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得到一些安南钱,是从越南出土的铜钱,深坑厚锈,钱文大多被厚厚的绿锈盖住,看不清楚。清理起来里面大部分是北宋钱是以元丰,偶尔有几个南宋钱,还有大量的开元通宝,还有许多安南铸造的洪武通宝和永乐通宝。
从对这批越南出土钱币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这应该是明初入土的一批深坑贸易钱,当时的贸易应该是可以使用唐宋铜钱和安南铸造的明钱混同使用,说明当时中国的铜钱已经如同现在的美元一样,可以当做东亚、南亚各国接受,作为硬通货来使用。

古代中国的贸易钱是随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而发展。所谓的贸易钱也称岛国钱,它的诞生、沿革同政府与各国之间的朝贡密切相连。明初,朱元璋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鼓励垦荒,开放海禁等重大经济政策,使生产发展商贸发达、集市骤增,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国家或地区来华做客、经商,尤其在永乐和宣德年间,朝廷派出大量官员出使各国。如郑和七下西洋,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一件盛事。小小贸易钱,随之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海外贸易的历史使命。据《古今图书整合职方典》卷155记载“贡舶与市舶一事也,凡外夷贡者皆设市司领之,许带他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既有互市,……”就是说诸国有朝贡,就许互市。朝贡是给大明政府的礼品,互市是朝贡后两国货物的交易。明初入贡、通商有一定的期限,如琉球两年一贡,其他各国以三年者居多。这种朝贡不是单方面的。如郑和船队出洋经过占城(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满剌加(马六甲)、彭亨(马来西亚)、帮格拉(孟加拉)、忽鲁谟斯(波斯湾口)、祖法儿、阿丹(阿拉伯半岛)、竹布(索马里)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国,郑和就把中国的礼物贡献给国王,同时与各国商民互市。再如日本使臣渡海至京朝贡后,在归途经过济宁、扬州、南京、杭州等各处进行贸易。日本向华输入铜、硫磺、苏木等,带回去的则是铜钱、书记、名画、金银、丝绸等物。中国的铜钱对日本影响很深,被称之为“渡来钱”。中国的方孔圆钱甚至广泛流动到东亚及东南亚,成为跨国、跨地域的最主要的海外流通货币,受其影响,为了方便对华贸易,一些岛国或地区也仿大明钱币铸行,虽然这些钱币区别于中国钱的质地,但其文字形制相近,济南分别出是哪个国家或者哪个地区铸造的,混在在中国钱中,流通于当时的社会。同时也流通于如越南朝鲜等属国。此类钱,品种繁多,有些可以确认国别铸地,但另有许多贸易钱却分不清其属性。不论怎样,此类钱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通货作用。
其实贸易钱早在三国时,扶南(柬埔寨上古的一个古国)就仿汉五铢而做“五金、五五”银钱,有柬埔寨和泰国出土此类钱币为证。这是中国贸易钱的鼻祖,要比盛唐时日本仿铸开元通宝的贸易钱还早了500年。到了宋元之后,贸易方孔圆钱随着海上贸易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明中期以后,对外贸易不再是政府专利,这使得贸易钱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可以说,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些贸易钱见证了中外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尽管有各种说法,但是存留下来的贸易钱可以称之为中国古币体系里一颗中外合璧的奇葩。

安南钱 光顺通宝 大和通宝 洪德通宝

安南铸造贸易钱 洪武通宝 永乐通宝

越南出土贸易钱 开元通宝

安南出土贸易钱 北宋铜钱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