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图共赏🎋

马屎洲特别地区简述🦖

马屎洲特别地区全称: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马屎洲特别地区。位置在香港地质公园新界东北沉积岩园区。
香港最古老的岩石(二叠纪沉积岩)主要在马屎洲东南面出现。以泥岩、粉砂岩及砂岩为主。地质学家曾在此发现一些化石,包括植物及海洋动物。由此证实岩石属于二叠纪,也说明当时的沉积环境曾受地平面升降影响。
马屎洲特别地区地质年代: 🌋
二叠纪(约二亿八千万年前)。
马屎洲岩石种类:💥
泥岩、粉砂岩、砂岩及石英岩。
马屎洲地质特色: 🐎💩
连岛沙洲、贝壳海滩、石英脉、香肠状构造、褶曲及小型断层。
香港最古老的岩石地区排名:🗿
1 马屎洲 2 荔枝庄 3 东平洲
🌟香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2011年入选,在中国41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中,排行第26位。中国是拥有最多世界地质公园的国家。🇨🇳

马屎洲在园区的地理位置

交通攻略🚉

乘港铁东铁线至大埔墟站。🚉
大埔墟小巴站乘搭20K小巴,终点三门仔下车。🚌
亦可在大埔墟巴士总站乘搭74K循环线,三门仔站下车。
进入三门仔渔民新村,步行约200米到达马屎洲特别地区盐田仔入口。🚶‍♀️

大埔墟专线小巴站的行走路线牌

温馨提示💝

盐田仔山路两旁有渔民山坟,切勿喧譁打闹,以示尊重。🙏
马屎洲不宜夜晚进入。
马屎洲郊游径沿途无补给,带备足够饮用水,保持手机畅通。
保持环境清洁,自己垃圾自己带走。

行程路线👣

➡️大埔墟地铁站~三门仔小巴站~三门仔渔村~大埔地质教育中心~三门仔山~连岛沙洲~马屎洲特别地区标志牌~贝壳海滩~马屎洲自然教育径~海岸岩石观赏区~三门仔山~三门仔小巴站~大埔墟地铁站🔚

马屎洲自然教育径景点路线图

行程详述📝

起步,大埔墟乘小巴至三门仔🐚

清晨出发到马屎洲远足观景。乘地铁观塘线转东铁线,在大埔墟站下车。出站就是小巴站,站内各路小巴一字排开,大多是开往大埔各景点。如乌蛟腾、新娘潭、大美督及三门仔等处。找到去三门仔的20K路小巴,刷卡上车,长者2港元。如今乘车,已经没有检视票价的习惯了。无论票价多少,对我这长者来说已无关重要,一律2港元。坐港铁还会打折,最平1.6港元搞掂。
到三门仔的20K小巴很多,数分钟一班,无需等坐满,上车就开车。原以为这空车有点赔本生意,哪知没出大埔墟市集,沿途上客,小巴已经满员。一路不停到达三门仔,车程用了不足二十分钟。
三门仔小巴站位于三门仔渔民新村,路口有清晰的路牌及标志。此处位于盐田仔岛入口,景色很美。一间造型独特的教堂,成了三门仔的地标建筑。路口还有几间海鲜餐馆,设有露天茶座。可想而知,到了晚上,这里一定很热闹的。

东港铁线大埔墟站

等客的20K小巴

三门仔渔村风貌

海对面的慈山寺观音立像

村口的教堂

村路前,马屎洲世界地质公园标志牌

三门仔新村地标

三门仔渔民新村风情画🏡

一条车路进入三门仔渔民新村,村口有一码头,上设有一白色的灯塔。站在码头,美丽的渔港景色一览无遗。
慢步进村,村口是一排两层村屋,是当地渔民的居所。渔民的民风淳朴,好像不太重视隐私。各个村屋门洞开启,屋内环境一览无遗。而且大多售卖自家雪柜里的饮料,外人可随便进入屋内购买。这淳朴风俗,应该与他们长期生活在艇上有关。
屋门前岸边的空地上,挂著渔网、晒著咸鱼、紫菜,尽显渔村景色。村路的一面墙上,画著很多渔村民俗壁画。记录了三门仔渔村的发展史,很有特色。🐟
据记载,三门仔的村民最早来自塔门及高流湾。一百多年前他们开始在船湾海域捕鱼作业,最后在白沙头洲东北部定居。他们主要是蜑(蛋)家人,以船为家。后来有村民上岸搭建简朴的木屋,便组成当时的三门仔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政府为解决缺水问题而兴建船湾淡水湖。将村民迁至盐田仔建立新村。渔业逐渐式微,幸得村民致力保护渔村的历史文化,使别具特色的渔村文化得以保留。

村口有一棵很奇特的树

三门仔码头

码头上的白色灯塔

渔村景色

渔村民俗壁画墙

大埔地质教育中心的路标

三门仔渔民新村居民协会

待领养的流浪猫

渔村小码头

大埔地质教育中心🏚️

沿着村路慢步进村,不远就是大埔地质教育中心。很不巧,当日教育中心不开放,没能入内参观。教育中心外墙涂有不少色彩鲜艳的壁画,记录了昔日渔村风貌及民俗,成了游客的拍照打卡地。
大埔地质教育中心是香港首个以地质公园为主题的游客教育中心。位于三门仔新村内。大埔地质教育中心是由志愿团体、当地村民及政府建设而成。中心内展示了三门仔一带的地质、人文、历史及生态等咨询,还有一些马屎洲的岩石标本供游客参观认知。
大埔地质教育中心逢周六周日及公众假期开放,早九晚五,中午休息一小时。开放时间提供游客导赏服务。
四处走走,观赏了一阵,继续赶路。进入马屎洲的路口就在地质教育中心的旁边,有显眼的路标指路。进入盐田仔石板小路,便开始上山了。

大埔地质教育中心

门前的马屎洲地图及免费派发的小册子

进村请带上口罩😷

教育中心前的小码头

穿越渔民福地盐田仔山⛰️

盐田仔其实是一个小岛,因有路与陆地相连,也可称为半岛。岛的一边是三门仔,一边经连岛沙洲进入马屎洲(岛)。盐田仔山不算高,约一百多米。该处是当地渔民的福地,整座山满布渔民先人的坟墓。山路穿行于墓地之间,显得有点不舒服。不过白天还好,一到夜晚,还是不要进入为妙。路上有告示牌提示,不要大声喧譁打闹,以示对先人的尊重。这点礼数确实应该注意,切记!🙏
其实盐田仔山路还是很美的。路旁的野花盛放,蝴蝶翩翩飞舞。极目远眺,一边是马鞍山,另一边是八仙岭。脚下的海水湛蓝,船湾淡水湖大坝似一条巨龙横在海中。
行至山顶,路旁有一造型别致的凉亭,供游客歇脚观景。见有不少人坐在亭内乘凉,便没有停步休息,继续前行。

清晰的路标随处可见

上山路的路牌

对面是船湾淡水湖主坝

清幽的山间小路

对面山是八仙岭

山顶的凉亭

远处的山是马鞍山

马鞍山新市镇依稀可见

脚下美丽的海湾

海面上的鱼排,可垂钓食海鲜

下山就进入马屎洲

跨越连岛沙洲进入马屎洲🏝️

凉亭过后都是下山路,路况不错,一路有护栏。约行百十节石阶,便来到贯通马屎洲的连岛沙洲。
连岛沙洲是进入马屎洲的唯一道路。看资料得知连岛沙洲的形成,是砂石等沉积物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如狭窄的海峡),受到风和海浪影响,逐渐堆积形成沙咀。最后将两个小岛连线起来。沙洲原本很浅,一到涨潮就会淹没海水中,影响通行。后来当地渔民运来海沙,将沙洲垫高,还修建了一个小码头。如今的连岛沙洲遇到涨潮都不会浸入海中,保障了马屎洲的畅通无阻。相对而论,却对海岛原生态造成伤害。
连岛沙洲一面是海滩,临近船湾的一面有一小码头。有渔民小艇在码头拉客,载游客回三门仔或大美督。船费全凭船老大要价,游客砍价。
走上连岛沙洲观景,竟然发现几名露营的年轻人。这地方竟敢过夜,真真佩服几位大神的胆量。几个人正在收拾营帐,看样子想乘船出岛,正与一名船老大讨价还价。

马屎洲连岛沙洲

海水清澈

观景的游客

收拾好行囊准备撤离的露营者

堆石塔能堆成这样!

连岛沙洲对面的马屎洲

简陋的小码头

马屎洲的打卡地~标志牌⛩️

走过连岛沙洲,便进入马屎洲特别地区。入口处有一凉亭,亭下海边就是马屎洲的打卡地~马屎洲特别地区的标志牌。
标志牌很高大,呈牌楼状。上有“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及“马屎洲特别地区”的中英文字样。
此处是进出马屎洲的集散地,行山客大多在这里聚集。这里也是划艇渡海的上岸处,很多划艇者在此上岸休息游玩,沙滩经常会停泊很多色彩鲜艳的独木舟。
记得上次来马屎洲是2017年仲夏,在此巧遇由马鞍山划艇过来的老哥梁先生,还一起拍照留念。
这次也遇到朋友登岛,却鬼使神差的与他们擦肩而过!我出岛时接到同事鹏哥短信,告知他们的团队也在马屎洲,是划站立式水上滑板渡海过来的。还发了两张照片给我。我这才想起,在连岛沙洲时,曾见到一群站立板划手在岸边拍照,然后划板过了大美督。真没想到竟然是鹏哥一伙!早知是他们,死活叫他们用站立板载我过大美督!🏄🏻‍♀️
想在标志牌前留个影,怎知凉亭前堆积了不少垃圾,真真有点大煞风景。这些垃圾都是游客留下的,有些是海水冲上岸的,正准备装船运出岛。我一直是“自己的垃圾自己带走”的倡导者,保持环境卫生,是每一位游客应尽的责任。
标志牌前逗留了一阵,便继续沿着海岸向岛深处行进。

马屎洲特别地区的标志牌

凉亭处,堆积了很多待运出岛的垃圾

2017盛夏,与划艇登岛的老哥梁先生合影留念

划站立式滑板登岛的朋友们,今年这玩意儿是水上活动的热门玩项

马屎洲自然教育径🌵

马屎洲自然教育径位于马屎洲东南面海岸,全程约1.5公里。沿途可观赏各类沉积岩,海蚀平台、褶曲等地质特色。越过盐田仔山,经过连岛沙洲,便可到达马屎洲自然教育径的起点。
自然教育径一直延伸到岛最东端的牛寮下。部分路段离开海岸。一路可观赏到不少亚热带稀有植物。我这次登岛主要是为观赏岩石而来,所以没有沿着自然教育径行走。全程行走海岸石滩,一路欣赏古老的岩石及奇特的地质地貌。

马屎洲自然教育径,来回约三公里

清幽的岸边小路

贝壳海滩

贝壳形成的礁石

海滩上的垃圾,都是这样担出去的

给环保清洁工大姐点个赞!

探索马屎洲远古岩石与奇特地貌🌋

马屎洲海岸的岩石,色彩斑斓形态奇异。细心观赏,会对远古岩石地貌增加不少认知。三门仔新村的大埔自然教育中心为游客提供免费小册子。为全面了解马屎洲岩石地貌,很有帮助。
马屎洲有香港最古老的岩石(二叠纪沉积岩),主要在马屎洲东南面海滩出现。岩石以泥岩、粉砂岩、石英岩及砂岩为主。这些古老的二叠纪岩石已有二亿八千万年的历史。一路观赏远古岩石,还可观赏到奇特的地质地貌。如网状的石英脉、香肠状的岩石构造、褶曲及小型断层。
一路观赏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岩石,确实赏心悦目,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进入色彩斑斓的远古岩石世界

岸边的七彩泥岩

质地松散的砂岩

“七彩泥岩”马屎洲地质公园宣传照片,就是由这个角度拍的

岩石上的石英脉

赤红色的岩石很漂亮

每块岩石都有自己的纹理色彩

游客在岩石上搭的石塔

岩石缝隙中生长的海岸植物

岩石混溶及裂纹

七彩泥岩

马屎洲与马鞍山隔海相望

岩石上如同涂了奶油

海边的岩石区,不太好行

海蚀平台

游客玩堆石塔留下的痕迹,不提倡!

龙落水~差别侵蚀

海蚀平台

大片的贝壳海滩

很漂亮的一块岩石

海岸石滩上的露兜树🌴

一路观石赏景,一公里多的自然教育径很快就走到尽头。这儿的地名叫牛寮下,有条山路可以回到连岛沙洲。犯懒不想登山了,便原路返回。石滩上有些露兜树,尽管缺少水源环境恶劣,却也长势喜人。茂盛的枝叶中有不少成熟的露兜果,如同一个个金黄色的菠萝挂在树上。早前以为这假菠萝不能吃,怎知前几日竟然见到西贡市集有卖露兜果汁的,特意走近观看。据介绍露兜汁功能还很多。有补脾健胃、故元气、清除毒素、解肝热虚火及预防中暑之功效。没想到这假菠萝还真是果中之宝,真是叫我大跌眼镜。
走近露兜树近看,有些果实已经成熟跌落地上。没敢取走,心想还是由它自然发展、繁衍后代吧。🍍

海滩上,顽强生长的露兜树

树上的露兜果熟了

熟透了的露兜果跌落地

还没成熟的露兜果是青绿色

西贡市集有露兜果汁出售

有消暑解毒之功效的古法露兜水

归程,原路翻山返回三门仔🏜️

原路返回马屎洲标志牌处,小码头前见有行山客与船老大问价,便走过去看看。到大美督单程,船老大要价150港元。这价格人多了合算,只有三人搭乘,每人均摊50港元,这价码可就太贵了。
原路经盐田仔返回三门仔,正值中午,渔民新村前的岸边有不少食档开始营业,一路飘散著炒菜的香气。引得我肚子开始叫了。因想到疫情当前,还是少在外面饮食为好。于是买了支宝矿力解渴,走到小巴站等车。
乘小巴回到大埔墟,还是没能忍住口。进入一间茶餐厅,叫了菠萝海鲜炒饭与冻柠茶,坐下休息慢慢食用。
望着那金灿灿的菠萝炒饭,忽然想到在马屎洲牛寮下,掉在地上的露兜果。试想用露兜果炒饭,这味道应该也是不错的。

沿着海边回返

清幽的自然教育径

有的路段有山石阻路

小径上的行山客

回到贝壳海滩

禁止带走任何岩石、化石及生物的警示牌

回到马屎洲标志牌

连岛沙洲的小码头,有快艇揽客

盐田仔海边的一块粉砂岩平台

盐田仔上山路

海里的鱼排,远方的八仙岭

宁静的三门仔渔民新村

回到三门仔村口

凉亭等小巴,结束行程

全文结束🔚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