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夏日

时至今日,再次回想起这段旅程的时候我和裤头早已身处大连这座北方城市。我坐在电脑前写下这篇游记时,脑海里一幕幕的记忆又把我带到了那个夏日,炎热潮溼的空气,树叶仿佛就在身边摇曳。
在那里,时而静谧且含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仿佛都凝固在金色的光里。
在那里,时而热闹且自在,市井风情,流连忘返,仿佛一场流动的仲夏盛宴。


在越南,和煦日光下是木香、果实的乳香,是闪著波光粼粼的海面,是教堂钟楼上荡漾著时间的流逝的声音,是带着胶片质感的,古老,优雅的韵味。
在越南,风景作布,涂抹出蔚蓝色的大海,暖粉色的教堂,闪耀着金色的海滩,还有郁郁葱葱的绿色森林,仿佛徜徉在一个空灵却又多彩的梦幻夏日的老电影里。


在胡志明美术馆,是奶油般细腻温柔的怀旧时光。

在中央邮局,是一张寄给时光的明信片。

在大叻旧火车站,是被遗忘的旧时时光。


在Nha tho Huyen Si,是浮生半日,偷得半日闲。

在胡志明市博物馆,是娓娓道来的城中旧事。

在cafe RuNam,是红房子里的夏日圣诞节。

在街角咖啡公寓,是氤氲空气里的市井风情。

在耶稣圣心堂,是可以疗愈“少女缺失症”的甜蜜教堂。

在玛丽修道院,是粉红色的祕密花园。

在灵姑湾,是流淌在油画里的静谧时光。

在钟屿石岬角,是关于杜拉斯笔下的相遇与告别。

在芽庄大教堂,是关于另一种人生

VLOG

胡志明,一段光与影间的旧时光

胡志明市,旧时称西贡。脑海里对西贡的想象是弥漫在潮溼空气里的市井与风情,是交织在眼与耳之间挥之不去的法式香颂,也是隐匿在光与影之间那一段段立体而浪漫的旧时电影。
十二月份的胡志明,温度刚好适合体温,空气却依然温热潮溼。市中心街道两旁是各种如乳酪色般的低饱和度建筑,精致的浮雕花纹是抹不掉的法式痕迹。路边各式西餐厅,咖啡店,商场里,景点间各种肤色的人或相谈甚欢,或慵懒闲逛,或匆匆经过。只有马路上那川流不息的摩托轰鸣声夹杂着越南口音的嘈杂声,让我和裤头放慢脚步,寻找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

Saigon,或许很多人更偏爱你本来的名字。她是《青木瓜之味》里的潮溼馥郁,她还是杜拉斯《情人》里的暧昧昏暗,她也是《恋恋三季》的沧桑连绵。

至于我,我想,这座城市是一段可以嗅到浓郁滴漏咖啡香,可以肆意迷失在光影与色彩的旧时光……

胡志明美术馆,温柔的怀旧时光

来到胡志明的第一站是美术馆,也是我和裤头到达陌生城市必去的地方。我始终相信,美术馆是我们跟这座城市的过去相遇的地方。

美术馆分三层,是1929年法国殖民时期保留下来的建筑。

这座建筑是由越南和法国的设计师共同设计完成,所以这座黄色的建筑既有其独特的东南亚文化元素又夹杂着法式悠闲与精致,这样的混搭融合出极富异域魅力的装饰艺术。

走进美术馆,无论是阳台,走廊,通风口,楼梯扶手和电梯都充分的体现了时代的细节。

鹅黄色的墙面搭配绿色百叶窗,是一种殖民时期留下的审美。

这样的色彩搭配在这样的气温中看过去,又有种说不出的适宜。

穿过走廊,裤头探著身子在阳光中静静感受这座黄色的建筑,它散发出迷人魅力,目光所到之处,浮光掠影之间,都是一抹明媚。

我和裤头在美术馆度过的时光是缓慢悠然的,或许在某些时刻,这座美术馆能串联起过去与现在,或许在某些时刻,这座美术馆是一种持续的希望。

裤头抬头对着光,望着这明黄的建筑,恍惚间迷失在时光里。

街角与咖啡,在氤氲空气里的市井风情

如果说要体味一个地方,我想最好的选择就是市场了。看着摊主和买家你来我往讨价还价,这些细微时刻,是离这里的生活最近的时候。

裤头喜欢像当地人一样穿街走巷,去探寻属于这个地方的故事。这或许就是我们旅行的意义吧,用故事回答生活的平庸,用脚步去延展生命的宽度。

边青市场,1914年建成,是胡志明最繁华的市场。繁华来自于它中心的地理位置,以及种类繁多的商品。如果说胡志明是越南最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方,那么边青市场也足以令人目不暇接。

市场里吆喝的才是越南人的生活。衣料杂货,生鲜食品,琳琅满目,是视觉、听觉与嗅觉的几重冲击。小吃摊、蔬菜鱼肉和服装百货共处一室,也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这里挤满了游客,本地人,外国人,男女老少。处处充满了生气混沌与活力。

在阮惠街漫步,街头巷尾的氛围,是任由潮溼的空气触碰汗毛的蒸腾,是迎著温热的微风伸懒腰的慵懒,是一路上听着越南语和摩托轰鸣声交织声的喧闹,是嗅着浓郁的滴漏咖啡香味的浓郁。

我和裤头穿梭流连于街边各种特色小店,心里竟生出时光倒流的错觉,复古与怀旧的元素遍布在这寻常弄巷。

精致高档的西餐厅门外,带着斗笠挑着扁担的越南人仍以最传统和质朴的方式做些小买卖。看着这座城市被喧扰的,蜂拥而至的游客用速度把一切都变为可能。令人欣慰的是也还有一些旧时光在流转与坚持。

胡志明原住民的惬意是我们看得见,又学不来的。你不得不佩服他们有点时间就喝杯咖啡看个报纸,有个支点就能仰天大睡。

胡志明市的摩托大军的数量是没来过越南的人无法想象的,300万的摩托车在大街小巷里川流不息。白天在炎热的阳光下,体感温度超过38摄氏度。如果可以来一杯越南冰咖啡,它会让你迅速逃离当地持续燥热的天气。

咖啡公寓,一栋建于20世纪中期的九层老式公寓。2015年这栋老建筑被翻修改造成“The Cafe Apartment”即咖啡公寓。如果你从街道路过,可以一目了然可以看到各家小店独特新颖的招牌和各种颜色的户外小阳台。

在这里聚集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咖啡馆,餐厅,甜点店,杂货铺。据说,在ins上它可是各地游客和咖啡控门指名要去的朝圣之地。

我和裤头并不热衷于打卡与朝圣,咖啡公寓也只是这个旅程中匆忙一瞥。

咖啡公寓楼道里墙面的颜色是裤头喜欢的明黄色,斑驳的墙面,下楼的阶梯,写满了岁月与生活气息。

在胡志明的第一日,抬头看见太阳升起,低头望见华灯初上,仿佛只有时间变慢了。

深夜,闷热潮溼依旧未褪去。我跟裤头坐在Saigo Saigo Bard的户外露台边,俯瞰著这座老旧又摩登的城市夜景。

胡志明至于越南或许也是摩登的,在都市化的标签下,处处都上演着华灯初上的片场。筑梦者在此起高楼、洒风情,漫游者在此大笔挥金、旮旯寻宝。

胡志明至于越南或许也是念旧的,它在时间的节奏里行走得很缓慢,仍保留着本地人特有的乐观,勤劳,智慧,在时代之巅踽踽独行。

耶稣圣心堂,路过的那片粉色风景

胡志明市的第二日,我和裤头依旧没有适应这里的溼热,我们不停地穿街走巷,不停地出入餐馆和咖啡店,只有这样走走停停的摄入能量,才能给我们身上流失的水份以补给,顺便也可以吹吹冷气降低体温。而与耶稣圣心堂的相遇就是在这穿街走巷中偶然发生的。

走在胡志明市区之内,鳞次栉比的建筑与熙来攘往的摩托车无时无刻不拉扯着你的注意力,以至于无暇顾及其他。而这栋粉色的建筑似乎是迷途中惊喜的存在。

“胡志明奶油色彩般的建筑,可以治愈色盲”裤头歪著脑袋跟我说。我倒是认为这片粉色风景可以疗愈“少女缺失症”的裤头。

后来,我们搜寻了下地图了解到,这片粉色风景是胡志明第二大天主教堂——耶稣圣心堂。这座通体粉色的教堂静静地矗立在街道路旁,人来车往之间,它成了一片路过的风景。

有些城市的街道或许会让你迷路,但也许就是这样的迷路才是旅途的开始……

中央邮局,一张寄给时光的明信片

“热闹与繁华的旅途之后,是一张寄给时光的明信片。”裤头自满于自己诗意的表达,微微扬起额头对我说道。我不置可否,或许旅途本身就是与生命的一场对话。但无论如何,穿梭于陌生的目的地,和有趣的事物相遇,启用新的灵感,这是我和裤头都热衷的事情。

中央邮局应该是胡志明名气最大的一处经典了吧。这座十九世纪末法国殖民时期的建筑,由法国著名建筑师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

正面望去,整座建筑是由大面积鹅黄色的墙面搭配小面积松绿色线条状的勾勒,铅白色的浮雕花纹与镂空铁艺花纹点缀其外表。与伫立于巴黎的铁塔相比,似乎这座气派的巴洛克式建筑更具浓浓的法式风情。

走进邮局大厅,作为一名患有非典型收集癖的裤头,迫不及待的挤如人流去挑选那些有当地特色的明信片。而我却愿意静静地用影像记录,以便能寻到许多故事始与末。

他们或许是一对情侣,亦或夫妻。男人在女人耳边轻声低语,女人神情专注,手握着笔,笔尖规律的快速在纸面上摩擦。书写内容不得而知,或许是写给家里的亲人,孩子,朋友,也或许是他们彼此。故事有很多可能性,亦如旅途,亦如人生。

他,头顶略秃,宽松的格子衬衫下依旧能隐约看到腹部凸起的肚子。一个典型中年男人,神情落寞。他手里拿着纸张,若有所思。关于这个男人背后的故事又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呢,或许这段旅行会给他答案吧。

胡志明本地的人也会来到邮局收发信件。

这是一位头发微白的老年男子,握著支一眼望去便知有分量的钢笔,低头写着什么。

或许,他在脑海里拟过许多故事,那双曾经沧海的手,虽然我与他没有更多的交流,却似有一场沉默对话。在这样的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纸张上手写的文字是最有温度的存在。

中央邮局像是个熔炉,把来自世界各个地域,各个种族,各个肤色的人,融汇在这个特定空间与场景之间,此刻,仿佛寄一张明信片给自己牵挂的人,是旅行途中他们所有人的习惯。若是能有当地特别的邮戳,那便更增添一份旅行的意义。

在邮局,除了邮寄视窗的长队,各国的游客们对特色的电话亭的痴迷不亚于伦敦街头的象征。ATM机、货币兑换、纪念品商店、旅游资讯咨询,或是坐在长凳上歇脚,越南人真是将这座邮局物尽其用。

走出邮局已是午时,邮局门前的广场上人潮褪去后 又会涌入新的一波。

在这个广场上,人们步履变得缓慢。表情也变得舒缓了。

我和裤头跟随人流慢慢游荡,穿过熙攘的群,来到中央邮局后身的一条二手书籍街。

整一条街道被裹在大树庇廕之下,凉意来袭。街道中央停靠着几辆报废的公家车改装而成的“汽车书店”。人们可以在里面挑选,聊天,小憩。

街道两侧则伫立著几家旧书店,外文书籍与越南语书籍层叠堆砌。从艺术画册到漫画书,从长篇小说到旅行指南,语言不通也无关紧要,令人愉悦的是猎奇的快感。

越是泛黄的老书越被视为珍宝,书籍表面被塑料膜包裹着,不可随意翻阅。书香味汇合著老时光的味道在空气中流动,与整座城市的氛围气韵相得益彰。

一本本摊开在店铺门前的口袋书,异域风情十足,作为极具当地特色的纪念礼物也未尝不可。

RuNam d’ Or,光阴的故事

走在胡志明第一郡的街道上,如杜拉斯所描述“一条印度支那随处可见的、两侧建有联排式房屋的街道”,随处可见。
飘荡在每一缕微暖清风之间是或苦或甜的咖啡香味。在越南,咖啡已然成了沉浸在时光沉淀中的光阴故事。

RuNam d’ Or西餐厅,是由一个法国人所开。在这里,光影,植物,绿墙,时钟,百叶窗……这一切似乎带着湄南河的味道,如同杜拉斯笔下故事布景,从卷边的册页里翻开……

RuNam d’ Or的店内装饰处处体现出法国的浪漫与细致。拱顶大门,窗棱是四方的,透著足够的光。藤编的椅子搭配花色靠枕,又极具异域风情。

绿色搭配黄棕色,让氛围变得随和、沉静,却不平庸不喑哑。

在越南,点一杯Traditional Vietnamese Coffee,味道是黑咖啡和炼奶融合在一起,是很浓郁、很甜。

午后三点的时光里,来一杯黑咖啡,慢慢去品味一段绵长深远的,关于咖啡的光阴的故事。

Nha tho Huyen Si,浮生半日

范五老街,商铺琳琅满目。在这里汇聚了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这里斑斓多彩,也活力四射。就在这样一条热闹沸腾的街区中,隐匿著一座天主教堂。

我和裤头在胡志明的第三日,意外的在这里偷得半日闲。

走入教堂正门口,高大的雕像矗立在眼前。一种强烈的神圣感与庄严感袭来。于是有了这张照片。

这里的石椅的椅背上面都写着“ta on duc me”的字母。落下的叶子散落在地面上,草地上和长椅上。与范五老街的吵杂形成了强烈对比。这里宁静,和煦。

我和裤头不慌不忙的在这里尽情享受阳光和缓慢流淌的时间。

这里的小动物也静静地接纳著,来往的信徒,游客。

它们在这里,日复一日,呵护着岁月。

一个老妇人,坐在石凳上乘凉,她赤这脚向外看。她身旁放著放著饭盒和口袋,神情有些落寞。

范五老街,人流,车流在日光下熙熙攘攘,好似繁茂热闹。但在这座小小的教堂里却生出一种安稳的浮世景象。

胡志明博物馆,城中旧事

胡志明博物馆,一幢两层的灰蓝色建筑。它与胡志明其他法式建筑不同,建筑外部的架构为柱式,柱头的装饰是典型的爱奥尼亚柱式,这种装饰性带有浓浓的法式印记。

曾经,这里是越南政权重要的政治中心,如今,这里作为展示越南人民英雄抵抗外国侵略历史的博物馆对外开放。这栋不过百年得建筑几经风雨,它,已然已经成为越南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走入建筑内部,开放的大厅正前方是一条通往二楼的楼梯。扶手是墨绿和灰绿色,楼梯的地面是原木的材质,复古也优雅。

越南本地的年轻人会在这里拍摄婚纱照片。

挑高的空间,大块的木门,四面采光的设计,隔音又遮光的百叶窗,无不在像你诉说著旧时,旧事。

在越南的法式建筑里,黄色墙身配绿色百叶窗,很常见。这样的色彩搭配在这样的气温中看过去,又有种说不出的适宜。

每一个地域的人们,都会因当地独特的文化和气候,发展出非常适合自身的居住和饮食方式。越南人喜欢赤足,清凉的花砖,搭配木质的百叶窗。清凉,通风,遮光。

在这里短暂的闲逛,借一段时光,探寻着一段城中旧事。

cafe RuNam,红房子里的圣诞节

cafe RuNam,一个红绿配色的咖啡店。我和裤头在胡志明的最后一日在这里度过。

红色的木门与木窗在外面看上去格外显眼,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圣诞节将近的月份里,又多了份温馨。

“我还从来没有在这么热的天气下度过圣诞节。”裤头兴奋地跟我说。

裤头早已按捺不住,拉开店门,找了一个靠窗边的位置坐下。

店内的结构是复式的,门窗是红色,墙面是棕色木质,地面是绿色格纹花砖。高大的落地窗外,是一片繁华的街景。

午后,阳光穿过百叶窗洒在走廊上,空气中弥漫着若有若无的尘埃。

胡志明几日行走,忽然觉得这是一个适合快走但需要慢品的城市。

胡志明的人情味深深地植入进了骨子里。所有人间烟火的气息酝酿在热带 炎热溼润的季风里,集结于这座城市上空。

大叻,在色块间邂逅一场童话之旅

“如果说胡志明市是风情万种的女人,那么大叻就是热情明媚的少女。”我想大叻在我和裤头的记忆里一定是一抹最明亮色块,永远不会暗淡。

大叻,一座地处高原的小城。彩色的建筑遍布大街小巷,曲折陡峭的道路纵横于整座城市。松柏,鲜花携著芬芳游弋在空气里,穿行在迷宫般的窄巷,每一处转角,都有绚烂的色彩。

玛丽修道院,粉红色的祕密花园

玛丽修道院是一座修建在山坡上的粉红色尖顶的建筑。山坡边上开满了紫色,蓝色的绣球花,与周围黄色的民居搭配起来色彩明亮又复古,也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撒在马路上,楼梯上,色彩斑斓。

随着一条上坡小路穿过前院,修道院的教堂豁然出现在眼前。

玛丽修道院教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她拥有粉红色的独特外观和宽阔的三角形屋顶,尖尖的屋顶和几何形的结构,像置身于纪念碑谷的游戏场景中。

整座修道院在清透湛蓝色天空的笼罩下不仅庄严肃穆,还充满了可爱的温柔,这份温柔或许跟它粉色的外墙是密切相关的。

显然,裤头被这座温柔的修道院所折服。她好奇地四处奔来跑去。

裤头像我招手示意我往教堂后边走,好似发现了祕密一样又激动又兴奋。

绕过修道院正面,往后院走,穿过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小门,就来到了裤头发现的“祕密花园”。

这座“祕密花园”在教堂的正后方,里面种满了鲜花和修剪整齐的灌木,左右两侧的建筑像是教室,两侧建筑的门外摆放著整齐的实木长椅。

坐在长椅上,像是沐浴在刚开始炽热的阳光和夏日色彩的世界里。

我和裤头在这座小小的“祕密花园里”闲逛了良久。

在这座宽阔雅致的前院内,静悄悄的院落种满了树木和盆栽,绿阴深深,花意盎然。

与其说这里是裤头的“祕密花园”,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驿站,暂时收留了那些被时间消磨的好奇心。

保大夏宫,一场旧梦

保大夏宫,越南末代皇帝的一处避暑行宫。末代皇帝,注定是在历史的洪流中悲剧式的存在,在时代的更迭中,它如同一场旧梦,转瞬即逝,渐行渐远。

而这幢黄色的建筑也似乎成了这场旧梦的入口,寻找出关于这场旧梦的蛛丝马迹。

走进保大夏宫,暖黄色色调的房间,配以宽大明亮的落地窗户。

在这里,空气都在发光,喧嚣尽散,就像一切都停止了一样。

在光影明暗间,在不同时间段,自然光投射下来的光影变幻让空间胜似一场流动的盛宴。

裤头对我说她更喜欢这里的颜色和室内陈列。

马鞍棕色的丝绒沙发,融于自然的鼠尾草绿空间,既复古摩登又高阶优雅。

墨绿色、咖啡色的深邃内敛,与亮橙色的大胆个性,被完美融于一室,让空间画面颇有丰富的层次,历久弥新。

在二楼露台墙面上的一面圆镜子前面,我和裤头留下了此次越南之行唯一的合影。

最后,我看着裤头在后花园中尽情的撒欢。我想,生命中总有最美的时候,毋需对过去喋喋不休。

在大叻,我和裤头的步调是缓慢的也是舒展的。

大叻的街头与路口都是没有红绿灯的,人们似乎都是按照自己的步伐在这座小城不慌不忙的工作与生活着。

Ana Mandara,一首森林之歌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
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同样地简单。
——《瓦尔登湖》
来到大叻的第二日,我和裤头都不自觉放慢脚步在这座花园森林酒店悠然闲散的度过了一天光景。Ana Mandara,它坐落在有着一片松树林的宣林湖上。

在这里被山林、湖泊、鲜花所环绕,加上蓝天白云,仿佛置身远离喧嚣世外桃源一般。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最后落笔在斑驳的草地上,留下一张张印象派画作,甚是朦胧又巧思。

大叻城市美景与丰饶田园一览无余。

阳光恰到好处地玩起光影游戏,灌木与身黄色的墙面相映成趣。

漫步在Ana Mandara里,空气清新,松香扑鼻,感觉回归了大自然的怀抱。

这里的绿色与黄色空间充满法式田园风情,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

每幢黄色屋子门前的书上都挂著小吊灯,小径的尽头总是贴心地设定了轻巧的座椅,轻到仿佛融进了植物背景中。可以在此沉思,也可以趁此时捕捉那恰到好处的光影。

坐在温暖的桌边不紧不慢地享用这美妙午日的好时光,再合适不过了。

午间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落在空间各处,无声胜有声,享受当下就好。

隐匿在曲折的森林小路尽头,叩开那扇再平凡不过的木门,仿佛所有景致都鲜活了起来。如同跳跃的音符,谱这一首森林之歌。

关于车站,或许都跟告别有关。一场旅行的开始,也是一次漫长的告别仪式。大叻火车站就是这告别仪式后的被遗忘的那段时光。大叻火车站,1932年由两位法国建筑师设计,于1938年执行。

从大叻通往小镇Trai Mat,全长不足8公里,和这座城市一样迷你。

上世纪90年代重新投入使用的大叻站保留了部分1928—1964年间使用的齿状铁路,车头和车厢也全是复古设计,把人拉回那段被遗忘的旧时光。

候车大厅内部的墙面是暖黄色,窗子镶嵌了彩色玻璃,像教堂,光线透过窗户折射,散在地面和墙面五彩斑斓,置身其中能看到时间在流转。

大叻车站,每天都会有观光的小火车线路,目的地是附近的小镇,满25人发车,一个小时一班车。

你可以选择在这里搭乘20分钟的老式火车看沿途的风景,终到到达灵福寺,作短暂停留后返回。

而我和裤头选择在旁边的咖啡店里点上两杯咖啡,不紧不慢,不慌不忙的,发现与体验属于这个老车站的旧时光。

TRAN HOUNG DAO,生活在别处

最好的旅行,是在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在大叻街区行走,体会,街头巷尾中随意逡巡的乐趣。相较于胡志明,大叻的行人稀少,偶有零星的旅人擦肩而过,耳边只剩下微不可闻的风声与零零落落的鸟鸣。

我和裤头在数不清第几个拐角与上下坡中迷失了方向,却享受这样的迷失。

山路起起伏伏,居民来来往往,不经意闯入大叻人的日常生活。

穿过一条窄窄地、绕着绿叶白房的小路,裤头在民宿门口站定,仿佛一下穿越时空来到了岔路口。

每个匆匆忙忙的都市背后,都有一道温情屏障,以短暂抽离,来一场深呼吸。在大叻,我想这个地方应该就是这里了吧。

Le chalet dalat,装进房子里的小森林

Le chalet dalat,是一家绿意盎然,郁郁葱葱的西餐厅,她像足了一座小森林。它位于疯屋子对面,我和裤头从疯屋子出来后,被门口的小雪人吸引,决定一探究竟。

我们循着 石阶走下去,地面和墙隅的小心思,悄然地柔化了情绪。

就在小径深处,煦阳下的一片影影绰绰,一幢阳光房里盛开着形状,高矮不同的绿色植物,“那就是一片装进房子里的小森林啊。”

在Le chalet dalat用餐,整个空间像个裹覆生机的温室,自然光从不同方向映进来,每处位子巧妙地拥有不同光源,伴着四周的植物享受阳光的沐浴。

Le chalet dalat店内的装饰也是非常童真可爱的,色彩明快活泼的方形地砖,搭配百叶窗板做成的桌面,非常有趣。

整面落地玻璃窗上涂满了涂鸦,与外面的绿植恰好融为一体。我想,这么有趣的小心思可能跟老板有个活泼又好动儿子有关吧。

同时,Le chalet dalat也是复古的。皮面跑码钉的高脚圆凳,古旧的老式布置储物柜,丝绒沙发…..无一不透著浓浓的怀旧情怀。

噢,对了,忘介绍了,这里的老板是一个澳大利亚女人,她充得一手好咖啡,爱跟熟客唠家常,偶尔也会跟你交换人生冒险经验。

我和裤头非常喜欢这里,在大叻的四天时间里,我们每天都会到这里点一些饮品和食物。跟老板聊天,看老板的儿子嬉闹玩耍。

即便是喝咖啡,晒太阳如此轻松休闲的时刻,也因此闹哄哄得犹如坠入一片灿烂而热烈的狂欢浪潮。

芽庄,漫长时光里的爱与信仰

在芽庄,或许上演过很多颠沛流离的故事。上千年的历史里,有时是战争的死别、有时是情人的生离
有时也是虔诚教徒的神圣清静。它古老而静谧。在角落里,演绎着人生的兴逝,见证著爱情的来去。
我和裤头在芽庄停留的时间很短暂,初到芽庄正赶上雨季,天空阴濛濛,海风迎面刮来,空气中夹杂着溼咸的味道。
对于芽庄的第一印象就如同《情人》里描述的那样:“湄公河的水潮声,越南的雨季,热带植物一样的生命力。” 吹着似有似无咸腥的海风,听着浪拍礁石的声音,感受着异域海岛的风情。

钟屿石岬角,相遇与告别

钟屿石岬角,位于芽庄城区的北面,我和裤头从酒店步行至这里,芽庄的马路街道比胡志明宽阔的多,在这时晴时阴的天气里散步,会多一些期待,也会多一些惊喜。

钟屿石岬角,是由巨大花岗岩组成的海岸线,突起的岩石朝着大海的方向延伸。

站在礁石上感受着惊涛拍岸的震撼,风平浪静时,这里又是另一番浪漫滋味。

一眼而望,或许是风再跟海诉说,诉说相遇与离别。

一对儿情侣在钟屿石岬角停靠,她们似乎陶醉在温热的海风里,也似乎在诉说著这离别。

岩石两旁浅水细沙,漫步在海滩,感受杜拉斯笔下描写的浪漫。

站在树荫下的海边。

每当我看着大海的时候,我总想找人谈谈。
但当我和人交谈时,我又总想去看看大海。
—— 村上春树

芽庄大教堂,另一种人生

一大片厚厚的云层压在芽庄大教堂上空。
车鸣的声音慢慢放大,轰撞了一下耳朵后又便缓缓走远。
空气依旧溼热,被吹拂到的,或许只有长条木桌上摊开的圣经。

芽庄大教堂,建于1928-1933年。

第一眼见到教堂,最显眼的自然是钟楼。整座教堂有石头砌成。

相比于教堂主体,它显得过于高耸,你很难在正面拍下它的全貌,但这并不影响当地的一对对新人与外来的一堆堆游人纷纷在此定格笑容。

教堂建在山坡上,上山的阶梯被一座花园包围,其中间或会出现信徒与教士们的墓碑,高大的建筑,仿佛是被他们的虔诚所托起。

裤头走到窗边,发现通过大玻璃窗的缝隙小格,能窥见外面的石像。

裤头在凝望窗外的雕像,雕像在凝望众生,而我在凝望这裤头。这一刻我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些“凝望”。

我不知道那时的裤头在想什么,或许仅仅就是一种人生窥探吧。

一场弥撒过后,或许是爱与信仰的触碰,是生活与人生的对抗,用味信仰去探寻最真实的人生;亦或是人声鼎沸的菜场闹市,是地当地人叮铃哐啷的餐具交响,寻味一座看似熟悉已久的栖息地。

岘港,与大海为伴

岘港是越南中部的一个港口城市,海滨沙滩延绵30公里。在岘港,毗邻大海,生活是与大海为伴。

在岘港,充足的阳光、靠近大海、自由自在。
在岘港,烟花的梦幻或海水的凉爽能让人们更愿意面对与开启自己,迎接最闪亮的日子。

而这样闪亮的时日,就是四季之间最能开启心中那个最闪亮自己的时间。我和裤头或慵懒地漫步沙滩,安然体会阳光下随风荡漾自在,或一改冬春的含蓄,换上自己最心仪的衣履,迎著阳光奔向海滩。

一路沿着美溪海滩走去,咸溼的海风被飞驰而过的摩托带起,路边的冰镇汽水衬著海滩归来的人与我擦肩而过。

灵姑湾,静谧海边的印象时光

海边去过很多,初次来到这片灵姑湾,有着不一样的感觉,它不是那种碧蓝到的让人兴奋到想有一跃的冲动,而是一种特别的深邃静谧,在这里,是时间凝固,几乎静止的天海之间,享受寂静的片刻时光。

美溪海滩

大海以看似平静如毯的表面,从洋流深处回馈给当地人自然而丰富的食材。面对不同的馈赠,诚心而虔诚的研究和辨别。

海滩上的渔民,赤脚站在海滩上收起渔网。

在岘港的日常之美,或许就在于最普通的一家人中,每天往复的习惯。是熟悉的路途,是繁杂的市场,是走过无数遍的海滩,是望不尽的日落,是张嘴就能辨认的食物。

晨光微曦,海风习习,每一次日出日落,每一次三餐四季,都是生活的再一次新生。

越南之行,以此,且纪念,且暂别…

最后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