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之于我而言,不只是简单的成像,更是希望透过镜头的思索力和张力,让镜头里的事物充满延伸的想象力。对于老建筑便是如此,也许建筑无法发出自身的呐喊和呼唤,但是对于参观者而言真正深入其中还是可以细细倾听老建筑诉说的心声。

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位于荃湾的南丰纱厂便是其中有显著代表性的一栋老建筑。

目前已经由餐厅和咖啡厅入驻南丰纱厂,但只接受现金交易,如要入内用餐务必准备好港币零钱。

交通路线:荃湾地铁或者荃湾西下车,根据导航步行约15-20分钟便可到达。
拍摄装备: NIKON D610 (15-30镜头)+ Huawei Mate 20 pro

特别感谢我的朋友-水哥,也是看到水哥有来这里萌发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想法

纱厂外墙无名英雄的巨幅画像彰显了艺术家想要重新演绎丰富民众对于纱厂历史的理念(葡萄牙艺术家Alexandre Farto 完成)

这些年风靡全球的建筑外墙壁画也同样适用于老建筑–南丰今昔。

宣传纺织工人经年累月辛勤工作场景的壁画—日月如梭。

左边的奖杯壁画名为–约定“续”成,作品模拟缝制中的巨型刺绣,极具视错感,绣制中的传统的金杯标志“金杯牌”,喻意传承与延续的信念。艺术家鼓励公众参与延伸创作,只要手执画上的针线,即可为纱厂延续故事,代代传承。





宣传女工敬业爱岗,彰显女性主题的壁画–纺织女工图。

有餐厅已经入驻了纱厂的这个。

一进大门其实所处的位置就是G层也就是地面层,根据下面的楼层导航图可以自行选择来慢慢进行参观。

因为目前开放的区域仅限于G到2层,3层的区域暂未对外开放。

图片右侧的咖啡厅,最后逛完的时候有进去喝一杯咖啡。店铺有营收自然老建筑也会得到一些收入用于修缮,各取所需两全其美。

一杯热拿铁,拉花还行,整体的口感还算不错,参观之余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

位于一层右侧的一个小型作坊车间,主要用途是回收民众旧的衣服然后通过拆纱重新编织的方式制成新的衣服。环保有益循环利用。

通过回收循环再造的衣服在此展示也可供参观购买。

偶遇正在摆弄电子针织装置的年轻人。其实年轻人更多的需要提升对于过去纺织历史和操作的认知,这是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实践出真理这句话适用于任何时代。

二楼电梯一出来能看到的壁画,南丰纱厂不时会展出一些设计师的个人作品。

仿制当年纺织机器的模型。

位于2楼的纺纱流程车间展示里,最先看到的便是南丰集团董事长陈廷骅先生的简短介绍。
关于陈廷骅先生的生平简介有兴趣可以参看下面的连结:
//baike.baidu.com/item/陈廷骅
祖籍浙江宁波的陈廷骅先生是内地移民去香港成为优秀企业家的典范之一。


南丰纱厂原来的工务规程本,也就是内地俗称“工作规章流程’。

以前进入纱厂工作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岗位培训,这便是以前纺织员工培训完毕后的毕业证书,很有历史意义

当年香港劳工部颁发的英文认证证书。

当年登报的工厂招聘,上世纪各大企业招聘的一条重要途径。

当年的香港和内地有些方面其实大同小异,也有这样的类似手写证明。

南丰纱厂当年的一些产品品牌。

经历了香港纺织业辉煌时期的南丰纱厂作为当年业界的龙头老大自然也产品获奖颇多。

当年南丰纱厂的产品品牌广告。

位于二楼的这个区域有视讯和操作流程示意图演示纱厂的各个步骤流程。

这类有年代感的类工具在内地的一些偏远省份尤其少数民族地区依旧还可以见到。

棉纱+奖杯,之于曾经经历棉纱纺织业的从业者来说感慨良多,之于我们后来者重新审视需要提升认知的也许更多。起码上世纪劳动者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当今一代包括我在内都无法企及。

当年纱厂的员工接受采访回忆当年南丰的种种经历,感慨颇深的是一年365天只休息大年初一和初二,作为老板的陈廷骅为人慷慨每个月经常组织员工集体去吃斋餐。





另一侧展示有当年南丰纱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足见南丰纱厂在当年香港业界的雄厚实力。

今年是猪年,自然每次出来都会应景带着他到处奔波。

8小时劳动、8小时钻研、8小时候休息的三八区域。

这块区域是给到小朋友用于手工劳作的,透过不同颜色的布料组合来绘制成可爱的纺织画本。

陈列南丰纱厂纺织品的房间,旨在透过多维的立体角度呈现。

纱布上的刺绣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回眸和展望,2个多小时的时间匆匆穿越过南风纱厂60多年的历史光阴,感悟了南丰和上世纪香港民众拼搏奋进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见证了这座老建筑得以储存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老建筑之于新时代的背景下需要很好的引导和维护给民众,从而让民众可以很好的提升对于过去历史的正确认知。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