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诗 — 澳门及葡萄牙艺术家作品展

二楼的“国际艺术大展”看好,沿斜梯前往三楼。三楼主要展出艺博馆馆藏作品,当时正在举办“抒情诗 — 艺博馆馆藏澳门及葡萄牙艺术家作品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澳门经济高速发展,澳门本地和来自葡萄牙的艺术家也开始了一场极具诗意的交流历程。通过频繁的重要展览和有效交流,澳门现当代艺术从探索、实验走向开创、发展。这次以“抒情诗”为策展主题,展出逾九十件(套)馆藏优秀作品,包括油画、丙烯、水彩、混合技法、综合材料绘画、雕塑及装置,充分体现出在此期间艺术家的创作成果及丰富的中葡文化内涵。作品来自本土华人和土生葡人艺术家,以及曾定居澳门或曾在澳门举办展览的葡国艺术家,共六十位。

主办机构:文化局
展场地点:澳门艺术博物馆三楼专题展览厅
开放时间:13/07/2019 ~ 04/11/2019
参展艺术家:马若龙

前言

澳门及葡萄牙艺术家的抒情对话
策展人:吴方洲

纵使澳门早于十六世纪已是西进东渐的重要门户,然而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澳门与葡萄牙的艺术家之间才开始深入交往。他们利用各种媒材创创作,抒发情感思绪,表达生活体验,并展开了一场深具诗意的交流历程。为向公众呈现具中葡文化内涵的馆藏优秀作品,文化局澳门艺术博物馆特举办是次展览,并以“抒情诗”命名。展出馆藏作品逾九十件(套),创作媒介包括油画、丙烯、水彩、混合技法、综合材料绘画、雕塑及装置。作品出自六十位艺术家之手,他们包括本地华人、土生葡人以及曾居于澳门或曾在澳门举办展览的葡萄牙艺术家。这批馆藏佳作充分体现艺术家的创作风貌及丰富的中葡文化内涵,并已成我澳门重要的中葡文化交融成果之一。为进一步表达展览主题,特邀澳门五位知名诗人︰姚风、马若龙、黄文辉、凌谷及袁绍珊创作,同场展出他们的作品。

回顾澳门美术史,必须要提到贾梅士博物院(澳门艺术博物馆前身)。1981年,该院院举办“葡国现代画展”及“葡国现代版画展”,为酝酿中的澳门现代主义美术打下基础。1982年,“澳门文化学会”(澳门文化局前身)成立,为中葡现代美术交往和发展再创新章。在多个文化部门合力推动下,大大促进了当时正处于萌芽阶段的澳门现代美术发展。

其时,澳门中葡现代艺术交流和发展就如春暖花开,朝着欣欣向荣的局面发展:1985年举办“葡国艺术家画展”、“路易士·迪美美术回顾展”、“缪鹏飞、袁之钦双人展”;1986年,对澳门现代绘画发展具重要贡献的“澳门文化体·现代画会”筹备成立,并举办第一次九人画展;1987年举办“百年葡国绘画展”、“郭桓意念抽象画展”。1989年,澳门文化学会改称澳门文化司署,着力推动设立澳门视觉艺术学院,不少重要的葡澳艺术家开设各类工作坊,培养本地年轻创作人,为澳门现当代艺术奠下可持续发展根基。通过频繁举办深具启发意义的重要展览及艺术家间的交流,澳门现当代艺术从当初的探索、实验走向如今的开创、发展。

1999年成立的澳门艺术博物馆接收了贾梅士博物院的所有藏品,多年来又通过购藏、收集得奖作品及接受捐赠等方式,继续丰富中葡现当代艺术作品的馆藏,使本次展览得以顺利筹划。是次展览以“抒情诗”为主调,可说是诗意盎然。作品有抒发从生活中激发起思想和情感的;有直抒胸臆的,也有观点含蓄借景抒情的;有不求宏观叙事,只纯粹描写人物和景物的;还有理性抽象或抒情抽象以达心灵自由的。

展览归纳成六个单元,有些作品在展区集中呈现全貌,有些交叉分布在整个展场,又有些同时属于多多单元主题……纵横交错,让观众在观赏之余,同时作出思考和领会。

艺术家的创作如同诗人写作,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建基现实抑或出于想像,都是自我感受的表达。是次展览作品呈现澳门及葡萄牙艺术家东东西方不同美学、哲学观点下对世界、对生命的思考,带出中葡文化的相互渗透及影响,亦为日后澳门现当代艺术不一样的思维与多元创作方向提供参考。

序言

文化,因交流而美好

“有界线的海,或许属于希腊、罗马;没有界线的海,则属于葡萄牙。”
— 费尔南多.佩索阿 (葡萄牙)

1486年,“发现”(descobrimento)一词第一次出现在葡萄牙书写材料中。在此前后,葡萄牙水手们经过六十年的艰辛和努力,作出了改写历史的“发现”:欧洲不是孤立的;大西洋不是一道屏障;非洲大陆有尽头,且与印度洋相通……葡萄牙人的“地理大发现”,将大西洋和印度洋连线起来,为经济全球化打下基础,在航海、贸易、技术、宗教和文化等多方面,均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553年,葡萄牙人带着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文化漂洋过海而来,在澳门与中华文明展开了数个世纪的交往。葡萄牙与葡语系国家,从海上出发,在澳门交汇。

2019年,是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也是中葡建交四十周年,我们举办第二届“相约澳门 — 中葡文化艺术节”,以文化为纽带,以艺术为载体,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合作层面,增加新亮点。国际书展、电影展、音乐会、艺术展览等活动,呈现的是两种语言文化的气质、个性和魅力,以及其在漫长岁月里“和而不同”的历史走向。文化交流因互鉴而发展,因发展而创新。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推动民心相通的同时,将不断强化澳门作为“中葡文化交流中心”的平台作用,把中葡两大语系的文化交流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民乐和葡萄牙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Fado 在澳门的融合,可视为中葡文化因交流而创新的标志性成果。在此,我向大家隆重推荐本届中葡文化艺术节由澳门民乐团和葡萄牙艺术家合作演出的 “丝竹与Fado” 音乐会。葡萄牙历史是半部航海史,而Fado正是来自葡萄牙民间最深情的声音,诉说对远航亲人的思念,刻有鲜明的文化印记。听过民乐与Fado的人,都会认同这样的说法:“二胡和Fado本是前世失散的情人,此生今夜,他们在澳门相逢。”民乐和Fado,天衣无缝的完美对接,充分显现出深度文化交流下的巨大潜力。

澳门国际书展是本届中葡文化艺术节的全新亮点活动。书展以“品·味:澳门”为主题,展现澳门中西交融的美食传统及文化特色,以书为媒,以书聚友,来自葡语系国家、“一带一路”沿线的二十一个国家的出版商将参与盛会。有着长达二十四年历史、被誉为“美食美酒界奥斯卡”的“国际美食美酒图书颁奖典礼”将随着首届澳门国际书展的举行而落户澳门。为此,我们重点引介中葡文学和国际美食图书,带动多场颁奖礼、作家对谈、新书释出、中葡出版文化研讨会及美食出版人沙龙等活动,彰显澳门作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的鲜活魅力。

为引介多部中国及葡语国家的经典影片、近年在国际影坛备受瞩目的新锐导演作品,以及澳门作为中葡文化交流中心所孕育出的影像创作,“中国与葡语国家电影展”以“经典回顾”、“中葡新视界”以及“Olá澳门”三个章节为主轴,20多部影片配合映后座谈及电影讲座等活动,将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无比的影像之旅。

来自中国湖北和八个葡语国家的歌舞表演将走进社群,与民众共享艺术节日的美好氛围。“中国与葡语国家艺术年展”会给我门带来更多的创意和惊喜。而“九九存珍 —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档案展”更将与我们共同回味那份不可复制的历史盛事的珍贵回忆。

此外,为了进一步落实澳门作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发展定位,把澳门的文化交流活动融入“人文湾区”的建设之中,本届“相约澳门 — 中葡文化艺术节”将作为今年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分会场重点节目。相信这种深度融合,将更能发挥澳门中西多元文化长期交融共存的优势,有助拓展湾区向外延伸的接触面空间,丰富湾区内的人文交流内涵,将文化合作做深做实。

所有的相遇,都是前一次情未了、缘未尽的重逢。让我们再度“相约澳门”,共享文化交流的丰盛。我深信,这是一次美好的相遇!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
文化局局长 穆欣欣

献辞

第二届“相约澳门 — 中葡文化艺术节”即将隆重开幕。在此,我谨代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对热情参与这一盛事,并付出辛劳的各国艺术家、学者及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对各位嘉宾和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相约澳门 — 中葡文化艺术节”的宗旨,在于突出中国与葡语国家历史悠久、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征,追溯其文明发展历程,展现各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的轨迹,继承和弘扬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从文化艺术上推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动互鉴,从而在新的时代心灵相通,情感交融,携手合作,共同发展。

如果说,去年成功举办的第一届“相约澳门 — 中葡文化艺术节”,已经生动体现了这一宗旨,那么,第二届将以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精彩的形式让大家看到,不同文明的差异性、独立性和多样性,在这这里得到了充份的尊重、理解和包容。由此建立起来的相知、互信的友谊,将构成我们在广阔领域真诚合作的人文基础。

这不是一般的文化艺术展演,而是一个汇聚了多种艺术风格,多种美妙旋律、节奏和色彩的“节日”。走进它,就能听到各种文明的亲切对话,体味“美美与共”的和谐交响。相信每一位参与者和观赏者,都会在“身”临其境或“听”临其境中,引发关于建构中国和葡语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深邃思考和责任担当的意愿。

祝第二届“相约澳门 — 中葡文化艺术节”圆满成功!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 — 谭俊荣

参展艺术家名单

单元 1:观景视角

此单元以装置作品“活镜子”为引子,艺术家目下的万花筒,用以观景,变幻无穷,用以解读人生,色彩缤纷。在展场,大家可透过此作品的万花筒来观人、观事、观看历史现场,观看前辈画家的澳门老风景以及中葡艺术作品在展场的祕密对话……。自有各自的感受和慨叹。万花筒内的世界千变万化,从不同的时间和视角,看待事情或许有不同的结果。世界之象瞬息万变,皆在不断生成不断流变,过眼景象皆是世界的历史。

活镜子

马玉安(1975~)、马法达·布特路(1980~)
装置 2011年

“活镜子”的反面

庇山耶和面具

马若龙(1957~)
布本丙烯 122 x 122 厘米 1986年

姚风

姚风,本名姚京明,现为澳门大学葡文系教授。著有中、葡文诗集《写在风的翅膀上》《枯枝上的故人》《黑夜与我一起躺下》《大海上的柠檬》《在合唱中独唱》等。译著有《葡萄牙现代诗选》《澳门中葡诗歌选》《在水中热爱火焰》《中国当代十诗人作品选》等十余部。曾获“柔刚诗歌奖”等奖项及葡萄牙总统颁授“圣地亚哥宝剑勋章”。

《庇山耶的四个关键词》 姚风

爱情
你错误地采摘了玫瑰,让双手攥满了刺,爱情的隐喻刺得你遍体鳞伤。失去了爱情,你也就失去了安身之地。失去了爱情,你也就放弃了爱自己,放弃了爱任何人。

你把自己变成了孤儿, 而葡萄牙是一个太小的孤儿院,无法让你容身。因此你选择了流放把自己流放,梦想那遥远的东方可以安顿你淌血的灵魂。然而,东方那么大,而澳门又是那么小,你并没有找到灵魂的栖身之地。你被一个个美丽的肉体拥抱,但爱情却从未发生。

现实像一只不停啃噬心灵的老鼠。徒劳的思念是无法治愈的病。你是孤独王国里的国王,你用虚无的天空为自己加冕。你是你的国王,你是国王唯一臣民,你没有王后。

大海
大海即是巨大而波动的阻碍,又是世界上最辽阔的道路。你选择这条道路来逃离你的国家,来告别自己。大海翻滚,激荡出白色的浪花,是在祭奠胎死腹中的爱情吗?一朵朵白色的须臾之花,在阳光照耀下,刺伤了你的双眼,因此黑夜提前来临。星星用指甲紧紧抓住黑夜,这样才不会掉下来。在黑夜中,你感觉自己比一颗星子还渺小。在大海上,你感觉悲伤的深渊比大海还要深。

你渴望抵达不过是一眼清泉,然而却是大海在注入了你的“滴漏”,滴答滴答,滴落如无法枯竭的眼泪。

鸦片
既然你没有收获玫瑰,便开始种植罂粟;悲伤如此肥沃,罂粟花如此艳丽。你卧在床上,点燃了一次次启程,沿着缭绕烟雾走向海市蜃楼,这样你就忘记真实的道路。你把菸灰敷在伤口上,就忘记了疼痛。你用半斤的麻醉兑换了八两的虚幻与宁静。

活着就是一天天死去。吸食鸦片就是娶一位染上恶习的娇妻。

诗歌
幸好有诗歌,你才变成一个“活死人”而没有死去。幸好有诗歌,你才找到了一盏灯来承受阴影的重量。诗歌,是你身上唯一的财富,是众多的不可能中唯一的可能。

沿着诗歌的阶梯,你走向塔楼的最高处,瞥见爱情的面孔苍白枯干。沿着诗歌的阶梯,你走下地下最深的洞穴,犹如一只蛆虫钻入地下。

诗歌不是你用来取悦缪斯的,而是用来安抚自己的灵与肉。诗歌是一次次逃离,是烈日下的一个阴影,是一条孤单而行的小道,是一次次虚拟的新婚仪式。最终,不过是一场哀悼,是一次葬礼。

风景(沙梨头区)

杜连玉(1921~1994)
木板油画 44×43 cm 1985年

野外

赵伟夫(1906~1990)
布本油画 40.5×50.5 cm 1957年

外港风景

谭智生(1921~2007)
布本油画 42×55 cm 1957年

风景(沙梨头区)

潘筱瑛(1920~2002)
纸本水彩 38.5×53.5 cm 1977年

古董商人

佩德罗·哥德斯(1847~1961)
布本油画 59×76 cm 1954年

袁绍珊

袁绍珊,诗人,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及艺术系双学士、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及亚太研究双硕士。曾获美国亨利•鲁斯基金会华语诗歌奖、台湾“时报文学奖”新诗组首奖、澳门文学奖、海子诗歌奖题名奖、淬剑诗歌奖等。2014年任美国佛蒙特创作中心驻村诗人,曾应邀出席纽约、里斯本、吉隆坡等多个国际诗歌及文学节,并担任澳门首部本土原创歌剧《香山梦梅》作词人。已出版《爱的进化史》《Wonderland》《太平盛世的形上流亡》等多部诗集及杂文集《喧闹的岛屿 — 台港澳三地文化随笔》。

《观景台》袁绍珊

云在白日投下烟雾弹
郊游的鸟,躲进深山

一座永生之岛
处处洞穴,处处私人海滩

投下一个劣币
历史给你三分钟清晰的时间

有些爬虫经过
有些重门深锁

一个痴人向第九个太阳
说完了梦,拉出满弓

若无远方,就手执一个万花筒
若无未来,就在工业废墟中仰望星空

凌谷

凌谷,澳门诗人、专栏作家。200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大学期间创立如一社,任社长,出版合集《如一》。先后任职澳门日报、澳门艺术博物馆、文化产业基金、文化局。出版诗集《新悦集》(澳门日报社,2007年)、《无边集》(作家出版社,2014年),译作有《世界和平饮食》。

《祕境》凌谷

永恒是
存在流向你
你也流向存在
但流动产生时间
时间产生遗憾


在永恒和遗憾之间
渴望并满足

日本的葡人

路易士·平托·古埃利奥(1942~2001)
彩卡纸,绘画 30x16x11 cm 1995年

六世纪时期的女士

路易士·平托·古埃利奥(1942~2001)
彩卡纸,绘画 30x16x11 cm 1995年

新空间之二

路易士·平托·古埃利奥(1942~2001)
布本油画 100×129 cm 1992年

六世纪时期的男士

路易士·平托·古埃利奥(1942~2001)
彩卡纸,绘画 30x16x11 cm 1995年

贾梅士

路易士·平托·古埃利奥(1942~2001)
彩卡纸,绘画 30x16x11 cm 1995年

殷理基皇子

路易士·平托·古埃利奥(1942~2001)
彩卡纸,绘画 30x16x11 cm 1995年

单元 2:澳门色彩

此单元作品透过画作诉说澳门的人和事,既朴实也最珍贵。只要置身在这些作品前,潜藏的记忆不期然受到触动,有如开启时光之门重温这座城市在过往不同时期和情景下,曾经有过的故事和人生。光线照耀出色彩各异的景象,人物或景物的形态进入人的眼睑,感情细腻的画家在不同的光源下,捕捉到随光改变的色彩,并且依从最真实的心声将景和色反映在作品上,也是艺术家对自身城市历史的一种记忆和情感寄托。

吸菸区

吴卫鸣(1958~)
纸本丙烯 87×87 cm 1996年

沙利文餐厅

吴卫鸣(1958~)
纸本丙烯 87×57 cm 1988年

燃烧记忆

吴卫鸣(1958~)
纸本丙烯 87×57 cm 1997年

足球友谊赛(中国队对葡萄牙队)

华金·弗朗哥(1958~)
凹版-蚀刻法、细点腐蚀法 45.5×72.5 cm 2002年

夜之旅

潘荏燊(1936~2012)
纸本水彩 49×49 cm 1984年

色彩反射

潘荏燊(1936~2012)
纸本水彩 41×44 cm 1984年

双喜

马伟达(1960~)
混合媒材 80.3×100 cm 2003年

黎小杰(1983~)
布本油画 180×150 cm 2007年

明月下

吴卫坚(1956~)
布本油画 183×130 cm 1991年

马若龙

马若龙以其优秀及极具创意之作品成为国际知名的得奖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设计师及艺术家。出生于澳门,曾就读于澳门、葡萄牙、德国及瑞典,1983年返回澳门工作。他经常应邀于欧洲、美国及亚洲之美术馆及大学参展及演讲。他是一名大学教授及社会领袖,并服务于多个民间组织及政府委员会。曾获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前两任澳葡政府及葡国总统颁授之荣誉勋章。马若龙是MAA马若龙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艺竹有限公司及婆仔屋文创空间的主要创办人及合伙人。

《祖母的镜子》 马若龙
表面倾斜的镜子
嵌在红木框里
一种考究的中国装饰

岁月使镜子黯淡下去
慢慢地
它变成一面水濛濛的镜子

光泽早已失去
留下的只有镜子
那朦胧的表面

我的中国祖母
很久没有在那面中国镜子里
浮现于我眼前

她已随那最后一场雨
随那收获的稻穗
一去再也不复返

* 中文由崔维孝翻译

《飞沫曲》 马若龙

每一滴汗都是珍珠
在你胴体的海洋
我扬起肌肤的风帆
在贝壳中我踏破万顷碧涛
并看见朵朵浪花
在你海螺的山脉上飞溅

* 中文由姚风翻译

警鸟

廖文畅(1951~)
布本油画 117×83.5 cm 1993年

澳门街景(两个中国妇女)

白丽娜(1936~2008)
纸本彩色铅笔 36×30 cm 1984年

澳门街景(街头小贩)

白丽娜(1936~2008)
纸本彩色铅笔 51×35.5 cm 1984年

行为状态

何沛珊(1972~)
布本油画 149×60 cm 1998年

单元 3:材料对话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会被称为材料。但是在艺术家的眼睛里,任何物质都可以被转换为创作的材料,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影响著作品呈现的观念和视觉独特性。当使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时,作品打破平面进入空间,成为立体艺术,于是大大丰富了艺术媒介的各种可能性,也是材料从物质转换为有艺术生命的装置艺术的突破和变革。随着材料及科技的推陈出新,如今的当代艺术创作显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中葡艺术家对材料和媒介的选择,体现出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对艺术发展程序和对其所置身时代的反思和感悟。

软骨艺人

韦迪基(1936~)
雕塑(悬铃木) 47x39x21 cm 1985年

初次触控

童建颖(1952~)
雕塑(木) 49x23x20 cm 2000年

初次触控

童建颖(1952~)
雕塑(木) 39x24x12 cm 1999年

澳门

吕泽强(1971~)、吕泽康(1978~)
装置2007年

蓝色项链和铜饰

菲洛梅诺·佩雷拉·德索萨(1952~)
雕塑(丙烯树脂、黄铜、石板) 3x24x12 cm 1997年

星期六、星期日、星期一

何兆聪(不详)
陶 66 cm 2016年

百无禁忌

郭桓(1940~2003)
装置/环保废料 215x92x12 cm 1998年

运动之四

安东尼奥(1938~2013)
雕塑(铜) 50x12x12 cm 1985年前

人体

安东尼奥(1938~2013)
雕塑(铜) 18x15x12 cm 1985年前

运动之五

安东尼奥(1938~2013)
雕塑(铜) 46x11x11 cm 1985年前

韩约翰(1948~)
雕塑(石) 38×41.5×22 cm 1985年前

榉木台

江连浩(1951~)
榉木 78x130x40 cm 2001年

海洋空间

范国松(1913~2000)
雕塑(铜) 34x30x14 cm 1985年前

音乐盒

苏沛权(1959~)
陶(创作稿) 1995年

沉思(四)

西村玛尔塔(1964~)
氧化钴色料丝印瓷石膏 15x90x25 cm 2003年

器皿

西村玛尔塔(1964~)
氧化钴色釉瓷 10x35x30 cm 2003年

屏风

鲁奴·斯古埃拉(1929~2007)
混合媒材 170×200 cm 1998年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