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从明天望去,推开门缝里,只见那往事散落了一地
厌倦了落英,带走冬日的寒气,却带不走你的执迷
——《念》
你站在桥上看桥下风景,水面的澜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忘记时间
明月装饰了你,堆满著往事的窗前
你也装饰了我梦里,一次次出逃后的失眠
最漫长的夜,最初的地点,最刺眼的白天,我们再告别
再漫长的夜,迷离的灯盏,永远无法点燃,彼岸的火焰
——《此时彼岸》

两年过去,并没有想象中的“积案如山”,虽然我不知道,过去的一切有多少是自己曾经期望的。无论如何,生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般的巨大改变。当字幕打出2017年12月,场景从博斯普鲁斯黑海入口处小山城的露台转换到香港坚尼地城士美菲路一家茶餐厅,我和八十多高龄的陈老聊著红尘琐事,以及,下一站的目标。

时间,让往事散落了一地,而我们,仍可踏着落英缤纷继续前行。

人生是一道河流,静水之下永远都是奔腾不息的潜流暗涌。无数人跌跌撞撞地向前奔跑,勿需踟蹰,勿需犹疑,铭记的不过是三毛那句:“不要回头,回头就会变成岩柱了。”此时,记忆更像魔咒,它让你清楚地意识到现在的你与梦想中的你,已经渐行渐远。
——12月题记

1.广州-香港

2015年冬,因着工作的原因,第一次有机会与香港打了个照面,然而来去虽没那么匆匆,但除掉工作之外所剩不多的时间,尚不够好好领略它的种种风情和特色。

有着别样美丽而又如此特别的地方,总是需要停留下来,慢慢以步丈量,用心体会,方才过瘾。
这一个秋末冬初,再次来到温暖如春的花城,计划稍事逗留后便乘广九直通车从红磡入关,去往香港。

原来,作为连线港穗的重要铁路线,曾在初建时分为“华英”两段的广九直通车是颇有些传奇历史的。最初的北面终点站设在广州大沙头,经吉山、石龙、常平、樟木头、深圳至香港尖沙咀火车站。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因广州陷落而被迫停运,直至1979年经中英双方正式商榷后,恢复通车。迄今为止,每天差不多12列的往返快车,为包括广州、佛山、顺德在内周边大小城市的旅客去往香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如今,只需拿好第三国有效护照或是期限内的港澳通行证,就可方便乘坐它进入位于香港九龙中心区域的红磡站 并在此出关,省却了机场如长龙般的排队麻烦,还能直接和便捷的港铁无缝接驳,前往离岛及各处。

从广州东站几经辗转换乘,阔别近两年,第二次踏上之前始终觉得“意犹未尽”的港岛。空气依旧清新得可以掐出水分来,周末在中山纪念公园玩耍遛弯、散步健身的人们的模样和氛围,似乎与两年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还是那么悠然自得,闲赋自在。

这一年冬天,香港的天气出奇地好,没有上次印象中风雨交加溼淋淋的寒冷,瓦蓝瓦蓝的晴空下,圣诞节前的维多利亚港一如往日的繁华与繁忙。云朵偶尔飘来飘去和太阳捉着迷藏,微风拂面之时,我甚至能感受到空气中有一丝丝甜甜的青草香。

海浪轻拍著公园的堤岸,一声声地像要诉说什么。正值日落时分,夕阳的余晖在暗蓝色平静的海面上投洒著点点金色波光,我回身望向黄昏天空下西环半山鳞次栉比的幢幢高楼,感觉这一切是那么舒适、亲切而熟悉——我与港岛,像离别未久的老友,彼此都等待再次地知许与探寻。

相对宽敞又繁华的九龙,港岛的逼仄和狭窄显而易见,但我更愿意住在对岸的缘由,却也正是因此。全香港最精彩、最精致迷人的景色,多半位于这个仅有80平方公里的小岛之上。生活感是留给含蓄的知情者和悠闲的漫步人的,储存完好的年代感和街巷生活,则是我最爱的港岛风貌。

因为惦记着仍可徒步去圣士提反中学,这次选择的华丽海景酒店就在上次住过的港岛太平洋右后侧的水街上,距离上环中环也就十几分钟车程,可谓四通八达,去哪里都方便——当然,凭著一张八达通卡,在香港均可享受便利快捷的交通,无论是港铁、电车、巴士还是机场快线,就算不看地图只看车站提供的指示牌,也能摸出大概头绪,找到想要到达之地。最为佩服的是港岛前往浅水湾和赤柱海湾的司机,高低山麓上左右急弯连续下坡都应对自如潇洒从容如入平坦之路,堪称“奇技”。

香港其实很适合做为慢游的目的地,这里拥有全世界顶级服务、平均楼层最高的酒店群。岸的另一侧城市虽然狭小却有山有海,最重要的,多元文化数百年间不曾间断的撞击融合,所有留下的建筑与痕迹都充满了隐喻。

再次漫游般的造访也让我深刻感觉到,弹丸之地的香港气度和容量远超过想象。而它之所以能够从容展现出绝对与众不同的风骨与风貌,多半要归功于每一个以此为家乡的香港人,他们那种与之共存、共生、共荣的自律感和自豪感,是内陆任何一个城市无法与之相比的。

西环-香港大学-中环-太平山

在伊堡萍水相逢的陈老,居然有机会得以相约再见,精神矍铄、步履稳健的他,一路带着我们乘玩具般的叮叮车来到位于坚尼地城的一家茶餐厅。刚到午饭时刻,水晶灯下橘黄色的大厅里却早已人满为患:“吃茶”这个习惯看来无论粤港均是如此——每天上午十点各家闲赋的阿姨婆婆爷爷们就约好三五亲戚或友人,前往附近的茶餐厅一起边聊天边吃“早午饭”,直到下午两三点方才散伙回家。

点罢菜品,我们也热切投入了“边吃边聊”的吃茶大军,从央视的新闻联播到埃及的莎草纸发明,东南西北扯得不亦乐乎——时间一晃就到了两点,餐厅的人们陆续散去,虽然不舍,却还是到了依依告别的时刻。

此时去太平山乘坐缆车看夜色时间尚早,陈老建议我们可由此商场中的上行扶梯,抄小路前往半山的港大,再经薄扶林道前去中环的缆车处。惜别友人,我们依原路上至商场最高层,果见路牌上鲜明的港大标识就在前方。

秉承“明德格物”的香港大学,历史悠久的它已有106岁高龄,前身是创立于1887年的香港西医书院。翻阅过往,港大的世界学术排名始终在20几名,一直稳稳高于同在亚洲的北大清华。不过,身为张迷的我寻路来到这里,一心只想看看作家短暂就读的母校,究竟是何模样。

校园本部座落于港岛西部的薄扶林道以东、般咸道以南。港大没有正式的大门,只分为东西门及一些小通道,往来游客可随意参观校园,但必须遵守校规。

与国内大学相比,这里可谓袖珍,仅占地约16公顷(清华园的面积达392.4公顷)。多年来学校在山谷中建设了一栋又一栋楼,随处可见年代不同、风格各异的古老西式建筑与现代建筑并存。校园依山而立,扶梯和电梯将一座座大楼连起来,楼房则见缝插针地坐落在半山绿树中。

教学楼多为社会各界人士捐赠,故以私人命名居多,如邵逸夫楼、黄克兢楼、许爱周科学馆、许士芬地址博物馆等。此刻刚过午饭时间,安静的校园里除了乘电梯偶尔碰到几个学生,师生们都似乎隐藏于各座楼宇之中,只听到微风吹拂树叶的沙沙声,间和著几声清脆的鸟鸣。

西校门一侧,耸立著曾荣膺亚洲最佳建筑的嘉道理楼即生物科技大楼。不过,若论历史最悠久的建筑自然首推本部大楼,该楼于1912年落成,以花岗石柱廊所支撑,顶部建有一座高塔和四座角塔,看上去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它不仅是文学院的大本营,也是张爱玲曾于1939年就读的地方。

因为建于半山之上,许多楼都是上有电梯,下则沿楼梯迂回,穿插于花园与楼群之间的石阶小巷弯弯曲曲,说不定就把你带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地方,好在校园面积不大,绕来绕去也不会迷路。

信步来到以李嘉诚夫人命名的庄月明文娱中心,依坡而建、环境优美的礼仪堂前,优雅的“月明泉”、高大的凤凰木和翠竹林掩映着左右两侧半圆的楼梯,很像圆明园某处的西洋楼景观。建筑的每处细节都十分精致,慵懒的冬日阳光打在它的身上,显露出一种沉淀已久、难以磨灭的英式文化气息。

这周似乎正值秋季学期结束,院落中池塘边,有许多穿着学士服的男生女生,手捧鲜花和家人拍毕业留念合照。如此欢快的互动为整个显得过于安静的校园,平添了一抹别样景致——想当年十九岁的张爱玲孤身一人提着箱子从上海来到港大求学时,这里应该是另一种分外的清冷吧。我以手遮住下午仍有些炽烈的光线,想抬眼寻找她曾寄住大半个学期的宿舍,却只看到透过阳光缝隙投下密密麻麻枝影的紫荆花叶,和几幢爬满了藤蔓的旧楼。

1952年7月,在拿到港大注册处入学通知三个月后,张爱玲只身离开上海,经广州搭火车从罗湖出境。这一年她32岁。22岁时,因香港沦陷自港大辍学返沪,10年后以申请重读之理由,再度获准赴港。

但是此后,张爱玲放弃了在港大复学的计划,又错辞了尚在争取中的奖学金。1953年出版的《秧歌》是她离开上海到香港后用英文写的第一部小说。1955年,完成《赤地之恋》的她也是因这部小说的出版,由麦卡锡作保,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赴美,从而正式开启了自己千疮百孔却更为隐祕的后半生。

移居美国后的1963年,张爱玲曾把这段经历用英文写进一篇散文《重访边城》(A Return to the Frontier)在《记者》杂志发表。几年前,它还被收录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的张氏全集中,以同名形式集结成册。

这段回忆就像是老电影镜头,自带着年代的张皇感:火车上下来的一群人过了罗湖桥,把证件交给铁丝网那边的香港警察。张爱玲和其他等著过境的人都站在太阳地里等著,不肯听警察的话到旁边小块阴凉地去。“我们都不朝他看,只稍带微笑,反而更往前挤近铁丝网,仿佛唯恐遗下我们中间的一个。但是仍旧有这么一刹那,我觉得种族的温暖像潮水冲洗上来,最后一次在身上冲过。”

也许,隔日搭乘公共汽车去浅水湾看望来港度假的母亲,和同窗兼好友的炎樱在宿舍中“唇枪舌剑”的那段日子,是张爱玲在香港度过的一段最快乐的时光。随着太平洋战火的蔓延燃烧,美好的期待和向往的生活被悉数毁掉,她在文字里铺叙过的人生苍凉况味,都在此间,表露无遗。

似乎,港大总是和知名的作家有着不期而遇的联络。
作为宾馆的柏立基学院位于校园最高处,龙应台曾在这里闭关年余,写出了浩瀚如史诗又颇具争议的《大江大海1949》。她在学院的斗室中提笔写到:“推窗是海,山那边,有杜鹃啼叫,雨打棕榈。海那边,有麻鹰回旋,松鼠奔窜,这里正是当年朱光潜散步、张爱玲听雨、胡适之发现香港夜景璀璨惊人的同一地点。”

寥寥数语,却不失为对港大最为简洁准确的归纳。

从港大出来,在薄扶林道半山的环路上兜兜转转,居然又绕回两年前曾经过的圣士提反女子中学后街,我依稀记得那个学校旁的街心花园里,种著许多上了年纪的榕树,茵茵绿绿遮挡着阳光;也记得是在这里搭乘巴士到达中环附近——便利的港岛,就意味着相距不远的此处也应该有同方向的车才对。果然步行不过百米,就看到了到不远处的巴士站牌,几分钟之后,午后几乎空无一人的巴士,载着我们往山下驰去。

小别如故,优雅精致的圣约翰堂多了些庆祝圣诞节日的氛围,动植物园里也还是老样子,只是不见了那只会用双语打招呼的翠鹦鹉——眼看天幕将暗,一直向往著黄昏和夜色交替时半山美景的人,不自觉地加紧了脚步。

看样子,我还是低估了大家对太平山夜景的热衷和着迷程度——当远远就瞥见缆车站将近数百人、堪比四惠东地铁站的长龙队伍时,还是忍不住小小地吃了一惊,是该坚持等待还是放弃上山计划?这真是个难题。

两小时秩序井然的排队、将近三个小时的漫长等待之后,我们终于坐在缆车之上,向着太平山顶进发。此刻,黄昏已然消失不见,恰巧刚到晚餐时间,漆黑的窗外,半昏的车厢内,遍布半山的灯光,显得分外耀眼通明。

夜幕早已降临,站在天台之上俯瞰,港岛和九龙,确如镶嵌在维多利亚港湾的明珠,交相辉映。

请原谅我,并非不欣赏号称世界三大立体夜景之一的维港夜色,而是在饥肠辘辘、精疲力竭的等待中,在山顶吹着透凉的寒风时,更想要立刻安抚的,似乎是饥饿过度的胃。我瞪着薄雾中仍如星火般璀璨绚丽的两岸灯火,脑海中却不争气地呈现出煲仔饭、肠粉、叉烧包和鱼片粥……..

十几分钟颇为“清凉”的观光之后,我们决定“立刻”下山觅食才是此刻最重要的事情。上山时鉴于排队的长龙没有购买往返缆车通票,但很明显地另一面的选择:大巴站、小巴站和TAXI站等候的队伍也有点壮观——好在半小时之后,终于等来一辆出租车。盘山路蜿蜒而行,黑黝黝的车窗外,早已是万家灯火。

3.西环-红磡-半山扶梯-皇后像广场-中环

浏览过红磡附近的香港历史博物馆,时间已接近两点,如果想继续前往著名的半山扶梯,且还能有效地避开周末晚高峰,最好立刻乘港铁或者回到隧道总站搭巴士回到港岛,耽误不得。

不知从何时开始,爱上了香港的双层巴士,即便巴士和地铁一样票价颇高,隧道口和中环会发生偶尔的拥堵,都不妨碍它成为全香港一路欣赏风景、最舒适便捷的交通工具。差不多1小时之后,我还算顺利地来到荷里活街的扶梯入口。

不搭一次半山扶梯,怎算得到过香港。先不说它串连起中环、兰桂坊和半山富人区等极具老港特色的区域,就算垂直高度也是罕见,更别说据《健力士世界纪录大全》记载,这可是全球最长、户外有“盖”行人扶手电梯。

半山扶梯,由连线中区行人天桥系统的恒生银行总行大厦为起点,经中环街市,沿阁麟街、荷李活道、些利街、摩罗庙交加街、罗便臣道直至终点干德道。途经多个备受游客们喜爱的景点,比如充满欧陆风情,酒吧与餐厅林立的苏豪区,有着百年历史、被政府列为香港法定古蹟的中区警署,还有前港督彭定康喜爱的著名传统饼店泰昌饼家等。以至于如今的它,成为中外游客品味香港的必打卡处。

沿扶梯上行的乘客三三两两,或购物后闲赋归家,游人总是三五成群,或找寻着捷径以观赏山坡美景。

越过酒吧餐厅林立的苏豪区,紧接着,两旁拥挤逼仄的旧楼依次从身边后退,每到达一街再拾级而上,依然有绿意和清静;在些利街30号的回教清真礼拜总堂短暂逗留,很难相信在酒吧林立的半山,会藏匿著一座如此安静的清真寺。不仔细看,倒是多半不会留意这个水侵日晒而略显斑驳的半开铁门。

好吧,我得承认这半山扶梯就真的只到半山,说好了也没要送你到山顶,否则怎么能称之为“半山扶梯”?犹豫地看了看扶梯一侧的下行楼梯,估摸著步行怎么也要半小时左右。眼看黄昏将近,天色一点点暗淡下来,急于踏上回程的我选择在这冷清的半山等待貌似只有一路的小巴,从站牌上提供的街名看,这是趟可以到皇后道附近的巴士,或可再从那儿转车或步行至中环。

没想到这一次,从金钟站步行到皇后像广场的路程,倒是大幅提升了我对中环周边街巷的熟悉程度,我想,下次无论如何也不会在这纵横交错的街道中迷失方向了。

中环作为香港的政治及商业中心,是摩天大楼最集中的地方,贝聿铭设计的中银大厦、汇丰银行总部、AIA友邦保险驻港总部、渣打银行驻港总部等多家知名跨国金融机构和外国领事馆都设在这一心脏地带。港府总部、立法会大楼、终审法院(即皇后像广场),以及前港督府(现称礼宾府)都位于中环附近,它和上环一样,是通往铜锣湾、赤鱲角、元朗、屯门及边界的要区。

中环,同时也是香港殖民时期古蹟、历史建筑最集中的地区,港岛最地道的生活和最传统的文化氛围在此得以完整保留。岁月流转,现代繁华的背后,它渐渐成为香港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地。

高楼大厦背后隐匿著不起眼的老街巷,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还有一些为数不少的老港家庭生活在这里,维持着一些道地的旧式老店。在联发街或汕头街附近信步闲逛,总能偶遇一些颇有年头的糕点铺子,自家手工布艺的玩具摊,摆满鲜花的门店,百合花瓣上的露水正娇艳欲滴——如此看来,中环是个有新有旧、有贵有平、充满了摩登时尚与旧日情怀交替的东西方融汇之地,若有机会,或可单独寻访它的那份经历和故事。只不过,这一次想要记录流连的,是梦幻般的夜之香港。

都说港岛是属于夜晚的,当白日的喧嚣繁闹散尽,暗香浮动月黄昏,它才变得温柔而旖旎。

顺路在一家现烤面包的小店里抄了几个菠萝包和紫薯包,看看手机上的时间,至此已步行已超过半个小时。我在金钟站几乎全透明的玻璃天桥上停留片刻权当休息,视线所及,纯白圣诞树贴花装饰的落地窗,仿佛无时无刻不提醒著往来匆匆的行人们,圣诞已经临近。

周末的港岛之夜,人们享受着难得悠闲的时光。路灯一点点亮起,大厦的霓虹在暮色中变得剔透晶莹,天边的云慢慢烧成金紫色,一半昏黄火焰一半星光闪烁——这时最好的去处必定是渣打总部和长江大厦之间的天桥,站在桥上,仰望是灯火点缀耸入天际的楼群,俯瞰是车水马龙的璀璨长河,长醉如梦,亦不过如此。

这高楼林立的中环,星星点点的华灯背后是香港人匆匆的脚步,属于21世纪不夜城的香港,有着你我的故事,也有他们的回忆。远处的海面深蓝,映着两岸的五光十色和人间烟火,多少世事变幻,都挡不住灯光照耀之下,穿流不息的人群和不断推进的历史。

4.西环-跑马地-浅水湾-赤柱

原来晴天时的浅水湾,竟是如此靓丽的粉蓝色。
浅水湾,应该是属于张国荣或是亦舒的,更是属于张爱玲的。

上一次住在九龙,不惜花费大半天的时间,地铁巴士转乘再转乘,也要来看一眼浅水湾的样子——只是那时正赶上烟雨濛濛的天气,冷雨微风中的灰暗天色和半溼透了的沙滩,倒是像极了张爱玲笔下的海岸。

我猜,在张爱玲的印象里,浅水湾大概一直是灰蓝色的,灰蓝的天与地,还有那些无情或有情的人们,否则怎么会有后来的《倾城之恋》,会有“面对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之下的范柳原和白流苏?

这是张爱玲去看她妈妈的路,这条路“坐车都要半个多小时,走路更远。”而在小小的港岛,能够在不塞车的前提下开足一小时车程的地方,确实不多。双层巴士上游客当真不少,很多人为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会选择位于上层的最前排座位——其实左侧靠窗的位子更可一睹港岛沿海的迤逦风貌。

车渐渐绕着弯道爬上半山,山下的楼群建筑仿佛水泥森林里的树木,扎根直立于缝隙之间。眼前阳光灿烂,天气一如既往地晴朗。一路上,可以看到天蓝而清澈,一路上,都有凤凰木紫荆树长在左右,经过狭窄的路面时,树枝总是和车顶亲密轻擦。这个季节里没有英国人的野火花,只有郁郁不得志的深绿——张爱玲对这火红的花朵印象深刻,大约是因为上海没有这种开得如此尽兴的树。

“黑夜里,流苏看不出那红色,然而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薰红了。”

巴士经过深水湾,再向前蜿蜒而至,就是浅水湾站。冬日的海湾不算宁静,夹道的树影中可以看见蓝色的天,像要飘散了的烟一样轻飘的白云,路边的中英文指示牌告诉人们:“Repulse Bay Beach 浅水湾海滩”。

“上了岸,叫了两部汽车到浅水湾饭店。那车驶出了闹市,翻山越岭,走了多时,一路只见黄土崖,红土崖,土崖缺口处露出森森绿树,漏出蓝绿色的海。近了浅水湾,一样是土崖与丛林,却渐渐的明媚起来。”

小说中的浅水湾饭店早已毁于岁月和战火,现在的沙滩边多了一排半欧式的白色建筑,作为酒吧和餐厅之用。走过吧台的木楼梯和临海的茶座,便是浅黄的沙滩了。沙子有些粗粝,海浪一波波推上来,有讲著韩语的女生在远处的岸边拍照,看上去蛮激动的样子——话说张爱玲的粉丝遍布亚洲,倒是让这里更加出名了。

与雕塑旁长椅上张爱玲的皮箱道了再见,依原路返回。站牌一侧的树影中,首先看到一个二三十层的楼,波浪一样的展开它的弧度——这是传说中最早的浅水湾富豪公寓,公寓楼下,石阶之上是幢长长的只有几层的淡黄色房子,日式园林的蓝白格子棚,黄色百叶窗,门前有白色喷水池,以及叫不出名字、硕大的沉甸甸花朵。

影湾园里的乳白墙壁,金色如单簧管的扶手栏杆,细铁环吊著的吊灯,均是着意讲究的年代感。足有几百平的中庭宽敞明亮,阳光斜照着巧克力色的太阳伞,圆桌和扶手椅子,看上去适合读书、发呆、吃冰淇淋或谈恋爱。应该说,许久之前的浅水湾,就有这样奢侈的空间和缓慢的时间。

她坐在这里品下午茶,看外面的“海水汩汩吞吐淡黄色的沙”,是否会想起曾来此度假的母亲。或许有那么一瞬间,对着朗朗的天淡淡的云,看露台餐厅木质四页吊扇缓缓地转着。如同白流苏和范柳原那样彼此看着,会在顷刻间理解了母亲:“他们把彼此看得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

远处的植物碧绿,海天湛蓝,阳光与沙滩之外,依然是张爱玲看过的海与天。

几乎所有从中环附近到浅水湾的巴士,终点都设在赤柱村的中心广场。
赤柱的英文名为Stanley,因香港割让时在任的殖民地事务官 Lord Stanley 而得名。

偏居港岛南岸的赤柱是岛上历史最悠久的村落,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被记载于官方史册。1841年港岛转由英国管治时,赤柱约有人口2000,是全岛人口最多的地方。当时的市中心位于港岛北岸,赤柱远离市区,加上不时有海盗骚扰,导致发展受到影响。

赤柱之所以闻名,缘起于1930年之后,当局在赤柱及春勘角一代设立的炮台以及当时全港规模最大的赤柱监狱。香港陷落之后,监狱及附近的圣士提反书院成为囚禁港府官员的集中营,据说其间发生过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今的书院还在作为研究机构和学院使用,入口处镌刻著名字和历史故事的石牌,依旧有种灰色的厚重感。

60年代初,随着香港的发展,赤柱逐渐成为旅游区,街市一带售卖各类衣饰手工艺品,林林总总,形成今日的赤柱市场之初规模,海湾沿岸更涌现大量酒吧餐厅。1998年,当局在赤柱进行填海,将原位于中环、香港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美利楼搬迁安置于赤柱马坑,并在此后兴建另外的新码头,配以原中环旧卜公码头的铁铸盖顶,命名为赤柱卜公码头,更为这里的海滨增添了一抹怀旧色彩。

圣诞临近,港岛的欧洲游客总是不少。坐在巴士上,耳边偶尔混杂着英语法语,还有难以辨认的某种北欧语言,仿佛来到一个世界语言大集会。法国家庭带着几个孩子在浅水湾下了车,车里顿时安静下来。坐我前排一对讲英语的男女,约摸四五十岁年纪,一直在讨论路上见闻,在他们看来,港岛半山见缝插针的这种形式,让他们觉得奇怪又佩服。车开始进入更窄更陡的山路,停止讨论的人开始拿着一张小地图,像在寻找之前来过的地方。

我好奇地探著头,直觉认为他们是要去赤柱广场的,因为这前路迢迢,基本上只有这一个说得出名字的景点。
外国大叔冲我点头示意,算是打招呼,身旁的女士则展现出与年龄相衬的可爱笑容。

“嗨,你好,请问您知道前面哪站有一座比较大而古老的庙吗?”
“庙宇……..,”我在脑海中搜寻着上次在赤柱走过的路,经过的地方,但是没有关于庙的印象。“几站过后是一个很大的广场,也有一个挺老的集市,至于是否有庙,我真的不确定……..,抱歉………”

他们笑了笑说没关系,应该就是那一站。随后我们一同下车,周日的广场人潮如织,人们像沙粒融入沙滩一样,四散而去。赤柱大街前是一座现代化的玻璃建筑,商场门口熟悉的麦叔叔一如既往地微笑着,以示欢迎。

从这儿往下看,不远处果然有一座小小的古老建筑,门额匾上书“天后古庙”四字——原来真的有一座庙,上次我从相反的方向下至海边,自然不可能路过它。

香港地处南海一隅,不少居民以捕鱼为生。为保平安,大多敬拜天后以求庇佑,所以香港的天后庙遍及各处,有近百间之多。相传赤柱的天后庙最为古老,为郑成功部将占领香港及大屿山时所建。牌匾和木联,皆为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所刻;就连门前摆放的香炉,也是道光年间的古物。

绕过喧闹的市场和大街,我沿海滨路向前来到栈桥,坐在这里,正好可以看见侧面对岸的美利楼。

没有特意去寻找,因为我知道如今在静默的、枝叶繁茂的大树掩映下,位于赤柱佳美道18号的邓丽君故居,早在几年前因卖地拆迁,不复旧日模样。伊人已逝,故土难再,就将这样的缅怀,永存于心中罢。

也说不清到底是何原因,可以让我有这样的冲动,在三天内第二次穿越城市山丘海湾来到赤柱,它没有浅水湾的风轻柔沙细腻,没有深水湾的安静和耀眼又温暖的阳光,就这样带着些许港岛遗留的旧日气息,懒洋洋地伸展在港岛南岸,像一位并不在意营生好坏的店主,静静做着手工,等待着谁的问候与光临。

赤柱是随意而自在的,市集的海滨路上难得可以见到表演才艺的小丑,环游世界的青年揹包客在这里兜售自己印制的明信片;它也是羞涩而安静的,海滨虽然不美艳胜人,但每当黄昏来临,一切都笼罩在淡紫金色的余晖光晕中,那一刻的清新靓丽,也足以吸引众多的中外游客。

当然,其实说了这么多大概也只是并不想承认自己还惦记着上次看到却犹豫着没有收入囊中的“马卡龙”派梳妆镜,作为一个刚刚脱离了中度旅游购物欲的人,对赤柱市集上琳琅满目的“纪念品”还处于一种欲罢不能自我掩饰的状态,这真是有点儿——羞愧。

但是我也知道,如果想去而未能去,最后遗憾离开又不知何日再见,那么后悔是不够填补余生之味的。任何事,但凡打上时间的烙印,就像电影萤幕上的“十年后”,镜头闪回,就是另一番光景。人过中年,总想着遗憾要少一些而经历多一些,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

来到中年,有人笑,有人哭,有人身后有余忘缩手,有人眼前无路想回头。岁月大道一走多年,时间大神催逼着我们不断前行。也许所有的繁华终将风流云散,但又有什么能够地久天长?

这留不住也算不出的流年。

5.美食之旅

生命有时关于爱,有时关于衰老,有时关于救赎,并不总是灿烂美好,也有各种生之败落,生之朽败,生之酸馊,有时简直就像张爱玲临去海外最后一眼写香港,“忽然空中飘来一缕屎臭……..而且还是马可孛罗的世界,色香味俱全。我觉得是香港的临去秋波,带点安抚的意味,若在我忆旧的份上。”
——12月题记

不计算时间,不考虑景点,随意选择上一辆叮叮车或巴士,沿着海岸线一路或放空或观光,然后在不认识但是喜欢名字的某一站下车——这是我港岛之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没想到真的能有机会这样做。我发现,现在的自己经常成为在过去看来“不可能”想法或计划的实施者,这种感觉就像某日完成了少时梦想的一种激动,虽然现在更多的是欣喜平静,但毫无疑问,从“纸上谈兵”到“亲临战场”这样的过程,让人兴奋也感觉,更加自由。

比如现在,我一边攥紧手上打包的皮蛋粥和肠粉,一边透过车窗欣赏中环独有的景致。叮叮车是香港的有轨电车的暱称,双层却瘦瘦窄窄的它们看起来更像巨大的移动玩具。由于路线足够长价格足够亲民,港岛的叮叮车可以说深受大家喜爱,以至于周末或公休日的东西线,都达到了“摩肩接踵”的拥挤程度。

楼梯旋转而上,二层电车是一面单排一面双排的木质或铁皮座椅,每个都贴心地配有外扶手。周末的清晨干爽明媚,每周拥有一天休息日的菲佣们集中在广场前,自娱自乐的他们几乎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叮叮车慢悠悠地在轨道上晃呀晃,手中袋子里仍热气滚滚的粥,散发出一阵阵地皮蛋香,引诱著饥饿的胃。

香港,被誉为华洋交错的东方明珠,这个张爱玲念念不忘的倾城,除了高耸的商业华厦和旖旎的维港景致,美食也是它的标志之一。别小看110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这里汇集了超过15000家餐厅,既有享誉国际美食界星光四射的米其林餐厅,也有其貌不扬却滋味震撼、传承百年的街边小店。

漫长的海岸线上诞生了众多的渔港,城市化改变了渔村的面貌,却从未改变这里的人们吃鲜的饮食法则。无论是精致的港式茶点、刚捕捞上岸的海鲜,或是宵夜拍档、高档茶餐厅,皆为香港美食盛景的一笔,而美食背后的温情与人间烟火,则是这座城市更加真实的一面。

西环沿水街正街一路西行,上下四五条街,几乎集中了全港岛最地道、最亲民、最正宗的食肆和店铺,门面都不显眼醒目,有专做腊味或汤包的,也有专做粥和汤粉河粉的,有的餐厅甚至只放得下几张小桌,但味道却能让人绕肠三日,流连忘返。或是从旺角一路坐小巴向西,没几站就到九龙城,密集且破旧的城区中,面馆、糖水、火锅、海鲜酒楼、泰国菜、越南菜乃至清真馆一应俱全,远眺得见狮子山,近望得到启德机场废弃的跑道。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一些古早老店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中生存下来,为钢筋水泥的森林留下一些柔软。

清晨七点,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许多街头的早餐店,却在几个小时之前就开始了这一餐的准备。众所周知,广东人重视早餐,粥面汤和肠粉点心,是香港人的心头爱,也是早茶的首选。阿姨伯伯们脚不沾地穿梭在狭小的店面里,一碗碗热腾腾的生滚粥和一盘盘覆著米香的肠粉,准时送到每一位老饕的桌前。

位于天后电气道的华姐清汤腩,曾三次登上香港米其林推荐餐厅。一碗用心熬煮、原汁原味温热的老火牛骨汤下肚,为赶着上班的白领们提供了满满的元气。而位于大埔运头街的陈汉记,是附近人们都熟知的粥面专家。淘净的米拌入皮蛋细细搅碎,花蟹拆开洗净,与葱段姜丝一起倒入底粥,随后便是六个小时的漫长熬煮。出锅前加的入新鲜猪润被绵软稠滑的粥水包裹其中,猪润方能迅速断生并保持鲜嫩。

中午十二点,栖息于各大写字楼玻璃间的员工们如小鸟一样飞出华厦高阁,开始寻找补充半天能量的合适餐厅。这时,不妨来到湾仔谢斐道,尝一尝喜记食家的避风塘炒辣蟹和烤乳猪,或是到鲗鱼涌英皇道的富嘉阁小坐,品味一下羊排配河蚌和豉汁蒸黄鲳的鲜美入味,以及,大受欢迎的九肚鱼。别忘记配上一盅红汤或白汤——有时,本地人消费居多的茶餐厅为了提高效率,将罗宋汤简称为“红汤”、奶油蘑菇汤为“白汤”。

九肚鱼是亚热带特有的深海鱼种,鱼肉嫩如豆腐,所以也称之为豆腐鱼。鱼肉蘸取椒盐或辣椒酱稍作调味、拍上干粉,保护九肚鱼水嫩口感的同时,提防过厚的粉液喧宾夺主,入油锅高温炸至金黄。上海前些年有名的广式餐饮连锁“避风塘”餐厅,选单上就曾有这道著名的“炸九肚鱼”,可惜大约受食材所限,如今早已消失不见。

傍晚六点。结束了一天的忙碌辛苦,有人踏上归家的路,有人穿梭在繁忙的街巷里,寻找著美食的慰藉。格子间里加班的人们,则还惦记着来一碗温补的糖水。香港的众多食肆中,除了粥面馆最常见的就是甜品店,各式造型精致、口味讨喜的西式甜品簇拥下,位于宁波街忠于朴实中式甜水的佳佳甜品,能连任数届米其林推荐餐厅并摘得一星,仰仗的是坚守三十年的古法技艺。

广东人一年四季都在与溼润对抗,药膳同源的食俗在品味繁多的糖水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广式糖水讲究用料与食材,更讲究熬炖煮,重在慢与细致。佳佳的姜汁采用广西小黄姜,洗净,留皮、榨汁、滤渣再熬煮得来,汤圆则是正宗的猪油芝麻水磨糯米汤圆,蔗糖的甜味中和了姜汁的腥辣,天寒时喝一碗姜汁糖圆,暖胃又暖心。

还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芝麻核桃露。湛江黑芝麻用铁锅慢火细炒,充分炸出每一粒芝麻的香味,石磨细磨,直至浆液细滑,按比例倒入水与幼砂糖后,明火熬煮,不停的搅拌保证口感绵绸;云南漾濞核桃味香而出油率高,烤至焦香后碾碎熬煮——口感同样细滑的两款浆液混合时融洽亲密,口味却层次分明。

虽然搬离旧址,佳佳营业时间仍然保持不变,从中午12点至凌晨4点,除离地铁站较近外,又毗邻在港颇负盛名的庙街夜市,另有一家用炭火闷煮煲仔饭的“兴记煲仔饭”,也是来庙街不可不尝的人气美食之一。

凌晨三点。半城酣睡声中,许多人的一天才刚刚开始,被路灯切成段落的街道上,一家深夜食堂,每晚温暖的灯火依然会准时亮起。这个数次搬迁只为保持原价、狭小朴素的点心食家,如今已经成为坚尼地城口口相传的深夜传奇,而让方圆数里夜读师生或跑夜路的的士司机念念不忘的,则是绵密细腻的流沙甜包。

作为传统港式点心灵魂的奶黄流沙包,是许多食客的心头好。眼看师傅们将油滋滋的咸蛋黄蒸熟碾碎,拌入澳洲淡牛油,至于面皮中捏紧收口,上了蒸笼,像一只只肥美的小白羊。陈汉记几十年坚持不变的茶点热汤,不仅让无数赶早谋生的工友们疲累之后得以饱肚,更给予了人们对香港这座城市的归属感。

这里是世界人口密度排名第三的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世界最宽的斑马线,保证最短时间内最多人的通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职场名言,在香港随处都是践行者。而餐饮业更是把这种精神发挥到极致,无论昼夜,这座城市都在高速运转中——半城人睡去,另半城人醒来,自然就会有服务不同族群的食肆开业。

不管是老一辈的年代还是如今,餐饮业都是门槛较低、竞争激烈的行当,熬出头的塔尖名厨们收获著高新体面的生活,而更多奋斗途中的从业者则期待通过日夜奔波的辛劳,迈向成功的明天。和陈汉记、佳佳甜品、新兴食家一样的诸多老店,凝聚著几代港人的奋斗史,就像藏在时光里的祕密脉络,记录著城市的每次转折。

香港,正是这样一个打拼出来的城市。据统计,香港人的平均工作时长位列全球第一,每周超过五十小时,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务实敬业的态度,让这里成为一副永不停歇的齿轮。但无论走在几点的香港街头,总会有餐厅等候,每当身心俱疲的时候,美食就成为温暖人心最好的良药,也许,这就是它被称为美食天堂的原因。

务实而坚韧,繁华而精致,忙碌却依旧充满了温情,这颗腾飞的南中国明珠,终将会长出新的生命。

旅行实用资讯

1.住宿
华丽海景酒店(Best Western Hotel Harbour View)
地址 Address:中西区,皇后大道西239号,近和益大厦(西环、上环地区)
电话 Tel:00852-25999888
交通 Transportation:机场快线出来H2直达酒店,西营盘地铁站地铁A1出口右转步行
点评:
星级酒店在港岛的房间都不很大,因为确实面积有限,这家的价效比就算还可以了,房间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服务没的说,酒店虽然有些年代感,但设施维护的不错,尤其注重消毒卫生,每天的清洁也很及时;酒店分海景房和山景房,步行到海边的中山纪念公园也就10分钟,周围都是老汕头人经营的一些商铺,主营海产品,价格还可以接受,东西真心不错;交通的话从这里到中环和地铁西营盘站都很方便,叮叮电车和公交也是前后街都有的,想去哪里都便利,吃饭和购物尤其丰盛,楼下便利店超市、药店一应俱全,买东西特别方便;

2.交通
关于外部和内部交通大家都很熟悉了,马蜂窝有很多攻略,在此不再赘述,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比如,

关于八达通卡:
可以提前在淘宝买好,里面是已经存好100港币的;也可以去了直接在地铁站买,服务视窗均可购买,需注意进站时在闸机口刷一下,出站再刷一下,进站显示卡内余额,出站显示扣除本次消费后的余额;八达通卡可退可充值,视窗能办理退卡,机器和视窗均可充值,退卡需扣除20元工本费;

关于颜色不同的TAXI:
红色的士:通行九龙与香港岛与新界,16港币起跳,2公里后每0.2公里加计1.4港币
绿色的士:通行九龙与新界,13.5起跳,2公里后每0.2公里加计1.2港币
蓝色的士:通行大屿山,13.2起跳,2公里后每0.2公里加计1.2港币

关于半山扶梯
简介:自动扶梯系统由香港政府兴建,原意为方便半山区居民往来中环商业区,并舒缓半山区狭窄道路的繁忙情况,系统耗资2亿4千万港元兴建,于1993年10月启用;整个系统全长800米,垂直差距为135米,由有盖行人道和天桥、20条可转换上下行方向的单向自动扶手电梯和3条自动行人道组成;
开放时间:星期一至星期六-6:00-10:00 下行,10:00-00:00上行
星期日及公众假期-6:00-00:00皆为上行
门票:所有扶梯皆免费使用
途经:德辅道中 (山脚)-皇后大道中-士丹利街-威灵顿街-结志街-摆花街-荷李活道-士丹顿街-伊利近街-坚道-太子台-摩罗庙街-摩罗庙交加街-罗便臣道-干德道 (半山)

关于电车(叮叮车)
香港电车网站,可查阅详细资讯
//www.hktramways.com/tc/explore-along-tram-tracks/

3.部分乘车TIPS
A.香港大学
巴士:正街乘坐城巴7或3A、城巴71、新巴4X石排湾总站方向,黄克兢楼下车;中环码头巴士总站乘7号巴士,薄扶林道香港大学西闸下车;金钟道太古广场外巴士站乘23、40或40M巴士,于薄扶林道香港大学西闸下车;
地铁:港岛线西延线 香港大学站A2出口;
步行:建议乘有轨电车到西边街站下,从西边街一直往山上,走到薄扶林道往右拐到港大西门;

B.香港动植物园-圣约翰教堂-太平山
门票:太平山免费,山顶缆车单程 HK$ 45,(往返HK$70);
开放时间:7:00-24:00(建议选择右边座位)
交通:103或103P竹园邨方向5站,明爱中心下车或圣士提反女子中学(列堤顿道2)转乘新巴93特(或新巴93、新巴93A、新巴23、城巴12M、城巴40)花园台方向(5站 19分钟)花园台站下车;15C线巴士至中环花园道山下缆车站,然后转乘山顶缆车往山顶;
步行:上山-于中环港铁J2出口外转右,穿过遮打花园向皇后大道方向行,横过行人路后沿着花园道直上,沿途会经过多座香港著名建筑地标,包括中国银行大厦及花旗银行中心、圣约翰天主教堂;下山从卢吉道出发前行约 20 分钟抵达卢吉道观景点,沿卢吉道继续走到达克顿道及夏力道交汇处,取克顿道方向,继续往下走抵达大学道,换乘 13 线巴士到中区,或沿干德道前行约 30 分钟,至半山自动扶梯。

C.香港历史博物馆
地址:九龙尖沙咀漆咸道南100号
开放时间:10:00-18:00(周二闭馆)
门票:部分特别展览收费,常规展览免费
交通:尖沙咀站 B2 出口,沿金马伦道向尖沙咀东部方向步行约 20 分钟;尖东站 P2 出口,沿漆咸道南方向步行约 10 分钟

D.浅水湾-赤柱海滨
简介:浅水湾位于港岛太平山南面,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海湾,坡缓滩长,波平浪静,水清沙细,冬暖夏凉,是港人消夏弄潮的胜地,也是游人必至的著名风景区。浅水湾英文名为Repulse Bay ,据说源自一艘昔日在湾内驻守以防海盗的英国皇家军舰,意思是“击退”;这里也是香港最高尚住宅区之一,众多别墅豪宅遍布于坡地上,其中包括李嘉诚、包玉刚的豪宅;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所提及的浅水湾酒店现已成为影湾园,临海的茶座则是欣赏红日西沉,涛声拍岸的好地方。

交通:高乐花园乘973平日班次赤柱市场方向浅水湾海滩下车;香港站-A1或 D 出口,中环交易广场巴士总站,乘 6、6A、6X、66 或 260 巴士浅水湾海滩下;或乘巴士至联发街转乘 6、6A、6X、66 浅水湾海滩下;再乘巴士 6、6A、6X、66、73、260、973赤柱市场下

E.荷里活街(古董街及自由墙画艺术街)-旺角
于金钟太古广场外乘26线巴士,荷李活道下车;地铁中环站D1出口右转至戏院里,沿皇后大道中往中环中心方向,再乘半山自动扶梯往荷李活道;港铁荃湾线的3个车站分别为油麻地(旺角) / 佐敦 / 尖沙嘴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