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这是一篇游记,亦是一段回忆。从2019年6月27日把最后一箱旧物搬离那栋曾住了两年的公寓开始,到2019年8月7日坐上回国的CA986结束,我按照自己的步伐,绘制出我心中最美的美西。将近40天的时间,自驾18000+公里,徒步300+公里,穿行14个州,画出了我自定义的“美西大环线”。而美西也不只有黄石,马蹄湾和大峡谷,还有着许多小众的惊艳风光。

这也算是一次拍脑门成型的旅途吧,除了几个特定景点需要在事先中签的许可规定的时间到达外,每天的行程和景点都是前一晚在住处上网临时选定的。

愿多年后再看到这篇游记时,依旧能坚定的认为青春无悔

写在前面的话

先交代一下自己吧,六年留美党,非典型工科狗,现已回京。UCB毕业后opt工作一年,由于各种原因准备回国,便萌生了走前再看看这片土地的想法,一点点拼凑之前想去但没去成的地方,于是就有了这个40天美西行程的框架。楼主也深受高中时期的定向越野队经历和美国全民户外的文化的影响,对徒步户外情有独钟。之前的各种假期也是没闲著,去了不少地方,无论是美国本土还是阿拉斯加、夏威夷,大多都是自驾,也算是“自驾游老司机”。有过两人行,三人游,也有一群小伙伴的疯玩疯闹,但独自出行这么久还是头一回。

×本篇无任何签证攻略,由于楼主还处于F1签证的最后时期,故不适用于常规旅游B1签证
×本篇无机票和租车攻略,虽然最后楼主也回到国内,但也只是单程直飞机票,不具有太多参考价值,倒是有同样情形要回国的小伙伴想要邮寄行李回国的话可以私信我告知方式;车也是用的这六年在美的代步车,2013的Toyota Camry, 除了平时上学上班买菜做饭,也自驾去过不少地方。这次自驾的几段土路,也完美交差;当然如果租高底盘四驱吉普可以更加丰富行程,就是钱包也会更加受累= =
√本篇行程适用人群:热爱徒步,热爱自驾,有一定自由行经验的驴友,或是单纯想听听故事的朋友。(日均微信步数在2万+,日均自驾450+km)
*迫于自己的懒癌和空荡荡的钱包,这次没有携带任何专业摄影装置,所有图片(未标注网图的)均出自go pro及osmo pocket视讯截图和iPhone Xs手机直出。不用担心被照骗所坑,亲眼所见的只会比这里看到的更美。(别问为啥不带,问就是懒+穷)

我想写的是一篇游记,而不只是一篇干货攻略;由我的所见所想所感串成,难免有些囉嗦,还望海涵;至于哪一部分的具体攻略流程可以私信我呀,我会尽我所能整理的。

美西不只有大小环线—全程总览

不同于囊括黄石拱门经典的美西大环线和围绕赌城展开精致的美西小环线,这次我的行程显得更“贪心”,涵盖了PST(太平洋标准时间即美西时间)和MST(山区标准时间)两个时区的全部州。而整个的行程构成则更是随性,由三个需要permit的步道串起,剩下的就是边走边定了。不敢说是最全美西游记,但这的确是我心中美西最美的样子,当然也可以根据时间对行程进行剪裁调整。

附上行程表:(费用部分只统计了住宿费用)

不算最后4天在伯村(Berkeley)的住宿(毕竟已经把房子交了而我需要一个整理回国行李的地方,有三个行李箱四个home depot 大纸箱的我实在不好意思去麻烦朋友,除非是开public storage的朋友哈哈),全程的住宿费用是三千美金,也就是湾区一个地理位置较好的一室一厅一月房租,同样的一个月,趁著还有可支配的时间,为什么不退掉房子出去疯一次呢?

>不太完美的开端—美国本土最高峰惠特尼峰

先附上一段自己剪的小视讯,毕竟照片不够,只能视讯来凑= =

自从前年有幸抽中优山美地半圆顶最后铁索部分的permit成功登顶后,惠特尼峰就一直在我的bucket list上。然而不同于半圆顶permit的两种抽取方式:preseason和walk-in,惠特尼峰只在每年年初抽取3月-9月的permit,没中签的只能在recreation.gov(抽签也是在这个网站)上在抽签结果公布后捡漏网之鱼了,剩下的也一般都是季出(三四月份)和季末(九月)和旺季的周中。抛开需要专业装置的登山路线不谈,通过Mt Whitney trail徒步登顶的permit分为两种:一种是需要当日完成往返18英里,海拔爬升超过6700英尺的当日许可;另一种则是可以在离峰顶4英里处,海拔一万英尺的trail camp露营一晚(是那种很原始的揹包露营的营地,所谓营地只是一块平地,由于高于林木线是不允许生火的,故也没有火坑)。两种徒步方式都不简单,要么需在当日完成12+小时的登顶全过程,要么需要负重三四十斤携带露营装备分两天完成登顶。我的运气似乎都用在了与徒步相关的抽签上hhhh, 本没抱太大希望的我抽到了6月19日当日往返惠特尼峰的许可~ 附上本段路线图

计划的挺好,提前一天开到山脚下的小镇 Lonepine,去公园管理处取下纸质许可证,回酒店休息一晚养精蓄锐准备第二天早起登顶。结果,磨蹭到中午才出发的我开启导航一看,从湾区出发要7个小时?!怎么和离线查的不一样?原来是今年冬季降雪量太大,横穿优山美地的120号公路还处于封路阶段= =拜托,六月中旬了,白天待在家收拾东西都能和蒸桑拿似的了,结果路上的雪还没化完?
东部众多州表示你们加州的真的是

没时间和Google map斗气,系好安全带,发车了。(不好意思,只有我一个人,我需要适应下)。一路就加了一次油休息了五分钟,但很巧妙的躲过了藏在暗处蹲点的多处条子(cop),毕竟被pull over 一次,哪怕只是口头警告也会让之前一路秋名山式的过弯白费。终于在关门前十五分钟赶到了镇上的国家森林管理处,听了护林员小姐姐一番安全知识教导后领到了我在网上抢到的permit,和一个white bag(无奖竞猜干啥用的)

答案:没错,就是在没有卫生间的野外用来方便的,而且对于精准度要求极高
其余说的啥安全须知没听进去多少,终于听到了最后一句:Do you have any question for me? If not, you are good to go.(你还有什么疑问嘛?没有的话我就可以放你走啦) 为了表示我还是很认真的听她讲解,我还是问了个问题,(虽然事后证明很蠢):那,山上还有很多雪嘛?
小姐姐白了我一眼:是的,有很多……

原本以为时间还算充裕的我瞬间紧迫了起来,毕竟除了登山杖我可是半点雪地装备都没带。赶忙跑到镇上的户外用品小店询问一番。然而冰镐已经全被租完了,我又不想为了爬这个专门入一个冰镐,只能租一对冰爪安慰自己应该用不到冰镐吧。租冰爪的这家店还算良心,15美金一天(毕竟是旅游小镇,这个价格不算太黑)。拿着冰爪回到住处已经快六点了,胡乱吃了一口就躺床上尝试着入睡了。定好凌晨一点半的闹铃,翻了几次身后还算顺利的睡着了。
P.S.我要吐槽一下这个旅店,由于行程确定的比较晚,就从Booking上找了一个还有空房且价格相对便宜的。两晚250刀,甚至高于大部分motel的价格,结果,我怀疑我住进了某个宿舍

对的,狭长的走廊两侧密集的分布著诸多房间,房间里只有一张床和一个桌子,句号。是的,没有卫生间


。整个楼层约20个房间共享4个公共洗浴一体卫生间。就算你叫historic motel也不带这么复古吧

闹铃一响准时醒来,简单收拾下就出发了。从小镇到步道起点大约15公里的路程,虽然一路上没看到其他车,但到停车场的时候已经有不少车了(这其中包括前一天露营在半山腰的徒步者的车)。想起上次徒步大概还可以追溯到去年感恩节在拱门国家公园的恶魔花园。带上头灯,刚准备开路就被人叫住了,原来也是一位自己来徒步的大哥,过来问我要不要一起走。这凌晨两点多,没理由拒绝呀。然而爬了不到一个小时我就后悔了,从芝加哥来的大哥健步如飞的在前面领路,我一路呼哧带喘的跟着,时不时得以系鞋带、喝水为由停下来喘口气。终于,在爬到Lonepine Lake后,大哥嫌我太慢给我甩了


看了下地图,才发现这一个多小时走了将近8公里,比我原计划提前了不少,但找地图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一个的问题。我把防晒霜和墨镜落在车里了== 下山再返回的话当日的登顶计划肯定会泡汤,而我又没有第二天的许可,基本上就和登顶惠特尼峰无缘了。于是我做了一个最错误的决定,继续前进。太阳出来前,墨镜和防晒霜似乎确实可有可无。

但是我显然忘了山上的积雪。又走了一段相对平缓的路后,前方的步道已经完全被积雪所覆蓋。穿上冰爪配合登山杖在雪坡上前行,每一步都像之前走五步那样艰难。太阳的高度也已经越过了山峰照射在积雪上。阳光的直射加上积雪的反射让我对自己没下山拿防晒霜和墨镜的决定后悔不已。

等我走到trail camp(也就是两日登顶的人们露营的地方,距离惠特尼峰还有6.5公里左右)的时候已经将近11点了,距离我给自己规定的必须返程时间也就不足两小时了。休息的同时观察下其他准备登顶的人们的动态再决定是否要继续前进。从trail camp到trail crest(步道从这里转入国家公园地区,但不用担心 没人在这里检票hhhhh)这段不足3公里但海拔爬升将近1000米的路程本来是由99个switchback(回转山路)构成的。但是现在这段路完全被积雪覆蓋,想要爬升到trail crest只能沿着侧面的一个坡度极大的雪坡手脚并用的爬上去。

犹豫了一下我刚穿好冰爪准备上前尝试下用登山杖辅助著往上走,这时遇上了一对刚下来的couple,他们说只爬到了一半就下来了,再往上坡度太大,没有冰镐辅助几乎不可能,而且下行的难度是上行的两倍,这一路基本是半走半滑著下来的,极其危险,万一没及时刹住车,一路滑下去就是悬崖。综合考虑了时间和安全因素,我决定返回下山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徒步没按计划到达目的地返航的。下山的一路也不轻松,几处雪坡都是坐在雪上滑行了一段。等再次回到山脚下的停车场时已经是下午六点了。下山路上再次遇到了早上带了我一段的大哥,他是当天成功登顶的不足15人中的一个。当日获取许可尝试登顶的徒步者有100个,成功登顶在签名簿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不足二成。下山后瘫倒在住处的我还是很庆幸自己最后时刻做的放弃登顶的决定的,要不第二天的寻人启事也许就要多加一张了hhhhh

惠特尼峰,我会回来的,在我准备充分的时候

P.S. 积雪融化后这条步道的等级仍是徒步,并不需要过多的登山装备,只需做足心理准备。除了难度较长外并没有过多难点,海拔爬升分布也较为平均。凌晨出发,合理分配体力,在下午完成并不是太难做到。

Mount Whitney via Whitney trial:
(有少量积雪—4,5,6,9月)
综合推荐指数(风景指数*40%+简易指数*30%+路况指数*30%):4.8
风景指数(沿路风景和终点风景及挑战此步道的意义,风景越好得分越高,满分10):9
简易指数(综合长度和爬坡量,得分越高越简单,满分10):2
路况指数(步道的修缮程度,包括是否易于跟随,路标是否清晰,道路是否定期维护,是否是初级徒步者不需要借助过多专业装置就可以完成,回答是越多得分越高,满分10):2

(无积雪的情况—7月中旬到八月下旬)
综合推荐指数:6.8
风景指数:8
简易指数:3
路况指数:9

>蓝到失真—大峡谷边的世外桃源Supai

照例先上一段小视讯:

Supai在印第安语中的意思就是生活在蓝绿色水边的人们
6月27日下午两点,拖延症晚期的我终于把公寓钥匙交回了租房处,带着满车的行李开往正式旅途的第一站,Supai Valley,也是此行我最期待的一站。Supai峡谷不通车,想要游览里面的各个瀑布需要事先通过抽签取得进入峡谷并露营过夜的许可。从停车场到露营地的单程距离是16公里,为了使游客有充足的时间游览,Supai部落规定每个许可的长度均为三晚四天。我原计划打算前一晚到达离步道起点最近的小镇金曼(Kingman)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开到停车场开始徒步,尽可能利用正午前的阴凉多走些。

在此交待下在Supai营地露营的价格(包含入谷许可,2019年时价):平日每人每晚100美金,周末(五六日)及节假日每人每晚125美金,而单次入谷最短三晚四天的规定使得单人单次行程的费用为300美金—375美金不等

按上图指示进入HavasupaiReservation.com填写相关资讯完成报名(2020年的抽签2.1还来得及),只需要一张支援visa的信用卡就可以付款,至于能否抢到名额,就需要稳定的手速和梯子了(这个网站好像国内直接打不开,也有可能是我家网太憨)。没抢到也不用泄气,多去转让区看看,没准别人放出来的多余名额就有你心仪的日期呢。

从湾区出发就已经下午了,注定了没法按原计划进行。到达Kingman已经是凌晨两点,距离计划徒步出发时间只剩下三小时不到,只睡这么短去徒步一个16km的步道,而且是负重徒步,无异于是赌博。于是只好放弃了清晨出发避开日照最强时段的原计划,安心睡去。醒来收拾妥当后从酒店退房已经是将近中午了,距离步道起点还有两小时的车程。

驶出Kingman后继续沿66号公路一路向东,经过peach spring小镇8km后转入了 Indian Route 12,这条路况一般的狭长铺设路面的尽头就是步道起点 Supai Hilltop. 如果想极大的缩减徒步前的车程,沿途最后一个提供食宿的小镇便是转入部落管辖道路前66号公路上的Peach Spring. 但是要做好花两到三倍的价钱住条件不如一般motel的心理准备,地理位置是它的唯一优势。在到达步道起点前大约9km的地方设有检查站,以检验来车人员是否已经取得了进入Supai峡谷的许可。所以没抽中签只想来崖边看看风景的可以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何况大峡谷国家公园的南、北和西缘的角度看峡谷壮阔的切面才是最好的。(以及空中视角)

一路沿着缺乏修缮的路面颠到了崖边的停车场,已经有当天出谷的人们开上车往出走了,顺利找到一个离步道起点很近的车位,看来晚起也是有好处的~ (然而很快我就不这么想了)虽然之前徒步和野营的次数都不少,但这却是我第一次backpacking(需要带着所有露营装备负重徒步)。而我严重低估了自己的细致程度,更严重高估了自己的负重能力,把60L的登山包装的满满当当,虽没上秤,但45磅(约40斤)也是有的,在此附上我的打包清单(仅供参考):


嫌沉也得带着的系列(necessary):
1. 登山包—这个尽量选好一些的,相信我,这个银子还是得花的,别拿一般的双肩揹包或者日用徒步包糊弄,要不这一路有腰背受的
2. 帐篷—同样,如果要经常徒步露营的话,一个轻便且防风的帐篷必不可少,不要小瞧每一部分能省下的重量,同时要是对自己体重不自信的同学,还是把防风效能列入考虑范围吧,山上的风分分钟让人有减肥成功的幻觉
3. 帐篷地垫—一般帐篷会自带固定用的钉子和防雨罩,但却没包括垫在帐篷下的地垫。越是原生态的营地越需要地垫,你总不想花了不少银子买的帐篷变成一次性的吧
4. 防潮垫—这个的种类倒是有很多,吹气的,折叠的,自伸展的,参考各类户外网站选一款最适合自己的就好
5. 睡袋(或一次性睡袋)—同参考户外网站选择,根据营地温度选择;在峡谷里我基本是把睡袋当额外的防潮垫用的,然而在高山湖区,我每晚都钻进睡袋里发抖…
6. 急救包(药包)—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是嘛
7. 头灯(或手提灯,手电等照明设施)—这种原始营地晚间是没有任何照明设施的,这也保证了星空的无污染嘛。要是不想起夜后找不到自己的帐篷,我建议还是带上个头灯,无论是早起赶路还是在营地的夜间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及在营地尽量调到红光模式,拒绝做行走的远光狗
8. 水袋、水壶、净水装置—饭可以不吃(划掉),水不能不喝。提前查好营地是否有可饮用级别的水,最好带上轻便装的净水装置以防万一
9. 防鼠铁丝网食物储存袋(ratsack)—饭还是要吃的,但确保带的干粮能顺利进入自己的肚子而不被半路截胡就是个技术活了。别看平时憨态可掬的松鼠,在抢食技能上来说还是对得起它的祖宗的,齧齿类动物可不是省油的灯,在众多揹包客惨痛的丢失食物揹包被啃漏的经历中,松鼠有了新的名称“tree rat”树上的老鼠。所以为了食物不被抢,也为了揹包的完好无损,还是带上铁丝网储存袋吧
10. 备用电池及充电宝—真以为没网了手机就耗电慢了嘛?天真;已经各类相机的备用电池真的不嫌多,高温低温下电池罢工的情况应该不用我多说,各位老法师应该比我更清楚
11.绳子—不是用来一队人牵着爬山的那种,只要够长且不过于细就可以;主要用于悬挂揹包、食物、衣物等,使其原理潮溼的地面和各类不速之客。当然,打绳结是个技术活儿,看着隔壁营地的大哥自制了贝爷同款的各类伸缩自如的机关,再看看自己系的各种惨不忍睹的结,不说了,我去上绳艺101了(ummm听起来好像有点怪怪的)
12. 指北针、纸质地图、哨子、揹包挂钩等求生小物件— 哨子在求生时比润喉片管用的多,买来后在不扰民的前提下最好试试效果;至于地图和指北针,我是真的不太信GPS的准确及时性,会用指北针和纸质地图判别方位和找到标定路线是每个徒步者的必修课,正所谓定向技能非常重要(好了你不要再说了…)以及用手表对太阳找方位角的大佬忽略这一段
13. 垃圾袋—尤其是去一些较难到达的营地,带出自己带进来的所有垃圾是徒步者的基本准则,素质方面我们更不应该落后



我很庆幸这次我带了系列(preferred):
1. 轻便燃气阀、燃料罐、打火枪(机)—别以为夏天就不想吃热食了,需要热食续命的时候还是很感激自己带了燃气套装的
2. 旅行装轻便锅具餐具—配套使用,方便的同时也需要考虑总重量;
3. 日用徒步包—适合有base camp的徒步露营,每天白天出去探索的时候不用再揹著硕大的登山包
4. 登山杖—你的膝盖会表示感谢的
5. 防晒霜、帽子及墨镜—来自惠特尼峰徒步的惨痛教训

因人而异可取舍系列(optional):
1. 方便面—食物方面真的就因人而异了,但最轻便也是在欧美户外界享有盛名的各类花花绿绿的登山食物(冷冻压缩的各类食物,用开水冲开后食用)我实在是接受不能,还是方便面吃着舒服
2. 备用衣物和鞋子—这部分我只能说尽量少带,毕竟真正用的上的不多,但是想supai峡谷这种涉水徒步居多的线路,一双舒适的潮汐鞋还是必备的
3. 手套—在需要手脚并用攀登的线路上,一双手套会让旁边的hiker们羡慕不已的
4. 洗漱(化妆、护肤)包—总之极简就是了,洗发露沐浴液就不用装了,supai峡谷这种不带洗浴的营地,唯一洗澡方式是跳进瀑布和小溪里
5. 充气式折叠枕头—其实用衣服叠叠也可以,用这一点重量交换一个灵动的脖子我觉得还是蛮赚的

我后悔没带系列(suggested):
1. 餐桌布—营地附带的木质桌子已经很久没清理过了,看了看邻居的桌布很是羡慕
2. 手机拍摄支架(小三角架,八爪鱼)—虽然也带了go pro 和自拍杆,但有些视角还是拍背影好(并不只是因为近一段时间脸越来越圆),而那些极致景色的所在地并不一定有路人经过
3. 小伙伴及水枪—这是这趟行程为数不多的想念有人同行的时候,收拾揹包的时候我默默的把准备好的水枪从必带物品那里拿出,我总不能逮著个人就冲他滋水枪吧(苦笑)

我为什么带了这些系列(discardable):
1. 吊床—其实在温度比较适宜的地方(例如:supai峡谷),吊床是可以置换帐篷及睡袋那一套的,但相应的也需要挡雨布及纱帐等附加物。但我实在是不知道我当时为什么既带了帐篷又带了吊床???(一定是单纯的想在绝美的瀑布前找棵树挂上好不容易抢到的S家联名的吊床,然而纯粹是想多了)
2. 行动式太阳能电池板—当时想的挺好,挂在揹包外面随时可以蓄能充电,或者放在白天营地充手机,然而大多数涉水的路途让挂包外面的计划泡汤,营地则被大片的树荫覆蓋,太阳能还是别想了;听句劝,实在不放心再带个充电宝吧,少于一周的揹包露营别整这些花里胡哨的

其实除了自己揹包走到营地,还有两种别的方式可以下到谷底:
1. 在预定许可的时候预定一匹骡子,可以驼运四个揹包客的行李(对的只驼行李不驼人,就是这么任性),往返的定价为400美金一头骡子(不接受拼骡子服务,摔),贫穷限制了我的选择,400美金吃几顿牛排他不香嘛?
2. 每周五到周一,supai村唯一的直升机会往返于村子和崖边的停车场运送物资,在机长收工前可以运送几趟腿脚不太好(或者就是单纯不想走)的游客出入supai峡谷,价格为每人85美金,也可以只执行李,每件20美金(我觉得他们需要学习一下定价101这门课);这价格感觉大部分人都觉得比走着强多了,且慢,如果有村里人想出山或者想回家,他们享有无条件插队权(也对呀,这是人家的直升机);而且机长自行决定什么时候收工(喵喵喵?排了四五个小时队他下班了但进谷许可的日期是不会往后延的)所以我还是腿儿著吧= =

背上我40斤的登山包,正午一点我正式开始从山顶的停车场开始徒步,目标是十六公里外的supai营地。原计划四小时的徒步我走了六个小时,下午烈日的暴晒不是闹著玩的,这一路虽然基本都是下山和平路,但是却没有任何庇廕的地方。一路上直升机从头顶飞过不知道多少次,骡子大队也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

傍晚时分终于到了supai小镇,此时距离当日目的地还有3公里。今年开始小镇上已经禁止拍照,只能找几张网图了

在小镇上的印第安居民开的cafe吃了晚餐(之后几天是基本不会想多走这往返6公里吃个饭,还是得靠方便面续命的)。14美金一份的Indian taco在这个游客是本地人几倍多的地方价格还算公道。至于味道嘛,我不建议类比你可能吃过的正宗老墨的taco,馅料下面他们称为fry bread的东西让我吃出了华天小吃的油饼儿的味道

吃饱后拿着在便利店买的果汁在镇子上闲逛,装着身家性命的登山包就扔在一边,这里淳朴的民风让人有一种置身于桃花源的感觉。仔细观察了下这个小镇,也算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餐厅、超市、学校、邮局、行政办公室一样不差。正好我要在镇上的行政办公厅登记,出示我的入谷许可以换取这四天谷内合法身份的手环,放在营地处标明出谷时间的牌子和supai山谷的景点地图。然而来到大门紧锁的办公室门口的我


明明写着每天的工作时间7:00 a.m.-6:00 p.m. 这才晚上五点半咋就下班了呢?山谷里的科技发展虽然还没完全跟上外面的步伐,但是行政部门的办公效率却是比肩DMV的存在,晚来早退,时不时喝个下午茶


没办法,毕竟是人家的保留自治区,大哥说了算,只能先赶到营地第二天一早再回来补办手续了。

天色渐晚,一路上也没怎么顾得看两侧的风景,还算是在完全天黑前赶到了营地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靠近饮用水源位置扎营。铺好防潮垫和睡袋倒头便睡…zzz…
从镇上补完手续回来还不到九点,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玩水。直奔第一个景点—lower Navajo falls
算是落差比较小的一个瀑布,比起之后的那些算是个开胃菜


坐在水流过的石阶上,冲去一路奔波的酷热


临近营地的便是出现在无数明信片和封面图上的havasu falls,像谷底的瀑布望去,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蓝绿色的瀑布;瀑布正下方的宝蓝色水面让人看了忍不住想跳下去,这也许是峡谷瀑布的初步中毒症状吧

把揹包丢在一旁,淌著水走向瀑布,浅水区域清澈的能看清水下的每一粒沙,而深水区则泛著那一抹令人沉醉的蓝

就这么坐在石头上,面朝瀑布,静静的听着水声


顺着小溪向下游走去,好像有人在跳水玩,是个小瀑布
3

2

1


放下帽子墨镜,我也来试试


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着实挺大的==
着实感受了下“透心凉,心飞扬”,到岸边的长椅上边风干边欣赏美景,瀑布和在瀑布中嬉戏的人们共同构建了一幅美好的画面


穿过营地继续向supai峡谷的腹地走去,依次是Mooney Falls 和 Beaver Falls,在营地的边缘向谷底看就可以窥探到Mooney Falls的全貌,然而想要下到谷底的瀑布却不是件容易事,甚至部落的管理人员还设立了一块牌子写着“Descend on your own risk”,之前手脚并用的爬过优山美地半圆顶最后一段的钢索,也爬过Zion National Park的Angeles Landing. 这点距离能有啥?


这一路下行虽不如之前爬过的那些惊险,距离也不算太长,但是辅助工具的种类倒是很全,绳索、梯子、钢钉扶手、一人宽的岩洞。而且瀑布的水汽让这一路的难度激增,沾上水汽的岩石很是溼滑;没有自备手套的也不用担心,在上行和下行起始的地方有几双“共享手套”,用完后记得摘下放在对应位置以便后面来的hiker的上下

Mooney Falls 是这四个瀑布中落差最大的一个,相对于名声在外的Havasu Falls, Mooney Falls更有桃花源的感觉;瀑布下方的深水潭边缘立著一个小木桩,倒成了到达这里为数不多的游客的热门拍照点

又看到一家当地人在瀑布下游跳水玩耍,好像是进阶版的,可以抓住上方的藤蔓跳出去,高度也达到了4米多,我放好物品,跃跃欲试

刚想跳就看到印第安小朋友腿上的绷带= =怕不是之前没掌握好跳的时机抓着藤蔓荡回来拍在岩石上了吧…想了想之后还有诸多行程,我可不想折在这儿。乖乖的还是跳冰棍吧,直直的跳下去得了

还没等衣服完全干透就继续出发向最后一个瀑布Beaver Falls前进了,由于过了营地只有一条路,经过Mooney Falls爬石头的考验后还要多次涉水穿林徒步3公里才能到达Beaver Falls,往这边走的游客越来越少


路上遇到一只不知道是羊还是鹿的生物,ummmm,这题超纲了

好吧,是一家


在此处还结识了一位外国友人John,他也是独自一人前来;而且他曾经在四川绵阳生活过三年,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一口川普还是非常的到位。我们就这样中英混杂的交谈著。有趣的是他去过的中国景点比我多(出国前我确实也比较宅= =),而我去过的美国的景点好多都在他的bucket list上。我们就这么一路聊著,结果错过了一个涉水穿行点走错了路。去Beaver Falls的大路在另一侧的山上,我们走的是当地人踩出来的一条小路,想要到Beaver Falls得先用绳子下行到水面再游一段泳。由于没带相机支架,我只好把所有家当都放在岩壁上,和他一同空手游过去


Beaver Falls和Lower Navajo Falls 比较相似,都是有多个落差不大的小瀑布组成的,远观到不如另两个瀑布壮观。倒是这一路结识的朋友和穿行的路线让这座瀑布有了别样的色彩


本来和John约好了转天一早五点营地出口见,一起徒步去科罗拉多河口看看。然而老哥前一天崴了脚要休息一天,我只好独自前往。沿着前一天同样的路线爬石头,穿从林,过小溪到达了Beaver Falls的另一侧。从这里开始就是分隔Supai峡谷保留地和大峡谷国家公园的标记了


从高处下到河谷中,在数不清多少次的穿行小溪后

终于来到了一直穿行Supai峡谷的溪流汇入科罗拉多河的入河口


但脑海中为何浮现出的为何都是Flow measurements?…

如果想测量一下的话应该可以…


还是好好看会儿湍急的科罗拉多河吧

回营地的路上才遇到几个往河口去的游客,虽然是旺季,但真正从营地徒步到科罗拉多河口的游客每天都不超过20个。而且我当时拿着的是村里人绘制的简易一笔画地图,就能看出个大概趋势,甭说等高线了,什么时候穿行溪流都看不出。虽然整体上这条步道还算标记清晰,但是上山处和穿行溪流处还需要仔细辨别路标。
在此需要隆重介绍下适用于大部分在美帝徒步通用的标记步道的标志:鹅卵石塔
在一些步道不易辨认的转角处,这些石塔起著为徒步者指明方向的作用。切记不要私自挪动或者新建石塔!!!(网图)


回到营地还不到下午,又去Havasu Falls 溜达了一圈,发现村民竟在瀑布上方的空地上支起了小摊。一罐冰可乐和一个热狗在高强度的徒步后简直是续命神器。我宣布,在此时此刻,冰镇肥宅快乐水完胜82年的拉菲。至于热狗嘛,我们的老朋友油饼儿又出现了,就是用那个胜似油饼的fry bread卷了一根香肠,那味道…就著可乐也没那么难以下咽


综合考量了下自己的体能和之后的行程,我决定向部落垄断的直升机势力低头,一早就去排队我还能排不上嘛

9点半开始飞第一班,我七点出头就赶到了镇上。然而签到处已是人山人海


从营地走到镇上至少需要1小时,加上收拾帐篷和揹包的时间,签名簿上第一个4:45到的那位您是认真的吗?没办法,既然决定了就只有等著了。印第安小哥一人身兼数职,登记、收款、指挥飞机起落、装卸货物和行李。就这么“有条不紊”的等了6个小时,终于在下午一点我登机了,激动的握著85美金换来的手写登机劵登上了这架限乘5人的直升机,10分钟不到的行程和一路上的风景还是对得起这票价的

回到车边灌下了几瓶被晒热乎的运动饮料后成功续命,启程前往下一站;

Supai,我也不知道我还会不会回来,但下次来的话肯定不是我一个人

综合推荐指数:8.2
风景指数:10
简易指数:6
路况指数:8

>只是此行加油站—Hello again Las Vegas


这应该是我第四次到访赌城了,一个人且是以充电为主,就不往主街正中去凑了。

Tropicana by Las Vegas, 也在主街上,挨着New York New York。离正中的那几家也不算太远,美国国庆周末前的那几个工作日,也恰逢没有各类活动举办(音乐节、锦标赛啥的),价格还算美丽。裸房价25美金每晚,加上税和度假村费不到40美金。房间也足够宽敞,住俩人也绰绰有余。赌城的酒店攻略网上一大把,也就不赘述了,只是给大家参考下平日赌城酒店的亲民价格,有时候行程的安排还是很重要的(来自上次和父母毕业旅行的惨痛教训,在Trump Tower住出了川普的价格,只因为赶上了EDC周末= =我真是太会挑时候了)

第一晚甚至连房间门都不想出,放弃出外觅食的我叫了个酒店中餐厅的room service

吃着平时看都不看一眼的甜口拍黄瓜,依旧甜口的宫保虾球和浓稠的酸辣汤,我也发出了并不违心的感叹:

一觉睡到中午,随便吃了口早饭,不慌不忙的开往今日目的地—死亡谷;这个许多人向往已久的地方我只留了半天的时间给自己,你问我为啥?因为太热呀。想要徒步的话早上十点前最好结束,然而那会儿我还在梦里划水呢,早起?不存在的,我只想抱紧我的床。

第一站直奔恶水盆地,著名的北美大陆最低点,也是我此行的最低点(废话,我也不能钻地下探险去)下车照了几张照片后飞速逃回了车内空调的庇护,死亡谷不是白叫的。

走在盐碱地上,感觉自己是一块在烤箱中上下双层加热的肉扒

Artist Point刚从Supai山谷出来的我有点审美疲劳,并没觉得这里有多好看。带上墨镜,等等,好像确实还不错,自带滤镜后确实好看多了

Zabriskie Point 从另一个角度眺望Golden Canyon,仿佛看到了几个徒步的人,看了一下时间,下午4时,真是勇士


去游客中心出示了年卡后换取地图一份,车载许可一份,拿出我的国家公园护照准备盖章留念,结果发现好像落在了酒店,摔;只能先印在纸片上回去再粘上了(摊手)
又逛了一会儿后,眼睛和胃决定来一局剪刀石头布的比赛,最终以胃的胜出告终。放弃了继续探索其他景点,欢快的踏上回城的路,去好好的吃一顿。
一个人出来玩最适合吃自助了,继续之前的buffet 打卡计划,热门的几个之前都去了,不用再和旅游团的人流斗智斗勇了。选了一个网评扒房是特点的自助 Harrah’s Flavors
嗯,确实除了肉的种类多以外没啥特点,那就吃肉吧~ 能吃到prime rib我就很知足了,毕竟刚从方便面续命的日子缓过来


乘以3,嗝

虽然已是四进赌城,但深知在Gambling上没有如此狗运的我对赌桌上的战争并提不起啥兴趣。但刚回到文明世界的我内心又有点小悸动,自己看个秀或者去找个场子喝一点再蹦一蹦也不是不可以~
然而疲惫的身体再次获胜,就是不可以,乖乖回酒店睡觉。晚安

一天比一天起的晚,好在没有日程安排的旅行自由的很,起晚了就去市郊的Redrock Canyon红岩公园溜达一圈好了,沿着scenic drive开了一圈我甚至都几乎没下车,开启夕阳红旅游团参观模式

然而并不能上车睡觉,本行程暂不提供自动驾驶服务,车还是得自己开的;至于景儿嘛,凑合看看得了


今日份的自助是Wicked Spoon,位于紧邻Bellagio 喷泉的 Cosmopolitan, 从Tropicana沿着主街走过去大概一刻钟的时间。相比于丰富的食材,盛放小份食材的小锅小碟更是深得我心,甚至想顺两个回去(醒醒,公寓都交了,还能带回国不成?终于知道搬家的时候那么多没用的东西咋来的了)


今天是早睡的一天(至于为什么,先卖个关子),七点回到酒店,八点洗漱完躺在床上,关灯睡觉…

然而九点的我,十点的我,十一点的我一直到两点的我…


终于在两点一刻睡着了,一小时四十五分钟后

收拾好行李,退房,上车,比太阳早到了一个多小时的我已经在15号高速上等他了。
六点五分,第一缕晨光如期而至,

墨镜,帽子,防晒霜装备完毕后继续开。
终于在早上八点的时候到达了目的地,这个让我能凌晨四点爬起来却没有怨言的地方

>波浪谷抽签大本营—美西南宇宙中心Kanab


位于犹他州南部,紧邻亚利桑那州的旅游小镇Kanab,不愧于美西南景点宇宙中心的称号,距离大峡谷国家公园,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锡安国家公园,马蹄湾,羚羊谷,鲍威尔湖,圆宝礁国家公园等众多景点都在两小时车程内,更是远近闻名的波浪谷现场抽签的所在地。而这也正是我一早赶过来的目的。


波浪谷也算是近年来一个著名网红景点了,热门程度往往和风景成正比,和到达难度成反比;唯有波浪谷,就算是要过五关斩六将的获取许可并野外定向到达,依然阻挡不了人们的热情。
每日有20个入谷许可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发放:其中10个由三个月前的网上抽签选中的幸运儿瓜分,剩余十个则是在前一天现场紧张刺激的抽签中产生。网上的抽签,好处便是提前知道中签结果便于安排行程,预定机酒等,但是中签率真的感人不说,也不适用于近期决定的旅程。六月初才决定要退掉公寓去旅游的我自然也错过了网上抽签的时间,就不在这里纸上谈兵了。

现场抽签的流程就简单多了,只需要在你想要进入波浪谷的前一天(如果想在15日进入波浪谷的话,需要在14日参加抽签,许可发放都是后一天的,没有可以获得当日许可的途径)到达位于Kanab的 BLM Kanab Visitor Center (745 East, US-89, Kanab, UT 84741) 参与抽签,幸运中签的话你就可以去波浪谷啦~
等等,还有好几个重要步骤没说呢。每天波浪谷(北狼丘)的抽签将会准时于犹他时间九点开始。然而填表将于八点半开始,九点整时不再接收任何新的报名申请。第一次申请时务必在八点半之前到达。填申请表时以组为单位,最多为4人,每组只允许提交一份报名表用于抽签(这里还是别耍小聪明的好,被发现同组重复提交的话要被当众取消资格并于一段时间内不可再次申请)。提交表格后将会获得一个编号,抽签过程中只需要牢记自己组的编号就可以。九点整ranger准时开始抽签环节,抽中一个号码就在十个名额中划去此号码对应的组的人数,直至十个名额全部发放完毕,中签的幸运儿将会被留下培训,没中签的人们则散场离去或是等待明日再战。到了Q&A环节了,关于波浪谷现场抽签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Q: 什么是犹他时间,如果我住在Page也是一样的吗
A: 犹他时间就是MST,山区时间,比加州和华洲的太平洋时间早一个时区,但是Page位于的亚利桑那州比较傲娇,不执行夏令时,所以在3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到11月的第一个星期日这段时间,同属于MST时区的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是有时差的。在这期间内,如果住在车程一小时外的Page的话至少需要在Page当地时间6点半(犹他时间7点半)出发才能赶得上Kanab(犹他时间)八点半开始的抽签活动。如果不是特意为了体验鲍威尔湖度假村或者Page那边的民宿,将大本营选在Kanab可以将这些麻烦和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住宇宙中心能错嘛?)

Q: 必须全员到场嘛?
A: 只需要组长到场填表参与抽签,剩下的组员可以多睡会儿哈哈(当然一个人抽签的话自己是必须去的)

Q: 最终按组抽签如果导致中签总人数大于10人怎么办?
A: 好问题,但ranger并不会让这样的情况出现,如果剩余名额已经有大于最大组员数,则再次抽中有最大组员数的组时,会让该组队长决定是否划掉多余人数的名字或者放弃此次机会。举个例子,如果只剩两个名额时抽中了一个四人组,组长可以选择放弃此次机会,或者划掉两个名字,选择让剩下的两个组员获得最后两个名额。当然,这里也会存在一种特殊情况使得当日抽取的幸运儿突破10人达到11人。如果已抽取9个名额后中签的不为单人组,出于安全考虑,会允许有额外一人陪同前往(无论抽中的是两人组,三人组还是四人组,都可以有两个人获得入谷许可)。当然,如果抽中的是我这样的独行前往的,那就不会额外增加名额。

Q: 为了增大中签率,我们同行4人可以分成四个不同的组参加抽签嘛?
A:理论上来说是允许的,但这样其中至少一人中签的机率会提高,但4人都中签一同前往的概率反而降低了,既然是一同来玩的小伙伴,谁也不想把谁落下吧。像我这种自己一个人来的就没这种烦恼,哼(总感觉有那么些许凄凉…)

Q: 会有最多抽几天签这种限制嘛?
A: 没有,足够有钱有闲的话建议在镇上住上个几年,中签机率大大提升哟

Q: 抽中不去会有什么后果嘛?
A:除了没中签的人可能会想打你外应该没什么后果;不过无论是因为个人原因还是天气等不可抗拒力因素造成没能入谷的,许可只限上面标明的日期入谷,没有改签一说,只能作废。而且中签日起15日内不能再去参加抽签

Q: 是ranger统一带到步道起点还是自行开车前往?
A: 中签后会得到波浪谷步道起点停车场和寻找波浪谷路线的具体资讯,时间自定,需要自行开车前往。从高速上转到一条土路上需要继续前行13公里左右。平日里路况良好时,小轿车都可以通行(没错说的就是我);但是遇到下雨雷暴或是冬天江雪时,限制车型会愈发严格,从广义四驱到高底盘四驱甚至完全不可通行都有可能。所以提前查好天气还是很必要的,毕竟天气原因造成道路不可通行一样是不可以改签许可日期的

Q: 波浪谷是北狼丘,那有南狼丘嘛?
A: 哪那么多问题,说波浪谷说什么南狼丘(划掉),有的有的。不过南狼丘一样需要抽签,同样的抽签地点,在波浪谷抽签结束后待在屋子里不要走半小时后开始的就是南狼丘的抽签了,不过通往南狼丘的路需要高底盘四驱才可以通行,而且岩石的纹路也不像波浪谷那么有个性,自然没有波浪谷那样名声在外。
好了Q&A 部分到此结束

第一天我分到的号码是9号,由于赶上美国国庆(我再次深感我做计划实在是太会挑日子了),一共有31组共68人参加抽签。4,10,20,17不到5分钟抽签就结束了,虽然还在我的计划中(我预计在Kanab停留4晚,总共有三次抽签机会,之后要去完成我的bucket list上的另一项挑战)但还是稍显失落,毕竟我是凌晨4点从赌城赶过来牺牲了睡觉时间来抽签的。好在很快失落情绪便被斗志冲散了,向ranger询问了下附近的短途徒步热门线路,挑选了一个车程较近的就出发了。休息了三天后要继续走起来呀

Wirepass 和南北狼丘同属于Paria canyon区域,地貌构成也有些相似的地方。步道终点也是一个类似于一线天的狭长峡谷,如果之前去过羚羊谷或是其他类似的一线天峡谷,这里就显得不那么出众了。但这里吸引我的还有一点就是步道需要爬上爬下一个3米高的圆型岩石,唯一能借力的是临时搭在旁边的一个小树杈。当做养了三天膘后的恢复性训练还是不错的


顺便一提,这个步道的停车场其实和徒步去波浪谷的停车场是同一个,沿途还发现了波浪谷步道的起点(再向前就需要许可才可以通行了)。从高速拐下来走的也是同一段土路,当作为波浪谷踩点很不错(喂,能不能中签还不知道呢,这就开始踩点了?)


附上这段恢复性徒步的评分:
综合推荐指数:6.1
风景指数:4
简易指数:8
路况指数:7

结束徒步买了熟悉的M记准备去住处check in,吃口午饭我只想补觉。然而到了接下四天的住处Rodeway Inn Kanab的时候才不到两点。不死心的我跑去问了前台小哥能不能提早入住。前台的印度小哥用标准的印度口音说著:The janitor is still cleaning rooms for now, check in time is (teli) three p.m.
我只好把车停在路边,开启YouTube,搜寻郭德纲相声精选,听着谦儿哥一句句的“您先等会儿吧”,试图在眼睛闭上前把手上的汉堡送进嘴里。正当我闭着眼吃鸡块的时候,敲车窗的声音瞬间把我惊醒,一看窗外是印度小哥熟悉的面庞。“Your room is (laidy)ready, you can check in now” 印度小哥的形象瞬间高大了起来。赶忙道谢,停在自己房门口的车位上,把大包小包搬进房间,拉帘子,睡觉…
相比于两三层的小旅店或者十几层高的大酒店,我更喜欢这种由一排平房构成的可以把车停在房间门口的汽车旅馆(嗯,一定是因为这次带的行李太多的缘故)

晚上醒来的那几次可以忽略不计,再次清醒过来已经是早上八点半,好在开车到抽签所在地的BLM游客中心只有5分钟的车程;再吃一波Kanab住宿的安利


次日抽签不用重新填表(只限连续多日抽签),只用报上之前一天的编号,ranger会把你的表找出来放好,并给你一个新的编号。27号,求好运呀

然而,美国国庆第二天,共32组,72人抽取10个名额,毫不意外的我又没中签,我太难了…

收拾好心情,选定了今天的目的地,圆宝礁国家公园,出发

特意选了绕路途径Utah Scenic Byway 12的路线前往,这条景观大道的景色也确实没令我失望(一片荒凉==)。

这条横穿大阶梯国家保留地的景观大道完美展示了大阶梯地区的地貌,两侧岩壁的断层处可以清晰的看出不同年代形成的颜色各异的地质层切面(一个地理会考还需要靠同桌互帮互助通过的学渣正一本正经的扯著一些自己也不太懂的词汇)


一边幻想着,要是租了辆四驱的话,就可以开进旁边的各类小道探索这片野生区域了嘿嘿,白口袋,白蘑菇,反射谷,都能一举拿下~
犹他州南部确实是四驱越野的天堂,峡谷地国家公园和格伦峡谷保护区以及大阶梯保留地共同构成了犹他州南侧的最佳探险路线。但是没点遗憾的旅行拿什么来回忆呢;等我,South Utah,下次等我整辆牧马人,我会回来哒~

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后,终于到了visitor center,第一件事必须是盖章打卡要地图,这次万幸没忘带我的国家公园护照。
舍弃了需要四驱才能到达的徒步路线,在剩余路线里挑选了一条12公里往返的步道,出发

走到一半就已经有180度的绝佳视角了,但我的目标是登顶。虽然正值美国国庆,国家公园内的车位真的是得凭运气找,但这条步道却不是那么热门,一路上的游客寥寥无几。

山顶上的360度全景风光也是不枉我5小时往返的路程

综合推荐指数:6.3
风景指数:6
简易指数:6
路况指数:7

次日的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也是人满为患,我更是开启了旅行团游览模式:停车,下车,拍照,上车;国庆期间不宜出门真的是世界通用,步道上都挤满了人,哪里像是徒步,简直是去赶集…
冬天时这里的步道被积雪覆蓋著,别有一番感受,留个念想,作为下次回来的动力!

最后一天的抽签,早早到达和ranger说过是前一天参加过抽签的,领取了3号签就去屋子外面转悠了,国庆最后一天,但前来抽签的人丝毫不见少。76人共29组于九点准时开始竞争当日的10个名额,最后进屋的我站在门口的角落里,和之前几天见过的熟面孔打着招呼。第一个球从抽签器中滑落。 “No.3, Group of 1, Congratulations!”

>>我中签啦—网红但非照骗的波浪谷


我愣了下,然后很大声的说了声 “Here” 高举着手,和之前几天一同抽签的战友们击掌相庆,屋子内的所有人也都鼓著掌。一直以为自己都快成了抽奖避雷针,这次中签显得尤为的不真实, 自己默唸著这三天的号码“27,9,3,这一定是冥冥中注定的”(可真是强行加戏)后面到底谁中签了我都没听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直到中签者留下来培训时才发现今天中签的构成也是极为有趣;十人中更是有6个是中国人(感叹祖国的强大,果然增大基数是提高中签率的最好方法哈哈);而除去三组couple, 剩下的4个人都是独自前往的1人组,还清晰的记得作为近三天第一个中签的1人组,ranger在祝贺完我后还不忘调侃一句“Thanks for having no friends”,众人也报以更热烈的掌声以表达感谢我留出了更多的名额机会,我也只能报以

上交早早准备好的7美元,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波浪谷许可 (许可证每人7美元,请准备好现金,最好是不用找零的方便ranger收钱,另外是可以带狗狗的,为了充分体现美帝的万物平等,狗狗每位也是7美元)

permit一式两份,一份放在车里的挡风玻璃下,一份挂在揹包上,还有一份只有现场中签者才会有的寻找波浪谷的地图,ranger看在我三天都来陪他们上班的份上给了我中英各一份hhhhhh


Ranger的讲解无非还是强调多带水的重要性,以及再三的强调不要自行设定路标,按照地图上的标记用眼睛寻找就可以。

整天的心情都变得欢快了起来,恨不得和遇见的每个人分享中签的喜悦:和Ranger握手致谢,到隔壁711便利店买运动饮料和收银小姐姐分享,回到住处和老朋友—前台印度小哥分享,中午也下了馆子和酷似Penny的waitress诉说著中签的兴奋。在Kanab这个因旅游才热闹起来的小镇,他们也许见过了太多中签者的喜悦,但是依然乐于分享每个人的快乐,他们的祝福也是发自内心的,我也越发喜欢上了这个小镇。

整天靠M记和零食方便面度日的我三天来第一次下馆子,嗯,吃的很健康


见识过布莱斯峡谷的人流后,下午早早的回到住处,收拾好第二天徒步波浪谷的揹包
晚安,Kanab
凌晨五点半,整个小镇还在梦中

走过之前探过的路,顺利到达步道起点的停车场,在签名簿上签到(Ranger每晚会来清点,如果没有sign out 车也还在停车场的话会去搜救疑似被困/迷路的游客,为了自己的安全,别忘了sign in/out 呀)

6:30 a.m. 拿起登山杖,迎著清晨第一缕阳光出发,目标 The Wave

6:50 a.m. 离开河道上山,走过最后一段修缮过的步道,前方是真正需要识图技术的徒步了

7:05 a.m.第一个标志物出现,small saddle , 面向东南侧正对着一排高低不等的山丘,从当中最矮的山脊处穿过

7:20 a.m. 穿过山脊来到最容易迷失方向的地方,面向正南方向,以远处的最大石堆为基准在东低西高的石面上前行,这里虽然地图上没有标出,但是管理局为了防止游客迷失方向还是放置了标志物的,一根系有橙色丝带的铁柱参考物,先在视野范围内搜寻到下一个标记物再继续前进能将迷失站立点的风险降到最低

7:40 a.m. twin buttes出现在视野中,从它的西侧绕过,切记不要从另一侧绕过,容易迷失前进的方位角

7:55 a.m. 站在twin buttes和西侧岩壁中间的小道上,正南方向便是波浪谷所在的石丘群

8:10 a.m. 穿行一片沙地,临近波浪谷的入口处还是一个由沙子组成的大斜坡,行进速度降了下来

8:35 a.m. 走进如画一般的波浪谷

限流的好处,大家都有序的在谷内不同的角度拍照,由于出发早,我到达波浪谷的时候谷内加上我一共只有5个人。从包里掏出手机支架,找好角度,开启自嗨模式~

就算早上谷内部分被阴影遮挡,不是光线最佳的时候,但这丝毫不影响如沙画一般的波浪谷的美

9:10 a.m. 谷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也见到了几个昨天一起中签的小伙伴,我决定换个人少的角度,仰头看了看,波浪谷所在石丘群的高处有个天然拱门,就那儿了

9:45 a.m. 成功爬到了波浪谷后山,但好像和拱门不是一个山头(= =),但是高处开阔的视角还是无差的。远处的岩壁上也有波浪状的花纹;这片区域都是水和风的杰作,只是波浪谷的中心最得恩宠,雕刻出了细腻连绵的水纹,犹如~~~菠萝包一般。


10:30 a.m. 在山头吃过午饭后决定去寻找一下“the second wave—第二波浪谷” ,然而下山的时候我开始怀疑我真的是徒手爬上来的嘛= =

11:00 a.m. 成功打卡 the second wave,相比于波浪谷本尊的水纹是涂抹在岩壁上的感觉,这里的波纹好像刻画的更用力些,与其说是波纹,我觉得更像螺纹,M记甜筒的那种螺纹
Ummmmmm, 我真的不是吃货,你听我说,不是这样的…

11:20 a.m. 回到波浪谷核心区域,阴影散去了大半,正午的阳光刚刚好,掏出三脚架,放好手机,设好延迟,跑到位置,摆好pose,停,跑回来看效果,重来…

11:50 a.m. “找到波浪谷不代表你们成功了,成功返回停车场并回到你们当晚的住处那一刻你们的这次探险才算圆满结束”—BLM Kanab 游客中心ranger ; 开始返程

12:15 p.m. 返程的时候由于是从低地势向高地势走,视野所见和来时完全不同,感觉每个沙丘都像目标参照物,twin buttes 是不是和来的时候长的不一样了?最好的办法是来的时候没走一段就回头看一下或是拍张照,这样返程时就不会感觉都是陌生视角了

12:35 p.m. “Excuse me, are you heading to the exit?” 听到不远处有人冲我喊到,一对学生模样的couple走了过来。“We were trying to find the twin buttes, but we got lost.”刚划完重点这就遇上了,我招呼他们一起走,指向远方的twin buttes,他们也直呼这和来时看的完全不一样。

12:45 p.m. 重新看到系著橘红色丝带的铁柱标志物,如果不是有标志物引导的话,回程时的small saddle并不是很好辨认,需要借助东侧一个指向性的独立石丘来确认。和这对couple聊天得知,他们是网上中签的,另外四个小伙伴先出去了,他们由于拍照耽搁了一会儿,只有手机离线地图,回程的时候就走丢了。

1:30 p.m. 重返停车场,和同行的小伙伴告别,在签到表前sign out,开车回Kanab

2:30 p.m. 顺利回到住处,波浪谷之行圆满结束

3:30 p.m. 用垃圾食品喂饱自己,洗澡,钻进被窝,尝试入睡,加载中…
成功

波浪谷徒步的评分:
综合推荐指数:9.1
风景指数:10
简易指数:9
路况指数:8

>>换个角度看大峡谷—一日穿行R2R 徒步


之所以给自己只留了三天抽签波浪谷的时间是因为好不容易抢到了旺季大峡谷南缘的公园内住处,而穿越大峡谷南北缘的R2R (Rim to Rim)徒步也一直在我的心愿单上,希望可以借此机会成功check这项挑战

R2R全称 Rim to Rim,特指从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南(北)缘下到谷底再上到另一侧的穿越徒步,全程长度38公里,海拔变化超过3000米。不仅是全方位的领略大峡谷的美景吸引了无数的徒步者,全程对于体能的要求更是让许多狂热粉把这个徒步视为一把标尺来挑战自己。
而挑战R2R则有多种方式:
Backpacking Multiple Days Hike揹包露营多日徒步,用时在2-3天,优点在于可以真正的放慢脚步体验大峡谷的全貌,露营地夜晚可以欣赏到大峡谷的绝美星空;但是需要负重完成全程,对体能的考验并不低;而露营地的许却是最大的拦路虎,每年一放出瞬间抢光,之后也丝毫没有捡漏的可能,对于我这种临时起意要来的完全不适用,pass

Phantom Ranch 2 Days Hike 两日完成全程,在谷底的Phantom牧场休息一晚,享用可口的晚餐并舒服的睡上一晚次日再完成后半段。然而搭帐篷都需要提前抢permit,睡在床上怎么可能不需要预定?甚至想在Phantom Ranch 吃顿饭都需要提前几个月预定

R2R One Day Hike 嗯没错,留给我的选项只有只一个,单日走完全程。


R2R2R, 硬核玩家玩法,大峡谷往返穿越,从南(北)缘出发下到谷底到达对侧再原路折返回起点的挑战。油管上面马拉松大神12小时跑完R2R2R的视讯我是跪着看完的


说了这么多,感觉R2R还像是一小群人自娱自乐的东西?它的确没有吸收了九成客源的南缘出名,也没有全年只开放4个月的北缘那样的神祕,更没有印第安人管辖的西缘有各类上天下水和凌空行走的新奇专案;但是R2R却有着自己的网站。更是有专门为Hiker往返南北缘开设的shuttle


从前一天下午4点睡到凌晨1点,徒步波浪谷的疲惫已经一扫而清,准备迎来新的挑战

07/08
2:00 a.m. 收拾好行李重新装车,告别这个住了4晚的小镇,向大峡谷北缘出发

3:40 a.m. 顺利抵达大峡谷北缘North Kaibab Trail停车场,一路上总共看到了2辆小轿车,一辆18轮重卡,5只横穿马路的鹿,1只在路旁张望等待的野牛,和停车关灯时发现的大峡谷上方的璀璨夜空
(此处无图,车差点报废哪有功夫拍照==)
4:00 a.m. North Kaibab Trialhead背好日行的轻便登山包,装好折叠登山杖,开启头灯,锁车,出发

5:00 a.m. Redwall Bridge顺着盘山步道一路下行,全靠头灯的光线辨别前方的路况,月光下三三两两的独立光束缓慢的移动着,看来我并不是最早出发的那批Hiker

6: 20 a.m. Mazanita Rest Area太阳已经和月亮完成了接力,我也把头灯摘下放进了揹包中,此时已经走了8.2km, 海拔下降了1170m

7: 10 a.m. Cottonwood Campground 揹包露营的营地之一,从这里开始步道的坡度将逐渐变缓,我也随之加快了步伐,趁著清晨阳光还未完全照进谷内,我想尽早到达Phantom Ranch再做修整

8: 00 a.m. Ribbon Falls junction 步道在这里分岔,可以跨过溪流去看一个丝带状的瀑布,往返一公里,也是个不错的休息野餐的地点,着急赶路的我继续沿主步道走去

10:30 a.m. Phantom Ranch 一路超过了不少揹包徒步的Hiker,终于在不知道转过了多少次山角后,Phantom Ranch 终于出现在了眼前。此时距离起点已经是21.9km,海拔也下降了1750m。穿过数个独栋的小木屋,快步走向餐厅。虽然没有预约不能在这里预约,但是零食饮料和纪念品是所有到访者都可以购买的。如果想要最低负重徒步的话,甚至只用带一点应急的能量棒,午餐吃的零食都可以来这里买。至于价格嘛,想想所有物资都得骡子驼进来也就还算良心了。买了杯续命的Iced Lemonade , 4.75美元,续杯1美元。冰饮的种类只有冰柠檬汁和冰茶两种,但却足以让来此歇脚的登山者欢呼雀跃。
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知足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11: 30 a.m. Silver Bridge 经过一个long break, 充分补充了食物和水后重新出发,来到了横跨科罗拉多河的Silver Bridge;桥的北侧是North Kaibab Trial, 南侧连线的是Bright Angle Trial. 不到两人宽的桥身有时还要通行运送物资的马队,好在正午时分过桥时并没有太多往来的Hiker

12:15 p.m. River Resthouse 过桥后沿着河边走了一段,开始真正的上行了。看到河谷中漂流的人们,好想冲他们大喊一声:带上我吧!(放心,他们听得懂,来大峡谷的游客中华人还是占很大比重的)

2:30 p.m. Indian Garden 距离谷底已经上升了400m, 然而时间却是下行同样高度的三倍多,正值一天中日照最强烈的时段,每前行几百米就要停下来休整下补充水分。终于到了有棚子的休息点可以暂时躲避下直射的阳光。

3:40 p.m. 3mile Resthouse 最后5公里处的休息屋,爬了无数段Z字型盘山路后来到了这座标志性的小亭子。天南海北的登山者都聚集在这个小亭子,聊著旅途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家乡的故事;有刚退伍的美国大兵,讲述着他在新墨西哥州训练时的故事;也有德州和佛州来的couple,一边争论著谁的家乡的夏天更难熬一边嘲笑的这边的温度不足挂齿


4:30 p.m. 1.5 mile Resthouse,临近终点时体力几乎快耗尽,愈发频繁的休息,调整呼吸也不再那么轻松

5:10 p.m. Lower Tunnel 最后1500米,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崖边的建筑了,卯足劲儿,步伐再次加快

5:32 p.m. Bright Angel Trailhead 和步道起点的路牌自拍合影,I made it!


我的首次R2R成绩单:
39.2公里,3070米海拔变化,微信步数70625(新的首位数,撒花),用时13小时32分钟

Bright Angle Lodge
误打误撞的订了整个South Rim当日的最后一间房,竟然是最佳选择,远在1.5mile Resthouse 看到的崖边的屋子就是 Bright Angle Lodge;酒店自带的餐厅也还算不错,少走几步比菜品口感更重要;房间标准对于一个徒步了13小时的人来说足够舒适。预定网页如下:

Rim Shuttle:
除了挑战R2R2R的硬核玩家,剩余准备完成R2R穿越徒步的Hiker都需要考虑的就是交通问题;虽然作为起终点的南北缘直线距离只相隔不到50公里,但是最近的公路连线都需要4小时的车程。不想再走回去取车的话有什么解决办法呢?

举家出行的老美们:家人朋友会开着车把Hiker送到步道起点再开车到大峡谷另一侧步道终点迎接成功完成徒步的勇士
哎,独自出行的我只能默默羡慕…

机智的华人小伙伴们:(初次见到这个想法是在远夏的游记上),两队人分别从南北缘出发,在中途交换车钥匙,这样车上的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徒步了,而这条步道全程几乎无岔路,不存在错过而没碰面的情况,想出这个想法的小伙伴实在是机智。

只有一车一人的我再次羡慕…

好在独自前往的我们并没有被世界抛弃,专门有一家巴士公司经营往返于南北缘运送Hiker的巴士。网址如下,需要至少提前两天预定。
//www.trans-canyonshuttle.com/
就是这个票价让人
(满脸写着高兴)
单人单程90美金(突然想起了良心的印第安朋友的85美金直升机出谷服务)旺季每日上下午各一班,淡季每日一班。当然也有土豪专属的随叫随到包车服务,价格绝对对得起服务,至于服务对不得起价格嘛,咱没体验过也不好评价。

喔,差点忘了R2R的综合评分:
综合推荐指数:7.5
风景指数:9
简易指数:3
路况指数:10

R2R对于我来说,挑战自己的意义甚至胜过一路壮丽的峡谷景色。

我一直认为美国的国家公园不待个两三周很难说玩透了,哪怕我已经从南、北、西缘无数个不同的观景点感受过大峡谷的壮丽;曾做过直升机下到谷底、乘船在科罗拉多河上行进,在玻璃栈桥上看脚下的万丈悬崖;从Marble Canyon的大桥上直观的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曾从Supai tunnel一侧窥探大峡谷柔情的一面,再加上R2R也给我360度的沉浸式体验,我都不能说我从这个国家公园毕业了
大峡谷依然有许多吸引我再次到访的地方。
在科罗拉多河上的急弯漂流;沿着河谷扎营徒步;Tuweep的四驱探险…
我和大峡谷约定好了,see you soon

>好玩但不好吃—墨西哥的表亲新墨西哥州

单就墨西哥文化的普及程度和老墨的人口密度来说,加州更像是墨西哥的表兄弟,Socal(南加州)尤为明显;而州名中有“墨西哥”这几个字的New Mexico倒更像是远房表亲了。和邻居亚利桑那州一样,新墨西哥州境内也有许多印第安部落的保留地;连地质地貌也很相似,橘黄色的峡谷和沙漠是这里的主色调。

还没从R2R的疲惫中完全恢复,我就一连开了9个小时从Arizona来到了New Mexico

没有选择住在美国海拔最高的州首府—人文气息厚重的Santa Fe, 也没有住在山脚下名字拗口难读的Albuquerque(ABQ), 而是直奔ABQ南侧小镇Los Lunas 上的一处欧式风格的Airbnb

这是一座建在自家农场上的民宿,房主夫妇开的欧式café就在隔壁,虽然只是和主房一体的Guesthouse ,但从整体装修上仍然可以看出房主的欧式品味。厨房的灶台上放有刚从农场上的鸡窝中捡来的新鲜鸡蛋,茶几上放著当地的玩乐攻略和几副桌游。

早上闻着煮咖啡的香气醒来,到隔壁自家开的餐厅吃个丰盛的早餐来点亮美好的一天。没想到我竟然在新墨西哥州乡下小镇的农场上吃到了如此美味的欧式风情brunch

>>整趟行程唯一到访的室内景点—Meowolf

位于Santa Fe , 一个集中展出艺术家们作品的地方

有人称之为大型多人密室逃脱

而我觉得它更像是小时候去过的北京东单附近的索尼探梦,一个科技馆和艺术宫mix在一起的地方,每个角落都是展品,需要的只是一个渴求探索的心
至于它具体是个什么东西,只有真正自己去感受下才能有定论吧

>>”老司机”翻车现场—徒步无人区惊魂记

我也不知道从哪看到的关于Bisti De-Na-Zin这个景点的介绍,里面主要是恶土地貌,腹地还有个恐龙脚印啥的感觉不过如此,但看到“无人区”三个字,内心就有些按捺不住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是喜欢一些小众的东西,从专业到爱好,再到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就是想避开人流,倒不只是为了与众不同,只是觉得最复杂的还是人吧,一向试图寻求捷径的我也总想着应付不那么复杂的物总比和人交际起来容易的多;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因此吃了不少亏后,想法也有了些许变化;但是“无人区”,“废弃的铁索桥”,“山涧中的祕境”这些字眼总能第一时间抓住我的眼球

开了两个小时车来到一个都称不上是停车场的空地,门口只有一个棚子和一块许久没更新过的公告板;沙土地上停著两辆本地牌照的车,这种地方似乎很少有外州牌照的车到访。眼前只有铁丝网围成的一片荒凉景色,一个带门栓的铁门分隔着无人区和文明世界。


正好遇到一对父女刚出来,我上前打探下情况。他们说这地方还挺有意思的,只是要带足水并记好回程的路,步道的标识并不是很清晰,这并不是个容易的徒步。由于之前看过徒步app上对于这个步道的评分,难度评分只是easy, 往返全程不到8公里,几乎没有任何爬坡量,我不禁开始重新思量起刚刚徒步者的评价。

在门口的签到表上sign in , 但我不禁怀疑每晚真的会有人来检查并搜寻没按时出来的徒步者嘛?

转身关上铁门,那对父女已经开车离去,现在只有我和另一车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在探索著这片看似温和的土地。


所谓的恶土地貌,不过是砂石经过风华后形成的疏松表面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正片土地也就没了生气,被人称为恶土,不过看着起伏的沙丘,还是有种别样的荒凉美感。


没走一会儿,步道便拐入了沙丘之间,路面上的标识也愈发的不清晰了;回头看了下,停车场标志性的棚子和公告板还清晰可见。

走入沙丘中,左拐右拐,很快就迷失了方向感,我急忙爬上小山丘以确保自己走的大方向没有错,回头看到远处的小黑点,应该是停车场的棚子没有错。

对照着手上的地图,怎么也找不出地上哪条水沟的痕迹才是对应的步道,索性放弃看地图,自由探索吧,只要保证停车场还在视野可见范围内,始终沿着同一个大方向前进就行了。

从沙丘上下来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风化的砂石可能是让人一脚踩空的脆弱地表,也有可能是让人一不小心崴脚的坚实表面,光从外观很那分辨出下方的那块砂石有没有被彻底风化,只能小心翼翼的迈一只脚向前试探著,就这样还是时不时的被巧克力脆皮一般的砂石暗算,滑下一段踉跄几步才站稳脚跟,好在坡度不高,还算安全。

又往前走了一段,并没有看到任何像恐龙脚印的标记,周围的景致看久了也失去了新鲜感,我打算返程了。

然而早在初入石丘群时我就犯了一个徒步的大忌,不按标定路线前行;定向的常识也早抛到脑后,丢失站立点的情况下非但没有停下定位,而是继续往腹地前行…

没事,停车场我可一直都…我为了证明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视力,开启相机,拉近了看那个我以为是停车场棚子的东西…然而只是另一团黑色不明小山丘罢了。

一时间我有些慌乱,我带的水并不足以支撑我在这里过夜,一共两辆车的停车场也标志着几乎没有任何能被路过的徒步者带出去的可能;救援?大概门口的签到表半个月才会有人来看一次吧…

深呼吸几下,尽量让自己的心态平静些,毕竟争取在天黑前找回停车场才是最重要的。
调整好大致方向,开始朝着我认为的停车场大方向进发;为了避免再次在砂石堆中迷失方向,我刻意绕远路避开。

可能是由于大方向偏离,连原先我以为是停车场方向的黑点都消失在了视野范围外;视线范围内除了刻意绕开的砂石堆,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荒漠。

似乎隐隐约约看到了边界一样的一条线横跨在荒野上,仔细一看,是铁丝网—分隔文明世界和无人区的界线。看到这个总算是松了一口气,毕竟沿着铁丝网走,找到进来时的铁门正对的停车场只是时间问题。

几次跨过干涸的河沟,绕过左侧的石丘群,终于在不远处看到了铁门,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终于,到了只剩一辆车的停车场,打着车,坐上去,长舒一口气…真的是好久没有这么高度紧张过了。
回想起深入腹地的时候支撑著自己走下去的竟是个错误的参照物,出来时也是开始不起眼的铁丝网成了最后的救星,责怪自己计划太不仔细就闯入未知地貌的同时也很感激一路幸运女神常伴左右。

回头再望一眼这蛮荒之地,竟还有点不舍
(老哥开玩笑的)
还是趁著天黑前赶紧溜吧,还有不少路要开呢

综合推荐指数:3.4
风景指数:4
简易指数:4
路况指数:2

>>一个人的游乐场—白沙滑沙记

白沙国家保留地,一个出片率极高的地方:老法师带妹子拍写真的极佳场所,一袭红裙配上白色的沙丘很是上镜…

醒醒,你一个人来的。

那一个人来白沙就没的玩了吗?
当然不会,除了常规的几条徒步线路,还可以玩点沙漠才有的特色专案—滑沙
入口处的游客中心就有滑沙盘出售,19美元一个,用完后不想带走的话还可以以5美元的价格回收;配套使沙盘时刻保持光滑的手工蜡块3美元一块;这里明显比大山里的会做生意多了好嘛;想想人家挨着美墨西边境,挣点钱也不容易
这也是我此行离墨西哥最近的一次,不足40公里,出去容易,再回来就难了

整个园区内的道路是一个环线,开了一段后路面就被白色的沙粒覆蓋上了,一秒把我拉回到春天在阿拉斯加雪地上开车的情景;一片白色的沙子让我也不禁会想起之前去过的多彩沙滩:夏威夷大岛的火山岩黑沙滩、同在大岛却费劲千辛万苦到达的绿沙滩、加州一号公路上的紫色沙滩再加上犹他州Kanab小镇以北的粉色沙滩,我也算是集齐了五彩沙~

来白沙游玩的大多是一对对的情侣或是一家几口带上汪星人,为了避免吃太多粮过的还不如狗,我选择了最深处的一条步道。

顶着将近40度的高温在沙漠中徒步无异于自杀行为,走了两步避开人群后,我就进入了自嗨模式


行了,拍两张差不多行了,又没老法师那功力,也没带模特还得亲自上去尬秀,赶紧干正事儿。
把手机支好,带上我的滑沙盘爬上一座高度足够的沙丘,3,2,1,走!
(此处无图)
滑下来走到手机旁正准备欣赏下自己的帅气滑行记录,结果手机上就显示这么个东西

(手机已过热,网图,侵删)当时并没有心情拿go pro给中暑的手机来张特写。
换上go pro, 重复刚才的过程,下来检验,what?没对准?…

调好角度再次气喘吁吁的爬上沙丘,坐上滑沙盘,出发!

骑上我心爱的小摩托,它永远不会堵车~

就是可能会翻车…

又自娱自乐了一会儿我就回到车上了。什么?为什么没徒步?这温度,沙漠徒步?

虽然只走了一小段,但这条trail还是给个分吧
综合推荐指数:6.5
风景指数:8
简易指数:6
路况指数:5

>>地下的天然空调— Carlsbad Carven NP

位于新墨西哥州东南角的Carlsbad小镇,从白沙开来的这一路很考验车技
双向自行车道的盘山公路只是开胃菜,临近Carlsbad附近的平原地区的雷暴天气才是真正的考验。
雷暴带来的短时暴雨让小镇的排水系统近乎瘫痪,平原公路上前方频繁的闪电也时不时分散著司机的注意力。


Carlsbad Carven NP由多个天然洞穴组成,参观方式有自行参观和讲解游览两种。讲解游览由Ranger带领参观,每天固定时间出发,夜间还有特殊的蝙蝠洞穴探险团(需单独付费并提前预约)。

由于我到达Visitor Center时距离公园闭园只剩一个小时了,只能选择最短也是最热门的Big Room自行参观。一边惋惜著因为时间原因没法选择从自然入口徒步走入洞穴,一边又感叹著科技的美好。电梯直达,真香

Ranger检阅了一下我的国家公园年票就放我进去了,一个人乘坐一台硕大的电梯下到地表下

游览路线是一个平缓的环形,洞穴内石笋和钟乳石集中的区域在灯光的照射下接受着游人的检阅。光滑多变的外表让人感叹著水的力量与柔和。

综合推荐指数:7.1
风景指数:5
简易指数:8
路况指数:9

>>小人国既视感—Tentrock帐篷岩

我要先吐槽一下这个景点的归属治理问题,作为一个国家保留地,归属于国家公园系统,国家公园门票可用,但是连visitor center都不建真的好吗?出来后通过询问附近Navajo部落纪念品商店的工作人员才得知,如果需要在国家公园护照上盖章留念,需要在进大门检票时向工作人员索取。回头看了眼路边已经开始排队的车辆只能放弃回去盖章的想法。最终强迫症的我去盖了一个当地Navajo部落的邮戳当纪念。

第二点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是前一天规划行程的时候确着实让我差点放弃了这个景点。如果遇到客流高峰,停车位极少,在达到客流满载后将暂时关闭景区大门,后面的车辆只能在一条双向自行车道的路上排队等候放行,大约100米开外就是一小时的等待时间。而且道路极窄很难掉头,一旦开始排队就没法反悔。
景区只有一条主要步道(其他探索自然的步道实在看不出有啥特点),环绕帐篷岩的集中区域,从停车场到山顶全方位360度的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置身巨大的石锥群中,仿佛真的来到了小人国。

听着旁边歪果妹子的谈论:你看它多像一个倒扣的蛋筒!
Ummmm,其实我觉得挺像竹笋的,配上一点香菇,倒入酱油,老抽炖煮…一定很鲜嫩。我只是有点想吃中餐了==

回到车上不过是一个多小时之后,整个景点安排半天时间足矣,如果住在Santa Fe的话甚至可以晚点起,不过排队等位的风险和床的诱惑就要自己衡量啦。

>>爬梯子才是真乐趣—并不人文的Bandliar

同样位于Santa Fe周边的Bandliar更偏向于人文风光,岩壁下保留着人类原始文明的智慧,一处处穴居人的房屋遗址展现著早期文明的进步。但这些都不是重点,攻略介绍上吸引我的是连线地面和穴居人旧址的方式,木制的长梯供游客攀登游览。


对于人文历史更感兴趣的话可以参加固定时间的讲解,由ranger带领着游览,一圈下来历时一个半小时左右。自己爬梯子探索随便看看的话40分钟就能搞定。
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注意关门时间,旺季(大约在4-9月)时期,公园内部只能在附近镇上的游客中心停车换乘摆渡大巴前往,错过最后一班大巴的话,就需要展现极为高超的搭车技巧了。

>>正经饭还不如吃快餐—新墨西哥州食谱

罗列一下停留在NM的四天时间,正经吃饭(不算在车上凑合或者回Airbnb煮方便面的时候)一共就五次。好像有点惨,我还是算上煮方便面的时候吧,ummmm7顿,听起来好多了。那还是从好吃的开始罗列下吧。
我一定要给Airbnb房主开的咖啡厅第一名,能在新墨西哥州吃上欧陆风的brunch简直满足(好像有些违和?)。看着哪道都想吃的我点了如下这么多

虽然不太记得具体叫啥,但小店的好处就是看着哪个好吃直接问老板就好啦。不过虽然同时身为他们农场Airbnb的房客,来他们开的咖啡厅吃饭还是要花钱的,毕竟房价和餐费都是很良心的。墙推,哪怕不来这里住,路过也一定要尝尝他们家的Café。

排第二的就是Red Lobster了。是的,没错,在一个内陆沙漠为主的州,我去吃了最近也刚开进国内市场的这家美式家庭快餐。从白沙出来的我可能以位自己是在海边,再配上那个阴雨连绵的傍晚,我突然抑制不住的想吃clam chowder。Google map给出的建议是180公里外小镇上的red lobster。看在并不算太绕路的份上,向傲娇的胃妥协了一回(其实每次都是向吃的低头==)一份大碗的clam chowder, 和当天捕捞的某种tryout(说是新鲜鱼类,但我在地图上没找到附近有啥蓝色的地方)。心满意足,独自自驾的快乐有时就是这么简单。

之后并列的应该是Buffalo Wild Wings的鸡翅和点的某越南粉外卖。嗯,这两个不配有图片。毕竟在湾区也常吃,更何况吃wings还拍照,我是魔鬼嘛?但Hiking一天后回到住处吃wings喝快乐水的生活,真香~

好了终于轮到local food登场了,离开NM州的那天中午,yelp了一家评分极高的新墨西哥菜,Maria’s kitchen, 这名字听着也很正宗,有一种妈妈傢俬房菜的感觉。结合了选单上面的磨损程度和服务员小姐姐的建议(忽悠)后,点了如下一桌子。嗯,量大是真的,除此以外真没别的优点了。各种碳水配肉馅,但它真比不上饺子和馅饼。(真想喊一句老板来碗棒渣儿粥,再来俩韭菜馅儿饼)

>美西“小瑞士”—Colorful Colorado

告别NM,来到科罗拉多州,视觉中的主色系也逐渐明亮了起来。一路上途径AZ, UT, NM都是黄褐色主导的峡谷和怪石,科罗拉多州正如同官方宣传版上写的一样多彩。

这次到访科州也算是刷了不少景点,虽然坑与惊喜并存,但是总体上还是想让我来二刷的,毕竟真的是每一个季节都会是不一样的色彩。路线图如下:

>>走访不同的NP—科州不只有洛基山

科州的4个国家公园在数量上位列榜四,除了大沙丘国家公园和刚到访过的白沙有些让我审美疲劳舍弃了,其余三个NP的质量都对的起国家公园的名声,从自然到人文也都是各具特色。

>>>梅萨韦德NP—加强版的梯子洞穴乐园

位于科周的西南角,离之前到访的Bandliar并不远,只不过是更大片区域的山谷猿人的洞穴遗址。园区内最大的三篇遗址需要报名guided tour,在约定时间集合由ranger带领才能游览,其余区域都可以自行游览。
从入口处的游客中心开到中心区域的岔路口大概需要半小时,山路盘旋,无论是为了安全还是美景,慢下来总没错。
时间原因,并没有参加三个中心区域的讲解游览,如果爱好历史,6小时往返的long house tour一定可以令你满意;想要爬梯子,palace tour正和你意。
如果向我一样只准备在这里停留两三个小时,自驾scenic drive一圈,再选一两个短距离往返2公里内的cave house参观下时间刚刚好。
身处于群山之中,一天内的光影变幻也让这个主打人文的NP有了独到的自然风光。

>>>基纳森黑峡谷—不输大峡谷的景色

位于科州西北部的黑峡谷每年到访的游客人数并不多,也许是来科州的游客都聚集在了东北部丹佛一带。但真正来到黑峡谷的都不曾后悔专程绕道前往。

科普时间:为什么叫黑峡谷?明明都是白色的花岗岩。叫黑峡谷的原因是峡谷的断面狭窄且笔直,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阳光午法直射到谷底,一眼望去谷底漆黑一片。于是有了这个炫酷的名字。

从地图上看,黑峡谷所处的位置,无论是从南部新墨西哥州沿I-25北上前往丹佛还是从西部犹他州沿I-70前往丹佛都不在沿线,周边2小时车程内又基本上没有其他景点。地理位置确实决定了人流峰值。
而到这里的各类探险者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如果只是想自驾游览,到观景台拍拍照。一条沿着黑峡谷南沿的Rim Drive可以满足全部需求,一路上靠峡谷侧的每一个观景台都有十个左右的停车位,下车到最佳拍照位置不过一二百米的距离。

推荐下车点:
Dragon’s point 来左边儿跟我一起画个龙…ummmm串场了,不过确实能看出龙尾的走势,很适合摆拍。


Painted Wall 某张获奖摄影作品就是拍摄的这块仅次于酋长岩的巨型花岗岩壁,巨石上的纹路仿佛水墨画一样。只不过那张名作是自下而上拍的,升级的观感自然需要加倍的艰辛才能到达,对于观景点来说这个角度已经足够好了。

如果时间仍然充足也可以找几条短途的路线hiking。游客中心附近的oakflat loop就很不错。海拔爬升不大,但延展出去的部分可以在更好的角度欣赏黑峡谷。全程3公里多一点,只有一小段爬坡。

想要再挑战一些的高阶玩家可以提前申请permit,可以沿着陡峭的岩壁较缓的一侧下到谷底再原路返程。这和大峡谷的R2R不是一个级别的挑战,随距离不及R2R的一半,爬坡量也稍有欠缺,但坡度的陡峭程度远超R2R的步道。大部分的地方达到了50度甚至更高,想要徒手下到谷底再返程的话需要极强的体能和控制力。通向谷底没有固定的路线:唯一标准就是你自己要能原路返程。
在oakflat loop的某分叉口就树立著一块标牌,继续向下前进的话需要提前获取许可。大部分勇闯黑峡谷的勇士也是从这里开始探寻下山的路。

如果再硬核一些,也可以申请攀岩permit,这方面还是咨询专业人士吧。虽然看起来很酷,但我也就想想吧hhhhh.

如果是夏季前往,公园东侧的east portal road是开放的,那么自驾也是可以到达谷底的。这一路开下去单程在十五分钟左右,基本全是坡度极大的发卡弯。自驾久了总开笔直的高速,偶尔开开山路还是蛮过瘾的。不用担心必须四驱车,这次全程一辆二手丰田轿车的我已经趟过了水,此行走的所有未铺装路段均不需四驱(天气良好状况下,雷暴多雨天气还是多斟酌下吧),普通轿车即可通行。

不过从这侧下到谷底实在是没什么可玩的,高温加上靠近溪流,简直像是在蒸桑拿。河道尽头的大坝还属于军事管理区禁止通行。时间充裕的话可以考虑来谷底来打个卡,否则还是在Rim Drive上欣赏黑峡谷的风光就可以啦。

Oak Flat Loop
综合推荐指数:6.7
风景指数:7
简易指数:5
路况指数:8

>>>除了人多哪都好—大名鼎鼎洛基山

落基山国家公园可能是大部分游客到访科州的理由,和必经的打卡之地。位居丹佛西北侧的洛基山国家公园占地很广,想要细致的游览可以玩上几周的时间,三个大门附近的三片区域加上著名的Trial Ridge Road贯通的中心区域构成了公园版图。有趣的是公园东门的检票处竟然还有无人通道,刷一下公园年票就可以通行,简直是高峰时段的福音。
熊湖区域地处公园东门附近,多云的傍晚,一抹红霞洒在云端,印染在湖面的照片让这里往往成为公园内执行限流最早的地方。然而,好不容易抢到了车位的我刚开始往湖边走就下起了雨,哪有什么斜阳红云,镜湖映天。水天一色倒是真的,都是灰濛濛的,果然有车位了也不是什么好事(摊手)。

公园大的好处就是内部各处天气也是不同的,没开多会儿就逃离了阴雨,重回蓝天白云下。为了避开车流并体验一下原始盘山道的乐趣,选择沿单向通行且仅在夏季开放的old fall river road前往 Alpine Visitor。仅一车宽的土路、连续短距离发卡弯,欣赏窗外逐渐变换的美景同时,还要认真注意下路况,毕竟这种没护栏的山路还是要小心点开。全程限速15MPH, 但这么美的景色(其实是这么窄的路)怎么忍心超速呢。

Alpine Visitor Center,国家公园体系中最美的visitor center之一。从游客中心的窗户向外望去就是明信片上的景色。


登上附近的一座小山丘,360度美景尽收眼底。雪山加上草甸,典型的科州景致。

而门口的发卡弯公路正是Trail Ridge Road,美国境内海拔最高的铺装路面,“美帝版天路”。虽已入夏,草甸上仍有未融化的积雪,为沿途的景色增添色彩。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沿着Trail Ridge Road下侧的步道走一走,偶遇鹿群和羊群的机率也很高。

公园内的露营点和步道非常多,一周多时间就露营在园内去多体验几条步道才能全方位的感受Rocky Mountain的魅力。公园内的景致也不止有雪山草甸,湖泊和森林也共筑了洛基山的基调。

visitor center门口没走完的trail
综合推荐指数:7.7
风景指数:8
简易指数:8
路况指数:7

>>>Maroon Bells—绕路也要去的科州明信片

金秋时节的科罗拉多州有着最受大自然宠幸的景色,而Maroon Bells则是万千美景的最佳缩影。雪山,草甸,落叶,斜阳下的湖泊共同绘制了一幅科州的明信片。

夏季的景色虽不如秋季的色彩那么丰富,但是依旧值得专程前往。
国家公园门票在这里依然可以用,不可错过的理由又多了一个。

一条很短的trial, 但也要有分数
综合推荐指数:8.6
风景指数:8
简易指数:9
路况指数:9

>>付费的快乐—州立景点才是王牌

科州的自然景观之丰富不仅体现在国家公园体系上,大大小小众多的州立景点才是科州在雪季外的热度依然不减的原因。不过既然不是NPS体系的景点,通票自然也就不管用了。当然,付费游览的快乐自然是景致的升级和感官的盛宴。

>>>Rank 1的徒步线路—Hanging Lake悬挂湖

很早之前就看到过有关悬挂湖的推送,老美的很多户外线路榜单上总有它的名字,最近也被列为了科州Hiking No.1。由于处于旺季,游客众多停车位太少,需要乘坐大巴车从附近小镇前往。连车费带permit一人$12的价格还是很良心的。
一贯卡点出发的我遇到路上施工差点迟到,赶在关门前最后一刻上了大巴,在一车老美的注视中走向最后一个空座。至于为啥这个景点几乎没有华人,甚至是亚裔面孔,可能是之前还没有人写过关于这里的游记吧hhhhhh
15分钟的车程很快就到了景区入口,下车前大巴司机嘱咐这班回程的车将在3个半小时后发车,如果打算提前回来可以询问之前的班车有无空座或者选择站票。

走过一段沿河的平路后就来到了上山的岔路口,步道起点的牌子表明著这个人间祕境通路的距离。

一路上山需要在乱石堆中和土路上变换前行,只有四个字建议:注意脚下。在第七次穿过横跨小溪的小桥后,恭喜你,离宝藏景色之差最后一段爬坡了。

如果没爬尽兴,先别急着拐到湖边,可以继续往上爬,尽头处时一个小瀑布,但我更愿意叫它小水帘,可以绕道下方的石洞中去摆拍几张。


回到岔路口,没走几步,一个清澈见底的小水潭就映入眼帘。和Havasupai的蓝色瀑布和溪流相比,这里的湖水更透著一抹清凉的绿色,湖面呈现出crystal一般的质感。而称为Hanging Lake悬挂湖的真正原因是后侧岩壁上两股持续注入湖中的溪流,远处看去像是两条水晶绳索,把湖面吊在空中,像吊篮一样。

在Hanging Lake的岸边坐一会儿,静静的看着湖面,便是对这一路辛苦跋涉来最好的奖励。

综合推荐指数:7.2
风景指数:9
简易指数:5
路况指数:7

>>>弥补出发时的遗憾—Pikes Peak派克峰

行程初期没有成功登顶惠特尼峰的遗憾终于在科州补上了。坐拥58座超过14000英尺高山(又成为14ers)的科州简直是初阶登山远足者的天堂。当然,这次过于疲惫的我选择了最易登顶的捷径,自驾登顶派克峰。
派克峰位于Colorado Spring市附近,离丹佛也不算太远,登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除了最有挑战的徒步登顶,沿盘山公路自驾登顶,还有特色的蒸汽小火车铁路可以选择。不过我刚好赶上最后一班小火车停驶后的铁路整修,想体验这个特色专案要等2021年以后了。而且对于老美的施工效率,感觉保守估计要再加个两三年时间。

隶属于American Mountain的派克峰并不属于国家公园体系,自然年卡也不能用,乖乖的交了$14进门。由于临近关门时间,上山道路畅通无阻,对向下山的车辆倒是没断过。一路甚至开出了秋名山的感觉,假装自己的丰田也是辆86。不过还需谨记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毕竟为他人和自己的安全考虑,也得为自己的钱包考虑下。园区内的ranger有着和警察叔叔一样可以开罚单的权力,而且全程限速35MPH或以下的道路加上多处发卡弯的绝佳蹲守地点让他们一天总能“收获颇丰”。不过,对于这驱车即可到达的一万四千英尺上的高峰,省去了自己攀爬的难度,门票收费和随处埋伏的ranger又算什么。

来自顶峰的大众视角(过程真的比惠特尼峰简单太多了,但是景色却丝毫不输任何的14ers)

>>我真的不建议你来—花钱看人的景点

划重点了,亲身踩的雷,倒不是说花钱心疼,但这两个地方耗费了一天的时间实在是有点不值得。
Royal Gorge一个位于Colorado Springs 西边车程一个多小时的裂谷。看到网上有从横跨裂谷的桥上蹦极跳的视讯。然而这并不是这个裂谷和大桥主题公园的常规专案,需要提前和蹦极跳公司预约(摊手)。这里的常规专案就是:

排队一小时坐5分钟的缆车从裂谷的一侧走到另一侧(也可以加价选择滑索)

再缓慢的从桥上走回来,哦对了,这里的打卡专案是找到桥上的州旗打卡发脸书(加州的熊还是很好找的,很合时宜的喊一句go bears!)

门票$24,滑索另算,车程往返住处三小时,除了带娃且时间富裕的化,还是别来这坑了。

Seven falls七瀑布 归属于Bridemore豪华酒店旗下的一个“私人”景点,酒店客人可以免费游览。当然,外人也可以参观,支付$15就可以参观著名的私人景点,还有专车(shuttle)往返接送可以说是很会营销了。只是,说好的七瀑布我是没见着,不知道是不是季节原因,只看到了微量的水流。


和爬不完的台阶。


而且,支撑着我等了一个多小时返程回到停车场的lemonade 饮品车竟然提前下班了!差评加倍

>>最美的景色在路旁—科州的公路体系

公路旅行真正的意义不只是探索新奇的事物,更重要的是身和心都在路上。驾车行驶在科州的公路才让我真正体会到这一点。

对得起百万美元公路造价的无价景色:从Durango 北上去Delta的路上走的正是这条科州最著名的景观大道。据说当时为了修建这条连线科州西侧的南北通路耗费超百万美元,这条景观大道也因此有了这个极具分量的名字。
随处一个停车点的背景板都可以入选电脑屏保的世界美景精选了。
四季绝美的景色赋予了这条公路全年不断的客流量,沿途的许多滑雪度假村在夏季依旧是沿途到访科州游客的首选。
一路向北开到终点的小镇后向南望去,连绵的雪山在夕阳下的剪影不正是科州车牌背景的样子嘛。


同样不可错过的科州1号公路

如果说百万美元公路是特意规划行程前往的话,科州1号公路就真的是Google map给的馈赠了。所谓1号公路,其实是从Hanging Lake前往落基山国家公园时途径的一段土路,然而Goolge map识别最短路径时是不会把这个类别的土路排除在外的,不过放心,小轿车也可以开。这段全程40公里左右的东西向土路却是在科州中部连线两侧两条南北干道的主要通路,来往也有许多十八轮重卡,不过总体流量并不是很大,毕竟北部的I-70还是承担了大部分的车流量。
十八轮重卡扬起的尘土散去,映入眼帘的便是斜阳下蜿蜒的溪水和在一旁并行的小路。

我竟然截不到一张不反光的照片(一个人出游的弊端:边开车边拍的成像质量堪忧)

而这条小溪正是大峡谷中奔腾的科罗拉多河的上游。
因为绕路去Maroon Bells,再次反方向经过这条小路,迎著夕阳,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致。
如果导航把你带到了一条未经铺装的小路上,先不要抱怨AI的不智慧,看向路旁,也许大自然的馈赠就在眼前,只需要稍稍放慢脚步,移开正视前方的目光。

最美的风景只留存于记忆中,一条不知名小路。
从Maroon Bells出来赶往Colorado Springs的民宿时途径的小路上有着夕阳下最美的风景。Alpine向东直到并入State HW 24前一直是一条双向自行车道的山间小路,车道之窄以至于对于通行车的长宽都有限制,每年也只在解冻后和封山前的6-9月开放。

本因一天徒步开车的奔波折腾的劳累不堪,但转过山头的那一刹那,最后一抹斜阳照在雪水化成的湖面上,对映着背后雪山的景色让我不再抱怨行程计划不周而绕的路。

刚想停车拍照,最后一抹光晕便消失不见,赶紧钻回车中继续赶路,也许最好的景色只留存于脑海中的胶片中吧。

>>美景基础上的加成—科州食宿

3晚Motel 加上2晚民宿的舒适住宿让我每天都有充足的精力探索科州的美景。

Motel的选择只有一个标准,离第二天要去的地方近,我可以接受前一天晚上多开会儿晚一些到,但并不想早起赶路开半天车才到目的地,那样哪还有精力玩(摊手)。


民宿位于Colorado Springs还是推荐下吧,觉得一个人泡温泉太矫情的我还是在民俗的户外“灯光”浴池中躺着看了会儿夜空(是的,灯太强了,没啥星星)。

吃的必须着重说下(真的不是因为吃是主要爱好,小声)

第二好吃的咖哩在餐车上
位于Durango的一个餐车广场上,一辆泰餐餐车售卖的Panang Curry简直不符合美景周边无美食的设定。参照下图,在不那么暖和的科州夏天吃上一碗简直幸福感拉满。

至于排名第一的咖哩,也是个餐车,在Alaska的Valdez港口。好吃到第二天又专程返程回购。(至于为啥没放地址,因为是餐车呀,而且每年啥时候在Alaska,啥时候在Hawaii我也摸不准,有兴趣可以私,我兴许可以给你云指路一下)(注:这两个州的餐车大多在一年的时间内两个地方来回跑以应对游客的旺季和淡季)。

地方好玩,菜也不是水准的地下餐厅—The Rabbit Hole
按导航地址在原地转了三圈才发现餐厅的入口—一个通往地下电话亭

这个入口真的是吊足了胃口,但如果菜品平平无奇的话最多也就是个网红打卡地罢了。然鹅

这个鸡尾酒的口感就很不错(别问我问什么点了个女士鸡尾酒,往往这类酸酸甜甜的鸡尾酒更好入口嘛,不是经常喝的话出去玩还是别点啥Dry Martini,God Father之类的了吧)玫瑰香槟加上西柚汁混合金酒的清香,颜值口感都满分。

无奖竞猜,pork wings是什么?

猪的翅膀,就是排骨hhhhhhh。

牛排的水准也在均线以上。

无论环境还是口味,这家都值得这个推荐。

半个月来的第一顿中餐—名字不记得了的上海菜
这么久没吃的原因一个是因为正经中餐(对panda express非正经类点的就是你)在外州是真的少,再者一个人吃中餐也没法点太多菜呀,只能吃个炒饭炒面啥的。

这次我决定奢侈一点,点了三菜一汤,打包时还额外点了第四个菜,结果就是—吃了三顿剩饭(车载小冰箱及汽车旅馆的微波炉真的是救星)。

>来跟我读—Dakota达科他不是Dakar达喀尔

沿着科州向上在到达枫叶国前,会到达一对兄弟州,南北达科他州。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没啥人。全州在地图上的主要干道只有分别贯穿东西向的I-90和I-94高速,两侧都是一望无垠的草原恶土。

哦对了,不提醒我差点都忘了,还特意绕路20分钟选了一条经过内布拉斯加州的路,额外打卡了一个州(对,就是生活大爆炸中Penny的老家,老美眼中身处正中鸟不拉屎的地方)。对于这个州的唯一印象,ummmmm好像不记得了,真的是个令人印象深刻到模糊的地方呢。

Mount Rashmore 总统山,对,就是电影中和历史课本上频繁出现的雕刻着四位美帝总统的山头。建议就是,别去。实在想看买张明信片挺好,实在想盖章留念的话就交10刀停车费10分钟盖章拍照出来甚至还能赋予几分钟去趟卫生间。里面真的是地小人多角度差,当时还正赶上施工,章倒是不错,但真不值这专程赶去的时间。

Wind Cave NP
一个没成型的途径之地,据说地下网状洞穴比carlsbad更庞大复杂的溶洞公园。由于地形复杂,只能由Ranger带领进入,不可自行游览。但是由于电梯故障,洞穴暂时关闭,只能等下次啦(那你说那么多废话干嘛)。


Badlands NP恶土国家公园,早知道有这么个国家公园当时就不去那个恶土无人区作死了。虽然叫恶土,但是风景确很是壮丽。


一个只有0.3英里但是评级为hard的trail,登顶后四面视野开阔,远处的恶土地貌还有一番中土风味。
出来后买了个野牛肉热狗,好像也没什么不同?(或许根本就是拿普通牛肉骗骗游客?管他呢,能填饱肚子就行,还都得开4个多小时才到北达科他州首府呢)

综合推荐指数:6.2
风景指数:8
简易指数:4
路况指数:6

北达科他州的景点还是很值得一去的,让我想想有哪些,(检索失败)
好,下一个。
这个水库也是个著名景点,不好意思有啥著名的我真的忘了==

勉强说一个那就是罗斯福国家公园吧,虽然分为南北两区,但哪个区感觉都像是随便圈了块地,毫无特点。好歹人老人家是推行国家公园体系的带头人物,以人家命名的国家公园咋是这副寒酸样。

北达科他州真的不建议前往,如果时间富裕去南达科他州打卡下恶土国家公园足以,多留点时间给科州或者怀俄明州看看肥沃的土地它不香嘛。

>最美的景色不在黄石—而是它的前奏和尾调

因为(脑子进水绕行达科他兄弟州,)想再走一遍熊牙公路,决定从东北部进入黄石。

>>狂想曲—Devils Tower魔鬼塔

从南达科他州的恶土折返或者从科州直接前往黄石的话都会恰巧途径这里,虽然附近实在是没有其他关联景点,但魔鬼塔的独特足以让游客专程为它停下脚步。

在当地印第安部落的宗教意义中Devils Tower是深山一般的存在,我猜这也是因为它独特的外貌吧。从根部基座到顶部平台坡度骤增近乎垂直的岩壁上布满了纵向沟壑,犹如山体被刻上了特殊的记号。

每年都有挑战者向登顶Devils Tower发起挑战,利用特殊的六角固定器和自身手部的骨骼卡在岩缝内向上攀登。我还是就看看吧hhhhh

由于距离黄石较远,周围小镇的物价水平远没有西黄石和Cody科迪那么夸张。一晚$65两张超大双人床的住宿和$19.99无限量Ribs的物价让奔波了几天的我对于Gillette这个小镇颇有好感。

>>变奏曲—黄石大门外的绝美景观熊牙公路

Montana州境内的这条曲折蜿蜒的山路有着无数个发卡弯回转,从航拍视角看去像是熊张开了口,露出了锋利的牙齿,故得名熊牙公路。可能是经常独自开长途,以前结伴出行时大部分也是我来负责开车,我反而不太讨厌长时间开这种山路,除了让我清醒些外,每次回转盘旋都能让我找到自驾出游的乐趣(而这份乐趣是开车的人独有的)。相反,我最厌烦的就是无穷无尽的比直的高速,两侧的景色也毫无变化。每当那个时候就在想为啥无人驾驶技术还不成熟,光有个定速巡航管啥用呀(摊手)。

一路上两侧的停车点很多,方便随时停车拍照,一侧刚是连环弯道险峻的盘山路,阴天下颇有水墨的质感,转过山头又是一幅田园油画,在光影的交错下湖面上正泛著雪山的倒影。


时间充裕的话大可以在路上慢慢开,边走边开,光是这段公路就可以玩上一整天。当然,一年中通车的时段只有夏季的三个月时间,还要刨去临时因天气关闭的日子,想要领略熊牙公路的壮美,还是需要一点点运气的。

>>主旋律—永远在堵车的黄石

可能是我和黄石的相性不符,第二次到访黄石也只是打卡了个几乎枯竭的猛犸热泉。每次来都能赶上黄石里因车祸和密集的车流被堵的水泄不通。这次来黄石最重要的盖章任务也因为堵车错过了。要是问我黄石的主旋律是什么,那一定是拥堵。

综合推荐指数:7.1
风景指数:5
简易指数:8
路况指数:9

晚上到达Teton Village的住处已是半夜,餐厅都已经打烊,只好用方便面结束疲乏的一天。

>>E小调—赶超正室的后花园大提顿

上次黄石一行大提顿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流不及黄石的一半,风景却不输黄石一分。这次专程再访只是为了一探高山湖的美景。
一早上午11点驱车来到Delta Lake Trailhead,装备好day pack出发,目标Delta Lake。这一路直至最后一段前都是和公园修缮的步道Amplifier Lake共享同样的路线,一路上只是长距离的switchback稍费体力,总体上还算轻松。随着海拔的爬升,山下的湖面也呈现除了不一样的色彩。


最后的0.5英里,本以为终点的高山湖就在眼前,然而从大路转向一条未经修缮的小路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连续翻越两个碎石堆和倒下的树干后来到一个坡度超过50度的斜面,上去就已经是近乎竭尽全力,下来的时候可咋办。回想起刚才迎面下来的hiker们,总感觉我和他们好像不太一样,少了点什么。原来是登山杖!上山的时候看步道很平缓就为了减重扔车里了。

结果就是面向土坡爬著下来的,丢人也比掉下去强呀(强颜欢笑.gif)

那这个高山湖到底值不值得这一路狼狈的上来呢


高山湖特有的碧蓝色湖水在阴天的映衬下依旧夺人心魄,配以后方两座布满积雪的山峰食用更佳~最主要的还是,人少!就在湖边躺会儿(不嫌冷的话)也很舒服呀,美景便是对徒步者最好的奖赏。

综合推荐指数:7.5
风景指数:9
简易指数:5
路况指数:8

>后黄石之旅—折返北上

从黄石的后花园西侧驶出,继续著西北区域的探索。

>>好吃但不好玩—黄石体系受益者爱德华州

作为黄石所在三个州之一的爱德华州自然是黄石旅游业所带来的受益者,但是除开黄石外的其他景点,也只有捕鱼季时钓新鲜的tryout算是一项远近闻名的活动了。

>>>名不符实—双子瀑小镇


Shoeshone Falls,位于Twin Fall镇上的Shoeshone Falls号称西部的尼亚加拉大瀑布。

但不知是阴天下看不出瀑布的气势雄伟还是我见识浅薄,总觉得这个瀑布也没什么过人之处(对,我就是Supai Falls 一生吹)


*Twin Falls小镇的趣闻:小镇原如其名有一对瀑布,但后来居然为了发电截断了其中一个,那这个小镇岂不是失去了灵魂?

>>>标题党—月球撞击坑国家纪念地

Craters of the Moon NM 月球撞击坑国家纪念地
是不是也被这个名字骗了?啥时候月球还撞击过地球了?

进去一看原来只是一片黑色的火山灰状土壤圈成的公园,只是因为土壤的形态神似月球表面而得名。车能开的只是公园入口处的一个小环线,周围遍布著几条很短的步道。腹地深处的探索和自行进入公园内洞穴中观察蝙蝠都需要提前获得野外许可。

不过这黑黢黢的一片有啥可探索的?可能需要比我那天硬闯恶土无人区还要再神志不清一些吧。

>>>口眼之争的赢家—Idaho美食


虽然玩是没啥可玩的,但吃的确实让这几天的口腹之欲得到了满足。

都到Idaho了,自然要尝尝新鲜捕捞的tryout了。

The Snake river’s Grill in Buhl,是一家airbnb房主推荐的local最爱,虽然看起来就是一家平常的路边小店,但味道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如果想吃牛排,试试Idaho Falls的这家Stockmans, 当地人气第一的餐馆。还有特别的24.99 endless Steak 无限任吃西冷套餐,Idaho草原上饲养的牛肉很新鲜,非常适合徒步一天后的肉食狂欢(然鹅我再一次高估了自己的胃,低估了自己的嘴)

既然是著名牧场,那饭后甜点怎能少了冰淇淋,这家Cloverleaf奶制品门店与各大超市中售卖的红色包装奶牛标识的牛奶的生产商正是同一家,如此品质的牛奶做出的冰淇淋自然是入口即化。

>>收到加国讯号—人间净土冰川国家公园

一路北上来到蒙大拿州的Great Falls小城入住,行程原因(猜对了,又是赶去抽签)第二天只有半天时间留给冰川国家,选择徒步线路的确让我纠结了许久。

最终现实屈服于了理想,在当天还需赶路8个小时的前提下仍然选了一条往返需要5小时的星级线路。
冰川国家公园分为三块主要区域,西冰川,东冰川,和Many Glaciers。虽然贯穿东西冰川的景观大道Going to the sun road向阳大道很吸引人,但考虑到时间和人流,还是选择了更靠近美加边境游客相对较少的many glacier区域。而这条步道,以绝美的景色和高概率的野生动物观测机会而出名。当然,这里的野生动物也包括熊,安全起见,建议每组徒步者准备至少一罐bear spray防熊喷雾。虽然60刀一罐不便宜,真正用到的机会也并不常见,并且就算没开封也不能带上飞机,但是买个安心嘛。用法如下(风向的管理很重要,否则谁才是熊就真的不好说了):


公园入口处的由冰川水聚成的湖。


开始沿湖的一段步道很平缓,不打算爬坡徒步的就在这里溜达溜达也很舒服。

开始一段漫长的上坡,坡度不大,但疾走还是会喘,时不时停下脚步看看身后的风景。随着海拔的爬升,湖面呈现的颜色也愈发的透彻。


转角处遇到了一头大角羚羊,悠闲的啃著草。在这片自然的家园中,wildlife居民享有着绝对的路权,在它悠哉的踱步离开步道前,来往的hiker都绕行通过。

回身望去途径的两个高山湖已在身后依次排开,宝蓝色的湖水连成葫芦状。

步道的终点是和冰川相遇的地方,一片靛蓝色的冰川湖。从低海拔的湖泊到到高山湖再到冰川湖,湖水的颜色也从深蓝变成宝蓝再到靛蓝。坐在湖边静静的享受着美景,徒步到终点才有的嘉奖,手机突然响了,跳出一条短信:Welcome to Canada

综合推荐指数:8.5
风景指数:10
简易指数:7
路况指数:8

没有什么比一碗越南粉更能让人在hiking后重新焕发活力了

如果有,那就是再配上一杯当地特产Huckleberry Shake。(一种蒙大拿州的特产浆果,不过说实话,除了甜依旧没有找到这杯奶昔的任何特点)

尽管蒙大拿州的并没有什么与美景匹配的美食,除了遥远孤立临近国界线的冰川国家公园外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景点。但最接近人间净土阿拉斯加的美景还是让许多游客不惜绕路两天的行程专程拜访,给冰川国家公园一个机会,他定不会让你失望。

>压轴的抽签—Enchantment高山湖区揹包行


行程至此,出发前list只剩下最后一项,无论中签成型与否,这之后都要南下返程了。
Enchantment Alpine Lake Wilderness高山湖区野外保护区每年只在旺季5-9月(山口没有被积雪覆蓋时)开放抽签,想要在里面露营的hiker需要提前在网上或现场获取对应区域的permit。Enchantment地区共分为五块,其中只有获得core enchantment区域permit的hiker才可以在中心区域和任一区域露营,其余四个区域的permit只允许在该区域露营,不得跨区过夜。而想要领略整片湖区的美景,最好的路线就算东西向的穿越(从Colchuck Lake进入, Snow lake出或者反向穿行),体力极好的可以尝试一日穿行,但沿途的风景便会大打折扣,理想时长在3-4天。而这一线路的先决条件就是合理规划的露营地点,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permit便是core enchantment permit。

上一年度的core enchantment网上申请人数多达3.4万余人,中签人数仅有每天8人,整个季度不超过1000人。现场抽签的火热程度和之前几个热门景点也不相上下。抽签地点Leavenworth的住宿太火爆,只好住在了车程半小时外的小镇Wenatchee上,每天早起抽签的生活他又回来了。

然而抽签的过程却和我想象的大不相同,第一天来抽签的只有13个人,第一顺位都选了coer enchantment,13中8这概率还能没我嘛?(高高立起的flag)

还真就没我。

也好,正好之前走完冰川公园徒步还没缓过来,正好在镇子里躺尸一天,看看有啥好吃的~
午餐找了家日料,吃到一半才发现是国人开的,开心的聊了起来,味道尚可,重要的是半个月没说啥中文了可真是太开心了。

晚上去感受了下镇上的头牌意式餐厅,简单的3course meal,无功无过。

这一天的休整倒是的确让我回了不少血。

第二天一早元气满满的出现在了ranger station,等候抽签的开始。看周围人头攒动这阵仗,昨天果然是机会最大的一天呀(懊悔中)。但参与抽签的只有5个人是什么情况?

?围观来看热闹?都是附近的居民?只是路过?你们都围过来我真的以为今天又没我了。果然,只有在这种百分百中签的时候,我才有十足的把握。

来不及感动,抓紧时间到镇上买了张地图背好装备就出发了(我是不是忘了说,这里的现场抽签抽的是当日签,不同于波浪谷的次日签,如果不在当天出发,permit就作废了)。

Permit的费用也提一下吧,每人每晚是$5,还有额外$6的手续费,抽中的当天为起始日期,最多可以选择停留14天(除了真想体验一回荒野求生,谁会在里面待那么久呀),抱着一个人多玩几天想法的我选定了5天四晚的permit,大不了提前出来嘛,一个人好商量。

由于是贯穿类hiking,独自出行的我又得求助于shuttle了。这距离又不远我可以打Uber,从Snow Lake Trailhead到Colchuk Lake Trailhead的“路“大概只有高底盘四驱SUV才能过去,还是踏踏实实叫shuttle吧 。不到20英里的路程,$50一位不算小费,罢了,毕竟这里的旅游业也都是镇上垄断的,我还能走过去不成?

虽然这篇景区里的熊早已于数十年前绝迹了,只有些看似温和的山羊。我还是做了双保险,左右两侧别了一罐防熊喷雾和一把猎刀。

目标第一晚露营地Colchuck Lake,出发!

虽然相比上次Supai 的backpacking减重了不少,但这次前半程全是上坡的路程还是让我感叹高估了自己的负重徒步能力。步道上的碎石,老树根和望不到头的switchback都让我几度怀疑地图上的比例尺是不是标错了。

和途中遇到一起通行的小伙伴在岔道口分道扬镳,他们前往Stewart Lake露营,我继续前往Colchuck Lake。(疲惫且黑胖的我)

将近晚上七点,终于看到了Colchuck湖的一角,此时位置好的可露营地都已被抢占,我只能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绕湖寻找。

终于在湖另一侧Asgard Pass下找到了一处避风的平地,稍作休整便开始搭帐篷,滤水,做饭,在日落前完成这一系列生活必须的操作。

虽然仔细检查了帐篷四角的固定,但晚上的狂风大作还是让我感觉我是凭借著自己的体重才让帐篷没有起飞。

次日的清晨和山羊说早安。

已经有不少轻装的day hiker从山脚下爬上来了,他们四点多就从步道起点出发,争取在天黑前完成一日穿行。

收拾好行李,跟上他们的脚步向core enchantment 地区进发。今日的主要挑战便是昨晚露营地后的阿斯加德山口。

不到0.75英里的水平距离,却有着一千多米的海拔爬升,唯一一条土路也是蜿蜒在乱石丛中极难辨认。

负重爬石头真不是件咬牙坚持就能完成的事,不一会儿就得停下来休息一下,把整段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攀登细化成小节。身旁素不相识的hiker也都互相鼓励著前行。
回望着身后逐渐缩小的Colchuck Lake又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最后一段时腿已经吃不太上力,借助著登山杖艰难的走完最后一小段switchback,俯瞰下面碧蓝色湖和已经模糊成小点的昨晚的露营地,成就感油然而生。

阿斯加德山口旁正是区域内的最高峰Dragon Tail,时间充裕且有伙伴同行的可以尝试下登顶,有一条可辨认的小路直通summit,只不过途中可能有部分路段需要攀石。

而龙尾峰的另一侧则是core enchantment,这片令无数hiker向往的核心高山湖区。

This place must be created by children’s imagination!—某油管博主。

找到一块面积刚好能放下我的帐篷的平地,这个帐篷前的景色也算是湖景房了吧hhhhh

烧开过滤后的水冲一杯咖啡捧在手里真的是在冷风中徒步后最大的安慰。虽然登山速食还是一如既往的难吃就是了。

虽然才下午四点,但爬上Asgard Pass已经耗尽了一天的气力,早早的缩排帐篷,钻进睡袋里等待着七八点钟再爬起来吃顿晚饭。

自己烧水做饭再收拾干净后重回帐篷中,日落后的高山湖区冷的让人不想在帐篷外多待一秒。钻进帐篷里又舍不得睡,其实是睡不着,这空无一人的无光环境下的星空该有多美呀。出行前还特意把手机里的游戏和小说都清空了,告诉自己要专心享受旅程。一个人只能躺在帐篷里,无聊的翻看着以前的聊天记录,思索著独自揹包徒步的意义。

以往和别人同行时总是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协调适应各自的步伐,搭帐篷准备食材的分工也要合理分配,条条框框限制下的我总渴望着独自出行,以为没了束缚和牵绊就可以拥抱自由。的确,一个人揹包行走更轻快了,不用再去紧追别人的步伐或者时常回头等待,每一步的频率由自己而定,更全身心的投入到自然的怀抱了;选营地时,也不用再准备几个备选方案,斟酌许久,而是边走边看,合适与否全凭即刻的心意,安营扎寨丝毫不拖泥带水;

但当day hiking的游客散去,偌大的中心湖区只剩下八个散落在各处的中签幸运儿时,孤独感还是不经意间的到来了。躺在帐篷里,看了眼手机,傍晚的8:10,太阳落下山头,湖面上还残存著最后一丝光亮。我本以为我很适应孤独的环境,但是独自出行的第34天,我才意识到我错了。扎帐篷时准备食材的默契配合,一同徒步时的互相鼓励和万籁俱寂时天南海北的闲聊都是独自揹包出行感受不到的。独自旅行不是一场宣告自我的征程的开始,而是一段自我认知的审视。独自上路,将这一路的感受化为经历,重新拥抱和朋友相处时光的美好。让心静一会儿,重新上路才能跟上生活的节奏。

和星空说晚安,此情此景,只留在脑海中就好。

转天一早,被路过的山羊叫醒。改变计划,今天就下山(其实只是被登山速食摧残的馋肉了)。
摸了下身上的猎刀,满脑子都是烤羊腿涮羊肉。算了算了,那样ranger不得把我宰了。

一路上3万多步都是下坡,从早上10点打包出发到下午5点重回snow lake停车场,途中只休息了两次,膝盖的半月板感觉都被磨薄了,毕竟加上揹包得有将近240斤的重量在双膝上(做个善良的人,别做减法)。

从snow lake 侧下山,险峻程度不比Asgard Pass差多少,这种横木条在雪天时提供在光滑岩石上的摩擦力。

一路下来也没太注意沿途的风景,终是在膝盖着火前回到了停车场。

在终点停车场已被摧残的不成人样的我

综合推荐指数:5.8
风景指数:10
简易指数:2
路况指数:4

拉面续命。

>近可赏花,退可赏景—雷尼尔雪山

位于华盛顿州的雷尼尔雪山无疑是附近西雅图和波特兰人民夏季赏花的第一去处,每年的八月下旬满山遍野的野花配上雪上的背景秒杀一众赏花圣地。
虽然此次到访时间稍早,没看到野花遍地。但是沿途的雪山美景足以喂饱追寻美景的游客。

Sky loop tail一条难度适中的环形徒步线路。适当的爬坡量和超值的景色让这条步道成了园区内的首席热门步道。

如果时间富裕,想挑战下自己,也可从sky loop的远端沿步道前往雷尼尔山大本营,拜访下登山营地。至于登顶雷尼尔山,还是那句话,硬核玩法还是咨询下相关专业人士吧。

综合推荐指数:8.1
风景指数:9
简易指数:7
路况指数:8

>环形的最后一笔—1号公路的延伸

在西雅图被发小接待吃吃喝喝过了两天腐败的生活,重新启程上路。再次见到太平洋,已经是行程的尾声。

匆匆路过了奥林匹亚国家公园,飓风岭到热带雨林的穿行徒步还是留给下次吧。

转上沿海的101北段,这里正是美西沿海公路加州1号公路向北的延伸。虽不及1号公路那么出名,但还是能看出几分相似的西海岸景致。

Thor’s Well 雷神之井,不知道是阴天光线不对,还是技术不到位,总之站在这里我是想象不到阳光下的延时摄影为什么和我看到的如此不同。

别人的图(网图)

重回这个曾让我吃到超速罚单的小镇Astoria,好在有这顿饭让我回想起在阿拉斯加的快乐时光。推荐餐厅:Baked Alaska


Drive Thru Tree 重回加州的地盘,周围的车牌也重新换回了熟悉的加州底色。房价和油价也是让人熟悉的有点无所适从。
但还是推荐下这家O’Hollaren’s的鸡尾酒pineapple upside down很好喝。

这个位于加州偏北的景点是红杉国家公园的附属开发景点。门票$10,开车穿行一棵巨大的红杉树。打卡拍照,也算是个加州北部的著名景点了。

Richmond Bridge 此情此景如此的熟悉,过了这座桥就又回到北湾了,曾经的公寓和学校就在不远的地方。独自出行的环游之旅至此也画上了句号。

后记

4天后在回国的飞机上敲下这段文字:不知道下次再有机会回到这片曾经生活过6年的土地是什么时候,也不知道下次出行是否还是独行,更不知道距离下次能自由自在的支配40天的时间还有多久。但是这次我做到了,多年后仍能回想起这个夏天独自探寻美西的怪石和湖泊的经历就足够了。12岁的我可能不具备完成这趟行程的资本,36岁的我也许看不上我现在的规划,60岁的我也许不再拥有独行这么久的魄力,但在我24岁这年,这就是我交出的答卷。

P.S. 为了让这次的flag不倒,年前终于把这篇先发出来啦,每个大标题后面的小视讯过年期间我一定会补上的,这次一定不会成为flag~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