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红叶,我爱你

最是秋光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古都的秋,永远令我沉醉,在日本,入秋时大街小巷、电车里的宣传照上都会看到熟悉的文字“そうだ、京都行こう”

不同于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里展现的自我消极与积极观念的纠结与斗争,将整个故都的秋渲染了一股“清静悲凉”。

我深爱京都的秋,她是热情如火的,就像古时候的东京汴梁,秋时红叶夹道而生,满城皆火,“烧退”了悲秋之意。

另一面,我同刘禹锡有着同样的想法,“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不仅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远行,是个旅游的黄金期,也是在京都欣赏红叶的最佳时节。比起樱花,我是更爱红叶的,它才像武士,用燃烧着的热血洒满自己的一生,奋力拼搏要绽放出最英武的姿态。

世界上最富秋意情怀的国家除了我们中国,可能就是日本与加拿大了。但是加拿大的红叶以枫叶为主,即使到了深秋也多以橘红色为主,并且以成片山地的壮观景象为最。而日本的红叶完全不同,它以小瓣的槭树叶片为主,但是颜色更加鲜艳,多种植于日本庭园与寺庙内,它的最佳取景是与古典建筑融合,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禅意。

红叶狩:在日语里最初是到了秋季民众捡拾红叶的行为,引申到了现在就是赏红叶,也有不少人还有拾红叶做书签等习惯。

正篇开始,按照京都的地域划分,一一介绍在2017年里所有我去过的小众红叶秋景名胜,并附上2017年深秋初冬的琵琶湖环游的记忆。

诗仙堂

诗仙堂,京都左京区一乘寺地区

诗仙堂原是江户时代初期的文人石川丈山在京都左京区的半山盖的一处私人庄园。
因为内堂挂著中国古代的三十六位诗人的画像而得名诗仙堂。
是对中国文化的深深崇拜。

诗仙堂的入口极不显眼,要不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有指挥停车的僧人,我估计完全会把它忽略掉。

诗仙堂也不大,但是庭园极其精美,低矮的灌木修剪成圆石状,配上俯身的红叶,浑然天成。

我是那天第一批进入诗仙堂的客人。因为红叶季了,肯定超过9点各处景点就要被人踩爆门槛了。
早时,还能看到阳光透过晨雾洒下了化不开的明艳动人。

诗仙堂的枫叶在十一月中旬,就基本都变色了,红的正是时候,如同一片红莲赤炎在园林间穿梭。

圆光寺

圆光寺,京都左京区一乘寺地区

1601年,由德川家康建立,最初作为传播佛教、为一般人提供教育的场所,日本最初的学校。

该地区占地最广的寺院。它拥有京都人的骄傲,也是被誉为日本最美的庭园——奔龙之庭。将枯山水园林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圆光寺的山门,比起诗仙堂,这里要热闹不少。

著名的奔龙之庭,将日本枯山水发扬到极致,日本枯山水来自我国的山水园林,但考虑到淡水匮乏,而发展出了枯山水园林模式。

奔龙之庭,将细石铺成云海,大块岩石作龙鳞与龙首,隐约起伏于云间。背后的寺院与草木仿佛是生在于云上天庭,一派天界梦幻之象。

大大的龙头,如同巨龙穿云而出

小窗取景的逸趣

从网格窗户看出去,秋天的迷人美景,像是跟我捉迷藏。
这种设计也是古人对于朦胧美的理解–事物不必都看得那么真切,迷迷糊糊反而更美。

圆光寺的后山,小道上还有正在茁壮成长的槭树,期待它们长成后能为小道带来朱红穹顶。

如同熊熊火焰在屋簷上蔓延开去。

秋天,不是有一项活动就是登高吗,圆光寺给了我机会。圆光寺的后山是可以拾阶而上的,在后山顶上可以眺望左京区的大片土地,还有红叶掩映下的整个圆光寺。

地藏娃娃的头上落了一片红叶,像一顶红色帽子,分外可爱

琉璃光院

琉璃光院,京都左京区八濑地区

琉璃光院在多年前还是很小众的景点,而如今各路摄影师追捧之下,名气越来越大,在国内圈子里也不算新鲜,将它列在本篇中是因为尚算值得一游的京都新景色,不要一提起京都只知道京都三景(二条城、金阁寺、清水寺)

京都望族及政治人物田中源太郎所兴建的别墅,后由明治时期太政大臣三条实美命名为“喜鹤亭”。在大正与昭和时期经历过大修,于2005年转为如今的寺院。因为院内光影纷纷而取名“琉璃光”。

琉璃光院在红叶季,实行人流管制,从最外围的分列队售票,到山门入口的拉警戒线,入内后在二楼只给每位游客30秒的拍摄时间,有工作人员提醒。30秒的时间能拍出什么样,就看各自的造化了。

当年我去的时间是11月中旬,那年气温落得晚,右边的一大棵还未泛红,略有遗憾。

琉璃光院不仅人多,票价也是几乎京都的景点里最贵的了,2000日元,有1900都是为了在这个二楼木桌上拍照吧。

寺庙很小,其他地方景致一般,不如我去的其他小众红叶景点。

二楼走廊处可以眺望到比叡山。

东寺的夜间特别参拜

东寺(教王护国寺),京都南区

作为世界遗产的东寺有不少人都去过,其樱花更是久负盛名。但是说到秋季赏红叶,你可能不会第一时间想到它,尤其是它短暂的春秋两季夜间参拜。

东寺的位置很好,从JR京都站往西南方向走十来分钟就可以到达,在平安时代是弘法大师・空海(《妖猫传》里的那位)的传教道场。湖边的五重塔是东寺的象征。秋季的东寺还登上了名侦探柯南的第21部电影《唐红的恋歌》封面。

平时东寺晚上是不开放的,一般下午4点就开始清场了。

秋季灯火阑珊的东寺夜晚透著梦幻的美感,让人不忍触碰。

东寺五重塔前有一长条形的池子,是东寺庭园的山水造景,秋季水波不兴,却给了夜色里璀璨夺目的红叶延伸的空间,仿佛有两个交融的世界,惹人沉醉。

三千院与宝泉院

三千院,京都左京区大原地区

大原在古时是京都贵族的后花园、狩猎场,农家瓜果蔬菜也多出于此。至今保留着山林原始气息。大原地区有三千院、寂光院、宝泉院等名胜,秋季隐藏在斑斓山色中的院落,分外妖娆。

三千院最早建于1118年,多次迁址,历代多皇族为主持,而久浴皇恩。

在日本人的印象里,说起三千院,最先想到的是在地衣青苔中造型憨态可掬的地藏小人,常常会成为大原地区的观光超话。

三千院也是一座千年古刹,古时天皇喜爱来此拜佛问经,而一年四季都有赏心悦目的景致

三千院的身份标志就是古树参天,青苔遍地,间有溪水潺潺。

—————–
宝泉院,京都左京区大原地区

宝泉院在平安时期是僧人上山修行的住宿场所,三大天台宗门迹之一,明治之后主要作为庭园赏景之处。门票包含抹茶与和菓子,一边品茶一边坐在“额缘之庭(画框庭园)”的竹蓆上欣赏700年树龄的富士山型五叶松的曼妙,另一侧红叶隐隐约约地透过画框展现自己的婀娜。

在庭园边缘有一个“水琴窟”,竹管伸入地下,能听见清晰的滴水声,犹如拨动人心的琴絃。闭上眼睛,聆听水竹声,仿佛时间静止了。

宝泉院外的山道上,叶子红得正好,一阵风来落红缤纷。

富士山型的700龄五叶松

红叶并非落下就“逝去”,而是继续妆点我们的世界。

今熊野观音寺

今熊野观音寺,京都东山区

今熊野观音寺也是在平安时代由弘法大师・空海建立,连续三四年,每到红叶季我都会来,连着东福寺、泉涌寺一起走。该寺内比较特别的是有不少银杏树,秋末时,银杏叶子铺满地,像金黄的毯子。

因连日阴晴不定,雨疏风骤,这一年银杏落叶较早,树上的光景不在,只能看着满地杏黄兴叹。

寺内红黄绿褐相间,多彩缤纷

今熊野观音寺的多宝塔(非古蹟)

源光庵

源光庵,京都北区鹰峰地区

源光庵始建于1364年,是京都鹰峰地区赏枫名所,因其“圆”“方”窗而闻名,前者为“启蒙之窗”,代表禅、智慧和整个宇宙世界;后者为“迷失之窗”,代表人间世界的执迷不悟、逃脱不掉的生老病死和四苦八难。方圆之间浸透哲理。

如今摄影爱好者们发现从圆窗与方窗中得以窥见多彩的庭园一隅,富有美感,因此趋之者甚众。

光悦寺与圆成寺

光悦寺,京都北区鹰峰地区

德川家康将此地赐给江户初期的大书画家–本弥陀光悦,本弥陀光悦在此结草庐创作画作。而光悦死后,为纪念他,将屋舍改为寺庙,光悦的墓也在其境内。

透过后院的篱笆可以眺望对面的鹰峰,而寺院入口的红叶石板路则是真正吸引游客的“手段”。许多游客就在这条不长的石板路上跟身后的红叶合影,不时有游人从入口进来,发出“哇”的赞叹。

—————–
清云山・圆成寺,京都北区鹰峰地区

1630年,由日任上人感应神蹟而建立。作为安置岩户妙见大菩萨神像的场所,本堂背后的妙见堂是古坟状的石窟,神像就安置在灵龟雕像的背上。境内还有岩门瀑布修行场,古时有许多修行僧来此拜访。

夜间特别参拜:妙觉寺与本法寺

妙觉寺,京都上京区

妙觉寺建于室町时代,1378年首先建于四条大宫,后因足利义尚公(当时的幕府将军)的命令,迁址此处。它虽然如今看起来表现平平,但是在战国时期,确实是“有头有脸”,无数的历史名人在此活动过。比如13代将军足利义辉,织田信长,伊达政宗,千利休等。

织田信长非常喜爱妙觉寺,上京20次,有18次在这里留宿。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常常在这里召开茶会。

数百年后,这里作为京都的赏红叶祕境,知者甚少;尤其是时间不定又期间短的夜间特别参拜,偶然机缘或可一观。

红叶庭园,是主殿走廊外的景观庭园,游客不被允许走入庭园中,满庭种植的皆是日本槭,由于阳光的偏爱,红与绿相得益彰。

坐在缘下,让门窗成为画框,布局更加精致和谐,有一种安静的美

—————–
本法寺,京都上京区

本法寺是京都的日莲宗寺院,山号叡昌山,始于1436年,由日亲上人建立。寺院多次遭到焚毁,又屡屡重建。1588年,依造当时的关白丰臣秀吉的命令,迁至此处,始有如今面貌。寺院距离鞍马口地铁站不远,在秋季也是有短暂的夜间特别参拜。

本法寺偏离市区,人流很少,所以呈现著清静的氛围。但是寺院中有著书画的艺术气息,这一点有别于其他的寺院,就像当晚我其实是去鉴赏一位名为盐泽文男的现代画家的画展。盐泽文男先生的画结合了日本古典绘画艺术与现代科学幻想,同时借鉴了漫画的手法,很有意思。

本法寺的旁边就是“表千家会馆”,对日本茶道历史感兴趣的游客不妨可以前往参观。

本法寺的枯山水庭园

本法寺的庭园打灯有点看着像幽冥,我不是很喜欢,
尤其是这泛着绿光的水池,总有一种有什么东西要爬出来的感觉。
好在这里是寺院,边上也有僧人站着,心里稍安。

虽然不喜欢它夜间亮灯的庭园,但是却喜欢这一处山门。五颜六色的日本伞配上古朴的山门,别有趣味。

本堂里的盐泽文男先生的佛头现代画作

盐泽文男先生作的十二生肖图

《弁庆与义经》

妙显寺

妙显寺,京都上京区

妙显寺是日莲宗的四大本山之一,1321年建立,为京都最早的日莲宗寺院。后醍醐天皇列为敕愿所,赐号法华宗。三年,又成为足利直义的祈愿所,寺运兴隆。其后,于1387年遭比睿山徒破坏。1536年,被烧毁,寺址屡改。1583年,奉丰臣秀吉之命迁至现址。

特意选在11月21日那夜前往,因为18:30开始有两位京都的音乐大家在中庭演奏和乐,伴随着中庭的佛足与红叶、枯山水造景、唐门,不论是闭着眼还是睁开眼一边欣赏迷人夜色一边听这些动人的曲子,都是一份最高阶的享受。演奏后特意请求了两位先生合影留念。这一晚也就20位游客有缘接收到这份“特别的礼物”。

当晚的主题为:四海唱想于佛足之庭。

同样是对园林造景进行五颜六色的灯光渲染,但看起来比本法寺的舒服多了。

佛足之庭,庭园里的红叶开得正好,僧人将庭园拾掇的规规整整。在枯山水的园林里点上LED的小灯进行艺术加工,廊下还有竹灯烘托气氛,将现代技术与古朴的寺院结合,新旧交响出动人乐章。

为两位先生合影留念
伴随着优美动听的和乐演奏结束,我也将佛足庭园的美景印入脑海

实相院

实相院,京都左京区岩仓山

山号为“岩仓山”,建立于1229年,由静基和尚开山。院内供奉镰仓时代创作的木作不动明王尊。代代由天皇家的亲族担任住持。

红叶季期间,原本实相院内的床红叶(床在日语里是木地板的意思)是日本最负盛名的景胜之一,但是由于近年来摄影师的素质问题而给寺院造成烦恼,从而不再允许任何游人在此拍照,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和监控器监督游客的私拍行为。

枯山水庭园是近世新作的,由当时的市民一起集思广益而成。

红叶欲“夺门而出”

闲庭信步的猫,晒著太阳赏著美景。

旧三井家下鸭别邸

旧三井家下鸭别邸,京都左京区

位于世界遗产–下鸭神社旁,是明治时代延续到现在的豪商三井家族的别墅。1880年建成1925年迁居于此。1949年由国家保管,2016年开始对外开放。

流水与岩石的组合还有树木的阴影让庭园充满著层次,而秋季有二层楼特别公开,可以在二楼的阳台眺望庭园,感受当时富豪门的风流。

下鸭地区的鸭川,风景如画

参观完旧三井家下鸭别邸,不妨拜访下这座世界遗产–下鸭神社。

★白龙园★

白龙园,京都左京区鞍马山二之濑地区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白龙园在平时是不对外开放的,只有在秋季特别公开1个多月,从10月中旬到12月初,每天只接待100位游客,单日限流100位!!并且开门时间只有上午两个半小时,10:00开门,12:30关门。一整年接待不超过5000位游客!

另外白龙园的门票不是在山门处购买,而是在叡山电车“出町柳站”的information处购买。每天只在8:30~12:00售票,100张卖完即止。第一次我去的时候是8:45,我想怎么著也能买到票吧…结果是我天真了,已经卖完了!第二次7:40就在车站等候购票,排在30多位,终于顺利买到门票。

票价2300日元,是套票,不光有白龙园的参观券,还有叡山电车的一日自由乘车券,除了白龙园,你还可以去鞍马寺、贵船神社、岩仓・实相院、比叡山、修学院(需提前一两个月预约)等名胜。

买完票还早,可以在附近的咖啡馆吃个早饭,填饱肚子才能有好心情欣赏美景。

白龙园的山门入口,一进入就被震撼到了,眼前四周皆是绚烂的色彩。
同一批进园的也就十来个人,白龙园挺大,一下子就看不到人影了,自己可以随心所欲的闲逛。人少景又美,这样的红叶名所可不是要大力推荐嘛。

【白龙园是京都的祕境庭园,相传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有许多山神住在鞍马山的二之濑地区,从古代开始被传为灵域,虽然此地有人会祭拜象征不老长寿的白发白须翁和白蛇,但是长久以来一直都是草木竹林覆蓋的荒地。

直到1962年,青野株式会社的创始人青野正一听说这些传说故事,寻到此地,开始复原祭坛、整备土地、设计并且建造了现在我们眼前的白龙园。历经长久的岁月,在高层、社员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下,使这片山头复苏起来,并且还在不断的进化与完善。

在白龙园内供奉了象征长生不老的山神・白须大神和象征商业昌隆的八大龙王,因此取名白龙园。】

茶室・龙吟亭,原先是用来为游客遮挡风雪,品位深深雪色的极致风流。而今日远近秋色,亦是人间极致的妖娆。

这里是山林保护区,有竹篱笆拦著,示意游客禁足。

落英缤纷

吟风亭,纳凉用的亭子,看庭园与亭盖都被优质青苔覆著,煞是明亮。

京都一年的访问游客数量在4000万人,为什么这里却限流一年只允许数千人访问?
原因就在上面这些照片里的青苔,
为了不破坏青苔的生长,保护优质青苔的环境,留给后世最美的青苔景色,需要严格控制人流量。

周围的山坡上也有姹紫嫣红,有的已经红过了头,有的刚开始“换装”,从黄→橘→鲜红→暗红,外加鲜明的绿色,这正是大自然的神力。

槭树、枫树要想在秋天进行变色,必须达到两个条件,①:温度保持在8℃以下,②:有太阳光的直射。因此即便温度达到了,不同的角度接受阳光或者被周边植被或者建筑物遮挡,都会产生颜色不同程度的深浅。

一场雨,风流被雨打风吹去,也只能化为秋肥。

景在画框里,人也在画框中。

莺亭的正前方栽有两株大树,一株是樱花树,一株是日本槭树。
春天在这里赏粉黛笑靥,秋天就是烈艳如火

这些年,赏遍日本多少的秋色,白龙园的红叶景观绝对可以排数一数二,或许因为是山谷平地的原因,受到阳光的眷顾甚多,每一颗槭树都红得鲜艳。即使多年过去,依然过目难忘。

云龙院

云龙院,京都东山区,泉涌寺别院

山号琉璃山,属真言宗。1372年因后光严天皇的祈愿,由后圆融天皇下令,而建起了这座寺院。多次经历焚毁,在明治时代重建成了现在的规模。

因为观光客较少,亦呈现出清幽雅致的样子。

云龙院有双绝,双绝其一就是这四格小窗的莲华之间。
正面角度看不清楚,需要换个角度如下图。

分别是四景:山茶花、石灯、红叶、松枝,四景四色,坐在草蓆上慢慢欣赏,静思禅意。

双绝其二半开和室品日本枫
故意为之的人工造景,光从外面透进来,外亮里暗,可以更集中的欣赏外面的景色。静静地坐在这里,沉浸在自我思绪中,思考人生得失。

顿悟之窗,类似源光庵的圆形窗子,用以静悟生命。

当时我想,云龙院这个名字怎么也该跟云龙图什么的有点关系吧,就在寺院里寻找,还真在主堂内发现了“双龙风雷图”,风雷分别指左右的风神与雷神。但看到介绍后,遗憾的是这是现代画家为云龙院在其主堂木门上设计的画作,并非历史遗蹟。

大觉寺的夜间特别展

大觉寺,京都右京区嵯峨野地区

大觉寺虽然不算小众景点,但因为秋季的夜间特别展很华丽而入选。特别展有主题,名为“真红的水镜”,以境内的大泽池为镜子,折射出夜晚璀璨夺目的画面。

白天的大觉寺,我也来过好几次,那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大泽池。大觉寺的前身是嵯峨天皇与檀林皇后成婚后所建的离宫,是皇家的别院。从平安时代开始至今1200年。876年由皇孙・恒寂入道亲王开山,由皇室御所摇身变为寺院。

大泽池是日本最古老的庭池,仿照我国的洞庭湖的样子而修建。嵯峨天皇、檀林皇后常在此泛舟,或坐在池边赏四季美景。还有一处连线大泽池的放生池,在夜间华灯亮起,可以映照出经宝塔的倒影。

白天场的大觉寺观光在17:00清场。夜场从17:30到21:00,特别展从11月下旬到12月初,每年时间不定。

大泽池上真红的水镜,有点像东寺的池塘倒影景观,但因为大泽池的广阔,更显大气。

经宝塔倒映在放生池里。

最是秋光留不住,一袭红衣透镜湖。

厌离庵

厌离庵,京都右京区岚山地区

岚山地区是久负盛名的京都度假地,人流量很大,如何在这样的嘈杂热闹的环境中找到一份恬静释然呢。辗转数条小巷,终于找到了厌离庵的入口。

厌离庵本身是不对外开放的,却因为自家红叶太过漂亮不该独享而只在秋季向世人公开,有缘之人必会相遇。

当天我正在寻找入口,有一家三口也在寻找厌离庵的入口,我们都相视一笑,后来一起问了附近邻居才得知在另一侧的深巷之中,可想而知有多么小众。

这里曾是镰仓时代文豪・藤原定家避世隐居的山庄,他在此编辑了《小仓百人一首》、《与歌集》等知名作品。

厌离庵很小,但是最有趣味的也正是这些细节小景,要用心去发现它隐藏于世间的优雅从容。

光线从树叶间点点洒在苔藓上,落叶也随风而下,难怪文豪要避世厌离,这美景任谁都想隐居。

化野唸佛寺

化野唸佛寺,京都右京区嵯峨野地区

化野唸佛寺的建立是为了超度和供养死去的人们,京都的人们会来这里为去世的亲人建一座小石佛像。有10000多座作者不详的石佛像。化野唸佛寺的红叶也红得很正,在阳光沐浴下绽放。

化野其实是一片悲伤地,古时无亲友之人去世,因为没有人管而遗弃在此尸骸满地。后来空海大师在此地修建了如来寺,用来超度亡魂,这就是念佛寺的由来。

其实寺院里是不推荐大家拍摄“西院の河原”,因为可能会发生“写灵事件”(就是相机把灵体拍摄下来),尤其是每年8月23、24日(盂兰盆节最盛期)的“千灯供养”活动,是绝对禁止拍照摄像的。但是寺院的宣传照可以,莫非是相机开了光?

西院之河原
壮观是挺壮观的,好在阳光明媚,阴雨天来的话,估计后背发凉。

蝴蝶冢
化野唸佛寺里我发现最有趣的是虫冢,是京都的蝴蝶会委托化野唸佛寺帮忙埋葬与超度亡蝶而建立。

已是一片落叶铺成的地毯。

在红叶时期之外的时候,游客们来此都是为了看化野唸佛寺的竹林径。与岚山的竹林小径并无二异,我都拍摄过完全没有人时候的样子,关键在于耐心等待时机。

唸佛寺外的嵯峨野山道。

鹿王院的夜间特别参拜

鹿王院,京都右京区嵯峨野地区

鹿王院本身是藏身于嵯峨野的一处僻静的寺院,它拥有日本最初的平庭式枯山水庭园,不论是新绿的初夏还是艳红的深秋,都有极致的美景与金殿灰瓦相映成趣。

11月底到12月初,京福电气铁道公司与沿线寺庙合作推出电车与寺庙夜间参拜的活动,但由于每日的人数限制(100人),而且需要事前预约,使得很多本国的外地游客和外国游客在京都游玩的时候顾及不暇,造就了它小众的身份。

进出山门的山道两边尽放红叶,算是鹿王院夜间参拜最大的亮点。

春天二条城的夜樱是一大特色,而鹿王院的夜枫应该能算京都秋夜中的明珠了。

鹿王院的夜晚因为没有什么人,可以慢慢地、仔细地欣赏每一片叶子,红橙黄绿在光与影中摇曳生姿。

高山寺

高山寺,京都右京区高雄地区

高山寺是世界文化遗产,由光仁天皇恩准建立于公元774年。寺内的石水院为从镰仓时代初期遗存至今的寝殿式样的宝贵遗产。收藏有鸟兽戏画4卷(国宝)等,是洛西的文化遗产宝库。更是欣赏红叶的胜地。寺内有1万余件宝物,还拥有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1206年明惠上人在已荒废的神护寺别院的基础上进行寺庙重建,重建后改名为高山寺。

去高山寺的缘由是,杭州的兄弟跟我说了一嘴想看看高山寺秋天的模样,我就特意去帮他拍点照片。虽然我去的时候高山寺境内红叶基本已经没了(高山寺在高雄深山间,阳光不能顾及每一个角落,气温也比市区低一些),但是雄壮的自然美景还是令我深深折服。走在高山寺的石塅,拾阶而上,感觉自己与周围高山、与自然融为一体。

p.s.:有人看到“高雄”二字会想到台湾的高雄市,其实台湾的高雄正是来自于日语里的名称。原先高雄市的区域在当地平埔族语里叫做“打狗”,发音为“Takau”,而高雄在日语里发音为“Takao”,日据时期日本总督就将打狗改名为了高雄。

好大的柚子啊!…一看就不好吃哈哈哈
因为面相看起来像日本画里的唐狮子,而得名“狮子柚子”。当然也很像日本画里的鬼

琵琶湖一人自驾环游–总括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湖,全境都在滋贺县境内,要说富士山是日本人心里的灵山圣峰,那么琵琶湖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圣湖。琵琶湖的历史也常常与战国时代的名将们挂上钩,比如织田信长的妹妹阿市与小谷城主浅井长政的故事。还有琵琶湖边赫赫有名的彦根城,是由德川四天王——井伊直政建立的。想想这些名将站在天守阁眺望琵琶湖的意气风发,不免痴醉。

本次旅程因为大津地区的很多名胜古蹟都拜访过了(比如石山寺、三井寺),就直接从京都往草津方向前往八幡堀作为首站。因此全程为:八幡堀—安土城—彦根城—鸡足寺—伊吹山—关原古战场—竹生岛—水杉大道。

琵琶湖环游:八幡堀

八幡堀所在的地区被称为近江八幡,在战乱中完成了日本统一大业的丰臣秀吉,指派外甥丰臣秀次为此地领主。丰臣秀次在八幡山建起城楼,并在城楼南面修建了棋盘格局的城区街道,整修了运河水道,招集商人和手工艺人来近江八幡落户。渐渐形成了类似我们江南水乡一样的古老小镇,这也是八幡堀的起源。

八幡堀最早于1585年挖通,全长6公里,一是作为八幡山城的护城河防御工事,二是可以作为繁荣商业交通运输的航道。今天看来后者更具意义,这就很像我们的京杭大运河,往往对后世、对人民有利的设施都并不是出于建造的初始目的。

在琵琶湖最新流传的近江八景故事里,其中就有八幡堀的身影。近江八景最早是日本人仰慕我国北宋时期对于洞庭湖的潇湘八景图的描述而形成的自己对于琵琶湖景色的概括。而1945年,重新选定了近江八景,八幡堀的水乡春色正在其列。

八幡堀之于日本,就像乌镇、周庄之于我们,日本境内罕见的水乡风貌,特色是黑壁白墙灰瓦,有船家往来水道,如今还依然兼有运输货物的作用,但更多是像我们的乌篷船那样载着游客欣赏两岸风景。

八幡堀也是日本有名的电影取景地,尤其是历史主题、关于幕末的电影,比如浪客剑心三部曲就在这里取景。

琵琶湖环游特别介绍:佐川美术馆

琵琶湖畔,滋贺县守山市佐川美术馆。那一湾明媚斜阳下的水波、令光影横斜的暖日,都标示她魅惑苍生的容颜。

佐川美术馆是日本最漂亮的美术馆之一。佐川急便(日本一家很大的物流公司)40周年之际,委托大阪竹中工务店设计建造。因为美术馆整体建造于水上,被称为“漂浮的美术馆”。

佐川美术馆内收藏了日本画家平山郁夫和雕塑家佐藤忠良的作品。

当阳光倾泻于美术馆外的池子,粼粼波光反映在美术馆的外墙,熠熠生辉。

琵琶湖环游:安土城遗址

安土城是织田信长下令建造的极其宏伟的中世城堡,可是信长只在安土城居住了3年,就遭遇了京都本能寺之变而身殁,同年安土城雄伟的天守阁也被烧掉了(原因众说纷纭),又过了3年,依照丰臣秀吉的命令而废城。

现在安土城只剩遗蹟,天守阁只剩下了片片基石,却仍然吸引著八方旅人来朝。安土城的名字就是伟大的安土桃山时代的来源(桃山是指丰臣秀吉的京都居城—伏见桃山城),安土桃山时代就是以两位风华绝代的乱世豪杰建造的城来命名那个英雄辈出的辉煌时代。安土城是织田信长的居城,伏见桃山城是丰臣秀吉的居城。

祭奠织田信长公的土地庙

深受现代游戏形象影响的信长绘马

安土城3D复原图,超级壮观。可以看出是那个时代最恢弘的日本城堡。

从实际的攀登体验来说,安土城应该是那个时代最大的城堡,整座山都是城,从山下爬到山顶天守阁遗蹟要一个小时,是去过的众多日本城不能企及的。而且每一段石阶之高也是当时罕见,基本要用跨的。天守阁虽然不在了,不过可以遥思,从天守阁遗蹟处看琵琶湖一隅和湖边广袤的平原,就能想象出当年的安土城何等之高之大之壮观。

城下町平原与不算远的琵琶湖

琵琶湖环游:彦根城

彦根城坐落在琵琶湖边的彦根市,初代城主是德川四天王之一·赤鬼·井伊直政的儿子,井伊直继。他为完成父亲井伊直政想在琵琶湖边建造新居城的遗愿而遂行。

彦根城虽然从规模、天守阁的高度来看,不那么起眼,但是其悠久历史、在战争中仍然保留完整天守阁的运气,使它跻身为日本国宝之一。筑城距今400多年。作为琵琶湖边上的天守阁,彦根城同样可以在城楼顶阁一眺琵琶湖之景。

到了今天,全日本现存的天守阁(建造至今基本保留过去的样子)只有12座(我去过9座),12座中有5座城被列为了国宝,分别是兵库县姬路市姬路城、岛根县松江市松江城、长野县松本市松本城、爱知县犬山市犬山城和彦根城,除了犬山城其余都曾造访过。

入城门

赤鬼・井伊直政的铠甲展示

日本国内仅存的四座全木造城堡之一

天守阁远眺琵琶湖

井伊氏依照唐玄宗的离宫而建造的玄宫园

彦根城下的护城河,落叶洒在池面,池水被寒风吹出层层皱褶,池内鸭群悠闲地划著水

琵琶湖环游:鸡足寺

鸡足寺位于琵琶湖的北部,隐藏于滋贺县长滨市的深山中。

滋贺县有红叶的地方不少,让人能安静地欣赏落红之美的,却唯独鸡足寺,琵琶湖环湖之旅特地选了鸡足寺来抓住秋天的尾巴,最后欣赏一下令我陶醉的风景。

鸡足寺建造的历史非常久远,735年由僧人明基在此开山,最初只有一间草庐。而如今山道两边栽种著200多株槭树,到了秋天便将静谧的寺院染得火红。

鸡足寺最大的看点是红叶铺就的“红毯参道”。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庭院深深的落红更加有了人间韵味。

鸡足寺原名饭福寺,现在寺庙本身已废寺,平时由当地居民打理。
缓缓而上的参道台阶,覆蓋著青苔的石墙及两百棵古木枫树酝酿出深幽的景色。

红叶落后的鸡足寺,会为了保护最美的景观,专门用竹竿拦出了一方天地。目的也是让所有游客都可以欣赏到无人打扰的风景。

你所见到的自然美景,往往是有人在为你守护。

琵琶湖环游:伊吹山

伊吹山是日本的圣山之一,居于滋贺县与岐阜县交界的米原市,是滋贺县内最高的山,出现在多个神话传说中。最有名的传说便是伊吹山与日本武尊的故事。

据《仁王》地图的过场画面介绍,伊吹山的温泉治好了日本武尊的伤,因此我对这方灵隐祕境心向往之。一定要开车来此兜上一圈。

这时候山顶已有皑皑白雪、车马止步,不同时间景色分明,10月底看山顶红叶、11月中旬看半山处红叶,11月下旬到12月初看山腰线的红叶景胜。

层林尽染、芒草映日,不须后期修饰,已是高饱和的人间绝色。

山路多弯口,然而车辆少,开起来还是很爽的。

每过一个弯口,层次分明的深秋景色就像画卷铺开般,一下子跳到我眼前。

伊吹山海拔最高的山峰,标高1377米。

车子能到的最高处,有停车坪和饮食处,那天风大,在屋里躲了好一阵,好在有热气腾腾的关东煮相伴。

在日本但凡叫得上名字的山岳,都设定了不少观景台,基本上行驶两百米就能有一处,伊吹山也不例外,这是在日本自驾最舒服的点。

我喜欢把相机和三脚架常年扔在车厢内,驾车每到一处风光秀丽之地,就“任性”地停上片刻,望着眼前美景发呆。这就非常需要观景平台能够有处停车,有时候相机架著,也不拍,就静静地透过取景器张望,“啊,这天地真俊”。

琵琶湖环游:关原古战场

关原位于日本本州中心部滋贺县与岐阜县交界处,天然的会战战场。关原之战是决定战国时代末期谁主天下的史诗级大战,奠定了德川家康开启江户幕府时代。关原之战可以说也是决定日本近代历史命运的最重要转折点之一。

关原之战——战国时代最后一场大战,虽然只决战了短短的一天,但能想象那一天是多么波澜壮阔,烟尘滚滚遮天蔽日,砍杀声、哀嚎声应是响彻天际不绝于耳。而“成王败寇、一将功成万骨枯”,德川家康在此一役,算是肃清了称霸路上最后的绊脚石。

交战双方为德川家康领下的“东军”以及石田三成组成的“西军”。
在关原有交战图,蓝色为石田三成阵,红色为德川家康阵。
如今保留有开战地、决战地、各参战大名阵迹等。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幼子丰臣秀赖继任,全日本顿时陷入混乱。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趁机私结大名,任意分封领地。次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力的前田利家病逝,丰臣家以石田三成为首的家臣与德川家康关系迅速恶化。

石田三成以德川家康违反私战禁令为由(德川氏北上讨伐上杉景胜),起兵讨伐德川氏。1600年10月21日,两军主力最后在美浓一带的关原(今岐阜县不破郡关原町)进行会战。最终,在西军将领小早川秀秋叛变的情况下,这场战争在一天内即分出了胜负。德川家康取得了统治权,三年后成立幕府,之后便是长达200多年的江户和平时代。

喜欢日本战国史的朋友,可以在这里将每一位大名的阵地遗蹟都瞻仰过去,有的是阵地迹有的甚至还有墓地(或许为衣冠冢),还能见到不少人来献花。

三四年前我也可以熟练地闲聊日本战国故事、说起那段往事中的细枝末节,如今鲜有触碰,渐渐也就忘却了。

当天,有不少工人在对阵地遗蹟进行修缮复原,似乎是有什么大动作。以后这里可以看到大型战役表演也说不定呢。

大一大万大吉是关原会战中石田三成使用的旗印,而德川家康则是家徽三叶葵。

岛左近名满天下,被称为石田三成不配拥有的人物,在关原之战中被黑田军(黑田长政部)铳头狙击,身负重伤退出战斗,从此下落不明,成为千古之谜。

琵琶湖环游:竹生岛

竹生岛,位于琵琶湖的北端岛屿,属于滋贺县长滨市管辖。

是日本国指定的国家名胜与历史遗蹟。近江八景之一的深绿–竹生岛倒影便是这里。

竹生岛周长2公里有余,建有宝严寺和都久夫须麻神社。宝严寺的弁财天位列日本三大弁财天,作为西国三十三处观音灵场之第三十处,参拜客众多,热闹非凡。宝严寺的唐门建筑据说是丰臣秀吉所建造的大阪城的唯一遗蹟(丰臣秀吉建造的大阪城在大阪夏之阵中被焚毁)

这里自古便作为水神居住之岛而盛名远播,并作为安全航行守护神而备受人们敬仰。

琵琶湖八景–深绿 竹生岛的沉影

宝严寺山道两边,槭叶红火,与背后的竹林相得益彰。

竹生岛确实很小,基本就是宝严寺和都久夫须麻神社走完也就结束了。大概可以玩1个半小时,但是游船时间给了两小时,多余时间可以买杯咖啡在岸边看海鸟潜鱼发发呆。这时候夕阳投下,景色也跟着亮起来了。

这一天风大,从琵琶湖里看不出深绿倒影。

夕阳余光照在长滨

风将云吹得“四仰八叉”,云一怒,遮蔽夕阳的美貌。

琵琶湖环游:水杉大道

水杉大道在日语里是“メタセコイア并木”,位于琵琶湖西侧,滋贺县的高岛寺。
大概位置在这里↓

图中红点的位置,位于琵琶湖西北端,最近的JR站是マキノ站。
到这里如果没有车的话,跟伊吹山一样,就比较不好走了。但是有巴士!
算是当时隐藏较深的关西绝景之一,全长2.4公里。
被选为日本的新街路树百景之一。

水杉大道的边上有大型停车场,停完车再走到这里观赏,但也有非常多的汽车、摩托穿梭于此。毕竟开车穿过的感觉更好。

其实2017年深秋来此的时候水杉还没有那么美,可能温度还是有点高,反而是2018年4月去新西兰南岛时候看见的水杉大道上的水杉更红一些更漂亮。
但是这里的水杉面积更大、景象更壮观。

在水杉大道的东头有一块牌子写,水杉是世界上珍稀的孑遗植物。远在中生代白垩纪,地球上已出现水杉类植物,尤其在中国广泛分布,这里的水杉就是从中国移种过来的。

后记

本篇不仅是对2017年秋的回忆录,也是向蜂友们介绍更多新奇小众的日本景点,越来越多人开始在日本常规游的基础上构思自己下一次来日本所想要游玩、记录、拍摄到与众不同的景色。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有所帮助。

在日本,备受推崇的赏红叶方式正是京都这种结合寺院与神社的自然人文相呼应观赏方式——将自然的馈赠与京都特有的汉唐文化、和风艺术等相结合。

我所记录的上述地点都分布在京都市的各个地方,但也仍然是冰山一角,“南朝四百八十寺”而京都可能拥有2000座以上的寺庙和神社。还有壮丽的比叡山秋景、静谧的贵船风光,甚至是皇家御所里的秋景也不遑多让。

而我在琵琶湖环游的时间印象中是三天两夜,自驾的话,一圈下来还是比较方便的。要是乘坐JR或者私铁也可以环游琵琶湖,别有一番趣味。

琵琶湖边的重要景点基本都囊括在了这篇游记中。但还有一处叫做白髭神社的名胜,拥有海上鸟居而得众人慕名而来。从水杉大道离开返回京都的途中,在高岛市南部遇见了。只停留了一下、看着海中鸟居发呆了会儿就走了。觉得有意思的蜂友可以选择前往(更推荐广岛的严岛神社海中鸟居)。

(图片来自网络)

转眼又快要到日本漫山遍野褪绿上红装的时候了,告别了日本,没成想,今年想回去玩玩都不可能了,只能遥寄相思了。

希望明年可以携家带口回京都,再来拜访一下游记里这些如武士般向阳而生的“老朋友”。

また君と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