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

前言

到了纽约,一定要去看一下自由女神像,这就像到了北京要爬一下长城一样。长城像条巨龙屹立于东方,成了中华民族意志、勇气、力量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对于美国来说,自由女神像则是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理想的标志,成了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精髓的象征。虽然,自由女神称不上历史古蹟,仅是一件人工塑造的艺术品,但它的象征意义早已超过艺术本身的价值。1984年,美国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内涵被广泛用于各种领域。

前往自由女神像纪念碑线路

用过早餐即离开普林斯顿,前往纽约,两地相距约46英里,行车需一个来小时。今晚预定的酒店在曼哈顿,因下午2点过后才能入住,儿子就安排上午先游览自由女神像。下午到点再入住酒店,然后上街在市区参观。

自由女神像位于上纽约湾内自由岛上,前往自由岛可选择从新泽西州或纽约的曼哈顿两个地方坐渡轮。一般来说,大部分游客都是从曼哈顿城堡的炮台公园那边轮渡码头走。但我们因为从普林斯顿驾车过来,走新泽西州轮渡码头要顺路方便,而且结束后到曼哈顿正好可以入住酒店。

新泽西自由州立公园

将近9点50分,我们到了新泽西州轮渡码头,将车子停在新泽西自由州立公园停车场。

自由州立公园(Liberty State Park)位于上纽约湾,建于1976年,公园大部是填海所建,面对自由岛,三面临水,是一个环境优雅的公园。

公园内有一个占地36英亩的自然保护区,是美国为数不多的潮汐盐沼之一,故而公园内有大片大片的草坪绿地。初夏季节,盐沼地上长满绿色细叶米草,成引来大批鸟儿栖息。每到周末,会有成群的孩子来此嬉戏打闹,这里也成了孩子们开心的乐园。

公园东临哈德逊河。哈德逊河是纽约州的一条河流,长507公里,在此处汇入纽约港。

哈德逊河下游是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边界。河的东岸就是被誉为世界经济中心的曼哈顿。

自由州立公园由于其绝妙的地理位置,成为远观曼哈顿城市天际线的最佳休闲场所。站在波光粼粼的岸边,遥望对岸林立的高楼,不难想象这个城市的富有与繁华。

新泽西州中央铁路火车站

自由州立公园东北角是一座废弃的老火车站。虽然,我们的目的地是自由女神像岛,但因对这座老火车站遗蹟充满著好奇,我还是怀着极大的兴趣,不放过探祕历史的机会。

老火车站建于1838年,是美国最早的火车站之一,1849年取名为新泽西中央火车站。

老火车站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停止使用,作为历史遗址保留着。在10号月台上看到一个蓝色牌子,注明当年这条轨道执行的列车为“Blue Comet”号,前往停靠的站点有新泽西州十多个城市,列车附带餐车,为旅客提供午餐。

曾经繁忙热闹的车站,如今早已“人去楼空”。站内铁轨早已不见踪影,唯余下空荡荡的月台和那斑驳陆离月台棚架,杂草丛生,留下岁月的沧桑。

站台内有座大理石荣誉纪念碑,是新泽西中央铁路老员工联合会为纪念1849至1976年间在此工作过的员工而建立的。

月台下的铁轨都已不见了,只在车站外保留了一小段铁轨。

铁轨上停放的几节旧车厢,供游客参观,让人怀念。

老火车站的主楼经历130年的风雨后依然储存完好,这是一座很有年代感的欧洲风格建筑。

面向哈德逊河码头的新泽西中央火车站大楼建于1889年,楼面三层是陡峭的斜顶,拱形的窗户,中央为钟塔楼,为典型的折衷维多利亚建筑风格,而红色的墙砖则体现了查理森的设计元素。这座古朴、优美、典雅的建筑见证了火车站近百年由盛到衰的过程,透过浓雾弥漫的历史,那曾经诉不尽的繁华,都化为一缕缕云烟随风飘去。风雨沧桑,流年依旧,如同塔楼上古老的时钟,在世事更替中始终不紧不慢地转动,给人留下唯有深深的感叹。

老火车站在新泽西中央铁路的尽头,铁路线直接连线到渡轮码头。原本这是一处重要的海陆交通枢纽,100多年前,大量的欧洲移民很多就是从这里再转乘火车前往美国各地。因此,这个火车站就成了他们开始美国新生活的梦想起点。

而今,老码头也是满目疮痍,一片废墟。

新泽西中央铁路火车站执行至1976年终于关闭,使得周边的铁路和站点也都废弃,只有这座保留下来的老火车站楼有了新的用途,作为前往爱丽丝岛和自由岛的轮渡码头继续开放。

前往自由岛的渡轮售票处和候船室就设在楼内,一层候船大厅就是原来的候车厅,内部整洁如新。

曾经的候车椅保持着原貌。

候车室英格兰风格的浅黄色砖墙,透著柔光与温馨。

天花板由红色铁架支撑,设计意念为星球爆炸。

原火车售票处改为轮渡售票视窗,也就是自由女神岛的门票售票视窗。

我们买的是11点的轮渡票,由于返回的渡轮时间延误,码头上的游客越来越多。

直到11点20分,才上了渡轮,离开码头。渡轮在哈德逊河上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激起一串雪白的浪花,将曼哈顿的高楼大厦甩在身后。

爱丽丝岛

渡轮第一站是前往爱丽丝岛。爱丽丝岛是一座人工岛,位于纽约东河与赫德逊河交汇处,离码头仅400米之遥。

爱丽丝岛曾是美国主要的移民检查站,因此被视为美国移民的象征。1965年成为自由女神国家纪念地的一部分,1976年向游人开放。

岛上建有移民博物馆,展出移民历史文物。我们上岛主要就是参观移民博物馆。

博物馆为每位游客免费提供语音导游解说服务。儿子在游客中心拿到了一只像手机一样的语音导游解说器,其中包括中文解说。

在一楼展厅,摆放著很有些年代的皮箱和木箱,这是100多年前远涉重洋的移民使用过的行李箱,记录著各国移民艰辛的移民历程。

从1820年到1920年,美国迎来三次移民高潮,移民数量达3350万人,其中后40年的第三次移民潮的移民人数高达2350万。欧洲移民从大洋彼岸乘船来美国,须先进入纽约湾,到达美国本土。1892年,美国政府在爱丽丝岛设立移民管理局(也有称移民入境检查处),爱丽丝岛成了入境美国移民必经站。

这个现在空荡荡的大厅,曾是移民办理入境手续的场所。

在高峰期间,每天均有5000人在这个移民大厅等待移民官的询问和检查。

大厅有时也用来临时安置移民。

移民在这里踏上美国国土,要接受身体检查,以鉴定是否身有疾患。

爱丽丝岛记录了那段历史。据估计,现在40%的美国公民中,至少有一位祖先是从爱丽丝岛进入美国的。因此,爱丽丝岛成了美国移民的标志性地标。

自由女神国家纪念碑

从移民博物馆出来,我们换乘另一艘渡轮驶离码头,前往自由岛。

自由岛与爱丽丝岛距离更近,才300米,空中看过去,两座小岛与新泽西轮渡码头连城一条直线。

(上图来自网络)
渡轮出了爱丽丝岛小港湾,就看到自由岛上自由女神的侧面像。

哈德逊河面变得开阔起来,实际上,这里已是哈德逊河的末端河口,与上纽约湾连在一起了。

渡轮绕着自由岛从侧面驶向正面,我们看到的自由女神像也有侧身转为正面。

渡轮渐渐靠近自由岛码头,岛上巍然耸立的自由女神像,高举的右臂像是在招手,欢迎游客的到来。

由于自由女神像恰在航线的附近,当海轮驶入上纽约湾内时,由于海面的曲度,此时船上旅客尚不能望见纽约市内高楼,而首先映入眼帘就是这座巨大的雕像。

自由女神像全名为“自由女神像国家纪念碑”,正是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它是法国于1876年为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而赠送的礼物。

自由女神像由法国著名雕塑家巴托尔迪历时10年艰辛才完成的雕塑作品,如同曹雪芹写《红楼梦》一样,“十年磨一剑”,巴托尔迪使自由女神像成了非凡的艺术杰作。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为93米,仅仅手的食指就长达2.44米,粗为1米多,指甲为25厘米厚,十二个人可以站在火炬的边上。女神像体内的螺旋形阶梯使游客能登上它的头部,这相当于攀登一幢12层高的楼房。

自由女神像在自由岛上落成后,1886年10月由当时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亲自在纽约主持揭幕仪式。雕像手握火炬、向空中高高举起,目视前方,姿态优美。自由女神像已成为船舶进出纽约港的一大景观。

不过我觉得,自由女神像的象征意义已远远高于其艺术价值。自由女神像由自由女神穿古希腊风格的服装,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世界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一块铭碑,封面上刻有“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象征著这一天签署的《独立宣言》。

女神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著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在花岗岩构筑的神像基座上,镌刻着美国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Emma Lazarus)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新巨人》:“让那些因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气,而历经长途跋涉也已疲惫不堪,身无分文的人们,相互依偎著投入我的怀抱吧!我站在金门口,高举自由的灯火。”

一个多世纪以来,耸立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铜像不仅是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的象征,也成了美国的象征。
(未完待续)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