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相逢,唯有青春永作伴。
澳门的时光,代表我最年轻、最冲动的时光,在繁华的景象中,过著不属我的生活。
体验过匆匆而过的世界,自然想寻找最真实的自我,在这里,我没有迷失,反而更清醒滴意识到,我要选择离开。

也是近期最后一次的澳门旅行,过程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在这样的世界,我很难找到存在感,只能是一个游客,从每一处繁华飘过。

澳门最知名的赌场,葡京、永利、金沙、威尼斯人,银河,无奈论哪一种华丽,都无法让我产生亲切感,唯一想到的就是逃离,希望远离这些不真实的内容。

恰逢元旦,澳门各处都在欢庆新年,永利、新葡京这样的赌场,也都张开双臂欢迎祖国大陆的游客和赌客。在我的印象中,澳门的建筑是最华丽的,酒店和赌场,永远给你制造一个不知疲惫的梦境,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完全不像醒来。

我最喜欢的,却是街头,那些色彩简单的黑白石板路,以及蓝白相间的路标。
无论动物,还是建筑,都被演绎成动漫形象,远处看大气,近处看卖萌。
也正是这些图案,让我对葡萄牙充满好奇心,想看看里斯本是什么样子,据说澳门就是参考那里而建。

澳门的美食成为此次旅行最大的动力。
葡式蛋挞,是澳门最具代表的小吃,1989年,英国人安德鲁·史斗(Andrew Stow)将葡挞带到澳门,改用英式奶黄馅并减少糖的用量后,随即慕名而至者众,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安德鲁和马烈嘉。

葡挞虽然是安特鲁所创,然而扬名却是拜安德鲁和妻子的婚变所赐。1996年,安德鲁和妻子玛嘉烈婚姻。玛嘉烈离开安德鲁后,另起炉灶,把原先属于自己名下的店面改名“玛嘉烈”,又落户香港和台湾,不经意地卷起了一阵葡挞旋风,如今北京上海的商场,都有不少玛嘉烈的连锁。
单身一人的老爷子,却坚持蜗居在路环,和妻子玛嘉烈开设的第一家葡挞店–安德鲁饼店。

路环是澳门一处安静的小渔村,那里至今还没有被商业化气息覆蓋,还保留着一份的朴实与初心,原住民几乎全部离开,剩下一家蛋挞点,一家海鲜店支撑人流。问几个年轻人来这里是不是为了蛋挞,他们说是看看家里老人。

固执的坚持,也体现在格格不入的建筑本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澳门的老教堂、老建筑还保留原有的样子,虽然冷清,却自得其所。

还有一些老店铺,坚持着传统的工艺和低廉的价格,不得不说,澳门和香港,才是中国坚忍的代表,无论是殖民时期,还是回归时期,都坚持了自己的坚持。

这次来澳门最新的收获是番茄屋,一家主打澳门葡式美食的餐厅。

餐厅距离大三巴景区很近,百十来米,却是两个天地。这条街道安静,人少,慕名而来的食客都是当地人。

餐厅内部的装修风格简练,但是一些小细节别有用心墙上的空酒瓶便是其中之一。

橱窗贴满了选单和媒体报道,不需过多语言就能知道,这是一家远近文明的热色餐厅。

选单价格很平民,我点了一份阿里巴巴焗鸡扒饭。不知道为何取名为阿里巴巴,似乎想增加神祕感,里面有干酪、鸡肉,以及点名所包含的番茄。相比于一般的葡国饭,一丝酸甜,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作为招牌菜,打五星。

第一次吃木糠布丁,吃过之后就是大爱。作为传统葡式甜品,我来了澳门折么多次,还是首次品尝。
糠压得特别碎,充满麦香气,还有一丝丝苦涩,布丁香甜,与木糠组合在一起,和谐的夫妻啊。

对于这样的老店,澳门一直有扶植计划,所以媒体端看很多香港老店因为交不起房租倒闭,却没有见到澳门店铺。从某个角度讲,澳门在历史文化保护上,做的比香港好,即使这是最有名、最纸醉金迷的赌城。

饱餐一顿,按惯例要去周边徒步消食。首先抵达附近的大炮台,斑驳的城墙讲述著近代中国历史。

楼顶是草坪和博物馆,一切看似平静,100多年前却满是硝烟。

大炮指向的是新葡京,似乎对这个发展迅速的城市,表达着被遗忘的怨念。
历史前行,已不需要战争,在这里需要的是经济发展,人们可以安居乐业。

从大炮台走出,抵达大三巴牌坊,作为澳门的地标建筑,它只是曾经教堂的一面墙,或许因为战争,让它更成为和平的象征。
偶遇一个小女孩,拉着妈妈,要跟我合影,害羞的样子让人怀疑小小年纪,便情窦初开。

回到酒店,健身房里,空旷一人,隔绝外面喧嚣,我要做更好的自己,而不是随波逐利。
澳门,在这里经历太多,也不会轻易再来,正如疯狂的、无知的青春一去不返,我要过属于自己的日子,而不是活在梦中。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