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偶然在网上看到大城府的照片,被深深吸引,这些残垣断壁的照片极像柬埔寨的吴哥窟,于是向往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千年古城的悽美与沧桑。在我第二次去泰国时,花了一天时间,包车游玩大城府的几个景点。

泰国大城府,它也被称为阿育塔雅。据史书记载,大城从1350年起成为泰国历史上继素可泰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王朝,经历了33位皇帝的统治,是年份最久的首都,曾经聚集了100多万的人口,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城市之一。作为大城王朝的首都,大城在鼎盛时期曾经有过三座王宫、1700多个寺院和4000多尊金铜佛像。令人心痛的是,在1767年被缅甸人洗劫一空,缅甸侵略军最后用屠杀和大火终结了大城的几世繁华。皇室、寺院、民房、典籍文物几乎被焚毁殆尽,只留下满城残垣断壁。1991年,大城府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从此,这里成了历史的缩影,也成了一道有故事的旅游景点。
现在请随着我的足迹,享受一次时空跌宕的浪漫之旅吧。

安娜教堂

安娜大教堂,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这里有着泰西合璧的特殊文化。它是电影《安娜与国王》的拍摄场景,之所以称作安娜教堂,和拉玛四世为拉玛五世所聘请的英国家教安娜有关。它不但是泰国第一座西洋教堂外观的建筑,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供奉释迦摩尼佛的教堂。建筑外观和许多壁面、窗饰等细节,都充满了浓浓的欧式风情 。
说起拉玛四世和拉玛五世这两位皇帝,还真是了不起,拉玛四世那时就认识到英法殖民主义的威胁,于是致力西化改革,并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安娜来教导未来的拉玛五世。从小受西式教育的拉玛五世在他执政时,泰国迅速发展成一个现代化国家,并免于被西方殖民的命运,所以也被称为泰国的国父,非常受人民敬仰。电影《国王与我》《安娜与国王》,讲述的就是他们之间的故事。

到达教堂需要乘坐缆车穿过河面,没有栏杆的缆车超有趣,可以欣赏著两岸的风景。对岸的塔楼上有僧侣控制着缆车,一辆缆车最多可以乘坐8个人。下了缆车往右边走去,就可以到达安娜教堂区的入口,往里面进入就可看到一栋栋的欧式建筑,据说这些都是僧侣们的住所。

明黄色的外墙,尖尖的塔顶,具有典型的哥特式风格。

从外部看,这个教堂和一般的教堂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泰国这里却是唯一一座泰式与西式合并的教堂了。外部是西式教堂的造型,里面供奉的却是泰国的佛。 彩色的琉璃玻璃,传统的泰式佛龛,东西文化的融合碰撞,显得非常有趣,但又不会让人觉得奇怪,细细品味下,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

微弱的阳光透过五光十色的花窗玲珑剔透,煞是好看。

教堂内部墙面粉粉的色彩,增添了唯美柔和的浪漫情调。

一幢幢建筑风格迥异的建筑,仿佛走进了欧洲小镇。这里游人稀少,非常安静。

邦芭茵夏宫

邦芭茵夏宫是泰国东西南北中五处行宫中离曼谷最近,也是建筑规模最大、最美的一处行宫。
邦芭茵是大城王朝国王最爱的避暑胜地,后来因为缅甸入侵而毁于战火之下。到了十九世纪末拉玛四世在位时间开始重建,直到拉玛五世继续修建,成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邦芭茵夏宫。泰国从拉玛四世就开始致力于西化改革,因而这座夏宫融合了许多西方的建筑元素。此外,拉玛五世喜爱园艺的缘故,宫殿里有着精心规划设计的花园、小桥流水等造景,随意站在任一角落拍照,都有身处欧洲的错觉。

占地广大的邦芭茵夏宫从入口处就可看见漂亮的草皮和花园,小桥流水和欧式建筑相映成趣,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御湖中间横跨一座石桥,号称“意大利桥”,桥两侧的石栏杆上有4对大理石雕像,高约2米,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农神、海神、音乐神和爱神的雕像。

邦芭茵夏宫最有名的艾沙菀提帕亚亭被湖水环绕,传统的多层飞簷尖顶造型,打造的金碧辉煌,内有供奉拉玛五世铜像,尤其和后方的欧式建筑形成有趣对比,却又能巧妙的融合不显突兀。可惜不能入内参观,只能隔着湖水远眺。

维图塔萨纳塔是1881年时, 拉玛五世时期所建立的。这座大殿以宝塔的形象呈现,是一座螺旋楼梯的三层建筑,可以鸟瞰整个夏宫。但是游客只能到达最下面的第一层来俯瞰天明殿。

中式宫殿天明殿,整座宫殿是由华侨集资献给拉玛五世,不仅所有建材都来自中国,就连工匠都是来自中国,是中国南方传统建筑式样的木结构建筑,屋脊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装饰,雕梁画栋、龙飞凤舞的十足中国风。

王宫内游人极少,漫步其中,鸟语花香,远离现代社会的喧嚣,多一分清静,多一分悠闲,真是难得的享受。

柴瓦塔那兰寺

位于湄南河畔的柴瓦塔那兰寺又称贵妃寺,这个寺庙有着储存完好的最为优美的建筑。1630年,大城的巴萨通王为了纪念他母亲,下令建造寺庙。塔群的中央是一座高棉式的大塔,四周有4座小塔,再外围则有8座更小的塔及门。13座高塔的周围围绕着120尊坐佛。每座塔仅仅用砖就砌出了繁复的立体图案和花纹,体现出当时高棉文化的极佳影射和艺术创造。

第一眼看见柴瓦塔那兰寺,有种到了柬埔塞吴哥窟的错觉。但当你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实还是有区别的,高棉式建筑风格里,混合了泰式细节,例如圆锥形的塔,佛像的造型,红砖的材质…

从远处望去,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尽管已被战争剥去华丽的外表,但依旧有种摄人心魄的美。

阳光明媚、绿草茵茵,座座佛塔在蓝天白云之下静静伫立。走在佛塔群中,想象寺庙厚重的历史与辉煌的过去,令人感叹岁月沧桑。

无论从面积、气势、布局还是雕像,柴瓦塔那兰寺都无法与吴哥窟媲美,然而我仍然流连忘返。这里没有趋之若鹜的游客,比起吴哥窟,多了一分宁静秀丽,多了一分返璞归真,有一种属于泰国的独特的温软韵味。

玛哈泰寺

玛哈泰寺建于600多年前,拥有大最早建成的高棉式佛塔。在大城王朝时期,当时的国王为抵御缅甸外敌入侵,兴建该寺庙。然而战争是残酷的,一场灾难性的战役改变了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命运,留下的只是一片废墟。

走进玛哈泰寺,只为与这个在菩提树环抱中沉默了四百年的佛头相遇。这个奇观非常容易找寻到,一定是游客聚集最多的地方,城垣废墟中,如同触角一样的树根枝藤沿着佛头的轮廓交错盘布,佛头在菩提树中嘴角上扬,仿佛看尽大城王朝的风云变幻与兴衰,流露出与世无争的微笑。看着佛头,我不由得联想到吴哥窟“高棉的微笑”,同样是“永恒的微笑”,品尽世间百味,唯有笑看人生。

关于这个奇观的形成,据说是玛哈泰寺被缅甸军队洗劫破坏时,佛像上的佛头被敲掉滚落到菩提树下,几百年后佛头便与树根浑然一体。当这些佛像遭到人类破坏时,冥冥之中得到大自然的保护,树根紧紧缠绕和保护着佛头,而佛头俨然成为古树的“心脏”,合二为一,生生不息。

树抱佛是寺内最重要的景点之一,许多来寺内参观的游客出于尊重佛像,几乎都会蹲下身来,与佛头合影留念。

玛哈泰寺内大多数佛像是没有头的,有人说是当年被一些不法之人卖掉换钱了,也有人说是当地人为了保护这些佛像,将佛头给藏了起来。究竟那种说法正确,现在已无法考证。

尽管佛塔表面斑驳,被焚烧的印痕十分清晰,仍可依稀辨别出昔日的精雕细琢与壮丽辉煌。阳光照在斑驳的佛塔上,一如那些斑驳的过往。

那饱经沧桑肢体不全的佛像,和残垣断壁的红砖相互映衬,显出一种凄凉的美。

玛哈泰寺,残垣断壁,面目全非中依稀都能看得见曾经的辉煌岁月。如果你去过吴哥窟,是否觉得似曾相识?

拉差布拉纳寺

拉差布拉纳寺是1424年大城王朝八代王波隆罗二世为两位在王位斗争中倒下的兄长所建的庙宇,初期为泰式佛塔。1958年整修时,发现两位皇兄的陪葬物,目前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一砖一木都是岁月,隐藏着大城府曾经的无限辉煌。

走过斑驳的砖墙,和五百年的往昔邂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就让大城安静地做个见证者吧。

俞敏洪在《彼岸风景》一书中写到:人类命中注定要在辉煌和落寞中去创造历史,留下痕迹,而后代缅怀历史壮举的人,同样会重复著辉煌和落寞的历史,让更后代的人凭吊纪念。当年的繁华已去,除了留下一地废墟,还有那夕阳下的苍凉,似乎空空如也;但同一批古人,也留下了日出照耀的金色宝塔,让人看到了上千年文明的延续,几万年人类生命的生生不息。

崖差蒙空寺

崖差蒙空寺在大城遗址中的地位很高,毕竟它是大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建于公元1357年,是大城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乌通王,为纪念他驾乘战象击退缅甸军入侵的壮丽战役而建。八角钟形主塔高大雄伟,是此景区最独特的建筑,更是游客们不可错过的风景。左右对称各有一尊坐姿佛陀像。站在塔下实在觉得人很渺小,巨大的佛像祥和地俯瞰这个世界,看着我们这些来访的过客。主塔四周有许多的佛像,有别于其他大城庙宇多是残破损毁的情况,这里的佛像是大城少见的完好状态。这座寺庙,是我一天中见过的人气和香火最旺的寺庙。

一群学生坐在佛像前,老师也许正在讲述著大城昔日的辉煌历史,寓教于情景之中。德国教育学家尔赫尔巴特曾说过: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笼罩在黄色丝绸下的佛像端坐在莲座上,大佛的眼睛凝视脚下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慈祥地俯瞰著芸芸众生。

在残垣断壁旁,五彩缤纷的三角梅静静地绽放美丽,这座千年古城,拥有了与世无争的安详与宁静。

这是崖差蒙空寺最长的卧佛,长28米,相传是为了纪念同缅甸战争中杀死了缅甸王子而修建的寺庙。寺庙的名字崖差蒙空寺是大胜利的意思。

终结篇

大城的美,总叫人过目不忘。对于大城来说,不仅有历史感的寺庙,还有复古华丽的宫殿,或许这就是大城的魅力所在吧!
被战争摧毁的古城,如今的涅槃重生,让大城永远值得膜拜 。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