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迟到的记忆,也许当我完成这篇游记时,距离我们去台湾已过去很久 ,再不动笔,在那期间走过的城市、小镇、曾经发出过的感慨,将会慢慢淡忘。每个人的眼中有不同的风景,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眼中也有不同的台湾。写出来,当我走不动时,翻出来看看,些许会有感触的。

行前准备

选择去台湾,也是偶然。这年的春节,一家人准备出国游游,儿媳想去日本,那就去吧。做攻略自然是我的事。在日本本州旅行,我前前后后算了又算,再怎么也得18天左右(考虑年轻人会在东京买买买)。告知老伴儿,他说时间太长,宣称要退出,怎么劝也不听。儿子见状,提出改去台湾如何,获得一致通过。

台湾是我最想去的地方,这缘于看过很多遍岳南的《南渡北归》,想去看看那些大师们在台湾留下的足迹、看看保留着更多中华民族民风民俗的地方。

高晓松的关于台湾的14集系列讲座,每一集的开场白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这里有大历史碾过的痕迹,这里有温良恭俭让的人民,这里有我们许多的过去,也预示着我们的未来-台湾。

决定了就是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1. 到派出所办理“台湾通行证”,5个工作日到手,30元/人;
2. 订机票,厦门航空公司往返票:重庆-台北,票价:1780元/人;
3. 委托中青旅代办“入台证”,150元/人。
行程安排13天,我们只在台北、垦丁和花莲停留。高雄和台中,因时间不够,毅然舍去。
住宿主要在airbnb,booking上预订,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出发的日子。

没想到距出发不到半个月时,儿媳怀孕了,全部放弃?! 儿子不同意,老父亲难得同意外出旅游,一定得让他去。最后决定儿子和亲家母留下,只是我们老俩口出行。
随后我就忙于退票和重订住宿。机票是在携程上买的,打电话咨询退票事宜,并说明原因,一个女工作人员答复一张票最多退280元,我问,即使机票不退,税费总该退吧,我没消费,就不应该扣税啊!对方说,航空公司就是这样规定的!不甘心又打了几个电话,回复一个样。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是一位男的年轻人接电话,听完退票缘由,他说这种情况应该可以退全款,真是太高兴了。年轻人告诉我需要上传的证明,立即照办:影印小俩口的结婚证;影印医院的诊断证明和超声波检查单;由医院出具的近期不宜外出旅游或乘坐飞机的证明;影印儿媳和亲家母的户口(关系证明),上传这些证明材料后,没几天就全款退回三个人的机票钱。
重新预订住宿可就难了,这一年的春节我们是在花莲度过,原来5个人的住宿改为2人,几乎全部重新预订(原预订的大多为套间),春节期间台湾的住宿费是蹭蹭蹭的往上涨,比奥地利和西班牙的住宿还贵,有啥法呢!所以最终的费用结算完全是稀里糊涂了。

D1 前往台湾

我们乘坐的厦门航空到达台北已是晚7点。飞机徐徐降落,台北整座城市掩映在灯火辉煌之中,街道、建筑物距离飞机那么近,看得那么清晰。这时猛然想起曾经看过的纪录片《世界上最危险的十大机场》(具体片名也许有误),其中就有台北松山机场,原因之一就是机场就在市区里!
在机场地铁站买悠游卡。台湾的悠游卡可以在整个台湾使用,不分城市,不分地铁或是公交,很方便。台湾的捷运站(地铁站)是我见过的最人性化的车站,全程都有无障碍通道,只要到地铁站,可以不上一步台阶,在我走过的国内或国外城市都没遇到过(也许我没特意去寻找)。
我们预订的宾馆位于二.二八公园附近,从松山机场坐地铁绿线到中山站,换乘地铁红线,应该在台大医院站下车。在换乘时遇到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士,她看了我们的公寓地址说:我也在那儿下车,天黑了,你们跟我走吧。好感动。没有了语言障碍,可以方便的交流,我冒失的问:你们觉得马和蔡哪个好些? 她不假思索的回答:都不好。这几年台湾的经济发展缓慢,与他们的执政方针有关。我说,想去台湾大学看看傅斯年的墓,她惊讶的说:我好象听说过,不了解。 听了这话,心里难免有些悲哀。但又想想,我自己对母校又有多少了解,从上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学校就没有校史室!
从地铁站出来,年轻的女士一直将我们送到宾馆大门,才告别离去,感觉台湾人民很友好很友好。

D2:台北第一天

清晨起来的台北,细雨霏霏,气温较之重庆也高不了多少,雨一直下著,象极了重庆的冬天。猛然想到《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别在异乡哭泣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梦是唯一行李
…………

当然我没那么多愁善感,只是觉得岁岁年年看着重庆冬天的雨,来到台北继续享受冬雨,也算是一种缘分吧。不同的是,台北的空气质量比重庆可是好了太多。
出了宾馆的门,随意走走,找家早餐店填饱肚子。转过街角就是“永和豆浆”,没有迟疑,就在这家开遍大陆的连锁店里吃(好象最近很多连锁店已经关门,至少在重庆我没看见了)。门店很小,排队的顾客却很多。

宾馆附近就是台湾历史博物馆 ,时间太早没开门。

溜溜达达就看见了台湾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在台北看见这幢不起眼的四层建筑,似有一种久别重逢之感。

清晨的台北街道

雨中的台北,空气更加清新。

台北街道两旁的建筑都有廊道,与当年的广东、广西、福建的建筑风格一样,遮阳避雨,可惜这样的老式建筑在广东福建拆得也差不多了。

二.二八公园一隅

公园内的孔子雕像

二.二八纪念碑 。我一直想象不出纪念碑的造型寓意著什么?
感谢蜂蜂网友“冰滴咖啡”给我留言,详细介绍了二.二八雕塑的意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很有启发。

发生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可以上网查查。
侧面看二.二八纪念碑。

公园内的二.二八和平钟,不忘历史,永远和平 。

二.二八 纪念碑文

二.二八公园里有一个集会的广场。

有些市民正在布置会场,准备下午的抗议集会。

从二.二八公园出来,先去台北火车站买车票。我们从花莲返回台北正是大年初一,火车票会相当紧张,提前买票会安心的。火车站售票处人不多,很快就买到了。从台北到高雄左营的高铁票我是在携程上买的。火车站的票价比携程便宜。看来并非所有地方都是越早买票越好(台铁在国内网站需要翻,我不会)。

台湾总督府距离火车站不远。总督府大楼落成于1919年, 是台湾日式洋楼遗蹟中的代表作。红底白条纹的风格是日本明治时期风行的建筑样式,被称为“辰野金吾”风格。

参观总督府需要网上预约,不去了。

无意中走到台北司法大厦来了。
台北司法大厦兴建于台湾日据时期的1929年,1934年落成,设计建造者为台湾总督府的井手薰。
1950年司法大厦成为中华民国的司法院与最高法院的官署所在地。

现在的司法大厦为台湾高等法院院本部,并为司法院、司法院大法官、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所在地。

台北故宫博物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北平故宫等地存藏的珍宝南迁。在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下,经过挑选、造册、编号、装箱,迁走故宫博物院古物约20万件。 南迁古物暂存上海,抗战前夕运到四川,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1948年又从南京迁往台湾。幸运的是当时虽然兵荒马乱,烽火连天,文物的迁运过程时日绵长、道路艰险,却无损毁丢失,确实是奇蹟。      
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外双溪,始建于1962年,于1965年孙中山诞辰纪念日落成。
CCTV9 纪录频道,曾拍摄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系列纪录片。其中详细介绍了宝物南迁、运台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选址、设计方案……细节,很值得一看。

故宫博物院内禁止拍照,就连挂在墙上的大幅照片和说明也不准拍,觉得有些不可理解。

台北故宫博物院整座建筑仿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形式,采用中国宫廷式设计,外观雄伟壮丽,揹负青山,是中国收藏文物艺术菁华所在。

我们去时翠玉白菜运至台中还是高雄展出了,无缘一见。

离开台湾时,在桃园机场买了一本 《国立故宫博物院》的画册,里面有部分馆藏珍品以及详细介绍。

画册中的翠玉白菜、毛公鼎、寒食帖。

D3: 台北第二天

想到明天要去垦丁了,先到附近的ATM机取款, 谁知密码忘了,这下才急了。这次出门鬼使神差,就带了这张华夏银行卡。因儿子他们不来台湾了,差不多都在booking预订的住宿,入住时付款。在国内我换了些台币以备到达后的交通费和付台北的住宿费。 老伴儿出门前坚持带了3500元人民币,我还冷嘲热讽的。即使这样,再怎么节约,也最多撑到回台北。3500元包括5晚的住宿费约1900元,从垦丁回花莲的大巴车票420元。我的手机没开通全球漫游,也就无法修改密码。
总督府的后街有很多银行,直接去了台湾银行,将人民币兑换成台币,并咨询可否从大陆汇钱到这儿。工作人员说可以的,直接汇到银行就可以,最慢三天到账。可一算时间,我们取款怎么也得到大年初二,银行这几天休息,这办法行不通(这还没考虑国内往台湾汇款的诸多麻烦)。告知儿子儿媳,他们说想办法找旅行社的导游带钱过来,让我们别急。
回到宾馆,正巧遇到成都来的一家三口,告知了我们遇到的困难,请他们将银行账号给我们,由儿子转账到他们的银行卡上,这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他们考虑了一会儿才同意,毕竟人家不了解我们,担心泄露银行卡的相关资讯,万一遇到骗子了怎么办。好在看到我们老俩口的份上,我又急得差点掉泪,他们同意了。随即将他们的银行账号发给儿子,几分钟内转账成功,一起去取款,问题解决了,心情大好。

台大医院旧馆

经费不缺了,按计划去台大医院旧馆。
台大医院旧馆建于1921年,曾是东亚最大的现代化医院,外观与总督府相似。去那儿,就是想看看这座诸多名人曾住过的医院。我知道的就是胡适、梅贻琦两位大师曾在这里住过院。

台大医院旧馆内的门诊大厅,很小。就诊病人较之重庆的几所大医院相形见绌了(新台大医院还是很大的)。

1961年11月,胡适、梅贻琦两位大师同在台大医院进行抢救。分别住特1号、特2号病房。12月5日是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整30年的纪念日,胡适给梅贻琦写了贺信,并捐赠500美元作为一期的医疗费。此时胡适经济并不宽裕,一次捐助500美元,可见与梅的深厚友谊。
很难想象,两位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大学校长、教育家,在各自奔波忙碌了几十个年头,足迹踏遍万水千山,历尽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竟有这样的机缘得以在台湾孤岛的医院相聚,并有难得的空闲抛弃一切杂物,执手言谈,话古论今,忆往事、思未来,以淡泊宁静的心境参悟现实人生。
只是我们去了后,问了些医生,可谁都不知道台大医院曾住过这两位大师,也是有些伤感了。

梅贻琦生前有一个随身携带的手提皮包,入住台大医院时放在床下一个较隐蔽的地方,包里是什么珍贵东西无人知晓。梅校长去世后,祕书在料理后事时将手提包封存,后来在有各方人士参加的场合下启封。当包开启时,所有人目瞪口呆,里面装的全是清华基金会账目,一笔笔清清楚楚,在场者无不感动。梅贻琦没有任何财产,留下的就是这个包!
1962年4月梅贻琦校长去世,老蒋先生特颁“勋昭作育”挽额,以表梅校长高风亮节的风范。梅贻琦的遗体葬于新竹清华校园西南十八尖山之麓,此地依山面水,居高临下,俯视全校,远眺大陆。
很想去新竹清华园的,无奈时间有限,只好作罢。

中正纪念堂

中正纪念堂前就是“自由广场”,自由广场牌楼是台湾最宏伟的牌楼,也是台北市民艺文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广场经常举办各种大型演唱会与音乐会,每年元宵节的“台北灯会”在这里举办。两旁的戏剧院与音乐厅,是台北文艺表演活动之地。

中正纪念堂建于1975年,为纪念蒋介石而建,占地15600平方公尺。整体建筑则以蓝、白二色搭配相和,有着自由、平等的寓意。
中正纪念堂一楼主要以展览室和放映室为主,展示蒋介石生平事蹟文物,顶楼则为蒋介石铜像,两旁驻守着卫兵,每小时定时换班的仪式成为游客游览的重点之一。

纪念堂两侧的音乐厅和戏剧院格局完全一样,看着有些像故宫。

纪念堂顶部

每天中午12点,纪念堂进行卫兵交接仪式。士兵们步伐坚定、果断,皮靴踏地的声音铿锵有力。

守卫在铜像两旁的士兵军姿标准,一动都不动,就没见他们眨过眼,真不容易。

这是纪念堂一楼的展厅,进去后的第一展厅就是抗战纪念馆。

联盟作战时期的照片和解说。这让我想到了重庆,重庆作为抗战时期的远东司令部所在地,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纪念馆内有几幅油画,分别描述了抗战时期的几个大事件。

重庆大轰炸。
1938年至1944年6年间,日军对重庆实施了次数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损失最为惨重的野蛮轰炸。
整个二战期间,伦敦、重庆、柏林是遭受轰炸最为惨重的三个城市。

人民逃难
抗战时期无数家庭都经历过大逃难,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伴随逃难人群的是饥饿和疾病……。

八一四空战大捷
1937.8.14 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长高志航 率领 战机迎击日本机群,首开中日空战全胜记录,全国军民大为振奋。1940年国民政府宣布8.14日为“空军节” ,高志航被誉为“空军战神”。

物资西迁
武汉会战前,国民政府将但凡能运走的装置物资由宜昌经长江三峡运往重庆。当时卢作孚集中民生公司全部船只和大部分业务人员,采取分段运输,昼夜兼程抢运,不顾日机狂轰滥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
在整个抗战期中,民生公司共抢运了各类人员150余万人、物资100万余吨、遭日机炸毁船只16艘、牺牲职工100余人。

日本投降书

冈村宁次的签名

何应钦的签名

黄埔军校校歌

这就是那辆凯迪拉克四门七座轿车。

1963年,澎防司令官尹俊将军送给蒋介石77岁生日的贺礼–用澎湖文石雕刻的中国地图。


展览馆内有大量的图片资料及来往信件,还有部分“蒋介石日记”摘抄。因为还要去台湾大学,有的文字说明就没看那么仔细了。

台湾大学

台湾大学的前生为台北帝国大学,是日本在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强占台湾并于1928年建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这是当时日本建立的九所帝国大学之一。1945年,台湾光复后,改名为“国立台湾大学”。
至2013年12月,台湾大学校区分布于台北、宜兰、新竹、云林以及中部高山地区,总面积约3万4千公顷,占台湾总面积的百分之一。
到台湾大学,就是想看看傅园、傅钟,看看傅斯年担任过校长的台大。
台湾大学校门,相比国内各大院校的校门,显得简陋朴实了许多。

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先后任命罗宗洛、卢志鸿、庄长恭为台大校长,三人均因学校经济拮据、地方与学校的矛盾以及校内种种困难而辞职。
1949年1月,傅斯年正式就任台湾大学校长,他已是台湾大学的第四任校长了。时任台大中文系教授黄得时仰慕傅斯年的声名,请其写几个字留念,傅斯年挥毫写下了“归骨于田横之岛”。想不到一语成箴言。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去世。台大人为纪念傅校长,决定将傅校长安葬于台湾大学校门旁的热带植物园。1951年12月斯年堂完成,台大将傅校长骨灰迁入,亦将此地更名为傅园。
斯年堂为一仿希腊帕提农神庙的神殿式建筑物,堂前有方尖碑、喷水池等建物,造型古典优美,透出庄严宁静的气氛。

在“台北帝大”时代,学生大多是富家子弟。傅斯年执掌台大后,本着“决不让任何学生因经济拮据而丧失他的学业”的办学宗旨,不论学生出生贫富,一律按招考标准予以录取,从而使贫苦人家的孩子有了入学就读的机会。
傅斯年任台大校长期间,对台大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造,无论是通过谁的条子和门路、无论后台多硬,凡不符合学术水准、滥竽充数的教授,全部解聘。特别是对原“帝大”时期的医务人员,凡无医疗知识、不知救死扶伤为何事,只想自己的薪水待遇的,一律解聘。自此,台大面貌为之一新,形成了一个蓬勃向上的局面。
台湾大学内“傅园” 的斯年堂。

1950年12月19号,傅斯年去世前夕,一个寒冷的冬夜,傅斯年为董作宾的《大陆杂志》赶写文章,并嘱咐夫人俞大彩,拿到稿费后给他做一条棉裤。这是傅斯年啊,做条棉裤还得等稿费到手才有钱。作为当时台湾岛内唯一一所所大学的校长兼“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只领了台大的一份工资。而他和时任台大英语系副教授的夫人俞大彩两个人的工资也仅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
抗战时期的李庄,林徽因和梁思永生病在床,已无钱医治。是傅斯年在重庆极力奔走求援,最后国民政府为二人拨出专款,才得以救治。

傅斯年的墓碑。

台大有名的椰林大道

台大行政楼

傅钟是台湾大学的校钟,也是学校的象征之一。傅钟是为了纪念台大校长傅斯年而建的。台大校园内的傅钟,永远只敲21下,这是根据傅斯年的一句话而来: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的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傅钟成了台大的精神象征!

台湾大学校徽的制订,在阎振兴校长时期即开始酝酿,虞兆中校长任内开始推动,历经校务会议集思广益之后,于1982年11月15日校庆典礼上虞兆中校长正式宣布校徽,校徽图案是以校名、校训、傅钟和大王椰树为主要内容,有意义亦很美观。


国艺暨景观学系、生物资源暨农学院大楼

椰林大道尽头的台大图书馆大楼

图书馆

台大校外的自行车停车场,双层的,节约用地!

D4 台北-高雄-垦丁

清晨,乘坐台北开往高雄左营的高铁。 车票是在携程上买的,比在台北买的贵。

高雄左营火车站的自动售票机很多,旅客进站就如同我们乘地铁,甚是方便。

本想从高雄左营坐大巴去垦丁,车站内一个私家车驾驶员让我们上他的车,这时旁边已经有两位上海来的年轻MM, 那好吧,票价较之大巴也贵不了多少。

这是我们在垦丁预订的宾馆,位于垦丁公园管理处。宾馆外有大巴车站,只是去垦丁夜市步行需要15-20分钟(也可坐公交车)。宾馆外观不错,蓝白色的装修风格,有些象希腊。虽说含早餐,不过实在太差,量也少,除了牛奶鸡蛋和几片面包几乎就没其他可吃的了。
我们将在这儿住三晚。

宾馆服务员态度极好,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垦丁的游览景点和往来交通,留给我们一张垦丁公交图。垦丁有三条公交线路,足以满足去个各景点的需求,只是发车间隔时间稍长些,大约半小时左右,交通图上有发车时刻表。对于只看风景的游客,真的无所谓了。到垦丁前还一直担心各景点之间的交通问题,也做好包车游玩的准备,有了公交大巴,一切迎刃而解。 台湾悠游卡在这儿也可使用。
宾馆阳台上的风景。

放下行李,走路到了垦丁镇中心。
垦丁街景

海鲜餐馆,食材很新鲜。

从小镇中心坐公交车到了鹅銮鼻公园

在垦丁国家公园,建于清光绪八年的鹅銮鼻灯塔是台湾著名的历史建筑,也是台南海域用于测定方位的重要座标。这个灯塔历经多次战争,被反复破坏又重建。来垦丁,鹅銮鼻灯塔是一定要的地方。

龙坑生态保护区

龙坑公园的海滩几乎都是蜂窝状的礁石

远处一片不大的沙滩

从龙坑出来乘公交车到垦丁小镇夜市。

各种小吃和形形色色的吃货们。

夜市的鲍鱼真还不贵,我们去的第一天,一串是新台币150元。谁知第二天就涨价了,180元一串。当时的汇率是人民币:新台币=1:5

我更喜欢吃烤鱿鱼和烙饼

D5 垦丁第二天

第二天一早,步行去南湾公园。从宾馆出来,老伴儿就在树丛中寻找枯树枝,做成手杖。

宾馆对面马路边的小树林中有行人踩出的小路,顺着小路下去就到了海边。

这儿真安静,前方是巴士海峡,现在的这片海滩,没有别人,只有两个老人。

坐在礁石上,看着海,不急着赶路,好好享受。

浅浅的海水中,各种海底植物构成了一幅中国水彩画。

浅滩上漂亮的贝壳,虽爱不释手,欣赏了,仍将它们放回海里,这是起码的公共道德。想想涠洲岛上的贝壳,被游客成箱成箱的运回自己的家,真的就那么心安理得!

礁石上长得像木耳的植物

垂涎欲滴的冰绿玉雕

看见这棵长在岩石中的小树,不由想起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

走到南湾了,一片小小的沙滩,也有各种水上娱乐专案,没有兴趣,看看就行。

从南湾坐公交车到猫头鼻。在入口的餐厅吃饭,没拍照,老年人最容易忘记拍自己品尝过的美食。

一只回望的大猫

猫头鼻公园的看点不多,出来后直接坐公交去了恒春小镇。

恒春小镇

恒春镇旧名琅峤,为台湾最南端的乡镇,也是枋寮以南唯一的平原。古城就在镇中央,早年这里是南疆上的国防重镇,是全台仅存的一座完整古城。

由于这里气候温煦、四季如春,这座小城便以“恒春”命名。恒春城的兴建,不象其他台湾县城,是由汉移民聚居后形成的小镇,而是自始就带有边城的色彩。古城坐落在恒春平原中央,四面都有山峦屏嶂。

在小镇车站附近的银行,又刷了我的华夏银行卡,猛然间想起了密码,终于可以不为银子发愁了。

小镇人家,好干净,好温馨。

这幢民居的门口,用当地椰树装饰成另一种风格。

妈妈和孩子们

顺便考察了小菜场,蔬菜不贵。

买个椰子解解渴。

D6 垦丁第三天

一整天我们就围着“船帆石”的海边游走。

老伴儿胆子够大的,我的心都是紧的。

海边垂钓,看着眼馋

又捡来一些贝壳

这片沙滩不错,人也不多。

海边砂石上的花

在这片海域旁,偶遇屏东一家人。他们开着车,带着帐篷、锅碗瓢盆、各种食品…….,一应俱全。

热情好客的一家人,我们品尝了他们带来的各种美食。

全家人合影。临走时留了他们的邮箱地址,可惜回来后,邮件怎么也发不出去。当初应该把我的邮箱地址留给他们的,直到现在都觉得很愧疚。

慢慢往回走

本想在这儿看落日,老伴儿兴趣不大,仔细观察一番,缺少有特色的背景,即使拍到了落日,也不知在哪儿拍的。

D7 垦丁-花莲

我们在垦丁的一家经营大巴运营的小店预订了车票,从垦丁到花莲:1100元/人新台币,预付300元/人。早上9点大巴车到宾馆门口接人,到达花莲后将每位乘客送到预订的宾馆。预订车票时,询问了是否在各景点停留,答复是肯定的。
谁知离开垦丁花费了不少时间,挨家宾馆接旅客,有些旅客真够磨蹭的,也不自觉,居然没准备好,让车上的旅客浪费了不少时间等他们。
台东线太平洋沿岸,只能在车上拍拍拍。

大巴在多良火车站的公路边停车,一个小时的游览时间。
多良车站位于台东县太麻里乡,为台湾铁路管理局南回线的铁路车站。因业务清淡,自2006年7月1日起结束旅客业务,同年10月1日正式裁撤。
多良火车站站址在山坡上,两端均为隧道。南回铁路工程处特意将车站架高,因此站在月台上可鸟瞰太平洋,有人说这里是“台湾最美火车站”。红红的铁轨栏杆外就是一整片蔚蓝的海洋,这是多良在废站后,保留给过往游客的美景。

隧道口的步道边挤满了游客,都是等待开出来的火车。我没有足够的耐心一直看着隧道口,错过了,看看车尾也知足了。

太平洋边,堆放著护堤用的水泥墩。沿太平洋的台湾东部沿岸,大都堆满了这样水泥墩。

壮观的太平洋海岸线

高速路边的滩涂。

没有下载离线地图,也不知到了哪儿,司机停车半小时。这时风力加大,海浪一浪高过一浪扑向海岸,即使面对面说话有时也听不清。

蜂蜂网友Colman 在游记后留言告诉我:这是台东加兰路海岸公园,谢谢网友!

公路边是由漂流木制作的各种动物、房屋、座椅等,自己发挥想象,看看象什么。

远山近海,风景真不错。

有时间坐在这儿发发呆该多好啊!

随后到达三仙台,狂风骤雨,停车后只有我和一家五口的东北人下来游览。家庭成员中的年轻男士,曾到过这儿,他说上次来三仙台是晴天,风景特别好。
风实在太大,手里的雨伞被风吹得翻了过去,相机端不稳,留个景吧。

三仙台是由离岸小岛和珊瑚礁海岸构成的景观区,也是东海岸最具知名度的风景点。相传古时铁柺杍,吕洞宾、何仙姑曾在岛上停憩,故名三仙台。离岸小岛和珊瑚礁海岸有一座造型优美的跨海人行步道桥,八拱跨海步桥以波浪造型呈现,还是很壮观的。

游客可以到离岸岛上欣赏三仙台原始风貌。风大浪急,没几个人下车,看看就行了,没时间过去,也不敢过去,不能让其他游客久等。

据说离岸岛上的地形景观与生态资源极为独特稀有,散布著海蚀沟、壸穴、海蚀柱、海蚀凹壁等海蚀景观,以后有机会再来吧。

站在桥上拍了几张片片。

大巴继续前行。
这里是台东忠孝国民小学。
忠孝国小是东海岸最早设立的学校,建立于1904年10月。
忠孝国小校园内的日本黑松是当年境内的日本人因思念家乡,从日本将黑松树苗船运过来,种植在校园内的。现在的忠孝国小成为台湾唯一一所在校园里种植有日本黑松的学校。

校园外可爱的山羊造型。

天已经快黑了,到达北回归线,也就到此一拍。

到达石梯坪时天几乎快黑了。在这里,陆地上的岩石向海伸入,形成大大小小的海湾,形如阶梯一般,排排长短不一。光绪年间统领吴光亮率兵路过时,看见这些一排排的阶梯,就称此地为“石梯”。以后,这里就被称为“石梯坪”。

石梯坪景区比较大,天晚了,根本无法去寻找那一排排石梯,到此一游吧。幸亏景区的栏杆多,将相机放在石栏杆上,勉强还能拍几张片片。

从石梯坪景区出来,大巴车在黑暗中急驶,窗外一片漆黑,心里不停祈祷:平安平安。
沿途耽误的时间太长,午餐为了吃顿牛肉面,在休息区等了近2小时。说实话,牛肉面是真好吃。这餐馆是旅游大巴的定点停留地,游客多,只能慢慢等待。旅游大巴只能如此,有条件还是自驾为好。
在这儿,驾驶员介绍我们买台湾的特色水果“释迦”,贵的50~70台币/个,便宜的20台币/个。我从没见过,老伴儿买了10个,又新鲜又好吃,可惜还是买少了(也是没吃过的原因,不知是否吃得惯)。驾驶员买了整整两箱,他说每次到这儿,都要买两箱带回台北的家里。
晚9点多,大巴车我们送到宾馆,驾驶员将行李提到宾馆门口,转身离去。我叫住了他,说我们的车票只交了订金,还有1600元台币没付呢,随后将钱给他。驾驶员那个感谢啊,双手合十,不停的点头谢谢,我们也不停的说应该的。如此看来,还是售票处与驾驶员之间的合同存在问题。

D8 花莲

花莲是台湾面积最大的县。花莲境内东西宽仅27~43公里,南北长达142公里,为台湾仅次于台东的第二“长”县。 花莲县是台湾原住民最多的区域,又以第一大族阿美族为主。

我们在花莲将住两晚,入住花莲晶致丽景会馆。宾馆距离火车站步行只有6分钟,附近就是汽车站。
这儿有开往七星潭和太鲁阁的公交车,台湾悠游卡在这儿也可使用。
这是一个家庭宾馆,老板有四个孩子,小儿子18岁,正准备服兵役,两个女儿上大学,大女儿帮着打理宾馆。土地和房子是他们家的永久产权,不存在拆迁的烦恼。因为地理位置好,房间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客流量很大,生意不错。

花莲最有名的景点就是太鲁阁和七星潭。太鲁阁景区像极了大重庆周边的地形地貌,只是在重庆周边不能拍到穿过隧道的铁轨。因时间有限,作为生长在内陆的老人,吸引眼球的还是大洋,放弃了太鲁阁,选择去七星潭,近距离的感受太平洋的波涛。如此选择,也就舍去了太鲁阁附近的清水断崖。

七星潭

花莲到七星潭只有几公里的路程,公交车很快就到了。

七星潭浪花,真是:太平洋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砂滩上。

七星潭的石头同样吸引眼球。

松园别馆

从七星潭原路返回,吃过中餐,再乘公交车去松园别馆。

 “松园别馆”建造于日据时期的1942年,原名为“花莲陆军兵事部”,主要功能为募兵和管理兵役。它与附近的“放送局”(现中广公司花莲台)、“海岸电台”(现中华电信会馆)相连,为日军在花莲时期的重要军事指挥中心。日本投降后由国民政府军队接管。1947年管理单位为陆军总部,随后即作为美军顾问团军官休闲度假中心。1978年交由行政院退辅会管理。

“松园别馆”入口处的庭院有挺拔的黑松树,这些松树品种为琉球松。自1921年以来,从琉球群岛陆续移植过来。近年来,老松树由于遭受病虫害和恶劣天气影响,枯死了很多,现在仅存30棵。

松园别馆是花莲县仅存最完整的日据时代军事建筑物,现在经常在这儿举办各种展览。

这栋楼房是日据时期的指挥中心吗?

后面的庭院也分布了许多老松。园内松木林立,幽雅恬静。

这栋平房是中国广播公司花莲广播电台所在地
1928年2月初,国民党召开第二届第四次全体会议,陈果夫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戴传贤及国民党中央委员叶楚伧讨论后决定设立一家广播电台。 1928年6月,国民党中央决定该台定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

今天是大年三十,想想应该去好好吃吃。来到花莲夜市,游客很少,转了几圈,找到一家看来不错的店家,点了大虾和几样菜。谁知一看端上桌的的油焖大虾,就觉得不新鲜,掰开一个,虾头是黑的,让老板娘过来看,老板娘极不情愿的同意重新做,其他菜品也不好吃,只能凑合了。只是我们一张片片也没拍。
从花莲夜市到宾馆只能打车,价格涨了一倍还多,年三十嘛,涨涨价,也是正常的。

D9 花莲-台北

大年初一上午,在花莲街上转转,看看市容市貌,悠悠闲闲的,不错。

最喜欢走街串巷。

走到这儿,传来钢琴声,忍不住想进去看看。

经主人同意,我们进去了,原来是两个孩子在练习钢琴。孩子的父亲在台北某一部门任公务员,母亲是小学教师,昨天他们一家四口刚从台北回花莲过春节,行李箱还没开启呢。家里有一位80岁的奶奶,爷爷是从大陆撤退到台湾的老兵,早已去世。奶奶是台湾外省人(福建广东一带去台湾的大陆人,非原住民),这是爷爷到台湾后重新组建的家庭,原来在大陆的妻子也已去世了。
与孩子们的父母聊得挺开心的,了解了他们家的很多往事,也知道了一些台湾中小学的教育状况,感觉很有收获。

花莲的民居都是二、三层楼高的。

吃过午饭退房,几分钟就到了花莲火车站。花莲火车站不大,外观也很平常。

花莲火车站旁边的征兵站,没有觉得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地方,看着很随意。

我们返回台北大约6点左右,这次住在一家日式民宿。这是最早在airbnb上预订的公寓,因有“严格”的退订政策,即使只有我们老俩口,也只能退回三个人的部分住宿费,其它照旧。
房东是位中年女士,热情好客,她到地铁站来接的我们,很感动。这套公寓收拾得干干净净,上下两层楼,面积相当大,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台湾的菜品都带甜味,老伴儿有糖尿病,这一路全在外面吃,血糖也升高了,总算有了厨房,自己可以做饭,安心些。

D10 台北

一早去国父纪念堂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而建的国父纪念堂,彷中国宫殿式建筑,也是台北市民户外运动及各种文艺展览的多元化场所。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游览国父纪念堂后,我们直接坐公交车去了南港中央研究院。

南港中央研究院

台湾中央研究院是我最想去的地方之一,它是民国时期中国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直属国民政府。民国时期的诸多大师曾在这里从事科研工作,其中很多科学家后来成为了新中国发展科学事业的基础和重要力量。
中央研究院于1928年6月9日在上海成立,首任院长蔡元培。总办事处设在南京,研究院在南京有气象所、天文所、自然历史博物馆、社科所、地质所、史语所; 在上海有物理所、化学所、工程所; 心理所在北平。有人曾这样评价当时的中研院:“生物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数理组与世界顶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组几乎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站在学人山上远眺中央研究院

1962年12月,台湾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复所。

物理研究所大楼,外观很平常,也就四层楼,这是让人没想到的。走过中央研究院后,发现院内所有的建筑都是如此,没有半点奢华之处。

吴大猷终生从事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是当代中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国际知名物理学家。1965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由蒋经国指定,吴大猷被任命为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第二年,吴大猷又出任台湾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长。
研究院的物理研究所大楼以“大猷馆”命名。

史语所的“历史文物陈列馆”。真想进去看看。史语所的“四巨头”傅斯年、李济、梁思永、董作宾都在这儿留下了足迹。这里有中国抗战前夕的各次考古的实物和研究成果。
抗战期间,梁思成和林徽因就是因为史语所的各种文献资料最多最完整,才从昆明到了李庄,以便更好的研究中国建筑史。

具有民族建筑特色的研究所

本想再去找找由陶孟和建立的社会研究所,可研究院内空荡荡的,四周没人,不知道在哪儿,放弃了。
在陶孟和任所长的抗战期间,研究所几经转移,于1940年秋在李庄安顿下来。此时研究人员虽然不多,条件十分艰苦,研究所仍然作出了几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之一就是《抗战损失研究和估计》。这篇重要的调查报告涉及面之广,几乎涵盖了中国当时的工业农业及各个方面,统计资料细致到诸多工厂的机器数量和人员损失……,只可惜这项调查结果的报告随着内战的打响而不了了之,最终整个丢失了,实在太可惜了。

位于中央研究院内的胡适纪念馆,正值春节期间,闭馆休息。
1957年11月,经台湾“中央研究院” 选举,由蒋介石任命胡适为中央研究院院长。

胡适故居。胡适从美国返回台湾后,一直住在中央研究院的职工宿舍里,直至去世。

走出中央研究院的后门,就是胡适公园。公园的半圆形拱柱不知代表什么。
后门的守卫人员告诉我们,经常有人来这里悼念胡适先生。

胡适公园的箴言墙,上面是胡适的题词。

胡适的前三条题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受到过严厉批判。

学人山上的胡适墓。胡适于1962年去世后,蒋介石当晚亲笔泼墨挥毫,写下了意味深长的挽联:
胡适先生千古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理论中新思想的师表
按照岳南的评价,这幅挽联确乎较为真切地概括、体现了胡适一生的功德与风范。
出殡之日,台湾各界有30余万人为“我的朋友胡适之”自动执绋。整个送葬路上人山人海,形成了无涯之海洋。其规模之大、盛况之隆,台湾岛前所未有,可谓备极哀荣。

有父女二人来此悼念。

胡适墓前的题词“智德兼隆”为蒋介石亲笔书写。

胡适的两个儿子胡祖望和胡思杜之墓。1949年胡思杜没有跟随父亲胡适去台湾,留在大陆工作,1957年被定为右派后自杀。

到南港之前不知道中央研究院各个研究所都有对外开放的陈列馆,以致错过了开放时间,也有些遗憾。

从中央研究院出来,时间还早,去台北车站旁的大型商场开始了“买买买”,这是按照子女开出的清单进行的采购活动。
在台北大商场购物绝对是种享受,相对内地商品价格而言,便宜了不是一点点。一次购物超过3000新台币,直接将发票拿到商场退税处退税,免去了开退税单,到机场再退税的麻烦。

D11 台北

一早,按照房东建议,出门坐公交车去野柳地质公园,很方便的。只是途经我们等车的站点,很多车已经满员,不停靠,只得耐心等待。到野柳的公交车因路途较远,公交车按长途大巴的规定载人。
如果直接在台北火车站附近的公交枢纽站等车会容易得多,毕竟那儿是首发站,而且这里有到各景点、各地的大巴车。

野柳地质公园

野柳地质公园位于台湾新北市万里区,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由于海蚀风化及地壳运动等作用,造就了海蚀洞沟、蜂窝石、烛状石、豆腐石、蕈状岩、壶穴、溶蚀盘等绵延罗列的奇特景观。

看看像什么? 第一个有些象中国地图(映象的)。

海岸上一朵朵的蕈状岩像蘑菇一样矗立在棕红色的土地上。

这是最有名的女王头像 (网上下载的)

一个个的蜂窝堆

手掌 ?

流泪的海豚。

海龟化石,像吗?

从野柳公园出来,找吃的。对面的房顶有两只大螃蟹,但游客不多,选择离开。

找到这家餐馆,点了四只螃蟹和一份虾,味道之鲜美,不说了。只是吃了一半才想起拍照。

这是我们在台湾吃的最贵的一餐,折合人民币380元。

离开野柳赶去基隆港,想看看抗战胜利后国军前往台湾接受日本投降时登陆台湾的港口,看看1949年国民党撤退台湾时大批人员、物资登陆台湾的港口。

基隆

野柳公园外有到基隆港的公交车,两地很近,很方便。
基隆车站外漂亮可爱的娃娃壁画。

基隆市位于台湾东北角,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曾是台湾万商云集的重要港口。也是台湾北部重要的国际商港,由于境内岛屿、港湾、山陵兼具,繁华的港口侷促于山海之间。
基隆古名为“鸡笼”,是台湾最北端的海港,早在17世纪初就相机被西班牙人、荷兰人占领。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乙未割台(1865年日本占领台湾)等战争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基隆港是日据时期台湾最重要的国际港口,也是日本和台湾之间往来的要道。1945年10月国军第70军在这里登陆,接收台湾。
右手即为基隆港大楼。

1949年史无前例的百万人口海上迁徙,让基隆港一片混乱,到达的人们至少在船上要停留50~60天才能上岸。

基隆街景

路遇基隆城隍庙,进去看了看。

从左手的台阶上去就是中正公园。

爬上山,可以俯瞰基隆港。基隆港港口真的像“鸡笼”,确实很小。这才明白为什么1949年撤退到台湾的人们要等待60天才能下船,百万人口蜂拥而至,港口进不来,只能在外海等待。

现在基隆港的外海(东海)

公园内的游乐场

1953年年1月10日,胡适先生到基隆与文艺界人士会谈,会后到中正公园参观。由于当时想不出带什么礼物送给基隆人民为好,所以亲手在中正公园栽植这株菠萝蜜当做伴手礼。如今这棵树已有三层楼高,仍开花结果。

从公园下山,在新城附近转转。这是金鸡桥

走回港口,太阳也快落山了,站在港口旁再看看。

行政院海洋巡防署的巡逻艇

天晚了,到基隆车站买大巴车票,直接回到台北车站,台湾的交通的确相当的方便。
回到台北,去了101,兴趣不大,看了一眼就离开了,也没拍照。

D12 台北 淡水

人们口中的淡水是台北必去的地方,那儿风景秀丽,自古为台湾八景之一,历史上曾经是台湾第一大港,也是西方文明在台湾北部散播的起点。
一早,乘坐地铁到达淡水,淡水捷运站外观为中国传统城门式样。

车站内的过道两旁无一例外的是商铺。

淡水街景

沿着淡水河畔的中山路一直向前。

正在维修z中的淡水妈祖庙

烧香拜佛的民众还不少。 LED灯的字幕不断变换: 祈求婚姻美满 家庭和睦…..,符合中国人的愿望。

看着玉皇大帝的灯笼还是有些惊奇。高晓松在关于台湾的系列节目中曾说到,台湾的庙宇里面供奉著各种各样的神,天上的、地上的、古代的、现代的,想放什么就放什么。也许这是妈祖庙,相对简单些。

淡水老街一隅。春节期间,游客和行人也不是太多。

淡水礼拜堂旁的一栋建筑,外墙上画著“圣经”中的故事,而一楼的绘画却是现代的。

沪尾偕医馆是台湾第一家西式医院,成立于1879年9月14日,由马偕医生主持,此处也曾是他的住所。

淡水教会古琴。后面的照片是马偕博士一家以及博士写的《最后的住家》,文中抒发了博士对台湾的深厚感情。

让台湾人没齿难忘的医生。
从小我们就知道白求恩大夫,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最后牺牲在中国。但对同为加拿大人的马偕博士却一无所知。在台湾,马偕博士办医院,治病救人;开办学校,教书育人,不到台湾,也许我永远不知道马偕博士对台湾做出的贡献。

淡水长老教会(淡水礼拜堂)位于沪尾偕医馆旁。目前的建筑改建于1932年,由马偕博士的儿子偕叡廉设计,礼拜堂内储存有一个自1909年开始使用的古风琴。淡水礼拜堂现在依然在使用中,是淡水地区最大的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聚会所。
这是当地居民热情的为我们介绍礼拜堂的历史。

沿着这条小街上山,去真理街,那里有诸多淡水的学校和历史建筑。

淡水区文化国民小学

淡江中学
因周杰伦毕业于淡江中学,因此对大陆游客有着一定的吸引力。其实我更在意的是淡江中学是马偕博士儿子偕叡廉创办的。父子两代对台湾的教育发展功不可没。
春节期间,学校放假,没开门。

淡水总税务官邸,也称“小白宫”。小白宫是清朝时期淡水海关税务司官邸,在1862年时沪尾洋关正式设立,小白宫建筑风格为为西班牙白垩回廊式。
现在为博物馆,展出淡水海运的发展史。

大榕树下好乘凉

悠悠哉哉就走到真理大学了。

这栋拥有优雅三面回廊的白垩洋楼是马偕博士于1857年建造的寓所,他在此娶妻生子,这里也成为博士开拓宣讲的重要基地,直至博士1901年去世。
1912年马偕博士的独子偕叡廉先生回台湾创办淡水中学,再次将这儿作为校长寓所,直至1941年因战争回国。战后偕叡廉先生回到淡水居住于此,至1952年。
真理大学建校后,这里成为图书馆、实习旅馆,也作为马偕家族返台时的下榻之处。

白色回廊淡雅清新。

1959年,真理学院创办人“北部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为继承马偕博士对台湾文化、教育、医疗的功劳与贡献,决定在淡水“牛津学堂”原址,筹设大学。
1999年8月1日,奉“教育部”核定改名为“真理大学”,分为人文、数理、财经、管理、观光、语文、知识经济七个学院。
真理大学的校门别有一番创意。

真理大学礼拜堂,于1997年完工。礼拜堂内既有大、小礼拜堂,也有阶梯教室……功能齐全。

真理大学教学楼

真理大学内的“理学堂大书院”。这是来台宣教的马偕博士于1880年回加拿大述职时,向当地乡亲讲述了在台湾宣教八年的状况,当地居民十分感动,捐献了6000加元为讲学之用。
马偕博士返台后,便着手兴建全台第一所现代化教育机构。整个建校过程,从选址、建筑设计到施工,马偕博士亲自参与,并从厦门进口红砖和福杉等建材。这座于1882年完工并举行开学典礼的学校,为纪念加拿大牛津郡乡亲的慷慨捐赠,称为“牛津学堂”。

建于1909年的牧师楼,原为加拿大传教士吴威廉牧师宿舍。1923年吴牧师去世后,另有两位在台北神学校和淡江中学的牧师在此居住,故有“牧师楼”之称。1965年真理大学成立后,牧师楼成为教职员工餐饮处,后改名“红楼”。

紧挨着真理大学和红毛城的是英国领事馆。英国租用红毛城作为领事馆期间,兴建了这栋建筑为居住和办公之用,现在是淡水古蹟博物馆。

维修中的红毛城。

站在红毛城上,俯瞰淡水河。

红毛城下来,是一个咖啡厅,招牌上写着大大的“领事馆” ,也不知是真是假。

淡水河上的情人桥

繁忙的淡水港

渔人码头。本想在这儿看落日,可天不遂人意,上午还是蓝天白云,下午就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只能走走看看了。

慢慢走,返回捷运淡水站。

正巧路过得忌利士老洋行
公元1871年建立的老洋行,是英商得忌利士洋行在台湾的据点,兴建至今已逾140余年。早年得忌利士洋行以航运为其主要业务,除了向台湾进口食盐、菸草(据说还有鸦片),还出口茶、糖、稻米…等用品。得忌利士洋行其所属的轮船公司,是淡水开港后洋行贸易蓬勃发展的见证,直到日据时期被大阪商船公司取代。

当年马偕博士到淡水,搭的便是得忌利士洋行的海龙号。现在的得忌利士洋行是一个小小的博物馆。

D13 回家了

离家13天,该回去了。在台北车站坐大巴到桃园机场。
朝霞中机场大楼。

桃园机场让人耳目一新,每个候机厅的布置各有不同,具有台湾特色。

坐在这儿,心态平和,没有丝毫焦虑感。

再见,宝岛台湾,我们会再来的!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