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预约

2018年10月25日,我向自己预约了这篇游记,当时我说:“在这个冬季里,跟我的好哥们儿波哥赴一场摇滚之约,希望十一月的香港,夜雨飘飞。”

我们的行程

11.18,从石家庄飞香港,晚上七点半到达赤腊角机场,去庙街吃饭,夜宿美荷楼国际青年旅舍。
11.19,漫步香港岛,从香港大学开始,步行终点为花园道山顶缆车下站,上太平山顶,赏维港夜景。
11.20,去大澳渔村,晚上在亚洲国际博览馆看枪炮与玫瑰的演唱会。
11.21,在深水埗、旺角、铜锣湾逛街,去跑马地赌马。
11.22,在深水埗逛街,到东荟城购物,回石家庄。

第一天,再赴东方之珠

都说我们国际庄是“雾霾庄”,其实好天气还是很多的,只是好的时候没人报道,糟糕的事情天下皆知罢了。
就在这个蔚蓝晴空的初冬日子,我们离开石家庄,到香港去。
虽然直通香港的高铁已经开通,可以从家门口直接坐到西九龙,但是对遥远北方的我们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一则时间太长,需要九个多小时,几乎是一整个白天的时间,二来价格并不美丽,还是航空运输更适合我们这些北方的大圈仔到香港去。

飞机在徐州经停,出海关后很快又起飞,夜幕降临时,我看到刚刚通车不久的港珠澳大桥标志性的海底隧道入口闪烁著灯光,赤腊角到了。

香港的好朋友林生来接机,我们一起坐大巴,到庙街去。
十一月的香港,恐怕是最舒适的季节吧,不冷不热不潮溼,夜风轻吹,让人感觉十足惬意。
热情的林生下车后,拉起我的行李箱就跑,边走边说“我拉箱子,你们拍照”,一路领着我们穿过人潮汹涌的庙街,去吃“兴记煲仔饭”。

兴记在庙街19号,其实是在庙街的北段,找鸦打街更容易些。
这是一家很“简朴”的临街小店,主打煲仔饭,我们三人点了一份腊肠排骨饭,自己拌上酱油,味道还算不错,但最后的锅巴底实在难以下咽;干炒牛河的牛肉鲜嫩,河粉Q弹,得到一致好评;避风塘炒排骨,脆、嫩、鲜,被吃光光;青瓜牛肉,软糯可口;还有一份猪大肠,因为我本人不吃内脏,不做评价,但同行二位吃得很是过瘾。
这家店算是黑暗料理了吧,据说上过舌尖,舒淇老公冯德伦也为他家打Call,下次再来,再试试他家著名的海鲜。

吃完晚饭,已是夜深,我们从旁边的港铁油麻地站坐车,到深水埗去。
这一次,我预定了心仪已久的美荷楼国际青年旅舍(YHA Mei Ho House Youth Hostel),这座“活化”建筑,是我们这次香港行的住址。
热情的林生一直送我们到酒店,才返程回家去,真诚的朋友,总是让人感觉到从心底涌出的暖流。

夜晚的深水埗街头,既有酷到炸裂的机车党,也有萌到融化的米奇。
办完入住,直到睡下,已是午夜时分。

第二天,香港岛的日与夜

早上起来,是个白云朵朵的好天气,我们去酒店的餐厅吃完早饭,搭港铁到香港大学去。
深水埗的老屋,有着旧香港的魔幻气息,很多人说香港很多地方看上去破破烂烂的,那是他们还不懂得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全然时尚,崭新的感觉,并不总是最好的,只有经过岁月的洗礼与沉淀,才能酿出那份值得品味,无法言喻的味道。

香港大学

在香港大学站下车后,安静排队等候出站的乘客,又一次让我钦佩。一个人人遵守规则,尚礼重义的社会,才是人类社会应有的追求吧。
港大是一座依山而建的紧凑的立体式学府,港铁的出站口在高高的“楼顶”,地形的高差几乎让每一栋建筑都有多个地面层,电梯、楼梯和不同层高的平台,组构了这个高强度使用的三维校园空间,相信重庆人来到这里的话,亲切感会油然而生吧。

我们在港大的第一个明确目的地,是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可惜不凑巧,美术馆正在进行修缮工程,只开放了一层的展厅,但展出的馆藏绘画也算让我们饱了眼福。

美术博物馆的斜对面,是纽鲁诗楼(KNOWLES BUILDING),世界排名第十的港大建筑学院就藏在这幢其貌不扬的大厦里。
纽鲁诗楼也在修缮外墙,整体由竹竿搭成的脚手架,在当代的建筑史上,也许是香港独有的奇景,我不由得想起刘家兄弟的《少林搭棚大师》。
无论是蜚声国际的香港电影从业者,还是建筑工地的普通工人,港人勤奋细致的工作精神,都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穿过梁据球楼与纽鲁诗楼之间绿意盎然的树林,从高架车道坐电梯到G层,是最热闹的图书馆广场,从这里再次进入纽鲁诗楼的G层大堂,就是建筑学院的独立教学空间了。
作为建筑行业从业者,我们这一次在港大建筑学院的游览,深受启发。

而港大的权力中心,也设定在纽鲁诗楼中,港大的校长行政、教务处与大学参议会堂,就占用着纽鲁诗楼的九、十层。

漫步中上环

从港大出来,沿着步道下坡,我们走在般咸道上,被称为石屎森林的钢铁城市,不乏绿意,西营盘街区,竟有着几分静谧的氛围。

穿行在只能举头望见天空的高密度楼宇下,不经意间,蓝色海面出现在路的尽头,这里是西边街,一道笔直的通往维多利亚港的陡峭坡路。香港岛除了逼仄的空间,照样有豁然开朗。

位于正街的西营盘街市,就是我们大陆所说的“菜市场”,普通百姓的生活,离不开烟火气,记得蔡澜说过,去一座城市,想要迅速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就去菜市场转转。也有某个说法,是当一个人对生活绝望时,菜市场就是最好的疗伤圣地。

走着走着,皇后大道西的路牌出现在我们眼前,罗大佑的《皇后大道东》的歌声也出现在我们嘴边。
时代的烙印,让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对香港总有着莫名的熟悉感。

从皇后大道西走到荷里活道,又是几个上下坡的兜兜转转后,我们来到了摩罗上街。
这是一条“古董街”,我记得马未都先生说他当年第一次历经辗转来到香港,走在摩罗上街时的激动心情,和如今特别方便地来到这里,已经截然不同。

与荷里活道那些装潢豪华的古董店不同,摩罗上街更多的是临街的“地摊儿”,那是一种可以白天放开晚上收起的铁皮货亭,在九龙、在深水埗,这样的货亭比比皆是,而在香港岛就较为稀少了。
古董街是个有趣的地方,既有时代的纪念品,也有真正的“古董”,这就要看你的眼力了,对于普通的旅行者,不伤筋动骨地买上一两件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不错的尝试,而且在这里,还能享受砍价的乐趣。

摩罗上街不远处,就是文武庙,这里供奉著文昌星君与关帝爷,香火极盛。庙内轻烟嫋嫋,四处吊挂著长燃不熄的大型塔香,都是善信祈求健康、财富和快乐的祝愿 。
路过文武庙,我们也进去随喜了香火钱,对中国人传统精神世界里这两位传奇人物,身为现代人的我们,依然敬仰。


在美轮街沿着楼梯下行到歌赋街,有两家极为出名的饭馆儿,一个是大排档“胜香园”,另一家就是更为出名的“九记牛腩”了。已经是午时一点,九记牛腩门前仍然排著长长的队伍。

九哥,是老板潘权辉的江湖诨号。九哥以脾气火爆出名,据传他的名言是“我冇揸枪指你入嚟!”
九记的清汤牛腩闻名天下,我们排了半小时队,要了两碗牛腩粗面,牛腩炖得鲜香软烂,有种入口即化的感觉,牛肉汤也鲜美,粗面就差强人意了,总而言之,我下次还会去吃。
蔡澜专门写过文章盛赞,一众明星也为九记竖大拇指夸奖,来一品美味的人五湖四海,但并没有让九记的品质下滑,仅此一点就值得排队去品尝了。
九记的店很好找,从港铁上环站或者中环站出来,地图搜寻,跟着步行导航走就是了。

九记的牛腩确实好吃,吃饱之后,我们在善庆街的楼梯上坐着,抽上一支菸,看几位大叔踢毽子,帅大叔们在有人围观之后,水准有所下降了,比起大陆各个城市广场上的踢毽子爱好者,还是略逊一筹。
午后的阳光不燥,胃里的牛腩很饱,毽子的踢踏声让人觉得生活真好。

坐在台阶上休息了大约二十分钟,我们又去了附近的PMQ元创方。
元创方的前身为PMQ,意思为Police Married Quarters,即已婚警察宿舍,于2010年11月10日被列为香港三级历史建筑。现在经过“活化”后,成为创意中心。
1889年,中央书院(后改称皇仁书院)从歌赋街迁到这里。这是香港第一所为公众提供高小及中学程度的西式教育官立学校。书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严重破坏,并在1951年改建为香港第一所为华籍员佐级警员而设的已婚警察宿舍,提供140个一房和28个两房单位。当时,香港人口急速增长,对警员的需求大增,住宿可吸引更多人投考警队,并提升华籍警员的士气 。
这座建筑由三幢现代主义风格的大厦组成,强调实用性,半开放式公用空间的设计,着重采光和通风,也让住户间建立了深厚的邻里关系。
2009年,香港特区政府在施政报告中公布将这座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纳入8个“保育中环”专案之一,经过活化后成为文化创意新地标。

元创方极力恢复已婚警察宿舍原貌,甚至还原当年的众多细节,例如楼梯栏杆、铁窗、户外爬梯和水喉等等,在这里,也许能体会到当年阿sir们的生活。

作为一家非营利的社会企业,元创方为驻店商铺提供低于市价的基准租金,并再额外通过评审委员会资助部分经济实力较弱、年资较新的本地设计师工作室 。
正因如此,元创方成为颇具特色的原创设计基地,在众多店铺中,总能看到灵感勃发的设计产品,且价格亲民,喜欢淘宝购物的话,不妨来这里转转。尤其是一些具有香港特色的小物件,作为伴手礼带回去送人,一定会带给人满满的惊喜。

在元创方的公共休息处,我们靠在沙发上睡着了,一觉醒来,疲劳感尽消,接着走吧。

沿着鸭巴甸街陡峭的坡道下行,在结志街转弯,第一家餐厅,就是谢霆锋的“锋味”,可惜时间不对,下次,要来尝一尝。
锋味对面的越南餐厅和日本料理,看起来也是让人垂涎欲滴,香港,本也是美食之都。
沿着结志街一直前行,走过时尚精美的店面,再走过临街摆放的果栏,走到中环自定扶梯下面,就是网红奶茶店“兰芳园”了。

这家开了60多年的老字号,据说深受明星们的热爱,蔡澜、发哥、谭校长都曾为他打call。我每次到香港,只要经过这里,一杯丝袜奶茶是必不可少的。

走过威灵顿街、士丹利街,天色渐渐变得暗起来,砵甸乍街的石板也反射著华灯初上的光,我们走进石板街旁边的“一乐烧鹅”,填补一下又饿扁了的胃。

一乐烧鹅连续四年被米芝莲评为一星餐厅的街头小店,最为驰名的是招牌菜烧鹅,口感酥脆,价格亲民,烧肉也是皮脆肉嫩,入口香浓,“茶走”丝滑可口。我们要了两份烧鹅饭,一个芥兰,一杯奶茶和一杯柠檬茶,结账191港币。
店面不大,位置在士丹利街34号,离中环自动扶梯很近,从摆花街走过去就可以了。

吃饱烧鹅,在黄昏的街道上继续前行,我们决定步行到花园道的山顶缆车总站去。

由冰库“活化”而成的艺穗会,又是一件香港建筑得以储存并延续生命力的例项。
这座于十九世纪末兴建,以砖块砌成,楼高三层的大楼,是作为牛奶公司冰窖而投入使用的。大楼的建筑非常独特,它的设计可作多种用途,包括工业、商业及住宅等方面,焕发著殖民地时期的怀旧色彩。
艺穗会于1984年接管这座大楼时,楼房已历久失修,破烂及漏水,艺穗会创办人谢俊兴与一群热心的义工和装修工人,合力在短短四星期内,把被弃置十多年的冰房重新整理,变身成为今日的艺穗会。
起初,艺穗会在没有固定租约的情况下经营了五年,后来与政府签约。今天,艺穗会已被公认为香港以至亚太区一个充满活力动感的当代艺术空间,成为有价值地重用被弃置的建筑物,及令颓败的社群恢复生气的成功例子。

走过艺穗会,下亚厘毕道是一条山脚下的僻静道路,靠山的一边是安保措施森严的私人豪宅,我们把长江大厦作为航标,经过政府合署大楼,来到车水马龙的花园道,我们的目的地:山顶缆车总站到了。

最美的城市夜景

缆车总站排队的人甩出长长的尾巴,我又一次放弃了排队的想法,拦下一辆出租车到山顶去,车上与司机大佬清谈,都是揾食不易的感慨。
到达山顶停车场,我们没有进凌霄阁,而是继续步行,去卢吉道观景台,那里,才有最美的香港夜景。


在《英雄本色》里,小马哥说:“想不到香港的夜景是这么美的,这么美的东西一下子就没有了,真是不值得!”。之后,他抄起双枪,杀出个黎明。
站在太平山顶,看天空风云变幻,望维港霓虹闪烁,波哥深有感慨地表示对小马哥的致敬,我们脑海里响起的,是【当年情】与【浅醉一生】。

灯火阑珊,夜风微凉,该下山去了,缆车站依旧是人山人海,我向往已久的山顶缆车,这一次仍然无缘乘坐了,我们还是坐出租车,到兰桂坊去。

兰桂坊(Lan Kwai Fong),既是位于香港中环区的一条呈L型的上坡小径,又是指附近几条街道共同构成的街区,一个聚集大小酒吧、咖啡厅与餐馆的,深受中产阶级、外籍人士及游客欢迎的“必打卡”目的地。
这里只有在夜上浓妆时,才会展示出它独一无二的魅力。

在香港岛,晚上去哪儿喝一杯?我推荐你到“QUINARY”去。
在它的自我介绍里这样写到:“几乎所有人都是为了这杯 Earl Grey Caviar Martini 来报到的,透过分子料理将英式伯爵奶茶做出三种层次:温暖泡沫,冰凉液体与胶囊,却仍然是杯马提尼。”
地址在荷里活道56号地下,中环扶梯附近,门面并不显眼,不如去找赫本和梦露,就在她们的对面。

马提尼饮晒,肚中又空空。莲香楼就在去上环站的路上,于是赶在闭店之前,我们的夜宵在这家老茶楼里解决了。

依然保持着老“茶楼”风格的莲香楼,是我每次去香港都要尽量抽出时间吃一次的地方,只为寻找那份岁月变迁中,依然故我的独立精神。
每个上午,有很多白发的老人从容淡定地坐在那里,点几笼点心,沏一壶茶,开启一份报纸,一个上午的光阴就可以消磨在飞速前进中的钢铁森林里。
地址在威灵顿街160-164号,从港铁上环站E2出口,走200米就到了。

闭店之前,我们酒足饭饱离开茶楼,搭乘港铁回深水埗去。
地铁站里最醒目的广告,是刘德华的演唱会,后来,华仔因流感而失声,在第三场遗憾地终止了演出,那个冬天,流感席卷了几乎整个中国。

回到深水埗,文记车仔面的门前依然排著大队,辛苦工作的香港人,在午夜时分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车仔面,抚慰的除了饿扁的胃,恐怕还有疲惫的灵魂。

第三天,世外园田和摇滚的夜

今天白天的目的地,是大澳(Tai O Island)。
林生一早就从家里赶来,带我们在深水埗的“稻香”酒楼里,吃了一顿地道的港式早茶,萝卜糕、凤爪、虾饺、叉烧包……,我数也数不过来,特别丰盛且味道好极了。
用开水把所有餐具都烫一遍的娴熟动作,一看就是地道的港人才有的习惯(广东人也是)。

稻香

叹早茶,是老香港的习惯,有许多看起来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整齐地坐在那里,一壶茶,随时点上一两份点心,展开一份报纸或一张马经,在茶楼里消耗掉一整个上午的光阴。
搭乘港铁到东涌站,之后换乘前往大澳的11路屿巴,将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之后,我们来到了这个大屿山西北角的渔村。

大澳渔村

大澳,远离快节奏的都市,在山海之间,保留着一块香港早期的渔村风貌。纵横交织的内港水道和建在木桩基础上的水上棚屋,凑成了大澳独有的水乡情怀。在香港电影里,我们也每每会看到大澳渔村的身影,比如星爷《龙的传人》,成龙《绝地逃亡》,而香港无线电视也曾在1998年前往大澳,拍摄剧集《大澳的天空》。

从大澳巴士总站下车,有一个白绿相见的雕塑,后面的小路,就通往大澳渔村了。
我们先沿着路向东,在永安街里走走看看。
“大澳乡事委员会历史文化室”,展示著这个小渔村的历史。
大澳渔村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至明朝晚期。初期,疍家渔民居住在渔船或棚屋之中,后来原籍福建的鹤佬亦迁移至此。1521年,明朝海军在附近海域抵御葡萄牙海军,史称“屯门海战”,当时大澳渔村曾被葡萄牙海军所占据。如今,大澳居民将当时的据点称为“番鬼塘”,一直留存至今。
如今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香港,最早也是个渔村,而大澳仍然保留着渔村生活,像一面镜子对映着香港的前世今生。

永安街两边,多数是一家家的商铺,也有不被打扰的生活,学校、乡委会、文化室、图书馆、舞狮协会……,这里既是旅游目的地,也是活色生香的生活。

在永安街路口,我们折返,向大澳文物酒店的方向去。
漫步于大澳村里,处处可见用木头或铁皮建造而成的房子,而商店里出售的多数都与海产品有关,大澳的咸鱼、虾酱和鱼肚远近驰名,踏足大澳,会感受到浓烈的海的味道。

从永安街通往街市街,需要走过一座吊桥,它的身影就曾在《龙的传人》里出现过,这座吊桥可以开合,有大船通过时,铁索会把桥面吊起来。但这个场景,可不是轻易能够看到的。
吊桥旁边就是游船码头,花上20-30港币,就可以乘船在渔村的水道里转一圈,再开到海湾去,看到刚刚通车不久的港珠澳大桥,天气好的时候,还有机会看到白海豚在海面上跃起。
街市街相比永安街,要冷清了许多,游人大多聚集在吊桥两侧,乘船,或者在商店里买一些海产回去,从大澳街市再向西,就很少会有游人前往了。

过了街市,才更能体会到大澳人的真实生活,这里有为防雨而设计的铁皮屋,有外形漂亮的邮政局和医院,有土地庙、武术中心,有带着美丽花纹装饰的阳台栏杆。再艰苦的条件,也阻挡不住人类对美的追求。

大澳文物酒店

沿着海岸线漫步前行,我们的目的地,是“大澳文物酒店”。(www.taioheritagehotel.com)
一百年前,这里是大澳水警总署,当地警察的主要职责不只是打击罪恶,更要兼任“和事佬”的角色,为村内的居民排解家庭纠纷及平息争执。后来由于区内犯罪率不断下降,因此在1996年至2002年间由警署改为巡逻岗位。
进入2009年,香港历史文物保育建设公司展开“旧大澳警署活化计划”。该计划是政府六个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之一,其目的是将警署储存修复,并重整成拥有九间客房的大澳文物酒店。
2010年,旧大澳警署又被古物古蹟咨询委员会评选为二级历史建筑。
为了减少对现有建筑结构的影响,大澳文物酒店精心保留了这座珍贵的旧大澳警署的基本风格。

旧大澳警署由三个部分组成:一座两层高的主楼及附属建筑,以及其后扩建的建筑。均是典型的殖民地风格建筑。为了体现19世纪的建筑特色,建筑师在大澳文物酒店复修重整时,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妥善保留了大炮、探射灯、看守塔、储物室及封存已久的地堡等特色。
大澳文物酒店还融入了中西合璧的建筑元素,包括中式瓦屋顶、木制平开窗、花岗岩石阶及法式落地双扇玻璃门等,尽展古典优雅的神韵。而精致的拱形大门、壁炉及主附楼之间的连桥,则突显了20世纪初的建筑风格。

而这座在斜坡上行驶的“电梯”,是直梯与扶梯的合体,最后离开文物酒店时,一定要来体验一下啊。
离开大澳文物酒店,原路返回到铁索桥,我们乘坐游船,去体验水上棚屋。

水上棚屋

大澳渔村的绝大多数民居都是在河汊的岸边搭建的棚屋,这些用木桩打入海岸的礁石,撑起的木质小屋,就是大澳人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生活。
游船驶入渔村的水道,油油的水波荡漾开一道道涟漪,一座座并肩携手的棚屋,在我们眼前次第展开。
大澳被三条通海的涌分为两地,棚屋区由桥和水上木质走廊连线在一起,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上人家。
这里被评为“香港十大胜景”之后,游客纷至沓来,有人甚至将大澳称之为“香港威尼斯”。但这个比喻却一点也不贴切,大澳不像威尼斯水城那般繁复奢华,而是生活在底层的民众,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自然因地制宜,和谐相处的产物,这里给人留下的更多印象,是生活的艰辛和世事的沧桑。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繁华世相里,大澳渔村,更像一块历史的活化石,它就像已经被拆除的九龙城寨一样,记录著香港真实的过去,如今,九龙城寨因各种复杂的因素已被拆除,而大澳,让历史的痕迹没有被时光抹去。

港珠澳大桥与白海豚

在渔村里兜兜转转之后,回到铁索吊桥,船老大加足马力,向着海湾驶去,很快,绕过文物酒店所在的海角,港珠澳大桥的白色身影出现在我们眼前。
历经九年的建设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的港珠澳大桥,把香港、澳门与珠海连在了一起,不知道这条巨龙,又会给香港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就在这个海湾里,游船的马达声停了下来,船静静地漂浮在海面上,随着一声声的惊呼,一条条野生白海豚跃出海面,这些大自然的神奇造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么多年以来,我第二次看到了野生的白海豚,心中的喜悦喷薄而出,随着白云与碧海,直冲到天际。
林生后来告诉我,他在不久之后又一次前来,还看到了粉色的海豚,我想,只有最幸运的人,才有这样的幸福体验吧。


海上归来,这绝对是一趟超值之旅,我们也到了告别大澳的时候了,也许今后到香港,我还会来到大澳,探索这海角渔村更多的神祕。

GUNS N’ ROSES NOT IN THIS LIFETIME TOUR

回到东涌,已是黄昏时分了,在富东广场的民华餐厅吃了一顿便饭之后,我和波哥与林生拥抱告别,坐车到亚洲国际博览馆去。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别理难掩朋友之间真诚的情谊。
今晚,枪炮与玫瑰的亚洲巡演香港站,会在这里上演。

AXL ROSE,SLASH,这些我年少时期喜爱的摇滚英雄,虽已近暮年却宝刀未老,能够近距离地观摩一场充满澎湃激情的现场演出,我心足矣。

亚洲国际博览馆

两个半小时的演出,绝无尿点,毫不冷场,其实摇滚绝非仅是叛逆,更是一种对生活永不屈服的态度。
演出结束,搭乘巴士与港铁,辗转回到深水埗,我们驿动的心,直到午夜仍不肯睡去。

第四天,深水埗、旺角、跑马地

今天睡到自然醒,又是一个好天气。
美荷楼有个生活馆,是一座记录石硖尾屋村历史的小型博物馆,上午9点开门,我们在里面仔仔细细看了一圈,对这段逝去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一段,我会在后面的美荷楼专题里介绍。)

深水埗,老香港的记忆

从美荷楼出来,快到中午了,我们去刘森记面家,吃那碗我向往了很久的“虾子竹升面”。

有六十多年历史的刘森记,是香港少数仍自制竹升面的面家,深受蔡澜的喜爱,招牌虾籽捞面是必点美食,虾籽入口脆爽,竹升面弹力十足却又极易嚼烂,一盘下肚意犹未尽,净云吞也是味道鲜美,让人口水直流。
位置在桂林街48号地下,从港铁深水埗站B出口或者D出口,步行五分钟就到了。

吃过刘森记,波哥意犹未尽,于是我们又一头扎进旁边的“十八座狗仔粉”。
这个连锁小店,在香港开了很多家,明黄的招牌和热闹的店面装饰,只有十几样小食,却生意火爆,它的口味偏辣,我是无福消受了,波哥倒是吃得津津有味。

深水埗,是香港最早期的发展区域之一,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烟已十分稠密,深水埗是香港最贫穷的地区,长者人口比率为全港最高(15.7%)。另外,设在昂船洲的驻港解放军军营,亦属本区范围。
深水埗的名字,是由于当时位于现今北河街与通州街交界的一个深水码头而得来。
深水埗的公营及私营房屋数量约各占一半,共有13个公共屋邨,包括本港最早落成(1954年)的公营房屋-石硖尾邨,及7个居者有其屋屋苑。由于早年缺乏城巿规划,以致巿容混乱,而建筑物多于五、六十年代建成,十分残旧。

深水埗这个老区,没有拔地而起的玻璃帷幕大楼,却有深含着历史韵味的简朴旧楼房;没有海景餐厅的高档大餐,却有米其林推荐、只花数十元便能祭一顿五脏庙的街边美味。从早期移民兴建的古刹、犹如博物馆的主题商店街,到最潮的概念店和咖啡厅,到处都是真实的平民生活场景。
深水埗曾经以香港纺织业心脏闻名,有众多服装相关类的产品,布匹、钮釦、花边,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虽然行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衰落,但这里仍然保留了很多与时装相关的元素,时至今日依然是本地设计师和手艺人的寻找灵感、购物血拼的天堂。
深水埗也是众多电影实景拍摄的场地,出现在许多国际化的大制作里,《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攻壳机动队》,它几乎成为“香港”的代名词;而港产片的经典,《无间道》、《桃姐》,也处处可见深水埗街头的镜头。

在电影《一代宗师》里,深水埗是个武林高手卧虎藏龙之地,而原来幕后的艺术大师 ── 美术指导及服装设计师张叔平也仍然习惯每个月逛一两次深水埗,为他的服装设计找寻灵感。

就在繁忙热闹的鸭寮街两边,伫立著一排排售卖电子产品的店铺,从新款手机配件到古董打字机和家电都有。在《无间道》里,刘德华与梁朝伟相遇、一起听那首【被遗忘的时光】,就是在鸭寮街的科宝胆机店里。

出售音响和黑胶唱碟的鸭寮街,就足以让我们的脚步滞留下来,花上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挑得眼花缭乱了。
在这个数字时代里,买上十几张黑胶唱碟回去,恐怕只会是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才有的选择吧。

油尖旺之旺角

买好唱片,我们跟伙计商量好,还是寄存在他的店里,明天再来取。然后,搭港铁去旺角,在这个被称为“购物天堂”的地方,逛一逛二楼书店和朗豪坊。
旺角的街面上,比深水埗干净整洁了许多,很少有铁皮屋和帆布防雨棚搭成的街边小摊,时尚的店铺更多一些。亚皆老街、西洋菜南街两边的“二楼书店”,因为“楼上”的租金便宜,也是寸土寸金的香港都市里一道关于文化的风景。

而矗立在砵兰街口,外表blingbling的朗豪坊,开始向我们展示香港时尚都市的风采,商场最大特色是连线4A字楼与8字楼的”通天电梯”,该扶手电梯可算是香港最长的商场扶手电梯之一。在朗豪坊里,我和波哥简单转了转,看了几样小礼物,就离开了,下一站,铜锣湾。

铜锣湾

从古著的深水埗,到繁华的旺角,再通过港铁的隧道进入铜锣湾希慎广场,我们似乎穿越了半个世纪的香港。
在铜锣湾,香港的现代都市气质愈发浓烈,豪华商厦里一间间知名品牌专门店,街头边有着新锐设计风格的时尚店铺,满街的时尚氛围着实逼人。
我们在街上逛逛,店铺里看看,不知不觉就是华灯初上了。

在礼顿道,我们坐电车,到跑马地马场去,今天是周三,马照跑的日子。
香港的老朋友Victor还专程跑到跑马地,送给我们两张先骏廊的VIP门票,万分感谢!
路过一间叫Saint Germain酒吧,正逢happy hour,我和波哥进去,一人喝了一杯啤酒,并相约如果稍后赌马获胜,再来这家酒吧庆祝。

夜马奔腾

啤酒花的香味回荡在齿颊间,我们随着人流,不久就来到了灯火辉煌的跑马地。
香港赛马和赌马历史悠久,已经成为香港生活的一部分。香港赛马会(简称马会,1960年至1997年间称为英皇御准香港赛马会),是香港一家非牟利的俱乐部组织,负责提供赛马、六合彩、体育及博彩娱乐。
马会由香港政府批准,专营香港的赛马、慈善机构,每年的慈善捐献仅少于东华三院和公益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英开始谈判香港前途的时候,小平同志就用一句“马照跑、舞照跳”来表示对香港实行一国两制、保持香港生活方式不变的承诺。
21年来,不仅速度赛马依然奔跑着,马术障碍赛的氛围也越来越火热。
这一次,我们坐在先骏廊的看台上,看夜马奔腾。

先骏廊的宾客区包括室内和室外看台两部分,为进入先骏廊的客人提供一份晚餐和一份夜宵,在室内区域就坐的,多数是香港本地居民,作为“看热闹”的游客,我们自然选择了看台的位置。
来过多次香港,还是第一次来看赛马,香港赛马的买法比较复杂,作为门外汉,我一时还是满头雾水,在Lam和Victor两位“资深人士”的远端指导下,我也买了几场,居然小有盈余。
其中得到奖金最高的一场,我买的那匹马叫“旅游拿督”;而在另一场里,被波哥寄予厚望的“劲有波幅”,遗憾地跑了第四名;其他几场,有输有赢,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看着骏马们冲刺的那几秒钟,乐趣在于参与,这一夜,我们玩得非常开心。

赛到第五场时居然下起了大雨,随后的两场赛马都是在雨中进行,雨来的快去的也快,之后的比赛,又是在晴朗中进行。
十一月的雨,终于飘落在香港。

赛马结束时已经快到11点了,马场外有阿sir维持着散场秩序,这些帅哥,正是香港作为“亚洲最安全城市”的坚强后盾吧,向他们致敬!
我们回到Saint Germain,兑现之前的承诺,又饮下两大杯啤酒,味道好极了!

还是坐叮叮车回程,从跑马地到湾仔,午夜昏黄的街灯下,老式电车的声音,不知道会是多少夜归人心底的温暖。
穿过湾仔站的绿野仙踪,走过金钟站的汹涌人潮,我们又回到深水埗的午夜街头。

跑马地马场

第五天,风往北吹,我往北飞

最后一天,要离开香港了,在41冰室吃过早餐,我们办理退房手续,寄存行李后,又一次去深水步行街。酒店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做圣诞节的装饰了,推门出去,仍是二十多度的气温,恐怕香港人对气候的唯一遗憾,是这个城市终年无雪吧。

我们又去了伟丰,拿回昨天寄存的唱片,波哥忍不住又买了几张,这次最大的物质收获,就是厚厚的一叠黑胶唱片了。
在西九龙中心,满怀着好奇心,我爬上最高层,看那架藏在商场里的过山车,这是香港唯一一座室内过山车,虽然已经停止运作多年,但依然成为带有浓浓怀旧味道的摆设。

路过地铁车站旁赛马会的投注站,又被里面的创意小礼品吸引,于是昨夜的盈利全部变成了伴手礼,我也送了一顶帽子给自己,作为纪念。
今天的午饭,是“文记车仔面”,时逢正午,排队的人不少,附近英华女校的好多学生们,也都在这里吃饭。

小马哥在街头帮小贩躲警察的剧情,是我不能忘却的香港电影经典镜头,车仔面就是上个世纪香港街头流动摊贩的一员。
据说在香港市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年代,街头涌现很多的流动摊贩,“车仔面”是在木头车推车中放置金属的“煮食格”,装有面条、汤汁和各类配料,顾客可自由选择搭配,很低的价格就可以饱食一顿有丰富配料的美食,麦兜喜爱的“鱼丸粗面”应该就是其中一款。
如今的车仔面,已登堂入室了,但仍是亲民的餐厅,成为2018米芝莲(米其林)指南街头小吃的“文记车仔面”就藏在深水埗的香港老城里。
推荐牛腩、鸡翼和花胶,还有餐桌上香而不辣口的辣椒酱和鱼露,喜欢杂碎的,猪大肠也可以体验。
位置在福荣街,港铁深水埗站D2出口附近,很好找,午餐时看见排队的队伍就是了。

饭后回酒店取了行李,是告别的时候了,我们这次走北河街去搭乘港铁,路过公和豆品厂,打包了两大袋豆浆带走,真的很好喝。

乘坐港铁到东涌,下午的时间花在了东荟城,来香港,怎能不购物呢,这个香港唯一的名店奥特莱斯,应该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购物需求了。
又一次看到这架老式飞机,是告别的时候了。
午夜,我们回到了冰天雪地的北方,温暖的家里。

特别推荐:美荷楼Mei Ho Houe

这次的香港行,住在了我向往已久的美荷楼国际青年旅舍(YHA Mei Ho House Youth Hostel),是一次非常棒的入住体验。不仅有便利的交通、舒适的住宿环境、可口的美食,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了解到
香港“屋邨仔”(在公共房屋长大的人)地道的草根生活。

为安置1953年受石硖尾大火影响的灾民,香港政府在翌年兴建了石硖尾徙置大厦,而美荷楼正是首八座石硖尾徙置大厦之一,标志着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开端,也见证了自1954年开始,香港公共房屋历史和政策及巿民居住环境的变化。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于2008年2月推出共有7幢历史建筑的第一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当中包括1954年落成的美荷楼。
香港青年旅舍协会最终在17个申请团体中脱颖而出,获选为第一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伙伴机构,负责保育及发展美荷楼,塑造成融会小区特色的文化地标。
如今的美荷楼,主要包括两部分:YHA美荷楼青年旅舍及美荷楼生活馆。

美荷楼一带本是木屋区,1953年的一场大火令接近5万8,000名居民无家可归,突如其来的灾难促使政府兴建了石硖尾邨,象征著香港第一批“徙置大厦”的诞生。
美荷楼是香港现时仅存的“H”型第一型徙置大厦,亦是香港同型别房屋的首个设计,长型及横向回廊属现代建筑风格。当年政府为要在最短时间内安置大量石硖尾大火灾民,决定兴建包括美荷楼的石硖尾徙置大厦,因此大厦只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设施,简洁平实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兴建的时期和目的。

过去位于石硖尾徙置区的美荷楼,如今变身成受揹包客欢迎的青年旅舍,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蹟保护奖 —— 荣誉奖”。
在这幢H型大厦改建的青年旅舍里,有多人房、双人房、大床房、家庭房和主题房等多种房型,既有适合独行的揹包客的床位,也有适合一家大小均能舒适入住的房间,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住进陈设著老物件的主题房。
可惜主题房太过火爆,我们这次只有普通双床房了。

美荷楼国际青年旅舍

公共区域里是经典的青年旅舍设施配置,接待处、储物室、小卖部、公共休息和娱乐空间、小型会议室、公共卫生间、餐厅等等一应俱全,在这里可以获得很多实用的旅行资讯,也能买到独具特色的纪念品。

我们是夜间入住的,从深水埗站出来,十分钟就走到了,后来熟悉路线后,步行只需5分钟。
当来到旅舍区域时,坐在院子值班台前的保安很有礼貌地指引我们接待处的方向,前台的工作人员也效率极高地帮我们办好了入住并告知了一切注意事项。
进入房间,第一个感觉就是好大啊,相比油尖旺和香港岛那些“挤迫”的酒店房间,这里简直可以称得上天堂了。
房间里的设施,即使放到香港平均水准以上的酒店里,也是很好的了,虽然简约,却功能齐全,应有尽有,房间里的中央空调、卫浴设施也都很好,因为就在嘉顿山山脚,房间的门窗隔音效果又好,所以晚上睡觉时非常安静。

四十一冰室

旅舍还贴心地提供免费早餐,我不知道是否所有房型都有这个待遇,早餐的餐厅在“41冰室”,一个装修得极具怀旧特色与时尚气息的地方,早餐只有四种套餐,内容虽然简单,但也非常可口,我们正好住了四晚,把四种早餐尝了个遍。

美荷楼生活馆

美荷楼生活馆,位于“地下”,接待处的对面就是了,这座小型博物馆,是展示香港“屋邨”生活的博物馆。
他一共占据了两层(地下及一楼),在旅舍房间里,贴著一张小告示,写明了开放时间。
“地下”的展厅,展示1950年代起香港的社群发展、生活环境变化和人文面貌。并对1953年石硖尾大火促成的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起始和演变做出了生动的展现与阐释。
在这里,我才知道大导演吴宇森的家就在这里,他在童年时期经历了那一场大火,改变了他的一生。而与吴宇森一样的深水埗居民,也都在各自演绎著自己的百态人生,美荷楼生活馆的展厅里,就记录著那个逝去时代的点点滴滴。

转向“一楼”,这里是当年生活场景的复原式展示,这座H形大厦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就装载在这一间间布满了生活细节的房间里。
厨房里的案板、阳台上晾晒著的衣服,书桌上的关二爷雕像,床上铺着的凉蓆……,这既是香港人的真实生活,也是我们曾经经历,相差无几的日子。

如果你能看到这里,也许你的下一次香港之行会选择住在美荷楼吧,这座“活化”了的,带有香港历史印记的好去处。
倏忽,两个月过去,才初步完成我这篇游记,我的拖延症啊,哪天才能治愈呢?

我的其他游记

#我的2018#,走过痛与快乐,走过春夏秋冬;走在祖国怀抱,走在北西南东, 中国 旅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11499174.html
2018.重阳节. 仙台 山。秋叶红时再登峰, 石家庄 自助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11017642.html
2018.白露. 正定 。天外大熊星,地上真定城, 正定 旅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10835826.html
2018.处暑. 太白山 。于冷暖交接间身历四时变幻,在南北分界线脚踏 秦岭 之巅, 太白山 旅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10457770.html?h=68193682
2018.立秋, 同仁 。热贡六月会, 黄南 旅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11491278.html
2018.大暑.西行。 青海 的壮美山河与 甘肃 的人文地理, 青海湖 自助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10363046.html
2018.芒种. 三亚 。岛屿南岸,天海蔚蓝, 三亚 旅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9856974.html
2018.四月廿八. 西沙群岛 。我沉睡在深蓝国土的怀抱里, 西沙群岛 旅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9650445.html
2018.小满. 五台山 。文殊 菩萨 的金色世界, 五台山 自助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9603173.html
2018.孟夏. 兰州 。梦的尽头是海的入口, 兰州 旅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9267625.html
2018.谷雨. 成都 。陪你在蓉城的春天走一走, 成都 旅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11133478.html
2018.元夕. 重庆 。一场未曾预谋的美丽邂逅, 重庆 自助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8853166.html
2018.春节.拉萨。我的西藏暖冬慢生活,拉萨旅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11649294.html
2017.立秋. 哈尔滨 。十八年后的再相见, 哈尔滨 自助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11022590.html
2017.盛夏.内蒙。 呼伦贝尔 与 阿尔山 环游记, 呼伦贝尔 自助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9266793.html
2017.清明. 澳门 。二十九小时的短暂相遇, 澳门 自助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11375194.html
2016.盛夏.西行。自然的美景与信仰的力量— 青海 与 甘肃 8+2天自驾游, 青海湖 旅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7147418.html
2015.清明后. 普陀山 。我在海天佛国度过的三天两夜, 普陀山 旅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5326337.html
2015.寒冬. 延安 。在万马奔腾般的轰鸣声中接受母亲河的洗礼— 壶口瀑布 游记, 壶口瀑布 自助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3294452.html
2014.冬至. 厦门 。美丽浪漫的 鼓浪屿 — 厦门 之旅(上篇), 鼓浪屿 自助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3269058.html
2014.冬至. 漳州 。古老的土楼和人间仙境 塔下 村— 厦门 之旅(下篇), 塔下 旅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3280955.html
2014.孟冬. 华山 。登西岳 五峰 ,赏 华山 美景, 华山 旅游攻略 – 马蜂窝 //www.mafengwo.cn/i/3256423.html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