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寺五重塔)

日本的古建筑,

横向来看,大致包括神社建筑、佛寺建筑、住居建筑、宫殿及城堡建筑。

纵向上,则各自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或多或少的变化。

其中,公元6世纪佛教的传入是建筑史上的关键节点。

在这之前,

今天看到遍布日本的寺庙建筑全都不存在。佛寺建筑完全是外来户。

那些作为原住民的神社、住宅,虽已存在,但是技术水平低,形式简单。(当然,其原创的特点是很突出的)。尚处於氏族部落社会,也没有今天所谓“宫殿、城郭”的概念,不过是一些住居建筑的集中摆放。

而佛教的传入,带来先进、复杂、宏伟的寺庙建筑,彻底改变了历史。

其技术、体量、样式、布局,与既有建筑完全不在一个层级,

既对原有建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其自身也在不断演变。

今天看到的佛寺,分属不同的时代,自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有的与中国古建筑很相似甚至完全一致,

大多数则虽有相似性,但其独特性更突出。

其中最典型的是佛塔,辨识度极高。

也最有日本古建之于中国人那种亦远亦近、亦亲亦疏、亦“正”亦“邪”之感,

为何会这样?

先来看中国的塔

还记得这首颇具古风的溼吗:

远看泰山黑乎乎,上头细来下头粗;

有朝一日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很有内涵。

虽然说的是山,但是同样适用于塔。

——在中国,塔也许就是山的人工表达。

当然颜色不一定是黑的。

材料也不限于木塔,也有砖塔,石塔,甚至铁塔。

但是无论何种塔,形状大都明显的上细下粗。

(大慈恩寺大雁塔)

这样的形状带给人的感受:

你可以说它给人一种向上的趋势感,

可以与接引、涅槃、飞升等意像关联起来。

这方面自然是由其佛教功能决定的。

但不强烈。

更强烈、更重要的观感,则是均衡感、稳定感。

这方面则是民族文化决定的。与佛教关系不大。

中国传统的官家文化,重视均衡、中庸、和谐。所以塔不仅轴对称,而且整体的轮廓线也有此反映。纵向上,一系列等间距等比例的同心图形,由粗到细渐变,不疾不徐。横向上,比之日本以四边形塔为主,中国还包括多边形的塔,从四边形到五边形、六边形甚至N边形直至圆形全都有。完满、渐变的特点同样明显,不喜欢突变、冲突。

(虎丘云岩寺塔)

同时,佛塔的功能又因民间需求而从单纯的放置舍利,扩充套件用于镇恶辟邪,佑护地方,满足世俗生活的现世需要。这样的塔必然需要安定、厚重的体型。而不强调轻盈。是故,簷角反翘并不常用于佛塔,且屋簷出挑的长度也较小,粗大壮硕、内部容量大、可以上人的躯干部分才是塔的视觉主体,簷角则类似附着物;其中,砖石塔因为出挑的技术难度,甚至完全没有出簷。于是中国的佛塔整体上呈现钝、厚、重以及朴拙的感觉。

(杭州六和塔/应县木塔)

漫长的历史中,当然也有很多“塔”——多数已不能称作佛塔——屋簷反翘显著、弯曲程度大,出挑长且纤细,塔身主体的比例因此减小,总体变得轻盈起来。这应是受楼、阁建筑的影响。可以看做宗教佛塔与世俗楼阁的混血。

(苏州报恩寺塔)

楼阁是中国的固有产物,在佛教建筑传入之前早已存在。楼阁是世俗化建筑的代表,也是世俗化文化的实体表现。一则满足文人士大夫登临的风雅需要,二则满足社会各阶层享乐的感官需要。因此造型多变,或雅或俗;无论精神还是物质上,皆以欲望性的美观为主旨。是非常“入世”的建筑。

(岳阳楼)

楼阁可大可小,除了精美、秀丽、玲珑,也可以宏大、华美、气势磅礴,可以模拟某种形象但不强调象征意义,也不应该庄严,形制也不允许冒犯宫殿或府衙。反过来倒是可以看作威权建筑在民间的艺术款或娱乐版——对此的想象可以增添登楼入阁的情趣,使之具备某种政治意淫的可能性,从而更吸引人。

(黄鹤楼)

可见,宗教性佛塔本是与世俗化的楼阁相对立的,但是在中国经历了不断的世俗化改造,反映中国人根据自己的现世需要对佛教原旨文化更深度的改造——那些起源于佛塔、但是不再厚重朴拙的塔,是这种进一步改造的一个具象。

再来看日本的塔

日本古代的塔几乎都是佛塔,且几乎都是木塔。

虽然学自中国,但是,无论材料、结构还是造型,没有接受中国塔的多样性,而是很有选择性,认定其中某一种型式,然后一根筋的造出遍布全国的那么多个塔。总体趋同,无论唐样和样天竺样,都是在大同之下的小异。

但是,相比于作为其模仿原型的中国塔,这些日本塔呈现的则是显著的变异。

(羽黑山五重塔)

整体来看,最明显的,塔身(躯干+屋簷)上下层投影面积几乎一般大。这等于完全舍弃了中国塔、中国文化所强调的稳定性、均衡性。

(东寺五重塔)

分开来细看,相比于中国的塔,日本塔收缩了躯干,其内部竖向采用柱承重,中心巨柱贯通,上承塔刹;横向只有梁及支撑连线构件,无分隔层板。同时又把屋簷的出挑长度大幅增加,使得躯干相对的更显纤细。

于是大屋簷成为塔的视觉主体,躯干几乎沦为单纯的结构构件。并且簷角的反翘非常普遍,多数的弯曲程度很大。是故,屋簷的整体感觉,虽然大,却显飘逸,如同非常舒展的巨大翅膀。再与苗条的躯干搭配起来,并且因为原木乃至树皮的材料、简洁的饰面及色调,使整个塔显得轻盈、美观又不失素朴的质感。

(瑠璃光寺五重塔)

但她与中国人所推崇的和谐美有很大区别。

她给人的感觉,同时包括刻板与超脱、严谨与轻巧、沉静与不安。是一种包容了矛盾的和谐。

她有突变,不介意区域性的冲突,甚至有意制造强烈的对比,故意打破源自中国的那种和谐的比例。比如塔顶的“尖”——塔刹(相轮)。整个塔从下到上各层大小几无变化,但是到了最上面,突然从顶层巨大的屋簷急剧收缩成一根很细的“针”,且普遍很长,很多塔刹能达主体塔身的三分之一长。它非常显眼、非常决绝的扎在那里,直刺上天。这与中国的塔整体所表现出的钝感、平顺、温和有很大不同,她体现日式的审美和执著。

可以说,民族独特的审美以及对于美观的重视,是影响日本佛塔设计的一个主要因素。

另一个则是举国上下对佛教持续的推崇以及因此对佛教建筑之内涵的重视。

社会各阶层,对待佛教,虽然不一定都是虔诚的信,但是大多数人能够怀有真诚的爱。

这与中国人对待佛教过于入世的态度有较大区别。中国佛教受强调现世的儒家影响大,中国人觉得佛与仁有相通之处,易于接驳,所以接受佛教。这是很务实的需要,使之为我所用,为世俗政治需要所用。并不强调、而且限制独立的佛教精神。反映在佛教建筑上,中国的佛塔也多呈现静止性,类山,被有意无意的纳入仁的象征范畴。

与之相比,虽然,日本的佛塔在外形上甚至显得更入世,即使与后期受楼阁影响而世俗化的中国塔相比,日本的佛塔也有更夸张的反翘、曲线、出挑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出于审美的原因,其精神核心并没有过分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变异”,保持了比较纯粹的宗教内涵。

(室生寺五重塔)

日本人喜欢自己认定为漂亮的塔,但是只远观不近狎——塔内无法上人,有的甚至无法进人。塔身采用上下一体、承重柱贯通天地的设计方法,有很强的象征意味,很可能并非因为技术所限造不出高层分隔式的塔,而是出于宗教理念的主动选择。塔刹采用那样的造型,除了反映独特的审美,也同样具有显著的宗教含义。而且,日本原本也没有楼阁建筑,楼阁后于佛寺建筑产生,塔及金堂等佛教建筑反而对楼阁建筑的娱乐化功能有限制性的影响。比如金阁等。

是故,经历漫长历史尚能储存下来那么多木构的日本佛塔,经历模仿、吸收、变异、定型,最终兼具高辨识度的美观造型和相对纯粹的精神内涵,挺难得。也是魅力之所在。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