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最南角

从高雄左营乘坐垦丁快线公共汽车到恒春,需两小时,这已是最快捷的方式,因为迟至下午两三点我才出发,到达恒春时,天色已晚。

恒春是台湾最南端的半岛,垦丁又是恒春的最南角,是全岛最具热带风光的所在。这里偏居一隅,早前并不为人们所熟悉,直到八十年代旅游业兴起以后,才人尽皆知。而对一些大陆文艺青年来说,得知这个地方却是通过一部叫“海角七号”的电影。

海角七号

这部电影讲述了日占时期及现代两代台湾人和日本人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些迟到了六十年的情书,让无数观众泪目,感慨爱是无国界的。

然而,大部分情况下,国界总是存在的,并且总是伴随着各种冲突。

1870年代,当时仍是清属国琉球国国王遣使去日本,未料其船只遭遇风浪被吹到了这恒春半岛上,使臣上岸后,误入原住民排湾族的领地牡丹社,双方语言不通,发生摩擦,排湾族出草猎走了六十几颗人头,仅十二人在汉民帮助下生还。

日本人借此机会,拉拢琉球国王,对清朝断绝宗主关系,并派人到北京进行交涉,声称出兵报复原住民。愚蠢的清朝大臣居然答复,“生番是化外之民,问罪不问罪,由贵国裁定”。日本人迅即派出3600人的军队,在恒春半岛登陆,对原住民进行大规模报复杀戮,当地的清兵对此视而不见。

日本人进兵并不顺利,居然想屯兵下来,这下清政府才警觉,要求其撤离国境,双方再次和谈,赔偿白银五十万了事,对日本吞并琉球,默不作声,日本人自此看清了清国的无能,暗下野心,终于二十年后借甲午的胜利割走台湾。当然,也正因为发生了这些事情,才会有电影里日本人和台湾人的爱情故事。

电影的大部分镜头都取自恒春镇,这座半岛上最大的城镇,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保留有台湾最为完整的城墙,这城墙是在牡丹社事件以后为加强台湾南部防务所建,而推动建造它的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洋务派人物沈葆桢。

从恒春古城的西门走到东门,并不需要多久,出了东门,又是没有路灯、房屋稀疏的原野,再继续前行一公里,在一个谷地里,可以看到常年不熄的蓝色火焰,从地下冒出来。如果用石头在地上划两下,又会生出新的火焰,显然,在这地下,有天然气之类的可燃性气体。

恒春地火

这里没有人管理,不收门票,但游客很少,偶尔有小孩子玩焰火,还有一两位用火烤食物,是日,风很大,把火焰吹出呼呼的声音,看着四野里的草和树林,我隐隐担心会不会引发火灾。

这风不仅是大,而且有一些凉。我之前一直以为韩春会很热,但此刻不得不穿上外套。等我到了旅馆,和房东夫妇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们说,这是东北季风,每年十月份开始刮,要一直挂到第二年的春天,年年如此。东北季风其实就是中原地区的西北风,来自西伯利亚,因为地理的原因,到了台湾就转向成了东北风,又因台湾特殊的高山地形,到了恒春时,风力增强,在这儿又被称为落山风。

房东夫妇告诉我,风虽然有些凉,但是到了白天太阳出来的时候,还是会很热了,与夏天无异。他们也向我热情介绍了恒春的一些景色和习俗,巧的是,女主人是大陆人,并且还是江淮一带的老乡,十年前嫁到台湾来的,他们有两个孩子,主要的营生是靠男主人在大陆经商,这里的民宿也是顺便经营。这一天,旅馆里只有我一个房客。他们告诉我,自从八月禁止自由行了以后,旅馆的生意就清冷许多。

第二天早晨,我与老板夫妇道别后,搭车去肯丁,一整天,我都在这风景迤逦的海岸线上行走。肯丁有两处海角,东边的叫鹅銮鼻,西边的叫猫鼻头,鹅銮鼻的位置更偏南一些,所以是台湾岛的极南点。而猫鼻头则是著名的地理分界线,它的东边是巴士海峡,西边则是台湾海峡。鹅銮鼻最著名的地标,是它的灯塔,但是此时这里正在维修。

鹅銮鼻公园

猫鼻头

鹅銮鼻的珊瑚礁

船帆石

海岸线的大部分都是珊瑚礁,海水清澈,可以一眼看见珊瑚礁的根基,和居住在珊瑚礁间的各种海洋小生灵。除了珊瑚礁,也有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比如说有一个叫船帆石,顾名思义,看起来像帆,但是也有人说它像尼克松,又叫成尼克松石,好像确有那么一些相似。

在海岸线的一些海湾处,分布著沙滩,沙就是细腻的白沙,有许多欧美人在这里晒日光浴,冲浪。另一项很出名的运动是潜水,肯丁是台湾岛最适合潜水的地方,有许多人是为此而来。

小湾沙滩

红柴坑渔港

红柴坑的日落

沿着海岸线随便走走,一天就这样过去,太阳西沉,这里有一处极佳的观赏夕阳的地点叫关山,在过去关山日落被列为台湾八景。但是我没有足够的时间赶到那里,并且听说挤满了游客,所以我选择了关山脚下一个叫红柴坑的渔村,这里的日落依然很美,太阳和晚霞追逐著没入金色的海面,一艘艘渔船回到港里,我坐在码头的大坝上,一直等到最后一缕光线消失。

流连于美景,就要面对现实的问题,没有公共汽车了,这里离我今晚定好的旅馆还有三公里,我只能带着走夜路过去,同样的,没有路灯,在台湾已经习以为常了。路的一边是山,一边是海,黑魆魆的海,让人不想靠近,生怕被她吞了进去。

旅馆是建在半山上,当我转入上山的小道时,想起来此前在日月潭遇到狗的情形,于是打了电话给旅馆,问了房东这条路上是否有狗,如果有狗是否方便出来接我一下。房东沉默了几秒后说,好吧,你在路边等我吧。一会儿他骑着机车,把我载上去,果不出我所料,有三只大狗正趴在僻静的山路上等著,如果他不来接我,恐怕会有很大的麻烦。

房东是个约三十多岁身材瘦削的年轻人,头发长一点,显得很有型。到了旅馆,他很严肃地和我说,“之前有发邮件给你,提醒你如果没有私人交通的话,过来会比较麻烦。”我赶紧道歉说没有注意看邮件,又再三感谢他搭载我。

他接着问我明天是什么行程?要从哪里出发?我说还是要到恒春镇去坐车。他说那会很麻烦,上午到恒春的公共汽车要到九点以后才有,又问我有没有吃晚饭。我说没有。他说,“附近都没有吃晚饭的地方,那你要不要换到恒春镇上去住,如果要换的话,我可以载你过去。” 我告诉他就住这里了,晚饭不吃没关系的。“好吧,你先休息一下,我自己要去恒春镇吃晚饭,我帮你带盒饭回来吧。明早,我再载你到恒春去赶车。”他说道。

这真的是太意外了,我在这里了一晚上的住宿费,只有人民币70块钱,而他给我的帮助,根本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

这家家庭旅馆的生意依旧很清淡,晚上,只有房东和我、还有一个台湾女孩子住在这里。那个女孩子一直坐在阳台的摇椅上唱歌,唱得很好听,好像是在做直播。我好奇她怎么能在阳台的蚊子攻势下撑得住呢,因为第二天一早我在阳台呆了一会儿,就被咬了几个包,这里的蚊子又多,个儿又肥。不过这个阳台是旅馆最美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半山的旅馆

房东和我年龄相仿,他对台湾本土很了解,对对岸也颇感好奇,于是晚上我和他聊了一会儿,他告诉我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比如说,这里原住民参加考试有加分。我说,这和大陆一模高考加分是一样的么,不是太公平。他说,这个地方原来就是他们的啦,我们都住在他们的地盘上,也没有什么不公平啦。

第二天早晨,按约定好的时间,他准时起床,让我带上头盔,坐上机车,风驰电挚开了约十公里,把我送到了恒春镇。

真是一个有趣和热心的人。

纵谷线

我的下一站是花莲,从恒春到花莲走铁路并不方便,必须要先坐公共汽车到北面的枋寮车站,在那儿才能搭乘向东去的火车,而到枋寮的路程较远,差不多是回到高雄的一半。最后我采纳了前一晚恒春镇房东夫妇的建议,在网上预约拼车,节约时间,费用比汽车转火车低很多,并且沿途会带我可以参观一些地方。

来接我的是一辆黑色的商务车,司机与我核对了资讯后,热情的下车给我开车门,除了我和司机,车上还有一对老夫妇,他们来自苏州,这是我在台湾遇到的第一对与我一样的自由行的大陆旅客。司机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很有激情,一路上都热情地和我们介绍台湾的风土人情。

我们的行程自从恒春出发,经南回公路和太平洋公路,再穿越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狭长谷底,到达花莲,这就是所谓的纵谷线,又称为山线。另外还有一条路线被称为海线,一直沿着太平洋岸边的公路前行,两条线都各有特色。当然,纵谷线也是走了一段太平洋海滨,车驶过南回公路的达仁乡,就看见了山路下面,深蓝色的太平洋。我觉得这样的天气已经是极好了,但是司机告诉我还不算最好,如果特别通透的话,可以看见远处的兰屿。

太平洋

多良车站

在这里有一个叫多良车站的地方,是我们下车观光的第一站,它其实是东部铁路线的一个小站,目前还在使用,只是大部分车只是路过而不停靠,却因为坐落在半山处,可以看见火车在太平洋的天然蓝色幕布前驶过,吸引了很多人来拍照。在台湾,拍火车的人不在少数,大概是因为这里的火车颜色丰富又鲜明。

我们的车进入纵谷以后,太平洋就从眼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在两座山脉之间,是绵延了上百公里的狭长的地带,这是台湾东部唯一适合居住和发展农业的地方之一。开启地图看一看,就会发现东部的城市只有花莲、台东和宜兰,其他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东部铁路线也是沿着这一地带前进,这里有一个叫池上乡的地方,它的特产是–快餐。

据说当年从花莲到台东,老旧的火车要走十个小时,火车到了池上这里,正好是用餐时间,池上的一对夫妻就做起了快餐生意,搭配合理,味道又好,颇受旅客的欢迎,卖了几十年,名气就大起来,被叫做池上饭包。

池上饭包

如今在火车旅行已经飞快了,而且台铁本身也出售便当,已经不会有乘客到池上来买饭包,但是作为一种记忆,有许多人开着车来这里品尝。这让我想起了江西的上饶站,被称为鸡腿站,原因略同。与大陆的快餐相比,我觉得台湾的快餐做得更好些,物美价廉,无论是在马路边还是便利店里卖的便当,都是如此。

池上这里还有一个新晋网红景点,叫伯朗大道,已经成了纵谷里必到的地方。它是山谷里的一条乡村公路,公路边全是低矮的稻田,一直延伸到山边,此时只是稻谷成熟的季节,田野里皆是稻香。

伯朗大道

伯朗的稻田

瑞穗农场

纵谷的行程有点像是农业考察团,参观完稻田,下一站是牧场。这个叫做瑞穗农场的地方,出产的牛奶很有名气,在台湾很多地方都能见到。我没有品尝牛奶制品,而是去参观了牛棚,正巧工人正在用卡车进行自动化投食,看起来很先进了。其实我也不知何为先进,因为在大陆没有参观这样现代牧场的经验,虽然我曾经工作的地方旁边就是南京最大的牛奶厂,却并没有进去看过,不过他们的牛偶尔会跑出来,有一次,我们请的美国外教用很激动的语气告诉我们,老天,你们猜我在你们这个高科技的园区看到了什么,居然是一只牛。

说完了农牧业,不能不提果业,纵谷里我们路过了许多热带果田,菠萝田,释迦田……有的田连司机也叫不出名字,不过他和我提到台东的释迦是台湾最出名,而其所有的品种中,又以凤梨释迦最为上品。他特别提到一个女孩子,坐他的车到台东,专程来找这种水果。

巧的是,当天晚上,到了花莲后,我到农会的超市就看到了凤梨释迦,它的表皮已经裂开,流出结晶的蜜糖来。店员跟我说,这只已经完全熟了,现在就可以吃,就只剩这一个。它大概是在等我了,于是想都没想,就付了八十多台币买下这只有三个拳头大的释迦果,回到旅馆,用了一个小时才消灭掉。大快朵颐之后,我想起了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换作释迦我也愿留在台湾了。

北回归线标志塔

花莲

到达花莲的当晚,这里正在举行名为太平洋花彩节的活动,在市中心自强夜市旁边有灯光秀,灯光中心的花朵,就是花莲县的标志。花莲人少地多,市区是一座小城,没有高楼,以旅游业出名,而最出名的又是清水断崖,七星潭和太鲁阁这三处,当地人称三件套。

太平洋花彩节的灯光秀

我本想租车骑行去这些地方,但是咨询了一些人,都告诉我太鲁阁距离较远且危险,并不适合骑行,于是又在网上拼车。第二天早晨,车来了,巧的很,那对苏州老两口也在车上,还有两个北方的女孩 ,以及一位在台交流读书的复旦学生。这天早上天很蓝,于是我建议先去清水断崖,看最蓝的大海,避免下午变天,大家都觉得有道理,但是今天这位司机显然没有昨天那位随和,他说路线不能改,必须先去太鲁阁。

太鲁阁不是阁,而是中央山脉中的大峡谷,太鲁阁的名字来自这里的原住民太鲁阁(Taroko)族。太鲁阁面积很大,覆蓋了花莲、南投、台中,大部分游客只游览了花莲的一段,或许是因为这一段的燕子口,白杨瀑布是精华所在,亦或许是最容易到达。我们游览的这一段最高地点的海拔不过两三百米,在太鲁阁深处,高山的海拔超过了三千,要去那里,就要沿着峡谷里唯一的盘山路–中横公路开很久的车。

太鲁阁燕子口

之前我从日月潭到阿里山,有走过一段新中横公路,新字就是相对于这里的中横公路来说的,太鲁阁的中横公路是台湾最早建成的一条横贯东西的线路。到目前为止,这样的横贯线也只有三四条,并且都是在险峻山崖上的小道。为建设这条中横公路,投入了上万国军退伍老兵,修建极其艰难,每公里就要牺牲一人,为纪念这些烈士,在太鲁阁入口不远处建了长春祠。必须感谢这些筑路的老兵,因为他们的付出,让今天的旅行可以这样轻松,我们的车最远到达峡谷里的白杨步道,往返只用了三个小时左右,如果没有公路,是不可以想象的。

白杨步道是本地旅游业者认为的太鲁阁里最值得看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落差两百多米的白杨瀑布飞流而下,只是距离尚远,没有近处体验的雄伟气势,不过急流是峡谷里常见的,有些地方声如洪钟,让我想起了虎跳峡来,它们也都是属于大理岩的峡谷。步道走到头是水帘洞,要穿雨衣赤脚方可进去,洞内的石灰质常年在潮溼环境下,已经产生了类似钟乳石的结晶,洞穴长不过四五十米,尽头是悬崖断路,便要往回走。类似这样的步道还有很多条,都是分布在中横公路的两侧,供游客游览探索,都是免费的。据说也有游客去走那些野道,那便是属于探险了,非常危险。

太鲁阁大峡谷

白杨瀑布

出了太鲁阁大峡谷时,就像我担心的那样,天空已经被云层遮蔽了,等我们到了清水断崖,水还是清水,但是这颜色就远没有那么鲜艳了。

这清水断崖是中央山脉延展到太平洋边,形成的诸多悬崖中最出名的一处,崖高数百米,崖上是以险闻名的苏花公路,这是花莲通往北部的宜兰、基隆、台北的必经之路。

清水断崖

苏花公路

在这条公路开通以前,花莲到北部是很困难的,必须跨越崇山峻岭,山路艰险,人们宁可坐船走海路,所以过去花莲又被称为是本岛上的离岛。苏花公路通车后,稍有地质灾害就会塌方中断,也发生过车辆掉下去崖去的事故,相比于公路,更可靠的方式是搭乘铁路,全程穿山而过。

花莲的海岸线大多都是这样的山海相接的景象,在稍平一些的地方,则有着神奇的鹅卵石海滩,随着潮起潮落,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七星潭就是这样一处,花莲市区的海滩也是一样。这里的海滩都禁止有用,因为太危险了,一旦被浪卷入海里,很难回到岸边。因为海岸不是慢慢的延伸到海里,而是十分陡峭,可能走出几米,就是深达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深海。再远一些,就到了深不可测的海沟。

如果说台湾岛原本是太平洋里的一座大山,那么花莲就是这座山上最陡峭的部分。

七星潭

夜晚的花莲海滩

十分九份

十分和九份是新北市的两个小镇,坐落在台湾岛的东北角,从花莲出发,首先要搭乘台铁干线列车到瑞芳车站,在那儿再换乘区间列车才能抵达。

台铁干线一多半的里程沿着海岸线前进,风光旖旎,但是并不总是能看到海,能看到的地方与清水断崖颇为相似,只是没有那么高那么陡。这条线路经过的最大的城市是宜兰,沿着山间的平地延展几十里,有宜兰和罗东两个大站,其余都是小站,多不停靠。过了最东断的福隆车站后,列车拐向西北的山区,再前行三十公里就到了瑞芳站,在这里换乘去十分的区间车,不用再买票,直接刷悠游卡就可以,车厢内的格局很像是地铁,座椅在两边,人也很多,大部分都站着,我上了最后一节车厢里,惊奇的发现这节车厢尾巴上还有车窗,可以看见铁路线的风景。

从瑞芳到十分,要沿着台铁干线往回走一段,再拐入平溪支线,平溪镇是支线的终点。这条线路建于1910年代,是为了将煤从平溪运出来,因为煤矿,平溪繁荣了几十年,后来煤矿衰竭,也随之消沉,幸而旅游业兴起,这条线路变身为一条观光线,每天将如我这般的大量游客载来,大部分人到这里就是为了放天灯。

据说平溪天灯的源起是在土匪横行的年代,做为通报安全的讯号,告知避匪的乡亲可以返家,延续至今就成本地的民俗,天灯最盛的时候是在元宵节的晚上,可谓千灯齐发。在平时,游客可以在平溪和十分两个镇上放天灯,大约是十分更易到达,所以十分的天灯更热闹些。

十分的天灯

当火车到达十分时,就看得见铁路两旁挤满了放天灯的人。有意思的是,人们都站在铁路上放天灯,像是商量好似的,当火车开来,所有人马上离开铁轨,站在两边,火车几乎贴着人们的脸开过去,一驶离,人们便又占领了铁路,在残余的柴油气息中,在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中,一盏盏天灯接连升上天空。

每一盏灯上,都写着人们的祝福,大多数的祝福语是韩文和日文,我不知道是不是那天下午唯一写了简体中文的人,总之是很少见了。这里一盏天灯的价格是200台币,铁路旁的每一家天灯店的价格都一样,店家会帮忙搞定除写字和放灯外的所有事情。当我写完字时,他们告诉我要等一下,因为那边有警察来巡逻,原来在铁轨上放灯并不被法律许可,只是,所有人已经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警察来了,大家就不放了,他们一走,就继续,日日往复,一如这铁路上的火车。

沿着十分的铁路向东走大约一公里,是名为十分瀑布的地质景观。我开始时以为只是很小的瀑布,但是当我到达时,发现超出我的想象了,瀑布宽度有足四十多米,高差二十多米,水量很大,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水汽中看得到彩虹。据说整个平溪地区,大小不一的瀑布还有许多,它们的水源都是来自境内的群山降水,溪流汇聚成河湖,最后流入基隆河和淡江,经台北入台湾海峡。

十分瀑布

我离开十分时已经四点半钟,因为是冬天的缘故,太阳开始西斜,夕阳下的十分车站很美,很多电影在这里取景,比如侯孝贤的恋恋风尘。

侯孝贤的另一部更出名的电影悲情城市则捧红了离此不算远的九份。从十分到九份,要回到瑞芳去换乘公共汽车,然后一路向东爬坡,当爬到看得到远处基隆港的灯火时,就到了九份。

九份的房子几乎是垂直建在山上,很像老重庆的感觉,不过这里的建筑很日系,山路梯级旁挂满了红灯笼,这时都点亮起来,灯笼最多的地方是阿妹茶楼,也是人最多的地方,和十分一样,几乎全是韩国和日本的游客。

九份山城

早晨从九份远眺基隆

九份老街

之前网上传说阿妹茶楼就是宫崎骏千与千寻汤屋的原型,这些游客就是慕名而来,虽然宫崎骏都出来说并非如此,但是大家宁可相信这个地方是在现实里存在的。

九份不是神明的澡堂,而是当年黄金矿工的居所,仔细看九份的灯笼,每一盏上都写着黄金山城。在九份东面的金瓜石,1893年发现了金矿,于是九分繁荣起来,日占时期,日本人在这里疯狂采矿,产量一度为亚洲第一,现在在金瓜石的黄金博物馆里,保留着当年的坑道,而一栋展馆的二楼,还有一块重达14.49公斤、价值3亿台币的金块。

因为采金事业的迅速发展,九份一度人口暴增,繁荣异常,被称为小上海。然而到了六十年代,金矿终于采完,繁华散去,小镇也重归寂寞。直到侯孝贤在这里拍摄了悲情城市,才再次喧嚣起来。

金瓜石黄金博物馆

金瓜石

从基隆到淡水小镇

九份和基隆离得很近,坐公共汽车一路下山,不多久就到达基隆市中心的海洋广场。海洋广场正对一处港口,港里停泊着数艘海巡署的舰船,远处的山上立著KEELUNG几个大字。最特别的地方是这里海面上盘旋的老鹰,这是基隆的标志性景观。

基隆港

基隆是台湾北部最大的港口,过去曾是台湾一大都会,但是现在只是新北的一个市级行政区。这里是离日本最近的地方,1895年日军就是从基隆登陆,遭遇台湾义军阻击,1945年大批日军和日侨也是从这里撤走,国军70和62军上岸接收台湾,因破衣烂杉、军容寒酸被台湾人戏称叫花子兵。

我到达基隆时,大约是下午两点钟,天空飘起了小雨,这是我在台湾遇到的第一场雨,也应了基隆雨港的美名。基隆是全台也是整个中国降雨最多的地区,几乎一年四季都在下雨。不爱阴雨天的我觉得如果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会奔溃,幸而只是停留了一小会儿。

我继续向北前行,拜访距基隆不远的野柳国家地质公园,野柳的名气已不必多说,几乎是旅行团必到的地方,大部分游客就是奔著与女王石合影去的,所以女王石附近排了长长的队伍,因为这天天气不佳,队伍只有十几米,据说平时排队一小时以上是很正常的事情。女王石现在几乎成了台湾旅游的标志之一,在很多媒体上都可以看到她高大庄严的身影,然而,当我亲眼看到她时,才发现她不过是野柳上百的怪石中矮小的一块,只有在特定的角度才看出女王头像的造型来,这全是摄影师的小把戏。

这些石头原本是野柳海岸的砂岩,在千万年里,经过海水侵蚀而形成,除了女王石,还有蘑菇石,烛台石,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海蚀地貌,因为知名度差一些,人就少了许多,可见大多数人对这些景点的自然价值历史价值并不关心,而只是从众追热点罢了。

野柳地质公园

女王石

在烛台石附近,完全没有人,任由我拍摄。我一直拍到五点钟,接近闭园,天色已经转暗,海面上风大浪大,游客几乎全走了,但是还见到一两人站在礁石上钓鱼,大约是附近的居民吧。

出了景区,走约一里路,到来时的公共汽车站,我打算在这里乘车去台湾岛最北端的富贵角,再去淡水住下。车站冷冷清清三两人,只立著一个杆子,上面写着车次,我仔细看站牌上的资讯,旁边一个女孩子问我去哪里,我说去富贵角。她说,那你坐953路车先到金山,这一班车次比较多些,再那里再转车,车也会多,我也是去金山,跟着我上车就好了,另外,不建议你去富贵角了,太晚了。旁边一个大姐也说,那边荒郊野地,不安全的,要去还是白天去咯。

我听从了她们的意见,坐到金山,然后转车直接去淡水。金山在阳明山东面的海边,淡水则在西边,所以这条路线就是绕着阳明山,沿着台湾最北的海滨公路转了一大圈,沿途几乎全是野地,有的路段甚至没有路灯,经过富贵角时,确实黑魆魆的一片。等到了淡水,街市又热闹起来,这里已经属于台北都会圈了。

淡水小镇

晚上我在淡江边漫无目的的走着,这里的风不是东北海岸线那般,而是又轻又柔,江畔的小酒馆里,歌手弹著吉他,江水如镜,映着对面远山的灯火,我脑海里响起了蔡琴的声音:

你喜欢抬头看天上的星星吗?每一颗星星都有一个故事。在这么些个星球里,有一个,我们把他叫做地球的一颗星。地球上有一个叫做台湾的小岛,台湾岛上有一个美丽的小镇。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个小镇上的故事……

这个美丽的小镇就是淡水,这张机遇-淡水小镇专辑,曾经播放了无数遍,每一次倾听都可以从纷乱中安静下来。

第二天起来,天气晴好,我乘车到淡水最北的渔人码头和附近的沙伦沙滩,这里的沙滩很平,但是越接近海里,石块越多,与其他几处海滩又有所不同。早晨的风有些凉意,但在太阳走着并不觉得冷,远处是高耸的阳明山,有厚厚的云在山顶自东南向西北流动,山的那边、基隆的方向,应该还是阴天。

沙沦海滩

渔人码头

渔人码头在淡江的出海口,其实就是一个码头,除了有许多游艇泊位,并没有其他特别的地方。有一座供行人通行的斜拉桥横跨在码头的入海口,被称为情人桥,是这里的地标。据说,徬晚,夕阳下的码头有着浪漫的色调,吸引了很多的情侣。

除了这一处码头,淡江里的码头还有许多,因为北通大海,南达台北,过去曾是台北最重要的水运通道,北京条约中,淡水也成为台湾四个通商口岸之一,不过那时还叫沪尾。开埠后,西人陆续前来停泊经商,建造领馆,教堂,别墅,今日淡水红毛城就是当年的遗蹟,还有一些在真理大学,淡江中学校园里,都是红砖的维多利亚时代建筑。淡江中学是个卧虎藏龙的所在,周杰伦、古龙、李登辉都从这里走出,不知今日校园里又藏着哪位未来的才子。大约周杰伦爱吃一种名为爱给的美食,所以淡水街头有好些阿给店,据说是一道水产品,因我不食鱼,故无福消受。

今日淡水依然繁华,但是淡江却因泥沙淤积,大部河段已经不具备通航条件,只能走小船,这些港口也陆续废弃。舟辑时代已成为过去,如今在淡水乘坐捷运,二十分钟就可直达台北中心。不过我的下一站是近一些的士林和阳明山。

红毛城

阳明火山


士林官邸

士林官邸就在士林捷运站的旁边,曾是蒋介石的官邸,蒋介石自撤退到台湾后,直到去世,大部分时间都与宋美龄居住在这里。官邸面积很大,别墅只占了很小的小块,大部分是园林,现在园林已经成了免费公园,别墅区则成为著名景点对外售票开放,据说来参观的大多是大陆游客。

在过去几十年里,大陆一直将蒋形容为独裁者,反动派,殊不知如今台湾民间也是这么认为的。蒋在台湾的二十五年里,军政大权握于一身,对反对派施行高压政策,并宣布进入动员堪乱时期,将台湾变成一座大兵营,以至于现在很多台湾人对蒋的印象并不佳。

当然,官方场合下,对蒋的描述还是以正面为主,士林官邸的宣传介绍就是如此,言语里充满了崇敬怀恋之情。官邸里保留了蒋介石与宋美龄过去的陈设,几个月前我在韶山参观了毛泽东纪念馆,眼前这两位老对手的生活便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毛的生活简朴实用,而蒋则是精美雅致。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爱读书,只是毛随意堆在床头,而蒋整齐的码在书柜里。

士林官邸的北面就是阳明山,这是蒋介石最爱去的地方之一,山上还建有一座行馆。阳明山这个名字也是蒋介石所取,用来纪念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之前,台湾人把它称为草山。

我早前就听说过阳明山,以为是台北的一座小山,却不知其高最高峰达一千余米,东西长五十公里,高大到可以改变台北的气候,更不知它还是一座活火山。

早前阳明山被认为是一座休眠火山,九十年代在地层下发现岩浆库,所以修正为活火山,山上名为小油坑的地方还有火山喷汽口。我曾跑遍了南京地区的死火山,一直想亲见活火山,可在大陆地区活火山仅六处,有活动迹象的更少,于是我直奔小油坑而去。从士林官邸有公共汽车可直达,车程大约四十分钟,一路爬升。快接近小油坑时,就已听到巨大的喷汽声,待到了小油坑游客中心下车,这声响就更大了,并且空气里都是浓浓的硫磺气味。

游客中心不收门票,只是一休息补给和科普的小屋,从这里沿台阶走几十米就到了观景台,这里清楚地看见塌陷的山体上有两处坑洞,急速喷出白色的气体,就像是一口巨大的高压锅开启了蒸汽阀门,在地面上,冒汽的小孔就更多,有的就在眼前,这种景象,让人不禁担心脚下是否马上就会喷发。小油坑顾名思义是小的油坑,还有一处地方名为大油坑,因为有危险,民众是禁止进入的。

小油坑

在小油坑的观景台上,有许多本地的摄影爱好者在拍摄,他们告诉我,今天的天气很适合拍照,很多时候,这里的山头都笼罩在雾气里,雾气与火山的汽体混在一起分辨不出。的确,今天的能见度很高,虽然有云层一直从东南往西北的方向流动,但是都浮在山峰之上,而西边的天空仍然放晴,形成日照金山的胜景。眼前的山就是阳明山主峰七星山,小油坑是通往其峰顶的门户,有不少登山者这在沿着喷气口一侧山崖上的登山道往上走。

小油坑向北有一条竹林小道,沿道的制高点也有观景台,向北可以眺望大屯山,山顶上没有几棵树,大多是芒草,这也是原名草山的由来。往东望去,在山间的拗口,云层下可以看见东北角的海岸线和太平洋,而往西又可望见台海,我惊叹这开阔的景致时,又颇感台湾岛之狭。

从山上往下走,虽然才五点多,天色已经黑了,末班公共汽车要等三十分钟,站台只有我一个人,山风吹在身上,凉意十足。

阳明山顶的芒草

阳明山远眺东部海岸线

阳明山上除了这火山地貌景观,还有许多的风景可寻,如山间湖泊,温泉,和花海,日本人曾把这里称为台北的箱根。台北故宫博物院也建在山脚下,平时它只在白天开放,而今天是周末,晚上可开放到九点,于是我便决定去夜游。

到了博物院,入口处的工作人员问我是否台湾居民,是的话可以免费夜晚参观,而我只能去买票了,门票要320台币,是整个台湾行程中最贵的,当然和大陆的5A景区门票相比也不算什么了。

整个博物院有三层,每一层都有十个左右的展馆,面积很大,考虑到时间,我只能挑选精华的部分参观。但哪些是精华呢,我没有研究,于是向馆内一位工作人员请教。他告诉我,馆藏有六十万件文物,现在展出的只是一部分,每隔两年就会更换一批,所以隔两年来看,发现陈列就不同了。他建议我看特展,一般都是馆藏精品,并且都是暂时展出,不列入定期更换的计划。他还告诉我,台北故宫藏品数量上不及北京故宫,但是就胜在精品上,因为当年运过来时,不能全部运出,所以能运来的都是国宝级的。

我一直参观到闭馆,最大的印象是台北故宫里的字画、珠宝玉器、瓷器最为大宗,当年明清两代帝王蒐罗到宫中的千年来的珍品几乎都在这里,而青铜器、陶器等,并不占优。盖因此类器物,建国后大陆地区多有发掘,而台湾岛上只有当年运来的这一批了,岛上不曾出现青铜文明,于是没有后继的发现。至于在媒体和网络上流传的三大镇馆之宝,翠玉白菜、东坡肉石和毛公鼎,确是国宝,但是这样的国宝还很多,只是因为传播而更闻名而已。东坡肉石,这日我没有看到,说明上写着是拿到嘉义的故宫南院展出了。

待参观完,我尚未用晚餐,饥肠辘辘,正巧我的好友J兄出差来台北公干,于是约了在士林夜市见面,一道用餐,他乡遇故知,格外亲切。

台北故宫

台北故宫的字画陈列

大都会台北

行程的最后两日,都在台北的市区里行走,一如我对大都会的印象,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台北坐落在群山拥抱的小平原上,稍微开阔些的地方都看得到南部和北部云雾缭绕的高山。宽阔的淡江绕城而过,可以说是台北的母亲河,最早的台北城就是发端于淡江边的艋舺、大龙垌、大稻埕三个泉州移民定居点。

艋舺是最早开发的地区,后来因为利益,来自泉州同安的移民与另三地的移民发生冲突,史称顶下郊拼,同安人落败,逃到艋舺北部的大稻埕定居下来。这样的家族同乡的冲突在台湾的早期清治时期层出不穷,冲突也很惨烈,刀枪都用上,被称为分类械斗,如闽粤移民,泉厦移民间都曾发生过多起械斗。这种情况其实在当年的大陆地区乡间也不少见,可见古代王朝的治理能力是极弱的,不用说法律,连正常的秩序都无法保障,于是,民间不得不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包括暴力。

除了暴力,信仰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虽然移民都有大致相同的民间信仰,但是每个族群都有所不同,比如泉州移民信奉保生大帝,漳州移民信奉开漳圣王,客家人信奉三山国王,于是,在不同的族群聚居地,就建立起一座座的信奉不同神祗的庙宇,成为该地区的信仰中心,在艋舺有龙山寺,大稻埕有霞海城隍庙,大龙垌则有保安宫,寺庙不仅可以烧香许愿,也成为族群议事的场所,地位十分重要。如今,各寺的香火依然兴盛,尤以龙山寺为最,也成了八方游客必到之所,而中国的儒释道合一的信仰体系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寺庙同时供奉著观音菩萨、罗汉、孔圣、城隍、道家诸仙。

大龙峒保安宫

台北文庙

城隍与三太子像

在距龙山寺不远的地方,青山宫是艋舺另一座重要的寺庙,供奉青山灵安尊王,在每年的农历10月20日,这里都会举行青山王祭,以消灾保民,祭典为期四天,期间有盛大的游行活动,被称为踩街绕境。青山王祭已经延续了百余年,被列为台北七大民俗宗教活动之一。我来得时间正巧对上,于是有机缘目睹了这一盛典,并随着踩街的队伍进行拍摄。只见艋舺的街道上锣鼓喧天,如同过节般热闹,各种神祗被请出寺庙,齐聚青山宫,踩街的队伍有数百人,装扮各有不同,有的如同港台古装片走出来的翩翩少女,有的是宋兵唐将的模样,也有孙悟空、哪吒,走在最前面的是引路童子,十余名青面獠牙的鬼神围绕着他,每经过一处祭坛,就要摆开阵势,表演一番,我得以一窥中国民间传统的原貌,这种景象在大陆已经消失多年了。

艋舺青山宫

艋岬青山王祭上的鬼神装扮

艋岬青山王祭踩街绕境

大稻埕的日落

青山王见证了艋舺的百年沉浮,但早在台北开埠不久,艋舺的经济中心的地位就让位于大稻埕,因为大稻埕更具港口优势,大量的茶叶、糖等物资在大稻埕堆积运出岛外,钜富商贾也在这里定居,他们的权势大到可以把持着台北的局面。然而,如今的大稻埕也已经成为一个历史街区,只有码头成为观看日落的绝佳去处。台北最繁华的地段在日占时期,已向东移至西门町一带,现在依然如此,沿街是无数的商铺餐馆,热闹一直持续到深夜,当铺面陆续打烊时,红楼旁的酒吧夜场又聚集了众多的年轻人彻夜狂欢。

更东面一些的信义区,在近几十年里也发展起来,台北的现代化高楼和商业中心很多集中在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01大楼,大楼的底层是豪华购物中心,在第四层有游客中心,可以坐电梯到观光层,需要门票且不菲,好像到台湾的大部分大陆游客都会上去看一下,但是最高的地方并不一定就是最美,欣赏台北夜景的最佳去处是101大楼东南面的象山。爬象山需要一些脚力,大约爬到两百米高的地方,有观景台,落日余辉尚在,101和台北城尽收眼底,台北最经典的城市风光作品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台北夜色

如果拿台北的高楼和大陆的城市对比,台北一定只能算是一座二线城市,东部一些地级城市的高楼数目都能远胜台北。然而最近的2018年世界城市排名中,台北却位列国际一线城市,大陆只有北上广深上榜,台北的评级为Alpha,同广州,高于深圳,这是何故呢?我随处走走的肤浅观察,能发现,台北是国际化的、开放的,文化是繁荣与多样的,而这些都是对城市评级的重要指标。

在台北街头,说日语、韩语与英语的人很多,有些是游客,有些是驻地员工,有些已经融入了本土,我遇到一位西方面孔,说著流利的台湾腔国语,一问才知是移居台北的印度人。本地人能说日文和英文的也很多,宾馆、便利店、餐馆里服务人员多半能说几句,外国人在台北生活几乎没有什么问题。我曾见有一家三口,父母与子女交流全是英文。

当然,台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文化方面,除了保留传统文化外,新的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也可以从街市面上窥见一斑,四处可见的电影、歌剧海报,中正纪念堂前的赛克斯乐队演出,圆山广场上台湾阿美族原住民歌舞表演,街头艺术家,在"国家"大剧院回廊下,我看到有一群女孩很认真的排练舞蹈,在西门町,我撞见了一位非常出名的流行歌手的签售活动,在八九十年代,我们的青春岁月里,几乎都是伴随着港台歌手的乐声成长起来。当然这些年,大陆的文化事业也是欣欣向荣,但是,就我所居住的南京来说,我也会拿着相机在马路上行走,却感觉文化艺术似乎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还很遥远,而在台北,给我的印象是文化是扎根在民间,触手可得。

圆山广场的阿美族歌舞表演

中正纪念堂前的乐队演出

街头艺人

台湾省博物馆

当然,台北也有与南京很极像的地方,就是这里的民国式建筑,大多是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后所兴建,建筑气势宏大,多用混凝土建造,但顶却是画栋飞簷的传统中国样式,比如忠烈祠、台北故宫、圆山返店、大剧院、国父纪念馆、中正纪念堂,很容易联想到南京的中山陵、美龄宫、励志社等等。其中最著名的还是中正纪念堂,坐落在市中心,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建造,用于纪念蒋介石,纪念堂里有许多实物的陈列,多为与蒋有关的文物。

之前有提到,现今的台湾人对蒋印象不佳,认为他是独裁者,在蒋介石和他的继承人蒋经国去世后的1990年,就在中山纪念堂前的大广场上,曾爆发过称为野百合运动的抗议,大致是要求结束万年国会、结束动员戡乱时期等等,当年的李登辉几乎全盘接受,于是有了今日台湾的政治格局。陈水扁主政以后,又搞起了去蒋化运动,多地的蒋介石雕塑被拆除,甚至连中正纪念堂都被改了名,直到08年马英九上台后才改了回来。现今大陆对蒋介石不再以反动派一概而论,一些影视作品里也开始较为客观地描写史实,和台湾的情况相比,简直是倒了过来。

无论怎样,蒋都对台湾的影响都是巨大,堪比郑成功,可以说,如果没有蒋的坚持,在二战结束时,台湾和澎湖列岛未必会回收,如果不是蒋在台湾大力推行恢复中华文化的做法, 一些台湾百姓也许还不会说国语。

台北忠烈祠

大剧院

蒋是一个旧式的军阀,也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中国儒家,蒋最辉煌的时刻是1945年迎来抗击外辱的胜利,成为世界公认的大国领袖,不料短短四年后,就被赶到了这小岛上来。有一位台湾中年人和我说,他蛮同情蒋介石的,胸怀治国大志,最后却死在这里,连祖坟都不能归葬。

的确是这样,但如果蒋不那再那样想,这个结局倒也不坏,若换成了宋高宗,陈后主,大约会觉得,这台湾其实是个比金陵、杭州更偏安的所在。

两天后,我回到了桃园机场,完成了1300公里环台湾岛的旅行,再见了,宝岛。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