来,因为这犹抱琵琶强行半遮面的云,我也没法看得到更远处的景物了。

东部走廊 逆·深浅赤石。

根据香港人所说,说起深浅赤石,指的就是正向走“大潭道”的线路,一次性走遍这个山海之地。

于是我们离开中环,向东部走廊进发。

穿过东部走廊,最近的地方便是石澳。

香港的道路,无论是弯角还是标识牌,似乎都如同丝带一般与这片土地相结合。

坐过双层巴士的,几乎也都会佩服这巴士司机在山上那令人赞叹的技术。

而后的雨也开始大了,但早上这会儿似乎还能接受,结束了中环半山腰的行程之后便继续走起来。

时间尚且充足,那就来到了石澳附近大浪湾,仅仅相隔一个路口,也并不是很远。

我喝了一口水,依旧是感觉口渴,于是我们来到小卖部搞了个雪糕,以及CreamSoda一只。

昂哥一下车,被阿姨看到就说——探长!

这一身还真的是有这么个意思啊!

简简单单的沙滩,就是如此,大浪湾也是适合冲浪玩水的地方,但能够来到这里的人似乎也不是很多。

左边的山就是龙脊,香港有名的徒步路线之一。

海边的风是很舒服的,也符合我此行来的目的,看不见远处的山水地平线都是不要紧的。

只要在这多吸几口其实也就满足了。

呼吸完了新鲜空气,就还是找起机会来拍照。

旁边的石澳,则更加像是一个正经的海水浴场或是说海水公园。

甚至于大时钟这种东西都有,只不过燥热点寒风下,似乎来玩的人也并不是很多。

于是稍稍略过,我们就要准备启程。

CreamSoda,还是要拍一轮的哈哈哈。

从早上出门开始就没怎么喝过水的我,现在已经是感觉到嗓子难受……

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天气变化的前兆。

之后我们来到鹤咀道,目的也依然是看看远处的石澳,以及近处拍车。

因为是双实线,加上四驱车难以让后轮轻易的滑起来,拍出来的照片也就相对而言简单一些了。

得益于这相对较为平缓的S型弯道,其实是比较适合在弯心的另一侧拍出车从一侧出现的长镜头的,但路上也很明确,双实线,完全压线拍照似乎显得有些不守规矩。

稍作停留,依然还是享受这里的风。

我们今天走过的路线其实相比之下计划,其实提前了很多,因为没有拍到啥,也没真正意义上的一定要拍到啥。原本计划的大潭道夜色,因为这天气也不了了之。

静别大谭 赤柱雨。

之后来到的是赤柱,其实仅仅只有10来分钟的车程,这里的路非常狭窄,所有的公交几乎都需要贴著山边才能够通过。

只不过这次来赤柱并不是从熟悉的地方出发,走的路线也大大的不同。

和上一次自己一个人来,状况是大有变化的。

最窄的路段则是这个水库,名字已经不记得了,但唯一记得的细节,是这条路原本是双行线,后来为了照顾上山的新手改为了单行。

来到赤柱找了半天车位,终于停下,谁知道,迎接我们的是更大的雨。但已经是中午时间,就决定去美利楼吃点东西——

原本以为这是一个行程中过于壕的一餐,但实际上消费也并不是很高。

美利楼上有200多一位的自助餐,因为已经是下午2点多第二场,所以这个价格来说还是比较便宜的。

吃饱喝足,然而这里最好吃的却不是主打的德国猪手,觉得太咸,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

随后,赤柱的雨越来越大,甚至没有任何停下的迹象。

而,对于此前就拿着相机在下雪的伦敦这样玩的我,这次也难免有些后怕。

想要找个地方消食散步,都已然无力。

但肚子里是饱的,没有带伞,无奈是溢于言表的。于是接下来的这段路因为手机扔在车尾箱里,就没有拍到什么照片了……

心大得没有带伞,也只能是……将计就计。

西贡-飞鹅山 雾榛名。

我在前文提到的,清醒的理由,也许就是这里了。

差点放弃没有来的地方——这里被誉为是香港的榛名山,山路险峻而狭窄,只能容得下一辆车通过,在离开大路后,进入山路的绿色隧道便开始考验你的驾驶技术。

《无名之辈》这部电影“自杀崖”也取景于这里,后来才知道,这里也是又一个徒步圣地。

因为天气的关系,本来想要架起三脚架的兴致早已全无,但我不是那么计较的人——

我的目的已经改变成了拍车,以及继续我的熟练机子练习。

恰恰就是飞鹅山的这景象,使我顿时清醒……

有意思是的,上来的不仅仅只有我们,在凛冽的寒风中,还有另外一车人跟在我们后面,只可惜要想从容得爬山,小本田似乎是有那么些吃力的。

真实的情况,就如同图中这样。看起来并不差,甚至还有些开心……

回头望去,这条山路也是强硬地开挖而造就的观景平台,两侧的山崖也有着令人毛骨悚然的险峻(据说即使白天开也很难在这条山路上油门全开),所以这也被作为老司机的毕业路线之一为当地车友所津津乐道。

风雨中,探长的大衣就更加与环境不那么协调了,但这也正是此行的乐趣。

这里的狂风,从一下车就令人感觉到的清醒,和不敢拿着相机按下照片的一些微弱的担忧,让我完成了此行重要的目的。

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吹别人吹腻的风。

尽管狼狈,但——也要好好享受。

寒风中你的身影,被我记录下来了,但很可惜我却没怎么被拍,看样子——结伴出行只有一个人能拍照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儿。

与众不同的阿斯兰,依然穿着短袖。刚才的雨也淋了,现在的风也吹了——

但愿真正的皮下脂肪能够带来真正的温暖,这情况我无法想象无法体会……

这样的状况,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是待不了太久的,雨滴豆大!砸在身上!

纵使仍然还有优秀的体魄,这样硬抗也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于是我们就要开始下山了~

下山,感觉也是云雾缭绕,小气候也着实令人非常的着迷。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先去一趟浅水湾走一趟。

浅水湾停 大围晚餐。

深浅赤石,香港人说起这四个字一般就是指的是大潭道经由深水湾、浅水湾、赤柱、石澳的这条线路。

浅水湾,则是要去一个重要的地方圣地巡礼。

那便是浅水湾停车场,曾经的港产片《烈火战车》的飙车戏起点;如今的香港夜间暴走族的集合地——

凌晨3-4点,这里就会停满了各位飙车党的车,只不过现在这时候,恐怕是看不见的。

那么我们稍微玩个梗——

警察扣车啦!交出车钥匙!(似乎不是这么说……)

想要上个厕所,却被告知要一路向下,这楼梯一点也不缓,甚至看上去还有些陡,周围荒芜一人。只有无尽的雨滴和不那么明亮的灯光,我拿出手电筒感叹发挥用场的时候真的不会让人失望。

还有吹烂的伞,可见今天的天气似乎还会继续闹人下去,而且还会持续到明天。

天色已晚,按照计划其实这个时候差不多该要回去了。

谁能知道路上这雨似乎毫无顾忌。

如同如今的JDM(JapanDomesticMarket)没落一般,EVO恐怕属于他的时代已经不再,JDM会不会像黄标车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只能说且行且珍惜了。

内燃机的倔强,和这雨,真的很搭。

阿斯兰讲起一个笑话,是上赤柱被一个宝马Z推著走,结果一个急弯对面来车,那Z没能装出脾气来,估计是在急弯弯心后邂逅了对头车。任何想跟四驱对着干的两驱,在香港的山路上,先要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

肚子不饿,但晚饭总是要吃点什么的吧!

于是在这样的前下,我们决定去吃个烧鹅喝粥——

喝粥,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喜悦,不仅仅是因为中午的时候那一顿自助餐烧烤类的东西太多,而且加上喝水喝得少直接导致的口渴——我相信身体已经非常诚实了。

喝粥,可谓是救星,福音。

来到大围,吃这家老字号烧鹅。

这地方我也是没听过的,但就在港铁旁边,尽管大雨,里面还是高朋满座。

这里的烧鹅,自然是一定要品尝的。看起来肥厚多汁但吃起来一点都不腻。

菜式看起来并不算多,但每一样都堪称经典。

我们则吃的很简单——一煲鸡粥,下装烧鹅,和一个娃娃菜。

广东得不能再广东的搭配了。

然而吃完还是这个样子就真的有些夸张了……哈哈哈。

一脸美妙的愉悦感。

今天的雨,贯穿了整个行程,就连吃完饭之后也依旧如故。

回到车里,发现车作为第二个家在这种时候的意义真的无与伦比——

雨滴凝结在那里,好像就是在说这就是今天的主题一样——因为如果今天持续性的这样下雨,我们在市区在中环其实也并不会逛得很好——除非去买把伞,但其实走起来也比较狼狈。

夜中环 轻圣诞。

感叹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回到了中环但难以抵挡身上的潮溼与难受。

但说什么,还是去一趟利东街,看我在伦敦看过的东西“TheSpiritofChristmas”。

这样圣诞装饰出现在伦敦的摄政街RegentStreet,我那年冬天去伦敦早就已经见识过了——摄政街之长之大,和利东街是无法媲美的!

但是!

利东的街道确实很小,看起来更像是走进CoventGarden之后的状况,RegentStreet则在外面的主干道上。毕竟是香港,也毕竟是这里——

这条小街道若人不是那么多,装饰了的树,还是饶有实打实的英国伦敦风味的。

甚至于真的能够勾起我那些年去伦敦的回忆。

因为没有闪光灯,在这种情况下拍人也着实不是很舒服,要么脸黑,要么脸上有奇怪的光。

所以我就选择了甩拍,随手一甩——就楞是能搞点抽象的东西出来。

但,毕竟景致是无法与真正的伦敦媲美的,所以其实不要多一会就出来了。

既然离酒店不那么远,那就晃个叮叮车回去。

圣诞的叮叮车是真的格外有气氛,除了正常执行的班次,还有一路打招呼X‘mas的巡游车~!

配合地上丰富的光照,那真是一个别有意思的香港圣诞。

好像有些词穷,因为这个时候拍,也是因为基于我之前在涉谷的经验。

晚间雨后,任何地方都会出现令人满意的影调,丰富的色彩。

回到中环汇丰下,也是这样,只不过没有麒麟臂……那就。

这样吧……

接下来走了一小段去教堂的路,其实原本的计划,昂哥是打算来这里做礼拜的。

结果因为各种原因因此作罢,来到了,那就还是看一样。

因为是基督教教堂,所以整体的风格都属于巴洛克式。

旁边的楼梯,则因为路灯的点缀更加迷人了,其实这样的夜色是非常撩人的,我也是非常喜欢的。只可惜,耐不住腿脚溼漉漉。

没过多久我们就非常诚实得回到酒店了……

住在老兰旁边,但没有去凑老兰的热闹。一个是因为昂哥实在不行的酒量,一个是我还是想找地方吃宵夜但真的没有额外的衣服可以替换了,这样的状态去吃宵夜虽然感觉上是没问题,但不会那么舒适和开心……

便说早晨 尖沙咀。

早晨,开启一天的新时光,我们大概10点左右就睡醒开始整备行李了。

早餐依然是在中环解决的,那么。

有意思的来了,这么久没来香港香港的变化尤其是在移动支付的支援上,是非常大的。早餐选择了大快活,支付宝在结算的汇率上也有优势,这是意想不到的事情。

穷游,似乎还是避不开两大一心这样的标准配置——环境好,有保障,价格便宜。

但究其根本,还是为了接下来可能的购物预留资本,我俩的现金带的都不多,年底了买的东西着实不少,所以囊中都有些羞涩。

这个时候想吃个烧鸡,那几乎还是不可能的。

还未开档的中环,有着岭南地区特有的吵杂,但一点也不混乱,一点也没有任何的不适。

池记不知道什么时候换了新的门面,如今看起来风光多了。

早上在和路旁的的士倒是个有趣的亮点,去香港除了难忘的双层巴士于小巴,这的士莫过于另一个特色了,只不过以前很少拍,这么好的排排站却真的很少能够有自觉得去捕捉。

之后我们就来到尖沙咀,我的还是想要去MUJI找我最爱吃的铜锣烧的。

只可惜,似乎再也见不到了,似乎再也见不到了。

MUJI的铜锣烧一度是我访问香港最重要的理由没有之一,如今不复存在,也不知道从何说起“访港”之要素了。

来到MUJI的失望溢于言表,如今海港城的MUJI已经变成了打卡圣地,吃饭的地方也更加吵嚷了。

真正受不了的,其实是这些地方的熙熙攘攘,没有烟火气,却充满浮躁。

MUJI,也无法令你静下心来。

至于街上的人,就不用多说什么了,这样的客流我想对于自己一个人来走来说是莫大的打击。

所以尽早撤离,就成为了我已经既定的决策——无论有没有想逛的我都走。

但是撤去哪里?难道要回避购物?

顾旺角 不缺购物。

口口声声说,来香港不购物,想要做到的时候往往是非常困难的。

无数的没有优势,比不上某些硬需要,现在还是过节,所以带礼物的需求几乎还是摆在台面上的。

我们在尖沙咀告别,昂哥已经买好了他需要的东西,但是我却没有收获——所以我接下来的这几个小时就变成了我一个人行动的时间——我选择去了一趟旺角。

看到这路上被塞死的状况,也是十分感叹……塞车嘛有啥不得了的。

但这似乎是个伏笔。

好景商业大厦楼下,这是个曾经熟悉的楼上铺所在地,我走上去看看,发现其实没啥特别的……

真的是完全没有欲望,谁叫双十一已经是妥妥榨干了好多好多的消费力呢。

出来,我还是买了一个椰汁大王。曾经若干年前,在旺角我是必吃小丸子的,只是现在再也找不到熟悉的味道和熟悉的感觉,小丸子变了味,而椰汁大王似乎还是很淳朴的。

尽管椰汁大王的价钱并不便宜,但从解决一下脸上痘痘的角度来讲——这就是喜悦,这就是福音。

功效是我自己脑补的,只是我自己想喝而已。

但新的变化,则来源于粤语/普通话受到的待遇似乎真正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许说普通话真的会“待遇更好”,只不过这些简单的事情,犹如茶餐厅中的ABC餐一样——似乎微不足道,但又是在影响着你的体验。

攀半山 中环履见。

在旺角的收获并不多,但是买到了一直很缺货的N502储存卡,基本上也算是继续给相机提供备份的高速储存方案做的准备。

于是趁著似乎还算比较宽裕的时间,我再次回到了中环回避越来越庞大的客流,中环的安静的确是一个更加适合休闲的地方——也是为了弥补一下此行的重点,去半山腰看中环。

步行的角度,继续走向半山,方向,指向的是植物园。

兰桂坊的人已经开始摩拳擦掌,这是圣诞最最不可错过的地方,只不过我的目标在远方。

一路走上来,人会越来越少,车的刹车也会越来越急。

上到亚毕诺道的时候,就已经接近植物园了,这里的视野并不能算开阔,其实也看不太到更远处的景物,但顺着弯弯曲曲的马路往下看,就能够理解这中环的美妙之处了。

走过一个路口,看到这夹缝之中的景象,但很可惜很难拍得出来真实的感觉,隐约地会觉得,这些建筑物在视角的变化下是在移动的。

仿佛是有感情的,也仿佛是冰冷的,单纯的形式感摆在面前,在这里驻足拍照的人也屈指可数——甚至可以认为基本没有。

但这就是我想要看到的部分。

或许拍出来的没有什么感觉,在有限的条件下也很难传递出那种微妙的形式感。

之后,天色便逐渐向晚,眼睁睁的看着时间流逝……

啊不……

在山上思考了一阵(喘息)便决定直接下去找地方吃饭——老爸说,这里有很多的大排档,门面不起眼,甚至有蔡澜来过的餐厅。但是怎么找,是个问题,只靠地图搜寻几乎是找不到这些东西的。

于是下山,没有想象的难走,但要是想一口气到达足够高的位置,也还是需要一些体力储备的。

往下走的路选择了另外一边而不是远路返回,看到的景象就完全不同。

有个市场,也有些平时见不到的小孩子。

这条街看过去感觉甚至有些东京的味道,让我不尽怀疑这真的是香港????

来过这么多次,这一次的陌生与诧异,是此前没有想到过的——你会问?这都算是个景吗?

确实是的。

林立的水泥楼下,有着沿街的店铺,狭窄而充满烟火味,你说这不是居酒屋那样的地方,那我是很难不去这么相信的。因为无论意境还是这里的人的生活状态,都太像了。

压迫与街道中的人的小静谧浑然一体,街坊之间的寒暄,是中环最值得你站在路口细细品味的一大风景。

你无法想象,或是说,你应该这么理解——这就是香港。

之后在我绕过几个街道口就找到了这样的地方,真正意义上的小门面小地方,小食堂。

地图上上你找不到,想坐下来吃饭还得等老板允许你坐下和开档(现在毕竟时间不算晚),香港有无数地方可以看到市井,但这里的市井,最最接近概念上最最淳朴的市井,不是旺角不是深水埗也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就在中环的CBD之后。

除了圣诞,春节的味道也已经传来,只不过现在来购置年货并不算早了。

年底冲业绩也好,是出于省心提前置办也好,现在的时间只要不想太拥挤,也只能这个时候来稍微地收拾一下屋子了。

还有一些看起来似乎不起眼,但应该是很有意思的店铺。

以及路旁丝毫不怕人的咕咕,这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温顺这么上道的鸽子。

在中银广场上的那些鸽子,就没那么通人性了,一吹就跑是常态。

看饱了市井风情,接下来的时间便不再那么宽裕,肚子也开始传达出有些饥饿的资讯。

给家里发了个资讯,留点饭菜,于是我就要开始寻觅我的晚餐了。

在数次的踱步和选择之后,还是选择吃一个稍微舒适一点的大排档——尽管我很想走回去吃小脏铺。

但一直以来没有见到老爸所说的——蔡澜来过的铺子。

于是来到了这家茶餐厅,外面的标牌看似都是很好吃的东西,然而——我想吃个烤鱼。

也正无意间,也发现了这家店就是来自于蔡澜的推荐。

结果烤鱼太大,只能是一个人吃一个锅煮鸡——这是老板娘推荐的,我其实没怎么听清楚就答应了下来——其实一般来说也没啥问题,谨遵教导是无脑吃茶餐厅一个非常正确的思路。

看起来还是有些夸张的。但只要不加主食这么吃似乎并不是什么问题~这些小店其实并不昂贵,但距离中环的中心地带似乎也并不是那么远,愿意的走多两步,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吃着饭,电视里说,尖沙咀的人数超出限制,导致了路面的拥堵;电视里说,旺角塞车塞了俩小时导致周边居民不满。这也正是我早上路过的地方,看到的景象……

一个人吃锅,一个人吃个例牌煮鸡,还是会被围观的。尽管我非常人道得吃完了,但……被围观基本还是难免的。

之后,就是从中环上车,坐到九龙,从九龙穿过elements,走回原来的道路。

步九龙 返家程。

夜色降临,可这并不会打扰我继续玩继续拍的余兴。

车流滚滚,我以防万一也把相机收了回去,拿起手机继续捕捉看到的景象。

这个时候,我把在中环的照片发给了昂哥。

他后悔不已没有跟我一起走上半山,也后悔没有帮我多按几张照片。

当然,没按照片的我可以原谅,因为去了百佳道就放弃了自己用步子去欣赏中环的这一决定,我是觉得有失风范的。

感觉到了一丝的不信任……但也只是开玩笑。

来到西九龙,最重要的一件事,自然还是好好看一下这个车站。

走了进来,方才发现这门口怎么那么像机场……如假包换的机场到达大门。

而且似乎有些说不清楚的傻大嫌疑……这偌大的大堂里,指示牌不多,也没有可供人休闲歇脚的商户,搞个大门面,是排场呢,还是就是门面?

站前的大广场,完全没有任何一点香港本色的踪迹。设计的还是很好看的,以及前方的预留地似乎还是要建一些东西的。几乎没有照顾私家车停车接送人的意思——这一点倒是挺像香港的车站的。

旁边则是以前就住过的皇家太平洋酒店——如今的价格几乎不敢再想,但回忆起来——却也只有在香港犯的急性肠胃炎。

而指示牌就充满了我国铁路的特色——分布不均,灯光傻乎乎地死亮,指示也有些令人捉摸不透。

但是西九龙的外围平台和空中花园,还是很值得在这里慢慢钻研慢慢拍的地方,我也就顺便走了一波。

回到车站的楼梯,也很有艺术感,只不过——拍这楼梯还是需要找点人,找点点缀的。

第一次走西九龙,大概还是预留了大约一个半小时的宽裕进站时间。

没想到的是,这个时间也恰好的做到了该做的事,那就完整的体验整个流程。

包括稍微拍了一下西九龙站,以及见识了一下回程的安检……

没错,回来的时候经过了安全检查与海关的过机,再加上地铁就是三次过X光机……有种溢于言表的扯淡感在心中荡漾。

尽管西九龙站出自名师,但依然槽点不小,哪怕是有MTR的监督作业,还是透露著傻大的滋味。可想而知建设双方各执一词的争执以及审美、对设计的理解上的妥协。

非常明显地能够体会到的东西——

1#由香港返回内地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实名制认证,凭票入内的走廊其实很“模糊”。

2#安检机场化,充电宝+个人物品需要拿出,但实际上安检的标准“值得商榷”。

3#缺乏足够多的、足够清晰的导引标识、电子水牌(这我相信是中方的作为),候车区内极其缺乏!

4#安检出关口就在进站口前,而排队队伍却从另一边围起来,更可笑的是候车区所在的位置,与进站口处在同一个直线,却不能直观地看到进站口的水牌资讯。

5#存在极少的可能性可以偷上车(进闸前),原因在于管理上引导候车乘客到闸前的做法非常弱智……因为缺乏水牌和足够嘹亮的广播,于是拿着个牌子到候车区晃一下……

6#缺少足够的商业设施,无论是关内还是关外,这都不像是MTR寸土寸金的做法,在日后希望能够正经得多起来。

为了应对这个情况,有如下的贴士可以帮助你减少选择高铁往返出行的琐碎麻烦。

1#使用卡式港澳通行证购买往返车票,并在内地城市出发车站取票【免境外取票手续费使用统一证件出入境】

2#如果想要繁体的车票可以在西九龙的MTR视窗打印,但还是要收手续费,并不建议这么做;在12306的取票机取票得到的依然会是简体的车票。

3#在内地提前购买香港电话卡/八达通卡,换取港币现金,这样无论你怎样到达香港,都不会手忙脚乱,都不会因为突然没了通讯而焦虑。

4#预留1个小时以上的候车时间,提前1小时以上一定要到达火车站。

5#摒弃和一般状况下坐火车/高铁的想法,切忌踩点到,切忌自认为第一次去就觉得路好找。

如今的香港

其一#斩料饭、柠檬茶,还有惯常的寒暄。是广东人来到香港似乎必要做的那么几件事,对于我来说恐怕还有一个情怀,就是黄鳝煲仔饭,如今却很难再找到那么好的味道了。

其二#如果你是为了时尚而来,香港依然是不会令你失望的地方,自始至终。

其三#香港的大部分商品已经没有优势了,其中电子产品尤其,而零食、药妆也没有澳门便宜。

其四#若是去专门体验服务,香港已经大不如前,或者说已经没有这样的必要了。但如果你是去办事的,香港依然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其五#香港除了购物拍照打卡迪士尼,有着远比你想象中多得多的魅力——不要忘了“亚洲国际都会”分别指了些什么,如果你只玩到了“都会”,那真的只是香港的冰山一角,甚至是不值得一提的一角,不要就此给香港下判断。

其六#香港已经开始开始被移动支付所渗透(人民币结算在购买大件物品时有一定的优势),但真正使用起来还是刷卡和现金比较方便。这或许是个好事,但其实并不值得多说什么。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