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至6月,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在高雄生活了近四个月。在这段时光里,我在工作之余走遍了台湾各地。初出茅庐的我没有高档的相机,随身携带一部三星千元手机记录下生活和旅行中的点点滴滴。多年之后,再次翻看老照片,往事浮上心头,遂提笔记录下这几段珍贵的回忆,与君分享。

一. 初见西子湾

初见西子湾是在三月里一个阳光明媚得有些晃眼的午后。初来乍到的我向台湾的同事们询问了高雄的热门景点后,得到最多的答案就是西子湾。于是乎,对高雄还很陌生的我决定把西子湾作为城市探索的第一站。春日午后的高雄温暖得有点过分,我揣着手写的路线图搭乘捷运经盐埕埔站后再转接驳公交才到达西子湾。一路上的风景早已消失在记忆深处,唯独那份高雄特有的浸润着海风的温暖一直留在我心间。这是我第一次途经美轮美奂的美丽岛捷运中转站。在此后的四个月里,我多次回到这里,每一次都忍不住驻足抬头仰望,惊叹这七彩穹顶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

提到西子湾,就不得不提国立中山大学,以及在此任教的余光中先生。老先生选择此地作为学术生涯的终点,自然有他的道理。接驳车一路驶入中山大学,美好的期待在阳光和海风中慢慢化为现实。工作的疲惫和对未来生活的疑惧随之烟消云散。校园里异常宁静,或许是太热了吧,并没有见到想象中学生穿梭的场景。我在校园里逛了一圈,在一个僻静的角落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向父母报了平安。

中山大学依山傍海,操场外围就是防波堤,这和我的母校厦门大学颇有几分相似。黄昏时分,沿着海边在校园里散步,一定十分惬意。只不过我来时正值午后,炽烈的阳光令人只想找个阴凉的地方躲起来。

顺着这条小路往上走,就能到达十八王公庙和打狗英领馆。路旁的树上繁华朵朵,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打狗英领馆是欣赏西子湾美景的最佳场所。经过一小段的攀登,秀气的英领馆映入眼帘。建筑全部由红砖砌成,门廊外的庭院里草木郁郁葱葱,花朵次第开放。在此不仅可以俯瞰辽阔的海湾,高雄市中心的天际线也尽收眼底。由于并非节假日,前来参观的游人寥寥无几。我在庭院里找了个位置坐下,闭上眼睛任由潮溼的海风吹拂我的脸颊。好久没有如此放松了,这种无忧无虑的感觉棒极了!

时至今日,英领馆早已失去了原本的作用,更多地承担著历史见证者的角色。门口红色的邮箱和印有英国国旗的台子不时提醒游人这里曾是大英帝国的领地。

在打狗英领馆外的庭院里能清晰地望见高雄地标85大楼。

夕阳西下,西子湾迎来了一天中最绚丽的时分。海面上金光闪闪,波光粼粼,缓缓驶入海湾的邮轮发出了悠长的汽笛声,彷佛宣告美好一天的终结。气温开始下降,海风中夹杂着丝丝凉意。我拿出手机,拍下了西子湾夕照之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时过境迁,当我自问台湾岁月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何处,首先想到的还是西子湾。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世界如此安详,无限的暖意飘荡在空中,沁入我心。这真是一段难忘旅程的美好开端。

二. 登临台北101

有一首老歌名叫《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其实不要说冬季了,阴雨连绵也是春季台北的标配。在台湾的四个月里,我每月都会去一趟台北,回回碰上雨天。登临台北地标101大厦就是在这样一个雨天里进行的。我们从国父纪念馆走出捷运站,老远就瞅见101一柱擎天的身影。打着伞一路摸索著走过去,路上的车流并未因为下雨而减少。我不时抬头仰望这庞然大物,刚若有所思,身后机车刺耳的笛声就将我拉回现实。我们就这样一步三抬头地来到了大楼脚下,这座通体墨绿、充满中华元素的摩天楼在这个角度看来如泰山压顶,气势磅礴。

来到台北101,自然要登顶俯瞰台北全景。我们在售票视窗买了票,排了好一会儿队才乘坐上直达观景平台的电梯。不得不说,台北101人气爆棚,排队时你能看见各种肤色的游客,听见许多陌生的语言。电梯风驰电掣,没等我们回过神来,就到达了观景平台。这里依旧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由于是雨天,我们放弃了到露台零距离俯瞰台北的机会,选择隔着玻璃居高临下欣赏城市景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101为轴心,台北其他的建筑如同侏儒般密密麻麻地簇拥在一起,绵延至远方。雨中的台北犹如一个沉睡的巨人。楼房是他的肌骨,道路是他的血管,车流是他缓缓流淌的血液,而此处则是他的心脏。在这里,城市的脉动依稀可辨。观景台的一侧,远处宜兰平原的影子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城外的青山给眼前灰暗的景色带来一丝活力。雨浠沥沥地下个不停,巨人丝毫没有活跃的迹象。天色渐晚,拥挤的观景台令我们无心一睹华灯初上时分台北的风姿。我们迅速没入人流,化作巨人血脉中微不足道的一分子。

高悬于101顶端的巨型风阻尼以及往返穿梭于观景台和底层间的高速电梯是大厦引以为傲的高科技亮点。当乘坐电梯从观景平台下降时,我抓拍到电梯显示器中跳动的数字。有图为证,高速电梯名副其实。

三. 雨中逛淡水

搭乘捷运红线从台北市中心去淡水需要很长时间,我对淡水的记忆就是从这漫长的路程开始的。我分别陪同爸妈逛过两次淡水,都碰上了雨天。因此,雨水也成为我淡水记忆的一部分。透过车窗望着雨中的台北发呆,顺便思考一下最近的人生,淡水就在红线的终点等我。
雨中的淡水别有一番韵味。地处台北一隅,中西方文化在此水乳交融,西洋建筑被具有浓浓本地市井气息的街巷勾连起来。雨水令平日里拥挤的街道宽敞了不少,打着伞在老街漫步,边选购当地的土特产,边品尝特色小吃,感觉悠闲自得。阿婆铁蛋,阿给和鱼丸是游客必点的小吃,不过说实话,它们吃起来并没有宣传中的那么惊艳。

在淡水有很多洋人的遗蹟,教堂和领事馆都用红砖砌成,明艳的色调在阴雨天里令人眼前一亮。

周董自导自演的电影《不能说的祕密》让淡水火了一把,因为片中很多场景取材于淡水的淡江私立高阶中学。我慕名而来,却发现学校不对外开放。怀着失落的心情向前走了一段路,一座和淡江中学风格相近的大学映入眼帘。真理大学拥有浓厚的教会背景,它友好地欢迎四方来客免费参观。

位于校园中央的牛津学堂采用仿古式西洋建筑风格建成,并排而立的八角塔楼是对淡江中学中著名八角楼的致敬。学堂前方有一片精心修剪的草坪,高大的树木点缀其间。

情人桥是淡水的新地标,颇受年轻人青睐。但是,想要来此参观,需乘坐公交很长时间。

淡水留给我最温暖的回忆莫过于那顿丰盛的晚餐。初次和老爸逛淡水,结束所有行程后已到饭点。漆黑的雨夜到哪里找合适的饭馆呢?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老爸有了重大发现,拉着我拐进捷运站附近路边的小巷。只见一间名为沪上人家的自助餐馆里人头攒动,生意兴隆。当我们打完饭菜坐下细细品尝时,我不得不佩服起老爸敏锐的“嗅觉”来。在溼冷的夜里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本就是件幸福的事,何况店里的招牌香煎鳕鱼好吃到令人原地飞起。餐后再来一碗口感绵密的绿豆汤,再完美不过。我们吃饱喝足,一瞅账单,物超所值。后来,我带着老妈又来这里吃了一次,老妈同样赞不绝口。

四. 和老爸的垦丁二人游

四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我和老爸一起去了趟垦丁。这个位于宝岛最南端的度假胜地一直在我的台湾旅行清单中名列前茅。读书时,电影《海角七号》让我对这个阳光明媚的地方多了几分憧憬。这次短途旅行实现了我的夙愿,却也打碎了我心中的某些幻想。
垦丁给我留下了两个不太好的印象:炎热和拥挤。春末的垦丁已经开启了夏季炙烤模式,烈日当空,户外体感温度很高,还好有海风适时降降温。由于是旅游热门目的地,这里游人络绎不绝,个别景点(如台湾最南点)甚至出现了游客扎堆的现象。
当然,除去这些快乐的烦恼,垦丁之行还是不乏亮点的。在这里,我第一次体验了台湾的民宿。我们选择了位于南湾岸边的一家名为Casa Mia的民宿。老板热情好客,而且民宿还提供专车游览垦丁的服务。我们午后入住,没等多久,向导就来民宿接我们去玩了。我们搭乘她略显侷促的私家车,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垦丁所有著名的景点跑了个遍。

声名远扬的船帆石其实比较袖珍,令我颇感失望。

位于鹅銮鼻公园内的白色灯塔造型素雅,是我在台湾见识过的最美灯塔。

龙磐公园地势开阔,风景极佳,值得一游。


一出民宿大门,就能看见南湾蓝色的大海。海边有各种水上娱乐专案供游客选择。

此外,静谧的恒春古镇,怪石嶙峋的佳乐水,游人如织的台湾最南点,波涛汹涌的南势角猫鼻头以及关山日落被我们一网打尽。我们用最快的速度领略了垦丁的全貌,这使我产生了一个错觉:垦丁是个小地方。不久之后,我将为此误判付出代价。
游玩结束回到民宿时,夜幕已经降临。老板主动提议开车送我们去繁华的垦丁大街就餐。豪车一路疾驰,感觉不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老板还有其他事情需要处理,让我们晚饭后自行返回民宿。夜晚的垦丁大街上游人熙熙攘攘,五光十色的广告招牌将这里变成一座不夜城。我们找了家牛肉面馆饱餐一顿,浑身的疲惫顿时舒缓了许多。凉爽的晚风吹得我们有些飘飘然,老爸提议我们散步返回民宿。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走就是一个多小时。我们沿着大路不停地往回走,散步逐渐演变成了长途跋涉。大概此刻人流都聚集在垦丁大街了吧,路上空无一人,只有偶尔从身边驶过的车辆使我们确信没走错路。我越走越累,突然感到腹痛难忍。坚持了好一会儿,我还是败下阵来,躲到路边的草丛里放飞自我。等终于远远地望见Casa Mia的招牌时,窘迫不堪的父子俩才长舒了一口气。

路边民居的外墙上画著“我爱垦丁”的字样,但叫苦连天的我们此时显然爱不起来。

五. 阿里山观日出

五月下旬,一位台湾的同事开车载着我从高雄一路玩到台北,途经阿里山,日月潭和九份。这趟四天三夜的旅行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若要从中挑选出最佳回忆,阿里山观日出当之无愧。
我们一行从高雄驱车北上,进入山区时下起了阵雨。汽车绕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前行,坐在后座的我感到有些头晕目眩。经过一路颠簸,我们到达阿里山主景区时天色已晚。好在雨过天晴,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树木与泥土的芳香。我们在景区里一家名为青山青的宾馆过夜,这里距离搭乘小火车的车站很近,因此即便是工作日,宾馆仍一房难求。
当晚,同事让我定好闹钟,第二天凌晨三点半起床乘第一班小火车上山看日出。经过了半天的车舟劳顿,我的身体疲惫不堪,但精神却异常兴奋。早早上床的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无奈之下,只好开启电视,在无聊的电视剧催眠下竟不知不觉睡着了。
清脆的闹铃准时将我从睡梦中唤醒,往窗外一看,四下漆黑一片。为了赶时间,我顾不得洗漱,和同事一道匆匆赶往火车站。凌晨四点的车站已然十分热闹,游客们早就排好队等待登车。我们刚找到座位坐下,火车就开动了。火车在夜幕中顺着山势缓慢爬升,睡眼惺忪的我不时望向窗外,但一切美景都藏在了温柔的夜色里。笛声长鸣,火车终于到达位于山顶的车站,天空泛起了鱼肚白。走出车厢,一阵寒意袭来,我不禁打了个冷颤。贴心的同事及时买来一杯温热的豆浆,一口气喝完后暖胃又暖心。

在同事的引导下,我们避开游客众多的地点,选择了另一处视野开阔的制高点等待日出的到来。天色渐明,沉睡中的山谷露出了真容。透过悬浮的薄雾,山谷中的景色尽收眼底。曲折的溪流和山路环抱着小小的村落,宁静而又祥和。

过了一会儿,山那边的天空被染成了金色,山谷上方的云雾随之慢慢消散。

终于,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临了。初升的太阳从山岭之后一跃而出,顷刻间,万丈光芒洒遍山谷。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大家纷纷拿起相机记录下这令人感动的瞬间。

看完日出,我们乘坐小火车原路返回。下山的路上,天光大亮,我静静地欣赏著铁道旁的山景,畅快地呼吸著山里新鲜的空气。

我们并未直接返回宾馆,而是选择中途下车步行至神木景区参观游览。途经姊妹潭,湖光山色,甚是秀丽。

参天古树遍布神木景区,置身其间仿佛回到了侏罗纪世界。

残留的巨型树桩被一层厚厚的青苔覆蓋。

游玩了一圈,回到宾馆时已过十点。意犹未尽的我在附近号称全台湾海拔最高的邮局里给读研时睡在上铺的哥们儿寄了一张木制的明信片。这份心意最终成功送达,老同学表示很开心。

六. 台东一日

旅行是我台湾岁月的常态,但独自旅行却仅有一次。离返陆不到一个月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竟仍未去东海岸眺望过无垠的太平洋。我把此事告诉了台湾的同事,她鼓励我尽快选个空闲的日子出发。于是,我决定搭乘台铁去台东走一趟。由于时间有限,我给此次旅行定了时限:一天。
出行那天阳光普照,我起了个大早,匆忙塞了几口早餐后直奔高雄火车站。工作日的车站人流不多,我顺利买好车票,时间刚过7点。和舒适的高铁相比,台铁简陋了许多,但对未知目的地的期待令我倦意全无。火车颠簸穿行于山海之间,辽阔的太平洋逐渐露出了真容。窗外不时闪过的海景和拂面而来的海风提醒着我台东越来越近了。
为了能饱览海岸线的风光,我选择乘坐台湾好行旅游专线游玩。中巴从火车站出发,没过多久就驶离了市中心。车里除了我之外,只有四五位游客。我选择了靠窗靠海的座位,一路欣赏起无敌的海景来。台东是一座沿海而建的狭长小城。旅行车顺着海岸线走走停停,我看着眼前的美景入了迷。白色的浪花缓缓地冲上黑色的沙滩,前赴后继,周而复始。远处,海天相接,浑然一体。岸边,绿树成荫,随风摇曳。不知不觉中,生活的节奏慢了下来。我心中涌起在这里住下的冲动,每天出门就能看到一片海,心情一定会好很多。可惜我只能享有一日台东,且行且珍惜吧。

三仙台是这趟旅游专线的折返点。到达景区已近中午时分,朗日高照,只想找个地方避暑。但转念一想,此刻正好游人稀少,我便顾不上吃午餐先去游玩。三仙台是一座毗邻海岸的小岛,岛上的高处有一座灯塔,而宛若彩虹的八拱桥成为了小岛与海岸相连的纽带。我顺着拱桥一路奔向小岛,桥下碧蓝的海水清澈见底。天边忽然飘来一片乌云,我刚一登岛就开始下起了小雨。没带雨伞的我猝不及防,在岛上转悠了一圈,还是放弃了登高去看灯塔的计划。当我原路返回岸上时,天空再次放晴。哭笑不得的我拿出手机,拍下了这张空无一人的三仙台标准风景照。

回程路上依旧阳光灿烂,汽车停靠在加路兰休憩区小歇。这里可谓全台东眺望太平洋最佳之地,湛蓝的大海一眼望不到边。由于地势空旷,热烈的海风吹得女生们裙䙓飞扬。四下里找不着树荫,大家纷纷撑起阳伞,寻求片刻清凉。

休憩区里安放著多个巨大的具有台湾原住民风格的木雕。其实,台东本是原住民聚居之地,他们靠海吃海,过著悠然自得的生活。

小野柳是回程路上的最后一个景点。虽然同名野柳,但它和基隆的哥哥相比逊色不止三分。这里并没有太多奇石,更像个乱石滩,比较有代表性的也就只有下图中的这种号称“豆腐岩”的石头。因为之前已领略过野柳的风采,在小野柳的景致面前我有些意兴阑珊。

回到市区,已是黄昏。有幸在旅游车上结识了一对来自深圳的闺蜜,她们特意请了年假赴台环岛游。在她俩的指引下,我在正气路水果街品尝了当地的小吃和甜品,而后便乘公交返回火车站。在夕阳的余晖中,台东这座小城尤显宁静,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纷纷打烊回家,共享天伦之乐。虽然身体十分疲惫,但我还是努力睁大眼睛,想把在台东最后的点点滴滴记入脑海。夜幕降临,台铁不紧不慢地载着我向高雄驶去,我终于忍不住打起了盹儿。在朦胧中,我又看见了加路兰的那片海,海水湛蓝如故,只是时间仿佛过去了好久好久。

七. 关于诚品书店的回忆

早在赴台之前,就已听说诚品书店的鼎鼎大名。嗜书如命的我到高雄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诚品书店。很幸运,在下班的路上正好有一家据说是全高雄最美的诚品书店。于是,这家位于三多商圈大远百顶层的书店就成了我打发闲暇时光的好去处。
和所有诚品门店一样,这家店的门面设计简约而不简单,上下两层的复式结构是它的亮点所在。然而,这一切都不是重点。诚品之所以如此迷人,最大的功劳在于其售卖的书籍门类齐全,尤其是西文图书应有尽有。如果一间书店装修精致,而售卖的书乏善可陈,那它只会沦为丧失灵魂的空壳。诚品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值得许多国内所谓的网红书店学习借鉴。
一个寻常的工作日傍晚,我会坐公交到大远百站下车,乘电梯直达顶层,跃入知识的海洋。书店内空调强劲,户外的暑气一扫而空。我会如常客般在各个分割槽先逛一圈,然后顺着台阶走上二层,从外国文学原著区的书架上取下一本上回未看完的小说,找到一个没人的位置坐下,静静地在阅读中度过接下来一小时的时光。在诚品书店,读书的人永远比买书的人多,店家却不以为意。他们更愿意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间。店内并未开设咖啡厅,爱书之人或驻足思考,或席地而坐,他们眼里只有喜爱的书本。
诚品一小时逐渐成了我下班后的小仪式。我在这里免费读完了两本英文原版小说,但掏钱购买的书却不止两本。虽然店里的书售价普遍很高,但我却心甘情愿,因为其中很大一部分花费是我对诚品所提供的休闲空间的变相回馈。

高雄的诚品门店众多,我却对大远百分店情有独钟。在某种意义上,它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远超位于台北的信义旗舰店。说到台北的诚品,我偏爱的是位于敦化南路的分店。这家24小时不打烊的诚品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息,据说也是台北辣妹出没的场所。不过,辣妹们通常只在晚间10点后才来此光顾。我去敦南店逛了多次,还买到了当时最新的学术著作。可惜的是,这家分店今年5月底就要关停了。真想再去那里转转,缅怀一下逝去的青葱岁月。

八. 寻味高雄

到一座陌生的城市生活,一日三餐是头等大事。来高雄之前,不会做饭的我担心自己会被活活饿死,但来之后我发现担心是多余的。各色餐馆遍布高雄大街小巷,更别提诸多热闹的夜市。只要你拥有一双发现美食的眼睛,你就能轻松享受美食的乐趣。
美味可口的早餐是新的一天动力的源泉。高雄各大特色面包屋最大限度地丰富了我早餐的选择。Master Fang的招牌罗宋面包,吴宝春的红酒桂圆面包,面包达人的水果乳酪面包,还有下班路上经过的Donuts的各色现烤面包都助我实现每天早餐不重样。家乐福里售卖的鲜奶和桂格麦片也是我餐桌上的常客。桂格麦片在台湾销量领先,商家开发出了许多大陆没有的口味,这对我这个桂格忠实粉丝来说真是一个福音。
正餐的选择就更多了。听台湾的同事说,许多高雄本地人没有在家做饭的习惯,宁愿选择在外就餐。和他们一样,在台期间,我也基本在外解决正餐。我不常去那些高居美食榜单前列的高阶餐厅,而是偏爱家附近那些不起眼的小饭馆,因为那里的美食更具当地特色。我经常光顾的餐馆有着诸如“乡村排骨、嘉义火鸡饭、高雄海产粥”这样朴实无华的名字。坐在临街的店里,大口地吃着喷香的饭菜,餐后再来一杯冰镇大麦茶,别提有多舒爽了。偶尔,我也会去shopping mall里的高档餐厅大快朵颐,但最为怀念的依旧是那些街边的古早味。
来高雄之后,我养成了吃夜宵的习惯。家门口就是光华夜市,这令我难以抵挡美食的诱惑。一个人住,电视节目成了排遣夜晚寂寞的方式。看电视的时候嘴巴可停不下来。盐酥鸡,章鱼小丸子,酸梅薯条,还有下班路上捎回来的Mister Donut甜甜圈,Subway的潜艇三明治,搭配上鲜榨的芒果汁,晚间的时光总显得异常短暂。当然,沉迷美食是要付出代价的。回大陆前,我测了下体重,四个月下来我共胖了十斤。
其实,台湾各地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美食,下面就让我简单分享一些尝过的特色小吃吧。

在台北眷村附近街巷里某个不起眼的小店吃到的红烧牛肉面。牛肉筋肉相间,分量十足;牛肉原汤中浇上葱油,香味顿时提升一个档次。

此为淡水街头小吃代表作之一:“阿给”。其实就是填充了冬粉的超大油豆腐,浸泡在卤汁里煮透。

红糟肉圆@九份老街

冰镇红豆芋圆@九份老街

台南标志性小吃“棺材板”。其实就是将一块表皮煎至酥脆的厚吐司挖空,填充进海鲜浓汤。

红豆豆花@台东:软糯的红豆搭配冰镇的豆花,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清凉。

米苔目@台东:其实就是粉干啦

高雄芒果恰恰的芒果冰,这盘硕大的芒果冰有一个温婉的名字:旧情人。

再回首

只有在一个地方用心生活过,你才能感受到她的温度,了解她不为游人所知的一面。宝岛台湾,与我仅一海之隔,却总令我魂牵梦萦。她曾是语文课本里的阿里山日月潭,流行歌谣里外婆的澎湖湾,也曾化作儿时大伯寄来的家书,大学宿舍楼下挂著的“哥在垦丁天气晴”的明信片。她在我最好的年华与我相逢,如今,已成为我脑海中一段段鲜活的回忆。我曾数次提笔欲把这一切的美好封存,却每每事与愿违。七年之后再回首,惊喜地发现那年那些人那些事仍带着原有的温度。希望这份成长的记忆能长驻心田,在下一个或晴或雨的春日午后给自己带去不变的感动。

——————————————————
最后,请原谅我画蛇添足,再分享一组拍摄于大高雄地区的美照。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