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Macau 不是我真姓”。小时候好喜欢唱这首歌,因为感觉自己唱那个童音特别好萌,也顺便记住了Macau。初见澳门是在初中,跟团旅行,印象只剩下赌场、大三巴、还有大三巴门口一路的试吃。半天的旅程让我记住了澳门的小资,地方不大,路很窄,但是街道装饰很美,特别有情调。半天甚至一天对于澳门来说都太小气了,于是乎直接来个两天一夜,这份诚意也换来了Macau的多一份真诚。总之,发自心底喜欢这里。

此行首要目的是行摄,其次就是吃。出发前翻看了好多攻略, “呕心沥血”地把攻略里小吃店的位置在地图上找出来、一一画在纸上,也顺便把住处旁边的大街小巷摸清楚了。

澳门的街道也是一个亮点。对于外地人来说,要看着地址找到店面是很复杂的。澳门街道短小,星罗棋布且纵横交错,不像内陆的街道那么方正,路口多而复杂,名字也很拗口。要到达目的地,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问当地人,告诉他们你要去哪条路哪号门,尤其是吃的小店,当地人一般都会知道(至少我遇到的都是这样子)。问路的时候最好能够确切的知道地方名,一方面是一种礼貌,不用浪费别人的时间思考你到底要去哪,另一方面也是能力,至少说明你是做足功课的。我本以为自己是做足了功课的,但在潘威记支吾了半天说不出“玛嘉烈”完整店名,就被老板笑了。

吃的东西,我一一道来。

澳门第一餐吃的是恒友鱼丸(板樟堂一条小巷里,玫瑰堂左边的一条小巷里)。好多人呀,虽然写着不用排队还是秩序井然,像学校门口的麻辣烫一样,种类多个头也大,看着很有食欲:蟹肉棒长得跟螃蟹的钳子一样但是肉嘟嘟的,洋葱头一样的就是芝心丸,还有夹心的豆腐块,很多都叫不出名堂来。放在铁兜里给老板娘,在水里涮几分钟就OK了。丸子都很弹牙,咖哩味很浓,尤其是青菜吸饱了咖哩汁,放到嘴里满口的咖哩味。最爱芝心丸子,内里的芝心很饱满很香,一咬就喷涌出来,味道也不会被咖哩味干扰。

转角偶遇钵仔糕(草堆街附近,玫瑰堂到大三巴的路上左边有条小巷子下去,对面左手边就是),这是计划之外的“艳遇”。钵仔糕和广州见到的不同,一个圆滑的梯形,放在蛋糕纸上,晶莹透亮。卖钵仔糕的是一对上年纪的人,阿伯负责拿糕阿婆收钱。阿伯很热情地给我们讲故事——他以前是卖雪糕的,于是创新地用做雪糕的方法来做钵仔糕。,他家的糕确实和别人家的不一样——广州的钵仔糕呈胶状,有点韧性;阿伯的钵仔糕更像布丁,一口就可以轻松咬下一小块,很香很滑,凉凉的,甜而不腻,要不是阿伯自己介绍也吃不出和雪糕还有亲戚关系。一来好吃,二来两老有爱吧,吃起来有种满满的幸福感。第二天还想去找他,但是没开门,真是一期一会的幸福呀。

2017年:故意去找,没找到,真的是一期一会呀~~

第三餐是潘威记(天神巷,眼镜88门口那条小巷,直走到拐弯处前便是)。网友说是比较正宗的法式甜品,炖蛋和芒果泡芙网评最高。炖蛋的焦糖好香,蛋很滑,像在吃蛋挞酥皮上面的蛋黄肉,味道和口感都很好;泡芙外表皮很松脆,像在面包里面充了空气一样蓬松,重头戏在里面的奶油和果肉,真的是一颗颗的芒果肉,可见店铺的诚意。澳门的美食品种其实和广州的差不多,但是胜在有诚意,料多味足,这样就已经很不一样了。

第四餐,我们的晚餐,在蕃茄屋解决(玫瑰堂往大三巴那条路中间有个园地,右边往上走就是)。传统老店,since 1994,看起来平淡无奇,外观、餐牌、价格看起来都和普通的小餐馆甚至快餐店差不多。我们19点多去到人还不多,等我们点了菜门口就开始叫号等位了。没去尝试葡汁,想尝尝招牌焗饭:招牌薯蓉蘑菇龙脷焗饭,表面有奶油味慢慢的薯泥,鱼块是炸的,可以像剥洋葱一样剥出一小片一小片的鱼肉;白汁猪扒焗意粉,白汁有点烧烤味儿,有别于在广州吃过的白汁。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我家薯蓉的味道。还点了葡萄牙Sumol有气汽水夏威夷果口味,比广州的玻璃瓶可乐小一点,不会像平时的汽水那么呛喉喝的是满满的一口“气”,透过玻璃瓶可以看到悬浮的果肉,喝起来吃不到果肉,很特别。

2017年:换了新店,到老店然后会有路牌指导著去新店,依然辣么好吃

晚上小逛了下大三巴附近的街道,入夜了街上行人都很少。宵夜可丽饼(蕃茄屋下来一点的位置),B儿说她在法语课上总是听到这个食品于是就尝了一下。可丽饼外皮有点像鸡蛋仔,质地很软,有淡淡的蛋香味。我要的是甜的草莓味可丽饼,总觉得可丽饼和草莓是绝配。做饼的过程就像是厨师在饼皮上画画,材料有奶油、巧克力酱、果仁碎,草莓均匀分布,对折、从左角转到右角,一气呵成。吃起来有种幸福的味道,吃每一口有都很有料,特别是末端果仁沉积,一口咬下去好多松脆的果仁,混著奶油,口感好极了。

2017年:中午去的没找到,是关门了还是还没开门呢?真怀念这味道呀~

早上趁旅行团没来之前出去逛,走老远去到十月初五街,在康公庙和花王堂之间找到了南屏雅叙。好市井的茶餐厅,顾客很多,尤其是老人家,看报纸的聊天的,颇有小茶楼的感觉。特别传统的茶餐厅,点餐时把要吃的写在纸条上,服务生吆喝着告诉厨房,买单亦是如此。每层楼两三个服务生,和熟客聊聊天,不紧不慢。厄华田味道偏淡;黄油多士炸得比平时学校食堂的更松软,多士中间有一块黄油在一点点融化,也不会特别油腻,服务生说蜜糖和多士更搭哦;菠萝油的酥皮比较硬,好久没吃酥皮包了也不错;鸳鸯,奶茶和咖啡混搭味道有点神奇,感觉更像茶加咖啡,口感很滑;南屏出前一丁,方便面质感的面,味道要比方便面层次更丰富,叉烧特别香甜。吃得饱饱的,人均30-40港币,价钱和吃一顿正餐差不多。

回旅馆路上在转角位置遇到一家小小的早餐大排档,很多上班一族在这里打包,粥在铁锅里沸腾,看着很有食欲,估计也挺好吃。

中午坐车去氹仔,逛了当地人认为比威尼斯还好看的金沙城,说到底还是大型购物商场,不过确实装修得好有特色。在金沙城喝了星爸爸,价钱比广州贵一点,尝了新品咖啡,栗子味道好浓郁,但咖啡味不太浓。小B儿的估计是摩卡巧克力味比较浓。PS:卖咖啡的小哥好帅呀!这几天在澳门见到的帅哥比在广州一星期甚至一年见到的还要多,样子标准也有身高,穿着得很讲究,一饱眼福。

前一天在半岛没能吃上传说中最正宗的玛嘉烈葡挞,因为店铺周三休息,唯有改道去威尼斯人找他的分店。9港币一个葡挞,现做现卖。个人感觉夹心不够以前在光明广场上喜洋洋早茶吃的滑,外皮很厚很酥脆。大概是流传过广过久吧,葡挞貌似已经成为了一个噱头、澳门的一个标志,家家都在卖各式各样的葡挞,而真正的葡挞已经不知道藏在哪里了。

大利来猪扒包的广告已经卖到了珠海港口了,到了官也街附近的大利来门口,我也要凑个热闹。一天限购300个,32港币一个包,猪扒超大一块,估计是醃制了然后炸的,很入味,包也烤得表皮焦脆甚至到硬的地步,女生吃一个就饱了。澳门餐厅大多习惯餐后结账,离开的时候带着餐牌去结账或者服务生吆喝着“6号台50蚊”告诉柜台,找回来的大多是硬币,一天下来钱包鼓鼓的。

2017年:换了位置依然好吃😋

去大利来的路上经过沙度娜(地堡街泉福新村第一期第六座裕嘉阁地下AA铺95号,官也墟门口的大路往左走差不多到路口就是),买了个木糠布甸。我印象中的布甸和布丁差不多,圆滑而富有弹性。但这个布甸重新整理了我对布甸的印象,超级像雪糕,比雪糕少了点水分,凉凉的,跟雪糕一样细滑,口感不错。表面的木糠吃不出是什么,很细碎像沙子一样,没什么味道。

官也街很短,是手信一条街。最多人排队的是晃记饼屋,不可以试吃,买了些杏仁饼杏仁味特别浓很香,还买了店里独创的肉切松,很脆,味道有点像鸡仔饼。官也街上还有好多出名的葡国菜餐厅如公鸡、小飞象,好多攻略都有提到,还有莫义记貌似吃大菜糕不错,街口有家日之船,以前在广州吃这家店的章鱼小丸子特别好吃,这些我们都没时间享受了。在官也街只免费试吃了一个榴莲雪糕,特别特别香的榴莲味,像在吃榴莲一样。

晚饭在街口一家小小的餐厅解决,门口挂著蔡澜的相片,店里播著内陆的电视剧,粤语配音。这里的牛杂貌似很出名,要了一个牛杂河粉,牛杂煮得很入味,也不会硬,牛杂汁和河粉真是绝配呀。澳门很多处都还有小小的升降货梯,在南屏雅叙、澳门中央图书馆、这家小餐馆里都见到了,用来运输一二楼的物资,食物、书什么的,不用人工搬来搬去,方便省地。

——————

澳门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人。

从外观上看,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心理问题,总觉得在澳门见到的人穿着都时尚一些。两天见到好多帅哥,特别赏心悦目。

在澳门问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深刻体现了当地人的热情。向一个人问路,周围的行人也会插嘴,我们在车站问路几乎是整个车站几个人一起在讨论,在商店问路店员顾客一起来帮忙。他们的回答都特别详细,有的还告诉你最省钱的出行方案,很感动。印象最深的是找旅店时遇到的那个阿伯,看我们两个在路边看地图就主动上来打招呼:“地图甘细只字点睇呀。”阿伯很热情地给我们指路,还跟我们讲附近的状况和历史,一副很想和人聊天的样子,相当可爱。澳门人给友人的感觉就是很友爱,在茶餐厅吃早餐服务阿姨主动拿蜜糖教我怎么吃多士,赶去关口时车上一同下车的一个路人甲几乎送我们到关口。两次自由行让我更加相信“人性本善”,只要你给予人多一份信任,你也会收获到更多帮助。

在澳门,你对人笑,人也对你笑,就这么搭讪上了。这样搭讪了好几个外国人,尤其是在氹仔。在威尼斯人,船伕都是外国人,但跟友人一点隔阂都没有,对着我们的镜头摆POSE,热情地对着我告白,无拘无束的大声歌唱,相当享受他的工作,开心无邪得像个孩子。大酒店的保安也是一个萌点,英皇酒店门口木讷的保安和跟他拍照的游人站在一起显得很呆萌,金沙城的保安卷著大舌音和我们讲英文指路,威尼斯人的保安在我们问路时点头行礼很有礼貌很有绅士风度。官也街附近有家餐厅门牌很有特色,我们在门口拍照,里面的外国人看着我们笑,更有甚者走出来和我们聊天,送我们明信片邀请我们进来吃饭,很友善。在澳门,搭讪外国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们是那么的可爱,主动走进我的镜头,非常乐意帮忙和交谈,真想坐下来和他们好好玩儿。

澳门两天,看似走过了三分之一的澳门,但其实澳门的美远远比我眼见的要多得多。离开时我对澳门说:澳门,我还会来的。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