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总喜欢胡思乱想。
曾经无数次地反问自己,东方民族的精神是什么?东方民族的思想又是什么?
是佛?是儒?是道?是含蓄?还是理性?
每一次思考都耗费脑力,结果不能让我满意。
最后又是回到原点,回到一切的出处,让我陷入沉思,久久难以自拔。

四顾左右,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川流不许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人间百态;
每日身着正装、步伐匆匆、全神贯注,
高压的工作与生活压在我的肩上,早已让我身心疲惫,但我不能停下脚步,听听心的声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乎永无尽头,
物质生活的提升,并没有给我带来精神层面的满足与快乐。

我到底该去哪里?
让我的心得到一刻的安宁,让我能够缓一缓,看看不一样的世界,
让我从现代社会里抽离出来,回归到东方文明早已变形的本源,
放空自己,呼吸自由,
跟随着心的步伐,感悟精神世界的沧海桑田。

在我的脑海里,东方应该是白墙青瓦、木柱飞簷,
应该是小桥流水、柳絮莺飞,应该是佛塔耸立、梵音绕绕,
在绿水青山之间,用墨一般的着色,书写人间的繁华与变迁,
或许,走过千年岁月,见证历史沧桑的日本关西,
会有我探寻的答案。

很多国人来日本旅游,目的各不一样。有些人是为了马桶盖、有些人是为了电玩、有些人是为了某些不可告人的兴趣爱好,有些人是为了给逝去的动漫年华找点青春的回忆。
而我,是为了内心的平静。很多人都知道中日文化交流最盛时期为隋唐,记得某位文化大家说过,没有隋唐文化,日本文化只是一锅豆浆,加入了形同卤水的隋唐文化,日本文化才最终凝固成型。此话不假。要感受东方传统文化,离不开佛教“禅”的思想。这也是我为何将此次探寻精神之旅,选在了躲过了抗争明治天皇颁布的“神佛分离令”,躲过了二战美军大轰炸,时至今日依然储存著大量文物古蹟的关西地区。
希望诸位能从我的游记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
心静,便是归处。

广义上的关西,其实包括了京都、大阪、名古屋、神户乃至更远的姬路,由于个人喜好和时间所限,这次仅限于狭义上的关西,也就是京都、大阪及附近的奈良、宇治。名古屋及神户这些地方由于知名景点不算集中,这次就不做安排了。出发前我比较认真的做了功课,具体步骤如下:


浏览有价值的攻略和游记,先梳理一批自己感兴趣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点。


在地图上逐个标注出来,大概测算下景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景点游览耗时时间。


结合行程安排,测算景点之间距离,个人意见,每天景点最多不超过4个,超过4个时间就很赶了。


如果想去的地方太多,必须优中选优,有所取舍,确保行程安排合理性。


时间和路程确定了,剩下就是执行问题了,迈开你的双脚,好好感受关西吧!

清晨抵达京都后,把到访的第一站选定了位于京都市区东南面的稻荷大社,从京都车站乘坐轻轨到JR稻荷站下车,出了站台就看到稻荷大社了。稻荷大社全称为伏见稻荷大社,是全日本3万多稻荷神社的总社,始建于平安时期(西元八世纪) 。稻荷神是日本神话中掌管谷物和食物的神,传说时以男人形态时以女人形态出现,有时甚至会变化成蜘蛛等其他形态,而稻荷神的主要随从,就是狐狸和狸猫,所以,狐狸和猫的图画和塑像,在神社里随处可见。

稻荷大社的标志性建筑——大鸟居,这座鸟居由丰臣秀吉于1589年捐赠。“鸟居”者,类似于中国的牌坊,为日本神社附属建筑,代表神域的入口,用于区分神栖息的神域和人类居住的世俗界。 出现鸟居,则来访者要注意,踏入鸟居即意味着进入神域,之后所有的行为举止都应特别注意。经过鸟居后,便是神社的主殿及其他建筑物。

在神社里,还能见到各式各样的狐狸石像,自中世纪开始将狐狸视为稻荷神的使者,全国的稻荷神社也都几乎都以狐狸代替狛犬。稻荷神与狐狸的关系,最早出自仓稻魂命的别名“御馔津神”(みけつのかみ)。狐狸的古名为“けつ”,因此“みけつのかみ”便以谐音被解释为“三狐狸神”了。平安时期以后,工商业逐渐发达,而主管丰产的稻荷神,也开始象征财富,被工商业界敬奉。
而伏见稻荷大社,也与佐贺县祐德稻荷神社以及茨城县笠间稻荷神社并称为日本的三大稻荷神社。

稻荷大社正殿平时是有帷帐垂下,里面什么情况外面基本是看不到的,而且碰上有人做法事更是如此,正殿外有醒目的标志牌提示禁止拍照,所以大家来到这里在外面看看即可。稻荷大社位于稻荷山的山脚,稻荷山属于“东山三十六峰”最南端的灵山,海拔233米。神社沿着山修建了一圈盘山路,参观完正殿后可以沿着指示牌沿着阶梯登山。大名鼎鼎的千本鸟居就位于上山路上,千本鸟居沿着山路延绵达数公里,统一采用红色喷涂,极为壮观。

因为稻荷大神是掌管生意是否昌盛的神,因此有许多工商团体或个人来到这里祈求保祐。在回去之后,可能就赚到了钱,接着就要来还愿,所以就会在这里建鸟居以还愿。久而久之,这里的鸟居就会愈来愈多,到最后,就成了这样的景观,绵延好几公里的鸟居就在稻荷山上,如果全部走完需要三个半小时左右。而每一个鸟居也都有所不同,比较有钱的就做大鸟居,没钱的就做小鸟居,所以还有的地方会一分为二,由两条通往同一个地方的隧道所组成,如此可以容纳更多的鸟居。据说近代第一座由企业敬献的鸟居,是由日本电通公司所献。

走在鸟居之中,不时身边走过身穿和服的少女,让我的思绪时不时在现代与古代之间反复流淌,阳光投下的斑驳光影里,恍惚而不真切,鲜红色的鸟居以极近的间隔连成了一条无尽头的隧道。

很多人以为,千本鸟居指的仅仅是奥社奉拜所前面的一段,其实不是的,整座稻荷山上沿路几乎都是鸟居,有大有小,有新有旧,两个柱子正面刻有“奉纳”二字,每根柱子各一个字,用黑漆着色,柱子背后左边写有奉纳人的姓名或单位,以及地址,右边的柱子写有奉纳的日期。山路有几个分叉路口,都可以直达山顶,沿途还有些小神社,由于走完山路全程需要3个小时,我走到半路就下山了,有充足时间的朋友可以试着走完全程。

走出伏见稻荷大社,沿着右手边的道路直走,大概十多分钟的光景便来到了东福寺。东福寺是游览京都诸多寺庙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也是京都地区历史最悠久,也是规模最宏大的寺庙。建立于西元1236年,由镰仓时代伟大的政治家九条道家下令兴建,他决定把这里建一座能容下约15米高的释迦牟尼佛像的寺庙,从奈良的东大寺和兴福寺两座名寺中各取一字为名,命名为东福寺。
走在东福寺外的小巷中,秋风中透露出温暖的阳光,寺庙外的白墙搭配着黑瓦,青苔长满带有厚重历史沉淀的青砖之上,松树和柏树茂密青翠的枝叶间,一缕缕温阳折射出耀眼的光华,照在我慵懒的脸上。此时,旁边走过三三两两的行人,谁会在意一个他乡之人?身在异乡,享受着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心无旁骛,用双眼贪婪的打量著所有陌生的一切,一切……

东福寺著名的景点有三:一为方丈庭院南庭、二为开山堂和普门院庭院、三为山门。首先走进方丈庭院,方丈建于 1235 年,由于历代战火被毁,于 1890 年重建。方丈庭园于 1939 年由重森三玲先生设计的。他希望借助当代艺术的抽象建筑手法表达镰仓时代朴实的禅道。庭院共有四个庭,分别为东、西、南、北庭。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便是南庭。

这里要介绍下重森三玲先生,重森先生生于19世纪末,当时正值明治政府推行“废佛毁释”行动,对日本佛教寺院造成毁灭性打击,大量寺院珍宝被贱价卖出,庭院荒废。20世纪30年代,京都破败的寺院庭院引起了年轻的造园师重森的注意。1939年,东福寺大规模修复改造接近尾声,主持特邀重森先生重新设计方丈南庭,对17世纪方丈庭院进行重新定义诠释,一个伟大的枯山水杰作就此诞生。

上下两张照片中所展示的被苔藓覆蓋的小丘,被重森先生解释为象征“京都五山”,也称“京五山”。室町幕府根据五山之制,确定的京都禅宗(临济宗)五大寺。起初指南禅、天龙、建仁、东福、万寿五寺,足利义满建相国寺后,相国寺列入五山。东福寺在五山之中,名列第三。

上面和下面两张照片所展现的,是重森先生设计的南庭巨石石组,石组代表着中国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以及第四岛壶梁。耙过的砂石代表浩瀚大海,以风化的巨石代表蓬莱仙岛,崎岖不平的石头暗指岛屿被海浪无情的拍打。

山门是东福寺最与众不同的景点,被称之为“佛寺特色”。1952 年被认定为日本国宝级建筑物之一。山门共 2 层,高 22 米,运用大佛建筑手法建造而成,因此跻身于古老的大型宏伟禅宗寺门之最行列。东福寺自建成以来,分别于 1319 年、1334 年和 1336 年遭遇三次火灾,山门被烧毁。现在的山门是火灾发生后于 1425 年重建。1969 年,文部科学省开始对其展开大型的拆修工作,1978 年 3 月,历经八年又九个月,斥资 250 万美元,山门终于完成翻修。塔上装有相框的图画出自大君足利义持之笔。吊顶上的图案由兆殿司和寒殿司所绘制。山门前的佛陀雕像以及 16 个僧侣雕塑据说是佛僧 Teicho 雕刻而成。

何谓开山堂?开山堂是奉祀本寺‘开山’之堂。又称祖师堂、祖堂、影堂、影室。常设于佛殿前面之西方,与东方伽蓝堂相对峙。宋时,以禅林尊崇开山,故祖堂中唯置开山之像。然至后世亦于堂中安置历代住持之牌位。

东福寺开山堂供奉的,就是去世后被镰仓幕府封为“圣一国师”的圆尔辨圆大师,圆尔辩圆于中国南宋嘉祯元年(西元1235年)入宋求法,在中国江浙一带遍参名师,最后入杭州径山寺参临济宗杨岐派高僧无准师范,终得印可,嗣其法。圆尔于南宋淳祐元年(西元1241年)回国后,不仅历任日本当时各名川大刹的住持,还赢得了朝野当权者、公卿贵族、广大僧俗的拥护和信赖。圆尔及其弟子们以东福寺为中心,首先将临济宗杨岐派传入日本加以倡导,成为日本临济宗杨歧派的始祖,继荣西之后,促进了临济宗在日本的确立。除了传禅之外,圆尔还被称为“日本宋学传入的第一人”。

开山堂作为东福寺三大景观之一,同样由重森三玲先生设计,开山堂最早是东福寺开山鼻祖圆尔辨圆的庵堂,与普门院分别位于庭院两侧,一条笔直小径从双层楼门通向开山堂,将两个庭院分割开来。小径右侧是一个小型池庭,池塘上横跨一座小石桥,两边栽有粉红色的杜鹃和紫色的燕子花。小径另一侧景致却是截然不同的风格,地势平坦的枯山水庭园被耙制成日本传统棋盘格的图案。一棵树形优美的厚皮香打破了枯山水庭园冰冷的氛围,树的四周环绕着修剪整齐的杜鹃和一组壮观的龟鹤石组。

走出东福寺,已是晌午时分,用导航定位,今天行程第三站,世界文化遗产、日本国宝级古蹟——三十三间堂就在东福寺以北1.7公里。按照我的步行速度,20分钟之内就能到,而且可以穿梭京都古巷,感受下日本人家平常生活,也不失为另一种体验。话不多说,立马走起!时为正午,阳光灿烂,在东福寺门口的全家便利店买了一瓶水和一个巧克力面包边走边吃,不多时便到达三十三间堂,在这里简要介绍下这座古蹟的历史吧。
三十三间堂正式名称因为莲华王院,为日本佛教天台宗寺庙。天台宗和临济宗一样,都来源于中国,因其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台州的天台山而得名,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盛唐时(西元9世纪)由日本僧人最澄将天台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天台宗与真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直到西元13世纪,天台宗又分出了日莲宗。长宽二年(西元1164年),武家豪强平清盛资助修建莲华王院。

平清盛还是值得介绍一下的,他生于平安时代末期的元永元年(1118年),为刑部卿平忠盛之子(一说其为白河法皇贞仁的私生子)。到了平安时代末期,天皇实权已逐步被地方实力派架空,其中最有实力的为平氏家族和源氏家族。平清盛在平治之乱击败源氏家族首领源义朝,诛杀天皇重臣藤原信赖,从兵部卿兼权大纳言到正二位春宫大夫到正一位太政大臣,逐步掌控日本朝政。后忿怒于以后白河法皇为首的院政势力对其实力不断打压,亲率大军自福原(今神户)上京,发动治承政变,将以藤原基房为首的反平氏亲贵三十九人全数罢官,任命亲平氏大臣取而代之,并迫使高仓天皇退位,拥立自己的孙子,平德子之子即位,是为安德天皇,这是平氏一族的全盛时期。
平清盛也因此成为了日本历史上首个军事独裁者,也是武家政权的鼻祖。作为日本首位掌握政权的武士,平清盛不仅控制了西日本半壁江山,而且积极开展与中国南宋的贸易,开创了日本八百年军人专政的先河。日本名著《平家物语》,讲述的正是平氏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莲华王院主建筑呈南北向长方形,长度达128米,为世界最长木造建筑之一。因建筑物内有33个以梁柱隔开,因此被称为三十三间堂。殿内供奉有1001座平安时代的观音像,其中最大的一座坐姿千手观音是日本的国宝。建长元年(1249年)最初的莲华王院被烧毁,现存的殿堂为文永三年(1266年)重建。17世纪时,关白丰臣秀吉在其北邻修建方广寺时,一度将莲华王院加以合并,丰臣氏灭亡后,该院又归妙法院管理。为目前日本仅存平安末期千体观音堂形式的建筑物。

由于殿内禁止拍照,因此只能通过文字描述殿内情况。殿内为回廊式设计,1000座观音像统一坐西向东,雕刻技艺精湛,表情生动,栩栩如生,其中本尊千手观音坐像为木造11面,高约3.3米,由艺术大师湛庆所作,观音合掌站立,与前排造型各异、精美绝伦的观音菩萨眷属二十八部众立像、风神雷神像同济一堂。左右两侧各有500尊高约1.7米的金色木质观音立像,其中的一百二十尊观音像的足部有著名佛像雕刻大师运庆的署名。运庆是12世纪日本最优秀的佛像雕刻大师,曾经雕造奈良的圆成寺大日如来像。三十三间堂的最初一百二十尊观音像,是他所雕成的,其余的观音像是他的儿子湛庆与弟子所雕成,历时十七年之久才完成。经过近千年岁月后,描金和贴金部分多已褪色,露出了木质本色,但正因如此,更显出了时代沧桑感。

莲华王院又以“射箭竞技”闻名,所谓“三十三间堂远射”就是在每年离1月15日最近的一个周日进行,地点就在木造大殿外沙地。远射节据说始于12世纪中期,当时的名射手们能够从三十三间堂的北端射到南端,射程达120m。江户时期,人们从早6点开始射到次日早6点,最后按24小时内的命中率来比试高低。迄今的最高纪录是一位名叫和佐大八郎的武士在1688年创下的射出8132箭,命中率达62%的记录,可谓惊人。时至今日,我们在寺庙的廊柱上仍可以看见当年的武士们脱靶的箭痕。远射节当天门票免费。僧人们会用柳枝蘸着经连续7天祈祷的福水浇洒正殿,以求一年的安康。

醍醐寺是今天行程的最后一站,位于京都东南的伏见区,距离三十三间堂、东福寺和伏见稻荷大社有点距离,乘坐轻轨要绕开伏见山,从三十三间堂步行回到东福寺,搭乘JR奈良线到六地藏站下来,步行3分钟到东西线上车,前往太秦天神川方向,在醍醐站下车。从这里开始就要步行上坡前往醍醐寺了,大概1公里左右吧。
醍醐寺作为整座京都古城的组成部分,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真言宗醍醐派的总寺,相传由真言宗开宗祖师空海的徒孙圣宝于公元874年建立。真言宗是日本对密宗佛教的称谓,于西元9世纪初盛唐时从中国传入日本。醍醐寺位于醍醐山脚,整座山都被纳入了醍醐寺范围,面积很大,分为山下的下醍醐和山上的上醍醐。日本贞观十六年(西元874年),相传圣宝理源大师在上醍醐山上遇到山神横尾明神显灵指点,得到了灵泉——醍醐水,并建造了一座小庙以供奉准胝和如意轮两尊观音像,这就是醍醐寺的前身。
之后,由于醍醐、朱雀、村上三位天皇信仰佛教,依照醍醐天皇的愿望于延喜七年西元(907年)又建造了药师堂。直至五大堂落成,上醍醐的寺院建筑就完成了。接下来计划在下醍醐建造庙宇。延长四年(西元926年)建造了释迦堂,而后天历五年(951年)五重塔的落成,算是完成了下醍醐的寺院建筑。
很长时间内,醍醐寺得到了当时掌权者的支援,代替藤原一族掌握了大权的权门源浚房家族的人连续几代曾出任醍醐寺主持。在主持胜觉(俊房的儿子)的时期,山上和山下所有的寺院建筑都得到了彻底修缮,并在永久三年(1115年)建造了三宝院,由此确立了醍醐寺发展的基础。

由于深秋的日本天黑的很早,下午4点后天就很暗了,为了在天黑前能把醍醐寺的精华参观完毕,我把关注点放在了醍醐寺最重要的几个景点,分别是三宝院、下醍醐的灵宝馆和伽蓝(金堂和五重塔),这几个需要购买通票才能参观,山上的上醍醐就没有涉及了。
三宝院于永久三年(西元1115年)由醍醐寺的第十四代主持胜觉僧正建造的。 它是醍醐寺的本坊,历代主持居住于此。现在三宝院的大多数建筑物被指定为重点保护文物。其中可以眺望庭园全景的表书院,是采用寝殿的建筑样式的代表桃山时代的建筑,被指定为国宝,于庆长三年(西元1598年)为举办“醍醐赏花会” 由丰臣秀吉亲自设计,至今保留着桃山时代的华丽气氛。

三宝院全景由唐门、表书院、龟岛、鹤岛、贺茂三石、枕流亭、三段小瀑布、奥晨殿等组成。面对着庭院建造的表书院,虽然称作书院,但是回廊上围绕栏杆,西南角建造了泉殿,是引进了平安时代寝殿的建筑样式的别具风格的建筑物。有下段间、中段间和上段间,下段间别名又叫“扬舞台间”,掀去榻榻米可以当作能乐的舞台。上段间、中段间比下段间高出一段,可以从较高的位置俯视观看能乐和狂言。与这个表书院东侧相接的用茅草葺著屋顶的建筑物是纯净观。龟岛由枝干粗壮雄伟的五叶松覆蓋著整个岛屿,岛屿的形状宛如乌龟的甲壳,故名龟岛。这棵松树树龄达600年以上,显示出龟的“静寂感”。紧邻龟岛西侧的岛屿是鹤岛,对面左侧的石桥相当于鹤的脖子,显示出仙鹤的“跃动感”。

两位席地而坐的老人前方的三块石头,就是贺茂三石。这三块在水池的前面形状奇异的石头,对面左侧的石头表 “示贺茂川水流湍急”,中间的石头表示“贺茂川的淤塞状态”,右侧的石头表示“河水裂开水花四溅的样子”。贺茂三石对出,便是三段小瀑布和藤户石,藤户石位于庭院中心,表示阿弥陀三尊。由于被历代争霸天下的武将所先后拥有,故名“天下名石”。由于丰臣秀吉不仅修整了三宝院殿社和庭院,而且修复了五重塔、重建了金堂,竭尽全力维护醍醐寺。为了报答丰臣秀吉的恩惠,醍醐寺将他尊为丰国大明神加以供奉。

唐门是三宝院的特色之一,因为三宝院曾有出家的皇族担当主持,所以为了专门迎接朝廷来使而建造唐门,因此也称敕使门。 刚建成时,整个门被涂著黑漆,并有四个刻着菊花与桐,用金箔涂抹的巨大纹章,完整的将桃山时期的风貌保传至今,作为国宝被列入文部科学省重要文化财产名录。

离开三宝院,穿过正面映入眼帘的仁王门(西大门),就能看到广阔的下伽蓝。仁王门是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再建金堂之后,于庆长十年(西元1605年)重新修建的。在这里供奉的仁王像(重点保护文物)本来供奉在南大门,是平安后期长承三年(1134年)由佛匠势增和仁增建造,像内的墨书与帖子上面记载着尊像从南大门转移至此的经过。

金堂是伽蓝最重要的文物之一,依照醍醐天皇命令于延长四年(西元926年)建造,当时叫作释迦堂,可惜在永仁、文明年间两度被烧毁。 现在的金堂是丰臣秀吉命人从纪州(和歌山县)汤浅移建、历经秀赖时代于庆长五年(西元1600年)完成。金堂是醍醐寺的中心殿堂,供奉的药师如来坐像是醍醐寺的主佛。在金堂的中央供奉著药师三尊像(中央:药师如来;两侧的侍者: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这三尊像模仿平安初期的檀像雕刻,是镰仓初期复古作品中的佳品。 在药师三尊的左右,还有守护四方的四天王的立像。

五重塔是京都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物,为醍醐天皇敬祈冥福而由第一皇子朱雀天皇于承平六年(西元936年)动工建造,于第二皇子村上天皇天历五年(西元951年)竣工。五重塔高约38米,塔顶上的相轮约13米。相轮占塔的三分之一,给人一种安定感。五重塔这座建筑物自身不但被指定为国宝,其一层内部的壁画也被独立指定为国宝。这些壁画被认为是日本密教绘画的始祖,将两界曼陀罗的诸神和真言八祖像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其中的真言八祖空海像,是现存的日本最古老的空海画像。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晚秋的阳光渐渐低下了头,一层由浅及深的灰色笼罩在塔尖、瓦顶、树丫和碎石路上。远处,醍醐山上不时传来一阵阵寒鸦叫声,仿佛在诉说著醍醐寺走过千年的不平凡岁月,身旁,偶尔走过一两个行人,他们行色匆匆,脚步踏在石板路上,身影渐渐远去。此时,只留下我孑然一身,很想知道,这些走过的人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还想知道,他们的父辈是否也和他们一样,走过这些千年磨砺的碎石路,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和身旁的佛塔、古殿相比,人又是多么的渺小、脆弱,脆弱的似乎不能在世上留下片言只语。而这条路伸向远方的路,却都是我们不可逃避的归宿。

抵达京都后终于好好吃了一顿、睡了一晚,养足了精神,今天的目的地是京都东面的“祗园”地区,祗园本是佛教用词,在梵文中意思为““祇树给孤独园””,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 憍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用大量黄金购置舍卫城南祇陀太子园地,建筑精舍,请释迦说法。祇陀太子也奉献了园内的树木,故以二人名字命名。今天的目的地就是把祗园一带的景点全部“扫光”。
有些人说京都的公交车比较方便,但我并无同感,祗园附近地铁站也不太多。所以,我选择了步行,从酒店所在地——四条大宫步行几公里到祗园。为了赶在旅行团之前,我一大早便出门,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终于来到了第一站,位于音羽山上的清水寺。幸好,人非常的少。


清水寺最早起源于宝龟9年(西元778年),僧侣延镇上人在音羽山瀑布参拜观音而开山,延历17年(西元798年)由武将阪上田村麻吕奉恒武天皇之名督造而成。据闻阪上田村麻吕先祖为中国东汉汉献帝玄孙刘阿知的后裔,为躲避司马氏的迫害来到日本,数百年后其后裔繁衍出阪上、锦小路、内藏、大藏、林家等数十氏,其中最著名的就数阪上氏。阪上田村麻吕最有名的征战,便是征讨虾夷人,最终将东北奥羽地区并入日本,被天皇封为首任征夷大将军。据说他身高五尺八寸,形同巨人。但据最新考古,古日本五尺八寸,仅相当现在的1.45米……所以,可见古代日本人被称为“倭人”所言不假。阪上田村麻吕以十一面千手观世音菩萨为本尊建立了寺院,又因音羽泷的清澈而命名为清水寺。

从五条通走上清水阪,左手边出现的是经书堂和善光寺堂。一般习惯在经书堂前的“重轻石上进行洗手参拜,然后来到善光寺堂前安置的“摇头地藏”中,听说在这里祈祷恋爱成功非常的灵。穿过仁王门向左手走去,就会看到成就院和弁天池,向右手走过三重塔便是经堂和田村堂。在大殿入口处摆放有“弁庆的锡杖和高木屐”。大锡杖重90公斤,铁制的高木屐重12公斤。据说是平安时代著名武将武藏坊弁庆所用。

清水寺三重塔是日本最大的三重塔,高约31米,从京都街上可以经常看到,自古以来就是清水寺的象征。建立于847年,现在所见的三重塔是江户时代的1632年重建。供奉著大日如来像,四方的墙壁上画著真言八祖像、天花板、柱子等五彩缤纷的密教佛画、飞天、龙等,被列入日本重要文物。

清水寺最重要的景点,便是正殿前面扩充套件向外的“清水舞台”,由410多块桧木地板占地面积约190平方米。离悬崖下的基石大约有13米高。在日本,把在晴朗的地方登场的事做为“踏桧舞台”的表现。在日语中,清水寺的桧舞台是不准确的,其实这个舞台是在特别法会僧侣向观音塑像参拜所用。

从正殿伸出的“清水舞台”高约13米,相当于四层楼高。正殿建在音羽山陡峭的悬崖上。这是被称为“悬架”的日本传统建筑工法,通过将巨型的木构造成格子状,即使在陡峭的悬崖上也能构造出高抗震性的结构。支撑舞台的是地板下建造的18根柱子。使用树龄400年以上的榉树,所有主结构木材长度约12米,周围超过2米。这种将木材组合在一起的构造被称为“接缝”,类似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一个金属钉子也没有使用。现在所见的“清水舞台”是西元1633年,由第三代德川幕府将军德川家光兴资重建的。
日本有“从清水的舞台跳下”的谚语,这句话表达了决心以从悬崖上张开的清水寺正殿的舞台上跳下来的觉悟来执行事物的决心。可惜这次来到清水寺,恰逢为迎接2020年东京奥运和2025年大阪世博会,清水舞台进行封闭性维修,无缘在舞台上一睹京都美景,有点可惜了。但也没什么,想来有机会看到正处于维修状态的清水舞台,也是另一种体会。或许也让我,有另一个理由再来一次吧。

沿着清水寺外的清水阪走出不多远,右手边便是久负盛名的三年阪二年阪街道。三年阪和二年阪,据说得名于这段坡道是通往祈求平安生产的子安塔(泰产寺)的参道,再加上日文读法中的生产平安“产宁”和“三年”发音接近,因此三年阪也被称为产宁阪。阪道两旁保留着完好的古代建筑,大部分都以售卖纪念品、清水烧和小吃为主。清晨的三年阪和二年阪显得异常的宁静,商铺还没有开门营业。走在石板路上,恍如又回到了江户时代的京都,一起都显得如此平静和安宁。

三年阪有一间星巴克,开设在小木屋里,日本式的装饰风格。清晨饥肠辘辘的我一眼瞥见后,急不可待的走进,打算一试日本星巴克摩卡是何滋味。日本服务员用一如既往的良好服务态度接待,日语并不熟练的我用英语完成了交易,一杯摩卡、一块巧克力司康为我注入了足够的热量和能量,让我又元气满满继续旅程。话说回来,从清水寺一路跟着我到星巴克,同样单独出行的中国美女,你是打算搭讪认识我吗~哈哈哈哈







言归正传,清晨刚刚开门的高台寺游客并不多,园丁还在拿着花洒给树木浇灌,鸟鸣声在园林中此起彼伏,刚刚散去的雾气给葱绿的园林增添了一丝莾然之气。高台寺位于东山灵山之麓、八阪法观寺东北。正式名称为高台寿圣禅寺,也可以称为鹫峰山高台寺,属于临济宗建仁寺派。

高台寺始建于庆长11年(西元1606年),是关白丰臣秀吉去世后,其夫人北政所出家后,为祈祷丰臣秀吉冥福而建。北政所是对关白长房夫人的尊称,其本名叫宁宁。宁宁可以说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一位传奇女子,在丰臣秀吉还是织田信长手下一名普通足轻时,身为武士之女的就嫁给了他,可谓是“下嫁”。丰臣秀吉在得到织田信长赏识平步青云后,宁宁运用自己善于识人的长处推荐了很多人才,同时积极协调丰臣秀吉和前田利家以及德川家康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丰臣秀吉崛起,宁宁功不可没,将她称为战国时代的第一女政治家并不为过。
但最为遗憾的是,宁宁终生不育,没有为丰臣秀吉生下子嗣。身为关白的丰臣秀吉,直到年老都没有后代。最让宁宁伤心和失望的是,秀吉不仅逐渐对她冷落,而且秀吉的小妾浅井茶茶,竟然在秀吉去世前数年,为秀吉生下了唯一的儿子丰臣秀赖。这个孩子是不是秀吉的骨血,至今依然有很多历史学家表示质疑,可以肯定的是,宁宁同样对秀赖的血统表示质疑,而且正因为秀赖的出生,导致秀吉最早指定的接班人,也就是宁宁的外甥丰臣秀次不得不自尽。秀次自尽成为了丰臣家家臣分裂的开始,也让宁宁对茶茶和秀赖产生了巨大的成见。


没有宁宁的政治支援,小屁孩丰臣秀赖又怎能坐稳江山呢?和本身就是贵族出身的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不一样,下层士兵出身的丰臣秀吉并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身边的家臣都是通过丰臣秀吉的战功和宁宁的政治手腕团结在周围,宁宁对秀赖模棱两可的态度,最终让本是丰臣家坚实的支持者加藤清正和福岛正则等武将,在决定丰臣家与德川家康命运的关原之战中,转投德川家康阵营。
在秀吉死后,宁宁没有运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维护丰臣家,我觉得有几个原因,一是对秀赖是否是秀吉骨肉表示质疑;二是对茶茶飞扬跋扈的性格十分恼怒;最后一点,也是对曾经患难与共,但花心的秀吉表示失望。作为一个性格刚烈,做事果断的女子,这一点或许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既然打下江山的人都没了,又何必为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女人和孩子守江山呢?

而高台寺的修建,多少也要拜德川家康所为,高台寺建于1606年,已经是关原之战后6年了。既然在决定丰臣家和德川家命运的关原之战中,北政所没有表态支援丰臣秀赖和茶茶,导致石田三成代表的丰臣家战败,德川家一举成为天下霸主,德川家康多少也会对这位昔日上司的原配夫人客气一点,这也是笼络人心的一种姿态吧。
为了让北政所出家后能安享晚年,德川家康不惜重金修建高台寺,以最高规格修建寺所,还大手笔地将伏见城内北政所的居所、茶室统统迁移到寺内,使得落成后的寺所异常华丽宏伟。数百年来,寺内经历过多次火灾,寺内的佛像、建筑大多付之一炬,仅留下开山堂、灵屋、茶室的伞亭与时雨亭等还可以一窥高台寺初建时的建筑之美。

在高台寺的灵屋,至今储存著画有桃山时代华丽莳绘的楼梯台阶以及佛龛等。这些莳绘作为高台寺的莳绘广为人知,因此,其他采用同样技法绘制的、或画有类似图案的莳绘一般也被总称为“高台寺莳绘”。
“高台寺莳绘”画面优美,同时给人以崭新的感觉,在以黑漆为底色的平莳绘(平面莳绘)上巧妙地结合绘梨地(在漆上埋洒金银粉之后再涂上清漆并推光的技法)、针描(用针刮描线条的技法)、描割(用金银粉描画周围,以留出的空白来表现树叶经脉等线条的技法)、付描(先用漆描画线条,再洒金的技法,用来表现图案的丰满)等技法绘制而成。很遗憾的是高台寺很多莳绘装饰的殿堂没有对外开放,只能看到部分华丽的装饰。

清晨,山上游客无几,空气冷冽。只有一名年近7旬的女士作为志愿者,和我一起站在山顶。虽然游客不多,但老人依然十分热情,不停的用日语解释茶室和宁宁当年的故事(我估计是),可惜我日语还没到完全能听懂的地步,只能微笑向老人表示感谢,老人也向我微笑回应。站在鹫峰山顶,远方的京都景观一览无余。此时此刻,我在想,当年的北政所是否也站在这里,眺望京都的灯火阑珊,回忆和爱人奋斗一生共同打下的江山。
穿过为人所熟悉的宁宁小道后向右转,沿着指示牌往前走,没多远便是八阪神社。八阪神社是日本全国约三千座八阪神社之总本社,建立于齐明天皇2年(西元656年),也就是唐高宗李治登基那年。八阪神社在西元1868年之前一直叫祇园大社。最出名的是祭祀活动,叫袛园祭。袛园祭与东京的神田祭,大阪的天神祭并称为日本的三大祭。
1868年,明治天皇为抬高神道教在日本的地位,打压佛教势力,颁布“神佛分离令”,祇园大社由此改名为八阪神社,其名字沿用至今。按照旧日本的社格,八阪神社属于官币大社,由日本皇室和宫内厅供养。

今天八阪神社有祭祀活动,听说是日本著名的歌舞伎演员松本幸四郎(松隆子之父)要将市川染五郎之名转继给孙子松本金太郎。一大早扮演神社女祭司的小姑娘们便身着平安时代神社祭服,将净手用的圣水、新鲜采摘的松枝和擦手用的手巾准备就绪,毕恭毕敬的站在大殿入口恭迎大驾。歌舞伎在日本相当于中国的京剧,松本家族承袭市川染五郎之名已有数代人,其家族在日本影响力不可谓不小。很多粉丝也一大早守候在外。趁著时间还早,我还是先逛逛神社其他地方。

八阪神社为何名气那么大,因为祭奉的主神是与天照大神齐名的素染鸣尊。传说他斩杀了八岐大蛇,还剖开蛇尾发现被称作“草薙剑”的天丛云剑。这把剑与八咫镜、八尺琼勾玉名列日本“三神器”,是日本皇权传承的重要宝物。
神社本殿采用了橘黄色,是日本神社的标配颜色,屋顶大斜簷翻挑着浪尾,缀金朱红框架交划著净壁。大殿正面由一重重帷幔遮蔽,透过缝隙隐约可见殿内陈设。大殿沿着屋簷垂下几道挂铃索,绳索用麻绳编织而成,游人将硬币投入钱箱后,用力抓住绳索左右甩荡,挂在绳索顶端的铃铛便会发出声响,这个意味告诉神明有新的祷告来了,希望神明保佑。

将近中午,市川家族成员终于来了,前后左右围的水泄不通,身穿和服的松本三代人在祭司指引下款款走来,当代市川走在了最前面,后面是前代市川,松本幸四郎和孙子,小孩是95年出生,年仅13岁,长得还算清秀。身边一众女粉丝尖叫不息,貌似没看见松隆子出现。也是,歌舞伎传承有严格规定,只传男不传女。

时间也差不多了,该去建仁寺参观了。从八阪神社西门出来会经过西楼门,西楼门建于1497年,也有600年历史了,西楼门虽然不是八阪神社的正门,但也算是神社的标志性建筑,大门正对祗园大街,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跟随着导航指引,穿过接踵摩肩的祗园大街和花间小路,不一会就到了建仁寺。和神道教色彩浓厚的八阪神社相比,建仁寺整体风格古朴素雅、素壁原木,让游客的心瞬间宁静下来。

建仁寺是临济宗建仁寺派的总寺院,始创于镰仓时代的建仁二年(西元1202年),征夷大将军源赖家(源赖朝之子)于京都洛东鸭河畔创立建仁寺,授命荣西为开山祖师。翌年六月,荣西设定台、密、禅三宗兼学的道场,创立真言院和止观院,融和此三宗而形成日本的临济宗,寺名即当时的年号,山号为东山。传到第十一代长老,另一位禅宗大师兰溪道隆的时候,改为临济宗道场,并一直流传至今。

走进本坊便看到日本“国宝”——风神雷神屏风,由17世纪著名画家表屋宗达所绘,并被视为其晚年最成功的作品。传说当年风神雷神图屏风是作为供奉品被捐献给了建仁寺的分院妙光寺。而后,妙光寺住持去建仁寺当住持,所以屏风一并转移到建仁寺。有一种说法认为,风神雷神图屏风就是释迦三尊像。所谓释迦三尊,就是在释迦牟尼佛的左右协侍放置别的佛像的一种佛像安放的方法。如此来看,风神便是文殊菩萨,雷神则是普贤菩萨。而释迦牟尼佛像则是存在于中间无限延展的金色之中。自从风神雷神图屏风被评为“国宝”后,便被京都国立博物馆严格保护起来了。即便建仁寺是屏风的收藏者,一年也只被允许对外公开展示60天。我们现在看到的风神雷神图屏风,其实是精确复制品。

沿着回廊走进方丈,大堂面前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枯山水庭院。这是在庆长四年(西元1599年)由惠琼由安艺地区的安国寺移建而来。前庭有枯山水样式的“大雄苑”,早期的景观并非今天看到的如此,1934年室户台风发生后,当时整个前庭都被毁坏了。在那之后经过了6年才终于恢复,当时还请了建造庭院的专家加藤熊吉来重新修建庭院。现在从前廊望去,以背后巍峨的法堂建筑为背景,点缀以古柏苍松,蜿蜒的白沙如同大海,簇拥出海上几座陡峭的山石——没有了身边无数喧嚣的游客,枯山水庭院似乎终于恢复了它应有的神采,因为极度抽象所以可以化身万物,其浩瀚处宛若得窥整个宇宙。

沿着方丈庭院回廊步至北庭,便可见开山堂。开山堂原名护国院,古时称兴禅护国院,为开山祖荣西禅师的入定塔(墓地)。目前不对外开放,长满青苔的庭院内,开山祖亲手植下的菩提树如今依然繁茂。

方丈庭院背后还有若干个庭院,皆以苔藓闻名,其中还建有一座典型的茶室。所有的这些庭院互相连通,所有的房间也一律开启供人观赏,游客极少极清幽,有一种说不出的大气疏朗。

沿着庭院的庭院风格由现在的建仁寺管长(佛家等一宗一派之长)亲自指挥建造。管长用石头来表现海面中的漩涡。无论你从哪一面看去,都感觉是在看正面。位于庭院中央的三个石头被称作“三尊石”,代表了佛家的释迦三尊像。

这是关西之旅最舒畅的一天,一大早在酒店附近租了一辆自行车,今天终于摆脱步行了,让两条腿好好的舒展一下!京都清晨的空气十分清新,天空湛蓝,阳光明媚,这又是一个好天气。有好的天气,就有好的心情!在职场上摸爬滚打一段时期后,独自一人能够在异国他乡享受这样难得的假期,心中那种自由放飞的感觉,是别人无法理解和体会的!
金阁寺、龙安寺和仁和寺都位于京都北区,其实都在一条路上,可以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游览,非常适合自行车出行。沿着马路,迎著微风,向着朝阳,骑着自行车,我飞快的奔驰在京都的马路上,心也伴随着飞驰而飞驰。所有的压力、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厌倦,在此时此刻,都像风一样,吹过我的耳朵和头发,飞往身后,一切都变得不重要了。
人生难买一轻松,这一时刻,我是自由的。其实到每一个地方旅行,我都很喜欢把当地的人文历史搞清楚,免得浑浑噩噩,到此简单一游,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说道,像日本这样受汉化比较深、历史遗蹟储存比较好的国家,更是如此。

说起金阁寺要讲讲足利义满,足利义满为室町幕府第三任征夷大将军,法号:鹿苑院殿,因此,金阁寺也被称为鹿苑寺。足利义满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是“聪明的一休”里的幕府将军,10岁继任征夷大将军,永和四年(西元1378年)移居京都室町,正式称室町幕府,他被看作是室町时代的开创者,结束了日本南北朝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成为室町幕府最盛期的缔造者。
1401年,足利义满以“日本国准三后源道义”为名,遣使赴明朝请求通商,建文帝封义满为“日本国王”。 在使者返回日本之际,明朝发生燕王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变。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足利义满再次遣使赴明,明成祖要求足利义满对日渐猖獗之倭寇进行抓捕。义满献倭寇首领20人,受到明朝封赏,明朝赐足利义满“日本国王”金印一枚,足利义满回书自称“日本国王,臣源义满”,正式承认日本为中国藩属国。有明一朝,中国一直是日本的名义宗主国。

1397年,西园寺家将京都北山的“北山第”献给义满。义满以舍利殿为中心建立山庄,称为“北山殿”。1420年,根据义满的遗言,北山第被改为禅寺,以义满的法号“鹿苑院殿”来命名为鹿苑寺,并请来梦窗疏石进行名义上的开山,山号则为“北山”。

鹿苑寺最为人所知的,在于金阁(舍利殿),舍利殿修建于1398年,最初只有顶楼部分以金箔装饰,昭和25年(1950年)7月2日凌晨,学僧林承贤(当时21岁)放火烧毁金阁(舍利殿),国宝足利义满坐像、伝运庆作的观世音菩萨像、春日佛师作的梦窗疏石像等10尊木像被烧毁。林承贤在后山切腹自杀但存活了下来。其母被警察传唤,在回家途中于保津峡自杀身亡。这个事件成为了三岛由纪夫名著《金阁寺》的题材。

重建金阁,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村田治郎牵头,根据明治37-39年间解体修理时制作的图纸、照片、古文书等资料为基础,于昭和27年(1952年)3月22日开始重建,于昭和30年(1955年)10月10日举行了落成仪式,前后耗时3年。1987年,金阁寺对外壁金箔进行换新,共使用金箔20多万张。

沿着林荫小道走进金阁寺,首先看到一个池塘,池塘名为“镜湖池”,池塘中布置有多个鹤岛、龟岛等小岛,在道教中,龟与鹤是长寿多福的象征。庭院中有一处禅意尤为浓厚的景致:龙门瀑。其中一块大石头代表鲤鱼试图逆流而上,象征著为往生极乐净土而付出的不懈努力。这个瀑布位于金阁后方不远处,在一条用来指引游客游览的石砌小路旁,但起初观瀑的地点是在庭阁式两层建筑天镜阁之上,天镜阁的顶层与金阁的第二层通过架在湖面上的回廊连线在一起。

金阁寺所在的池塘中央有一个狭长的小岛,小岛名为“苇原岛”(Ashihara—jima),为仿照西芳寺庭院中三岛最南端的小岛而建成。在小岛的另一侧还有另一个三石石组。石组的这种排列在日语中被称为“三尊石”,被认为是菩萨及左右的佛教三尊。

从金阁寺出来后,骑着自行车沿着马路右侧一路下坡,大概10多分钟就来到了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古蹟——龙安寺。龙安寺是此次日本之行我极为在意的一个景点,因为龙安寺中的枯山水——方丈庭院,世界闻名。

临济宗属于禅宗南宗五大流派之一,唐宣宗大中八年(西元854年),临济义玄大师在黄蘖希运禅师处学法33年后,在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兴建临济院,传播黄蘖希运禅师倡导的“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理念,这一门派被称为临济宗。以后又分出杨岐派、黄龙派,这两派后来都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 南宋时期,因为杨岐派传人大慧宗杲的影响力,使得临济宗成为禅宗与汉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宗派。1187年,日僧明庵荣西将黄龙派引入日本。1246年,中国僧人兰溪道隆东渡日本,又传去杨岐派禅法。日本镰仓时代禅宗24派中,有20派出于杨岐派系。京都北区的很多寺庙,都属于临济宗。而龙安寺,就属于临济宗杨岐派妙心寺流,妙心寺流是目前日本临济宗最大门派。

龙安寺建立于宝德2年(1450年),为室町时代应仁之乱东军大将细川胜元所建,1467年应仁之乱时龙安寺被烧毁。长享2年(1488年),细川胜元之子细川政元重建该寺,1499年,一座全新的方丈落成。现在的方丈堂是当时将西源院的方丈堂改建而成的。方丈庭院据传为室町后期画家相阿弥(号松雪斋,能阿弥之孙,艺阿弥之子,为足利义政的近侍)所作。

许多历史的偶然,造就了声名远扬的龙安寺枯山水庭园。走进庭院,在寺庙方丈前一片矩形的白砂地上,分布著5组15尊大小不一的石块及大片灰色细卵石。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石组以苔藓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纹。同心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看是白砂、绿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纯色,从此物的色系深浅变化中可找到与彼物的交相调谐之处。而砂石的细小与主石的粗犷、植物的“软”与石的“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态等,又往往于对比中显其呼应。因其属眺望园,故除耙制细石之人以外,无人可以迈进此园。而游客则会坐在庭园边的走廊上——有时会滞留数小时,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龙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义。

京都大学科学家曾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通过对称计算发现,龙安寺庭园内5组岩石之间的轴对称线组成了一棵分出枝桠的树的图案。此前曾有研究发现,人脑会利用抽象的对称线来获取对事物形状的认识。科学家认为,人在观看龙安寺庭园时,会无意识地通过岩石间的对称“看”到这棵隐藏的树。 对比计算发现,随机摆放的岩石无法产生这样的图案。这棵树的“主干”经过方丈的中央附近,即传统上观看庭园的地点。后人曾对龙安寺庭园这5组岩石的含义提出了多种猜测,但这些象征的说法并不能完全解释该庭园带给人的视觉愉悦感,更不易解释为何对相关文化并不了解的游客也为之所吸引。科学家认为,人脑潜意识中看到的这棵树,可能是龙安寺庭园神祕美感的重要原因。

庭院中的石头到底代表什么?或许是感官世界?空白的空间代表虚无?或许石头代表的是激情、欲望、妄想,这些情感会成为人通往开悟之路的绊脚石。或许庭院不带有任何象征意义,抽象的美引领着我们走进冥想的世界。其实,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那么重要,先放一下吧。眼前的庭院,蜻蜓盘旋在白砂之上,轻轻停靠在石头边缘。太阳在天空中翻滚,树枝黑压压的影子穿过饱经沧桑的围墙和一望无际的白砂,一只鸟伴随着沙哑的低鸣飞过空地。既没有善也没有恶,唯有现在。

从龙安寺出来后继续向西骑行,经过立命馆大学,就来到了仁和寺。仁和寺同样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由宇多天皇于仁和二年(西元886年)建立,2年后落成,是日本真言宗御室派的总寺。真言宗是日本密宗佛教的一支,也就是俗称的“东密”的一支。西元8世纪,日本空海法师(也就是陈凯歌电影“妖猫传”里的日本和尚)入唐跟随慧果大师学习密宗佛教,返回日本后于京都东寺(教王护国寺,全称为“金光明四天王教王护国寺祕密传法院”)传播密宗佛教,故称之为“东密”。而仁和寺,也因为后来后宇多天皇和诸多皇子皇女在此落发出家,逐渐成为皇家御寺,因此仁和寺又称为“御室御所”。

正门名曰二王门,与知恩院三门、南禅寺三门并称京都三大门,双层、五间、两进,全木结构,甚是雄壮。建筑单体表面的油漆大多已脱落,更显得古朴凝重。大门西侧之一尊,闭嘴赤手空拳,称吽形金刚;东侧之一尊,张口左手持金刚杵,做愤怒状,称阿形金刚。二王门由德川幕府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所捐建。

穿过正门——二王门,就是白砂铺地的参道,左手边靠近二王门处为仁和寺本坊,入口处为本坊表门。表门为典型的和式建筑,表面涂抹金漆,雕工精湛,制作严谨,恢宏大气。正门上方有菊日徽章,代表着过去的皇家寺院历史。

在平安和镰仓幕府时期,日本天皇在仁和寺出家和退位后,仍然在此操纵朝政,在与朝廷公卿的激烈斗争中,不少皇室成员在仁和寺被逮捕处置,例如后白河天皇时代的崇德上皇就是在此地被后白河召关白藤原忠通、平清盛、源义朝逮捕,流放至赞岐(今香川县),后来仁和寺在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等守护大名掀起的应仁之乱中全数烧毁。可以说,仁和寺的历史,就是一部日本中世纪的宫廷政变史。
得益于日本皇室的倾斜,仁和寺在东密中地位崇高,历代寺院住持皆由皇子出家的法亲王担任,后来又从御室派中衍生出广泽御流、西院流、保寿院流、忍辱山流、传法院流、华藏院流等派。御室派在全日本有寺庙1200余所, 并协同各寺派经营京都专门学校及东寺中学校,以教育门下僧侣。仁和寺的“御寺”地位,直到明治维新后,第三十代寺院主持,纯仁法亲王在排佛狂潮中还俗,才从此结束。

镰仓幕府时期,将京都御所内的紫宸殿、清凉殿迁至仁和寺,成为现存所见的金堂和御影堂,其中以国宝金堂为最。这里的部分建筑的屋顶遵循皇家规格,由桧皮铺成。
桧木仅见于北美、日本与台湾,因其质地细而结实,内含许多油脂,略香无辛味,耐朽力高不易腐朽,成为建筑的高档材料,日本古代将桧木树皮切成45-60公分的长度,从屋顶下方一片片错开距离茸上去,然后用热油炒过的竹钉来固定,总共要铺60-70层,每隔二十年需要重新换铺,因而造价非常昂贵,属于皇室专用。而金堂屋顶则屋顶从丝柏树葺改为本瓦葺,是桃山时代皇宫建筑的典型风格。
禅的精神与皇室风格相融合,造就了仁和寺独一无二的特殊景观。

偏东处的建筑为宸殿,御殿、白书院、宸殿、敕使门围成的区域是本坊南庭。紫宸殿境内的庭园景色殊胜,洁净的白砂铺地,并用竹耙修划成线条简素的川流状,砂地四角简单的种植了一些龙柏、橘树和樱花树,树下只是苔原,十分干净、整洁。遇到枯山水就下雨,筑山、池泉、雅松翠柏等点缀其间,其中配以大小不一的15块石头分别放置在5处,加上苔藓的点缀,抽象化为海、岛、林,幻化出另一种境界,看似简单之极,但是不管从庭园的哪个角度看去,15块石头中总有一块石头是被挡住的,在这长度为25米,宽仅10米的园子里把日本人追求虚饰意境美凌厉尽致地体现出来。这里也得名“空庭”,使人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由有限进入无限,达到一种“空寂”的情趣。

图中所见的五重塔是仁和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江户时代初期,知名度极高,被诸多影视作品取景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它通过易于理解的形式,具备了诸如“从下至上每层屋顶的大小几乎都相同”等江户时期五重塔的样式特征。可以说这是展现江户时期时代感的最佳素材。

宸殿之西为黑书院。黑书院之南、白书院之西为一片露地,地表当然还是苔原,零散放置了几块山石,此类庭园成为苔庭,枯山水的一种。露地主景观还是枫树与樱花,苔庭的中心设有石灯笼一座。看如今,樱已谢、枫初红,尤是一年春华秋实变更之刻。

灵明殿之西、宸殿之北是本坊之菁华—北庭。北庭亦为枯山水庭园。借景是北庭的一大特点。站在黑书院北侧回廊向西北,是北庭的最佳观赏点。庭内的池泉、树木、墙角的飞涛亭,墙外的中门、五重塔,由远及近,层层叠叠,欧阳修作蝶恋花,庭院深深几许,或许便是此意吧。

二条城全称为元离宫二条城,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幕府将军——德川幕府在京都的行辕所在,德川幕府的大本营在江户,也就是今天的东京,二条城是德川幕府来到京都时居住的地方。为何称为二条城?因为京都最早的城市规划和今天的北京一样,围着城市中心一环一环往外扩大。北京的核心是紫禁城,外环为二环、三环等等;京都的核心是京都御所,外环为二条、三条等等。一条住的是天皇,那么隔壁的二条住的便是德川幕府将军。
1600年,绰号“狼獾”的德川家康在决定日本统一的关键之战—关原之战中击败拥护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的西日本大名,取得了全日本的统治权。1601年,德川家康下令西日本的大名贡献人工和建材,修建二条城,历经2年不懈之功,二条城建成,德川家康首次入住二条城,并在这里获得了天皇授予的“征夷大将军”称号,德川幕府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1867年,德川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也正是在二条城的二至丸御殿,将政权“奉还大政”于明治天皇,并向全日本大名宣布德川幕府就此结束。
历经400年沧桑的二条城,见证了德川家的兴衰成败,也见证了近代日本的变革和崛起。
1994年,二条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记为世界文化遗产。

由于北区和中京区距离不太远,所以游览二条城和金阁寺、龙安寺、仁和寺安排在同一天。从仁和寺出来已经下午一点,骑上自行车跟着导航,继续穿梭在京都的内街小巷,不过30分钟,就来到了二条城,本以为游人不会很多,但没想到并不算少。二条城的规模虽然不如中国的紫禁城,但城墙、角楼、护城河一应俱全,带给人的感觉与中国皇宫的华丽感觉有所不同,视觉压迫感从不同的方面提现出来,更多的是一种庄严气氛。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大守门,现在看到的大门修建于1662年,据说当初修建城池的时候,就像现在这样带有撸门(带箭楼的二层建筑),宽永年间天皇巡幸二条城时,为了他人不从二楼看天皇而修改为一重门。

穿过东大守门,踩在由细砂铺垫而成的内路上,便来到了唐门。日本很多宫殿和寺庙内都铺有细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很多寺庙同时也是贵族的私家庭院,为了避免被暗杀而铺砂在路,有外人进入踩在砂上便会发出声响。德川幕府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统一日本,也没有真正铲除所有不服从其统治的大名,像萨摩藩和仙台藩,对德川家族根本没有真正的心悦诚服。为了避免被忍者刺杀,二条城所有的路面都铺垫细砂,即便忍者武功再好,踩在细砂之上也会发出声音,警卫马上就能发现。
唐门是二至丸御殿的正门,屋顶前后设有唐破风(类似唐代抱厦结构),屋顶没用瓦和铜,而是采用了桧柏树皮,通过图片可以看到雕刻有寓意长寿吉祥的松鹤和松树,瓦钉贴金,雕梁画栋,气派非凡,每一处细节都追求极致完美,彰显出德川幕府的权威与不凡,是不可多得的建筑珍品。

走过宏伟壮观的唐门,便来到二之丸御殿,二之丸御殿是二条城最大的单体建筑,由东南向西南呈雁字形布局,通过走廊将6栋建筑物连线起来,作为城内唯一保留至今的御殿建筑,这里被文部科学省指定为国宝。进入这里需要脱鞋,工作人员对游客管理较为严格,神态中充盈著对御殿的崇敬,多处提示禁止使用拍摄器材进行拍照,而且来回穿梭于游客当中,既然管理如此,我也只要收起自己的单反,老老实实跟随人流游览参观。
二之丸内共有33个房间,其中最大称为“远侍之间”,面积据说有1046.1平方米,分为一之间、二之间、三之间、若松之间和敕使之间,是各地大名藩主和朝廷敕使等候征夷大将军接见的场所。二之间的屏风画著猛虎和豹,象征著将军家的威武;敕使之间是将军接见天皇朝廷使者的地方,朝廷的敕使坐在上座,将军坐在下座,以示名义上的君臣之礼。
这里面的障壁画值得介绍一下,二之丸内共有障壁画3600多幅,其中很多是宽永时代(1624—1645,相当于中国明朝末年)的作品。其中1016件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宽永时代的障壁画由以德川家为资助者而活跃的狩野探幽的狩野派绘制,这些作品主要是为了迎接1626年后水尾天皇巡幸二条城,而对二之丸御殿改造时所绘制。
二之丸御殿还有一个特别之处便是黄莺走廊,当有人在二之丸的走廊走过时,木板会发出如同黄莺啼叫般的声音,这是锔子与打入支撑地板的横木上的钉子发生摩擦而产生的声音,用作有外人进入时的预警。

御殿之外便是庭院,二之丸庭院由江户时代著名的茶艺大师、园林设计师小堀远州所设计,他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开创了日本庭园艺术的新格局–借景式庭园,即借助庭园之外的自然风光来映衬庭园的布局。宽永3年(西元1626年),后水尾天皇行幸二条城时,天皇女婿,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对二之丸庭院进行了一部分改修,新增建的行幸御殿、中宫御殿、长局等包围的中庭式庭园,在池塘中建造了御亭,作为书院造庭园的二之丸庭园被称为代表神仙蓬莱世界的庭园,又被称为八阵庭院。

眼前一片绿意盎然的庭院风光,其实也经历过岁月的荒废与摧残。明治维新后,随着德川幕府15代将军德川庆喜被废黜迁往东京。二之丸庭院树木凋谢,池子枯竭,庭园景观彻底荒废。大政奉还后,二条城逐渐改变所管,在宫内省管辖后进行了5次以上的改修,作为离宫的迎宾馆式城堡使用。昭和14年(1939年)被指定为名胜,昭和28年(1953年)被指定为国家特别名胜,作为文化财产之一储存至今。

深秋的日本太阳下山很早,西斜的阳光直射庭院之中,对映出松树的苍劲、流水的清澈,以及园林的曲回游荡,一回游式水庭院,水面曲回、泉流清澈,水池沿岸布置有湖石,形态豪华、搭配合度。水庭的周边植有高低错落、组合有致的各类树木和植物,水面、植物和湖石等相映成趣,庭院风格相对粗放,具有一定的力量感,但是,对于某些区域性的水石和植物的处理和安排又不乏细腻和严谨的搭配方法,与周围的建筑群有着和谐的呼应。二之丸御殿的宫室建筑体态秀美、尺度宏阔,园林内绿化与建筑物相得益彰。
伴随着西阳,脚踩在细砂之上,踱步于庭院之中,思绪缓缓浮现,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都已化为一钵黄土,只留下让后人敬仰的丰功伟业,和说不尽的前朝往事。幽幽古情,内然而生。

前往银阁寺参观是在参观完二条城后,本计划是参观二条城后先去京都御所(天皇在京都的皇宫),再去银阁寺的,因为这样安排会顺路很多。谁知到了京都御所才知道,那几天都要关闭修整。既然这样,就绕开京都御所,直接去银阁寺参观了。
银阁寺在国人心目中,可能没有金阁寺名气那么大,我最初也是这样认为,觉得既然参观了金阁寺,那就顺带把银阁也看了吧。但参观以后,觉得银阁寺确实是值得一来,而且值得慢慢品味。
银阁寺位于京都左京区,东山脚下,属于临济宗相国寺派,临济宗的由来和发展在前文已详细描述,在这里就不重复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古都京都文化财产之一”,银阁寺走过了600年的不平凡岁月,而说起银阁寺,不能不提它的建造者,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

足利义政是金阁寺建造者,室町幕府全盛期打造者——第 3 代将军足利义满的孙子。义政最为值得一书的,是恢复了被其父亲足利义教中断的中日两国贸易。但在文化上,足利义政还是有很大建树,他本人是一位佛教信徒与文化爱好者,庇护艺术者与文化人,与庭师善阿弥、狩野派画师狩野正信、能乐者音阿弥等人结交。童年时期目睹了父亲被暗杀的残酷现实,让他始终对政治无法抱有热忱,渐渐将精力投入到宗教当中,宁愿让自己沉浸在对艺术的热爱之中,而逃避大饥荒和财政问题。政局不稳最终在1467年引爆了波及京都的全面战争,史称“应仁之乱”。
足利义政早有计划在东山之麓修建宅邸,但“应仁之乱”的爆发使他不得不中止。1482年,足利义政通过向民众增收临时税金和课以劳役推进东山殿的建造,1483年,他搬到了这里,以便视察施工情况,然而,直到1490年足利义政逝世,最后的观音殿依然没有完工。经过长达8年的建造,这座建筑物终于完工,就是如今著名的银阁。
延德2年(西元1490年)2月,为了供奉义政的化身菩提,将东山殿改为寺院,后作为相国寺的末寺,创立为慈照寺。寺号来自于义政的法号慈照院。

慈照寺的庭园里有石庭,沙石在地上耙梳出优美的弧线。禅师梦窗疏石是这种艺术的开创者,梦窗疏石是日本临济宗高僧,俗姓源,字梦窓,为宇多天皇九世孙。他一生不求名利,不进权门,精研佛法,大扬禅风,曾被朝廷敕赐七大国师尊号,称“七朝帝师”。

慈照寺观音殿(后叙简称为“银阁”)的建筑形式是木造的二层式楼阁建筑,在锦镜池的岸边方向朝东。于长享3年(1489年)举行了上梁仪式。屋顶为宝形结构、柿葺,在顶端安置有铜制的凤凰雕像。
银阁一层称为“心空殿”,为8个榻榻米大小的佛间。佛间铺的是地板,天花板为汇集在一起的方格型天花板。一层的北半部的前方铺的是6张榻榻米,里面为南北并列布局的3榻榻米大小铺着地板的两个小房间。上层称为“潮音阁”,与一层不同,为禅宗样式的佛堂风格。柱间为东西南北各为3。内部为没有进行切分的1个房间,安置著观音菩萨坐像,四周有缘和围栏。二层的内部为铺着地板、方格型天花板的1个房间,靠西边设定有须弥坛,观音菩萨坐像(洞中观音)面向东面安置。上层的建筑样式以禅宗样为基调,从江户时代以后,万治元年(1658年)发行的《洛阳名所集》等文献中,开始出现“银阁寺”这样的叫法。

东求堂(とうぐどう)建于文明18年(西元1486年)。房簷为疎垂木,建筑骨架使用了舟肘木。东求堂虽然是足利义政作为持佛堂来建造的,但是样式上则是住宅建筑的要素较强。佛间的正面设定了须弥坛,在坛上安置了阿弥陀如来的立像。佛间的拉门贴着白纸,当初曾则为狩野正信执笔的十僧图。东求堂与同仁斋的名字是义政从横川景三提供的候补当中选中的,东求堂出自于“东方人,祈求向往西方的世界”(六祖坛经),同仁斋出自于“圣人一视而同仁”(韩愈)。

说起银阁寺的园林设计,善阿弥不得不提,他是“河原者”出身,指的是日本社会最底层的贱民,传统上指从事遭人歧视的“不净”职业之人,例如屠夫、杂役和处理尸体的人,也包括给屋顶盖茅草、涂灰泥、挖井和疏通池塘的人。15世纪,在这个社会底层中已涌现出精通造园记忆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山水河原者”。据说,善阿弥对立石和树木的排列有独到眼光,擅长将贵族寝殿庭院尺寸缩小以应对有限空间,却丝毫不会给人留下狭窄或拥挤之感。

漫步在参观之道,细细感受一花一草一水带给你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尺寸之间,方丈之外,尘世间的烦恼早已抛之脑后,世间万物兴荣衰败,不过一笑尔,何足挂心留意。净土之庭,静心之处,无我便是有我,无物便是有物,无为便是有为。在冥想中,体味禅意心学,这便是银阁之旅带来的最大感悟。

严格来说,洛北并不是京都正规的行政区称号,由于京都参照中国唐朝洛阳城规制建造,因此,京都城北的区域,自古以来被称为洛北。这片区域基本以山区为主,距离京都市区是有一定距离的,穿过洛北山区,离日本第一大湖琵琶湖就不远了。由于远离市区,环境优美,自古达官贵族就在此修建离宫别墅和寺院,今天要参观的琉璃光院、三千院、鞍马寺和贵船神社,可以说是我精挑细选,优中选优的景点。
清晨六点多起床,匆匆洗漱后从宾馆出发,在四条大宫地铁站搭上地铁,经过几番地铁、轻轨换乘,终于抵达轻轨终点——八濑比睿山口。出站举手一看,早上七点半。虽已日出,但时值晚秋,清晨的比睿山脚依然寒气逼人,举目四望,周围只有我一人,连轻轨站口的店家都没开门。穿越一条略显湍急而清澈的溪水,跟随指示牌指引,沿着一条宁静的沥青小路,便来到琉璃光院门口。

一排沁透时光沾染的竹排,层层叠叠爬满青苔的青瓦,早已被岁月磨去棱角的大石,伴随着清晨摇曳的绿树和鸟儿的鸣叫,一切都显得如此安宁祥和。直到看清木门上的字条,我才知道,原来琉璃光院要9点才开门。这意味着,我还要在门外寒冷的天气里呆上一个多小时……没过多久,一个日本老人走了过来,也是想参观琉璃光院,和我寒暄几句得知要九点开门后悻悻离开。再过了一会,几个台湾人也来了,本来好心告知对方几点开门,结果人家爱理不理,看来弯弯对同胞不是很友好哦~
九点正,木门缓缓开启,我当仁不让第一个买票进入。门票为2000日元,是这次关西之旅门票最贵的景点,附带赠送一个袋子,里面赠送一只签字笔和一张佛经,供游客抄经所用。虽然距离比较远、门票比较贵,但事实证明,这座远离京都老城的景点确实物有所值。
琉璃光院最早是京都望族及政治人物田中源太郎的别墅,明治天皇时期由太政大臣三条実美命名为“喜鹤亭”。20世纪20-30年底对建筑进行了大修,由知名建筑师中村外二与造园师佐野藤右卫门对别墅重新设计。直到2005年正式转为寺院,法名为“无量寿山光明寺琉璃光院”,属净土真宗东本愿寺派的寺院之一。因庭院中青苔的绿意、院内光影缤纷,得名为“琉璃光院”。

晚秋的红叶绚丽夺目,令人心驰神往。沿着清晨被露水洗涤的石阶拾级而上,参道两侧长满有100种以上的红叶树木,如果秋天来到这里,树林编织出锦绣斑斓的红叶美景,令人心驰神往。登楼而上,在二楼转角处小坐片刻,近享鸟语花香,远眺比睿山晚秋胜景,感受大地的宁静。

二楼内厅是最著名的拍摄点,作为当天第一个进入内厅的游客,眼前的景色令我惊艳的难以言喻,虽还没有深秋红的耀眼的枫林,但红黄绿相间的颜色搭配,更显出色调搭配的多样,完全纯粹的将眼前渐变的枫叶呈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让人应接不暇,这样无以阐述的画面感,是琉璃光院所带来最完美的窗外。席地而坐,环顾四周各种枫叶深浅不一,红叶如火黄叶如金,参差错杂织在绿绒底上,映在面前的地板上光华如琉璃般变幻。室内此起彼伏的喀擦声,没有交谈的声音,都想尽快在下一组游客入座前,摄入心目中最美那一张画面,如此可遇不可求之机会,当好好把握!

缓步而下至一楼,瑠璃庭外,完全由瑠璃色的青苔覆蓋,表现出净土世界的安宁祥和。穿过庭院青苔的涓涓细流,勾画出一道优美的曲线。面对这片窗外的景象,我保持安静端坐的姿势不想移动,同一个房间,从每个窗户望出去,都有不同的安宁静谧。室外与室内的景象完美融合在一起,又成了另一幅风景。。或许当抛开门框后它也会是一处颇为美丽的画面,但依旧觉得在门框之中的感觉更优雅许多。它不需要特意的诠释,也不需要非常讲究的摆弄,有时杂草丛生方得其本。因庭院中青苔的绿意、院内光影缤纷,命名为“琉璃光院”,可谓当之无愧矣。只道天机浅,绿是未忘尘,山间一滴雨,荡涤天地心。

沿着石阶而下,此时在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等候进入参观,实在很庆幸自己来的够早,虽然早起有点辛苦,但在最安静的时候感受到了琉璃光院清晨的美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下一个景点,是位于大原的三千院。三千院距离京都市区有点远,这里过去琵琶湖也就一个小时左右。从琉璃光院去三千院,是此次关西第一次坐公交车,照着百度地图走了半天怎么都找不到公交站,就在无奈之时,一名估计是做保安的日本老人走了过来,当我用蹩脚的日语告诉他我要去三千院后,老人主动拉着我的手

提起天龙寺,自然就联络到创始者足利尊。足利尊本是镰仓幕府北条氏门下武将,但武士阶层对北条氏的独断专行早已深感愤怒,转而支援天皇。正庆二年(1333年),足利尊氏受镰仓幕府之命出征,受后醍醐天皇之命明确宣布讨伐镰仓幕府,一举攻下京都六波罗府,灭亡镰仓幕府,建立建武政权。但重新掌权的后醍醐天皇仅仅把武士视为获得权力的工具,试图恢复贵族公卿的利益,这样的态度必然导致武士强烈不满。建武二年(1335年)七月,借着打败北条氏复辟,足利尊氏率军占据镰仓,拒不回京。建武三年(1336年),代表武士利益的足利尊正式起兵反抗天皇,拥持明院统丰仁亲王为光明天皇,正式受封为征夷大将军,在京都室町开府。后醍醐天皇逃入深山建立南朝,于历应二年(1339年)去世。足利尊氏得知后醍醐天皇驾崩后感慨万分,虽然起兵推翻天皇,但正是当年与天皇相见,让他坚定了推翻镰仓幕府的决心。可以说,不到万不得已走投无路,足利尊根本不可能谋反。
同年冬,为了吊唁和纪念天皇,足利尊捐献出位于岚山的庄园,邀请国师梦窗疏石主持建立天龙寺。为了解决寺院建造资金短缺问题,足利尊恢复了与中国元朝中断的贸易,派遣贸易船天龙寺船。这就是“天龙寺船派遣计划”。康永4年(西元1345)天龙寺最终落成。

建成数百年来,天龙寺遭受较大火灾先后有八次,其中以文安四年(1447)和应仁二年(1468)所遭灾害最大,直到天正十三年(1585)接受丰臣秀吉援助之前都未能复兴。其后由于得到秀吉的支援得以顺利复兴,但由于文化年间遭遇大火,重建过程中恰逢元治元年因“蛤御门之变”成为长州军营,在战火中再次被烧毁。以后,经过历代住持的不懈努力,寺院逐步得到恢复,明治九年(1876)成为临济宗天龙寺派大本山。但是翌年根据明治政府土地令,不仅岚山约53公顷被收缴,整个龟山、嵯峨约4平方公里的平地也被上缴,形成现在的天龙寺仅有10公顷,相当于过去十分之一的格局。

天龙寺最为有名的景观,当属“曹源池”无疑,曹源池的名称是从国师给池子泥时池中出现写着“曹源一滴”的石碑而得名的。保留着约700年前的梦窗国师作庭当时的面貌,在中央的曹源池巡游的池泉回游式庭园,也是收割了相隔大堰川的岚山和庭园西面的龟山的借景式庭园。庭园的全貌还残留着宽政11年(1799年)发行的秋里离岛的《都林泉名胜图会》中描绘的景象。从方丈看的曹源池中央正面立2张(件)巨岩作为龙门的瀑布。龙门瀑布是模仿中国登龙门的典故,配置鲤鱼石,与通常的鲤鱼石被放在瀑布下方,相对的,这个石头被置于瀑布流动的旁边,表现为龙的途中的身姿的珍奇的身姿。

宇治是京都府南部的一个市,从京都坐火车30分钟便到,自古以来就是连线奈良和京都的通路──宇治川的渡河地点,作为交通要道经济十分繁荣。今天的宇治名气在外,很大程度在于这里的抹茶十分出名。但对我而言,还有其他的事物,比抹茶更值得我追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京都古建筑群有机组成部分,这里一共有其中2处重要文化遗址,一处是平等院,另一处是宇治上神社。这里,也是世界名著,有日本红楼梦美誉的《源氏物语》中宇治十贴的故事舞台。今天来到这里,就让我追寻一千年前,紫式部的创作历程,感悟平安时代日本文化、宗教和建筑的别样之美吧。

平等院前临宇治川,远对朝日山,背山望水,位置极佳。最早是在日本贞观年间,由嵯峨天皇第12子、官至从一位左大臣的造园家源融修建别墅。其后,阳成天皇、宇多天皇、朱雀天皇都先后在这里修建别墅。长德四年(998) 摄政和太政大臣藤原道长得此地重构园宅,并由其长子,藤原赖通改建,最终营造完成平等院。在藤原道长与藤原赖通父子执政的50年里,藤原家族达迎来了权势最盛的时期,而平等院,无疑是当时藤原氏权倾朝野的见证之一。

而作为文学爱好者,藤原道长对当时的女流文学作者紫式部与和泉式部颇为庇护,据闻,如果紫式部不出席内里的作文会便会催其参加在藤原道长别墅,也就是平等院举行的和歌会和作文会。一般认为,藤原道长是名著《源氏物语》的第一读者,当时总是催促女官紫式部要原稿阅读,据闻是期待着以自己为原型的贵族登场,可以说,平等院也见证了世界名著《源氏物语》的诞生。
而平等院的标志性建筑,非凤凰堂莫属。凤凰堂在平安时代建造之初,因用于供奉“阿弥陀如来”塑像与52尊“云中供养菩萨像”而被称为“阿弥陀堂”,后因为“阿弥陀堂”外型似欲振翅而飞的禽鸟,在中堂脊沿更有两只尊贵象征的金铜凤凰像,在江户时代逐渐被称为了“凤凰堂”。由于藤原氏倾尽全力精心制作,凤凰堂体现了平安时代日本最顶级的建筑、绘画和雕塑水平,堪称国宝中的国宝。建成近一千年来,虽然寺院的其他部分早已损毁,但其主体建筑——凤凰堂却奇蹟般地躲过了无数次战火和自然灾害,没有出现过大的损毁,时至今日仍然保留着最早建成时平安时代的样貌。

站在凤凰堂前,似乎根本不觉得时间的飞逝,不管从何角度打量,总有一种看也不够,意犹未尽的感觉。或许这就是凤凰堂的魅力所在。日本建筑经过了飞鸟奈良时代大量吸收来自中国唐朝的风格样式后,经过平安时代的消化吸收逐渐形成了带有自身传统文化特色的风格。可以说,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是中日建筑上的一个分水岭。

而作为中国人,似乎对这座建于一千年前平安时代的平等院凤凰堂有更多的亲切感。凤凰堂与我们日常所见的日式建筑完全不同,完全没有装饰性的蟇股、桧皮萁、还有唐破风。而是原原本本采用了早期和样建筑以及唐代建筑中最常见的做法,比如中间对称、柱上用斗拱,柱间用柱拱。甚至连它的举折,都是非常典型中式的,具有一条优美的、向上弯折的曲线——即便把它放到中国的名胜古蹟里,也完全不会有丝毫的违和感。

受中国唐朝皇家园林和佛教影响,日本平安时代产生了净土园林,采用明显的轴线序列和水池前景。平等院可谓是唐风最为鲜明的一所日本寺院,有着很中国的中轴对称结构:东西轴线一贯到底,轴线东面为小御所院落,前为开阔的广庭,广庭前为水池,池底铺玉石,岛岸卵石洲浜式,外岸条木桩折线式,水中筑中岛。中岛正中构凤凰堂,凤凰堂前立石灯笼,凤凰堂后架桥屋,中岛北筑小岛,两侧架以反桥和平桥,中岛南架小桥与北桥相呼应,形成十分完整的轴线布局。仿自中国唐朝样式建造凤凰堂,平面和立面中轴对称,皆似凤凰;中金堂、翼廊楼,斗拱层叠,飞簷高翘,正脊雕凤,仿佛凤凰展翅,被奉为古建的经典。这是唯一保留下来能够缅怀华丽藤原摄关时代的珍贵建筑,全日本无出其右者。

沿着湖边小路,走进了凤翔馆博物馆。凤翔馆博物馆是2014年,对平等院凤凰堂进行“落架重修”时,为储存和记录文物保护情况而兴建的博物馆。目前供奉在凤凰堂中的52座云中供养菩萨像,有一半也就是26座放在博物馆内。“落架重修”主要运用在木质建筑方面,意思是将整个建筑按照部件进行拆分,替换掉损坏的部件再重新组装。只要不是发生结构性的改变或者替换掉绝大多数部件,那么建筑的原真性还是有保障的。像前面看到的三十三间堂、金阁寺、清水寺、天龙寺等,全部都是在原件损毁之后重建的,只有平等院凤凰堂,是建成以来从未遭损毁,而只经历过几次落架重修。像东亚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由于木料使用寿命有限,通过“落架重修”的方式,可以大大延长木结构建筑的使用寿命,这也是凤凰堂可以成功跨越近千年的时光留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前往东大寺初访是在抵达奈良后,参观完奈良博物馆正仓院特展后的晚上。奈良给人的感觉非常舒服,东大寺、兴福寺、春日大社、奈良博物馆都在缓坡之上,距离并不远,而且树木葱郁,古蹟云集,漫步其中令人倍感舒心。在JR奈良站旁的购物大街吃完晚饭,沿着缓坡慢慢的向东大寺走去。
初冬的日本夜晚寒风已起,但眼见树木仍然苍绿,马路上行人稀少,游客也游玩完毕。走在马路上,只有偶然驶过的汽车,三三两两跑步的青年,见到最多的,是奈良公园的鹿。鹿并不怕人,车辆遇到也要先让鹿通过,稀疏的路灯并不能完全照亮公园的全部,黑夜中,鹿的鸣叫声此起彼伏。沿着石板铺成的小路,听着风刮过路旁高大的松树发出的哗哗声,远方几盏明灯若隐若现。在漆黑的夜晚,为前行的我,指明了方向。
眼前便是东大寺的正门—南大门,大门始建于西元760年,宽约50米、高约25米,体积宏大,气势不凡。大门内部空间开阔,用几根巨柱构建而成的框架撑起整座建筑,巨大的梁枋穿插其中,组成了建筑的骨架。斗拱结构体积也非常骇人,层层叠叠达到七重之多,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今晚的初访就先到这,明天白天再来一次正式的拜访吧。

正式参拜开始!还是先介绍下东大寺吧。东大寺是日本华严宗大本山,又称大华严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属于南都七大寺之一。作为古奈良的历史遗蹟的组成部分,东大寺于199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华严宗同样源出中国,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发源地为西安的华严寺。

从侧门进入,穿过长廊,当第一眼看见东大寺大佛殿时,依然被这座宏伟的建筑所震惊!笔直的石板路尽头,大佛殿巍然矗立在石台之上,游人在其面前,如同蝼蚁般渺小。大佛殿为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木造单体建筑,比中国故宫的太和殿还要硕大。对这一点,很多中国人并不认同。现在的大佛殿宽57米,深50.5米,高46.8米。比宽63.96米,深37米,高26.92米的太和殿要短一些,但是高度几乎是太和殿建筑本身的两倍,单从体量上说,应该是大佛殿胜出的。西元753年,唐朝鉴真和尚历尽艰辛东渡日本,在大佛殿前临时建造的戒坛向圣武太上皇等僧俗授戒,大佛殿西侧的戒坛院即是鉴真和尚平时传授戒律的场所。
说起大佛殿的建筑风格,很多人以为这是8世纪建造时的初样和原品,其实不是,现在看到的这座大殿,已经是一千两百年来的第三座了。
第一座的建筑风格完全参照了中国唐朝样式,大佛殿面宽十一间,无论是屋顶上两端堪称唐代高等级建筑标志的金色鸱尾,还是柱头的斗拱,柱间的柱拱,都明确无误地属于大唐最正统的建筑风格。但很可惜在建成300多年后的治承四年(1180),源赖政奉命举兵,兴福寺、东大寺众徒与三井寺的众徒联手抗击,终被击败,东大寺大半毁于兵火。
第二座重建于镰仓时代,由中国明州(现在的宁波)的建筑师陈和卿,历经十几年的艰苦劳作终于重铸大佛并重修了东大寺大佛殿。重建尺寸没有变化,则很明显充满了南宋“大佛样”风格,在柱头使用了“插拱偷心”、只向前伸出华拱而无令拱的做法,同时并没有使用任何的柱间斗拱——大佛殿这时候已经从原来正统的北方抬梁式建筑,改成带有中国南方福建浙江一带民间特色的穿斗式建筑。战国时代的永禄十年(1567),发生三好、松永之乱,大佛殿再次被烧毁。
第三座,也是目前这座,在高僧公庆上人奔走之下,于元禄五年(西元1692)修复完工,尺寸明显缩水变窄,只有七间开间,建筑本身由水平横向变成了高度纵向发展,使得整个建筑的气质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时候加入了巨大的唐破风装饰,在保留了奈良时代金色鸱尾和镰仓时代“插拱偷心”特征以外,又在柱间大量使用了“一栌三斗”的支撑结构,同时还将建筑顶部的支承结构完全换成了日式X衍架和小屋组技术。这时的大佛殿,已经完全演化成一座江户时代的日本风格建筑。

步入大殿,便是当年举全日本之力兴建并名扬海内外的毗卢遮那佛,起铸于天平十九年(西元747),至天平胜宝元年(西元749)始成,系现今日本最大之铜像,前后共计260万人参与工程,关西大学的宫本胜浩教授以平安时代的《东大寺要录》为参考尝试计算,当时建造大佛与大佛殿的建造费用换算成现在货币则需要4657亿日元!大佛坐高15米,如果加上台座,高约十七米。台座上有千瓣莲花,每瓣线刻释迦佛像,呈现莲华藏世界图。大佛虽经数度修缮,仍储存奈良旧观。一千多年来因天灾和战乱而数度修复,大佛的腹部及莲花座的一小部分是仅存的原物,头部为江户时期,身体部分大部为镰仓时期修补。
台座的莲弁上雕刻的是华严经表现的世界,是平安时代遗留下来的重要历史遗产。大佛于昭和33年(1953年)2月8日,以“铜造庐舍那佛坐像(金堂安置)1躯”指定为日本国宝。数次考古发掘中,从基坛上发掘出的狩猎文银壶、蝉形鏁子(锭)、金佃庄大刀及镇坛具、大佛殿前的八角灯笼、灌佛会本尊——诞生释迦佛像等,都与大佛同期建造,据说出自于造东大寺司之手。卢舍那佛深受唐代美术作品的影响,匠心独运,气势雄浑,金色生辉。

参观完大佛殿,沿着殿由细碎的小石铺成的里参道,便是东大寺二月堂,堂号罥索院。二月堂依山悬空而建,经常被人们与京都的清水寺相提并论。每年三月,“取水节”(也称“修二会”)传统活动期间的二月堂也必将成为日本各大电视台竞相报道的物件。“修二会”始于752年,由良弁高徒实忠创立。节日期间,僧侣们取若狭井水供奉二月堂的主佛十一面观音,祈祷世间太平和农业丰收。取水节让二月堂声名远播,也正是取水节让两次都幸免于东大寺大火的二月堂于1667年时灰飞烟灭。如今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二月堂是1669年时由幕府将军德川家纲重建。二月堂主佛十一面观音是祕佛,没有对外开放,据说连练行众(僧侣)们都看不到。阳光映衬下的二月堂和远处奈良街景融为一体,古都的安宁与佛堂的寂静让时光停留,仿佛回到一千年前。

正仓院,是此次关西之旅的最大收获,没有之一。
正仓院之名,最早始知于其珍藏有中国唐朝经日本遣唐使、留学生流入日本之珍贵唐刀,心中对正仓院之向往油然而生。
或许冥冥之中缘分已至,在京都车站等候前往稻荷大社电车时,与中国驴友无意攀谈之中,得知正仓院宝物对外展出,内心沉寂已久的平静,如同投石击入池塘,再次泛起阵阵涟漪。
一场无意之中规划的关西之旅,
就这样,注定与正仓院结下不分之缘。
天意,或许便是如此。

正仓院,位于奈良东大寺北部,为公元7-8世纪盛唐时期,日本天皇储藏宝物之所,全仓分为北仓、中仓和南仓,珍藏有来自中国唐朝、朝鲜新罗王国,甚至印度、波斯等地珍贵文物,共计超过9000件,其中最为珍贵的,便是中国唐朝文物,很多已是存世孤品。由于属日本皇室所有,一千多年岁月里,正仓院宝物从未对外展出,只是静静收藏于内廷,供王公贵族欣赏。
转机始自二战日本战败,日本天皇宣布为凡人,解散华族院。1946年,原奈良帝室博物馆(今奈良国立博物馆)举办正仓院特展,首次向民众展出数十件正仓院宝物。全日本民众闻之无不风靡,在二战刚刚结束,社会百废待兴之时,数百万人蜂拥而至,一睹千年皇家宝物风采。
一次特展,就这样成为了首届展出。
从1946年至今,72年里,正仓院展举办了70届。9000多件文物,仅仅展出了5000多件,每件展出过的文物,原则上10年内不得再展,从无例外。
这也意味着,每一件你亲眼所见的珍贵宝物,
或许是你人生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其相见。

今年是正仓院展第70回,时逢整数,意义非凡。此次共展出国宝56件。其中,北仓10件、中仓16件、南仓27件,以及3件圣语藏。
赶到奈良时已是下午4点,天色将沉。匆匆将行囊放在旅馆,马不停蹄步行前往数百米外的奈良国立博物馆,本以为人已不多,但没想到居然人山人海,从排队买票到进入博物馆居然耗时近半小时,其盛况实乃国内博物馆之罕见。由于展览严禁拍照,此次参观没有留下一张实物照片。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次展览的重中之重,有着“中国最美铜镜”之誉的唐代平螺钿背八角镜(上图海报右侧),此镜为青铜镜身,红色琥珀作为花心,施以螺钿花纹,玳瑁、贝壳镶嵌出宝相纹等花鸟纹样,其间又镶嵌绿松石和青金石等细片,制作工艺尽显繁复奢华。参观群众纷纷掏出准备好的放大镜,隔着玻璃瞻仰,发出感叹之声。虽然语言不通,但日本人对中国唐朝的向往溢于言表。
另外一件展出重器同样来自中国——玳瑁螺钿八角箱(上图海报左侧),宝物通体用玳瑁龟甲制成,上面用夜光贝镶嵌成连珠纹和鸳鸯图案。八角箱的盖子上装饰著唐草花纹,莲珠纹将其区分为八块区域,内饰雌雄鸳鸯图案。不少民众为了看的更加仔细,往宝物凑的太近而撞到了玻璃,工作人员立即上前将玻璃擦拭干净,绝对不让玻璃留下灰尘和面板油印。不少日本民众在参观完盛唐宝物后,双手合十,连连点头,口中唸唸有词。
此次展出的宝物还有唐宝相花纹云头锦鞋、锦紫绫红臈缬絁间缝裳、新罗琴、沉香木画箱、经书等文物。但其珍贵性,实难与平螺钿背八角镜、玳瑁螺钿八角箱相媲美。
日本宫内厅和文部科学省,把展览的核心位置,留给了中国唐朝文物。身为一个中国人,在异乡看到储存如此完好的珍贵宝物,看到他国民众为之风靡向往,内心感受难以言喻,既充满自豪,也带有感慨与忧伤。


走出博物馆天已全黑,馆外便是奈良公园,以散养鹿闻名。走过喂养人身旁,大部言普通话,与博物馆内形成鲜明对比。心中不解,为何参观唐朝宝物以日本及他国人为主,国人并不热衷,反而不远万里与动物合影,此为何意?
第二天明,动身前往正仓院实地参观,穿过东大寺,走过枫树林,可见正仓院牌,沿着小路前行进入由宫内厅皇家警察看守的院中,终于看到正仓院实物,走过1300年,由木搭建而成依然矗立不倒,心中感慨再次悠然而起,中国若有正仓院宝物该是多好,此次赴日,已无遗憾矣。

希望更多国人通过我的游记,了解正仓院,瞻仰中国珍宝。正仓院展出时间没有固定,一般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期2周左右,如想及时了解展出时间,可浏览日本宫内厅或奈良网址。
小鹿虽可爱,宝物更无价。
宫内厅正仓院网址://shosoin.kunaicho.go.jp/
奈良国立博物馆网址://www.narahaku.go.jp/

旅行小TIPs~





行程





全程9天:
Day One:上午,广州—

深圳—

香港—

大阪,大阪城公园、丰国神社、道顿堀。
Day Two:上午,大阪—

京都,稻荷大社、东福寺;下午,三十三间堂、醍醐寺。
Day Three:(京都)上午,清水寺、高台寺、八阪神社;下午,平安神宫、永观堂。
Day Four:(京都)上午,金阁寺、龙安寺、仁和寺;下午,二条城、银阁寺。
Day Five:(京都)上午,琉璃光院、三千院;下午,鞍马寺、贵船神社。
Day Six:(京都)上午,西本愿寺、天龙寺;下午,长寂光院、嵯峨野竹林。
Day Seven:京都—

宇治,平等院、宇治上神社;下午,宇治—

奈良,正仓院展。
Day Eight:(奈良)上午,春日大社、东大寺;下午,药师寺。奈良—

大阪。
Day Night:大阪—

香港—

广州。
行程圆满结束~









签证





这个其实是最不是问题的问题,去日本旅游个人是没有资格申请办理签证的,必须要有资质的旅行社代为办理才行,按照规定是需要提交一定金额的银行存款证明的。很多人为了图省钱,选最便宜的签证套餐,花100多块给旅行社,然后其他证明自己跑。我是选择了多花点钱少折腾,在淘宝上搜了下,选了家评价不错的旅行社,花300多块买了个套餐,只要提前把一些表格照片之类的填写好准备好拿给旅行社,其他的东西就交给旅行社摆平,结果前后一星期就收到了签证,非常快速。





机票





很多人觉得去日本机票会很贵,我本来也是这么想的。之前提前搜了下广州直飞大阪关西机场的机票价格,打折优惠单程都要2000多~来回就没了5000,这笔开支明显是不必要的,所以我又搜了下香港飞大阪的机票价格,结果发现不是一般的便宜~况且适逢广州到香港高铁开通,从广州到香港只要1小时左右,双程来回才1000多(廉价航班),反正3个半小时没东西吃也没什么,飞机餐本身也不怎么好吃,果断决定从香港走,把省下的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哈~





注意事项





1.转机,从内地到香港坐飞机,不需要准备港澳通行证,但必须提前把电子行程单打印出来(如果来回都经香港,来回机票电子行程单都要打印出来,以防万一),坐高铁到了香港西九龙站后就要过关了,这时候香港安检会要求出示电子行程单,证明你入境香港是为了转乘飞机离境,而不是逗留。此外,从西九龙站转机场轻轨,最好提前兑换点港币,轻轨单程价格为105港元。

2.抵埠,京都是没有机场的,只能先抵达周边的大阪、名古屋或更远的神户,再去京都。航班最多的是大阪的关西机场,这也是日本关西地区的航空枢纽,建议飞关西机场。入境前空姐会发申报表,好像是单价超过5000日元还是多少的东西就要填写,我建议最好如实填写。日本海关关员翻查行李还是很仔细的,为了避免给自己添麻烦,最好别自作聪明。

3.交通,整个关西地区交通网都十分发达,特别是大阪和京都的地下轨道系统,市中心的地铁站都是同时有几套轨道执行,而且互不相容,初来乍到非常容易搞混,建议下载几个导航软件,我个人用的是百度导航和日本换乘,不同的系统给出的行程建议和换乘路线都有可能不一样,实在搞不懂,就直接问轨道就问轨道交通人员,一般都非常热情,最好是40岁以下的,虽然英语口音比较重,但简单的英语还是会的,上年纪的就不建议了,估计彼此都难受。再有就是如果坐过了站,千万别自作聪明从对面往回坐,往往不能回到你想去的地方,建议搞清楚再上车,我是付出过教训的。

4.游览,秋季和冬季日本天黑的非常早,绝大部分景点只开放到下午4点半,个别景点4点就不卖票了,建议合理安排好时间,不然还没游览完就要离开,那就太可惜了。其实就算不走也没用,因为下午4点以后天就开始黑了,再晚也看不到什么东西,所以建议早睡早起,争取更多的游览时间。

5.购物,这个可能是最受关注的一点了,关西是日本传统手工艺的集大成之地,陶瓷、西阵织、雨伞、和服、果子、浮世绘等手工艺品闻名全日本,这些可以在京都购买。虽然京都是古都,不是日本的商业中心,但依然有不少购物节和购物中心,有些还可以直接退税,不用到机场再办理。京都购物可以到京都车站和河原町,那里有很多购物中心,像高岛屋、伊势丹、藤井大丸等等,非常繁华。但购物时间要稍微注意,一般晚上9点就关门了,如果还要退税,建议8点半前购物完成。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