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

台湾,就像老朋友一样,去看他,不仅是因为南怀瑾,李敖,曾仕强,还因为侯孝贤,杨德昌,吴念真,蔡明亮,钮承泽,魏德圣,他们电影中的台湾,就是我白日梦中的台湾。

第一天 《艋舺》

到台北的第一站就是艋舺龙山寺,一股江湖的气息扑面而来,在门口的二手店莽葛拾遗里淘了本《李敖回忆录》,进到寺里香火缭绕颇为鼎盛,众神齐聚于殿堂之上,空间不大,木构藻井,彩绘剪黏都很漂亮,香客虔诚,尤其是月老前面人尤其多。出来之后转个一圈青草巷,然后走到西门町吃台北牛肉面,汤高肉嫩面筋,卖相还好。然后去逛红楼,里面是个文化中心,有话剧演出,还有很多有特色的小店。出来好不容易遇到一家唱片店买了胡德夫的《匆匆》,李宗盛《生命中的精灵》和陈建年的《海洋》,算是代表台湾音乐老中青三代了。到旁边的真善美艺术影院看了看近期上的电影,感兴趣的是《军中乐园》和《KANO》,可惜时间都不合适只能等环岛后回台北再看了,街对面就是台北天后宫,这边很多庙宇都夹在楼中间,或者小小的一间,显得很特别, 进去看看闽台一向信奉的妈祖后,天色已晚,坐捷运回酒店,在中山北路地下书市里有很多打折书店,看到南怀谨,李敖,还有最近在看的《传家》,还有很多关于大陆政治的书,最后买了本《李敖快意恩仇录》,算是把李大师的两部台版自传收齐了。

第二天 《台北故宫》

第二天去久仰的台北故宫,先坐捷运去士林,路上看见圆山大饭店和温泉区,然后转一辆公交就到了,路过东吴大学。进博物院特展是体现清朝皇帝收藏的《集琼藻—院藏珍玩精华展》,唐伯虎的书画大展和杨守敬海源楼的古籍,楼上还有常设展故宫三宝翠玉白菜,东坡肉和毛公鼎,尽管没看到苏东坡的《寒食帖》,但还是让人留恋忘返。感怀作七律一首,

台北故宫

故华宫宝玉满堂
雅好珍玩匣中藏
唐寅仕女折新桂
玄宗鹡鸰笔飞扬

翠玉白菜东坡肉
汝瓷水仙斗鸡缸
万里蹍转台湾岛
留得人间岁月长

出来后在外面的至善园里逛了逛也很惬意。正可谓,

小园香径深几许
鹤立鹅鸣水清扬

回士林捷运站吃蝨目鱼焿,旁边有家胡思二手书店,楼上楼下看了看但一无所获。

晚上老婆一个四处旅游的朋友正好也在台北,约了一起吃饭,路过中山纪念堂,看孙中山高高的坐在上面,正好和南京的中山陵里深深的躺在地下遥相呼应,穿过中山公园,路过台北市政府,就到了台北101大厦这座2010年以前全球第一现在第五的大厦,一起聊天吃日料,看台北夜景, 林立的大厦和松山机场。这位朋友四处跑,偷渡到玻利维亚看乌尤尼盐湖,在哥斯达黎加招妓,皮条客跟他吹Big Big Ball, 到朝鲜乱拍照然后被抓,搞笑的事情不一而足。

第三天白天 《练习曲》

第一天已经在台北车站买好去花莲的自强号,没座位就跑到放自行车的车厢里坐在地上,倒是很宽超。经过基隆,宜兰,苏澳,一边喝台啤一路看山看海看苏花公路,台湾地狭,海和山之间就那么一点点地,很多香蕉林椰树林,有些树歪歪地倒著,能看出今年夏天台风过境的样子。

到花莲车站打车到了民宿纽约B&B,一栋别墅,还有院子,墙上挂了很多出海看鲸看海豚的照片,蛮舒服的。稍许休息就出门了,花莲不大,走一走就到了主街中正路,吃公正包子,还有超好吃的奶黄包,路过花莲市图书馆,去火车站前的吉安特租自行车。

别人是自行车环岛,我们是自行车环港--花莲港,沿两铁自行车道去七星潭,一路听着胡德夫的《太平洋的风》,看着广阔的太平洋和洋里来来回回找浪的弄潮儿,经过四八高地时远眺七星潭,下去后岸边都是鹅卵石,有人在海钓,有人在等渔船捕回来的鱼,有人弹琴唱歌,海边光着脚走走非常舒服。

第三天晚上《多桑》

骑车回来还在荣军院门口看见了一个老兵,二十岁结婚,两个月后到武汉就接通知转进台湾,跟老婆离婚只身来台,67年至今未婚。回民宿已经晚了,在隔壁的《多桑》吃饭,尽管跟吴念真没什么关系,但店里墙上都是电影海报,老唱片,明星签名像庹宗康,郭子乾,万仁,康康,陈昭荣和老板娘的合影照片,菜也很本地化,什么瞪眼啃屁股,脆皮透抽,苍蝇头,搞也搞不清楚是什么,不过吃起来还不错。

第四天 《赛德克.巴莱》

2010年中秋和老婆爬黄山时候正好听两个台湾人说太鲁阁值得一看,于是今天坐班车去太鲁阁以偿夙愿,其间有奇峡,断崖,山石,溪流,走砂卡当步道,过百狮桥,长春祠步道,在布洛湾(本地话回声的意思)看电影讲原住民的生活习俗,像极了《赛德克.巴莱》,走到山后还看见两只猴子在树上吃果子,经燕子口坐班车到天祥登山,有白杨步道,到山顶过原住民部落,蝴蝶谷,远眺祥德寺,天主堂。听说清水断崖有音乐演出,可惜时间用完只好回花莲吃卤菜,晚上去松园别馆。这次没去成清水断崖,那就把这个梦留在《盛夏光年》吧,留在真心喜欢的花莲。

看山, 看太鲁阁的雄峰峻岭
看涓涓溪水,洗尽了岁月的沧桑
看海,看太平洋的宽广浩淼
听习习海风,吹散了来路的迷茫

第五天 《童年住事》

坐台铁到高雄,下来吃台铁便当,看火车模型,在挪威森林咖啡馆里喝咖啡吃甜点,看萧建忠写的《无期途行》,也是自行车骑行的故事,一路艰难险阻。换车路过台南到彰化下车。然后坐公交车去鹿港,这回真是一府二鹿三艋舺都刷到了。

站在路上东张西望的时候,好心的台湾人民帮忙指路才找到《童年往事》,看来起个电影名字的旅馆饭店还是蛮好赚的,里面有很多老板的收藏,从大同娃娃到电影海报,墙上都是和明星的合影,吴宗宪,张菲,白冰冰,杨承琳不一而足。房间里有木式老床和梳妆台很特别。出去到鹿港夜市转了一圈,看来台湾普通人民也不富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晚上在经济实惠的五花马吃了个晚饭。

第六天 《鹿港情深》

9月底的台湾依旧闷热,向老板借了自行车去鹿港的龙山寺,比艋舺的雄伟广大,到文武庙,天后宫,还有辜振甫辜家的民俗博物馆,又号大雅斋,其中有意思的是一副对联"名须后世传方好,书到今生读已迟",还有七巧桌,辜鸿铭的字。走一走鹿港老街,尝一尝伊朗酸奶,蚵仔煎和阿婆豆花。

第七天 《KANO》

回台北后去中正纪念堂,自由广场,两侧相对的是国家音乐厅和国家戏剧院,非常雄伟。走过北一女,总统府,到书店街重庆南路买董桥的《夜望》和影宋本《花间词》,晚上在京站威秀看魏德圣监制的《KANO》,三个小时电影讲台湾高中参加日本甲子园棒球赛的故事,说不尽台湾和日本微妙的关系,无论是日据时代还是现在,全片无尿点可真憋死我了。

第八天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凌晨四点起来走去诚品敦南店,店里还有些读者,看见台湾的黑胶圣经,ECM专柜,马世芳的新作,看了看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没买,买了写侯孝贤的《煮海时光》。上午去邮政博物馆看大龙小龙,台湾历史博物馆看张大千,看二二八纪念馆,去牯岭街但没找到书店,也没看见什么少年,下午回上海,在机场想了想还是补买了《大江大海1949》。

看过这位老朋友后,依依不舍要离开了,但久违的这场台湾电影不散场,他在台北吵杂的街道上,在花莲浩渺的太平洋中,在鹿港静逸的小巷里。

片尾

几年前季风书店还在陕西南路的时候,我问贾樟柯导演,什么时候大陆电影能超越台湾电影,导演语焉甚详,大意是台湾电影会没落,大陆电影要崛起。不过是矶现在我还是觉得大陆的持久弥新的国师太少,依然无法和夯了几十年的台湾电影比肩。

后记

2018年3月18日李敖去世,台湾再无李敖。
2018年1月底,季风书店被关,上海再无季风。
李敖当年到台湾后,寻访从上海流亡到台湾的开明书店,但早已不复当年盛况。他说政府可以流亡,书店不能流亡,一朝变成了流亡书店,它的精神就中断了。去台湾没几年人非物非,是为后记。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