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的中国,千年来留下了壮阔的历史,但无数“古物”,却在很多个朝代更迭的过程中,被视作需要毁灭的部分,渐渐烟消云散,特别是建筑,以唐宋之交为例,宋代的以建筑为代表的众多领域,完全改变了唐代遗风,而对唐代建筑所继承最完整的,竟是我们过去认为是蛮族的契丹人所建立的辽。

这次,也要给大家介绍的一处风景,它远在美国,却曾是中国民间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型别之一;它也是人们心中可以江南风貌的印象之一,却也难敌城市化的程序。它的名字叫做——荫余堂。

地处皖南休宁县黄村的荫余堂,是一座建于18世纪晚期的典型徽派建筑,这幢四合五开间砖木结构的跑马楼,占地500平方米,共有16间卧室,另有中堂、储藏室、天井,当然也少不了徽派建筑中最标志性的粉墙黛瓦马头墙。

建造荫余堂的黄姓商人,共有8代子孙都居于此楼中,但也随着社会变迁,人口流动等因素,到上世纪80年代时,荫余堂的后人们都已经离开黄村,搬到了城市中,荫余堂开始闲置,到了1996年,这座已经有百年历史的建筑迎来了将要被拆的命运,幸好此时,一位名叫南希的美国人发现了它。

南希·柏林纳,时任皮博迪博物馆东方部负责人,她还有个中文名字,叫做白铃安。这位女士对东方文化的了解和对中文的熟练程度令人意外,如果继续追溯,会发现原来她是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费正清先生的学生,而费正清一生中最重要的密友之一,正是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大师,梁思成。

梁思成的著作《中国建筑史》成熟与1942-1944年间,早在那时,他就已经在强调:

“市政上的发展,建筑物之新陈代谢本是不可免的事。但即在抗战之前,中国旧有建筑荒顿破坏之范围及速率,亦有甚于正常的趋势。”

“如果世界上的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

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所做的努力,也为很多后来者所继承。而得知荫余堂将被拆除的南希,也许正是其中之一,她努力沟通了黄氏家族的后代以及当地的管理部门,在征得同意之后,决定花费重金将这座珍贵的东方建筑“打包”带回美国进行保护和展示,有说法称,当年买下这座建筑花费了1700万美元,约合1.13亿人民币。

被买下后,荫余堂开始了它即将远渡重洋的前期准备,在到1998年春节当天抵达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此时整个荫余堂的形态已经是2735个木构件、972块石片、大到鱼池、地基、青石板,小到床头所贴上的海报、摆件、生活用品,一样不少的完成了它的越洋旅行。

而接下来的重现荫余堂往日光彩的工程才是更复杂繁琐的,从运抵到在皮博迪博物馆公开展览,一共花掉了6年时间,这期间为了完美复原荫余堂的样貌,博物馆还曾专门聘请包括木匠在内的将人们来此参与修缮。如今,荫余堂已经成为了整个西半球唯一一座地道的徽派建筑,它藏身于由玻璃幕墙、钢筋等现代主义建筑构成的博物馆内,却在美国引起了一次次参观热潮。

荫余堂是中国外迁古建筑保护的孤例,但也确实希望我们可以不再见到这样的案例。也许纵观整个徽州地区,像荫余堂这样的建筑数量众多,甚至比历史它更悠久、结构更复杂的也不在少数,但数量多并不意味着代表着一地风貌的历史遗存就不值得被重视,尽管荫余堂通过合法方式远赴美国,并且在得到良好的保护同时,也担负起了传播东方文化的使命,但试问自己,会不会每每想在起它的时候,心中也常常在想“要是能留在中国就好了”呢?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