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望洋炮台,位于东望洋山山顶。炮台本身,以及精致的东望洋灯塔和优雅的圣母雪地殿教堂,皆历史悠久。炮台在绿草如茵的映衬下,与旁边的灯塔相映成趣。灯塔主建筑为纯白色的圆柱形,点缀著黄色的线条和欧式的小窗,端庄大气。

中国银行澳门元新版100元钞票正面主景图案选自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景点:东望洋炮台

(网图)
从澳门渔人码头出来,我们决定登东望洋山。将山上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三大名胜古蹟(炮台本身、东望洋灯塔和优雅的圣母雪地殿教堂),一下游览。如图,澳门渔人码头到东望洋山不远,走走拍拍,步行上山。

途径澳门理工学院。留个影吧。

在澳门理工学院处就可以看到东望洋山了。从驻奥门办公室大楼后面乘电梯就可以到炮台脚下。然后徒步登山,环形而上,即到炮台。大概需要半个多小时的时间。
东望洋山俗称松山,是澳门半岛最高山岗,高海拔93米,南连若宪山。“东望洋”相对于西望洋山而言。

驻奥门办公室大楼后面的榕树

出电梯已到半山腰的炮台脚下,接下来按著路标往灯塔方向环山路而行。山顶小路两旁的树木茂盛。 路旁还有运动场和一些休闲的装置。小路上上不乏慢跑、竞走的市民。

东望洋炮台始建于1622年,1637年扩建,至1638年始筑成;因位于澳门半岛最高的东望洋山而得名,又名基亚(Guia)炮台,华人称松山炮台,有哨房、火药库、楼塔等。
炮台的主要用作防御外敌和观测站。在过去,东望洋炮台与大炮台和妈阁炮台组成一道坚固的外围军事防线。
此处长期列为军事禁区,至1976年葡军撤出澳门,炮台始开放成为旅游景点。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在这里可以见到台风讯号的标记。由于地势高,每当刮台风时,气象局就会在炮台上悬挂相应的台风讯号标记,提醒市民作好准备。

东望洋炮台位于澳门半岛最高峰松山之巅,俯瞰整个半岛,炮台建筑占地约800平方米,炮台平面为不规则多边形,墙高约6米,立要由花岗石筑建而成,女儿墙不作雉堞式设计,在架设大炮的地方,女儿墙稍为降低。

东望洋炮台上的竟摆放著一个大大的铁锚。我想是不是告知游客,15世纪到17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海洋霸主之一葡萄牙人通过海外殖民地之间的贸易联络,将世界上许多种作物或植物运来运去,从东方的殖民地澳门的运走中国的瓷器……

1517年,葡萄牙人开始与中国通商。1553年,借口上岸晒货,入居澳门。1557年起,设官府,修炮台,占据澳门为殖民据点。

扯远了。回到游记上……

在此可俯瞰澳门全景和珠江口的壮丽景色。身后是获选为世界20座最具标志性大楼之一的澳门新葡京。
2011年10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旗下的旅游及生活网站CNNGO邀请了世界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代表,从全球各个城市中评选出最具代表性的20座摩天大楼,新葡京排行第12位。
  新葡京作为澳门唯一入选的建筑物,楼高258米,外形设计犹如一朵巨大的金莲花(莲花是澳门的区花)。大楼建筑设计的灵感亦源自跳舞女郎配戴的羽毛头饰,活泼多姿,象征澳门旅游娱乐事业的兴旺。

东望洋灯塔(旧称松山灯塔)是东望洋山有三大名胜古蹟之一,也是东望洋炮台的一部分。1992年,被评为澳门八景之一;在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东望洋灯塔为白色,带着黄色的线条点缀。灯塔建筑为一圆柱形结构,总高15 米。底部直径为7米往上收分为5米,内部共分三层,有一回旋梯连线垂直空间。塔顶设定了巨型射灯,其射程可达16海浬之远。参观灯塔内部,则要先取得澳门港务局之允许。
灯塔的所在地面位置之座标值,为澳门于世界地图上之地理定位。

东望洋灯塔是中国沿海地区的第一座灯塔,始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是由土生葡人加路士•维森特•罗扎所设计的。灯塔于1865年9月24日正式开始运作,百余年来为航海人士导航,是远东历史最悠久的一座灯塔,最初只是靠一盏煤油灯。
1874年,灯塔因风暴受损,经过重修后于1910年6月29日重新启用和转为电气化运作。在雷达还未普及之前,是进入珠江的地标。现今灯塔已改由现代化照明系统,仍为航海人士服务。
现在灯塔上更成为旅游景点,让游客欣赏澳门全景。

同样,据现在已经有将近四百年的圣母雪地殿教堂 (葡文:Igreja de Nossa Senhora da Guia)是东望洋山有三大名胜古蹟之一,也是东望洋炮台的一部分。1992年,被评为澳门八景之一;在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不准拍照)
圣母雪地殿教堂约建于1622年。当年正值荷兰人入侵澳门,据说圣母曾步出小教堂外张开自己的斗篷来抵挡敌军的枪炮攻击。又据世居澳门土生葡人传说,当年葡国人航海来澳,途中遇到狂风暴雨,在惊涛黑夜之中,突然有一位女子手持明灯在空中引导航船平安抵澳,随后该女隐没于东望洋山巅,葡人认为是圣母显灵。葡人的航海之神“雪地圣母”,相当于闽粤渔民祀奉的天后。
现今的教堂则建于1637年。圣母雪地殿教堂供有雪地圣母( Nossa Senhorada Guia)和护卫航海的圣人若翰洗者的圣像与画像。
圣母雪地殿教堂主色为白色,带着黄色的线条点缀,具17世纪葡萄牙修院的建筑风格。教堂主堂呈长方形,长为16米,宽4.7米。为承托筒拱结构的屋顶,两侧的墙身厚大且有扶壁。教堂屋顶铺设红瓦,屋脊高7米多,簷口高4.8米。
在主祭坛右侧,设有一间祭衣房,祭衣房里面的壁画也是很漂亮的;祭衣房的壁画线条秀丽活泼,揉合了中国的绘画技法和西方色彩,中西方的文化与艺术和谐地融汇一起。壁画绘有:玛利亚、圣安东尼、狮子、双头鹰与牡丹等图案,极具艺术价值与观赏性。教堂外面的楼梯,可到达上层的唱诗台。圣母雪地殿教堂的天花呈拱形,墙身绘有圣经故事和人物的彩色壁画。
当初的建造是为了祭祀葡萄牙的航海之神。这座充满葡萄牙建筑风格的教堂完全仿照的当时葡萄牙修道院的建筑风格,现在也是澳门地区能见到的比较纯粹的葡萄牙建筑之一。
澳葡政府于1996年对教堂进行内部保护和修复工程时,发现了壁画遗蹟。经过考证后,发现壁画是中西文化和艺术的大融汇,在华南地区属罕见之艺术作品。1998年起,专家开始壁画的修复工作,一笔一笔地上色修补,将壁画原貌重现。于2001年7月24日,澳门文化局为圣母雪地殿教堂的祭衣房举行修复重光典礼。

圣母雪地殿教堂右边的古钟,也算是教堂的一个看点。

上面记载着古钟在圣母雪地殿教堂的铸造时间:“此钟为澳门市最高首长狄西亚总队长于1707年为东望洋山圣母隐修院而制”及“于1824年重铸”字样。

(网图)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