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图共赏

交通

钻石山地铁巴士总站乘搭91号巴士,到大坳门站下车。
观塘码头乘搭专线小巴103号,中途停经将军澳,到大坳门路口下车。
宝琳地铁站乘搭专线小巴16号,到大坳门路口下车。
节假日有多条加班线路前往清水湾第二泳滩,中途经停大坳门路口(清水湾郊野公园)。

远足登山路线

大坳门(清水湾郊野公园)~龙虾湾路~龙虾湾石刻~龙虾湾海滩~龙虾湾郊游径 龙虾湾入口登山~白排~平托坑山~大坑笃~大岭峒登顶(观景台)~大坑墩出山~清水湾道~大坳门

郊野公园远足路线。

龙虾湾郊游径路线。

正文

八月初开始,香港的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严重。为了控制疫情在社群传播,香港政府制定了最严厉的限聚令。关闭体育社施及娱乐场所;饭馆堂食每枱不超过二人。外出及所有公共场合佩戴口罩,限制两人以上的聚会。这次可是动真格的了,只要违反就属违法,个人罚款两千港元。
我支援政府这一举措,也认识到如不严格管控,疫情将永不会消失。为此,自己已经尽量减少出行,就连亲友同事的聚会都免了。
八月十日,闲得无聊,就准备独自出去走走。重申一点,远足漫步并没有违反限聚令。如今这泳滩都封了,郊野公园就成了香港市民唯一的强体健身之地。郊野远足只要求全程戴口罩,同行者不超过二人,人与人尽量保持距离便可。早就听说近期的绿蛋岛是郊游的热门地点,便想过去看看。朋友介绍说,清水湾郊野公园有一条山路通往绿蛋岛附近的白排海岸,自己就计划找找看。
吃过早餐,戴上口罩带备饮水出门。乘101M小巴到清水湾道口的水边村。然后转乘103号小巴到达大坳门路口,过马路就是清水湾郊野公园的入口了。

吊钟洲、绿蛋岛,是西贡新开辟的一条海岛旅游路线。

绿蛋岛位于清水湾郊野公园附近海面。

清水湾郊野公园

大坳门路入口处分开两条路,一条通往后山龙虾湾,一条通往前山大坑墩的清水湾郊野公园园区。自己选择走龙虾湾路。计划走到龙虾湾海湾,然后行龙虾湾郊游径上山。
今年香港雨水少,晴天多。这次出行又赶上个阳光猛烈的酷热天气,看来登山会很消耗体力。自己志在运动健身,自然顾不得那么多了。龙虾湾路环山而行,坡度不大,路旁绿树成荫,行走于山野之间倒也不觉得怎么热。沿途经过几个小村落,景色很美。说句闲话,能在这儿居住的人,非富即贵。一路慢行观景,大约半小时进入龙虾湾地界。

大坳门路口,后面的山头是钓鱼翁山。

龙虾湾路口的同心抗疫宣传牌。

路旁的庙宇关闭。

龙虾湾附近的村屋,环境都很美。

通往龙虾湾的大坑口路。

观赏龙虾湾石刻

名为龙虾湾,自然与龙虾有关。确实如此,据说这一带的海湾盛产龙虾,一种体型适中的青龙虾,是当地的特产。走走转转来到一处岩石上面,一条小路曲曲弯弯通往海边。见路口有龙虾湾石刻的路牌,就准备下去看看。一条很窄的石板路通往海边的石崖,路旁生长著很多露兜树,青翠茂密,树冠上长满青涩的果实。只不过露兜树满身的刺很招人讨厌,一不小心碰到,就会伤痕累累。小心穿过露兜树林,来到岩壁下的平台,这里就是龙虾湾石刻了。
龙虾湾石刻是香港沿海零星分散的数处石刻之一。这些古代石刻的纹饰通常是几何图案,或做怪兽形状。虽然石刻的刻凿年代无从稽考,但他们的纹饰与青铜时代陶器与青铜器皿的纹饰十分相似,可能是三千年前的先民所刻凿。本地区的先民多靠海为生,而这些古代石刻多临海肃立,可能有镇海护航之意。龙虾湾石刻于一九八三年三月四日列为法定古蹟,受【古物与古蹟法律】保护。
细心观赏石刻,感觉刻工精细,意念深奥,虽然看不清所刻何物,却能领略到石刻的镇海护航之意。尤其是石刻的所在位置,正处进出西贡的航道旁,足见石刻在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站在石刻平台上观海景,岩下的海面一片湛蓝。有不少独木舟缓缓漂过,这些都是由西贡划过来的,目的地应该是到绿蛋岛。

小路前的龙虾湾石刻指示牌。

小路两旁的露兜树丛。

远处的西贡海景。

刻在峭壁上的古石刻。

历经三千年的沧桑,图案依旧清晰。

石刻古蹟的解说牌。

石刻的位置显露在航道旁。

踏浪龙虾湾海滩

回到龙虾湾路,继续前行,不远就到了龙虾湾海滩。
龙虾湾海滩没有沙滩,小小的海滩是一片碎石滩。滩边的礁石林立,景色奇美。海水的清澈度很高,数米下的海底清晰可见。据说龙虾喜欢蜗居于石缝之中,渔民多是潜入水中徒手捕捉。
龙虾湾的海水美极了,阳光照射下,泛起银色的闪光。海水下的碎石色彩鲜艳,成群的珊瑚鱼游来游去。海湾中游水浮潜的人不多。有两位大人带着几个孩子在玩水,看样子是一家人。见我靠近,都很拘谨,主动拉开距离。限聚令下,游水也被禁止,所有公众泳滩关闭。不过在海滩游野泳,并没明文规定禁止,只是聚集人数不超过两人便可。这一家人游水,肯定超出规定,碰到执法者,也会被告诫一番。
海滩上转了一圈,原路返回龙虾湾路。

美美的龙虾湾海滩。

戏水的一家老少。

海滨的礁石形状各异。

清澈的海水,七彩的碎石滩。

岸边有位鬼佬带孩子玩水。

礁石区的景色。

奇特的礁石,层次分明。

龙虾湾郊游径登山远足

前行不远,来到龙虾湾郊游径的起点处。这儿是个停车场,再往前就是龙虾湾骑术学校。今天骑术场地因疫情严重而关闭,只见几名员工在清净消毒场地。
龙虾湾郊游径倒是正常开放,上山路口的卫生间也可以使用。赶紧进去清洁,将毛巾浸溼备用。
上山不远,遇到两位警察在派传单。刚开始以为是提醒大家严防山火,实不想却是为防疫限聚令而来。传单明令登山者全程戴口罩,禁止两人以上聚集。幸好我这口罩一直戴着,要不然肯定会受到训斥。
龙虾湾郊游径是清水湾郊野公园内其中一条行山径,另一条就是钓鱼翁郊游径。两条景色都很美,可观赏西贡牛尾海及清水湾布袋澳一带景色。龙虾湾郊游径横贯整个清水湾郊野公园,山路蜿蜒起伏,沿途景色秀美宜人。如在往常,这条山路行山客众多,热闹非常。如今所见人迹稀少,却是叫我有点失落。

龙虾湾郊游径前的停车场,后面是骑术学校。

三角形的路牌。

龙虾湾郊游径路牌。

始点的标距柱。

中途的标距柱。

龙虾湾郊游径路线图。

山路十八弯。

脚下的景色还是很美的。

远眺绿蛋岛,登顶大岭峒

上山前一段是石阶,路况很好。虽已立秋,只是这天气依然闷热难耐,可能与南海的一个台风就要杀到有关。带着口罩行山,初初不觉得怎样,走了一段路后就很辛苦,有点失氧的感觉。自己不由得放慢了脚步,走走停停。
一路遇到的登山客不多,都带着口罩。迎面碰到两位下山的父女,女孩子很小,小手紧拉着父亲的手,小步伐很是稳健,一看就知道是经常锻炼。停下脚步,目送他们下山,然后继续走路。
身后又跟过来几位行山者,起先聚在一起走,见到我主动拉开距离。无意听到他们也是在找到绿蛋岛的山路,自己便主动跟在他们的后面。
行上平托坑山的一个山头,视野开阔,脚下海面的绿蛋岛呈现在面前。那景色简直太迷人了。一片碧水中,星星点点分布著许多美丽的小岛。其中大一点的是绿蛋岛与大癞痢岛。绿蛋岛很宜分辨,形状如同个荷包蛋,中间一片圆圆的翠绿树丛,极似荷包蛋中间的蛋黄。
海中漂浮着不少独木舟,颜色鲜艳十分醒目。一些快艇驶过,划出一道道的浪痕。登绿蛋岛是今年海岛游大热,目前西贡码头有船务公司经营此海路线。三百港元往返,价格有点贵。估计来的人多了,价格会便宜一些。
开始寻找下山到绿蛋岛海边的路。怎知由于树丛过于茂密,一直没有找到。网上检视地图也看不出个所有然。几个人在山腰分散寻找,最后终于见到一条人踩出的小道,几位行山朋友迫不及待的下了山。我没敢相随,坐在路旁静观。几位朋友走了一段就没路了,听他们喊,要使用攀山绳。真佩服他们的勇气!我可真没这个胆量,于是临阵退缩,做了弱者。
决定继续前行走完全程。山路蜿蜒,有的地段坡度很大。天气炎热,周边又没有什么树荫遮掩,行进的很是辛苦。尤其是全程戴着口罩,总有一种气闷的感觉。当时想打退堂鼓,原路返回。不过检视一下环境,已经翻过两个山头,回程也不全是下山路。没法子,只好硬著头皮走完全程。说实话,这山并不算高,区区数百米,但应该是我在香港最辛苦的一次登山了。真怀念以前不用戴口罩的日子!
登上一个山顶,山上奇石林立。有一柱形巨石,斜插向天,形态很是怪异。行山者都称呼它为大炮石。还有人戏称为“大阳石”,名字有点不雅,不过确实很像。
几经努力,终于登顶大岭峒。山顶上设有观景平台,可以俯览众山及牛尾海一带海景。山顶设有勘测柱一条,可算是最受欢迎的标志物,登顶者都会在此拍照留念。原想找人帮我拍照留念,又一想如今这风头火势,还是少与人接触为好,于是打消念头。
山上的凉风习习,倒也凉快了不少。观景休息一阵,便起身下山。

山路上的行山客寥寥无几。

经过标距柱,要记住编号。

遇到的一对父女。

山脚下的海面就是绿蛋岛。

小路被植被掩盖,如何下到海边,难度很大。

绿蛋岛周围海面,有不少小船游弋。

美美的绿蛋岛。

看着眼馋的绿蛋岛。

山花烂漫。

山顶上的三角石。

行走在山脊上。

一山更比一山高。

山顶上的大炮石。

这形态有点怪异。

远处是银线湾与科技大学。

路旁的标距柱。

登顶大岭峒。山头的勘测标志柱。

观景平台上的解说牌。

一览无遗的牛尾海景色。

下山,行进在山的另一面。

俯览清水湾海岸及布袋澳。

路旁的山花。

下山大坑墩

走了一段碎石山路便是石阶路。路况不错,就是坡度很大,步步小心谨慎为妙。这面的景观也很美,可远眺清水湾钓鱼翁山景,及布袋澳、大庙一带的海湾。下山比上山轻松很多,步伐也自然的加快。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已经下到清水湾郊野公园前山登山口。这里的地名叫大坑墩,是清水湾郊野公园正园。这里有树木研习径、烧烤场及儿童游乐设施,还设有停车场及小食亭及卫生间。是郊游清水湾的必经之路,也是登山客的歇脚地及补给点。
跑到小食亭买水。正值中午,露天茶座有游客吃午饭。疫情严重,人人保持距离,吃完饭便带上口罩,气氛显得很凝重。我自然也不敢久留,买了支宝矿力水特,赶紧走出小食亭。坐在凉亭里休息饮水。观景休息了一阵,便起身离开。清水湾郊野公园离大坳门路口还有一段距离,不过全是行车的公路,又是下山路。又走了二十分钟,回到起点大坳门路口的巴士站。这里到市区的车很多,无需等待,就来了一辆103号小巴。上车回家,结束行程。

脚下的大坑墩,清水湾郊野公园树木研习径与烧烤场。

终于下山了。

清水湾郊野公园管理处。

大坑墩树木研习径及烧烤场园景图。

清水湾郊野公园路线图。

钓鱼翁郊游径路线图。

海边的凉亭。

回到大坳门路口。

路口的士多茶餐厅。

全文结束。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