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台湾作为旅行目的地,一直是我的心头好。这次三刷宝岛台湾,我选择了颇为冷门的离岛金门。

对于福建沿海的居民来说,金门可能更为熟悉一些,毕竟地缘上,金门岛离厦门不过半小时航行的时间,离泉州一小时也可抵达,“小三通”开放以来,厦门、泉州往返金门的旅游航次非常多,很多福建居民也会把金门当做周末度假的好去处。然而对于我们这些远离闽南地区的人来说,金门就显得相当陌生了。

金门隶属“中华民国”福建省,虽然金门岛离祖国大陆近在咫尺,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方土地与我们似乎也若即若离。进入和平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不再炮火连天,原为军事阵地的金门逐渐转型,以侨乡文化和战地文化为特色发展旅游经济。对于那个年代那段往事,有记忆有情怀的人们,相信在金门岛可以找寻到更多感触。

如何前往金门

从大陆出发,可以在厦门的五通码头和泉州的石井码头(泉金码头)坐船前往金门。考虑到春节期间厦门五通码头客流较多,我是在泉金码头乘船的。平日的话,个人建议从厦门出发,船次多,时间快,节约时间。

抵达泉州后,在泉州汽车客运中心站买到南安市的车票,这趟车票是没有具体上车时间的,早上7点第一班(春节期间),下午4点30以前都可以凭票乘坐。

行驶约1小时抵达南安市,下车步行1公里即可到泉金码头。

船票建议提前购买好,网络渠道很多,根据发船时间提前一小时抵达码头换票。春节期间,这里的游客数量也并不是非常多,现场购票也能买到。航行1小时便可抵达金门水头码头。需要注意的是,我出发的那天因雾气较浓,所有航次均延误,8点30的航次延误2小时才开船,大家出行前最好查询天气状况,一般来说2-3月份这样的情况可能较多。

游玩归来,在泉金码头门口还有k207公交车可以返回泉州市区。

入台证、入金证这些必备证件办理起来方便快速,方法也很多,在此就不赘述了。

岛内交通及住宿

金门岛环岛一圈不过70公里,虽然面积不大,但景点较为分散,游玩起来比较麻烦。岛上可以包车游览,也可以搭乘定时定点的旅游客运大巴,但我仍然建议租电动车游玩,时间、线路可以自我掌控。水头码头附近就有租车公司,或者联络民宿老板都可以办理好租车事宜。租车公司会提醒你一人只能骑一辆电动车,被警察查到要罚款,但实际当地人很多都是载人骑车,包括骑摩托车,所以这一点上可以自行考量。

电瓶车满电情况下可以骑行110公里,一辆车配两块电池,每家租车公司都有好几家门店供游客免费更换电池,掌握好线路和电量,不会出现中途没电的情况。

岛内民宿和酒店不少,各大旅游平台都可以预订,但请务必提前用谷歌地图查清楚住宿的地址,以及计算景点和住宿之间的距离,不建议住在过于偏远的地方。我这次住在金门城,虽不至于太远,但离金城镇也有近5公里的路程,离部分景点更有20公里之远,骑着电动车虽然很方便,但夜晚骑在路上还是相当瘆人,本就人少的小岛,大部分的道路上难见车辆和行人,每个镇之间相连的道路更是人烟罕见。春节期间,乡间小路仿佛被夜色侵蚀,沿途的商店均消失在黑夜里,唯有路灯照亮马路,寂寥得令人害怕。

水头聚落

水头聚落,简单来说就是一处闽南式建筑聚集的古村落。那橘红色砖石,那考究的雕刻,那窈窕的燕尾脊,浓郁的闽南风情扑面而来。行走在聚落之中,你会惊叹于这些历经沧桑的古厝居然储存的如此完好,即使有些经过修葺,倒也看不出现代文明的痕迹。

早年间,生活在水头的居民大多从事走船经商,与海外的交流机会日渐增多,清末民初,金门侨民纷纷回乡兴建家园,也把西洋元素融入闽南建筑之中,使得水头聚落平添一份异国风情,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得月楼。

得月楼建于1931年,是当时水头聚落中最高的建筑,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内涵,取名“得月楼”。如此诗意的古建筑实际却是一座具有防御性的铳楼。早年间,金门地方治安混乱,又因海岛的地理属性,使得水头聚落成为强盗觊觎的物件,所以得月楼的墙面上有供机枪瞄准的枪眼,内部还有逃生密道。秀气温润的建筑之下却有着硬核防御的机能,使得得月楼被列入台湾历史建筑百景之一。

如今的得月楼经历风霜的洗礼,斑驳的墙壁早已看不出当年的剑拔弩张,我们也只能仰望这历史建筑,遥想当年的风华岁月。

距得月楼一步之遥的金水国小,也是来到水头聚落不可错过的历史建筑。1932年,为满足金门孩子的教育需求,水头黄氏宗族筹建金水学校,在得到南洋地区侨民的捐助后,当时规模最大,制度最完善的金水国小拔地而起。

距得月楼一步之遥的金水国小,也是来到水头聚落不可错过的历史建筑。1932年,为满足金门孩子的教育需求,水头黄氏宗族筹建金水学校,在得到南洋地区侨民的捐助后,当时规模最大,制度最完善的金水国小拔地而起。

金水国小具有明显的巴洛克风情,尤其是正门上的天使雕塑,和周边的闽南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金水国小独一无二之处在于其回字型结构,圆形墙柱在闽南地区也相当少见。时光荏苒,金门人口逐渐减少,1986年,金水国小宣布废校。现金作为历史建筑供游客观赏,建筑内部改造为历史博物馆,通过文献资料和当时的陈列,你可以一睹当年的风采。

翟山坑道
翟山坑道是金门典型的战地景点,1960年,因战事需要,耗时5年开挖完成,供战时登陆小艇抢滩运补用。因人工开凿的缘故,更显示出其气势磅礴。

翟山坑道是金门热门景点,也是大量旅行团必到之处,坑道内虽空间较大,但道路只有一条,观光高峰期人群拥挤,可能会影响游览,建议午后3点左右前往,避开旅行团。

金门民俗文化村

如果你对闽南的古厝饶有兴趣,就一定不要错过金门民俗文化村,从水头聚落所在的金门城骑电动车出发,约一小时就可以找到这处完整的闽南建筑群。

金门民俗文化村实际为“山后聚落”其中的中堡,是金门第一个开放为观光景点的聚落。其中的18座古厝,包括16栋对称公正的二进式双落古厝,一座宗祠堂和一座学堂,又有“山后中堡十八间”之称。于清光绪26年建造,历时25年才完工,1979年正式更名为“民俗文化村”。

与水头聚落不同的是,这里的古厝规划整齐,有意而为之的建造,使得每栋房屋依山面海、井然有序,更显大气之范。飞天的燕尾脊在空中交错,勾勒出古朴的线条,一条条笔直的巷弄成为游人争相合影的地点。

因为很早就开放为观光景点,所以这里的每一栋古厝都可以入内参观,最前排的几栋也已商业化运作,变成小吃店和纪念品店,热闹非凡。金门民俗文化村所在的一大片区域都没有休息处和餐饮中心,如果你刚好中午前来,建议在此处解决午餐,不然就得驱车前往金湖镇中心觅食了。

狮山炮阵地


距金门民俗文化村一步之遥的狮山炮阵地是现存唯一的坑道式榴弹炮阵地,又名震东坑道,“威震金东”的含义。

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万炮齐发,对盘踞在金门岛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猛烈轰击,持续44天共发射超过47万发炮弹。时任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寻求美国政府的支援,美军把8寸自走式榴弹炮运往金门,并在狮山炮阵地向解放军发起还击。

两岸对峙年代,狮山炮阵地曾有8寸榴弹炮4座,现在景区内只留有一座作展示,并且每天固定时段还有演员进行炮操表演,满足军事爱好者的好奇心。

马山观测所


马山是金门本岛距中国大陆最近的据点,对峙时期前线基地之一,有天下第一哨之称。

马山观测由滨海小山丘开挖坑道而成,相当隐密。昔日装设有大型望远镜,监控对岸海空动静,现在有游览用望远镜供游客使用。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一无二的历史意义使得这里成为金门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亲爱的大陆同胞们,你们好,我是邓丽君。我现在来到金门广播站,向大陆沿海的同胞们广播。我今天要跟大家说的是,我很高兴的能够站在自由祖国的第一前线金门。我感觉到非常的快乐,非常的幸福

。我希望大陆的同胞也可以跟我们享受到一样的民主和自由。”

两岸关系焦灼的年代,马山除了需要时刻监控大陆的情势以外,还要负责向对岸发动“心战”。邓丽君就曾在马山播音站向对岸“喊话”。

1.舒孝煌,全球防卫杂志编辑部,《昔日反攻跳板 今日交流前哨 ──小三通后的金门战备》

沙美


沙美位于金沙镇,一条老街,一个小商圈成为镇上最热闹的区域。

沙美老街不太好找,谷歌定位不准确,但能帮你导航到老街的大致区域。因为春节期间,老街内店铺尚未营业,我们一路找不到人问路,着实费了些工夫。倘若平时前来,人声鼎沸的老街应该不容易错过。

沙美老街不长,由此延伸出几条巷道也正在改建之中,想必是知名老街带来商业的发展,吸引不少当地人前来建楼创业。老街内仍有不少民居,剩下的则被改造成文创馆或者餐厅和咖啡馆。可惜正值春节假期,没有商业营业的老街显得有些寂寞,我们也匆匆离开了。

离老街不远处的沙美商圈则是另一番风情,保留了早期商业的痕迹,悬挂在空中的招牌和硕大的中文字样,是脑海里台湾的模样。金沙戏院标志着这里曾是小镇的中心,而如今被废弃的戏院遗址成为停车场,只剩下空荡荡的去壳,磨灭得快要看不见的戏院名称和“青天白日”仿佛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阳翟老街

阳翟老街可谓是金门岛上的网红打卡地,因电影《军中乐园》在此搭建拍摄场景而一度蹿红。实际上“金东师”部队曾经就驻扎在阳翟,两万阿兵哥的到来也带来了人气,因此阳翟也有“金门西门町”之称。阳翟老街上的金东电影院曾是官兵休闲娱乐的场所,于右任所题五个大字让这座建筑显得意义非凡。

2013年,台湾导演钮承泽在金门拍摄《军中乐园》,重建当年的街道风貌,还原了那个年代极具历史感的场景,“青天白日满地红”悬挂在每家每户的门口,硕大的标语代表着另一种革命态度。照相馆、冰室、理发店成为鲜活的记忆,虽为片景的一条街,倒也让人想象得出当年的盛况空前。

2013年,台湾导演钮承泽在金门拍摄《军中乐园》,重建当年的街道风貌,还原了那个年代极具历史感的场景,“青天白日满地红”悬挂在每家每户的门口,硕大的标语代表着另一种革命态度。照相馆、冰室、理发店成为鲜活的记忆,虽为片景的一条街,倒也让人想象得出当年的盛况空前。

陈景兰洋楼


原来的行程中并没有安排这里,在民宿老板的极力推荐下,从金沙镇一路往回走的时候,往位于金湖镇的陈景兰洋楼绕了一圈。

民宿老板说这是整个金门最大最漂亮的洋楼,大是挺大的,漂亮不漂亮就见仁见智了。

莒光楼


金门岛的地标性建筑非莒光楼莫属。这座楼高三层的仿古宫殿式建筑建于1952年,作为表彰金门历次战役英勇官兵之事蹟,并揭示“毋忘在莒”训示所建。

和金门岛上常见的闽南式古建筑不同的是,莒光楼的建筑风格来源于中国古典建筑,因此整座建筑在兼具雕梁画栋的同时,更凸显宏伟壮观。莒光楼象征著“固若金汤,雄镇海门”的战地精神,也是国共对峙时期的历史地标,成为游人来到金门必游览之景点。

作为一处观光景点,莒光楼内已改造为以国民党将军胡琏为主题的的小型展览馆,“青天白日勋章”乃镇馆之宝,展出的文献资料以另一种语境反映了当年的古宁头战役和八二三炮战。

模范街


模范街有点类似我们常说的“示范街道”,1924年,当时的金门县商会会长傅锡琪与地方绅士翁同文,决定为金门建起一条“足以为模范”的街道,并前往南洋集资,建造起这条街道。短短的一条街,你却能看到闽南、日式、西洋、东洋的建筑风格,力图打造一处精致的景观,可见模范之作用举足轻重,如此一来,这条街逐渐成为金门的亮点。

模范街成为热门目的地的原因,恐怕不仅仅是模范的历史,更是因为道路两边悬挂的国旗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面五星红旗,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双旗飘动的场景,无论对大陆人还是台湾人而言,这都是难得一见的景观,毕竟作为战地的金门,五星红旗的出现可谓一种“禁忌”。

实际上,街道插满两种国旗是当地艺术家的装置艺术。有新闻报道提到,在模范街出生长大的陶艺工作者王明宗,认为现今两岸关系缓和,同根同源的两岸人民应该放下政治的不同见解,两面国旗交相辉映的设计目的是提升模范街的观光属性,带来更大的商机,从而刺激金门的旅游经济。

曾经城市建设上的“足以为模范”,转变为如今“两岸一家亲”的模范,赋予特殊含义的这条街道一跃成为金门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清金门镇总兵署

清金门镇总兵署原为丛青轩,是明朝文官许獬的温书场地,清朝康熙年间,改建为总兵署。

总兵署的口语化说法就是衙门,康熙年间的县衙究竟是什么样,走进这里变一目了然。经过8年翻新改建的清金门镇总兵署宛若新生,大堂、内署明间、内宅明间完整保留,更用逼真的人物蜡像重现当年景象。尤其是地牢内的氛围营造略显恐怖,胆小的游客请做好心理准备。

想要深入了解总兵署,建议晚间7点30分前抵达,当地志愿者会带领游客,做免费的详细导览。

在地美食


在金门吃什么?相信各位可以在很多推荐文稿中看到,不过其中很多并不是金门当地人所推崇的,大多主要服务的是游客人群,口味虽也不错,但恐怕缺少了些地方特色。对于追求“在地风味”的我而言,就得花些心思找到当地人小聚和请客的热炒小馆。

“德万全”名字听起来颇有大酒楼的风范,实际是一间临街的小店,老板对于我们的出现有些惊讶,春节期间本来休业的他们,因为晚上有两桌家宴预订才开门。看到我们到来,也并没有拒绝,和蔼可亲的老板娘——也是主厨,热情地和我们聊天,知道我们是大陆来的游客后,主动推荐了店里的招牌靓菜,并一再强调不用点太多,几道小菜足矣。

咸水鸡,店内的招牌,类似白斩鸡和盐水鸭口味的混合,但咸味控制得刚好。原本我们点的是三杯鸡,老板说三杯鸡的鸡肉是配送的,口味不好,咸水鸡是散养活鸡自家杀了做的,口感更鲜活。

盐酥虾,基本上怎么做都会好吃,应该没有人会拒绝。

全场满分的便是这道“乡菜”。毫不起眼的三种食材:香菜叶、豆干、肉丝,在干辣椒和大蒜的爆炒下,居然如此鲜美,这也是老板极力向我们推荐的,直言白米饭的绝配。或许是因为加了些许醋的缘故,香菜吃起来居然透出一丝丝甜味,肉丝和豆干的家常搭配也在佐料的催化下,口感高阶了很多。

九层塔烘蛋,也是一道下饭菜,九层塔特殊的香味也让蛋饼香气四溢。

金门牛肉的品质过硬,也是当地对外宣传的一大名片,因此来到金门除了良金牧场和乔安牧场以外,这间叫牛二爷的餐厅,你也不要错过。主打牛肉的热炒店,基本上把牛的可食用部分都拿出来料理,足以填满牛肉爱好的极大欲望。不过这家店的菜肴口感偏甜,份量较少,价格因为牛肉的缘故,略微贵一点,对牛肉没那么爱的食客可以斟酌一下。

那么远,这么近


金门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和台湾本岛的疏离,在和当地人聊天的时候,他们总会说“你们有没有去台湾”、“年轻人都去台湾工作了”、“我上个月才去台湾”,台湾似乎成了另外一个不属于自己家园的地方。或许是和大陆共饮一江水的缘故,某种程度上来说,金门人对于大陆人多少有些亲切感,相近的定位,相似的文化,相同的气候,金门人每天开门迎接着一群又一群的同胞,就连入境处都贴上“两岸一家亲”的标语。

这样的一种纠结与矛盾造就了金门特殊的气质。可是说到底,毕竟是那个海峡对岸的台湾,那些狭窄的街巷,陈旧的设施,嗲嗲的声调,让你迷恋上离我们这么近的小岛。

其实金门未必是一个特别值得推荐的旅行目的地。我记得入境的时候,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和别人聊天时说道,“要不是小孩要写作文,谁要去金门呀,就是一个小农村,还没有我们泉州好。”这话不假,即使在金门各个乡镇的中心,最繁华的街道也比不过我们三四线城市的商业中心。海边远远望过去厦门的高楼大厦和这里的平矮小楼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地人也有种尴尬的心情,只能指一指电线杆上飘动的政治人物竞选广告,说“我们有这个”。

如果你想看风景,逛景点,金门一定不是你的选择,虽然是海岛,却并没有值得特意前来的美景,战地文化和侨乡文化的受众有限,并不足以吸引大众游客。可是细细想想,近在咫尺的这方土地,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语境和生存状态,让人不禁悸动起来。甚至不用坐飞机,搭船就可以抵达的世界,更加让人好奇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就像大陆每座城市,每个省份的老百姓都有不同的性格一样,金门岛上生活的这群人,让我看见另一种台湾。

89794165416515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