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写在前面”这是一篇旧文,写作与2014年年初。那段时间,我在 台北 做半年交换生。期间有幸陆陆续续地独自进行环岛旅行。旅行回来后,我把途中的见闻、风俗人情方面的经历做了一些整理。这些热情的人们给我的旅行增添了很多色彩。这篇文章内容比较杂,我想从几个侧面去描写我对台湾的感受和理解。
—————————————————————————————————————————————-

“眷村”是什么?

在台中的维尼熊展,要问路去另一个地方。恰好看到一个老人在那边,让他给我照相。同时带着孙子来看展览的,是外省人(即从大陆搬迁过来的),会讲四川话。他说他以前住在眷村。之前就听说,台中有一些眷村,但他告诉我,现在这些眷村都拆了。台湾现在有很多老房子,老街道,因为是“私产”,比较难重新拆建。

我:不是不能随便拆私产吗,为什么会被拆?
老人:不是,那些地本来就是公家的。

而后他给我详细的指路。

第二天,我去了彩虹眷村——一个已经无人居住的空眷村,因为一个老爷爷常年涂鸦而得名,成为了当地的旅游景点。(图片为台中彩虹眷村,为一位“彩虹爷爷”历时多年所作)。废弃的眷村得以保留而演化成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象征。

在台期间,也曾碰到来台的外省老兵,问及眷村,也只是提到曾经住在那里,现在大家都逐渐搬离。

眷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实际蕴含了国民党来台后的这段历史。是1949年国民党仓促撤台时,120万的国民党军人、军眷,流亡学生等等来台时安身之所,是这些这些长久无法回归家乡的人在陌生的地方生活的地方。在这里,大陆的饮食得以保留并传播。眷村文化,是台湾的一个独特的文化,它包含了台湾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间文化的隔离。同时,对于眷村的还念,也是一种对于过去生活状态、亲人的缅怀。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